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现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不再仅将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主要培养内容,而是重视学习态度、知识与能力的均衡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参与热情、促进对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改善,推动学生们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以望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之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生物课堂;优化策略探究

引言

信息化时代为教育变革带来了关键的技术环境条件,同样对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应的教学挑战与机遇。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体现出课堂教学优势,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师所应思考的重点难题。事实上,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带来了极为鲜明的课堂结构优化作用,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发挥重要的技术性优势。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导学环节趣味性

导学环节在整堂课教学中的占比相对比较小,但是在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过程中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以往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平淡无奇、形式普通的导学环节,无法帮助学生们形成趣味性教学,甚至产生被动性学习现象,设计巧妙、趣味横生的导学环节,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们的关注与注意力,还可以充分激发起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中,可以将图像与文字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们展现不一样的教学信息、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因此在导学环节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加导学趣味性、促进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探究兴趣得到进一步提升[1]。以高中必修一《细胞的分化》一课为例,如果教师仅仅采用口头讲解、结合课本导学内容的方式展开导学环节,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可以在这其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搜集细胞生长与分化的Flash动画,以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生物软件网、Bilibili等渠道均有十分丰富的细胞分化动画,教师可以在预先在这些网站渠道中下载相应的动画视频,再放在导学环节中开展教学,在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动画演示中,为学生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跃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在教学内容中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这门学科涵盖了极其丰富的人类生产生活生物知识,领域专业跨度更十分大,从细胞到生物的研究视角下深度探究生物教学知识。而这些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教学特点,对生物实际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能够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们在全方位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推动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比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课教学中,为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在人口大规模增长趋势中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人口调查统计图,继而能够在课堂上利用自然纪录片《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进行教学,由于纪录片时间相对比较长,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集几分钟讲电影的相关视频来对学生们进行介绍、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事先截取电影中的视频片段,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些片段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们直观地观察到人口增长对地球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便于学生们有效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2]。

三、在知识总结中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良好的生物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总结环节,很多时候尽管学生们能够听懂课堂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具有较深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总结或课堂小结环节,导致学生们往往无法进一步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中分散的教学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们开展回顾性总结,使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完善学生们的高中生物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们形成相应的知识思维导图。比如在必修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课教学知识总结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们绘制思维导图,MindMaster就属于一款十分优异的思维导图软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大屏幕展示在MindMaster软件的制作下,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单元教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认清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基本关系,即在化学元素的分类下可以分为生物体的必需元素与非必需元素,同时在必需元素中可以详细分为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而非必需元素中可以分为无害元素与有害元素等,将相关元素进行详细分类,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形成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记忆,促进教学总结效果的提升。

四、在教学回顾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复习质量

教学回顾的目的是为了对所学课堂知识进行总复习,因此实际教学回归的内容普遍比较多,将多节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果仅仅凭借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很难使学生们将这些知识进行条理化记忆,而教师在例题讲解过程中需要串联这些单元的知识点,由于学生们没有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条理化复习,导致实际教学效果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在教学回顾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整理单元知识文本内容,使之条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使学生们系统性地掌握相关教学知识,促进课堂复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比如在必修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回顾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章节复习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们理清神经系统调节、体液条件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内容,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们更为全面、更具针对性地复习相关学习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复习的印象[3]。

五、結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优化作用,促进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建议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各类教学软件、Flash动画制作应用技巧等,从而为学生们开展一节又一节精彩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婷娥.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结构[J]. 学周刊, 2016(25):196-197.

[2] 吴朝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结构[J]. 青苹果, 2017(2X):1.

[3] 米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结构[J]. 好家长, 2019(46):177-177.

作者:郭胜超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的现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不再仅将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主要培养内容,而是重视学习态度、知识与能力的均衡发展。因此,落实生物基础知识教育过程的同时,要重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贯彻本文立足于高中生物教学角度,分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教学体系逐步将学生全方位发展作为根本育人目标,由此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本位作为主体,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性,才能切实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将课程改革落实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严重

在应试教育体制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下,当前高中学校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唯成绩论的现象。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侧重于如何通过有效解题方式,使得学生在考试测验中获得较高分数,却很少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宗旨,对其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在此大背景下,许多高中生物教师仅通过课本重难点讲解和题目解答来实现生物知识的集中式练习与灌输。此种仅以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极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致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情境内容单一

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课程具有更强的科学实践性与探索性,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也重点强调科学思维培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目前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情境化教学手段极为单一,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也仅是通过多媒体播放课程相关视频,并未配套开展有效引导教学以及自主探究實践,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也无法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为高中生物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为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意识

高中教师要以生物教材为依托来设计教学方案,并把握好教材内重要的生物知识点,综合考虑教学器材是否完备、实验条件是否达标,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在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之后优化教学方案,最后再恰当地把生活案例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当中,来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高一年级下学期“伴性遗传”这一知识内容时,在开展“遗传规律”这一知识点教学时,生物教师就可以提问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思考问题。比如,你的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当中有红绿色盲吗?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分不清红色和绿色吗?你知道为什么红绿色盲中女性人数要少于男性吗?在生物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高中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被调动起来,此时生物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小小的提示,让同学们从染色体入手分析这些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红绿色盲的问题。

(二)科学地安排生物实验,提升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

高中生物教师要借助生物实验,提升高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知识的探索能力,应当切实地围绕实验条件、实验器具以及实验目,帮助高中学生构建稳定的生物知识探索渠道。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当中,由于生物实验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生物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和实验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创建出探索性较强的实验课程,给高中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实验水平、增强生物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进而真正发挥实验操作对生物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高一年级下学期“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知识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开展模拟实验来探索知识。首先,在授课之初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地呈现比较典型的细菌实验,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大致了解整个实验的步骤和过程。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实验问题,比如:“你知道艾弗里的实验哪里最巧妙?我们不借助工具,只是用肉眼是否能看见细菌呢?”最后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里面尝试培养大肠杆菌,并用大肠杆菌去代替肺炎双球菌,从而让学生学会观察细菌,并了解菌落的形成过程。纵然高中生物教师无法借助有限的资源和材料再现艾弗里的实验,但是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培养菌落,能够让高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体外转化的观测指标,从而为后续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高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菌落知识之后,就能够真正发现艾弗里的实验精妙之处。这种动手性与合作性极强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激发高中学生参与生物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当中提升自身的生物知识探索能力。

(三)精准地找到教学切入点,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自学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整理、分类和总结,从而准确地找到生物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当中。高中生物教师在设计切入点教学时,可以借助情境构建的方法,去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并提高其学习注意力,这样更能顺理成章地将学生引入到生物知识的教学当中。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高二年级下学期“群落的演替”这一知识内容时,就可以从大兴安岭四代种树这一事件来进行生物教学切入,让学生联想森林从失火到最后燃成灰烬的具体情境,再向学生提出几个合理的问题,比如:“倘若大森林被烧得只剩一片灰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森林恢复失火之前的样子?森林恢复之后会和过去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他们会明白大兴安岭所经历的次生演替。从森林失火这一事件引出学生对次生演替生物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是引导学生由已知事物联系未知事物并进行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也是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结论: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更应当立足于当前阶段高中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反思自身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准确理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在,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中生物高效学习课堂,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韦蓓蓓,周婷婷,秦雨婕,丁书茂.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效落实生命教育[J].教育观察,2021,10(31):101-103+109.

[2]万子翊,唐贇,范曾丽.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31):104-106+124.

[3]童莉莉.学习生物知识培养社会责任——基于社会责任培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与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1(23):4-5.

[4]顾复.例谈对分课堂在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1(23):79-80.

作者:孙萍萍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分层教学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提出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原则分析、内容分析,对分层教学展开优化设计,为学生布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组织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完成学科认知构建。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分层教学 策略分析

“最近发展区”理论适用于各类学科,在设计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时,教师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展开教学组织,推行分层教学机制,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主体教学原则的要求,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成长有积极作用。教师可通过学情分析、原则分析、内容分析展开全面调研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出发展开教学分析和探索,让学生在分层学习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一、分析学情,创建分层教学机制

生物学科知识比较抽象,且学生的学力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情调查,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参数,提高教学设计的适配性。

(一)确认理论支持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其科学性已得到公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分层教学机制,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其教学实践意义更为深远。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分开教学”,而是教师通过建立分层教学意识,对学生进行隐性分类,推出更多学习内容,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让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发生。学生进入最熟悉的学习环节后,自然能够获得最需要的学习认知和体验。

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需重点解读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物质的交换媒介。教师结合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进行具体展示,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熟悉,因为涉及人体细胞交换内容,自然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认知形成对接。教师借助辅助媒体进行展示和解读,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机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信息,对细胞生活环境开展对应研究,从网络上展开延伸学习,形成补偿性体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认知,他们根据教师的安排展开延伸阅读,将学科教学与生活形成多点对接,为促进其学科认知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可见,教师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并施教,给不同群体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这对有效提升其学习品质有重要的帮助。

(二)展开学情调研

学生的学力基础、学习习惯、兴趣取向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需要先期展开学情调查,根據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给不同群体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科学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意外生成。学情调查有不同的方式,如观察、询问、测试等,都能带来第一手的材料信息,教师要对学生的学力基础进行科学评估,为分层教学做好准备。

如在教学《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进行学情调查,通过观察和询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情况,特别是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这是很多学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分析教材内容,推出实验操作方案。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一个人,在一天的时间内,体温有什么样的变化?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其体温有差别吗?体温和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吗?学生对这些生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给出一些个性见解,但是这些见解并不成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答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得出相对成熟的看法。接着推出演示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具体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分析。教师拿出两支试管,向其中一支试管注入血浆,向另外一支试管注入蒸馏水;先用pH试纸检测,再分别向两支试管注入等量的HCI,摇匀之后用pH试纸检测,让学生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果,有效提高了实践操作水平。可见,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推出演示实验,能够让更多学生获得学习思考的机会,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分析原则,优化分层教学程式

因材施教、主体教学属于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执行环节,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推出学习活动,让更多学生在合适的学习活动中成长学科认知。

(一)因材施教原则

在解读“最近发展区”理论时,教师要关注因材施教原则的执行情况。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检验,其真理性极高,是教育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生物学科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很多学生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存在学力差距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诉求实际,推出合适的学习内容、活动和训练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展开学习。

如教学《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教师先对神经调节结构和反射等内容进行梳理,对兴奋传递形式和传递方式进行重点介绍,然后针对人脑的高级功能进行分析,结合教材训练推出一些思考问题。如:语言功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习功能是怎样的?记忆功能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记忆?什么是长期记忆?什么是短期记忆?人类的记忆规律是怎样的?思维功能有什么特点?……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回答。学生都能主动响应,参与到问题解读讨论环节。从教师设计问题的情况能够看出,其问题涉及诸多方面,难度也呈现梯度性,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体现出对分层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基础展开问题思考和选择,其解读也带有个性特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激励作用。

(二)主体教学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当下学科教学的重要共识。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体现出主体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在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悟性、学习基础等学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出分层教学设计,组织学生主动进入学科学习环节。分层教学不是将学生硬性分开,而是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凸显主体教学意识的落实。

如在教学《通过激素的调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辅助信息,让学生自主梳理性阅读(如教学《促胰液素的发现》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了解沃泰默、斯他林、贝利斯、巴甫洛夫等人对激素的研究情况),然后让学生主动解读激素的概念,并对人体内的主要激素进行分类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观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给出科学有效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三、分析内容,提升分层教学品质

分层教学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训练、学习测试等进行分层设计,为学生带来更为科学的学习组织。

(一)目标内容分析

分层教学的执行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设计,为提升学科教学执行品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训练等展开具体的分析,以便顺利启动分层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分析,教师要认真研究,针对教材、学生、教学条件等制约条件设计互相兼顾、相融相通的教學过程。唯有达成和谐统一,其教学程序才会顺利打开,学生的思维品质才会得到有效提升。

如在教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组目标内容: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应用方法,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从这些目标设置情况来看,其分层意识是鲜明的。第一个目标最为简单,在阅读教材之后,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建立起清晰的相关认知;第二个目标是方法运用,需要通过学习、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形成方法基础,这个目标难度适中,适合大多数学生;第三个目标是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其要求是比较高的,学力基础较好的学生相对容易应对;第四个目标是情感价值方面的,虽然比较含蓄,但其要求是不低的,针对的是学优生群体。由此可见,教师从目标设计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清晰的学习任务。

(二)教程执行分析

生物学科教学方案出台后,教师要在执行环节做出积极探索,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并科学判断,还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进行调研,从而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安排。分层教学有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需要准备更多预案,针对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时,也应该考虑并吸收学生的参与意见,这样能够确保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内容与生活实践有很大的关联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要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做好学习参与。如在利用扦插枝条检验生长素的助力作用实验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活认知现实进行设计,让学生深入生活之中,搜集合适的扦插枝条,准备花盆等器皿,在家庭条件下展开实验操作,并提出具体的实验要求。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实验任务,因为实验设计操作难度相对较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操作环节,其覆盖性更高。教师跟进指导,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建议,体现出分层教学的意识。

分层教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有较高的适配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这是分层教学设计的基础。学生的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对学生的学力情况做出科学评估,然后推出分层教学设计,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推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传授不同的学习方法、组织不同的学习活动、使更多学生顺利开展学科学习和探索,完成学科学习任务。分层教学追求针对性,教师要做好规划和分析,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法、对学法展开对应研究,以提高教学的适配性。

【参考文献】

[1]朱慧.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J].天津教育,2021(23).

[2]杨主爱.“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课堂实践[J].生物学教学,2021(7).

[3]贾成.翻转课堂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18).

【作者简介】梁 梅(1982— ),女,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第一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生物教学与研究。

作者:梁梅

上一篇:博弈分析视角下会计审计论文下一篇:以人为本人文观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