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概论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就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建设樟树市中医医院势在必行。本文就樟树市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关键词:樟树市;中医医院;建筑设计樟树市中医医院,南邻碧秀路,北临朝阳路,西接药都大道,东邻洋湖路,地理优越,交通便利。

第一篇:建筑概论论文

绿色建筑概论

摘要: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建筑理念得到深入发展并得以广泛实现。本文在概述了绿色建筑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可持续发展研究、设计要点与建设原则、绿色建筑的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发展绿色建筑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研究绿色建筑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要点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规模的环境建设使我国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是解决传统建筑在建造、使用过程中多污染、高能耗的有效途径。

1 人居发展问题

当前的建筑多是水泥钢筋结构,建筑材料耗能高,室内环境基本靠消耗额外的能源来维持,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与其他能源。一些房地产项目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增设了一些不必要的建筑环节,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美化效果,但同时也耗费了许多建筑材料。此外,很多城市中的建筑都流行用玻璃作为外墙,不仅使建筑能耗增加,同时也造成了光污染。

2 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1998年,美国出台了LEED绿色建筑认证标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于1996年、1999年推出自己的标准,1998中国出台了具有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定义—简单地概括,就是“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外加环保和减少环境污染。

3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建造、设计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保的要求,将建筑物和能源、环保、高新科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是:尽可能地使资源得以最合理、最大限度的利用,采用的建筑材料对环境污染小,并可以循环利用,且周围环境能与之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建筑模式[1]。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①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周围环境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不利的影响;②绿色建筑是一个可以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工作、居住及活动空间的建筑;③绿色建筑本身在外观和内在使用方面都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绿色建筑的使用者应具有一定的绿色意识。

4 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绿色建筑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可持续发展特征:①建筑坐落的地理条件,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的物质,地温适宜,地磁适中,地下水纯净,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对周围的环境不产生或少产生不良影响;②绿色建筑根据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资源,达到减少污染又节能的目的;③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建筑内部和外部采取有效的连通方式,能对气候的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全面节约资源,建筑的发展以最小的资源和生态位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要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发展绿色建筑的力度。

5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与建设原则

对绿色建筑的衡量标准与理解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但其设计要点与建设原则应始终遵循其在自然界、人类之间的中介地位。其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减少建筑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使建筑随着科学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以备将来发展[2]。②要尊重自然环境,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的环境物理条件。要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建筑场地的朝向、地势地貌、定位及布局等;评价阴影范围、引导空气流动;顺应自然环境并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资源。③保护植被与土地,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确保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环境材料,形成当代乡土建筑。④ 增强自然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中介,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到使用者身边,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根据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①资源经济与较低费用原则;②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原则;③全寿命设计原则;④宜人性原则;⑤灵活性原则;⑥环境科学与建筑理论相融合原则。

6 绿色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采用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表述,它可用于评价已建成的建筑物与按定义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又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一般项、优选项和控制项。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一般项与优选项是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

7 广西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针对广西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广西实际建筑情况,广西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主要有:

①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

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广西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水域河流及地表植被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绿色建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不可以照搬某个地区的成功的建筑模式,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绿色建筑的建设中,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该地区所处环境的自然过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使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和谐统一。

② 利用高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在建筑技术、材料、设备、工艺等各方面加以创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设计思想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③ 借鉴广西传统民居的成功做法

广西有很多传统建筑到处都存在着“绿色”的影子,如传统民居在朝向、选址、空间组合、平面布局、构造处理及建筑用材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建筑理念,以最灵巧简洁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绿色建筑思想与经验。另外,广西的一些传统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及构造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

参考文献:

[1]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 今日国土,2005 (9) : 34 - 35.

[2]仇保兴. 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 建筑技术,2005(3): 38-39.

[3]刘煜. 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J]. 建筑学报,

2003 (3): 58 -60

作者:杨敏 邓销忠

第二篇:以建筑概论为例的概论类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摘 要] 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概论性课程由于教学内容覆盖范围广,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单一的考核方式往往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论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建筑概论课程为例,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了综合考核方式设计。实践结果表明,该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的基础上,起到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和课后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关键词] 建筑概论;教学;考核;自主学习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A1-3201-19-700207):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理念的《建筑概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孙晓琳(1985—),女,山东威海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热泵技术、热力系统节能。

[

引言

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是本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教学结果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准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向[1]。传统的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的笔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手段。而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一些概论性课程教学中,出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长、专业的特殊性等方面的考虑,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无法很好地达到预定目标[2-3]。

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建筑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一门概论性的专业核心课程,起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作用,并使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和工程应用领域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有所了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下属二级学科,其专业研究内容与建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工程热物理等多学科相互交叉。而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是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尤其是建筑领域相关专业之间联系的纽带。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宽泛,而教学课时数又有限,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而为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学习方向,除了课堂教学设计之外,课程考核方式设置的优化也同样重要。

一、建筑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概论或导论性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其中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模式一般比较固定,采用期末笔试+平时作业的形式即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评价效果;而专业课课程内容由于专业性比较强,往往更注重工程实践方面的考核,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及授课内容灵活采用课程设计或论文辅以期末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相对这两者而言,概论或导论性课程往往存在课程内容广而课时数相对较少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的制定难度较大。

建筑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目前主要有几种形式:传统的期末笔试(开卷或闭卷),课程设计或论文,以及口头报告。但传统的期末笔试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只靠考前突击应付考试。同时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而分散,且多为基础性知识,靠常规的笔试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衡量。而分组进行的口头报告或课程设计/论文又往往存在组内成员之间分工不合理,部分学生“搭便车”,以及论文抄袭、拼凑等现象[4]。针对该类型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以评促学、以考促学的目的,有必要对课程教学框架和考核方式进行重新设计,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的笔试或报告,使得考核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起到督促、引导学生学习,及时给予教师教学效果反馈,同时完成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

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建筑概论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建筑概论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考核方式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建筑概论课程涉及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但各章节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如果把课程教学内容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绪论章节是树的根基,内容包括建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三个主要章节共同组成树干;其余教学内容如建筑室内外环境,建筑工程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智能建筑,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殊用途建筑等等则是树的枝叶。如前文所述,由于该课程课堂教学学时数的限制,同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能将所用课程内容都列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范围内。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组成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绪论章节教学内容多为概念性,常识性内容,故采用课堂讲授即可,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章节是该课程的主干教学内容,知识点多,延伸与拓展内容多,且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针对这部分内容,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其他属于课程内容枝叶部分的章节,由于课时数限制,完全采用学生课后自学的方式进行。

(二)考核方式设计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辅以不同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对本课程而言,课堂讲授内容多为基础性、常识性的入门知识,传统的笔试方式难以衡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无法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针对第一部分,绪论章节内容,采用传统的笔试即可达到良好的考核效果。考试题型可灵活采用选择、判断、读图画图、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核目标在于:①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程度;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③考查学生对课程及学科内容的理解及扩展思考水平。针对第二部分,即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和建筑构造三大主干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笔试+作业的考核方式。其中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識的掌握。而作业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将所需内容应用到工程实践的能力。作业可采用制图、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等等形式,考核目标包括:①督促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并引导其学习的内容和方向;②通过课程设计或案例分析等工程实践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③在工程设计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第三部分,即基本靠学生自主学习的其他章节内容,采用分组汇报+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由于这部分内容覆盖范围广,既无法全部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也无法要求学生全部课后自学。故而令学生按兴趣进行分组,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最后通过现场汇报+答辩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每组学生能够对本组所选择的课题研究内容自主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汇报的过程也相当于学生代替老师向其他组学生进行课堂讲授,达到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效果。总而言之,分组汇报及答辩的考核目标在于:①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②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对相关知识进行辨别、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的观察和分析,这种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达到了良好的考核目标,而且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采用上述教学和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缩减,而学生课堂积极性却得到了提高;在完成作业与分组汇报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综合考核方式,在概论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和评价,而且能够很好地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实践结果也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玉娜.高校课程过程化考核实践及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2]仇建,陈宾宾,徐翀,计算机学科导论类课程新型考核方式[A]//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网络教学研讨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5.

[3]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l0(02):14-17.

[4]高亮,韩玉民,赵冬.答辩考核方式在编程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24):135-137.

作者:孙晓琳

第三篇:樟树市中医医院建筑设计概论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就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建设樟树市中医医院势在必行。本文就樟树市中医医院建筑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樟树市;中医医院;建筑设计

樟树市中医医院,南邻碧秀路,北临朝阳路,西接药都大道,东邻洋湖路,地理优越,交通便利。本工程的建设将带动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将成为樟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总体设计理念

(一)总体布局

设计从分析现有基地和要求入手,针对其使用对象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从医疗环境(人们对医院空间所产生的心理、生理的社会意识的综合评判)出发,结合基地现有状况,创造一个与环境共生,亲民、细腻并且气派大方的现代医疗建筑,满足医院的功能及形象要求。本设计门诊、急诊、病房各部分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出入口。为突出门诊楼的主旨地位,将其放于中轴线上。住院楼是病人疗养、康复的场所,需要环境安静优美,又考虑到医院洁污分区的特殊性,将住院楼放在基地北面,使之既与门诊部分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减少人流的交叉,同时这样总平面形成一个安静怡人的内院,为住院病人提供了一个优美安静的环境。

(二)交通流线

交通组织以明确流畅,人车尽可能分流、停车方便、易疏散等为宗旨,主车道宽9米,室外停车位尺寸为3米×6米,停车场入口明确,采取绿化间隔,既美化环境,又方便安全。

(三)小品、绿化及其外环境设计

樟树市中医医院大楼呈对称布置,整体环境绿化注重统一、协调。通过硬质面的布置,室外环境光的灯饰处理及小品、绿化的布置来烘托建筑的整体感,使整个建筑在周边环境中更加完美。基地四周尽可能留出空地布置绿化,想方设法增加绿化面积,增加室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率。

二、建筑细部设计

(一)平面布局

一层:三层通高门诊大厅、二层通高住院部大厅、挂号收费、药房、输液大厅、急诊部、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儿科门诊、放射科、中心供应、厨房、餐厅、住院登记收费、卫生间等;二层:体检中心、门诊、检验科、B超、预留病房、卫生间等;三层:门诊、分娩室、产科病房区、病理室、内窥镜室、卫生间等;四层:办公室、手术部、ICU、住院病房区、档案库、中心机房、卫生间等;五层:大会议室、住院病房区、卫生间等;六~十一层:住院病房区、卫生间等;十二层:设备用房。

(二)立面设计

本工程整體立面错落有致,迭宕起伏,又有整体统一的秩序,形象庄重。做到尺度亲切、色彩温馨、营造亲切的氛围,门诊大楼强调可识别性和丰富错落有致的屋面,形成优美具节奏韵律的建筑轮廓线,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并以此为当地建筑提供建筑精品,建筑内部空间与环境相辅相成,做到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相融相汇。

(三)建筑材料的使用

1、屋面:平屋面采用刚性防水层及柔性防水层,保温隔热层采用泡沫玻璃。中庭顶部采用钢网架加夹丝中空安全玻璃采光顶。2、外墙面:建筑八个角柱以及门厅、柱子、两侧凸出部分采用干挂花岗岩,其余采用真石漆涂料。3、门窗:外窗采用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主入口、大门均采用无框白玻门,内门采用木纹防盗门,其余部分采用特种门,如防火门及防火卷帘门等。4、楼地面:领导办公室、会议室采用硬木地板。5、内墙面:领导办公室为高档装修,普通办公室用乳胶漆涂料,电梯厅用磨光花岗岩,卫生间采用瓷砖墙面。6、吊顶:领导办公室和会议室为高档装修,普通办公室及走廊为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卫生间采用PVC扣板吊顶,电梯厅采用轻钢龙骨FC板。

(四)无障碍设计

本工程无障碍设计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标准,底层考虑无障碍设计,在建筑入口设置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坡道净宽1.20m,坡度为1:12,入口平台的最小宽度≥1.50,坡道两侧设扶手,扶手设0.85m高。两层扶手,下层扶手高0.65m,扶手起点与终点处延伸等于0.30m。

(五)建筑消防设计

1、总平面消防设计中考虑足够的消防车登高作业场地,满足消防要求。2、每层各房间出口的疏散距离均符合规范要求,面积较大的房间均开设二个出入口,且室内疏散长度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规范规定需设防火门的房间均设防火门。3、住院大楼设置十部疏散楼梯,四部防烟楼梯间,其余均为封闭楼梯间,九部楼梯通至地下一层,与地下层楼梯做防火分隔,楼梯开间大于2900,梯段净宽大于1200,符合消防设计要求。4、各管道竖井在楼板处,在管道安装完毕后每层用钢筋砼板分隔,井壁上的检查门采用丙级防火门。5、大楼采用的建筑材料结构材料均严格按耐火等级设计。

三、环境保护

(一)主要污染源

1、废水。主要来自于大楼的医疗污水和生活污水。2、噪声。主要来自于水泵房、空调机组等的机械动力噪声。3、固废。主要来自大楼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

(二)“三废”防治措施

1、废水:

1)特殊污废水的预处理。(1)洗相废水:鉴于医院目前尚有部分湿式洗相设备,其排水又很快会更新为干式洗相设备的情况,拟在现有湿式洗相设备的暗房内设置专用容器收集这部分废水,然后统一由专门的厂家取走回收处理。(2)粪便污水:病房楼采用的污废分流的排水体制,粪便污水先进入化粪池预处理,然后与其它污废水一起进入污水站处理。化粪池容积按停留时间不小于36小时计算。

2)污水处理站。(1)医院污水处理及排放的设计依据:《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07:200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全部污、废水在排入市政排水干管前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污水处理站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泥定期抽吸,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投氯(二氧化氯发生器)

医疗区污废水→格栅→调节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次沉淀池→接触池消毒→排放

↓消毒剂

污泥浓缩池→污泥外运

(4)本工程感染性固体废弃物,委托具有环保部门认可处理资格单位进行焚烧处理。

3)核医学病人用厕所接储存衰变池。经环保部门检测后方可排入城市管道。

4)冷却塔位于综合楼座屋面,且采用超低噪声、防飘水型,以减少对环境影像。

格栅

污水调节池

2、噪声。设计中选用的水泵等设备均为低噪声型号,并采取减震、隔声等措施,以确保边界噪声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I类标准。

3、固废。医疗垃圾经专门收集集中后,焚烧处理,一般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处理。

(四)卫生防疫

手术室洗手池龙头采用光电感应控制开关。水中分娩用水由专用水净化处理器处理、紫外线消毒后使用。公共卫生间、诊查室、诊断室、产房、手术室、检验科、医生办公室、护士室、治疗室、配方室、无菌室均采用非手动开关洗手盆。大便器采用脚踏冲洗阀。

参考文献:

[1]林晓明.当代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研究[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B11):53-53.

[2]沈小庆,黄昕,金玲.基于熵权系数的医院建筑设计方案评标决策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3(10):46-48.

作者:周长龙 孙桂芳

第四篇:专业群背景下《建筑工业化概论》课程团队协作教学探讨

摘要:建筑工业化是建筑工程未来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在高校中并未有针对性、系统地对此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发展前沿所知甚少。基于此,本文以“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专业群为背景,分析了专业群与建筑工业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探讨了《建筑工业化概论》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组织情况,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专业群;团队;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一、引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当前在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缺点,这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1]。国务院、住建部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2-3]。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30余个省市均推出相应的政策,以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产业现代化的提出必然引起建筑业革命性的变革和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完成建筑的工业化生产与建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转型发展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高校均积极参与进来,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4],如南京大地集团改进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世构)体系成为了适合我国发展的结构体系;安徽西伟德公司运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技术形成的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远大可建发布的838米“空中城市”规划中可以看到,预制构件工厂化率达到93%、能够满足9级抗震,这一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张博为等[5]以龙悦居三期保障性住房为例,探讨了保障房的工业化实践。焦杨等[6]从绿色性能角度考虑对工业化建筑的设计进行了解读与思考。高校作为专业技术发展的理论后盾,在建筑工业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可以为建筑工业化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为建筑工业化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当前建筑工业化还未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情况下,由于各地政策不一,以及高校认识不同,使得建筑工业化相关知识并未系统体现在高校课堂中,这对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亟需解决的。基于此,福建江夏学院为应对建筑业的变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专业群的背景下,率先开设了《建筑工业化概率》课程,对相关知识与理念进行传授,在此过程中对如何上好这门概论课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专业群与建筑工业化的关系

根据《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7],众多地方普通高校将自身角色定位于应用型高校,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注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合理构建专业群及专业体系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專业群的设置。专业群是以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构成的一个教学组织形式。专业群的构建主要围绕产业链、行业、企业岗位群和专业基础来构建,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而专业群的建设则是以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福建江夏学院省级“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专业群,是以土木工程专业牵头集合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业工程等四个专业,该专业群的建立正是应对建筑业的变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2.我校专业群与建筑工业化的关系。建筑工业化主要特点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8]。对比该四个特点与我专业群四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现具有十分高的契合度。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能胜任现代化建筑产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工业工程专业在专业群定位对接产业对建筑产业园及工业化生产精细管理的人才需求,培养的人才可以在建筑工业化领域包括质量、安全、工艺进行分析、规划、设计、优化和实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对接产业基于总承包(EPC)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基于工业化的装配结构现场管理人才的岗位需求。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全过程、信息化和全寿命造价管理工作的人才,对接产业基于工业化集成生产方式的全生命期工程投资评估、咨询、分析、控制等管理工作的岗位需求。在这样一个专业群背景下,理顺群中各专业的相互关系,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跨专业的深度课程整合,对于进行全面建筑工业化内容的传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专业群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筑工业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组织

1.课程内容的选择。按照专业群的建设,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和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模块。为了尽早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知识,明晰所学专业在工业化发展的定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开设了《建筑工业化概论》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分析了四个专业的特点,围绕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链中人才的需求,对比了四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性和个性,最终确定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成本控制、BIM技术应用及工业化建筑的工艺与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共32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

2.课程教学组织。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结合由福建江夏学院牵头联合福建建工集团等十一家龙头企业参与成立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分析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根据拟定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和手段。(1)组建教学团队授课。由于该课程是专业群的共有课程,课程涉及环节较多,不同专业的差别很大,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动态性、前沿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实行协作教学,打破传统的“一人一门课”的教学任务分配模式。由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工业工程四个专业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和企业的专家组成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大都从事多年高校教学,教学时间长,教学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行业(企业)专家来自于“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实践经历,熟悉建筑工业化政策、行业的发展和需求,课程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与开发任务。(2)分单元组织教学。教学团队深入分析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再结合专业特色确定授课单元,每单元作为一个专题,每个教师担任一个专题。学校专任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课程及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讲义主。按单元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炼各自专业与建筑工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明确本专业在建筑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最大程度发挥概论课的引导与介绍性作用。(3)校企合作,拓展教学方式,把握工业化前沿。在专业群背景下,依托装配式产业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既有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又有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同时安排到构件预制厂和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参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对建筑工业化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兼任教师的行业专家提供丰富的素材(经验总结、课题研究、行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企业最新成果等)并参与确定教学方案,协助完成教材编写,使得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培养的学生更清楚地方产业特色,为日后服务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效果

经过一轮的教学,团队教师定期共同备课,共同授课,相互听课,课后大家分享教案和课件,并不定期进行讨论,探讨工业化建筑的新技术及发展动向,相互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意见,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团队成员中,企业专家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企业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人才的校企共育。教学期间部分教师到装配式产业学院理事单位企业参与技术项目的研发,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及实践能力,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做了调查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86份。其中,土木工程51份、工程管理40份、工程造价49份、工业工程46份。对课程教学情况调查结果见图1,学生关注的问题见图2。结果表明,紧贴当前行业发展实际开设的课程,以专题内容作为教学单元,由校内教师的课内讲授、行业(企业)专家的讲座、工程现场参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总体学生比较欢迎,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经验与问题

作为专业群开设的共有课程,要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接受,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专业群的建设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是动态的,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传授的知识也应该与一线或岗位群相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应凸显实践性,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争取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从教学过程和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班级数较多,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太多,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每个单元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制作的PPT数量也较多,信息量较大,学生一下子不能很好掌握;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可能偏早,主要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很多专业知识还没掌握,影响听课效果;部分学生反映教学中应多一些案例,多推荐书籍,课后布置一些小任务,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概论课程,又是与当前国家强力推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新开设课程,不可能解决所有建筑工业化方面的知识,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将有关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的内容更多地融合到各专业课程里,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授课时间的安排也需要做适当调整。另外,還可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室,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R].国办发〔2017〕19号2017-02-24.

[2]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R].国办发〔2016〕71号2016-9-27.

[3]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R].建市[2014]92号2014-07-25.

[4]刘宇澄.预制混凝土工业化建筑的立面表现策略研究——标准性与多样性的平衡[D].东南大学,2016.

[5]张博为,付琼娅,周华.龙悦居三期保障性住房的工业化实践[J].建筑技艺,2014,(6):54-59.

[6]焦杨,龙玉峰,丁宏.万科零碳中心绿色性能设计的解读与思考[J].绿色建筑,2012,(4):10-15.

[7]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R].教发[2015]7号2015-10-21.

[8]项林.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3):157-158.

Discussion on Cooperativ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eam of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ecialty Group

WANG Feng-chao,ZHU Yao-liang,WANG Guo-jie,FAN Wei,CUI Guang-qiang,ZHANG Fei

(College of Engineering,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Key words:specialty group;team;teaching organization;teaching effectiveness

作者:王逢朝 朱要亮 王国杰 范炜 崔广强 张飞

第五篇:中职学校《建筑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建筑概论是中职学校中建筑管理、供热、给排水、电气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中职学生大部分专业基础较差,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特点,丰富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真正掌握专业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建筑概论这一门课也在不断改革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需求。课改后,新课程的实践也是我们需要多加注意的。

关键词:建筑概论;专业课;课改;实践

一、中职学校《建筑概论》课程简介

(一)课程标准要求

《建筑概论》是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建筑、供热、电气等相关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对建筑物在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筑物的详细内部构造,同时了解国内外建筑的异同之处,从而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门课程对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当多加注意。

本课程的主要课程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建筑基础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可以自己理解分析建筑物的基本构造以及相关要求,了解一般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建筑相关行业的兴趣。并且初步理解建筑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原理,最终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将理论和原理结合到实际应用当中去,解决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授课重难点

以贾丽明和徐秀香老师主编的《建筑概论》一书来分析,“《建筑概论》是为供热通风与空调、给水与排水、电气设备安装及工业设备安装等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和房屋建筑构造两大部分。建筑材料部分主要是研究建筑工程中所用材料的种类、性质、技术标准和应用范围等…建筑构造部分主要是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同时,根据中职类学校的教学目标,中职类学校是为培养工程第一线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性职业学校,所以与一般大学不同,中职类学校更加注重职业素养的培训以及专业实际应用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实践操作的演示,而不单单是课本知识的传授。但除了实践操作,理论授课也不可忽视,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认为操作课比理论课更重要,实际上学好理论基础知识才是实践操作的基础。现代教材的编写都来源于无数的实际案例操作,总结了前辈的经验,所以教师努力讲解分析,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扎实功底,最后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在实际操作中找出不足,教师结合各种问题为学生指导讲解。

二、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中职学校学生特点

中职学校与一般专科、本科学校不同,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为更早进入社会工作来进行专业培训学习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年龄小,专业基础较差,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又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学习一般的高中文化课程,学业压力相对也比较大。而且在教育改革后,中职学校毕业生也可以报考大学,专业只要和自己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一样或者类似即可。这种情况一方面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课程改革基本要求与实践

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教育部对于现代中职类学校课程改革给予了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建筑概论课程改革在探索中前进着,根据总结,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改革

教材是所有专业课学习的基础,通过教材内容学生可以直观理解本课程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所以说一本好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过去,很多学校在教材选择上往往注重于那种“大部头”,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很厚的书,内容繁杂。这种类型的书虽然涵盖知识极广,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精简的叙述知识点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略掉很多无关内容,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并不扎实,他们不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不需要了解的东西。往往在自助学习的过程中希望一字不漏的把书看完,不仅浪费时间,也增加学习的难度。所以今年来出版的应用于中职学校的《建筑概论》一书,基本上都在逐步精简文字,力求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论述好每个知识点,便于教师讲授,也便于学生学习复习。

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过去的书本往往注重于理论的阐述,缺少一些实际的配图,这就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要求。课改后,教材中配图不断增加,便于学生直观的看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因为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理论课大部分还是在教室中完成。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学方式也逐步引用到教师课堂教学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采取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项灌输说教模式。”[2]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课改后要求课堂的主体要从教师转换到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逐步引入课堂,将教学方法逐步电脑化、计算机化。“通过电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既增加感性认识、又能开阔视野,更多的了解当前建筑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建筑和新的发展趋势。”

3.制定科学考核制度

课程改革前,本课程主要考核一般就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一场闭卷考试。但是单一的课程并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课改后,实际操作与平时考核成绩也逐步加入到期末综合考核之中,从而更加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便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指导。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中职类学校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起来,与一般的高等院校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要求上都有着很大不同之处。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中职类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建筑概论作为建筑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改之后的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学生、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贾丽明、徐秀香.建筑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P1

[2]谷士艳等.建筑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01)

[3]徐秀香.建筑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05)

作者:钟明然

上一篇:建筑环境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教师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