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总汇

2022-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文言文句式总汇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

命是从"等。 第

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去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

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

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

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

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文言文倒装句式做题三技巧:

技巧一:

用 “是”或“之”作为提宾标志。 技巧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技巧三: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疑问代词有“谁、曷、恶、安、焉、何、奚、孰、胡”等。

第2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差别很大。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 、判断句

(1)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练习:

二 、被动句

(1)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往。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练习: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承前省)

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

)而走(

)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

)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

)车骑中。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练习:

六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 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3. 宾语的省略

(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练习: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第3篇: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 四,倒装句式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 皆(此,乃,是,则)……也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 ○臣本布衣《出师表》 (诸葛亮《出师表》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② 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不成『者』 ,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③ 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 ……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⑤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 )

⑥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

⑦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 □主谓倒装( "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 ?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愚公移山》) ) ?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 ?客[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 (韩愈《祭十二郎文》 ) ?惟马首是瞻 ( 《冯婉贞》 ) □□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 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 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良曰: "长[于臣]. "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 『省略句式』 □□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 省略介词"于" ⑤介宾短语中介词"以" "为" "与"后省略"宾语" .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 )问: )何以战?"公曰: "(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 ? ( )对曰: ○沛公曰: " 『 (项伯∧) 『孰与』君少长"『省略主语"项伯" 』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省略主语"晋伯" 』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左传曹判论战》)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毋从(之∧)俱死也. ○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 4,有介词( "为""与""以"等)后宾语的省略.例如: , ,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为(吾∧)击破沛公军!" 『省略介词宾语"吾" 』 ○以(∧之)试人,血濡缕. 『省略介词宾语"之" 』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 .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沛公奉卮(zhī)酒为(∧) 『寿』 ,约为婚姻.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若入前为(之∧) 『寿』 . ○竖子不足与(之∧)谋! ○若郑『以(∧)为』东道主. 5,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动词+[(于∧)+处所,对象等])例如: ○封闭宫室,还军(于∧)霸上,以待大王来. ○将军战(于∧)河北.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晋『军(∧于)函陵』 ,秦军氾(于∧)南.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沛公居(于∧) 『山东』时,贪于财货.

□□被动句式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如"为" "见" "于" "为所" "为……所"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式标志语"为" 』 ○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式标志语"为" 』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式标志语"见" ! 』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1,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之)所……"表被动.

2,用"为"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 "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4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5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4.用“„„,„„”表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上》)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⑷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⑸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⑹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

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⑼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

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

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⑿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齐策一》)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资治通鉴》)

⒁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补充】

1、主语的省略 例如: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省修饰语]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2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袁宏道《虎丘记》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3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唯(惟)„„是”、“唯(惟)„„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宾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成语:惟命是听,惟利是图,唯才是举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念之(《列子.汤问》)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史记.周本纪》)

5、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其„„之谓矣”这类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

用这种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用这种格式,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

(三)定语后置

4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五)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与?:恐怕„„吧、只怕„„吧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难道„„吗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6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①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侍坐》

(八)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九)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7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 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72.以故:所以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8.„„之谓也: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8

第6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上一篇:ciq常见问题解答下一篇:房产基础知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