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试

2023-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试

七年级上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原始成绩分布情况分析(担任多个教学班的,要逐班分析)

1.班级:七年级3班 应考人数:65 实考人数:65最高分:56 最低分:8平均分: 29优秀率(90%):0 良好率(80%):0 合格率(60%):0 从总体看来,该班成绩分布情况:30-50分学生人数较多,优秀生、良好生无。 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基本知识点了解不清楚,背诵少,基础题错误比较多,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点、典型性错误的分析

(一)试题内容分析

1.试题覆盖面全,难度较大,接近中考试题。 2.阅读材料,学生不会正确审题,答卷较差。 3.问答题学生不能准确审题。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1.阅读材料题学生失分较多。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课上画出的重点不能准确记忆。 3.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理解,找不出重点句、关键词。 4.答题时语言组织能力差。

三、对教学工作的反思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4、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回答问题的能力。

5、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清晰,字体工整,卷面干净。

教师 俎本航

2017年1月

第2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推荐]

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练预案(编号:复习03)

课题:综合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七年级历史组 审核人:李明兰、赵伟

时间:2010年12月 一

选择题

1、使河母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2、我国陶器的出现距今约(

)

A、 一万年前

B、四五千年前

C、六七千年前

D、一万八千年前

3、如果你去古城西安旅游,就近你还能(

)

A、参观半坡遗址

B、参观河母渡遗址 C、参观北京人遗址

D、参观元谋人遗址

4、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 能是(

)

A、制陶

B、耕地

C、捕鱼

D、造房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

)

A、 公元前四五千年

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五六千年

D、公元前2070年

6、“牧野之战”的性质是(

)

A、 奴隶主镇压奴隶起义的战争

B、平民与奴隶之间的战争 C、奴隶主之间争夺财富的战争

D、奴隶主之间的夺权的战争

7、下列能统治我国江南地区的是(

) A、黄帝

B、西周

C、夏

D、商

8、假如你是夏朝人,你不曾使用过的是(

) A、青铜器

B、玉器

C、陶器

D、铁器

9、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道家和兵家

B.法家和墨家

C.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D.诸子百家

10、《史记》中没有记载的人物是(

)

A、蔡伦

B、汉武帝

C、陈胜

D、秦始皇

11、右图工具最早出现于哪个时期,主要用于哪个方面(

) A、东汉 播种

B、西汉 播种

C、东汉

耕地

D、西汉

翻土

1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官渡之战

B、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C、赤壁之战

D、曹操劫持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13、赤壁之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

A、 东汉政权彻底灭亡

B、三国鼎立局面已形成 C、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

D、孙刘联军夺取大片土地

1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温暖湿润

B、种植水稻

C、北人南迁

D、土地肥沃

1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者内部的腐朽与斗争

B、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

D、阶级矛盾尖锐

16、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几次战役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成迁到(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18、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时候开始

A、西周

B、商朝

C、黄帝时期

D、夏朝

19、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问答题

1、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2、 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探究题

1、“有人说,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试结合所学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2、 有人说“春秋时代诸侯国连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因而应予否定”,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的想法。

第3篇:七年级上历史期末试卷

2014-2015学七年级历史下期末试卷

第4页 共4页

(3)材料中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是谁?(4分) (4)材料中的这条路线必须要经过今天的新疆地区,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一个什么机构来管理该地区?(2分)

(5)这条路线的开通有什么样的历史作用?(2分) 29.(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

答案第1页,总1页

第4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作者:艾凡

2010---2011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按县教育局、教研室对2010--2011年冬全县期末调研考试的要求和部署,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取统一安排监考、阅卷,确保考试了成绩真实可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试卷分析

1、总体印象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严格按照岳麓版《历史》课本进行命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结合课本的要求,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选择题第5题;注意将历史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如选择题第9题,突出了素质教育下不能读死书的理念;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读记能力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又体现了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的课程要求;试题注意紧跟时代的脉搏,强调了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认识;试题普遍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通过设置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例如19题的第二问20题的第三问,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主要特点

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多方面能力的考查

初一历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历史事件及原因,培养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试题设计的基础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杜绝了偏题、怪题和难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考查了学生记忆、理解、比较、分析、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

试卷的第

1、

5、

8、

9、

10、

12、

14、

15、

17、18等题目,均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意了基础知识的覆盖面。②注重问题的创设,设置答案开放的问题。

历史作为文科性质的学科,开放性的试题既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

综合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避免了试题的呆板性。每个学生对历史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样的题目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体现了历史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例如第

19、20题。

③突出重点知识又注重与时代相结合。

历史考试相对灵活但其实重点也是比较明显的,这次考试就突出了课本的重点,考查的都是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强调过的重点。题目的设置也注意强调改革、发展这一时代的主题。

二、答题分析

就试卷的整体分数情况,做简要分析:分数高的学生基本上整套试卷失分很少,而分数低的学生失分主要在选择题上。就班级来说,整体比较好的班级,学生的人均分折合后在16.43分,班级整体相对较差的人均分折合后12.84,而及格率也因班级而异,好些的及格率70.5%,差一些的及格率才24.4%。这次考试历史最高分97分,超过90分的有8人,而过80分的比较多,当然不及格的学生仍然比较多。就题目来说,选择题第

3、

9、

12、18题失分比较多,材料分析题第20题及问答题21题失分比较严重,材料分析题19题得分情况相对好一些。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课本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对材料没有认真分析,所以直接导致第20题考前讲的试卷上的原材料题读不懂、不会做。

考前的预测和考试结果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但重点知识还是没变。我们的期末复习重点放在了后两个单元,但试卷出题重点在前两个单元,这是我们考前没有预料到的。

学生的成绩,考得好的是平时基础比较扎实而态度有很认真的学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考得不好的题目总的来说,都是我们平时的背诵没有严格检查,个个过关。这点是我平时不重视的结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应重点强调。例如第18题选择题,很多学生不理解生产关系的概念,我平时上课的时候觉得他们不容易理解,也没有深入讲解,以后对于这种难以理解的要尽量深入浅出的讲解。

2、注意类似事件的比较分析。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这两个相似的内容可以拿来比较,而我只是在讲课的时候一言带过,这种问

题以后要尽量仔细分析。

3、加强学生背、记、理解的过关检查。这次考试中,我们都看到了背、记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后要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背、记意识,尽可能做到人人过关。

四、对命题的建议

个人认为命题应注意详略,区分重点、非重点,整体把握试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达到期末考查的目的。

第5篇: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试卷满分100,需用时60分钟。本张试卷为开卷试题,分为卷I选择题和卷II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有20个小题,共60分,第二大部分为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问答题,共40分。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但是,考查能力提升的试题增多了,考生只有在牢固掌握教学内容主干知识基础上,理解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答好试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总体注重考查分析能力,个别题目难度较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稍难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

二、试卷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14个班,总体考试成绩来看,七年平行班平均分68.2分,及格率为75.9%,七年级实验班平均分80.7分,及格率为99.2%。平行班和实验班各方面差距较大,平行班优秀率普遍很低,其中全年级不及格为180人。各班平均分为:一班68.45,二班67.31148,三班66.09,四班69.06,五班67.98,六班67.40,七班73.09,八班67.33,九班69.14,十班65.67,十一班67.38,十二班69.7,班十三80.36,十四班80.73。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如:历史时间和相应的事件不清,把“魏晋南北朝”各时期混淆,把“南朝宋”写成“南宋”。

(3)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较多,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如:选择题

1、

9、

10、

12、14,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审题不仔细,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未能正确地加以判断和分析。

(4)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拿出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不从课本中查找,仅凭主观印象答题。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要善于表扬学生,抓好后进生。同时,要抓好各班的教学质量。

4、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条理化、序号化。

五、考后心得体会

纵观本张试卷,再结合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在教学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需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紧跟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不断用课程改革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钻研教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6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1=30分)

1、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

A、房玄龄 B、魏征 C、张玄素 D、杜如晦

2、“开元盛世”是指谁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李渊

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是在谁统治时期

(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李渊 D、唐太宗

5、“诗圣”指的是 ( )

A、李白 B、杜甫 C、李春 D、白居易

6、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 )

A、吴道子 B、阎立本 C、赵孟?nbsp; D、张择端

7、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8、澶渊之盟是( )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9、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是

( )

A、杨业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10、12世纪时,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他属于哪个民族 (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汉族

11、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3、元朝的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赵匡胤 D、皇太极

14、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发明的是

(

)

A、造纸术和火药

C、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B、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5、《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睿

D、司马炎

16、《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阎立本

D、董其昌

17、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1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 ( )

A、岳飞

B、文天祥

C、范仲淹

D、黄宗羲

20、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

)

A、李纲

B、戚继光

C、于谦

D、文天祥

2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2、军机处创设于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3、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4、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25、明长城东西起讫地点是

(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

C、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D、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

26、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 A、《周髀算经》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7、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8、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9、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一个行政区域最早出现于 (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

)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了南移?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二、多项选择题(5*2分=10分)

1、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有(

)

A、禁军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

2、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有

(

)

A、烟草

B、玉米

C、甘薯

D、马铃薯

3、下列人物中,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4、中国的三代石窟艺术是指 ( )

A、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B、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C、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D、新疆龟兹石窟

5、下列统治者属于开国皇帝的有 ( )

A、隋炀帝杨广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中国隋朝时建造的 。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于 (朝代)时中国的 地区的“ ”(当时纸币的名称)。

3、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中国人发明的“

”,

(朝代)时,制成了指南针。

5、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

》。

6、明成祖时,派郑和先后

次下西洋。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的典型概括。这种现象出现于

(时期),首先出现在

、松江等地的

(行业)当中。

8、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 、《水浒传》、 、 。

四、识图填表题(4+2=6分)

(题目见答题卷)

1、在右图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地名

在图中,无锡的古运河应当属于

隋朝大运河的 (哪一部分)。

2、请写出下图农具的名称

五、材料分析题(2+3+8+3+7=23分)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是谁引用古人的话说的?

(2)他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2、“庆历年(1041~1048年)……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铁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选自《梦溪笔谈》)

(1)这段史料是谁记载的?

(2)这段史料记载了何种发明?发明者是谁?

3、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四:下面是两同学对科举制的看法

甲: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

乙: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2)科举制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材料四中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4)请联系现在的考试,谈谈你的看法,科举制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供汲取?

4、“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1)上述材料中的“妈港”是现在的什么地区?

(2)它是在哪个朝代被哪个国家侵占的?

(3)它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5、材料一:我国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三峡电力已经输送给许多省份,初见成效。南水北调工程也正在实施,已经使一些地方收益,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

材料二: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环境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材料三: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同学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

同学乙:宋应星说的很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再说如果人力不与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东西,开发出什么资源。

问题:结合上面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的同学说的对吗?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和自然相协调?

六、问答题(7+7=14分)

1、“唐初政府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加到一千多万户。”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请你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假设岳飞举行记者招待会,你做为新闻记者参加并有机会向他提一个问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上一篇:消防演习发言稿下一篇:诚信为主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