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文化创新主观题

2023-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五课文化创新主观题

第五课 文化创新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姓名________

一、结合重难点,梳理知识 文化创新:为什么? 怎么办?

二、判断正误

1.文化创新的主体和源泉是人民群众。

2. 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3.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4. 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课堂探究 春节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恐怕是所有节日都无法企及的,正如俗话所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尽管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过春节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但是隐藏其中的深层民族和集体记忆、个体情感是无法抹杀的。多年来,全国人民已经形成了“春晚情结”,既对其寄予厚望,但又常常感叹“令人失望”。脱离群众、缺乏生活化是老百姓的普遍感觉;没有新意、还是老一套,是很多春晚忠实观众失望的重要原因。 请你为2016年办精彩春晚出谋划策,你将怎样使春晚走出困境?

1. 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3.“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 ……”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

③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A.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5.2014年10月14日,身为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博导谢飞指出,电影要吸引农民观众,就必须到农村深入生活,这样的电影拍出来才经得起时间推敲。这告诉我们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6. 2015年8月9日,是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两周年纪念日,两年来,该活动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素材。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必要性在于

①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和活水 ②走基层是获得新闻信息的唯一途径

③走基层可以确保新闻作品的真实可靠 ④走基层才能使新闻工作更符合群众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 我国的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深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的“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这表明

A.文化创新来自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毫无实际意义

8.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为了绕月探月工程的顺利开展,我国科学家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主量与微量元素等10多项研究,经过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采集到了很多第一手信息,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这对于指导绕月探月工程具有极高的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和基础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9.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10. 从神秘、瑰丽的云南红土高原走出来的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映像》迄今完成1400多场公演,海内外票房过亿元。这部舞台剧凝结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多年的心血,是她长期深入云南山村采风、甄选、排演的艺术结晶。这启示我们

A.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改造民族文化 C.勤学苦练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博采众长

11.拓展延伸:近年来,很多省市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确实有重要的作用,但今天更重要的是创新而不是继承”。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第 1 页 共 3 页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姓名_________

一、结合重难点,梳理知识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二、判断正误

1.亲身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4.文化创新必须以世界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

三、课堂探究 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随之向外流动,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 如何实现京剧的发展?

1.电影《惊天动地》真实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为了营造视听效果,把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进行了有机结合,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这说明

①文化形态的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 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 (“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3.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网上扫墓悄然兴起”。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 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 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6.“给力”一词与潮汕方言“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7.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文化创新必须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抵制外来文化

④立足社会实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己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10.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1.拓展延伸 回望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学校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电视节目推出中华诗词、汉字书写大会激起了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艺节的筹办赋予国粹艺术全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让人们感受到了它历久弥新的炫目光彩。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怎样让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绽放光彩?

第 2 页 共 3 页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 2.× 3.× 4.× 【合作探究】

活动一 ①充分发挥教育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变革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促进优秀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起来; ④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永葆生命力、富有凝聚力。因此,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有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有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因此,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③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不断地创新,又要大胆继承并发扬光大其精华部分。 【当堂检测】

活动二 ①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B 2.B 3.C 4.B 5.B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

【课后拓展】

④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1.C 2.B 3.B 4.B 5.A 同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

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当堂检测】

1.C 2.C 3.A 4.D 5.D 【课后拓展案】

1.D 2.D 3.C 4.D 5.C

【我的反思】

第五课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 × 2. × 3. √ 4. ×

【合作探究】

活动一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央视春晚要走出困境,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突破“老一套”。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央视春晚的创新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精品。

③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央视春晚的节目设置要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和利益,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才能被群众接受和认可。

④在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的同时,要大胆推动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活动二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利于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才能

第 3 页 共 3 页

第2篇: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课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尊重传统文化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

74

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

75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6

相关资料

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

教学提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77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新民歌导人

组织学生参加搜集新民歌、新民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新的文化创新作品的兴趣,提高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不尽源泉、不竭动力的认识。

78

教师可在活动前,确定采集民歌、采集童谣的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人员和各自要完成的任务。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动对文化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可以采用演唱新民歌、朗诵新民谣、对优秀作品进行文化评论与文艺分析等形式。

3.形成新的理念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4.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可由教师介绍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的有关情况,联系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及其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〇探究活动二

建议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搜集、整理鲁迅和高尔基的成长经历和文学风格方面的材料,鼓励学生介绍两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和讨论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实践有何不同。例如,鲁迅和高尔基都写过自己的童年,他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〇探究活动三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建议组织学生漫谈中国书法,鼓励学生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体会我国书法艺术正是由于不断创新才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道理。

除了漫谈中国书法艺术,还可以漫谈中国绘画、中国服装、中国医药、中国手工艺等。

〇探究活动四

选择学生熟悉的艺术作品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悟,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文化作品,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5.学生践行要求

引导学生采集民歌民谣,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79

第二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引入

第一种方法:名诗导入

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诗歌。然后请教师就我国古代诗歌作一些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约3000多年历史。当许多民族和国家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我国已经有璀璨的诗歌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诗歌艺术始终走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从《诗经》、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代文学艺术,可以看出中国文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历史。

第二种方法:名画导人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术创作及其代表作品的材料。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展示徐悲鸿

80

的《奔马图》,启发学生分析这幅作品的特色,体会其“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特点。

除了展示徐悲鸿所画的马,还可以展示齐白石画的虾、黄胄画的驴、郑板桥画的竹。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示中国绘画艺术不同流派、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

3.师生共同探究

〇探究活动一

建议由学生搜集泥雕、石雕、竹雕、玉雕、木雕、牙雕、根雕、沙雕、冰雕等各种雕塑艺术的材料,并由学生在班里做评论和介绍,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道理。

〇探究活动二

关于“孝”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到底什么叫做“孝”?在现代社会“孝”有哪些新的变化?中国的“孝”与外国的“孝”有哪些不同?讲究“孝”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要在父母身边生活?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格言警句。

〇探究活动三

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可参考下面的典型事例。

交响京剧。中国传统京剧采用西洋交响音乐的演奏方法,使京剧走向现代化。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响京剧,以一个整齐建制的交响乐团来伴奏一整出京剧传统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代京剧充分利用歌剧、舞剧、灯光、布景等多种元素为京剧服务。

〇探究活动四

在组织学生完成这一活动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对《梁祝》这一经典曲目进行讨论。

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的形式对演出效果的影响;

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③找出相关的或类似的文化创新的事例。

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这节课改在音乐教室上课。通过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一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边进行关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〇探究活动五

组织学生收集材料,现场辩论,教师作出总结。

学习方法指导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获取、筛选信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建议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1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有人说:“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也有人说:“文化创新主要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对此有什么认识?为什么?

参考答案

以上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作,文化也不可能创新和发展。所以,文化创作者要有“灵感”、要发挥“聪明才智”,归根结底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五、教学资源链接

大型交响乐《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它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是十八相送。从第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和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晰。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往事。然后再低音重复一次主题,仿佛回到人间。

管弦乐总奏主题,这时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主题,渐渐地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未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

82

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地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3篇:第五课 文化创新题目

18. (2013·安徽卷·38题)(28分)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12)

(3)立足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

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想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文化生活;属于

启示性试题(怎样做);切入点是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做好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研发团队的成功的做法有哪些,我们按照他的做法来做即可。从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研发团队的成功做法:瞄准市场需求,钻研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对此我们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钻研新技术;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途径

(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5.(1 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不仅吸引了80后年轻群体的集体观看,还在网络和媒体上引起热烈讨论。

豆瓣网友甲:

《舌尖上的中国》首次采用高清设备微距拍摄,MV式的镜头和剪辑,BBC范儿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充满人性关怀的平民视角,传递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敬意。这部记录片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法,都成功地玩儿了把创新。

(1)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5分)

(4)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如果你是海外留学生,你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4分)

(1)实践决定认识,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人民的社会实践;(2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1分)创新需要“扬弃”,文化创新需要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文化创新又要博采众长。。(2分)

(4)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分)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

文化,不断发展创新;(1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1分)学习掌握文化传播技术,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使者。(1分)

该题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情景,分别考查生活与哲学原理、企业的经营、

政府、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一题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回顾文化生活知识途径有哪些,但一定看清回答的角度是生活与哲学,即每个途径对应什么哲学原理。第四题让中华文化走

出去,即加强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交流。

(【KS5U首发2013青岛市一模】山东省青岛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政治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2)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加快改革开放对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7分)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

2分)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1分)加快文化改革,有利于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分)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1分)推进文化开放,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实现文化发展繁荣。(1分)

第二问运用的是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推进改革开放对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上展开分析。

(【2013滨州市一模】山东省滨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政治试题)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省某市为响应中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号召,立足于反腐倡廉实践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着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充实完善一批儒家崇廉尚勤思想基地廉政景观,配合动漫公司等完成一部儒家勤廉题材的廉政动漫影片,建成一批“廉洁道德讲堂”„„努力形成“看有景、听有声、读有文”的廉政文化建设新局面。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是如何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6分)

(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该市廉政文化建设立足于反

腐倡廉实践的新要求,探索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2分)②文化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该市充实完善一批儒家崇廉尚勤思想地廉政景观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2分)③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动漫影片的拍摄就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分)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建成一批“廉政道德讲堂”,发挥了教育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点功能。(1分)

第二问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思考如何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即文化创

新和传承的途径有哪些。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上回答如何进行廉政文化的创新。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对文化传播的作用的角度回答如何进行廉政文化的传承。

13.2012年5月11日,首都文艺界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首都文艺工作者代表深情讲述“走转改”活动中的感人故事,畅谈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体会。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自2011年8月份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大批新闻工作者走出机关大院,走向田间地头,来到学校厂矿,深入基层连队,远涉边

疆山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一篇篇生动清新的文字稿件,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新闻照片,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广播电视节目,记录着社会变迁,讴歌了群众创造,反映出时代风貌,回应了社会关切,人民群众拍手叫好。

结合材料回答:“一头汗两腿泥,拉近与群众距离。植根火热生活,书写时代篇章”的“走转改”活动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

答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从事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新闻工作者只有投身实践,与基层群众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反映实践的作品来。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大批新闻工作者走出机关大院,走向田间地头,来到学校厂矿,深入基层连队,远涉边疆山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一篇篇生动清新的文字稿件,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新闻照片,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广播电视节目,记录着社会变迁,讴歌了群众创造,反映出时代风貌,回应了社会关切,人民群众拍手叫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14.第七届农民运动会,于2012年9月16~2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吉祥物名为“牛牛”,是向全社会征集一年半后,从广大群众创作的316件应征作品中选拔出来的。创作者在创作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大量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全面搜集各类素材。这一形象的原型取自南阳黄牛,充分体现出南阳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传递出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内涵。作品经过拟人化与卡通设计后,动作强劲,姿态动感,彰显了农民运动员的力量与速度,也表达出国际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原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阳光又可爱的“牛牛”,脚踏祥云,欢笑着大步走来,洋溢着激情和活力,表现出南阳人民正以主人翁的热情欢迎全国的农民朋友相聚南阳,共迎体育盛会,共庆丰收,分享喜悦,分享友谊。

结合材料,分析农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过程是怎样体现文化创新的?

【答案】

答案:(1)“牛牛”的设计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植于南阳“三农”经济。

(2)“牛牛”的设计向全社会征集方案,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3)“牛牛”的原型取自南阳黄牛,既体现南阳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又融入时代元素,继承了传统,推陈出新。

(4)农运会吉祥物的设计把农运会的理念和国际体育精神有机结合了起来,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在“牛牛”的设计过程中坚持了正确方向,表现出南阳人民以主人翁的热情欢迎全国的农民朋友相聚南阳,共迎体育盛会。

第4篇:文化生活 第2单元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轮复习学案

一、高考考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基础梳理:见“山东高考”P.167-168, P.169.

三、重难突破: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4.正确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于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高频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揭示了(

)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B.艺术创作是艺术理念的表达

C.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D.艺术创作是感觉和想象的融合

【变式探究1】邓小平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1 这主要表明了(

)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高频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例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变式探究2】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为了少出或不出“抗日神剧”,有识之士指出,“我们应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遗产。如《亮剑》《东北抗日联军》等原创作品的热播就突出了花心思的“新”。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文化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高频考点三 文化创新的主体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

) ①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②要充分认识文化创作的时代意义 ③要善于学习、交流和借鉴 ④要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②④C.①③D.③④

【变式探究3】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

2 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高频考点四 文化创新的途径

4、有一次,王安石看到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心想:“明月”怎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于是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儿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B.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高频考点五综合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5、(2016·高考全国卷Ⅲ)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变式探究5】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结合材料,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讲话精神”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

五、高考真题1.(2016·全国Ⅰ卷·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全国Ⅲ卷·19)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5年山东卷30)图6中的“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

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5年安徽卷38)材料二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5.(2016·浙江卷·40)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12分)

4 文化生活 第2单元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轮复习学案 答案

四、高频考点例

1、【答案】C

【变式探究1】C 例2【答案】(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2)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变式探究2】C 例3【答案】B 【变式探究3】B 例4【答案】B 【解析】不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不同的诗句,表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入选。A、C、D与材料主旨不符。 例5【答案】B 【解析】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辞海》,能方便人民群众阅读,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①符合题意;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推动文化生产、传播以及消费方式的变革,④符合题意;②中“源于”说法不妥;③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变式探究5】【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就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3)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

5 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文艺创作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4)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五、高考真题

1【解析】“华阴老腔”的成功说明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才能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①②适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③是错误的;传播手段和形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不是前提,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2015年安徽卷38)答: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6 5.【知识点】文化创新、文化自信

【解析】(1)本题是启示类问答题,“启示”一般指的是怎么做,有什么看法和想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又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材料已经给出知识点的限制是“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那答案要点就是围绕“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对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以后应该怎么做来写。英国BBC2电视频道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熟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引发了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文化创新方面的启示就是:要坚持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纪录片的播放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这给我们文化自信方面的启示是: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答: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7

第5篇:九年级政治第五课主观性试题

九年级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练习题

1.(9分)在学习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内容后,某班以此为主题出了一期黑板报: 民族精神我传承

镜头一:一群中国中学生到法国某博物馆参观,在大厅中他们看见了美、英、俄、日、德的国旗,听见了伴奏的国歌,却没有中国的国歌,他们一起清唱国歌,赢得了法国客人雷鸣般的掌声。

镜头二:庆祝国庆60周年阅兵的部队兵种多装备多,海陆空官兵应用科学的方法制定数千种解决方案,把每个细节每个时间所出现的问题设计了多种应急方案,他们大胆创新,发明了无数新的训练方式,保证了阅兵式顺利进行,创造了新时期的“阅兵精神”。结合上面的两个镜头,谈谈你对“民族精神我传承”中“传承”二字的理解?参考答案:

(1)镜头一中的中国中学生一起清唱国歌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3分)

(2)镜头二中的海陆空官兵的训练过程体现了他们具有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这些精神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3

(3)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3分) 2.(14分)今年刚开学,南京市十三中、奥体小学在内的20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联合起来,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学习青奥知识,争当青奥运动员、志愿者,争做文明使者”。此举得到了很多学校学生的积极响应。请你也积极响应,为班级策划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主题:争当青奥志愿者,争做文明使者

(1)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开展这一主题班会对同学们有何意义。(6分)

参考答案:

①争当青奥志愿者的主题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②办好青奥需要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努力,争当青奥自愿者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有利于培养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争做文明使者要求我们提高自身文明素质,掌握一定的礼仪,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明素养。 (评分说明:每个角度3分,只要能从其中两个角度作答即可;如果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请你参与设计主题班会的程序(补充完整主题班会步骤)(4分)

①主持人开场,宣布班会开始

②③

④班主任总结本次主题班会⑤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参考答案:

②视频介绍青奥的有关知识,介绍青奥会自愿者的礼仪要求

③进行青奥会为主题的“我参与,我光荣”演讲比赛;请有关奥运会人员进行对话交流等。

(3)在班会中请你发言,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将如何用实际行动支持青奥会。(请列举两个具体行动)(4分)

参考答案:

A.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用优异的成绩向青奥会汇报;

B.积极宣传南京青奥会,宣传古都南京,把南京介绍给世界,树立良好的南京形象;

C.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服务世界运动员和游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 3.在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时,老师要求开展以“保护历史文化,‘老南京’与‘新南京’和谐相处”为主题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小组分工,小华与小刚负责对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的调查,小玲负责在家上网收集南京历史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分工后,小华不想参加此次活动,他认为:

◎分工不公平,自己承担的任务太重;◎小组内有自己不喜欢的同学;

◎保护历史文化是大人的事,参与这种活动会耽误学习。

(1)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将如何说服小华参加活动?(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

(2)活动中,需要调查人们对明孝陵的了解程度,请你为调查问卷设计两道问题。(2007年中考)

参考答案: (1)①针对小华认为“分工不公平,自己承担的任务太重”的想法,可告诉小华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完成实践活动需要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完成各自任务,发扬团队精神。所以,希望小华勇于承担自己的任务,积极参加本次实践活动。 ②针对小华认为“小组内有自己不喜欢的同学而不想参与活动”的想法,可告诉小华要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应学会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会与不同的人合作;应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希望小华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积极参加本次实践活动。

③针对小华认为“保护历史文化是大人的事,参与活动会耽误学习”的想法,可告诉小华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同时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能促进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只要安排好时间就不会耽误学习。希望小华树立正确认识,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本次实践活动。

(2)①你知道明孝陵是哪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

②你知道明孝陵是我国历史上哪个皇帝的陵墓?

4.(6分)5.12大地震!西南大旱!青海玉树大地震!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不畏艰难,奋力自救,各地群众自发捐款捐物,各地网友纷纷自发参加志愿者队伍,前往现场参加救灾„„种种力量汇集成一股不屈的洪流!

有海外媒体这样评述:中国人,再次震撼了世界!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中国人是怎样让世界感到震撼的?

参考答案:

①在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不畏艰难,奋力自救,表现出勇于战胜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质。(2分)

②灾难发生后,各地群众自发捐款捐物,表现出了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善良友爱、爱好和平的品质。(2分) ③各地网友纷纷自发参加志愿者队伍,前往现场参加救灾,体现了中国人民热心公益、关爱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乐于奉献、勇于负责的民族形象。(2分)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材料1分。)

5.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小明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时搜集了几条新闻:

新闻一:目前,全国年排放废水近600亿吨,有40%的城市空气经常处于轻度污染状态。新闻二:2009年内向社会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具有公益性质场所。新闻三:2008年中央财政将安排科技支出1134亿元,比上年增加134亿元。

新闻四: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破坏活动。这是一起由 “藏独”分子蓄意制造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1)上述新闻中的内容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请说明理由。(8分)

(2)根据上述新闻暴露出的问题,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你分别打算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提示:请从多角度回答,4分)

参考答案:

(1)新闻一:上述环境问题会影响(制约、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上述问题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环境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2分)

新闻二:该举措有利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该举措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2分) 新闻三:该举措有利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该举措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2分)

新闻四:上述行为危害了(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上述行为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2分)

(2)针对新闻一: ①尊重自然,爱护环境。(1分)②使用环保购物袋等。(1分)针对新闻四:

①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1分)

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的义务等。(1分)

6.材料一:中学生小刚和同学们在上网查找资料时,发现有人在网上恶意发布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帖子。他们非常气愤,在网上发帖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

材料二:面对金融危机,大学生、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

材料三:2008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憾的民族力量。”

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谈谈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10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来谈。)

参考答案:

①政治:在网上发帖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序。(3分)

②经济:坚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弘扬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人们劳动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3分)

③文化:2008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弘扬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有利于我们战胜困难与挫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3分)

④我们青少年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1分)

第6篇:第五课 走近陕西民俗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因特网的有关知识,将计算机连上到因特网。

2、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3、学会保存网页上的文字、图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保存资料、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而掌握信息的搜索、存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并进行筛选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信息收集的内容2.信息收集的渠道3.信息收集的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收集的内容、渠道、方法三者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调查了陕西的民俗文化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将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师生互动 :

一、分析选题,规划设计方案

自愿组合完成P24.

完成“丰富多彩的陕西民俗文化”调查研究计划书。

三、巩固练习 完成P25-P26

生汇报,调查研究计划书

并总结自己在收集信息时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现场拍、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资料。

五、作业设计 按照小组一的安排,进行课外问卷调查活动,并认真记录。

上一篇:关于期末个人总结下一篇:北大学子毕业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