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2022-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摘 要: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在农业科研、生产等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统称。文章通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领域,明确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等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新农村建设;农业

一、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才能使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农业高新技术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基因重组技术、酶的固定化技术以及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标志着农业生产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事实证明,无论是国际还是在国内市场,依靠拼资源、拼劳力换取高额利润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成为过去。近年来,欧、美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对本国农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正是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以及合理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特殊作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农业也因此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三)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产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程度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取决于产品的品牌等综合因素。知识产权制度正是通过赋予发明创造者各种形式的专有权利,权利人通过将知识产权与农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后在市场上交易,从中取得相应的高额投资回报。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商标(品牌)、专利、植物新品种以及地理标志等途径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包装后,农产品将会“身价倍增”,其价格也将得较大幅度的增加。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普遍匮乏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13%。陕西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农业省份,其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基本上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由于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产权知识普遍缺乏,观念和认识不到位、对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保护、商标以及著作权的条件、程序等都知之甚少,对新技术、新成果进行专利保护的敏感性较差,因此,主观认识上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动力。

(二)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和服务等支持,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在地理标志、农副产品商标、植物新品种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保护等方面有着不可限量的巨大潜力,由于当前缺乏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做支撑,造成很多重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致使打击侵权行为较为困难,保护不力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科研具有研制周期长、可控性差、保密难等特点。由于农业生产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赖性较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所产生的成果及专利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和保护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此外,专利制度的核心是专利保护,专利权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会从根本上阻碍专利工作的开展。由于农业专利保护的特殊性,打击侵权行为较为困难,专利保护不力,致使非法盗种、育种猖獗,假冒行为严重,严重挫伤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四)专利实施资金缺乏,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到位,产业化推进乏力

知识产权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很多情况下,智力劳动成果转化成市场产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仅有创造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企业普遍资金匮乏。客观地讲,一是多数企业本身自有资金缺乏;二是政府对企业投入相对较少。大部分政府是“吃饭财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第三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负债率高、技术落后、效益低下、财务管理混乱、企业资信度差,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惧贷”,使得企业取得资金慢,融资速度慢。由于完全依靠市场行为进行农业方面的专利转化本身就很困难,再加上资金短缺,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就更是困难重重。

(五)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数量相对较少,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以跟踪或模仿国外技术为主,企业还远远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国外企业相比较,我国企业最大的差距还在于技术研发力量薄弱。近年我国专利申请的统计数据明确显示,在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80%为外国企业所占据,这预示着未来10年到20年的相关市场份额将被他们垄断。[1]随着竞争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实力。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增强原始性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领域

(一)植物新品种(种质资源)

植物新品种制度是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保障。植物新品种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品质改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不仅可以维护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还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陕西作为农业大省,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得天独厚,具有产生和形成植物品种权的基础条件,因而要在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高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将资源优势变为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过程中赢得主动权。

(二)农产品商标(品牌)

商标作为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的一种标志,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特殊标记。加强对农产品商标(品牌)的保护,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部强力引擎。结合陕西实际,今后应重点在食品加工(主要是在粮油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茶叶加工、果蔬加工、乳品加工、林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以及营养保健品加工)、农林良种繁育、生物技术等领域通过商标(品牌)这种形式进行有效的保护,大力实施和推进名牌战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振兴陕西“老字号”,切实推进“品牌兴农”。

(三)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一特殊种类的商业标志,和商标的区别在于并不是由其所属的某个经营者独家享有专用权,而是由某一地区内经营者的代表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凡是该地域内的经营者都可以使用。地理标志指示了产品具有特定的品质、质量特性,提高了产品的信誉度,形成了商品的附加值。今后对于类似的产业和产品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对能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的要积极组织申报,努力争取。目前在我国对地理标记的保护可以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也可以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四、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作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作好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当前知识产权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服务重点。

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实施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战略,加大对优势企业技术改造、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形成本区域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基础研发设施、产业环境、人力资源等要素,确保这些要素能够得到有效地合作和互动。

(二)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当前,要利用报告会、培训班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活动,让知识产权保护早日转变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的自觉行动。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特别是商标意识和品牌意识;全面开展实施知识产权“进村入户”工程,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更要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实现商业目标。技术创新实质上是一个起始于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交互作用中的创新构思,通过新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而止于市场销售的系列活动过程,是一个技术的创造、转换、应用和实现的复杂过程。当前,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扩大企业专利、商标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努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

(四)加强和完善基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把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向县(区)延伸,努力形成多层次、协调运作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专利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稳定专利管理工作队伍,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工作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疏通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业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提供良好的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疏通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健全贷款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从根本上解决县域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确保中小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的资金需求。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财政部门也应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扶植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而“以点带面”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加强对“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村一品”是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发展“一村一品”,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陕西为例:经过多年努力,陕西省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蚕桑、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据各地调查统计,全省已有1 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类670多个,畜牧业类300多个,加工、手工艺、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类50多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发展为壮大我省县域经济奠定了基础。[2]今后要围绕这些产业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步伐,努力做大做强。

(七)重视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

民间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生存繁衍、最终形成自己社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这种规范和要求对民族的社会团结、稳定、发展以及对民族群众完成自身社会化过程和民族认同、民族心理、民族自豪感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日前陕西省政府公布的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安鼓乐等145个项目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24个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陕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人文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成为文化艺术资源大省的巨大潜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当前一定要充分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产业空间,把民间文化的展示和生产、销售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化艺术实现产业化,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蒙洪勇.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EB/OL].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2006.

[2]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的通知[Z].陕政发[2007]1号.

[3] 刘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06-07.

作者:贺骁勇

第2篇:日本第四次修订《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及启示

摘要日本政府2015年推出了《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的第四次修订,以保证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推动集约化农业经营,保障农业收入稳定;推动农产品出口和农业技术创新;改善补贴政策,稳定农村人口作为下一阶段日本兴农政策的核心内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许多与日本相似的问题,如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率低,务农收入低、人口显著减少等。在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老年化加速的背景下,分析和借鉴日本最新的兴农政策,提出对我国农业政策的若干启示:①以我国近期最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和农药残留、化肥实施等国家标准的落实、健全为法制保障基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管理、建立食品生产全程可追溯机制、加强省县乡三级农产品和食品监测检验能力建设,以尽快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以培育需求和引导兴趣、技术支持、市场协助建设为手段,激励农户和消费者自主投入生态农业发展。②重点完善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统筹和政治、经贸、投资谈判支持,依靠政府的强力支持推动已起步的“一带一路”食品与农业投资发展势头,以壮大我国农产食品出口和农业海外发展。③近期以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法律政策和财政金融配套扶持政策的建设为主,使支持力度集中于土地实际经营者,以有效提升新型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和质量。④将农业补贴由集中于农业生产补贴向兼顾农户收入保障和生态保护、农业发展转移,将农户收入保障形式由财政补贴向保险保障转变,以求农业补贴和保险更高效、长久地兼顾农户收入保障和支持引领农业发展。

关键词日本农业;《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农业发展政策;农业发展问题

1999年日本政府废止了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以新制定的《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Food,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ic Act)取而代之,作为日本农业中期发展的政策性纲领,指导和统筹日本全国涉农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该法案从2000年第一次修订后开始,根据对日本农业发展的最新统计和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修订,以保证农业发展政策可以精确响应日本社会、经济各方面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效推动农业和农村事业的不断发展。2015年4月,该法案的第四次修订版颁布,以2013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建设“强大的进取型农业”和“美丽农村、活力农村”为目标,规划了至2025年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和主要的政策措施纲领。

我国农业与日本农业具有很多相近的重要特点,同时也面临相近的紧迫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力;务农人口不断减少且务农人口高龄化加剧、农业后继乏人等。针对这些农业经营特点和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同时也针对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日本《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的第四次修订(下文中简称为《基本法》最新修订)系统性推出了保证稳定的食品供应、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农村社区等系列兴农政策。从新制定的发展指标、农业生产经营改革、构建新兴农业等方面分析日本农业发展政策的思路和特点,可以为我国有效推动农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日本农业特点、发展趋势和问题

日本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2.2%,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0.4%,国土面积的80%为山地或丘陵,土地贫瘠,农耕用地零碎分散。同时,日本工业和服务产业高度发达、社会人口正步入高龄化社会的发展国情,使得现代日本农业具有:小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低、粮食自给率低、务农人员人口下降和老龄化显著的特点。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日本农业务农人员人口、农业产量和产值比重、粮食自给率、农用土地面积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2014年日本农业GDP占国内GDP比重接近1.4%,农产品进口值和农业财政补贴值均居世界之首[1-2]。摘自《基本法》最新修订中的日本务农人口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日本目前农业劳动人口平均年龄为65.8岁,65岁以上务农人口占务农总人口的61%。日本当前粮食自给率以卡路里供应为基准衡量已降至39%,以粮食价值衡量已降至65%。

郭曦等:日本第四次修订《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及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图1日本农业人口年龄分布(2010年人口统计)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进而保证稳定的粮食自给和稳定的务农人口,成为日本近几届政府施政的重点。近年日本政府推出了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补贴等系列兴农政策,但收效不明显或不能持续,没有改变农业低迷不振的趋势。例如:作为提升农业效率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推进集约化经营,经过15年的显著增长后,自2011年起已陷于零增长;作为农业生产需求牵引的食品业产值也一直增长乏力。反映集约经营程度的经营农户农场面积及占比、日本国内食品业产值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4]。

农业的根本问题还是经济问题,作为理性经济个体,向经济收益高的领域流动是理所当然,因此,日本近年农业低迷不振的根本原因还是务农收益低。如何切实提高农户收入,应该是日本解决农业效率和效益低、人口流出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的关键。

2《基本法》最新修订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施政措施 图4所示为摘自此次《基本法》最新修订中,对粮食自给率、农用土地面积、集约化经营农户用地面积比例和农村务农人口所给出的具体十年期发展规划目标。

对粮食自给率目标,首次增加了饲料自给率目标,以牵引国内饲料种植发展;将卡路里自给率目标由2010年修订版的50%降低到45%,而将粮食价值自给率从70%

提升到73%,反映了更重视提升农产品价值的思路。另外,从2015年起,粮食自给率分析中增加“粮食自给潜能指标”的分析,涵盖花草、园艺、休耕、弃耕等非粮食种植土地和不同种植作物的可能产出分析,以更准确反映国家粮食生产的潜能。对种植面积发展目标,在力争减缓农场用地总面积逐年减小的趋势下,发展无土种植的农业工厂和“屋顶种植”等城市农业,以求实际种植面积于2025年较2013年增加6.2%。对经营农户农场面积占比目标,拟采取更有力的法律、经济等手段,如修订《农地法》(Agriculture Land Act)、《农协法》(Agriculture Cooperatives Act) ,加强“农场银行”机构建设,以促进土地流转和涉农经济活动更自由发展,力图十年内将近年停滞不前的该指标(见图2)由接近50%提高到80%。对务农人口目标,以测算的70岁以下日本务农人口最低需求90万人为底线,确定了2025年理想的务农人口结构目标,以指导招募、吸引人口流向农村政策的制定。

本世纪以来,日本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和务农人口等指标都与历次《基本法》设定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参考日本近年农业发展数据和内阁交替执政的特点,要实现上述

宏大、艰巨的发展目标,日本政府必须提出更加有效的综 合政策措施才可能避免目标再次落空,在总结、评判、完善已有兴农措施的基础上,相应《基本法》最新修订确定了五个施政纲领,除恢复和重建日本大地震区域农业外,其余四个施政纲领主要措施为:

(1)确保稳定的粮食供给。主要措施有:①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机制:政府周期分析和评估可能影响全球食品供应的风险因素,制定好包括与国际经济伙伴协调在内的应对措施。②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促进食品安全技术研究,降低产生食品化学与生物危害的风险;推广优良农业生产规范;整合与优化《食品标签标准》等法规。③教育和发展国内农产品消费,保护与继承“和食”文化:结合人口、经济的发展走势分析食品消费发展趋势;以设立饮食学校、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措施推广日本饮食方式。④提升农产品和食品价值,探索新的农产与食品需求:保护和加强农林水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创新构建新的农产与食品价值链;发展理疗食品、家庭护理食品等个性新需求,提升食品业的竞争力。⑤农产品和食品对全球市场的战略扩张:针对全球食品相关市场的预期发展,由出口战略促进执行委员会统一政府各部省的协调运作,完成全球食品价值链战略和创建适宜的国际环境,支持日本农产品和食品的全球出口和食品业的海外扩张。摘自《基本法》最新修订所提出的农林水产品出口值的统计与规划如图5所示。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有:①通过合并支持集约经营:界定经营农户(Business farmer)定义,并给以贷款、投资、税收、雇佣以及咨询、指导等手段的强化支持,加速家庭农场与社区农场的合作与合并,以发挥集约经营高产出、高收益、稳定收入的特点。②保证和发展农户数量和发展女性农户:以保证合理的务农人口结构为目标,通过促进租借和转租、新农户补贴支付等政策吸引个人、公司、企业加入涉农事务;鼓励女性更主动参与农业事务。③巩固农场向经营农户的转移:每个县建立半公营公司性质的农地流转中介“农场银行”,并覆盖全国全部47个县,周期性评估运行效果以不断改进法律和财政预算等手段,促进土地以租借和转租形式向经营农户转移,减少弃耕土地并推动恢复已弃耕土地。④促进务农收入稳定和考虑设立收入保险:如图6所示,进一步完善“高地作物直接支付”、“稻米与高地作物收入减少支付”等稳定收入的财政手段;改善现有农业互助救济系统,考虑从减产、自然灾害的救济向收入减少补偿转变,考虑改善会员制不能覆盖全员、未涉及农户经营判断因素以及行政成本高等不足。⑤促进农业生产基础发展:促进农场专业化分区和多功能农地的发展,保护和建设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新技术,完善灾害应对措施。⑥改革产品与供应体系:根据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农业生产体系,如:改革稻米政策,增产饲养用稻米与其它新战略作物的产量;增加畜禽类产品和有机农业、医疗植物、园艺花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供应。⑦推动生产与销售中的技术创新:建立新的研发体系并加速机器人、信息、控制、新型温室园艺等技术向农业实践转化,以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安全性。⑧推进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中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发展畜禽粪便施肥、秸秆利用、生物防病虫害等自然循环功能,以温室种植、农业机械化等措施节能减排,推进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计划,使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振兴农村区域。主要措施有:①稳定推进多功能支付财政体系和加强当地社区功能:除继续执行对高地、山区农户的直接支付以外,政府支持基础资源保护支付和质量提升支付等财政手段,以维持和完善农村的多功能角色;发展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以促进农村现代社区平台的建设。②积极利用多种当地资源创造就业和收入增长:引入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业、旅游业,以及交通、教育等民生机构和发展生物能源、小水电等再生能源利用,创造就业和收入增长;加强农村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发展广域经济区。③促进城乡交流和移居农村:完善食宿和务农实践等设施,开发针对国内外游客的农村绿色旅游平台,发展针对老年人的养生疗养农场和针对残疾人和经济困难人士的自力更生农场;协调完善教育、医疗等福利机构建设,提供咨询、培训和尝试体验,鼓励向农村移居;发展城市农业,促进城市居民了解和体验农业。《基本法》最新修订提出的城市到农村绿色旅游人数数量统计与规划如图7所示。

(4)改革重组涉农团体:结合部分修订《农协法》《农地法》等法案,改革各地农协和涉农组织,确定农协以提高农户收入和优化利用土地为宗旨,其核心成员应更多吸纳经营农户和涉农产业人士,确保当地农协可更自由从事涉农经济活动,允许地方和国家级农协组织成立股份公司。

综合分析上述主要措施可见:《基本法》最新修订的核心是切实提高农户收入,立足于如何有效地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各种社会资源,创建多样化的务农收入增长环境,促进和支持农户向高收益、高效率的务农方向发展。由此确定兴农政策的重点在于:以法规和应对机制的完善保障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以政策和需求牵引推动农产品出口和农业技术创新;以加速土地向经营农户流转、合并为主要手段推动集约化经营,以调整完善财政补贴的支付政策为主要手段保障农业收入稳定;加强财政支持下的社区建设,发挥农村多功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保护角色,以稳定农村人口和吸引人口向农村移居。图6《基本法》最新修订中计划完善的稳定农业收入重点措施

3《基本法》最新修订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中国农业现状与日本农业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经营规模小、务农产值和收入低、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就业人口显著减少并老龄化严重,有些共性问题比日本更为严重,例如: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更低、务农人员文化水平更低、农业服务体系发展更滞后。

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人均播种面积为0.68 hm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农业就业人口创造的人均农业产值仅为23 564元,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值107 762元和第三产业的88 475元。据文献[5]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1%,是世界平均效率的64%。在务农人员结构方面,以农业普查数据为例[6]: 2012年2.6亿农村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8.8%;而留守务农人口主要以40岁以上的人口为主,50岁以上就占了全部务农人口的 32.6%。同时,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明显下降,2012 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经营的比重仅占 26.6%,导致新生代农民务农意愿淡薄。务农人员在迅速老龄化的同时,务农人口的77.2%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加剧了新技术和新装备普及的困难,2013年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52%,比主要发达国家低20%左右;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59%,比主要发达国家低30%。此外,中国农业还存在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村集体组织能力弱等问题,例如当前我国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比例只有285%,而日本农户加入农协的比例为90%[7]。

基于上述我国农业现状,当前城镇化发展导致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实际上也为实现中国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提供了机遇,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耕地和劳动力,并切实提高务农收入是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改革的关键。面对农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和借鉴日本《基本法》最新修订的主要政策思路和措施,对我国当前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归纳为:

3.1健全法制建设与持续技术和教育支持,以提升食品安全与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农业生产价值实现与提高的基础。我国食品安全已成为引起公众不满、损害行政威信和国家形象的热点问题;而生态农业是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环境保护和农业与资源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指出: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食品安全也是日本《基本法》最新修订的重点,在日本已建成世界最严厉的食品检测标准和执行体系的基础上,其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的两个政策主线可借鉴:

(1)相关法规制度的持续健全与改善。如为了更利于消费者理解、生产者执行、监管者管理,日本将原先涉及食品标签的《食品卫生法》、《日本农业标准》和《健康促进法》中的58项标准,整合改进为新的《食品标签标准》并于2015年实施。为了扭转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局面,我国自2015年10月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清晰界定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监测机制、监管范围、监管制度和责任制度,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纲领性法律制度,以“最严的法律形式”完善健全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法规与执法制度。但新《食品安全法》还存在处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与其它法律法规冲突、协调不顺、执法机构整合遗漏等不足[8],食品安全相关法案的衔接与配合、执法机构与机制的界定与厘清,以及我国新近推出的农药残留、化肥实施等国家标准的落实,如同《基本法》修订的思路,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反馈与调整,持续修正和健全,使其最终成为清晰有效的制度保障。

(2)持续食品安全技术的推广与教育培训的支持。《基本法》最新修订持续促进提升食品安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分析手段,以更科学地推进农业与食品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与风险信息交互水平。日本制定了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监测、记录、评估体系的优良农业规范GAP(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五种主要农作物引入GAP规范的种植面积比例已达到37%,《基本法》最新修订将继续教育和培训农户,使GAP规范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时,以畜禽生产为例,引入危害分析与临界点控制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以集成的卫生管控贯穿畜禽的生产、屠宰、运输和销售环节,实现更先进的食品卫生水平。上述具体政策细节对于我国当前急需改进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经营行为、建立食品生产全程可追溯机制、加强省县乡级农产品和食品监测检验能力的建设都可提供参考和指导。

对于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法》最新修订在已建立JAS(Japan Agriculture Standards)相关生态农业的标准与认证制度,农药、化肥的使用登记和审批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吸引、教育和培训农户成为注册生态农民(Certified Echofarmer)、以及消费者更多支持生态农产品。相应采取支持生态农户(咨询培训、设施与农机支持等)、支持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与市场化(简化认证流程、推进网络销售等)、促进生态农业技术进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循环技术)和推动消费者理解与支持(推广和食教育、城乡交流)四项政策。相应注册生态农民由2013年的7 600户发展到2014年的18 600户,计划使有机农场种植面积比例由2014的0.4%,至2018年发展到1.0%。这种以健全法规制度为平台,以培育需求和引导兴趣、技术支持、市场协助建设为手段,激励农户和消费者自主投入到生态农业的方法,也适合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借鉴,以避免国内生态农业发展过多依靠财政补贴的局限。

3.2完善国家层面的统筹和支持,以尽快壮大农产食品出口和农业海外发展对于日本和中国这种人均耕地少、生产率低,而具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农产和食品出口是创造农业高附加值、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成为农业大国、强国的标志;海外农业发展是缓解国内耕地与资源紧张、保证粮食供应和综合提升农业效益的主要手段。

《基本法》最新修订根据近三年年食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制定了在2020年食品出口达到1万亿日元的目标,确定由2014年6月成立的出口战略促进执行委员会,统一政府各部省的协调运作,综合经济、贸易、外交、文化等各种手段,力争在FTA、RCEP、EPA和TPP等多个贸易协定框架下创建有利的食品进出口和农业海外发展条件,积极参与国际食品与贸易标准的制定,鼓励地域特色食品的商标申报与知识产权保护,完成全球食品价值链战略。抓住2013年“和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基本法》最新修订确定以2015年米兰世博会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宣传日本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健康优点,促进日本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在刚结束的米兰世博会上,日本展馆完全以“和食”文化为核心,精心布置了“和食”餐馆和日本农业展示区,成为参展国家中人气最高的场馆,达到了向全球推介日本各地特色食品的目的。

我国食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4.93%下降到2013年的2.52%,而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商品出口的比重却曲折上升,占比达到我国占比的三倍左右。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00年的0.44下降到2013年的0.14,我国食品出口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9]。至2013年年底,中国农业对外累计投资总额仅39.56亿美元,农业海外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和发展层次都处于较低水平。为了尽快壮大已经起步的“一带一路”食品与农业投资发展的势头,扩大我国在俄罗斯周边、东盟和拉美的海外农业发展,参考《基本法》最新修订的发展策略,我国食品出口和海外农业的发展,亟需确立食品出口和海外农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建立由农业、食品、经贸、国际法、金融、外交等部门组成的执行专委会,统筹、协调与监管粮农企业的海外开拓,提供国家层面全方位的支持,巩固与合作国家良好的政治经贸关系、协调国际法规与标准、关税与贸易摩擦等贸易壁垒谈判、完善出口与投资的政策与基建环境建设、提供涉外信息与风险预判等服务,为食品出口和农业海外发展夯实国家强力支持平台。

3.3以法律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为主要手段培育新型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化运行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的基础。如何根据中国特色,促进高效的农业规模化运营是我国当前农业经营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家庭经营因为既符合传统农业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是中、日、美、欧等各国农业经营的最基本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表明国家在政策方向上扶持和鼓励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力争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化运行。

据农业部 2013 年对全国家庭农场的首次统计,全国内陆除西藏外的家庭农场已有 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总共达到 1.76 亿亩,占到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 13.4%。目前全国种粮大户有 68.2万户,生猪、鸡、奶牛规模养殖户数量占比均超过50%。我国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规模化、集约化农业运营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0]。2014年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4%,土地流转比例在发达地区上海、江苏、北京分别达到71.5%、58.4%和52%,而在农业大省的吉林、四川、江西分别为24%、25.4%和28.6%[11],表明不同地区农地流转的速度、方式和水平还有较大差异。同时,近年农地流转规模显著增加后,也暴露出不少流转农地扩大生产规模后反而陷入困境,引发各种矛盾的事件,表明我国新型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政策和手段,需要实时根据最新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完善。

农业规模化运行也是日本《基本法》最新修订的政策支柱,在日本土地流转准入、监管法律完备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各县政府半公营的 “农场银行”为中介平台,辅以贷款、投资、税收等扶持手段,推进农业规模化运营。参考日本思路,近期我国应加强土地流转法律政策建设和财政金融配套扶持政策,以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和质量。在法律政策方面:需要在法律范围内完善土地产权界定,厘清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益范围,以自愿有偿原则,明确土地承包的可行实现形式,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为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奠定制度基础;并调整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条件。在财政和金融支持方面:可考虑在县乡村三级,引入政府监管的、类似于日本“农场银行”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作为农户个人、农村集体、涉农企业农地承包、租赁的中介平台,配套以低息贷款、税费减免、土地流转投资和补贴等措施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在保证土地流转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使支持力度集中于土地的经营者。

3.4深化农业补贴和保险改革,兼顾农户收入保障和支持农业发展农业补贴和涉农保险是农户收益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主要国家保护农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手段。日本自2012 年提出构建“日本型直接支付(补贴)政策” 改革思路以来,不断加大对农业补贴的投入,并转变补贴方式,由集中于农业生产补贴向兼顾农户收入保障和生态保护、农业发展转移。2014年日本农业补贴的主要项目占比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究推广示范补贴占30.12%,农户收入补贴占28.9%,农地流转和农业就业补贴占18.6%,稳定经营和市场价格支持补贴占9.11%[12]。这一政策的调整,使得政府农业补贴兼顾农户收入保障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水平的提升,聚焦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补贴作用更为高效、长远。

同时,借鉴美国变农业补贴为农业保险的尝试,参见图9,《基本法》最新修订中针对保障农户收入稳定的主要措施之一,预计于2015年后开始执行的“稻米与高地作物收入减少支付”政策,由政府和农户以3∶1的比例出资构成保险性基金,抵御各种风险因素的发生,保证农户收入稳定。美国、日本的这一政策思路,既保证了农户收入,又减缓以往沉重僵化的补贴资金负担,将农业财政投向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的升级。

我国2013年农业补贴已达到1 700.55亿元,并保持了逐年增加,接近了财政能力的承担上限,为完成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农业补贴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如何保证巨额农业补贴获得显著效果并具可持续发展性,当前基于粮食生产和救助贫困为主的补贴政策势必进行评估和改善。另一方面,2014年,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66万亿元,参保农户 2.47亿户次,向 3 500万户投保农户支付赔款 214.6亿元。保险品种从 2007年的 5个增加到18个,涵盖了主要农牧渔业品种,中央、省市、地县各级累计保费补贴的平均比例达到75%-80%,在大多数农民可负担条件下,有效保障了农户收入[13]。基于上述国情,《基本法》最新修订中的两个政策思路:将农业补贴由集中于农业生产补贴向兼顾农户收入保障和生态保护、农业发展转移,和农户收入保障形式由财政补贴向保险保障转变,可兼顾保障收入、精准扶贫和推动农业长效、高效地发展,具有借鉴和引用价值。

(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abinet Office of Japan. Japan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vised in 2014 [R]. 2014:5-15.

[2]Jap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 (MAFF).Summary of the basic plan for food,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R]. 2015:1-36.

[3]Jap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 (MAFF). FY2013 annual report on food,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Japan [R]. 2014:1-21.

[4]Jap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orestry and Fisheries (MAFF). FY2014 annual report on food,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Japan [R]. 2015:1-40.

[5]张影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5(25):42-44.[ZHANG Yingqiang. Develop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for advanc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2015(25):42-44.]

[6]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38-41.[CHEN Xiw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is of great urgency [J]. Truth seeking, 2013(22):38-41.]

[7]贺卫东.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问题研究[J].黑龙江畜牧与兽医,2015(9):42-46.[HE Weidong.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J].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2015(9):42-46.]

[8]吴磊.修订后《食品安全法》的亮点与不足[J].食品安全检测学报,2015(9):3759-3763.[WU Lei. Highlights and insufficiencies of the newly amended food safety law [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2015(9):3759-3763.]

[9]沈迪.我国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5(7):107-109.[SHEN Di.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food expor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J]. China journal of commerce, 2015(7):107-109.]

[10]陈晓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J].农业经济问题,2014(1):4-7.[CHEN Xiaohua. Cultivate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in China: a speech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1):4-7.]

[11]张红宇.我国农业规模经营两种路径的选择[J].农村经营管理,2015(10):1-1. [ZHANG Hongyu. Choice of two ways of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 in China [J].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 2015(10):1-1. ]

[12]高强.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现状、调整趋势及启示[J].农村工作通讯,2015(11):62-64. [GAO Qiang. Japanese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situation, adjust and enlightenment [J]. The rural work newsletter,2015(11) :62-64.]

[13]伊成杰.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6):4-8.[YIN Chengjie. Rational consideration on the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6):4-8.]

作者:郭曦 齐皓天 钟涨宝

第3篇:2020河南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基本现状

(一)河南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38%

河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与东部地区发展总体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经综合测算,2019年河南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36.3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县级农业农村部门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为61.09%

县域是“三农”工作的主战场,县级农业农村部门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的“排头兵”。2019年河南省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为61.09%。其中,73.50%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是县级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机构成员或组成单位,68.90%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机构,68.20%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设置了承担信息化相关工作的行政科

(股),33.80%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设置了信息中心或信息站等事业单位。

(三)河南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8.99亿元

财政投入是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2019年,河南省县域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为8.99亿元,县均投入为596万元,全国县均投入为781.80万元。

(四)河南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本投入9.55亿元

2019年,河南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本投入为9.55亿元。县均投入为632.50万元,与全国县均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本投入额2 054.60万元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河南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25.60%

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快速推进,农业生产的数字转型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2019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25.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80%)。

从行业看,河南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在种植业中的应用率为17.86%,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率为38.69%,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率为24.82%。在设施栽培应用率为62.84%,其中,设施栽培信息化和畜禽养殖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充分说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呈现出率先在经济效益較高的行业实现突破的明显特征。

(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10.30%

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基础条件加快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产品交易的重要渠道。2019年,河南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12.59亿元,占农产品交易额的10.30%。

分省辖市看,该指标排名前13的省辖市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鹤壁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全市农产品交易总额的比例最高,为43.33%;商丘市位居第二位,占比为25.83%;信阳市位居第三位,占比为21.58%。

(七)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为75.38%

2019年,河南省已建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行政村为3.47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5.38%,该项指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共建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点3.99万个。

分省辖市看,该指标排名前7位的省辖市覆盖率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鹤壁市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最高,为96.55%,新乡市、三门峡市和济源市的覆盖率均超过90%。

分县域来看,河南省已有42个县(市、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占比27.8%;县域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的县(市、区)有71个,超过80%的有85个。随着电商扶贫的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成效显著,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拓宽了销售渠道。

(八)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15.78%

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初见成效,2019年,通过接入自建或公共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农产品占比为15.78%。

分行业看,其中,种植业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农产品产值为186.08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4.02%;设施栽培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农产品产值为68.14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16.30%;畜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21.34%,水产养殖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21.28%。

(九)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三务”综合公开水平为51.01%

河南省信息化提升农村基层党务、村务、财务透明度的作用凸显,2019年,河南省一半左右的行政村实现了“三公开”,其中,村务公开的行政村为51.74%,党务公开的为51.86%,财务公开的为49.43%。

从省辖市看,该指标排名前10位的省辖市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鹤壁市、济源市和漯河市行政村“三务”公开综合水平达到100%,信阳市行政村“三务”公开综合水平超过90%。

从县域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三务”公开综合水平达到100%的有60个,占比为39.70%。其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共76个,占比为50.33%。

(十)“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为78.91%

2019年,河南省“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为78.91%,该指标高于全国平均覆盖率(66.70%)。

从省辖市看,该指标排名前10位的省辖市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鹤壁市、济源市“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新乡市、南阳市覆盖率超过90%。

从县域看,“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共100个,占比为66.23%。其中,覆盖率达到100%的有84个,占比为55.63%。

(十一)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18.89%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2019年全省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18.89%,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40%)。

从县域看,在线办事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10个县(市、区),占比为72.85%。

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2021年有151个县(市、区)提交了基础数据,與河南省158个市(区)相比,数据采集未实现全覆盖。有的地方即使提交了数据,也存在基础数据不扎实问题,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存在部分出入。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机构设置、人员保障还不到位,一些县(市、区)对数据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有待提升。

(二)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

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建设、“三公开”和信息进村入户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农业生产领域,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融合不充分,其中又以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大田作物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最低。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据本次填报数据测算,全省县域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已达 68.30%,虽然网络进了村,但仍有不少家庭农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池塘等还没有覆盖,制约了生产信息化的应用普及。特别是贫困地区,网络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导致不少地方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方式没有跟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步伐 。

三、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数字农业农村的认识

各市要把数字农业农村作为数字县域的优先行动,依据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0〕10号)等政策文件,结合县域实际,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研究重大政策、重要工程和重要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样应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信息化短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发展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特别要用好本次县域评价成果,找到位置和差距,形成争先进位的竞相发展态势,持续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各市要巩固提升乡村宽带工程建设成果,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构建覆盖农村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百兆以上接入和4G移动网络全覆盖。要抓住应用端,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田间、圈舍、鱼塘、车间,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探索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推动5G网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各市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融合。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设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打造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推进生产智能化管理。围绕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开展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关键环节加快数字化改造,打通数据链、重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数据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各市要用数字化引领驱动乡村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互联网+党建”、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加强农村生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数字化监管,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推广普及工程,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落地。

(五)加强农村信息服务

各市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手机终端为重点,组织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软件。加大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经营等环节融合,让手机尽快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统筹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推动农业农村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建立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务,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司梦实

第4篇: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保险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工作45问等内容。

1.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二,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三,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目

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进发展,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基础上推动新农村建设。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推进新农村建设。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新农村建设。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是什么?

(1)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2)长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3)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4)实施科教兴农;

(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8)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9)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0)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采取哪些措施?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4)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树立健康文明风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5)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体制,完善农村治理结构,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7.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1)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2)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2006年起,国家先在西部地区实行两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要求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

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哪些方面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1)要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征用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农民的生计安置办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收益权。

(2)要把正确对待农民工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管理、完善服务,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加强农民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清理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民工提供子女上学等公共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平等化。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医疗,切实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

(4)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与加强财政对“三农”投入、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5)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三农”。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让农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6)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

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9.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2)明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还要做到“五要五不”: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10.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基本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

件。农业基本建设包括防洪、治涝、灌溉、供水、蓄水等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农村信息网络、农产品加工仓储和市场设施;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水污染治理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建设。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的作用是:

(1)农业基本建设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2)水利建设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3)农业基本建设是农业抗御灾害的有力措施 (4)改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1.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设施的保障制度有哪些?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2)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3)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1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哪些内容? 长效机制之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长效机制之二: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

长效机制之三: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13.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两免一补”是指什么?

两免: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一补: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

14.党对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16.农业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7.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是什么?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是: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既要加大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民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

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

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调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8.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 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科技问题,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健全完善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科技发展要通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保障,实现科技跨越。

19.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开发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余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0.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是什么?(1)发展水利实业。

(2)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工业。(3)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各项实业。

(4)奖励对发展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第5篇: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第一篇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2)

第二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

第二章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1)

第一节 农业概述(11)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13)

第三节 如何建设现代农业(20)

第三章 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23)

第一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23)

第二节 集体土地使用权(24)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26)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27)

第五节 土地征收中的补偿(29)

第四章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1)

第一节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31)

第二节 村民自治(33)

第三节 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37)

第五章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政策(40)

第一节 村务公开制度(40)

第二节 民主管理制度(41)

第二篇 社区工作知识

第一章 社区概述(46)

第一节 社区的内涵(46)

第二节 社区建设(50)

第三节 社区管理(53)

第二章 社区服务(56)

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56)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内容(59)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63)

第三章 社区环境(70)

第一节 社区环境概述(70)

第二节 绿色社区(75)

第三节 社区环境的管理(76)

第三篇 综合知识

第一章 时政专题(82)

第一节 十八大报告(要点)(82)

第二节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89)

第三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92)

第四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点)(9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96)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96)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97)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0)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103)

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10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0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115)

第五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116)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8)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18)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12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122)

第五章 法律(128)

第一节 法理学(128)

第二节 宪法(131)

第三节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142)

第四节 刑法(155)

第五节 民法(162)

第六章 行政管理(177)

第一节 公共行政概述(177)

第二节 公共政策(186)

第七章 经济(188)

第一节 经济学概述(188)

第二节 微观经济(190)

第三节 宏观经济(191)

第四节 国际经济学(195)

第八章 科技(197)

第一节 科学技术概述(197)

第二节 科学创新(200)

第三节 当代科学技术(201)

第九章 文学(207)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207)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210)

第三节 外国文学(210)

第十章 历史(213)

第一节 中国近代史(213)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史(219)

第三节 世界现代史(225)

第十一章 公文(230)

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230)

第二节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39)

第三节 公文处理(247)

第四篇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 数量关系——数字推理(252)

第一节 数列形式数字推理(252)

第二节 图形形式数字推理(257)

第二章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259)

第一节 数学运算常考题型(259)

第二节 数学运算扩展题型(266)

第三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271)

第一节 选词填空(271)

第二节 语句表达(276)

第三节 片段阅读(284)

第四节 文章阅读(296)

第四章 判断推理——图形推理(301)

第一节 图形构成(301)

第二节 几何性质(307)

第三节 图形转化(309)

第五章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312)

第一节 必然性推理(312)

第二节 可能性推理(319)

第六章 判断推理——定义判断(330)

第一节 单定义判断(330)

第二节 多定义判断(333)

第七章 判断推理——类比推理(336)

第一节 类比推理概述(336)

第二节 类比推理常考题型分类精讲(337)

第八章 判断推理——事件排序(341)

第九章 资料分析(343)

第一节 资料分析概念(343)

第二节 计算技巧(352)

第三节 资料分析例题精讲(356) 第五篇 申论与写作

第一章 申论(362)

第一节 申论概述(362)

第二节 归纳概括(363)

第三节 综合分析(368)

第四节 提出对策(373)

第二章 命题作文(380)

第一节 应试写作准备(380)

第二节 命题作文概述(381)

第三节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381)

第三章 给材料作文(388)

第一节 给材料作文概述(388)

第二节 写作技巧与策略(390)

第三节 给材料作文的基本结构(395)

第四节 写作常见误区(403)

第6篇: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2006年起,国家先在西部地区实行两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要求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哪些方面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1)要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征用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农民的生计安置办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收益权。

(2)要把正确对待农民工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管理、完善服务,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加强农民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清理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加

强就业培训和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农民工的医疗保

障和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民工提供子女上学等公共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平等化。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医疗,切实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

(4)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与加强财政对“三农”投入、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5)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三农”。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让农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6)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9.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2)明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还要做到“五要五不”: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10.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基本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农业基本建设包括防洪、治涝、灌溉、供水、蓄水等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农村信息网络、农产品加工仓储和市场设施;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水污染治理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建设。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的作用是:

(1)农业基本建设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2)水利建设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3)农业基本建设是农业抗御灾害的有力措施 (4)改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1.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设施的保障制度有哪些?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2)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3)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1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哪些内容? 长效机制之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长效机制之二: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

长效机制之三: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13.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两免一补”是指什么?

两免: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一补: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家

庭子女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

14.党对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16.农业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7.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是什么?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是: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既要加大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民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

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调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8.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 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科技问题,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健全完善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科技发展要通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保障,实现科技跨越。

19.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开发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余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0.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是什么?(1)发展水利实业。

(2)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工业。(3)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各项实业。

第7篇:《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考试模拟试卷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考试模拟试卷 注意:本考试试卷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应试者阅读试题本上的试题,按要求用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作答,作答在试题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应试者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并将所选项字母标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15分,每小题1分)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7年1月29日共发布了九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是()。

A.促进农民增收B.保障粮食安全

C.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D.发展现代农业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共()。

A.12章,90条B.13章,99条

C.14章,99条D.13章,199条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

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

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B.30-50年

C.30-70年D.50-70年

7、在我省的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中,凡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农村夫妇可获得()元的一次性奖励。

A.500元B.800元

C.1000元D.1500元

8、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A.国家B.集体

C.私人D.县政府

9、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

C.百分之八十D.百分之七十

10、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A.土地B.田地

C.非耕地D.林地

11、水资源包括()。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

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2、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为主要目的林木。

A.蔬菜B.药材

C.出口产品D.鲜花

13、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A.二年B.三年

C.四年D.五年

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给予补偿。

A.原用途B.开发用途

C.建筑用途D.农业用途

15、目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亚洲居(),在全世界范围内居()。

A.第一位第十三位

B.第二位第十四位

C.第二位第十三位

D.第一位第十四位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给四至五个选项,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应试者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并将所选项字母标号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错选、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20分,每小题2分)

1、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A.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B.调解民间纠纷

C.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D.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E.代表国家行使在农村的基层行政权力

2、以下属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的是()。

A.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B.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C.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D.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E.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3、以下属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的是()。

A.工业反哺农业B.城市支持农村

C.村民自治D.多予、少取、放活

4、“四取消”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的新时期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取消()。

A.农业税B.屠宰税

C.牧业税D.农业附加税E.农业特产税

5、村民自治的原则与核心内容是()。

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

A.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B.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C.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D.消除贫富差距

7、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以下属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有()。

A.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B.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C.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D.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8、以下属于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的有()。

A.产业支撑打造工程。

B.农民增收促进工程

C.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D.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9、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其中发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A.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B.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C.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D.变更或解除与承包方的合同

E.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0、森林分为以下几类: [Chen1]

A.防护林B.用材林

C.经济林D.薪炭林E.特种用途林

三、判断题:给出一句或一段话,由应试者进行正确或错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错误或不判断均不得分。(10分,每小题1分)

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4年开始到2006年夏季,先后出台了早籼稻、中晚稻、小麦和棉花四个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

3、为大力推进我省基层党组织建设,2003年12月29日,中共云南省委七届五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实施“云岭先锋”工程。()

4、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省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5、土地承包期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法对承包期有明确的规定:耕地一般为30年,林地一般为30-50年,草地为30-70年。()

6、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7、国家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但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允许单位和个人开采。()

8、“两免一补”是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政策。()

9、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可以不承担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10、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四、简答题:要求应试者按照试题提问,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要求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作答。(30分,每小题10分)

1.[Chen2] 简述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

2.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与根本要求

3.简述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必须遵循的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要求应试者根据给定的材料,按照材料后的提问作答。要求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作答。(25分)

老张家与老李家是邻居,在两家各自住着的3间正房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两家人通过这条小巷去村里的大路比较方便,不然就得绕个大圈。去年老李家为儿子结婚要翻盖房子,就跟村委会主任说想把这条小巷堵上,把自家的房子扩出一间半,村委会主任没明确表示同意。尽管这样,老李家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堵上小巷,扩大了房子。房子建盖的过程中,老张家提出异议,说你把道给堵上,我没法出门了。老李家说,我盖房子又没占你家的地,有话你跟村委会主任说去。老张家去找村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的态度模棱两可。于是老张家到法院起诉,要求老李家排除妨碍,恢复小巷通行。

请问:你如何看待在这个案例中村委会主任的行为?如果你是该村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你会怎么处理这起纠纷?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考试模拟试卷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DBCA6-10:CCACC11-15:ABBA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D

4、ABCE

5、ABCD

6、ABC

7、ABCD

8、ABCD

9、ABCE

10、ABCDE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第8篇:2014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我国农村基层组织(1)

一、党的基层组织

《党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 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 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二、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

《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 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 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 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 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 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实行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 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 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协助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 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

三、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党章》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 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2)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 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3)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 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 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4)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 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5)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 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6)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 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7)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 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8)教育党 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乡镇党的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镇党委)和村党 支部(含总支、党委,下同)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 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 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农 村各类组织和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

具体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 和纽带;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 践者。

五、乡镇党委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需由乡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 的问题,由乡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3.领导乡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机关和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 分行使职权。

4.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5.按照干部管理¢(限,负责对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工作。协助管理上级有关部门驻乡 镇单位的干部。

6.领导本乡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计划生育 工作。

第9篇:2014大学生村官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2)

【导读】2014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将于2014年1月19日进行,华图教育整理“2014大学生村官考试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新农村建设”供考生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 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及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三农” 问题成为困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 村。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农村 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1.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关键是通过城乡 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来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 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2.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以提高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

3.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 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 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 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发 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 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 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 道路。

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大力做好以下诸多方面的工 作:必须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 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强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扶持,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 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执行落实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平衡;必须积极推进农 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推进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分配,提高 农民收入水平。

三、促进农民持续増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农业仍处于艰难的 爬坡阶段,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 更有力的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 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当前开展“三农”工作的主题,为 此要: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推进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建设。

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我国在建设和加速工业化进程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农养工”政策,通过工农业价格“剪 刀差”、税收、金融等渠道从农业过度抽取剩余,造成农业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严 重缺乏,在农业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及不断提高的人均对农产品的 需求,农业不得不采取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过度垦植、毁林开荒、大量抽取地下水,大量使用农药 化肥,造成地力衰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结构破坏等生态问题,大大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 展能力。

生态环境恶化,使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出现中等以上灾害的频率为 12. 5%,60年代为42. 9%,70年代为60%,80年代为70%,90年代为100%。受灾面

积占农作物播种 面积的比例由50年代的16. 7%上升到90年代的32%。平均每年有0. 4亿公顷作物和2亿多人口受 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 000亿~2 000亿元以上,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受灾农民的生活相 当困难。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耕地 质量和生态建设。

上一篇:村委委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依法治校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