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内科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 引言肝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异常,主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肝炎是指因感染病毒引起的肝脏病变,病程较短,慢性肝炎多为急性肝炎病程过长演变引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肝炎内科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肝炎内科学论文 篇1:

以黄疸为例探讨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文章以《中医内科学》黄疸一节为例,对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如何应用经方导入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学》的黄疸主要辨证论治规律及其对拓宽学生的中医临床视野及提供其中医临床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疸;中医内科学;中医经典名方;《伤寒论》;《金匮要略》

黃疸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章节,讨论的范围与西医黄疸意义基本相同[1],包括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可由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肿瘤等多种急慢性疾病引起,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具有中医临床治疗优势的病种之一,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临证诊疗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就是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黄疸经方,及其他中医典籍中的黄疸经方和黄疸医案导入到《中医内科学》的黄疸教学中。应用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教学法,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病证和拓宽学生的中医临床视野和培养中医科研思维,提高学生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中医临床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

1 《伤寒杂病论》黄疸相关的经方导入

张仲景对黄疸病的论述是广义的,其包括狭义的黄疸与发黄证,与郁热、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多种病机有关,在《伤寒论》中对广义黄疸的描述有“面目及身黄”、“身必发黄”、“身黄”、“身目为黄”等,将黄疸分为黄疸、酒疸、谷疸、黑疸、女劳疸五种类型,并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提及萎黄病:“病者萎黄……利不止者死[3]。” 而《中医内科学》将黄疸与萎黄分节论述。《伤寒杂病论》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并提出了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的治疗大纲,其创制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经典名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4]。在教学中可直接导入《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的相关经方外,《伤寒论》中另有多个方证条文提及身黄一症都可以导入课堂中进行对比教学。见表1。

通过导入《伤寒杂病论》广义黄疸经方,可以分析看出对于广义黄疸的病机论述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郁热、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多种病机,但“湿”在发病主要因素,其涉及的经方包括了利尿、化湿、解表、攻里、清热、活血化瘀、温中补虚等多种治疗原则[5]。这一点可以对比《中医内科学》,是将黄疸与萎黄分节论述,《中医内科学》对黄疸病机的认识上继承张仲景“从湿得之”的思想,辨证以阴阳为纲分阳黄和阴黄,治疗上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大法,对于萎黄则责之于脾土虚弱,治疗上以调理脾胃、益气补血为主[6]。

2 选取中国古籍中的治疗黄疸的中医经典名方导入

从中医古籍阅读及全文检索数据库、中医药在线、中医E百、中医宝典等数据库中查找治疗黄疸的方剂,如在中医E百方剂数据库中有治疗黄疸方剂共计244首,如图1。

从中选择代表性典籍中所记载的组方简明,配伍巧妙,疗效突出且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剂,如《古今医统大全》中治疗黄疸的“必效散”由葶苈子,龙胆草,栀子,茵陈,枳实和甘草组成;《温病条辨》中治“夏秋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病黄疸而肿胀”的“二金汤”由鸡内金,海金沙,厚朴,大腹皮,猪苓和通草组成;《外台秘要》载“风水黄疸,体大如囊,面目皆合,阴肿如斗” 的甘遂丸由甘遂,葶苈子,杏仁,巴豆组成。《玉案》中治疗黄疸。口淡咽干,恶寒发热”的秦艽饮子是由白术,茯苓,秦艽,肉桂和橘红组成。再如《圣济总录》《卫生宝鉴》《景岳全书》《医学心悟》等都有黄疸专篇论述及经方介绍,如《医学心悟》中的额“茵陈术附汤”已经成为阴黄的代表方剂,再如《医学集成》记载了“阳疸”用“分浊散”或“苓术茵陈汤”;“阴疸”由“济水汤”或“加减五苓散”,都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

3 取含中医经典名方的黄疸病案验案导入

《古今医案按》中虞天民治“谷疸证”医案:以胃苓汤去桂加茵陈数十帖,黄退,自以为安,不服药十数日,后至晚目盲。虞曰,此名雀目,为盖湿痰盛而肝火有余也,且曰:不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必成蛊胀,病人不信,半月后腹胀痞满求治,仍以胃苓汤倍二术加木通、麦冬煎汤一月而安。又有江篁南皮肤目睛皆黄,小溲赤,左脉弦而数,午后发热,五更方退,以茵陈五苓散、以黄芪建中汤等加减的治疗过程。再如王士维《回春录》中记载“怀妊患痢,医投温燥止涩,腹痛甚而遍身发黄”病案,王孟英诊其为暑湿也,与黄芩,黄连,金银花,白茅根,桑叶,栀子,茵陈,冬瓜皮等药物而愈。选择此类中医经典名方病案导入到教学中,不但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黄疸病证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更多的中医经典名方,开阔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 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黄疸一节中的具体实施

4.1 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黄疸条文与《中医内科学》黄疸辨治分型比较 如《中医内科学》中列有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一证,而《伤寒杂病论》中未载有此证型,但《伤寒论》在风温证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此为火劫发黄,亦属急症,且有热盛动风、火伤营血的症状,病机似与急黄证相近,可以以此来进行互参讨论。

而《金匮要略》治诸黄所用之“瓜蒂汤可适用于谷疸、酒疸、黑疸等湿热壅上发黄者,即“酒黄疸者……脉浮者,先吐之……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而《中医内科学》中未有相应分型[7]。

《金匮要略》言:“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提到若黄疸发病过程中,伴见腹痛、呕吐症状,是邪在少阳,郁遏胆火所致,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右胁、腹部胀满疼痛,纳差呕吐,口苦咽干,身热或寒热往来,小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治宜和解少阳枢机,通腑泄热退黄。此处柴胡汤后世医家多认为是小柴胡汤[8],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言:“以小柴胡汤散邪气,止痛呕。”此证型《中医内科学》有载,方选大柴胡湯加减。相对而言小柴胡汤补泻兼施,大柴胡汤清腑泄热之力更强,临证应根据邪正盛衰灵活选方加减。这里可以提示学生进一步探讨,到底“宜柴胡汤”是宜大柴胡汤还是小柴胡汤。

《伤寒论》 “太阳病,身黄,……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之抵挡汤是由血热互结于下焦所致,治当破血逐瘀泄热,血热去则黄自退;而在《中医内科学》中并未提到此证型,而是论述了临床更为常见的气滞血瘀证,证见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舌有瘀斑,脉涩等,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选逍遥散合鳖甲煎丸。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照学习。

此外,《金匮要略》治邪气在表兼有表虚之黄疸,用桂枝加黄芪汤,而兼有表实者,则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水热互结,交蒸互郁而至发黄的“一身面目黄肿”的越婢加术汤等证型,《中医内科学》中未论述此证型。

4.2 学生课后整理总结中医古籍有关黄疸的中医经典名方 以课后作业或者中期考核作为学业任务,让学生收集整理治疗黄疸的中医经典名方,包括《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方证条文、或者古籍名方、案例、验案或医话等,使学生在收集案例或者经方的同时,培养提高其独立学习中医古籍的能力,并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和整理文献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师《中医内科学》黄疸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备课资料库。

4.3 培养学生的中医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在中医经典名方拓展导入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找到可以进行研究的点,结合古籍文献查阅,让学生对中医经典名方进行拓展思考并尝试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论述。

如在整理总结黄疸相关的中医经典名方中,可以发现有多首治疗黄疸的方剂都含有“秦艽”这味中药,有的方剂甚至以秦艽为君药,而《中药学》课本上秦艽属于祛风湿药,如图2。其作用是“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这就引导学生课后去查一下秦艽的临床药理作用,从知网上查阅秦艽与黄疸的关系,可以发现有《重用秦艽退黄疸》、《秦艽治疗黄疸作用的初探》、《以秦艽为主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20例疗效观察》、《秦艽丸加味治疗狼疮性肝炎》等论述秦艽退黄作用的文章。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医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可以挖掘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将中医经典名方、验案导入到《中医内科学》的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中,是激发学生 “学经典,用经典”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开拓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和中医科研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亓慧博,朱曙东.《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8):474-475.

[2]庄昆海.多媒体式病例结合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黄疸病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1):1-4.

[3]王章林.探析八法在《金匮要略》黄疸病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22(9):1160-1161.

[4]马冠军,马悟博.基于《伤寒杂病论》建构黄疸病四维论治体系[J].国医论坛, 2016,31(2):2-3.

[5]孙洁.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辩治思想初探[A].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年编辑出版分会年会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肝癌高峰论坛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

[6]王晓忠,王燕,马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黄疸篇章教学中的运用[J].新疆中医药,2014,32(4):85-86.

[7]谢冬梅.《伤寒杂病论》黄疸病因病机探析[J].江西中医药,2013,44(1):3-4.

[8]姜学连,刘新军.论《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98-299.

(收稿日期:2018-12-10 编辑:杨希)

作者:李鑫 赵若含 王诗源

肝炎内科学论文 篇2:

消化性溃疡233例诊治体会

摘 要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与年龄、性别及Hp感染的关系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入选病例经胃镜确诊后,常规查Hp,阳性者常规予丽珠胃三联+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阴性者予H2受体阻滞剂、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及黏膜保护剂等治疗。结果:痊愈149例(63.94%),好转71例(30.47%),出血不止或穿孔而行手术10例,死亡3例(1.28%),总有效率94.41%。结论: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直接相关,与性别及年龄相关不大,胃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积极规范治疗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以及合并的基础病,效果良好。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诊断 治疗 Hp感染

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组人群,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行胃镜检查确诊后,内科规范治疗效果良好。2000年2月~2010年2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23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便及早诊断及治疗。

资料与方法

233例患者中,男157例,女76例;年龄11~83岁,平均41.2岁;病程1~33年,平均7.2年。其中饮酒140例(60%),吸烟132例(56.65%),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103例(44.2%),合并1种或几种慢性基础疾病110例(47.2%),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56例(50.9%),脑血管病42例(38.18%),慢性阻塞性肺病36例(32.72%),冠心病42例(38.18%),关节炎30例(27.27%),糖尿病32例(29.09%),慢性肝炎、肝硬化23例(20.90%),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32例(56.65%),幽门梗阻34例(14.59%),溃疡穿孔15例(6.44%),溃疡癌变5例(2.14%)。

诊断方法:全部病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符合《实用内科学》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1]。胃镜检查结果:胃溃疡140例(60.08%),其中胃窦部67例,胃角33例,胃小弯28例,高位胃体12例,十二指肠球溃疡68例(29.18%),复合多发溃疡25例(10.73%)。

临床症状:无规律上腹部隐痛或钝痛78例(33.47%),有规律腹痛106例(45.49%),无腹痛46例(19.74%),腹胀、嗳气67例(28.75%),呕血、黑便148例(63.51%),食欲减退94例(40.34%),反酸62例(26.60%),恶心、呕吐46例(19.74%)。

病理检查结果及Hp检出率:本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胃黏膜萎缩、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39.05%(91/233);采用尿素酶试纸及14C呼气试验检测Hp,检出率83.26%(194/233)。

治疗方法:给予H2受体阻滞剂、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及黏膜保护剂等治疗,对Hp阳性者予丽珠胃三联+质子泵抑制剂治疗2周+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6~8周治疗,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呼气试验,根除率97.93%(190/194),经单纯内科药物治疗6~8周,全部患者3个月后复查电子胃镜,对出血不止或穿孔患者施行手术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②好转:自觉症状好转,溃疡面缩小1/2;③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溃疡面无缩小或增大。

结 果

本组233例患者中,痊愈149例(63.94%),好转71例(30.47%),总有效率94.41%。本组出血不止或穿孔而行手术10例,死亡3例(1.28%),均为高龄或合并有慢性病者,主要为溃疡穿孔及死于感染性休克。

讨 论

消化性溃疡为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从10~90岁均有较高发病率。总体趋势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较多,并发症较重,因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本组死亡3例均为老年患者,均合并≥1种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肝炎、关节炎等。这些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凝药、解热镇痛药及扩血管药等,导致胃黏膜损伤后易出现较大量出血,并发症较重,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如同时合并应用泵阻滞剂。年轻患者多有Hp感染,根治Hp是治愈溃疡的关键措施。消化性溃疡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多饮酒、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5-1579.

2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4-392.

3 李益农,路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39.

4 郑芝田,林三仁.胃肠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4-397.

作者:徐俊琢 邢美玲

肝炎内科学论文 篇3:

胃苓汤加减方治疗痰湿内蕴型脂肪肝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疗效观察

关键词:单纯性脂肪肝;痰湿内蕴;健脾祛湿;胃苓汤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29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笔者运用胃苓汤加减方治疗单纯性脂肪肝伴高甘油三酯血症中医辨证属痰湿内蕴证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9年9月-2011年11月本市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40~49岁,平均44.5岁;病程2~4年。对照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39~50岁,平均45.5岁;病程2~3年。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实用内科学》[1]中关于单纯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症见:腹胀、肝区隐痛、乏力,B超提示为中度脂肪肝,肝功能基本正常。②三酰甘油>2.26 mmol/L。③符合《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痰湿内蕴型辨证标准,证见:胸胁隐痛,胸脘痞闷,乏力,脉弦滑,舌淡红,苔白腻。④无饮酒史。⑤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标准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患者;有严重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和体质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胃苓汤加减方。药物组成:茯苓15 g,白术10 g,泽泻6 g,陈皮10 g,山楂12 g,甘草3 g。每日1剂,文火煎煮,早晚各服1次,每次200 mL。共治疗2个月。

对照组:口服吉非贝齐胶囊(上海中西三维药业公司生产,批号20090201),每次300 mg,每日2次。共治疗2个月。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2]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评定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肝脏形态及实质恢复正常,三酰甘油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影像学检查中度脂肪肝恢复至轻度,三酰甘油下降≥2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影像学检查脂肪肝程度及三酰甘油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均完成规定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综合疗效见表1,主要症状疗效见表2。观察期间,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单纯性脂肪肝属中医“积聚”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过食肥甘厚味,少劳多逸,致脾失健运,生痰生湿,痰湿内阻,久则积聚肝脾所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笔者通过辨证,对证属痰湿内蕴者采用胃苓汤加减方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方中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为君,泽泻辅以利湿为臣,陈皮、山楂理气消食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祛湿、理气消食之功效。本观察结果显示,胃苓汤加减方可明显改善单纯性脂肪肝伴高甘油三酯血症属痰湿内蕴证患者腹胀、肝区隐痛、乏力等主要症状,降低三酰甘油、调整血脂,疗效优于对照组。另外,治疗同时应嘱患者注意科学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质量,并持之以恒,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7.

[2] 李乾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3.

(收稿日期:2012-06-12,编辑:蔡德英)

作者:范钦平

上一篇:保险受益权论文下一篇:茶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