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和心得

2023-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书笔记和心得

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1月—2月学习内容:十八大(1月10日)、2013年国土资源八大工作重点(1月22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月26日)、什么是城市分批建设用地审批(业务自学学习自选)

3月学习内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或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4月 学习内容:十八大、两会精神的学习(4月10日)、保密法(4月18日)、

5月 学习内容:民族团结(5月9日)、改进工作作风(5月16日) 6月学习内容:党风廉政建设(6月20日)

7月 学习内容:民族团结新疆三史(7月11日)、文明礼仪(7月26日)

8月学习内容:诚信故事(8月20日)、自选业务学习(自学) 9月学习内容: 我的中国梦(9月11日)信访、预防职务犯罪(9月23日)

10月学习内容:业务学习自选、

按照县局组织的学习内容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要相符,这些基本都是县局组织学习的内容,如果每次学习都参见记笔记的话,基本能对接上。

第2篇:《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建筑工程学院 B14工程造价1班 曾妙玲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这学期的《心理学与生活》由南开大学副教授管健主讲。课程总共有5讲: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第二讲《 A型人格》, 第三章《吸引力的秘密》,第四章《非言语沟通》,第五章《告别压力山大》。

第一讲的《发现自我之旅》分五个方面来讲,分别是:自我概念,文化与自我, 自尊与社会比较,自我实现预言,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概念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表明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己;在第三节的自尊与社会比较中,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影响。而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在第五节自我服务偏差中讲到很多人都有盲目乐观的行为。

第二讲,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包括:(1)喜欢过分争先和有雄心壮志者。(2)有过高的工作要求,经常不满足现有的工作成就。(3)情绪易波动。(4)有闯劲,表现为好斗、敏捷和强烈的进取心。(5)过分争强好胜。(6)经常匆匆忙忙。(7)习惯艰苦紧张的工作,即使休息也难以松弛下来。(8)不耐烦,情绪急躁。(9)常常同时进行多种思维与动作,言语动作的节奏快者。而B型人格却与之相反,B型人格的人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更愿意授权委托他人,去允许多元化的存在方式。A型人格的正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工作特别努力,他们有很强的工作动机,成就动机,他们比其他人要更多地沉浸在工作当中而且还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负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的抑郁感会更强,他们的内控性比较低,愉悦的体验较少,较多的情绪的压力,较低的幸福感,较低的幸福满意度,较低的健康的满意程度,较弱的家庭归属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最后,A型行为的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克服完美主义的克服暴怒,多做一些艺术的活动,多一些鉴赏的活动,更多地去交一些朋友,能够去享受到生活当中的一些乐趣,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运动。

第三讲,吸引力的秘密。《吸引力的秘密》这一讲包括: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关系中的回报以及外貌吸引力。接近性的特质体现在易得性与交往性;相似性则指出相似的他人会认同我们的信念和倾向,相似性有助于顺畅地互动;而互补性则指人们之间因为可以在角色或需求上以相互扬长补短和互相满足而形成人际吸引。

第四讲,非言语沟通。信息传递包括语言、姿势与语音。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何为“非言语沟通”、二是面部表情能否表达信息、三是身体姿势可否传达意图、四是人际距离能传达什么信息、五是情境文化怎样影响沟通。

第五讲,告别亚历山大。《告别亚历山大》讲了压力的本质,压力的反应,压力阶段模型,压力的来源,压力的管理与应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压力也叫应激,使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种不利因素进行适应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压力通常来源于生活变故,像分居、被监禁、亲密家庭成员死亡、受伤或生病、结婚、被解雇等。最后,要管理应对压力,就要改变压力来源,发长应对技巧,平衡生活方式,发展合力思维。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

对于我来说,心理学终究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恋人。俗语说缘分未尽。本来我本科专业想要学习心理学,无奈家人担忧前途,便作废。然而,兜兜转转还是发现最爱是心理,所以只能背着家人偷偷学。

从小,我就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地方流浪,环境与人情的变化,在童年留下了多少不可抹灭的创伤,我不知道。然而,就是因为这些潜在的疼痛,在背地里左右着我的人生。说起来,得非常感谢心理学,它让我开拓了不一样的视野,拥有了较同龄人宽广的胸怀。更主要的是,它让我自己治愈曾经的自己。

一不小心说偏了,话归正传。《心理学与生活》,我是在昨天一口气吞下的,最近老是赶时间,心急吃了点热豆腐,所以,我就来说说我的热豆腐吧。

管健老师第一讲讲的是认识自我。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多少哲学大家用尽了一生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在我的认知里面,认识自我包括两个方面:向外发现自我和向内发现自我。向外发现自我就是指通过外界来认识自己,比如说他人的评价,荣誉啊证明啊等等。我比较关注的是向内认识自我。在生活中,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少之又少。类似我的上一辈,在他们当中,他们从来不会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生活,这是由于时代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在这其中,他们会有多少不正确的行为,对我们下一辈产生了多少影响,这个就自己慢慢去体会了。说会认识自我的问题,其实,向内认识自己,就是通过自己,通过思考、反思自己来认识,当然,由于各种因素,人们其实也很难正确的认识自己,你也得具备怀疑自己的态度,很好地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度,所以只能说越来越靠近那个真实的自己。其实,在第一讲当中,管健老师说到一个实验,讲了期待对人塑造的作用。我并不是很认同,或者说我认为期待带给我的负面影响更多。我很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上在学习东西时心静一点,多思考一点,自然学得很快,因为这点,很多人都会对我报以期待,他们的期待不是站在我的角度出发,而是替他们曾经的遗憾或者现在的荣誉做事,让我苦不堪言。而且这其中有大部分都是我在乎的人。而且我又做不到违背自己,所以只能让他们的幻想期待破灭,于是痛苦便来了。所以,我觉得人们应该正确地对待期待,别让自己的期待伤害了自己和你所期待的那个人。

管健老师第二讲讲到A型人格。通过这一讲,我对我曾经一个比较好的同学理解多了一点。曾经我觉得他老是忙老是忙,很多时候都顾不到我们,没有时间一起出去玩。之前觉得他是不在乎,现在想想自己也是认识有偏差。他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那A型人格下的他确实能帮助他走向成功,在这里就祝福下他吧。

第三讲讲到吸引力的问题。这其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外貌在吸引力当中的作用。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在被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我的姨妈在我高中的时候还跟我讲了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别做招摇的花,花蜜太甜,容易招惹蜂蝶。就是这句话,让大家都惊叹道我的高中生活过得如隐居,形象硬是从初中的不良少女变成了超级朴素的女生。上了大学后,主张朴素的我越来越觉得,其实外貌也是很重要的,不是说爱打扮就是虚荣,穿好看的衣服就是想要招惹谁的注意,这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罢了。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让我又改变了我的认知,更新了知识系统,相信,在我日后的生活中,能够帮助我,感谢老师,感谢心理学。

第3篇:读书笔记和周记样本

安顿《因为爱你才害你》读后感

这是一个多么离奇的故事。我一直相信我的眼睛看到的一切,但是我开始怀疑我的眼睛,进而怀疑我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苏迁讲述的这个严密,跟我认识的严密完全是两个人。这个炎热的夏季,我的眼泪开始变得稀薄,我的泪腺渐渐萎缩,头脑里充斥着太过商业化的东西,于是情感这样一个在我看来既尊贵圣洁又可笑令人不屑的词儿被打落在了心的底层,忘记触碰。

可是有那么一瞬间,我泪盈余睫。就是在看安顿描写的那个叫小虎的18岁男孩时。小虎无声地哭了。安顿的眼睛潮湿起来。我的心里忽然柔软地盛开了忧伤的花朵,滴泪。是非常心酸的感觉,感觉着一个孩子内心彻底的纯真。

曾经纯真的年代已经悄然远离开我。有些难过并不莫名,其实只是需要一些些的连带,为我们自己的感动找一个出口并不难,只要我们是自愿的。

第一次在书店里看见安顿的这本《因为爱你才害你》,我是用自己非常独有的忧郁的眼神去抚摸封面的那片蓝色的。我爱上了一个句子。“你知道吗?我因为爱你而恨你,因为对你又爱又恨,而忍不住想害你,让你通过我,见识人生的惨烈。我觉得我能够做到。我没想到过,我会做不到。”我念出声音来,似乎是徘徊于脑海中太久的句子,那是我最焦躁最气急败坏的日子,把一个男人的包容当作万分应该把心中的不平衡完全不顾理由地压卸于他,我认为他没有资格反对我什么,至少是找不到好的理由的。如果我希望他过的不好了,他也许就真的过的不好了。

但是人性里会有优柔的一面,但凡是有情感的人,总会在那抹优柔里反省自己,直至真正清醒。醒过来的时候会发觉自己曾经的想法幼稚可笑,我们努力破坏掉了别人的幸福,我们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如若幸福只是短暂悲痛悔恨才是长远,还要做同等的选择吗?爱与恨的交错让我在最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误以为它又是一本以爱情为主的报告文学。打算深入进这本书的最初始阶段,我做好了切肤之痛的准备。说起来似乎夸张,但是我却深刻地害怕着,怕看见一个熟稔地能够刺痛我的字眼,或者是细节。

还好,那种爱,不是男女的情爱,那种恨,不是不被爱情选择的仇恨。没有选择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

书中的女子严密,她的悲剧源于父母错位的结合,一个可以视读书为全部生活的男人,一个虚荣心至上的女人,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所成就的家庭,那种孤独的沉默在房间上空茁壮成长的时候,我想严密也会不可避免地陷于此种空气里,并且她沿袭了她母亲血液里最为悲劣的部分。用了卑劣这样的形容词,是因为我从始至终目睹了严密可恶的欺骗手段,对一个骨子里极其善良的女子,用尽了心机。她想要获得的东西由于太过功利而让人心寒冷。她所伪装出的不同版本的严密让人恐慌。她嘴巴里对各个人各个不同的描述,她丑陋的行径被安顿一一揭发逐层在读者眼底展示的时候,我嘴角的笑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忽然觉得她令人深恶痛绝的可怜。一个人丢掉了人性里最纯真最可贵的部分,她就是可怜的。

安顿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完成这部书,通过严密和安顿之间的所谓友情层层展开,最终揭示了人性的真善。

应用日语60631

6020063135

颜爱芝

2009年2月28日

周记一

车子七拐八拐地进了一片楼盘。依稀记得这一带是市区最热闹的地方,我家有亲戚住在附近,报社坐落在这一片纵横交错的巷弄中是颇为令我意外的。虽然远不及大城市的报业集团,但现在怎么说也是坐落于第一百货后面的。铁门旁的传达室内坐着一位大叔,精明的双眼透过鼻梁上的老花眼镜打量着进门的每一个人。办公大楼显然已上了年纪,斑驳的水泥墙壁颜色深浅不一。一座旋转楼梯曲曲折折通向二楼,扶手上脱落的油漆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做完了信息登记,我被分配在二楼的新闻编辑部。带我的老师徐芝三十来岁的女性,脾气很好,同办公室的另一位男老师方友华,武警出身。短暂的介绍过后,徐芝老师给了我一份领导发言稿,简单讲了一下活动内容,要求写成一篇报道。接过稿纸,我不禁失笑,突然就想到了社团联合会记者团的招新面试,只不过当时我可是布置任务的那一方。

拜记者团的“历练”所赐,报道很快就写好了,还获得了老师的好评。结果这一天就没其他事了。如此“轻松”的实习,令我心中有了小小的茫然。

应用日语60631

6020063135

颜爱芝

2009年4月21日

第4篇:《规矩和爱》读书笔记

41吴兴曈家长

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

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的书,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成人,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我常常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看到我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要理性的来学习和判断,我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面对孩子,那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都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有时候以自己的工作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爷爷接送给吃好喝好,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不代表你就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WWW.FWSIR.COM)我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不打架不闹事就行。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为人父母要谦卑,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这些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是不行的,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做了好多年的母亲,也没有学好教育子女的这一重要学科。现在学学,虽然不是学有所用,但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第5篇:《规矩和爱》读书笔记

许有杰

阅读《规矩和爱》是老师给的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诠释家长如何更好的面对孩子和教育孩子。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你的孩子呢?是响应你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是通过各种媒体来学习式教育?还是用你自己的天性,没有约束,随心所欲的面对呢?

说实话钟老师在上期家长会上发布的任务中我没有当回事,心想:“很多年不看书了,突然让我来看书学习,实在是太困难了,根本看不下去。后来跟家长们聊起这事,许多家长想法和我一样。这个动作太难,看都难别说是写了,根本写不出这么铿锵有力的文章,所以家长们都会选择度娘,这一段可以复制一下,那一段也可以复制一下,这样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变成自己写的了。当然了为了体现家长们的智慧,绝对不能让孩子知道是从百度上抄的。”

看到很多家长们貌似看透了也看懂了《规矩和爱》这本书,也总结的超好,让我感觉家长非常有才。个个都是高手,这么优秀的家长孩子们不愁没有好榜样!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啊!

在这里我想提到的是我没有读《规矩和爱》这本书,但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又不能抄袭网上的读后感。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手机里下载一个有声读物的软件,叫---听书神器。看书就想睡觉,听那就好多了。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听,我想这次家长们没有我智慧了吧!哈哈。

好吧!我也来说一下,所谓的大道理吧!教育孩子有很多种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规矩。有处罚有奖励。就像我对待我们的员工一样,现在用的都是奖励制度。这也是从陈安之的励志里学来的,有的家长很智慧,很有思想。他们的孩子就不会弱到哪去,孩子很聪明一学就会,也不需要太烦神。我认为这里的智慧指的就是智商,但是我想说的是情商,因为有了高情商,智商就不会低哪去。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她孩子走在我前面。那小孩看上去顶多有4岁吧,但是话倒说的蛮利索的。进超市之后,这孩子妈妈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和孩子说:“你准备好的清单呢?按照纸条上面的开始选吧!” 我当时就想,这么个小的孩子会选什么啊?但是当我看到那小孩蹦蹦跳跳地拿着纸条跑到牛奶柜台那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我错了!这孩子一边看标签,一边跟她妈妈讲,然后她妈妈看都没看就拿了一箱牛奶。接着小孩又去挑水彩笔,一个个看来看去,那脖子仰的,我看的都疼,最后挑了款24色的让她妈妈帮他拿下。后来她又看着那个“清单”买了酱油、盐等等生活用品,还给自己挑了个小熊样子的水壶。整个过程大概有不到半个小时,我一直在远处盯着母女俩,她妈妈基本没有帮助孩子什么,只是当孩子遇到标签上不认识的字时,会询问妈妈,但是貌似超市里面的字,没有几个是这个小孩不认识的。最后结算钱的时候,我还在她们后面,那个小孩想买一个叫“炫迈”的口香糖,她妈妈当时说的一番话,我听后震惊了!她说:“第一,我们今天并没有准备要买这个,买这个就超出我们的预算了,这样是不对的。另外,你认识这两个字么?如果认识,妈妈就奖励给你啊。” 那小孩很无奈的说不认识,结果她妈妈就跟他念了一遍,然后说:“你记住了,下次来超市,如果你认识这两个字,我就奖励给你!” 说完小孩很听话的不哭也不闹就跟妈妈走了。真的很让人震惊!这个小孩仅仅只有4岁大,就能认识那么多字,而且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还会自己做购物规划,真是不简单!而且这妈妈确实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所以说: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最近我也在培养许有杰的各个方面,虽然不是太尽人意,经常会出错会丢三落四,这些好像我都不管也不去提醒但是我还是会密切关注他的一切,哪怕是他的一个微小的肢体语言。我也读过很多关于育儿的书,作为曾经的合肥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青春驿站”和“我们的小世界”的主持人,也做过相关的育儿节目相比较其他家长我更有经验,但是孩子与孩子也不一样,遗传因素也不一样,孩子的成长道路是需要我们的智慧的带领,必要时还要和我的孩子们斗智斗勇,我要学会做个“懒爸爸”这就是爱!这就是我所设定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道理讲太多了,有点不像我的风格了。家长们……孩子们不喜欢听大道理就让我们生活化的产生规矩中的爱!

第6篇:《蚕和蚂蚁》读书笔记

《蚕和蚂蚁》这篇童话讲的是:许多蚕都在一个劲儿地吃桑叶。有一只蚕呆呆地趴在竹匾边,它在想: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是为了吃桑叶,然后再做成茧,抽出丝来织成绸缎,给那些不相干的“人”用?于是,他灰心了,决定不再干吃桑叶这工作了。

爸爸整天就是工作,不但白天要上班,晚上还经常熬夜。我始终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工作起来这么卖力,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写文章?读了《蚕和蚂蚁》这篇童话,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讲的是:许多蚕都在一个劲儿地吃桑叶。有一只蚕呆呆地趴在竹匾边,它在想: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是为了吃桑叶,然后再做成茧,抽出丝来织成绸缎,给那些不相干的“人”用?于是,他灰心了,决定不再干吃桑叶这工作了。它从竹匾爬到地上,开始过起那“不要工作”的日子。后来它遇到了一只蚂蚁。蚂蚁问它:“你为什么这么瘦?”它说:“我恨透了吃桑叶这个工作。”蚂蚁忍不住笑了,说:“不要工作,这不等于不要生命了吗?”蚂蚁带着蚕到蚂蚁国参观。蚕看到蚂蚁们个个那么卖力地工作,个个那么有精神,终于知道自己错了。

爸爸那么卖力地工作,就像那小蚂蚁一样,活得很有意义,很幸福。相反,整天什么事也不干的人,看起来轻松,实际上很无聊。这样的生命毫无意义,就像那条无精打采的蚕一样。

爸爸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生命既然只有一次,又是那样的短暂,我们何不在生命的质量上多下工夫呢?这意味着必须抓住每一个今天,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去工作。”将来,我也要像爸爸那样,抓住每一个今天,精神抖擞地去工作,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

上一篇:贴吧里虐心的爱情故事下一篇:个人对企业文化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