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饮食文化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上最雄伟、最美丽的一段峡谷。三峡位于长江上游,从四川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距离约190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三段峡谷以各自的优势而闻名,瞿塘峡的优势为“雄伟”、巫峡的优势为“俊美”、西陵峡的优势为“凶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泰山饮食文化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泰山饮食文化论文 篇1:

赵荣光与“食”为伴,以“实”为志

如果不是头顶的根根白发,我们很难将赵荣光先生与年近古稀的老人联系在一起。虽然已是68岁高龄,但每每与学生、拜访者、同行谈起自己致力于一生研究的课题——中华饮食文化,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长的赵荣光便仿佛穿越了时光,似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神采风扬、充满激情。

如果说赵老是一位“食”士,一点儿都不为过,今日的社会熟语“饮食文化”四个字就是他在80年代伊始提出的,而今他对“饮食文化”的界定早已经成为业界和研究者们高度认知和高频引用的食学科基本术语。他致力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倾40年心血思考和探索中华饮食文化,著作等远不足以准确评估他的学术成就与贡献。赵老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士,他的书房名“诚公斋”,是陈立夫先生题写的,红木匾额是友人赠送的,浑厚庄重,一如其书房,一如其书房主人。一生待人真诚,对事业忠诚,扎实治学,不要虚名,一心只想干实事、说实话,对于业界的不良现象和种种弊端常常直言不讳、一针见血,印象之下,一如传闻其人。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饮食文化专家,赵老不仅是我国饮食文化研究发展进程中许多重要时刻的见证者,也是众多饮食文化概念、理论的提出者、践行者,更是一些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件的发起者、倡导者,是当之无愧的国内饮食文化第一人。

一生寄情饮食文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业界的一些研究者的思维与对象锁定在“烹饪”领域,几乎没有“饮食”的思考与表述。赵老认为“烹饪”作为熟物的手段与过程,应当属于人类食生产、食生活的“食事”活动的范畴之中,人类围绕着“食”的全部活动都属于“食文化”或“饮食文化”的文化现象,都属于食学科研究的范畴。打破壁垒,破除成见,统筹把握,贯通思考,比较研究,是他饮食史、饮食文化、餐饮文化、食学研究的宏观视野。史料钩沉、田野考察、问题研究、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则是他研究的特征。几十年夜以继日的辟犁拓进,积沙累石,形成了海内外学界一直口传的“赵氏理论”、“赵氏体系”、“赵氏观点”,“饮食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第一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对外代言人”等早已是国际食学界不争的共识。

作为“书生”的赵老(他名片上的唯一头衔)在教育理论、教学艺术、教学成果,古体诗创作,书法等诸多领域均已成家,对于我们来说,最关注的还是他的食学研究。他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是饮食史研究,对许多问题的提出和开拓性研究,对许多历史成见与时人偏见的发覆匡正研究,是他的突出特色。

如古代素食、冷菜探源、厨师称谓、女性厨师、焙烤技术、筷子历史、菽文化、小吃史、粽子史、酱文化、酵面问题、“八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添安宴”、“喇家索面”、发酵食品与女性关系、杜康性别、袁枚传统食学贡献等,许多论述与结论都别开生面、振聋发聩。他从二十五史、《明实录》、《清实录》、《衍圣公府档案》、《清宫御茶膳房档案》、《满文老档》等浩瀚的文献乃至笔记、别集、诗词、小说等文本记录中耙梳钩沉出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并旁及绘画、刻石、画像砖,更有模拟实验,所以他的研究言之凿凿、掷地有声。学界评价说:“赵先生文章中的引文都直接来自原始文献,让我们解读、转引都很放心。”“在赵先生那里没有语焉不详,没有‘可能’,只有确凿和肯定。”

而提到赵老对于饮食史研究的成果,就不能不提他的两个专题研究:孔府食事和满汉全席。他利用现存万卷《衍圣公府档案》的“衍圣公府食事研究”,30年来一直被海内外学术界奉为中华食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以来,“满汉全席”一直是中国大陆餐饮人、尤其是广大厨师热衷关注的兴奋点,也一直以来困惑了国内外无数研究者,致使日本著名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学者田中静一先生在他的名著《一衣带水:中国料理传来史》中认定为“虚幻的饮食”。困惑和虚幻是因为研究者所据的资料太少,而经赵老钩沉出的第一手珍贵资料竟然10倍于其他研究者。除了2亿字的《清宫御茶膳房档案》之外,《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实录》、《满文老档》以及大量的别集、日记、方志、档案之外,还征引了日本东洋文库藏乾隆年间、美国《纽约论坛报》和台南光绪时期的海外珍贵资料。所以,他的研究一经发表,立刻在学术界引起震动性效果。特邀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满汉全席名实考辨》(1995.3)一文可为代表。后来被选进季羡林先生《东方文化集成》系列中的50万字的《满汉全席源流考述》则是其再一次集结。

如果说衍圣公府食事和满汉全席是饮食史上个案的显微观察,那么2016年出版的三卷本、百万字的《中华饮食文化史》则是他40年心血结晶的中华饮食史的宏大叙事。而在此之前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作为当今中国大学课堂上的经典教科书已经累计发行10余万册,《中国饮食文化史》也深得海内外学界推重,说当今中国的两代饮食文化学子沐其教化并不为过。

对饮食史诸般事项的研究,赵老认为首先是复原性描摹,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夫,是“行百里半九十”的功夫。剩下的十分之一是画龙点睛的更重要功夫,要像遗址发掘一样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推进。只有进入问题所在的特定时空,才可能活化历史碎片,那些再现真实历史具象的碎片似乎被激活了生命,在文化场的磁力作用下自觉整合起来,有形象,有声音,只有进入这种对话状态的研究者才可能有这种近乎神奇的感觉。聆听赵老的讲述,如同面对一位睿智慈祥老人回忆陈年往事的悠悠淡淡,而回味他的绕耳语音,又仿佛是历史编年那样严肃、严格、郑重、精准。应当说,他的研究洋溢着这样的思想流动,读他的文著,犹如徜徉博物馆,让人感染,让人心悦诚服。牢牢把握饮食的精神实质,也就是文化的实质,叙事说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历历在目,目濡身受。我不禁在想:是那些历史具象的碎片通过赵老的嘴在发声,还是赵老的思想让历史碎片说话,抑或两者互为因果表里兼而有之?但无论是那一种解读,都是一种能力,一种难以企及的魔力,一种“赵氏”的魅力。30年前,赵老的学生们就感慨说:“我们先生能与任何时代的古人对话。”这显然是思想力,而非语言表达力的问题。

在赵老对于饮食文化意义探索的几十年中,经历了从穷根溯源、理清源流、探析趋势的饮食史研究,到以探讨文化意味、精神实质的饮食文化研究,紧密关注时代餐饮市场律动餐饮文化研究的三元结构,并且鲜明地看到其统御三者并超越其内涵的食学研究,从概念的提出到宏观、微观的阐释,给中国饮食人文研究领域留下了太多的财富。

赵老说:“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什么个人的理想。但我白幼年启蒙,就知道读书是不错的人生。少年酷爱历史,稍长则特别关注食事历史。开始饮食文化思考是在70年代末,后来的饮食文化教育与研究让自己读书与思考的目标日益明确。”正是由于赵老对饮食文化的这份极度热爱与投入,在不到40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先后发表了3()(]余篇学术论文,提出和界定了130多个学科术语与研究概念,其中30多个概念已在国际学术界广为流行。

从“饮食”到“食学”的跨越

学科把握、理论建构,决定了赵老的“食学”思维,这是赵老开拓饮食文化研究伊始的方法论特征。“食学”这一术语,在课堂上、讨论会上、文章中,甚至与人交流中,长期以来赵老一直在频频使用。在阐述自己“食学”理念时,赵老语重心长地说:由于社会食生产发展历史阶段性的局限,长期以来,中国大众食生活基本是家庭厨房为主、外食为辅的传统模式,这种食生活模式是由小农经济基础上的食生产的园田一家庭厨房一食肆餐饮水准与结构决定的。因此,在长时间里决定了中国餐饮业基本在“手工操作,经验把握”的套路中拘守,餐饮人中“烹饪”与“食品”理念、思维、运作基本是两峰对峙、两水分流。但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与文化风格,持续几十年的社会食生产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既往人们的饮食生活模式。我国的传统烹饪与食品科技、食品工业正在日益加速走近。改革开放前的技术与经验很难再适应今日灶房和餐厅里的一切:食材、调料、工具、消费观念、饮食习惯等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代餐饮人必须从认识、知识到技能训练跟上这种社会食生产的全方位变化,否则难免被边缘化。

社会食生产、食生活迅速前进,而社会饮食文化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因为许多研究者长期以来兴奋点主要在弘扬中国烹饪文化的历史辉煌上;而食品学者专家们则更关注实验室和工厂。但行业、职业、思维的壁垒最终还是要被社会食生产、大众食生活的传统与现代一体化的大潮所冲溃的,道不容流,流必改道。正是敏感觉察、前瞻思考这一趋势,赵老特别强用“食学”学科架构与理论把握、引导当代的饮食文化研究。他发起的“亚洲食学论坛”已经在中国、泰国隆重地举行了五届,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知名食学家发表国际前沿的思考与成果,接下来论坛将在日本、韩国、塔吉克斯坦、意大利、马来西亚、菲律宾、法国等国接续举行。他主持的“食学研究”专栏已经刊发了百余篇国内外知名学者食学论文,他支持的产学研结合的“食学研究所”也在几所大学创办。

赵老的饮食研究视野一直在拓展中。2001年,赵老起草、宣读的《珍爱自然:拒烹濒危动物宣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宣言》的核心是“三拒”:企业拒绝经营、厨师拒绝烹饪、消费者拒绝食用保护动植物。是赵老的能力、魅力使一人之见最终成全体共识,赢得了宣言通过,因在泰山极项宣读而简称“泰山宣言”。他呼唤的是当代中国餐饮人的道德觉悟与责任担当,着眼的是民族意识、社会风气,观照的是世界大视野和人类食生产、食生活的大趋势。以后由其起草并通过发布的“蒙自宣言”(《绿色·健康·幸福:中国当代餐饮人社会饮食安全的历史责任》2010)、“杭州宣言”(《食品安全是21世纪人权保障的底线》2011)、“西安宣言”(《文化有根,文明无界》2014)、“尼山宣言”(《“礼之用,和为贵”:21世纪的人类餐桌文明》2015),一直以来积极倡导、坚持推行的“餐桌文明”,所有这一切,都是他的“食学”大思维的延展和辐射。

2005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十年庆典会上,赵老作为学者代表的即席演讲获得全场强烈反响。他讲道:“中国食文化研究需要严肃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真正的学者都是有历史感的读书人。学术研究要对历史负责,承受历史检验,没有这种理念是很难取得严肃而有重大价值的学术成果的。”他的确是这样一位自觉的担当者。

纵观赵老近40年的学术研究之路,一直坚持以大历史的方法,着眼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去认识、解读中华民族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当代中国人的食事形态,思考和讨论中华民族食文化昨天、今天乃至明天有价值的题目,一直是其流连忘返的学习经历。他从事的是无族属、无国界的事业,国际眼光、民族依托,让他时时在念中国餐饮业,2015年发出的“餐饮人在读”倡议,再次生动地反映了他这位时代餐饮人的历史情怀。

为“杭帮菜”建馆立传

在此行拜访赵老前,我们先行参观了位于杭州玉皇山南麓的中国杭帮菜博物馆。这座研究杭州饮食文化史与杭帮菜发展变迁的博物馆,也是倾注赵老心血最多的一件“作品”。

2008年,为打造“东方生活品质之城”、“中国休闲美食之都”,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时任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王国平亲自邀请赵荣光教授操刀设计。接到任务后,赵荣光亲自带领团队,耗费四年多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史料,梳理了上溯良诸文化,下至当代数千年之久的杭帮菜文化渊源、传承发展的肌理脉络,并形成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字记录。

回忆筹备期的辛苦付出,赵老感慨到,“我对博物馆情有独钟,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50年问涉足无数。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参观不下百座。曾经在1个月内参观了欧洲50多家世界闻名的博物馆。”2012年,这座被外界称为是“最让人震撼”的食主题博物馆——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底大阪召开了“当代食主题博物馆”的国际研讨会,中国杭帮菜博物馆被作为世界经典范例重点讨论。馆方介绍,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各种规模的参观团专程前来。

如今,“实干家”赵老又在为新的事情忙碌着,除了筹备今年年底在日本召开的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外,他还策划在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建造“中华食礼馆”,将中华饮食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的研究成果集于一堂,打造又一个更高规格的中华食学标志性的符号。

赵老家大门的两边,悬挂着一副楹联:“治古今第一大事,了此生惟有读书”,可谓赵老一生博览群书、深研食学的真实写照。“诚公斋”接待了海内外无数学界名人,已成当代食学界的佳话。而笔者觉得,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萧燕

泰山饮食文化论文 篇2: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上最雄伟、最美丽的一段峡谷。三峡位于长江上游,从四川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距离约190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三段峡谷以各自的优势而闻名,瞿塘峡的优势为“雄伟”、巫峡的优势为“俊美”、西陵峡的优势为“凶险”。三峡作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既有南方山水的温柔和委婉,又有北方的雄伟和磅礴,还有泰山的雄伟、黄山的奇峻、香山的秀丽。景区不仅高峡平湖,还有传统的长江流域文化,堪称“中原第一高峡平湖,华夏罕见大河风光”。三峡和西湖相比,有一点嬉闹,和长江相比,水流很清晰,却微波粼粼。夏季来临时,三峡的水流上涨,将一座座山与绿色的水相连,景色奇异。但三峡的水流比长江、黄河的水流都快,即使骑快马也追赶不上三峡的水流速度。而到了春季和冬季,三峡的景色别有一番特色,不似桃花潭的雾气蒙蒙,却是白色回旋的景象。

三峡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三峡文化主要有旅游文化、移民文化和医药文化。其中,旅游文化最为显著,包括建筑旅游、水电旅游、民俗旅游、饮食旅游、宗教旅游等。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石和前提,饮食既是不同文化形态发展的诱因,也是促进文化整合的纽带。饮食文化受承载它的文化生态系统影响,文化生态系统的历史嬗变,又刺激着饮食文化的时代变迁。

三峡地区地大物博,农业较为发达,其资源丰厚,拥有不一样的地理环境。 在古代,三峡地区是楚汉文化的聚集地,受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影响很大。别具一格得环境,促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万州处于三峡的中心地带,它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驱动了万州的旅游和经济发展。三峡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与之同步及滞后的阶段性发展,更在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下,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饮食旅游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三峡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江三峡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社会性,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峡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之一,其特有的环境造就出独特的饮食,备受游客好评。三峡地区著名饮食中丰富多样、有知名度、文化品味高、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属重庆火锅、茶叶。从古至今,人们认为饮食最为重要,在当今三峡旅游资源中,饮食文化占据了一定地位。游客前来旅游,想体验一次和平时感觉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尝试平时没有吃过的美食,这就是游客的旅游目的。旅游地的饮食在当地也很难见到,即使在当地看到,也不是原汁原味,味道不尽人意。为此游客对美食充满了好奇,借着旅游之名,前来一探究竟,以偿所愿,而旅游地的知名度相当之高,通过当地饮食特色,慕名而来的不下万人。

重庆火锅起源于重庆码头,这里气候潮湿,所以重庆的人们特别爱吃辣,用辣除湿。后来人们自制火锅,最初只是以毛肚为食材,进行涮吃,后来经过多次加工,自制火锅底料配方,根据清汤、微辣、麻辣、变态辣等口味进行调制。人们不断精益求精,在火锅底料上推陈出新,因此重庆火锅家喻户晓,小到小朋友偏爱,大到做为出国旅游特产美食。重庆火锅将三峡饮食文化的豪爽全面展现出来,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记忆。游客除了到三峡游览观光外,还会品尝火锅特色,将火锅元素融入到三峡旅游中,以重庆火锅招牌知名度,招揽游客,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手段。

茶叶的种植对地质和气候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三峡恰好具备所有充裕的条件,奠定了茶树起源的根基。三峡不管是地理条件还是气候,都是种植茶叶的最佳之选,三峡以茶业闻名,慕名前来选茶,买茶的人络绎不绝,因为三峡出的茶叶绝对是极好的。古书《茶经》中有“巴山峡川”野生茶树的记载,足以证明,三峡所处的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之一,还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从今天鄂西地区土家族“毕兹卡”油茶汤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代巴人食茶习俗的影子。目前所见中国茶业发展初期(汉魏六朝时期)的史料中,有关三峡茶业的也为数不少。可以说,在茶文化由长江流域向全国扩展的历史进程中,三峡地区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长江三峡是茶文化的摇篮,据记载,神农氏即有饮茶之事,到西周初,三峡地区的巴人已向周王室贡茶。战国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已有茶市贸易,汉至三国时,茶文化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六朝时北方已有饮茶与茶贸。中唐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代,两宋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的发展,为瓷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三峡地区出土的大量唐宋时期各个窑系的茶具,体现了茶文化在该地区的兴盛情形。宋代重庆涂山窑黑釉瓷异军突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峡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大巴山和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宜昌所产的茶叶,是三峡当地盛产的名茶,有绿珠牌采花毛尖、高峰牌邓村绿茶、平湖牌峡州碧峰、五峰牌水仙春、仁园牌五峰毛尖、千丈牌千丈白毫、运福牌东北翠芽、天然富锌牌天然富锌茶、佷山牌佷阳春、仙人掌牌仙人掌茶。说起茶文化,不得不提起三峡地区,从种茶、解茶、制茶到品茶,早在5000多年前,他们就开始研究茶的功效.3000多年前就开始亲自培植茶树,经过时间的积累他们早已对茶文化有了根深蒂固的认知。三峡是首屈一指茶树的发源地。在古代,三峡地区所产茶叶用于朝贡,后来茶叶慢慢地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人们闲暇时品尝的饮品和消遗。茶叶还可以制成药材,并和花泡在一起饮用,益于人们身体健康。茶疗是中医与茶文化结合的产物,茶疗是一种普遍现象,又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关于三峡茶疗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解說,普疗说、特疗说、种疗说相辅相成,相互印证,反映了三峡地区茶疗文化的博大深厚。

借助饮食文化,开发三峡旅游资源,不仅提升了旅游景点收入,还使三峡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线路。打造特色美食文化街,创建美食文化节,可以使三峡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游客对三峡流连忘返,并以此传承三峡文化。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

作者:叶譞

泰山饮食文化论文 篇3:

地理环境与我国四大菜系

民以食为天,不同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不一样。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每个人对美食的概念也不一样,例如,山东一带以咸鲜为主,川渝地区却偏爱麻辣口味。这种现象令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差异这么大?我想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气候温和,省内汇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样性的地貌,造就了鲁菜的食材选料品种异常丰富与均衡,同时山东的寿光也是中国的三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它地处黄河入海口附近,系黄河冲击平原,土层厚,土质优良,地表土壤适宜耕作;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适宜降水与丰沛的水源更是锦上添花;并且位于渤海边的山东更是产鱼和产盐的大省。清洗并去壳新鲜打捞的海虾,将新鲜的小黄瓜切为厚片,用筷子戳个小洞,再将虾仁放入黄瓜中,放入油锅中炸至红色,这就是鲁菜中著名孔府菜里的名菜——翡翠虾环。

从遥远的泰山来到这迷人的天府之国,从咸香鲜美的鲁菜来到麻辣辛香的川菜,如果鲁菜是宴会时的主角,那么川菜就是平时家常的主角。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 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虽然四川地势复杂,海拔差异明显,但总降水较为丰富,一年里都比较潮湿。正因为这样才形成川菜的特点,辣椒具有杀菌、防腐、调味、营养、驱寒等优点,而花椒的特点有散寒、除湿、止痛、杀虫以及解鱼腥毒等,两者相结合香气四溢,让人欲罢不能,同时驱散了冬季的湿气和寒气,让寒冬不再那么难熬。

离开富饶的天府之国来到车水马龙的广州市,这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这里有无数的机会,但只有那些有准备和有包容心的人才可以得到,就像这座城市一样包容并吸收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先辈们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像这里的粤菜,有的集顺德、南海、番禺、东莞、香山、四邑、宝安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也兼有京、苏、淮、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它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喜好而烹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用料奇异广博。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才可以形成这样独特的菜系?其实粤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同时这里更是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门户,曾经有多少洋商在这里定居,有多少货物在这里转运,又有多少物资堆积在这里的码头?于是粤菜就像这座城市一样不断改变、融合。

来到遍街梧桐的六朝古都——南京。历史在它身上留下许多不可抹去的痕迹,其中包含优雅的苏菜。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江苏地势低平,河湖较多,平原、水面占江苏省面积的90%以上,比例仍居中国各省首位,这是江苏的地理特点。同时属于向亚热带过渡性的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综合以上特点,可以说江苏就是中国母亲众多孩子中最温柔的千金。而苏菜也继承了江苏的特点,优雅大方,亭亭玉立,令人神往。

中國饮食生长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之中,许多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一个地方时都会从饮食文化入手。饮食文化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却可以小中见大,发现那些隐藏在饮食中的奥秘。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高2021级25班(401331)

作者:刘佳楷

上一篇:声乐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语感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