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和感受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读书笔记和感受

教师读书笔记 真切感受

读书笔记利用这个骄阳似火夏天的宝贵时间阅读了几本书籍。一直很喜欢美籍作家刘墉的文笔所思,暑假期间选取了他的几本有关于亲子教育的书。《肯定自己》《跨一步就成功》。书中的内容是刘先生作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事,但却是可能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之举的重要性的教诲,他的每一个观点都让我产生共鸣,这不是他的文章词句有多么精美,相反却是那朴实的言辞更让人感到亲切,真挚,更是他道出了天下父母想对自己孩子要说、该说的话;要做、该做的事。它体现了一个父亲的睿智和博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性的光芒所在。在读书中我有一种被提升的感觉,让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讲述着那么深刻道理,包涵着多少人间冷暖。读后深受启发,几点感悟如下:

一、体察感悟思考孩子成长的每个细节

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孩子很重要,因为孩子每一天的成长都是现场直播,抓住每一时刻的教育体悟的机会尤为重要。刘墉是成功的,他的子女也在他的培养教育下走上了成才之路。孩子的成长是因为他特有的细腻的父爱在做导航。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雪地上的脚印》讲述的就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却可以看出他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去教育孩子,让其深刻的体会、感受到亲人的关爱。从而更加深了亲切感和教育力。文中讲的是:一天吃完晚饭,孩子一直在打电话,父亲叫了其三遍还不听,于是高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孩子则“砰”的一声,真冲出门去,而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当你打完公用电话回来,如果够细心,会发现虽然我们好像都不理你地去睡了,门前雪地上却有着你母亲和我的清晰脚印……。”这种谈话形式的描述,不但让孩子感到愧疚,也让读到它的人倍感亲切,好像是邻家的事,更好似我家的事。其实,它本来就是经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大家习以为常的、不足挂齿的小事,但作者却能及时抓住进行教育,让我们这些同是父母的人在感到惭愧之时更加敬佩。先生的真真父爱从细微之处即可见到。记得书中的一细小场景也令读者心生敬佩,作者刘墉的儿子在家附近的篮球场打球,因为人数不够,玩的不够尽兴,回家抱怨,这时刘墉提醒儿子,在你打球时有年龄相仿的邻居一直想加入你活动,可你却没有勇气先说出那句最简单的问候语“嗨”,有时结交一位朋友就在于这一主动的问候。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从书中的情节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待生活细节的思考与体悟尤其是不放过和孩子交流探讨的每一个机会,这对于全天二分之一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的老师也尤为重要,关注到细节,善于思考,及时探讨,收获成长。

二、充分相信孩子,勇于承担、尝试

“一夜的倾盆大雨,使我们原本 就有些堵塞的天沟更无法承担,雨水像是瀑布一样直泻而下,且有些沿着房檐回流,訇訇地打在玻璃窗,使我一夜都没能好睡。下午看雨小些,我扛出梯子,又找了一副橡皮手套,把你从楼上 叫下来。“去清天沟!这个工作算你的!你做外面!我管里面!”“天沟里有马蜂!”很不情愿地 说。才登上梯子,往天沟里看一眼,又大叫:“哪里是树叶?根本都变成稀泥了!又臭又脏!”我装作没听见,只是递给你一个塑胶袋:“把清出来的东西丢进去!”就转身离开了。却又不放心,怕你梯子架不正,或泥土地因为连日的豪雨松软,造成梯子歪斜。想让你一个人完成工作。还是不放心地出去帮忙。我在下面扶着梯子,看你把脏东西抓出来,人递过水管,用强力的喷水清除屋角够不到的地方。岂知污黑的泥浆和朽叶飞溅得我们满身都是,且把房子新漆的外墙也弄脏了,只好再拿着拖把去清理墙壁 。不巧地,天上又落下豆大的雨滴 ,使我们狼狈极了。只是看到那滚滚的雨水流进天沟,又一下子转入通地的水管,再也没有溢出的现象时,我们都笑了!“奇怪!从来没觉得流水的声音这么好听!”你说。“因为它不再只是一条与你无关的天沟,而成为‘你的’天沟!那里你淋成落汤鸡,又弄得一身泥,换来的通畅!”孩子从不情愿、嫌脏,到听到流水的声音都觉得如此好听,正如作者说的因为自己的付出劳动,已变成了“你的天沟!”这一生活场景也给我带来很多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的满堂灌的主体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作为课堂知识的主体,让孩子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知识体悟知识习得知识,同时把学习的过程真正的当成“我的学习!”。

三、肯定自己,悦纳自己刘墉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小学毕业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了,小学课本的内容早还给了老师,但有一篇课文的题目却始终难忘,甚至可以说,它影响了我半生,直到今天还总是清晰地在脑海浮现:„伟人从小就看重自己!‟他从那篇课文获得了启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不论自己是美、是丑、是聪明,或是驽钝,甚至残障,都应当庆幸。他建立了“超越自我”的想法,试着超越与生俱来的许多弱点,也极力希望超越“每一个昨天的我”他不信努力的结果会不如人。他永远奉为座右铭的话是:“每个人都应当从小就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我想这正是他能拥有今天的成就的最稳固的思想基石,更是他要以此告诫和鼓励孩子们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吧!我肯定自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如此的心灵教育更是必不可少,首先从外观悦纳自己的青春体貌,深层次的就是心灵上精神上意志上对自己的肯定。

读罢此书,真切的体会到了刘先生对孩子的周到、细致的关心呢!孩子的成

长是天下父母最关心的事,孩子安安全全的成长则更是父母所牵挂的呀!这不就是细微之处见真爱吗?如果说母爱是地,则父爱就是天!在一个大男人的心里,却装着那么细腻的关心和周到的关爱,那他所教育的孩子,思想也应会是成熟而缜密,细致而周全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刘墉先生的文章面前我感到受益非浅。因为这样的教育该比说教更有力,更让人信服。有如润物春雨,细腻无声,却滋养万物!让孩子体验、了解亲人的关爱,做好成人教育。

第2篇:读书笔记感受

批阅读书笔记后

“上课大胆发言”是老师和家长对你的期望。睡觉前能看少年报是个很好的习惯,但要坚持呀。

“不要只在读指定的书时将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希望在平时的练习题、报纸等课外书中,好的词也要记录下来。”

“通过写读书笔记,在写作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在做练习题上的阅读理解题方面有点欠缺,请问老师,孩子应多在那些方面入手。”

读书一定要坚持的,孩子的阅读题差主要原因还是理解上的偏差或者他懒于去思考,另外就是读了不注意去说,去谈,对于内容的领会不是很深刻,印象也不深。还是要以读为最主要的坚持下去。

“《十万个为什么》是孩子比较喜欢读的一本书,想问一下老师是不是不适合每天读,孩子应该多读一些什么样的书,希望老师给予指导。”

孩子目前的阅读还是以大部头的,整本书为一个故事内容的书籍为主,这样的书一是故事的连续性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形成。另外,文学性较强的书也有助于孩子语词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所以,老师推荐的书要去读,其他科普类的书籍可以作为辅助读物。

这是张欣宜妈妈几周以来给孩子读书的评价和我的部分评价,小小的年纪,张欣宜已经表现出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素质,我想这该归于这位从一年级以来就对孩子的学习坚持不懈、持续关注的好妈妈吧!

今天的读书笔记让我有些手足无措,其实就是不知道该如何给孩子们评价,对于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了解,想来大部分家长也已经是疲沓了。“有进步”、“好好读书”、“继续努力”这样的评价太多了,有些孩子些的板板整整的,但是我已持续几周写了“写得很好,希望认真读,坚持读”的评价。另外,有些孩子根本连写都是在应付事。对此,心里着急、也上火。还是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多一些关注孩子的读书,因为这是一辈子的追寻学习的兴趣的途径。

第3篇:《感受印度》读书笔记

总论

本书是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袁南生先生于2005年写作完成的。袁先生从2002年7月开始在印度总共工作了两年多。这不长也不短的825天中,袁先生不断地感受着印度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不断地在对比中印社会之间的差异,更不断地在感叹印度自身的体现出来的自相矛盾。可以说,印度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而言,几乎是一个谜一般的国度:穷而不苦、杂而不乱、脏而不病、富而不荒„„袁先生对其所看见的谜团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最终写成了这本通俗易懂的印度见闻录《感受印度》。

本书并不是一本刻板的学术书籍,而是一本作者通过自己在印度的观察和思考,借助自己流利的文笔写成的见闻录。该书文笔流畅朴实,内容详实饱满,分析引人入胜,加之全书穿插的一千多张配图,可以说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通俗书籍。因此我在读本书时,几乎没费很多的力气,思路只要跟着作者的文字走,就可以感受到印度的异域风情。

但是正因为是一本通俗的生活随笔,所以作者并没有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分析得很清楚。例如英国殖民时期对现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本书竟然忽略了这一点,实在是不应该。另外,作者作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的科班学生,竟然对中印问题与中印交流的分析如此浅显,仅仅提及玄奘西游与求同存异等皮毛方面,我觉得还是有些可惜的。

另外作者限于自身的职位(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所以接触到的人、参观的景点与享受的生活都是偏上层的,所以写出来的很多“事实”还值得商榷。例如作者说自己在印度极少遇到抢劫,但是我上网查印度抢劫与强奸的报道还是很多的,也许是作者的身份地位之高,周边安保工作之好,所以难以遇到抢劫罢了。另外,在本书中作者绝大部分都在给印度说好话,图片也都是与高官或印度景点的合影,并没有实打实地批评印度的不足,也许也是囿于自身职位所限吧。

最后不得不批评的是,作者写书的第一和第二章明显下了很多功夫,查阅了许多资料,对印度宗教和印度人民的描写与分析入木三分,可以说是本书最闪亮的地方。但是读到印度文化、社会与中印交流部分,就明显感觉作者写作心不在焉,很多问题只是摆出来并没有深入分析与阐述,内容也没有那么紧凑,有赶稿出版之嫌。如在第六篇“感受印度社会”中,作者只阐述了印度的共党、反腐败、开会时间与班加罗尔崛起这四部分,文章空洞不说而且还没有内在的逻辑,完全不能涵盖“感受印度社会”这个总标题,写得非常糟糕。

坦诚地说,虽然书中有些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本书让我这一个门外汉初步感受了印度的风土人情与宗教礼仪,了解到了印度内部存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就仅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就理应给袁先生道一声谢了。

印度曾经是众多分裂的小国家,历史上只有四次统一的王朝,所以自身就造就了多种文化。加上伊斯兰教入侵、英国在印度长时间殖民等外国文化元素,导致了印度是一个众多文化与语言交织并存的复杂体。许多看似矛盾的事物竟然交织在一起,最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度社会。在阅读中,我对印度社会的贫富分化与印度人的清洁观感受特别深,因此下面着重谈谈我对于这两方面的心得体会。

贫富差距

除了《福布斯》富豪榜上的30多个印度亿万富翁,美林公司和凯捷顾问公司的2007年财富报告估计,称得上百万富翁者,印度也有10多万个,这个队伍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可见印度是亚洲地区富人最多的。但是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到4亿(也有人说是6~7亿),其中2亿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其严重的国家。虽然印度富人富得可谓“流油”,穷人穷得只能“滴血”,但是穷人整体上安分守己,再穷也并不怎么思变,更少有人因为穷而铤而走险。作者写到:

“我到印度的几年时间,亲眼所见,印度穷人,包括乞丐,虽然也听说过有的有时难免贪小便宜,顺手牵羊,小偷小摸,但绝大部分人即使再穷,一般也不会去偷盗抢劫,穷人报复富人者,鲜有所闻。

“在印度,富人即使再富,也都觉得很有安全感。偷、抢、骗,甚至杀人越货的事,在印度有,但相对其他同类的国家来说确实不多。在印度,社会贫富悬殊到了极致,但穷人富人竟能井水不犯河水,截然分明,彼此相安无事,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我想,印度的富人之所以能富起来,国家支持、自身努力与社会机遇三者缺一不可,单是这点并不复杂。但是在富人如此之多的印度,竟然能与几亿每日生活费不超过0.2美元的穷人和平相处,并没有发生过多的仇富行为,这才是真正矛盾的地方。而不仇富的原因,除了穷人生活成本低、富人经常做慈善来平衡贫富关系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印度的宗教思想。

印度83%的人信仰印度教。其中穷人绝大部分也都信仰此教。印度教教义中的“种性分立”规定了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被开除出种姓的称为贱民。虽然印度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这几千年残留下来的糟粕仍然在印度发光发热。许多穷人都是贱民身份,世代从事着印度最低贱的职业,如抬尸体,清理粪便与宰牛等。他们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因为自己前世作孽,导致现世的悲惨生活,因此很少会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他们整体上没有嫉富、仇富的“红眼病”,更没有杀富济贫的造反意识。他们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害怕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因而只希望神保佑他们从苦海中解脱。正因为如此,印度贫富之间基本上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世俗清洁与宗教清洁的矛盾

印度是一个很不干净的城市,由于公共厕所的缺乏,所以在一些人烟稀少的道路上便可以看到满地的排泄物。而印度人在路边买抓饭也是直接用废报纸装上抓饭,顾客左手捧着食物,右手交了钱之后直接抓饭吃。作者甚至讲述了他在一次高端聚会上的所见所闻:主人用叉子把一块蛋糕送进作者的嘴里,作者吃了一口后又送进了作者妻子的嘴里,最后剩下的部分又被韩国副领事给吃掉了。可见,印度人对世俗的清洁并不太较真。

但是,印度人特别注意宗教意义上的清洁。肮脏的城市中的庙宇犹如出水之莲,是全印度最干净的地方;与低种姓的人交流或有肢体接触后,就必须通过某些净化仪式使自己已经“肮脏”的身体重新变得干净;若是与贱民有更深入的接触(如吃了贱民吃过的事物、与贱民性交等)还需要三年行乞或是不断念诵宗教赞歌才能洁净自己„„

为什么印度人那么不注意生活中的卫生,却对宗教上的洁净丝毫不马虎呢?因为印度教认为,人越洁净,离神就越近,社会地位就越高。这里的洁净是与他从事什么职业、是什么种姓联系在一起的,人的种姓不一样,从事的职业就不一样,洁净程度也不一样,最终社会地位也就不一样。这与中国清末剃头风波颇像:虽然剪头发并不会对自己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伤害,但是太平天国将剪辫视作是否归从其的政治态度,施行了严厉的剪辫留发运动,其推行过程可以说是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极尽血腥和暴力。

虽然如今的印度已经逐步重视起世俗方面的清洁,如普及如厕观念、新增一百万个家用马桶等。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印度要想彻底清除掉如此不卫生的局面,把孟买建立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有许多路要走啊。

结语:

在《感受印度》中,作者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其中最本质的解释都要归纳为宗教。如上文提过的穷人并没有仇富病,这源于印度教中的种姓制度;而印度人不注意世俗卫生而很需要宗教的清洁,是因为宗教的清洁程度决定了这个人的宗教地位;而在2000年2月发生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教派冲突导致了接近1000人死亡,其根本原因还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多年来的积怨。所以,要想深刻地回答印度社会的种种问题,要想探寻一个真正的印度,要想感受到印度最纯粹的异域风情,其宗教的影响是绝对无法忽视的。

印度是一个全民宗教的国家,全国印度教的信徒占83%,伊斯兰教的信徒占11%,剩下的6%由拜火教、耆那教、佛教的信徒与无信仰人士构成。可以说,印度教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印度教的很多规定又是世俗化的,如种姓制度、万物皆有生命等,因此印度教渗入了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说的清洁观与等级观以外,在印度人的日常行为中,喜好吃素、虔诚礼拜等特征也是拜印度教所赐。印度教中有许多对社会有益的教义。如印度教中动物皆可入神,鼠神、蛇神、牛神、乌鸦神等均有神话故事的支撑,因此印度对于动物们而言简直是天堂:牛可以在马路上与汽车并驾齐驱,人必须得让着神牛;耆那教的信徒们出门常带口罩,是担心自己在呼吸时杀生;而越是有钱的人越是喜欢吃素,因为食肉是对神灵的不敬„„反观中国,由于没有信仰而胡吃海喝,使得许多稀有动物濒临灭绝,不正是因为没有敬畏吗?

作为世界前二的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都处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家制度、政策和文化有许多差异或矛盾的地方,但是在解决贫穷问题、土地问题、继续发展问题中都有着许多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感受印度,感受的不只是印度的人与社会,更是隐藏在表层现象之下的文化与宗教信仰!

第4篇:读书笔记(爱情三部曲部分感受)

读书笔记(爱情三部曲部分感受)近段时间在看巴金先生的《爱情三部曲》目前一看完第一部,第二部也正在看,感觉大师的作品写得真是好,不像网络小说那样,这本小说里面人物的内心情感写的极为丰富,把每个人的心态都写得如临其境,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痛苦,向往的光明,他们的奋斗,他们的信仰,他们之间的爱情与他们的信仰,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紧紧的联系,也因为时代的限制也产生了爱情的悲剧,就像真实的展现在你的面前这真是本很好的小说。

在第一部中主要讲的是张若兰和周如水的情感纠葛, 一开始他们先认识,后来他们互相产生了感情,然而谁也没有互相表白,周如水因为封建社会家庭给他去了门亲事而且有了儿子,他没告诉张若兰,张若兰也曾鼓励他让他表白可惜他还是没有勇气,最后在朋友陈真的帮助下,陈真向张若兰说明了一切,张若兰不在乎如水已经有了妻子,为了拯救如水让他拥有勇气去爱去面对自己的情感而向周如水表白,而周如水却以家有妻子虽然并不爱她,他认为他的良心过不去并以此为挡箭牌拒绝了张若兰的表白,然而他的妻子却在两年前去世家人并没告诉他,因此他失去了一个他爱并爱他的女人,之后在第二部他又去追李佩珠他的好友称他为佩珠的”茶房“十分殷勤的为佩珠帮忙,依然是没有勇气表白,这在他骨子里的懦弱没有勇气是息息相关的,他害怕佩珠不喜欢他,他怕失败,他曾经因为没有勇气而错过了很多他喜欢的女子,以我这点文学水平也就是能看一些表面的事情,却没有深入的了解它的内涵,我想作者要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的,他摧残了一代代的青年摧毁了爱情,他们同时也在追求着纯正的爱情,可以为对方牺牲献出自己火热的感情,互相以慰藉,作为精神的支柱等等……

陈真我认为他是一位战士,一位握着笔的战士他为了他的梦想信仰信念,不停的与社会斗争,与他看不惯的黑暗斗争,他牺牲了爱情放弃爱情,为了追求永恒的真理自由社会的光明,他不停的工作,他是真的战士不屈不饶,然而他却以一个悲剧结束了生命当我看到他的死时我也一阵感动,我一直想的的他会死在写作台上,然而却被汽车给压死了,多好的战士,死的多么冤……

吴仁民的爱情虽然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家的安排但是他们有很深的感情他妻子死后他很悲痛也很痛苦同时他的写作也因此受到影响,他以前的一个女友叫玉雯,玉雯弃他而去和一个当官的做了官太太,后来玉雯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后来吴仁民爱上了熊智君,熊智君崇拜他,爱他照顾他,给他的生命里带来了光明,而他也是熊智君的光明,他们的爱我想应该是很纯洁的也是这几个人里面最幸福的一对恋人……

这本书还没看完,真是一本好书,有些感触便写了这段话,我也没经历过什么爱情,但也有一些情感纠葛,也纠结过恋爱什么的,但就像周如水那样我甚至比不上周如水的,虽然我也自认为爱过一些人,喜欢过一些人,但是至今我不懂,我也想向书里追求的纯洁的爱情,而有痛苦于什么是纯粹的爱情看不懂也看不穿的情感呵呵 人生总是会有很多的无奈纠结,说不清的内心情感,我想等我想好了准备好了也许会有幸福的降临的,我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来等待等待……

第5篇:《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读书笔记)

张玉梅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是近段时间比较关心的问题,而《人民教育》07年第18期中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先生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以朴素的语言谈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小学数学思想的问题。文章开头即说: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作者首先谈到“函数思想”。他说,最重要的,首推函数思想。就如文中讲到的“加法”、“九九乘法表”、“试商”就包含了“变量”与函数的思想。而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加法看成函数,减法是解对应的方程;乘法看成函数,除法就是解对应的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他又说,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接着作者又讲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他说,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他说,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他还说,几何语言的早期渗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最后他强调了寓理于算的思想。他说,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他说,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文中还提到了陈省身先生的观点,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比如,方程就是好的数学。

据此指出,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

心得体会: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你受益终生。

《数学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张玉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次远程研修我学到了很多。首先一点,我知道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我们平时备

课时很难做到专家所讲的“三次备课两次飞跃”,很难集中计提的智慧帮助你修改教学设计,但是我们在备课时,也要充分思考,认真分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懂得了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能老是以师道尊严来强迫学生学习,而是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最后我对“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几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第6篇: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读书笔记)专题

《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读书笔记)

毛丽芝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是近段时间比较关心的问题,而《人民教育》07年第18期中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先生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以朴素的语言谈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小学数学思想的问题。文章开头即说: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作者首先谈到“函数思想”。他说,最重要的,首推函数思想。就如文中讲到的“加法”、“九九乘法表”、“试商”就包含了“变量”与函数的思想。而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加法看成函数,减法是解对应的方程;乘法看成函数,除法就是解对应的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他又说,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接着作者又讲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他说,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他说,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他还说,几何语言的早期渗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最后他强调了寓理于算的思想。他说,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他说,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文中还提到了陈省身先生的观点,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比如,方程就是好的数学。

据此指出,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

心得体会: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你受益终生。

《数学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毛丽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觉得,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在备课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我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我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学习心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二甲中医院复审骨伤科下一篇:河北省中考语文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