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单元试卷

2022-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历史单元试卷

七年级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语文课本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确定的主题,利用单元主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理解课文,这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有着很大帮助。可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注重单篇课文讲解的情况,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中心,对七年级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单元为主题的教学手段,通过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可以将单元内课文的共同点进行梳理,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不仅如此,教师利用大单元教学还可以明确课文主题,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综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群文阅读,拓展阅读同类文章

单元主题教学的优势就可以通过主题引入同类型的文章,然后学生快速学习这些同类型的文章,积累语文知识和语文素材。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单元主题教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开展群文阅读,通过拓展阅读同类文章,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在利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主题,然后学生就会根据这个主题自主搜集资料进行阅读,然后彻底掌握主题内容。[1]

在学习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单元主题“亲人”为切入点展开群文阅读。在展开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讲解本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这几篇课文,在熟悉掌握这几篇课文之后,学生就可以以“亲人”为主题搜集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主题与单元文章和课外文章进行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个主题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组探讨,共同探究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是语文大单元教学开展的核心,每个人对单元主题理解不同,所以在利用大单元教学的时候,教师就需要避免约束学生的思想,保障单元主题的开放性,这对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很有帮助,小组合作教学的应用为学生间单元主题思想的探讨创造了条件。[2]

在学习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单元主题“人物”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引入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这些人物,引导小组结合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互动讨论中逐漸明确单元主题“人物”的含义,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微课教学,整合主题快速学习

微课是一种通过观看视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教学方式,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单元主题与微课进行结合,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深入理解单元的课文内容,这对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帮助。[3]

在学习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微课与这些课文内容进行深度结合,深入分析“小人物”的含义,学生在观看微课之后阅读文章,就可以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共情,进而体会“小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就可以有效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结语:大单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讲解单元主题,这样学生才能从单元主题中理解课文内容,快速掌握课文核心知识,这为初中学生高效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晓苑.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钟山.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的以读促写研究[D].渤海大学,2019.

[3]张洪敏.“部编本”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1):11-13.

作者:王珍

第2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试卷

总复习之七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历史试卷

方银官(fangyinguan)

一、单项选择(35分) 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20年 2.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县令

3.秦始皇时开凿的、连接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渠道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4.秦朝时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 A.隶书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5.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6. 以下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有( )

①商汤任用伊尹做大臣,治理国家 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壮大实力 ③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发展国力 ④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使国家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时期是( ) A.西汉 B.东汉 C.秦朝 D.魏晋时期 8.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

A.开创了“四诊法” B.创制了“麻沸散”“五禽戏” C.最早采用分科治病法 D.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9.西汉时用于播种的工具是( )

A.水排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10. 汉朝时期,从西域传入我国的作物主要有( ) ①石榴②核桃③水稻④苜蓿⑤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⑤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道教于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

D.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12.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城濮之战 D.巨鹿之战 13.在秦朝中央政府中,掌管监察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 D.皇帝

14.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一时期?( )

A.秦始皇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15.秦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

A.《九章算术》 B.地动仪 C.造纸术 D.《伤寒杂病论》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17.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著是( ) A、《道德经》 B、《春秋》

C、《诗经》

D、《论衡》 18.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19.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孔子 B.王充 C.张衡 D.董仲舒 20. 汉武帝时,大败匈奴的两位名将是( ) ①卫青 ②霍去病 ③窦固 ④窦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无关的时间是( ) A.208年 B.220年 C.221年 D.229年

22.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2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2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26.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27.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的时期是( ) A.三国时期 B.西晋后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8.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29.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 )

A.佛教兴起 B.民族歧视 C.民族融合 D.农民起义 30.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 ) A.用木炭作燃料冶铁 B.用水排鼓风

C.用煤作燃料冶铁 D.灌钢法的采用 3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 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3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 )

A.数学著作 B.天文著作 C.农学著作 D.地理学著作

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

A.顾恺之的画 B.王羲之的书法 C.敦煌壁画 D.龙门石窟浮雕 34.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 )

①《女史箴图》②《兰亭序》③《洛神赋图》④云冈石窟的浮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5.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哪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张衡

二、材料解析题(17分)

3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37.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曾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①上述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

②这位科学家生活在什么朝代?此材料节选自他的什么著作?

③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38.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东汉画像砖(见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

(4)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

三、简答题(8分)

40.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并称“秦皇汉武”。你所在班级要举行一场题为“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大”的课堂辩论活动,正方立场是“汉武帝功劳大”,反方立场是“秦始皇功劳大”。你准备加入哪个代表队?请你写出能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

参考答案:

1-37题答案详见课本。

38.(1)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西晋后期。(2)北方战乱。(3)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4)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39.1)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

40.正方:汉武帝功劳更大

理由:汉武帝的功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和交往,为西域归属中央政府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时期。

反方:秦始皇功劳大. 理由:秦始皇的功绩:灭六国,结束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华大国的基础;他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他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北筑长城,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兴修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

第3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大全)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2.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灵渠

3. 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全国是在公元(  )年:

A.公元581年  B.公元589年 C.公元605年  D.公元618年

4. 唐太宗统治时期,名将、名相辈出。下列属于贞观名臣的是:( )

A.姚崇 房玄龄 B.宋璟 杜如晦 C.房玄龄 杜如晦 D.姚崇 宋璟

5. 历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 唐朝时期农业发达,下列符合史实的有:(  )

①出现了曲辕犁 ②创制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

③创建了四十多处水利工程 ④出现了翻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在唐朝繁华的大都市中,现在不是省会城市的有:(  )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8. 唐朝时中日交往的重要人物是:(  )

A.鉴真  B.玄奘 C.戒日王   D.戒贤

9.下列属于世界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

A.龙门石窟 B. 敦煌石窟 C.云冈石窟 D. 大同石窟

10.今天藏族的祖先是:(  )

A.吐蕃 B.南诏 C.回纥  D.匈奴

1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

A.黄河大桥   B长江大桥    C.玉带桥  D.赵州桥

12.对唐朝“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住宅区   B.手工业作坊 C.商业区   D.防洪大坝

13.唐代文坛中最光彩夺目的是:( )

A.散文   B.传奇   C.戏剧   D.诗歌

14.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

A.王献之 B.柳公权 C.颜真卿  D.欧阳询

1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A.《金刚经》 B.《古兰经》 C.《木兰辞》 D.《圣经》

16.今天的印度半岛唐朝时称:(  )

A.大食 B.罗马 C.天竺 D.波斯

17.“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瓷器珍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18.在小说《西游记》中,下列哪个人物有历史原型:(  )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和尚

19.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20.下列能够准确形容武则天统治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读图学史(20分):

21.①上图中, 是筒车,主要用来 ; 是曲辕犁。(每空2分,共6分)

②上图中,“诗仙”是 ,A是 ,《新乐府》的作者是 。(每空2分,共6分)

③下图中的二人是谁?(4分)你认为他们的主要贡献有哪些?(4分)

三.读史有感(10分):

22.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莫贺延碛。这碛长八百里,古称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沙漠中有一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找不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时,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储的水全流出去,使他大感恐慌;以至觉得道路盘回,不知向着那面走才是。因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那时称印度为天竺,又叫做婆罗门)决不东归一步,怎么自己回头走呢?还是应该抱定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又口念观音,转身向西北前进。这样连走了四夜五日,没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干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不得不倒卧在沙漠中,心想:“这回可真完了。”幸亏识途的老马将他带到绿洲,人马才俱得苏息。在草地边停息一日,然后盛水取草,才再向前进发。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北印度。

①上述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去干什么?(每问2分,共4分)

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四.材料解析题:(2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 言》

材料二:有的学者说:“科举制度如果抛开其考试内容而仅就其形式上看是很有科学性的。它完全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进士科是由谁创立的?(2分)

②科举制度在历有哪些进步作用?(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第一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B2C3B4C5C6A7C8A9B10A11D12A13D14C15A16C17D18A19A20D

21①A灌溉农田 C②B 诗圣 C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贡献: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2①玄奘 去天竺(或印度)学佛法,取佛经②成功原因:因为他具有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定信念,坚持到底,不畏艰辛。(言之有理即可)

23①隋炀帝②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4①共同点: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例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玄奘西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佛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事例不限,说明两则材料即可)②材料二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来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③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第4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隐贤中学 陈方永

一、命题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的初中历史考试正朝着理性的深度发展,真正实现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轨。正是在这种崭新的理念指导下,这份中试卷既注重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重点突出了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检测。

二、对试题的客观认识

试题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双重功能的和谐统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题型与知识结构合理,试题容量合适。

从试卷上可以看出:有这几种题型,即: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辨析改错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1)五种题型的优化,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2)从试题的知识难易结构上看,处理得很合理,是由易到难的一个过程,这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3)试题的容量比较合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难度不大,对于刚刚系统地接触历史这门功课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能让他们从答题中树立起自己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2、试卷重点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同时,试题注意挖掘题型考查能力的功能,加强了能力的考查。

总之,本套试卷以基本历史知识为基础,以考查学生能力为核心,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答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2小题贞观初年,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求取佛法的高僧是:A、鉴真 B、鸠摩罗会什 C、法显 D、玄奘。当部分学生错选,这是由于学生对玄奘的贡献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7小题:明朝引进的高产农作物主要有哪些,显然是学生空间感弱、地理知识缺陷造成的。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17小题第

1、2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18题第1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中后期以来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指的是什么?催生这种新经济因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2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18小题第2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失分很多。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

4 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5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66人,其中8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

%;60分以上的有

人,占参考人数的

%;平均分为

分;最高分为

分,最低分

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七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三大题的

2、3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

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

1、

8、9试题,第三大题的

(一)的

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30分,70%的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

7、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1、按顺序排列朝代,全对的占30%,得2分的占40%,有个别学生得0分。

2、

3、4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主要是3题的A、C,学生不能正确的书写答案,错别字较多。整个

(二)大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较少。

(三)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2)、(3)小题,学生对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名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学的比较死,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学生能全回答正确的较少。

2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3)题比较简单,(2)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尤其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答不出来。这个试题学生得分大多在7---8分。这个试题不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把学生的档次很好的拉开了。 3题考的是两次改革,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失分主要是(1)题和(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问法,很多学生产生了歧义,因而导致出错。

(四)综合探究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6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七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22人,其中70分以上的有24人,占参考人数的21%;60分以上的有44人,占参考人数的35%;最低分15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填图题、问答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第四大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

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

1、

8、9试题,第三大题的

(一)的

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40分,70%的学生得分在30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

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4)小题,学生对知识学的比较死,主观性问题往往答不到要点。

2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小题第二问学生容易和第二小题混淆,得分率不高。

(三)填图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问答题

本题综合性较强,设计汉武帝的知识并未集中在某一课,学生往往需要较强的归纳能力。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失分较多。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大刘庄中学

刘美

第7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

一、选择理由: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头一年,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所以历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学科兴趣就尤显重要,而且七年级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础一年,因此选择七年级做试卷分析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典型性。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不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内容。

3、命题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7、试卷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套试题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本套试题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第

2、

12、26题。②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例如第

3、

8、

9、24题。③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例如第

18、25题。④了解宋代的节庆活动,从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例如第23题。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合适的。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学校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达到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②专业味道太浓;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进。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二)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与非选择题(60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辨析题(18分)材料解析题(22分)与问答题(20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三)

一、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从试卷题型看,试卷分为五个大题,25个小题。其中:第一题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第二题为简答题,共2个小题;第三题为材料解析题;第四题为分析说明题;第五题为探究题。从考查内容看,试卷着重考查了从史前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其中,第

一、二大题侧重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第

三、

四、五大题,则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依据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考查内容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试题的难度看,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尤其是第三大题,依据材料,层层设问,第一问到第五问,由易到难,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分析;既突出了对课本重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基础知识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下面就各题情况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满分40分,学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

3、

9、13小题错的学生最多。

第二大题简答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总体上较好。

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8-12分。其中第五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做得较差。

第四大题分析说明题满分14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2分。其中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南北方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结构截然不同?)学生在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只能写出南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特点,而不能进一步说明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因此都只能得2分。(满分为4分)

第五大题探究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题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其中,

1、3问联系最为密切且分值均较大,学生要答对基本上两题都对,要错都错。这是造成两级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方便学生梳理知识。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问题导学,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上一篇:大学演讲稿责任下一篇:小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