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汇总

2022-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2、如鸣佩环。()

3、何以战?()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时人莫之许也。()

8、问女何所思。()

9、会宾客大宴。()

10.何苦而不平?()

11、宋何罪之有?()

12.多歧路,今安在? ()

13、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14.咨臣以当世之事()

15、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16.信义著于四海。()

17.屠惧,投以骨。()

18蒙辞以军中多务。() 19. 易之以百金。()

20有时朝发(于)白帝。()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2.胡不见我于王。()

23.受地于先王。()

24醒能述以文者。()

2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9.尝贻余核舟一。()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陈涉乃立为王。()

7、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 ()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此为何若人?()

3、中轩敞着为舱。()

4、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樯倾楫催()

2.蒙辞以军中多务()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7.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徐喷以烟()

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10.()微斯人,吾谁与归?() 1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2.()尝贻余核舟一() 1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此诚不可与争锋() 15.中轩敞者为舱()

16.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9.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0.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2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客从外来,与坐谈()

2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6.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7.屠惧,投以骨()

2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9.夫战,勇气也()

3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1.且焉置土石?()

3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4.胡不见我于王?() 35.王之蔽甚矣()

36.帝感其诚。()3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9.吴儿善泅者数百()

40.盖简桃核修狹者为之() 4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3.忌不自信()

4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5.时人莫之许也()

46.甚矣,汝之不惠()

4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8.孔子曰:何陋之有?()

49.公与之乗,战于长勺() 50..环滁皆山也()

51..臣本布衣()

5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3.山峦为晴雪所洗() 54.鱼,我所欲也()

5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5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7.百里奚举于市()

5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5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0.贤能为之用() 6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练习: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句式与“此正午牡丹也”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2、下列语句,句式与“市木材于陕西”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下列语句,句式与“差矣,汝之言”相同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请战》)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第2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例如: 承前省。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承后省。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如:

①(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对话省。如: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④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⑦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李朝威《柳毅传》) 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⑪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 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⑤彼且恶(何)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⑥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⑦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⑧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 ⑩无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传》)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鸿门宴》) ⑥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③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④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⑤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

②“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促织》)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史记《鸿门宴》)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⑪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邶风•静女》) 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⑭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⑮命坐于灵虚之下。(李朝威《柳毅传》)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列子《愚公移山》)

②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袁宏道《虎丘记》) ③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④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3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差别很大。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练习:

一 、判断句

(1)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5)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9)"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17)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练习:

二 、被动句

(1)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往。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练习: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承前省)

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如:①可烧(

)而走(

)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

)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如:故久立公子(

)车骑中。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练习:

六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 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3. 宾语的省略

(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练习: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第4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4.用“„„,„„”表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上》)

⑵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⑷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⑸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⑹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

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⑼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

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

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⑿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齐策一》)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资治通鉴》)

⒁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补充】

1、主语的省略 例如: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省修饰语]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2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袁宏道《虎丘记》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3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唯(惟)„„是”、“唯(惟)„„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宾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成语:惟命是听,惟利是图,唯才是举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念之(《列子.汤问》)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史记.周本纪》)

5、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其„„之谓矣”这类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

用这种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用这种格式,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

(三)定语后置

4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五)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3.亦„„哉:也„„啊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四)表示揣度

25.无乃„„与?:恐怕„„吧、只怕„„吧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7.其„„欤?(兼表反问):难道„„吗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28.„„庶几„„欤:„„或许„„吧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1.其„„其„„也?:是„„还是„„呢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六)表设问:

6 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七)表陈述语气

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37.比及:等到„„的时候

①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侍坐》

(八)连词

42.诚„„则„„:如果„„那么(就)„„ 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45.向使: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 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九)复音虚词

49、得以:能够 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碑记》 50、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51、而况:何况,况且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53、既而:随后,不久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54、既„„且„„:又„„又„„ 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 55.可得:可以,可能 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例:何其相似乃尔。

58.且夫:再说,而且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9.是故:所以,因此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例: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例: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7 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

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例: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67.无庸:不用,无须 例: 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

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72.以故:所以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73.以„„故:因为„„的缘故 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8.„„之谓也: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8

第5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范文)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5、借(于)旁近与之。

6、信义著于四海。

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7、屠惧,投以骨。

中的骨头扔给狼。

8、贫者语于富者曰。

自己去南海的想法。

9、蒙辞以军中多务。

理由加以推辞。

10、易之以百金。

11、有时朝发(于)白帝。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可待。

13、胡不见我于王。

楚王?

14、受地于先王。

承了土地。

15、醒能述(之)以文者。

件事的人。

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歌赋。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在长勺迎战齐军。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

屠户很害怕,就把担

穷和尚向富和尚告诉了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

用百金来交换。

有时候,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不因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急不

为什么不把我引荐给

从先王那儿接受继

酒醒以后能够写文章记述这 在岳阳楼的上面镌刻上唐代和当今名人的诗词

四、定语后置。定语本应放在名词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定语所表达的内容,临时置后。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马料。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就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4、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餅。

羊子曾在路上行走,捡拾到别人丢失的一块金子。

5、尝贻余核舟一(枚)。

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桃核雕刻的小船。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啊。

7、有地隐然而高。

有一块隐隐约约比较高的地。

8、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有一方洼陷下去的长方形的水池。

9、听其言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 听他宏辩的言论,看他秀伟的容貌。

文言文被动句。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年轻的时候,粗暴强悍,争强好胜,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

2、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只见它一吐舌头,两只小虫就被它吞吃掉了。

4、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你被人雇佣耕地,有什么富贵可言呢?

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用。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都很关爱士卒,士卒也都愿意被他命令。

8、陈涉乃立为王。

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

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陈胜、吴广都被编在这支队伍中。

10、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油从铜钱的方孔中流进去,可是铜钱的边缘一点也没被油沾湿。

1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山峦被晴空下融化的积雪洗净,美好得像擦过一样。

12、池水尽黑。

池水尽被洗笔的余墨染黑。

13、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

小小的诚意不能被人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

(三)文言文判断句。

1、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们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

2、力学不倦,自力者也。

努力学习永不倦怠,才是靠自己的努力进取获得成功的人。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花。

5、此为何若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6、中轩敞着为舱。

中间高起的部分是船舱。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的人。

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继承王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9、我是李府君亲。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部分相关训练

请在本学期所学文言文课文中,找出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文句,以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名: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附参考答案: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初中1—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总汇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鞭数十(鞭,用鞭子打,4)

2、

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4)

3、

天雨墙坏(雨,下雨,34)

4、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42)

5、

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

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42)

7、

歌以咏志(歌,写诗歌,21)

8、

愿为市鞍马(市,买,45)

9、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57)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220)

1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

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7)

2、

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46)

3、

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

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

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

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2、乃丹书帛(用朱砂)

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状语

1、

几处早莺争暖树(争,16)

2、

忽啼而求之(啼,哭着,42)

3、跳往助之(跳,跳着)

(二)动词作名词

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49)

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三)使动用法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

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9、忿恚尉(使尉愤怒)

10、凄神寒骨()

(四)意动用法

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

3、闻寡人之耳者(闻)

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

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

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11、

(五)为动用法

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

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3、既泣之三日(泣)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5、念悲其远也(悲)

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

三、形容词活用

(一)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49)

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6)

3、披坚执锐(坚、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

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

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9、心乐之(以之为乐)

(二)作状语

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36)

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75)

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

(三)作动词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36)

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21)

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42)

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42)

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66)

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

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心乐之(乐,喜欢)

10、凄神寒骨(凄、寒)

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

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

15、毕力平险(毕,用尽)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 20、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

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

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

24、香远益清(远播)

25、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四、数量词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千里路)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師》盟,结盟。

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

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13.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树,种。衣,穿。

15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16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衣,穿。

1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效法。

五.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东”作状语,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劝学》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复夜去。(夜,充当状语,当晚)《鸿门宴》

6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充当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7.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状语。天天。)《归去来兮词》

8. 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9.下临无地(“下”,作状语,向下)《滕王阁序》 10..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

11.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六.形容词作动词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

2.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4.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6.齐彭殇为妄作(“齐”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7.亲贤臣,远小人。《陈情表》亲,亲近。

8.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七.形容词作名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暖,轻快暖和的衣服。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疑难问题。

5.志不在小(“小”用作名词:小的方向)《鸿门宴》 6.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

7.而大遗(“小”“大”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8.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兵甲。锐,锐利的兵器。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老,长辈。

1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明,明智。

第6篇: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大全]

文言特殊句式之

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

1.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以为”是“以„为„”的紧缩,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二、“所以”

1.“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前出师表》)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四、“何(奚)以„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 “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宾语,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六、“不亦„„乎”——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 “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毋)乃„„乎”——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例】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八、“得无„„乎”——表疑问,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 “有„„者”—— “有(个)„„的”或“有(个)„„的人”。

1 【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例】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十、“孰与”、“与„孰„”

【例】“孰”字,疑问代词,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十

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2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6.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十

四、“„„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

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上一篇:动物防疫法下一篇:公司员工考勤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