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历史文化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列强侵占,旅顺口留下了大量的沙俄和日本建筑,高度地反映了其建筑特点和当时的殖民历史,这些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旅顺口给予大连这座城市的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建筑面临被拆的境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旅顺口历史文化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旅顺口历史文化论文 篇1:

大连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旅顺口是大连市重要的历史行政区,对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能够突出旅顺口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提高旅顺口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推动大连市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Key words:Lvshunkou district;History culture heritage;Protection;Utilize

作者简介:于富业渤海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文化遗产教研室主任讲师

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属大连市辖区。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大连,距大连市区45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旅顺口区陆地南北纵距26.1公里,东西横距31.2公里,总面积50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9.7公里。旅顺口区全境属长白山余脉构成的沿海丘陵地带,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40米,地形构成为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其中最高的为老铁山海拔465.6米,直临黄渤海分界线,被称为辽宁的“天涯海角”。境内河流多为间歇性小河,农田耕地多处在15度左右的缓坡上,少量在丘陵间盆地或沿海河谷地带。

旅顺口区历史悠久,晋名“马石津”,唐谓“都里镇”,元称“狮子口”,到了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部从山东乘船跨海镇守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特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至今,这个极具旅游特色的吉祥名字伴随着这座别致的海滨小城已有六百多年历史。1880年,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区成为军事要塞。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都在旅顺口历史上留下了沧桑一页。

1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1.1深深的历史烙印

旅顺口区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址众多,是大连市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史前文化遗址内容丰富,其郭家村保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量的出土石、陶器反映了5000多年前的文化特征。于家村和羊头洼仍保留有青铜时代的历史遗址,大量的出土文物反映了3000~4000年前的人类文化特征,其中于家村西南部的坨头古墓是商末周初的遗址,刁家村保存有西汉海防古城堡——牧羊城,沿着老铁山山脊保存有多处完好的积石古墓群,是青铜时代的历史遗留。这些古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1]

1.2丰富的军事遗迹

旅顺拥有驰名中外的军港,其战略地位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战争历史,使旅顺口区拥有了众多的军事典故和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露天“中国半部近代史博物馆”。目前,旅顺口区拥有历史文物和以近代战争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近百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军事遗迹有3处,分别是中苏友谊塔、旅顺日俄监狱旧址以及万忠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军事遗迹有6 处,其中包括独特的甲午战争遗迹、日俄战争遗迹,白玉山塔(原名“表忠塔”)、东鸡冠山堡垒、电岩炮台等。这些遗迹可以完整地向到访者展示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真实历史。可以说,旅顺口区见证了整个日俄战争史,更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在旅顺,可以体会到厚重的历史,那些战争遗迹真实地记录着当时激烈的战争状况。[2]

1.3浓厚的文化氛围

旅顺的文化内涵具有多元性,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外,它的建筑风格和城市特色也独具魅力。以旅顺博物馆、火车站、基地后勤部、大和旅馆、肃亲王府以及日俄时期留下来的兵营、官邸、别墅、住宅群为代表的日式、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地点缀于山海之间,与花树园林交相辉映,形成了清幽、典雅、静谧、精巧的城市格调和文化氛围,是异国风情、江南韵味与北国特色的完美融合,实属国内少有的“世外桃源”和“露天建筑博览馆”,在海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旅顺口区见证整个日俄战争史,拥有了其它历史文化名城所不具备的军事文化氛围。如今,战争已离我们远去,旅顺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军事与和平这对矛盾体在旅顺口有着突出的展现。[3]

2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举述,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2.1S(strength)——优势分析

2.1.1特色资源优势

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垄断性强、品质高,具有极高的保护与利用价值。旅顺拥有驰名中外的军港,由于其历史和地理上的特殊地位,成为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和军事战争的发生地,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旅顺的自然资源丰富、特点突出,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一是旅顺口区自然资源数量较少,类型较全,品质较高,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精品开发。二是旅顺口区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是休闲度假的良好场所。三是旅顺口区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潜力,可开发成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胜地。四是旅顺口区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成观光旅游胜地,也可以同其它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质量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高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形成强强联合。

2.1.2区位条件优势

旅顺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是东北、内蒙古连通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旅顺口区距大连市中心45公里,现有一条铁路、三条高等级公路通往大连市区,沈大高速公路即将延伸到旅顺区内。大连到旅顺的快轨已列入大连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未来南北方铁路运输的大动脉和烟大火车轮渡北部中枢就坐落在旅顺新港。旅顺新港建于1986年,原址“羊头洼港”是个千年渔港,从旅顺新港到山东蓬莱仅66海里,是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最近点,被称为“黄金水道”。良好的经济地理区位也决定了本区潜在的客源市场优势,使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都能方便的来到旅顺口区进行旅游。所以旅顺口区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区位价值优势,使其成为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2.2W(weakness)——劣势分析

2.2.1发展水平较低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戏院总体开发程度不高,规划过程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首先,区内现已开发旅游项目中,自然旅顺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等相对独立,缺乏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主题形象的设计,没有体现旅顺作为大连重要组成部分的大旅游概念;其次,旅顺博物馆业发展滞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不深,文物和文化资源开发、开放程度低,展馆科技含量低,展出形式陈旧,缺乏现代化的表现手段;最后,旅游开发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旅游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旅游经营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远没有充分挖掘出其本身的旅游资源潜力。

2.2.2基础设施薄弱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虽然目前大连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已处于领先水平,并带动了全市旅游行业的良好发展,但是旅顺口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难以提高旅游整体服务档次。即使旅顺在部分开放以后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例如旅游项目开发配套程度低,公路有待扩建,铁路设施简陋,区内配套设施,包括食、住、行、游、娱乐等条件落后,景区景点间关系不明确,线路安排不清晰,游览便利性较差等等。

2.2.3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方式和内涵正在由过去的单纯游山玩水度假型逐渐向求知型、参与型和体验型转变,由原来团队形式向散客自助形式转变。同时,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时尚,人们不仅追求文化带来的视觉享受,更注重知识和历史沉淀需求的补充。旅顺的观光型景点多,参与性差,多数的景点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型产品,静态的展示多,吸引游客参与的少,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因此,在旅顺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增加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切身处地的参与其中,使其旅游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2.3O(opportunity)——机会分析

旅顺口区可以充分的利用 “五点一线”国家战略赋予大连的“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的有力契机,大力促进该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大大连”规划中“西拓北进”计划将旅顺口区纳入大连的主城区,并对旅顺口区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即旅顺将建成旅游名胜区、临港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大学园区。这些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和区域产业调整规划的落实,给旅顺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同时,节庆旅游作为大连城市形象的载体,可以充分体现大连的个性,如服装节、啤酒节、赏槐节等都可以作为浪漫之都的宣传凭借,向游人展示温馨的城市气息、优美的城市环境及相应的城市文化。因此,旅顺口区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力契机,以此来促进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4T(threat)——威胁分析

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在利用过程中主打品牌应该是“红色之旅”,而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将面临来自同类型旅游产品的竞争。在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截止到2005年初,《纲要》公布了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旅顺口区属于其中一个,它的发展定位是突出旅顺口区在世界近代史中的作用,以此来教育人们热爱和平,热爱生活。而旅顺口区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突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同时,旅顺口区的旅游吸引力有限,主要以中年人为主,难以吸引青年旅游者到旅顺口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所以,我们要充分的让青年旅游者参与其中,去体会与感受历史。

3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3.1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整体促销

政府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公共管理执行机构,肩负着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规划的任务。地方政府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够有效地推进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这一点是单个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难以做到的。无论从旅游资源的垄断性、旅游产品的公共性角度,还是从国际惯例来看,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旅顺口区在行政上隶属于大连市。而大连市政府每年要通过“旅游大篷车”等手段到国内外各地宣传大连的旅游产品。所以旅顺口区完全可以借助“浪漫之都——大连”这个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及其成熟的宣传模式,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将“百年军港——旅顺口”打造成“浪漫之都——大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

旅顺口区的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淀积深厚,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价值。在对旅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时,首先要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是构建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保证,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发展规律。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能够兴旺发达,最终还要依靠旅游资源的内在品格,即旅游文化。文化的魅力具有持久性,要用旅顺悠久的历史文化来吸引旅游者。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转变,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外出旅游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现在人们的旅游的目的已经从原来的观光逐渐转变为追求文化享受,这就为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文化是旅游的主旨和内涵,无论哪种形式的旅游,只有和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追寻到旅游的真谛,让人记忆犹新。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苏州的园林等等都是因为与历史有着深远的渊源而被众多游客所慕名。因此,在整合开发大连市与旅顺口区旅游资源开发时,应突出文化内涵。大连的旅游业发展多以滨海旅游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观赏滨海风光、享受海水浴、品尝海鲜等,该旅游产品缺少深层次开发,旅游活动缺少文化内涵。虽然大连通过国际服装节、赏槐会和啤酒节等活动为旅游业注入一些文化“血液”,但大连旅顺口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如果能将它们融入到大连的整体旅游规划,不仅能促进旅顺旅游发展,而且能弥补大连市旅游业文化气息淡薄的缺陷,为大连建设文化名城增加砝码。

3.3侧重旅游品牌的创建与推广

旅游品牌是指具有品牌功能的旅游目的地,是对旅游目的地内旅游活动的设计和打造,是旅游目的地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品牌既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组成部分,又独立其外而存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游客前往某地旅游的主要吸引,消费者首先由旅游地品牌激发其消费需求 ,然后才会进一步产生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一个地区的旅游品牌,最能代表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并有鲜明的个性,一经推出就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前所述的“浪漫之都——大连”。因此,应将旅顺口区的旅游品牌定位于“百年军港——旅顺口”,因为旅顺军港代表了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特色 ,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军港。同时要充分开发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将旅顺口区的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和地貌打造成集度假旅游、海滨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和温泉养生度假为主的旅游地。

3.4整合“城——区”旅游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

大连旅游发展的思路是以市区为中心,以金石滩和旅顺为两翼,以大型活动为媒介,以骨干旅游项目为牵动,以各县市区为延伸的旅游发展大格局,建设有特色、高品位、国际化、大客流、高创汇的中国旅游名城。

旅顺作为大连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政府主导,树立整体、系统的开发思想,形成“大景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将“百年军港——旅顺口”打造成“浪漫之都——大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有基础上,运用声光电等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向游客展示日俄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场景,使旅游者产生共鸣。打造成集度假旅游、海滨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和温泉养生度假为主的旅游地。旅顺口旅游资源在开发时要依靠大连独有的地理优势进行科学规划与定位,使旅顺口区与大连市形成互补,组合开发。

整合“城——区”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不仅能提高旅顺口区的影响力与地位,而且对大连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旅顺口区作为大连市的一个行政区,是大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一核两翼”的重要一翼,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在丰富大连的旅游类型上已显现出了一定的作用,其中以城堡、烽火台、战场、纪念地等历史资源和遗迹为主的军事旅游,以采摘、美食等为主的体验游、以温泉疗养等为目的的休闲度假游最为典型。随着小长假带来的短线游、近郊游和乡村游的升温,旅顺口区的旅游发展在开创和改变大连市旅游业新格局中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旅顺口区仍应以大连为背景,结合大连市旅游业的整体规划,作好大连旅游业的一翼,平衡大连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大连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扩大旅顺口区旅游业的影响力,将旅顺口区的历史文化游、生态游和大连所主打的会展旅游绿色旅游结合起来,从而巩固和提升大连最佳旅游城市的成果。

随着大连市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总目标的实施,旅顺口区将原来以建设“适宜人居生态城区”升级定位为建设“全国高品质宜居示范区”,并根据“全国高品质宜居示范区”的标准,科学设计出城市建设四大示范工程,并将会不断地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总体水平,实现人民生活质量与城区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市建设的发展会很好的促进旅顺口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升旅顺口区的整体价值与内涵。

(责任编辑:张忆)

参考文献:

[1]周力.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辽宁[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王会全,李元奇,王旭.大连百年[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9.(32).

[3]潘洪杰.浪漫之都时尚大连——大连导游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作者:于富业

旅顺口历史文化论文 篇2:

旅顺口老建筑故事的研究分析

摘 要:“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列强侵占,旅顺口留下了大量的沙俄和日本建筑,高度地反映了其建筑特点和当时的殖民历史,这些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旅顺口给予大连这座城市的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建筑面临被拆的境地。媒体作为这个时代的风向标,对当今社会的舆论环境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新媒体的多种性能特征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大众传播。透过旅顺老建筑,映射出年轻一代对于历史,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解与感悟。

关键词:旅顺口;老建筑;新媒体

1 旅顺口老建筑的背景

1.1旅顺口老建筑的位置及特点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著名的天然不冻港。在旅顺口留下了大量的日俄老建筑。沙俄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拜占庭为主,有浓厚的俄罗斯建筑的色彩,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同时也有门窗墙壁为俄式,屋顶是中国式的中俄合璧房。1905年,日本从俄军手中夺占旅顺口后,又在太阳沟修建了大量日式小别墅,在沙俄原有的建筑基础上,扩建了一些军事机构,商务机构和学校等文化设施,这些建筑也反映了当时的殖民历史。

1.2旅顺口日俄建筑遭到破坏的历史原因和人为原因

旅顺口沧桑厚重的历史底蕴,并没有随着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有所变迁,仍然是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拥有时代印记的城市老建筑却越来越多面临被拆的境地。

由于年代的久远,加上维修不及时,旅顺口区内的日俄建筑不断遭受风雨侵蚀,有的漏雨,有的门窗脱落,有的墙体斑驳,有的因裁军之后房屋弃管,破损严重,也有人为破坏的成分,比如有些房屋的门窗地板都被起去,最为严重一处老楼只剩下一根横梁。也有的因线路老化,引起火灾,被大火烧毁。

2 旅顺口老建筑的保护意义

2.1历史意义

旅顺口具有保留完好的历史街区。早年清朝政府在这里扎营盘、修船坞、建军港,这里成为亚洲著名的军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旅顺口先后遭俄国和日本侵略,在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留有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旅顺口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地。自古以来,旅顺口就是我国内外文化互动的枢纽。由于旅顺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元明两朝,旅顺地区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归属于山东登州府管辖。

建国以来,旅顺口作为我国主要的军事基地之一,既有重要的军事设施,同时也是边防军队驻地,很多历史街区、遗址古迹为军队所有。此外,還因为历史遗留等原因,很多近代战争遗址及遗迹的归属问题、管理问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责任主体。尽管以太阳沟为主体的老城区内很多近代遗迹在军队管辖范围中而没有被破坏,然而,由于很多历史街区、遗址古迹所属关系多元、房屋产权关系复杂,有的产权关系甚至缺失,导致很多街道与房屋年久失修,其他利益主体因为街区和遗址古迹的产权不明,以及其多头管理等因素,不愿意参与开发与保护工作。进而,导致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来源渠道少,保护资金严重匮乏,区域众多珍贵遗产得不到修缮保护,历史建筑陈旧,安全隐患严重;传统风貌和非物质文化正在消失;其价值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明确责任主体,明晰产权关系,制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吸引保护与开发资金,这对于旅顺口区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非凡。

2.2现实意义

小城狮子口里的港口、白玉山的塔、黄金山上的炮台等随着现今旅顺的全面开放,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景观,现在失却了原先的功能与意义。而其中所蕴藏的中国人的屈辱与奋争,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成为旅游里的解说与导游词。尽管旅顺成为景点和旅游风光,但却愈合不了中国人心口的永远伤痛。

传统的民间的“旅顺口”蜕变成“旅顺”,意味着转向的现代化,是旅顺的口一个历史节点。但该扬弃些什么,该走向何方,该如何走向何方?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重大抉择。历史要求我们在今天重新叙述旅顺口,让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细节故事以及附着其中的生命、生存状况浮出水面,以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曾拥有过的,曾经历过的一切。 重建一个旅顺口,历史的旅顺口,丰满的旅顺口,真实的旅顺口,更是一个具备文化意象性质的旅顺口,是大连的文化标的物与象征物。在大连,没有比旅顺口更能代表历史的大连和文化的大连了。

3 旅顺口老建筑的保护措施

3.1实行保护措施面临的困难

旅顺口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不够系统和超前,以至于“建设性破坏”的事件频发。有些部门为了追求大的经济效益便盲目拆迁,历史文化街区的大格局被破坏,珍贵的建筑遗产被蛮拆,地方性遗产和环境遭到毁坏。因此,制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加快落实显得尤其重要。旅顺口区大多历史遗留建筑因部队管理而被保存下来,但部队不善于管理这些有价值的建筑,也使之遭到破坏。由于军队管理9%的历史建筑物,地方政府对于老建筑的管理权受到限制。

3.2现有保护措施

旅顺口区常驻人口达3万,成为大连市主城区。自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后,旅顺口区的城市核心区建设步伐加快,行政区进行了搬迁,建成旅顺大学园区,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城市基建和环保工作得到加强,这为旅顺口区未来城市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管理保障。但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尤其是建设用地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这对于缓解快速城市化与有限土地之间的矛盾,显得非常重要。

3.3利用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对当今社会的舆论环境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新媒体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传播性的特征。新媒体终端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大众传播。旅顺的城市历史文化精神充满了历史感和年代感。当代旅顺的城市文化精神体现出宽厚包容,自强不息,这是大连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有利于发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于国际影响力。

我们无法阻挡城市发展的步伐,但希望通过影像、文字的传播,引发更多人对旅顺老建筑的未来的关注,以及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中城市文化如何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旅顺口的历史是我们不能的忘却,它激发出我们曾有过的伤痛和溃败,以便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明天。

作者:臧俊超

旅顺口历史文化论文 篇3:

立足新起点 再创新辉煌

过去的五年,大连旅游业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变化。2007年,大连市成功创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际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时期累计接待海外游客470.6万人次,同比增长94.6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2.36亿美元,同比增长97.89%;接待国内游客14.80亿人次,同比增长101.21%;实现旅游总收入1724.4亿元,同比增长129.06%。入境万人以上的海外客源国和地区由6个增长为12个,实现了欧洲、美洲、大洋洲客源市场的倍增。国际邮轮抵连航次由“十五”期间的26个航次增至“十一五”期间的46个航次,正逐步成为国际邮轮的挂靠港。新创建A级旅游景区24家,总量达到34家;新增星级饭店50家,总量达到176家;新增旅行社59家,总量达到353家。在东北地区,大连旅游业总体实力居于领先位置,入境旅游指标稳居榜首。

“十二五”时期大连旅游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旅游业的“双港五中心”:国际航空港,国际邮轮港;滨海度假中心,商务会议中心,文化节事中心,田园休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到2015年把大连打造成为东北亚旅游集散地。

1.实施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

结合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旅游业的“一环一群岛、四片十极核”。一环:是由沿黄渤海的滨海旅游产业带和北部山区温泉生态旅游带共同组成的环市旅游经济圈。一群岛:即以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主的海岛旅游集群。四片:即南部都市旅游片区、西部渤海旅游片区、东部黄海旅游片区、北部生态旅游片区。十极核:即旅顺口历史文化旅游区、钻石湾商务旅游区、北部湾旅游度假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花园口旅游经济区、长兴岛旅游经济区、安波旅游经济区、龙门旅游经济区、步云山旅游经济区,形成大连旅游全域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实施旅游吸引力提升战略

一是打造海洋主题精品项目,将辽宁滨海公路大连段打造成“千里黄金海岸”;推进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东北亚群岛型旅游度假胜地。二是建设高品质温泉旅游项目群;三是开发建设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四是打造国际区域性会展旅游城市;五是打造滨海体育休闲中心城市;六是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3.实施城市旅游信息化战略

重点建设大连旅游运营系统,完善手机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工程,建立大连旅游视频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全方位、多形式、持续更新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

4.实施旅游人力资源系统化开发战略

建立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分级培训,为旅游业培养和储备优质人力资源。

5.实施城市旅游化战略

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旅游的意识。促进旅游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结合,丰富和完善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多方面发掘大连的旅游亮点,推进城市建设的景观化、休闲化和服务化,着力提升城市的旅游品味。增进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实现旅游业的包容性增长,让旅游业更好地服务于和谐大连的建设。

2010年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16.6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创汇8.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接待国内游客3753.2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558.4亿元,同比增长16.3%。完成省、市政府规定的绩效考核指标。

1.建设十大系列旅游项目,助推旅游业跨越发展

2010年建设十大系列旅游项目工程,包括:旅游经济区、高尔夫、海岛旅游、温泉滑雪、文化旅游、海滨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旅游信息化、节庆活动、星级酒店,共72个建设项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

2.高水平编制产业规划,谋划旅游全域发展新格局

大连市旅游局组织国内外专家力量编制完成《大连市沿海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大连旅游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3.全面开发温泉旅游,打造东北温泉旅游领军城市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战略部署,我们建设龙门、安波、步云山3个温泉旅游经济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配合以滑雪、高尔夫、生态、养生等时尚旅游项目,形成大连旅游新的增长极。

金石唐风国际温泉会馆已开门纳客,规模和档次位居全省领先水平。大连龙门旅游度假区已正式挂牌,共吸引20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普兰店安波旅游经济区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4.打造旅游节庆活动热点,进一步放大旅游拉动效应

2010年举办了赏槐会、国际樱桃节、国际沙滩文化节等18项旅游节庆活动。其中,赏槐会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吸引20万国内游客和市民参与;国际樱桃节吸引了10架台湾包机,10天时间实现门票收入3347万元,带动了餐饮、土特产品销售近亿元。创意推出的国际狂欢节晚场演出,以全新模式打造1万人同场狂欢的盛大场面,成为大连市旅游节庆的一大热点,吸引了30余万游客和市民热情参与。

5.巩固提升乡村旅游,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

2010年大连市旅游局继续推进20个特色旅游乡镇建设和60个旅游专业村、100户星级农家乐的巩固提升,实施改客房、改厨房、改卫生间和通网络的“三改一通”工程,农家乐、果蔬采摘、休闲农庄、生态旅游、温泉滑雪和节庆活动六大系列同步推进。实现了乡村旅游规模和品质的持续提升。

为推广大连市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辽宁省政府在大连召开全省乡村旅游现场。大连市旅游局、普湾新区向应街道和金州新区石河街道东沟村分别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介绍。

6.创新旅游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大连市旅游局建设国内领先的旅游信息化工程。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包括: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导游管理系统、旅游运营管理系统、旅游商务系统、旅游质量监管监控系统。目前,导游管理系统已经投入运行,效果良好。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大连市旅游局举行了“大连市2010旅游优质服务主题年”启动仪式,制定实施了17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大连富丽华大酒店、大连良运大酒店荣膺中国首批100家“中国饭店金星奖”获奖单位。全市旅游投诉同比下降23%,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

7.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海内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在韩国首尔推出6个为期一年的大屏幕广告;与日本最大的旅行社商JTB合作,出版日文版《大连旅游手册》;全年在境外召开说明会、座谈会30余次,确保入境市场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1艘,接待入境包机17架次。大连市旅游局联合东北4+1城市和辽南各市先后赴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湖南、湖北、重庆等地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宣传东北和大连精品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7·16”事故发生后,为尽快恢复旅游市场的繁荣,大连市旅游局实施了六大措施,积极开拓市场。一是邀请媒体和旅行商来连实地考察;二是开展大规模促销推介;三是通过异地旅游管理部门宣传大连;四是借助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宣传大连旅游形象;五是开展以“发现最美大连”为主题的市民宣传活动;六是动员全行业合力振兴旅游市场。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至2010年8月末全市各项旅游指标已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旅游市场全面恢复。

8.创新金融合作,助推产业跨越发展

大连市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签订了《支持大连市旅游产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设立“大连旅游发展投资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旅游经济区、十大系列旅游项目等旅游产业战略性发展项目,支持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特色镇(街道)村、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节庆活动推广。大连市旅游局与工商银行合作发行“浪漫之都”大连旅游联名卡,为游客和大连市民旅游消费提供了便利。

2011年,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域化、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发掘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积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构建具有大连海洋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2011年预计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28.3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84亿美元,同比增长10%;接待国内游客413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650亿元,同比增长16.4%。

作者:大连市旅游局

上一篇:初中教师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公司审计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