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随之提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论文 篇1:

对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普通高校的公共声乐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很多学生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提升。鉴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这门教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育;思考和建议

[作者简介]陈丽莉(1981- ),女,新疆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讲师。(乌鲁木齐市830013)

一、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近年来,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多数大学生都对包含声乐在内的各种音乐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高校多种声乐活动的开展,更加深了他们对声乐的体验和喜爱,因此想要学习一些声乐知识和技能。所以公共声乐教育正是对学生学习诉求的满足。其次是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提升。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在走入大学校门之前,知识视野、文化修养等十分有限,而声乐艺术是一种融合音乐、文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声乐鉴赏等,都能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开阔,文化修养得到提升。再次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帮助。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佳形式和工具,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真、善、美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期间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状态下自然的接受,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对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教学原则

公共声乐教育较之专业声乐教育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其自身的个性也是十分突出,所以要结合这一实际特点树立起多个教学原则。首先是审美性原则。要将公共声乐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工具,让学生获得真善美的情感陶冶。其次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要引导学生在感受声乐之美的同时,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出声乐艺术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再次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原则,所有在校的大学生,不管其之前是不是具有声乐学习基础,声乐水平和能力如何,都享有声乐教育的权利。最后是实践性原则。声乐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所以要加大艺术实践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坚持以实践为主。以上几个原则,是公共声乐教育中所应该遵循的重要方面,也只有通过对这几个原则的坚守,才能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整体架构,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共声乐教育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即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三种模式的结合。具体来说,集体课的人数以30~50人为宜,主要应用于声乐鉴赏、声乐理论知识、合唱等课程。其能够有效节省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让学生获得普遍性的提升。小组课的人数以8~15人为宜,主要应用于声乐演唱。这种模式是集体课模式和个别课模式的结合,主要应用于歌唱教学,面向具有一定声乐基础,想在声乐演唱上获得提升的同学开设。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解决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小组人数不是太多,所以对于一些个别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予以单独的辅导。而且能够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个别课模式即一对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声乐技能教学中,针对那些有着进一步提升需要,且具备一定声乐演唱基础的学生开设,通过教师的辅导,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升。以上三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公共声乐教育的教学需要,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予以灵活的运用。

3.教学方法

受到历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传统声乐教学中主要以讲述式方法为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不到激发。所以在公共声乐教育中,理应对这种传统方法进行变革,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其中。如对话式教学法,就十分适用于声乐鉴赏。其是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建构。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是完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声乐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个人体验过程,没有标准答案之说。如果教师仍然沿用讲述式教学法,将别人或自己的体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也就失去了鉴赏的意义。而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则可以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机会,说出他们的想法和感悟,达到教学的初衷。又比如合作教学法。该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一些声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比如要举办一场小型的声乐演出,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并对成员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包含演唱曲目的选择、主持人串连词的撰写、演唱者的服装准备等等,每一个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保障演出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还有项目教学法、工作室教学法等,都可以应用于教学中,使整个教学更加高效。

4.师资建设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声乐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具有着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够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仍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提升。首先是教学态度的问题。公共声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已无须赘述,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教师都对此心存轻视,认为其不过是走形式,走过场,甚至一些教师认为担任公共声乐教育的教师,是自己专业素质能力和能力欠缺的表现。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观,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到公共声乐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声乐教育,都需要教师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才能使教学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其次是个人素质方面。公共声乐教育较之专业声乐教育而言,其涉及到的层面更广,由此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涉猎和学习与声乐相关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扩展知识视野,丰富文化修养,才能真正满足教学的需要。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所做出的评定,对于教师来说,是下一步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通过评价结果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做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在之前的公共声乐教学中,教学评价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没有评价,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理应得到及时的完善。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整个评价可以分为课堂评价、实践评价和考查评价三种形式。课堂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所做出的评价,包含出勤情况、听课情况等,需要教师予以认真细致地观察,将最后的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评价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评价,包含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表现、实践反响等诸多方面,该环节的评价应该多以鼓励和支持为主,旨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考查式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下练习情况等多方面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激励作用。考察结果要尽可能的及时和准确,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关于在普通高校大力开展声乐教育、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时至今日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且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也确实获得了知识、技能、素养等多个方面的提升。所以要在保持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普通高校公共声乐教育一定能够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梁 娜.普通高校声乐选修课“知识+欣赏+学唱”的教学模式探究[J]. 音乐大观,2013(01) .

[2] 袁志正.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Z2) .

(责任编辑:刘申五)

作者:陈丽莉

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论文 篇2:

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随之提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提供相应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一、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很多高校对其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即使开设了课程,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上得不到保障;有的高校没有设置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置公共音乐教育于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地位;课堂教学不专业,师资配备不齐全;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研究力度薄弱,挤占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等。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界定并不清晰,忽视了两者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严重的专业音乐教育倾向。从教学内容来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内容单一,教材研发薄弱,缺乏专业化的教学大纲。此外,很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外国音乐文化所占比重大大多于民族音乐,容易引起学生对音乐文化认识的偏差。

(三)缺乏专业师资

由于我国公共音乐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开设了公共音乐教育的高校存在教育力量薄弱、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这就导致公共音乐教育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欠缺。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重视,即一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是由其他系部教师兼任,并非专职,这会直接影响公共音乐教学的开展。

(四)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课程中属于选修课,对于学生而言,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并不重要。一些选修此课的学生中还存在逃课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校及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功利性认识,更多地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来看待;另一方面,也在于社会及高校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教育的认识的偏差,造成了学生对音乐素养的轻视。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的策略及思考

(一)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把公共音乐教育放在高校教育的正确位置,设置专业、专门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大力提高公共音乐教育水平。学生要了解公共音乐教育的艺术内涵、教育内涵,从提高自身修养的角度积极参与公共音乐教育。

(二)高校要树立新的公共音乐教育理念

高校要明确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把公共音乐教育放在实用学科的同等地位,充分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三)科学设置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高校要结合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普遍需求,科学设置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当前主流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主多辅”模式,落实以36课时的音乐课学分制度,合理配置音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根据自身音樂兴趣进行选择和学习。此外,还要立足本土文化,兼收并蓄,逐步引导学生形成音乐分析、判断、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价值观。

(四)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是确保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公共音乐教育,加强师资建设。主要可以采取建立专职教师队伍、外聘音乐教育人才的方式,打好公共音乐教育师资的基础。同时,要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对外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外出深造等活动,通过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还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高校还应创新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增强音乐教学的直观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公共音乐教育,通过多方面努力真正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丽.公共音乐教育功能拓展的实践思考[J].教育评论,2016(02).

[2]张华萃.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3]杨晓东.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晓羽,女,硕士,商丘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王晓羽

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论文 篇3:

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

[摘要]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改革方案为: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3、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针对的是普通大学生,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公共音乐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对音乐作品试歌、视唱、填词、编曲二度创作,逐步形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文艺基础,选择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音乐作品。同时还要立足本土文化,兼收世界各地精华,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比较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判断力,形成自己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作者:王 莹 王 刚

上一篇:单位年终总结3篇下一篇:项目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