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3-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报告

[内容提要]辽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不仅利于繁荣旅游市场,带动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对于树立辽宁省新时代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辽宁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对浙江莫干山、邢台德龙钢铁的实地调研,调查分析高校家长群体在辽宁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尝试为辽宁旅游业的发展,探索出高校家长游、企业+主题景区、打造旅游信息互动平台等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辽宁 莫干山 德龙钢铁 高校家长游

一、辽宁省旅游概况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教育强省、旅游资源大省。有1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仙人洞、老秃顶山、老铁山、医巫闾山、蛇岛自然保护区国内闻名;辽河、大凌河、太子河等大川纵横;千山、凤凰山等名山巍峨挺拔;丹东虎山长城、本溪水洞、盘锦红海滩风光独秀。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异彩纷呈;抗战文化、英模文化、工业文化独具特色。海城的皮影戏、辽西木偶戏、朝鲜族农乐舞,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东北大鼓、二人转、大秧歌、踩高跷,都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殊的多元文化为辽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辽宁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尚未建立起历史和工业文化旅游品牌

在传统旅游方式向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转变的大背景下,开发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是,当前辽宁存在着对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存挖掘开发力度较缓、保护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造成了资源利用率过低的现状,未能发挥旅游资源应有的经济价值和形成辽宁文化旅游品牌。

(二)基础设施和服务意识有待提升

部分景点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道路缺乏维护,游客中心、个性化游道、停车场等有待建设和完善。在旅游从业者方面,存在部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在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服务窗口方面,存在部分人员文明程度不高的问题。由于部分景点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文明服务程度不足,未能在游客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印象。

(三)推介形式有待多样化

旅游界有“旅游是三分景七分推”的说法。做好有效的宣传推广,形成旅游持续热点是吸引游客的前提。但当前辽宁省旅游信息平台存在内容单一、更新滞后、点击率较低的问题,不能做到及时、有效、全面传播信息,未能实现与游客的互动和交流,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为重要网络营销工具的作用。另外,部分景点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观念,对新的营销手段认识不够,这些都影响了辽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实地调查

(一)对浙江莫干山的考察

1.实地调查采访。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境内,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国际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浙江省首批风情小镇等荣誉。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访谈对象为莫干山政府工作人员、民宿经营者、当地村民、游客、景区管理者等。采访的地点包括莫干山镇政府、部分民宿、义远有机农场、1932文创园等,力求准确真实地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

2.调查结果分析。一是政府对景区管理保障到位。浙江省各级政府会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适时制定出相关的措施和指导性意见,为旅游业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大力扶持旅游行业发展,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地发家致富。为提升景区环境,政府加大了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为莫干山建造国家登山健身跑道,高品质打造西部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带和东部历史人文观光带,引进全球首个探索极限基地等。二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浙江省为加快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共同参与发展。为投资企业的证照办理提供适度宽松的政策,并为旅游企业在媒体上进行循环报道和多种途径推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经营者收益”为主张,形成了惠民、兴业、成景的发展理念。为吸引商家人驻,引进古法蓝染作坊等项目,带来了大批的创客商家。清晰的品牌顶层设计,明晰的旅游区域功能规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商家人驻浙江,不断为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注重服务细节,为游客创造良好旅游环境。“服务+品质”是莫干山旅游的支柱。在当地进行调研时处处能感觉到景区管理者、民宿经营者、当地村民的淳朴和热情,莫干山的旅游从业者不会以高价或捆绑作为生财之道,他们认为只要为顾客真心实意地服务好,白会赚钱。因此,更加注重的是游客的体验,更多地从游客角度出发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不仅是莫干山从游客的角度去提升服务标准,浙江其他地区也在不断探索保障游客权益的措施和办法,如浙江丽水率先推出了民宿保和先行赔偿制度,由政府、保险公司和业主三方投保,发生纠纷时游客可获得“先行赔付”。

(二)对河北邢臺德龙钢铁的调研

1.以创新理念打造行业内永久性标杆企业。德龙钢铁,一家率先在国内民企中建成AAAA级国家旅游区的企业,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牌的首批“绿色工厂”。走进德龙钢铁,完全不是印象中钢铁工厂的样子,迎面而来的是一步一景的花园式景象。为了打造德龙文化,公司建成了集全方位展示世界钢铁、中国钢铁、德龙钢铁发展历史及爱国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博物馆。利用废旧机器零件和钢铁边角余料自制了世界最多的钢雕机器人模型;以钢板为材质,制作成了世界最大钢铁版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精湛的技艺,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精神力量实现了完美结合。德龙公司创造了现有在产钢铁企业整个建成旅游景区,集清洁生产、科普教育、文化体验、趣味游览为一体的经典工业主题景区的先河,并正在建设钢铁主题体验、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实景安全教育等游览项目,打造钢铁行业的工业游新品牌。

2.开创“企业+主题景区”旅游模式。德龙钢铁通过升级改造,实现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不仅扩大了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力、凸显了钢铁企业精神、丰富了企业自身产业链,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现了传统钢铁企业新的生机与活力。辽宁是全国重要的装备生产基地,石油、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等产业门类齐全。可以围绕石油、冶金、纺织等特色工业文化,打造集观工光旅游、科普教育、手制作、休闲体验为一体的企业旅游景区,探索出一条政府辅助,“企业+主题景区”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三)对辽宁开展高校家长游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1.辽宁具有开展高校家长游的基础。根据辽宁省内各高校官网公布的2019年招生计划,对辽宁省内的64所本科、25所高职专科招生的省内、省外人数逐一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省内招生计划人数约141655人,约占56.7%;省外招生计划人数约108433人,约占43.3%,统计结果表明新生数量庞大。在开学期间,大部分新生家庭至少有一个家长陪同到校,有的外地学生是举家提前几天以自驾游方式来到辽宁,而且每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家长走进辽宁,庞大的新生和家长群体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细分市场极具发展潜力。探索出一條适合高校家长游的路径,对辽宁扩大对外旅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2.家长群体在推动辽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为准确掌握新生家长群体旅游意向,在新生报到期间,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东北大学新生家长群体展开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外地家长旅游意愿强烈,比较期待旅游景点能够针对家长们开展让利优惠活动。新生家长们具有消费能力,而且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分布在不同行业,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辽宁期间,他们一方面将会进行旅游、购物、参观等消费活动,直接拉动区域经济;另一方面会感知地域文化、城市文明、商业氛围、投资环境等,家长们会把在辽宁旅游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跟身边的同事或者亲友分享。家长们的口碑,会为以后辽宁在各地的招商引资、旅游项目推广等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地影响。

3.家长群体是推介辽宁旅游的有效载体。家长们在辽宁旅游期间,如果遇到好的特色景点、美食等会通过微信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圈的展示风格非常直观,曝光度和影响力极高。相对于旅游产品推介和宣传,如果是旅游景点传递出来的信息,有的人可能连看也不会看一眼。但如果是朋友发出来的就会不一样,即便自己暂时没有旅游意愿,也会关注一下,甚至传递给有需要的朋友,连环人际模式会让旅游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呈几何级数扩大,这一优势是其他推介宣传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做好对庞大新生家长群体的精准推介营销活动,既创新了有效的差异化推介方式,又为快速传播辽宁形象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对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针对高校新生家长群体制定旅游促销推介方案

外地的大学生视辽宁为第二个故乡,家长们对辽宁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不但会关心孩子就读的院校,也会关注辽宁的经济发展,有的家长关注辽宁甚至比关注本省更多一些,因为辽宁全面的振兴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新生家长群体不仅是辽宁旅游的带动者,也是向全国各地推介辽宁的传播者。针对这一巨大而特殊的消费群体,可以开展独特的“亲情式”营销推介方式。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当做辽宁的亲人和朋友,为他们开展个性化、精确化的亲情服务,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可以考虑设计制作带有二维码的精美辽宁宣传页或旅游惠票,随高校入取通知书一起寄给学生,家长可以凭借宣传页或旅游惠票在辽宁指定的旅游景点享受到旅游门票优惠。虽然门票收入相对会减少一些,但家长们去的景点多了,进而实现让门票小利益,促辽宁旅游产业经济大发展的目的。为避免内容商业化,可以由辽宁的历史文化、工业文明、地域特色、自然景观、大美辽宁等几个部分组成,突出展现辽宁对大学新生和家长群体的热忱和人文关怀,相信当家长在打开时一份感动和温暖会油然而生,真情和惊喜会让他们难以忘怀,虽未谋面,辽宁良好形象已深入人心。

(二)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品牌

文化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其可以凸显旅游地的个性,提升其品味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辽宁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和满族的故乡,拥有原汁原味的八旗文化、服饰文化、宫廷文化等重要文化资源,为辽宁打造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鲜活的素材。如以清前文化为主导举办满族文化旅游节,世界清前文化大会等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吸引国内外目光,带动招商引资,不断创新辽宁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三)创新多功能旅游互动平台

针对原有旅游信息平台功能不全的现状,可以由旅游、交通、公安、市场监督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开通旅游互动平台,统一运行,畅通渠道,协同服务,为推动辽宁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议旅游信息互动平台可分为旅游地图、精品路线、意见反馈、旅游资讯、投诉处理、建议建言、旅游项目投资、服务窗口评分、景点优惠信息等板块,满足不同游客的信息需要,打造更全、更新、更优、更陕的旅游信息互动平台。

(四)加强服务窗口管理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是典型的窗口行业、情感行业,游客走进辽宁首先接触和感知到的就是辽宁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文明程度,文明行为细节决定游客对辽宁的认知,关乎辽宁外在形象,影响游客对外传播。因此,相关服务窗口应以游客的视角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服务窗口文明用语和行为,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让每个来到辽宁的游客成为辽宁的推介者、宣传者、带动者。真正把“乐游辽宁,不虚此行”的金字招牌传播出去。

五、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选择的渠道和旅游产品日趋增多,推广形式和定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旅游思维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辽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未来旅游发展的道路上应坚持不断求新、求变、求突破,充分整合并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和推介模式,扩大辽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资本,走进辽宁、投资辽宁。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梁欣

作者:王晓宇

第2篇:巨鹿县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调研报告

摘 要: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以巨鹿特色小镇调研活动为背景,分析巨鹿特色小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总结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路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旅游 特色 小镇

1 巨鹿县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巨鹿县总面积631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近年来,该县围绕“经济强县、美丽古郡、幸福巨鹿”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立足乡村特色,先后打造了“柳洼风清小镇”“寻虎红色教育小镇”“王庄皇韭小镇”“东辛庄合舜花木小镇”“金玉庄金银花园艺小镇”等一批旅游小镇,同时结合市场群体需求,建设了棘园红采摘园、长青果园、鑫行蔬果采摘园等一批特色采摘园。

柳洼风清小镇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种植各种柳树3万余棵。该村结合村域村情,以“柳洼风清”内涵为立足点,建设了老柳树广场、“风清湖”、五柳庄园、柳编馆等亮点工程。2016年,柳洼被巨鹿县确立为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该村围绕“柳洼风清”主题意境,种植了金丝垂柳、青垂、馒头柳等各种柳树600多亩,约3万棵。同时随着人们追求自然、环保、艺术的趋势,柳编又受到了关注。该村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大麓古纺布艺有限公司柳洼柳编分公司”,着力发展柳编、老粗布等传统手工艺品。

红色教育小镇寻虎村距离县城3公里,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该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共有25人在战场牺牲或被捕就义,因此又被称为“英雄村”。1996年该村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先后规划建设了革命烈士广场、英雄之家、卧虎藏龙等景点。

皇韭小镇王家庄村位于老漳河畔东侧,邢德公路南约500米处。韭菜种植是村庄的主导产业,以韭菜种植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2016年,王家庄村将历史文化与韭菜产业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皇韭小镇”。

合舜花木小镇东辛庄村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该村农业主导产业为生态花卉型苗木种植。立足村域发展基础,目前,该村正以“小园变大园、小村变花园”为发展总基调,重点打造自身合舜花庄品牌,努力把东辛庄村打造成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金银花园艺小镇是在金玉庄村的基础上经过旧城改造建成的。金玉庄村位于巨鹿县南2.5公里处,坐落于双万亩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园区,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金银花,金银花种植历史悠久。结合村色村情,该村就地取材,大力发展金银花盆果制作,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三产有机结合。已建成邢台东部独具特色,宜居宜游,良性发展的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都市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2017年以来,巨鹿县以举办五彩杏花节为平台,结合乡村特色旅游,将柳洼风清小镇、寻虎红色教育小镇、金玉庄金银花园艺小镇作为分会场,各分会场结合各自特色,通过举办手织布工艺、柳编产品现场制作,红歌比赛,老军人讲故事活动,品尝金银花茶,金银花盆景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美景加特色,先后吸引游客超过40万人次/年。

2 巨鹿县特色小镇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2.1 优势

2.1.1 旅游板块初具规模

巨鹿县于2016年先后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洪溢河生态新区概念规划》等一批以特色旅游为重点的规划,并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了洪溢河生态走廊、老漳河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金银花生态旅游观光园、现代畜牧养殖片区和沿定魏、邢德线景观区等项目;扶持培育了沙土岗采摘园、巨成生态农业园等30余家采摘园,旅游业的引擎带动作用进一步明显。

2.1.2 特色旅游村逐年增加

近年来,巨鹿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注重乡村特色旅游和一产的有机融合、加大文化内涵的融入,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形式,巨鹿特色旅游小镇纷纷涌现。

2.1.3 采摘游的兴起

巨鹿县特色采摘近乎贯穿一年四季,备受旅客欢迎。小长假期间,鑫行草莓采摘园日均接待游客近3000人;紀寨采摘园几乎天天爆满,西哈口西瓜采摘备受热棒。近年来,为迎合附近市民的自驾游市场需求,巨鹿县各种特色采摘园的发展规模正逐年扩大,服务群体辐射周边县市。

2.2 劣势

2.2.1 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巨鹿县乡村休闲旅游有了一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一定差距。这是因为:一是由于这些特色小镇大多较为偏僻,在饮食、排污等后续服务方面较为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游客旅游愿望;二是旅游小镇建成后,公共基础设施后续投入不足,使得一些小镇摆脱不了低质量、低收入的初始状态,尤其是巨鹿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也使得一些旅游小镇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跟不上市场主体的需求。

2.2.2 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该县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从业人员为当地农民,其不论文化基础还是综合素质能力都较低。尤其是,大多旅游点的管理群体就是由村干部和本村村民组成,经营模式较为粗放,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导致在经营理念、服务水平、创新竞争等方面明显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3 知名度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根据特色小镇的发展阶段划分,巨鹿县特色小镇处于引入培育阶段,小镇的各项服务设施、配套接待能力不完善,游客规模,旅游收入都有待提高,再加上商业运营的缺乏,营销手段的落后,因此巨鹿县特色小镇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特色,核心竞争力缺乏的问题。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提出加强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到2020年建设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2016年河北省也确定了10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政策的支持使小镇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小镇,小镇运营市场变得异常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小镇必须提高知名度,塑造个性化高认知度的品牌。

3 巨鹿县特色小镇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系统

全域旅游通过全行业全要素的整合,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特色小镇是“产业、文化、旅游”的复合体,具有多功能性,因此基礎设施功能分区必须完备,特色民居、多功能公寓为游客提供舒适惬意的游住服务。公共景观建筑、图书馆、综合超市、游客服务中心、商贸、生态和谐共存。因此加强特色小镇的交通道路、建筑设施、商业设施、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小镇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管理手段,提升特色小镇层次、优化生态环境。

3.2 突出小镇特色,加强区域联动和整体布局

全域旅游理念是串连区域内的所有资源,使之充分流动,获得最优配置和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一个特色小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具有极强的延伸性,小镇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向周边延伸,会与临近小镇、村庄做到资源共享,区域联动。因此,在全城旅游的视角下,大区域的总体定位和整体布局至头重要,区城内的小镇应该是各具特色的,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上能够联动,形成互补,共同发展,共同获益。巨鹿县特色小镇未来的努力方向是借助区域联动,合理布局,整合旅游需求对小镇进行清晰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做到一镇一品、一镇一业,改变小镇的同质化现象,深层次挖掘内在文化,创立特色产业,打造独一无的亮点,形成差异化景区,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形成以小镇综合开发为平台的全区域旅游。

3.3 引入商业运营,创建品牌,提高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镇的特色是立足的根本。小镇的特色主要以个性化和品牌化体现出来,因此为了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小镇的认知性,必须采用多种营销手段,进行品牌建设。除了采用传统的营销方法外,还可以利用自媒体信息技术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统,策划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并重视营销互动,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小镇的影响力。借助巨鹿金银花、枸杞、红杏等特色果品观赏采摘节,举办传统美食,特色文化体验等,吸引游客驻足,形成口碑效应,提升影响力,从而增强小镇的核心竞争力。

4 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路径

4.1 特色化定位

特色化定位是防止趋同化、同质化,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手段。因此,必须要在特色两字上作文章,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特色化定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区域特色。每个小镇都有自身的区域特点,这个区域不仅包括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区域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每个小镇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成为旅游活动中最具辨识度的因素。二是产业特色。特色小镇追求的是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因此,特色小镇必须要有自身核心产业的“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小镇产业链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特色。为迎合广大民众追求绿色、自然、健康的目标,小镇不论在环境建设上、团队服务上都要突出生态自然的特点,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四是文化特色。人文因素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内容,也是小镇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只有深挖小镇独有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小镇占据独一无二的特色之巅。

4.2 市场化主导

随着小镇建设的逐步深入,政府功能将发生变化,企业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有能力的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特色小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全过程,使他们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力军,鼓励企业在特色小镇投资路、水、电、通讯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将招商引资作为小镇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开展针对性招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基础产业,提升小镇的层次。同时也要求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政策引导、规划制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搭建政策扶持平台,加大服务力度。

4.3 项目化运作

项目化运作是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关键环节。项目化运作可以借鉴但必须超越招商引资的经验与理念,确保项目选得准、立得住,长得大,把多元化作为特色小镇项目化运作的基础。可从以下几类项目运作:第一,文化产品项目。对地域文化产品进行深入发掘,举办文化产品艺术展,展示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领域的创新、再生与融合。通过产品制作展示,集中销售特色产品,组建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联盟、创建资源信息共享交流平台,让人们现场体验产品制作,在体验乐趣的同时,了解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与历史价值。第二,教育拓展项目。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如红色教育小镇可以作为学生教育拓展的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历史、体验生活、忆苦思甜的场所。通过学生的教育拓展活动,提升小镇知名度,促进小镇旅游发展。第三,居住体验设施项目。根据小镇特色文化,建设各类体验酒店、主题客栈、生态式客栈,为游客提供体验式的住宿环境与活动环境。通过居住体验设施的建设,让游客能够在特色小镇进行停留,从而带动更多项目的开展。

4.4 对接互联网

“互联网+”发展模式是特色小镇现代化发展重要元素之一,尤其是特色小镇的宣传推广上,需要进行全媒体营销,建立以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新媒体相结合的全媒体营销体系,这不仅可提高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而且还有利于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育持续客户,扩大市场需求量。另外利用互联网的快捷和互动参与度高的特点,开辟论坛与信息受众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支持在线预订和支付、网络消费,便利旅游评价与分享,根据信息反馈了解消费者需求后进行特色小镇的营销推广,传播特色小镇的形象,促进特色小镇知名度的提高。

4.5 PPP融资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基础设施投入,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起一套特色小镇开发保护的专项、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避免开发利用过度。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推行PPP融资模式,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合适的融资模式可以借鉴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具有明确收益的项目,可积极动员企业资金进入,以加快特色小镇项目建设;二是,对于特色小镇的各项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可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来吸引民间资本;三是,地方政府可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减少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中;四是,建立融资机构,引进专业化管理团队参与特色小镇建设融资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为其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

[2] 郭永久.特色小镇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添动力[J].人民论坛,2017(27).

作者:孟玉锋

第3篇:中国休闲旅游教育发展报告

摘要:分析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建制、课程体系、发展现状与特点,比较了中外高校休闲旅游专业之间的差异,得出了中国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必须走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的道路,必须采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等结论。

关键词:休闲旅游;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中,休闲度假消费占全部旅游消费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社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和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休闲旅游将会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迅速成长,休闲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瓶颈,并引起了政府及旅游组织对休闲旅游教育的普遍重视。

目前,在我国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或旅游专业方向,而开设休闲旅游相关专业或休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却不足百所。即便如此,已开设休闲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学位建设、学科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休闲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国外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有休闲旅游或类似的学院,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白金汉郡大学设有休闲和旅游学部;日本东海大学设有体育休闲系;加拿大雷克黑大学设有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此外,国外休闲旅游专业学科体系十分完备,不仅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并且相互交叉融合,各有特色,涵盖了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运动、管理、旅游、康复、保健等领域,为休闲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

(一)美国

美国现有 122 所大学设有运动休闲及其相关科系,其内容涵盖休闲社会学与哲学、运动休闲与娱乐管理、休闲与健康、运动休闲项目设计与管理、公园与主题公园管理等领域。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针对产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研究人才[1]。

美国高校所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和管理类。理论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休闲行为的本质和休闲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经济类的课程则让学生从休闲旅游产业的角度认识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作为休闲旅游产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类课程则从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更多、更具体地了解休闲旅游事业或休闲旅游产业,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管理类课程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学知识以外,还突出了休闲和运动休闲的管理[2]。

(二)英国

英国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高水平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英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如拉夫堡大学、阿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都开设有休闲旅游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经济发展、娱乐与体育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

(三)日本

日本旅游专业授予的相关学位有休闲管理学士、旅游管理学士、节事管理硕士。在本科主干课程中,休闲管理方向不仅开设有休闲理论课程,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与休闲运动、休闲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如休闲的多样化澳大利亚休闲,休闲服务和设施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社会文化基础,休闲和旅游研究,休闲运动和旅游公共政策,休闲运动和旅游法,休闲和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和休闲战略管理,休闲和运动行为基础,休闲体验设计和规划,休闲管理规划,休闲管理领队等。

二、中国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除台湾高校休闲旅游专业已趋于完善外,大陆各高校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台湾

1968年,铭传大学成立观光专业,成为第一个培育休闲人才的高校。此后,台湾陆续有许多高校相继成立观光学、餐饮与旅馆管理等专业。1993年,台湾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带有“休闲”名称的休闲专业,即体育休闲专业。

至2009年,台湾有40多所大学设有观光旅游教育相关科系,在163所大专院校中设有休闲相关专业的高达101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在学生数量上,台湾地区休闲相关专业学生数量由1993年的9 083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689 185人的1.32%)增长到2009年的64 190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1 313 993人的4.89%);毕业学生数则由1993年的2 702人(占当届大专毕业生172 849人的1.56%)增加到2009年的12 484 人(占当届大专院校毕业生325 106人的3.85%)。由此可见,台湾的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已具规模。

台湾各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强调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休闲旅游、 旅游管理、 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休闲运动、 休闲观光解说、 休闲产业管理、休闲旅游活动规划、体适能管理咨询、健康事业及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等相关人才[3]。

(二)大陆

休闲旅游教育在国外虽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欠缺,休闲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大都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又极少涉及休闲旅游教育。不仅如此,在我国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方向的千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休闲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也不长,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见表1)。

从表1可知,虽然目前在我国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学科的并不多,但许多院校依托原有的旅游或体育专业,逐渐将休闲教育渗透到旅游或体育教育之中,并潜伏着向建设休闲专业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在高校已具备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学科与休闲旅游专业的现实基础。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

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的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较晚,即便休闲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仍未见到休闲旅游学科的身影。此外,据国际权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30年发表的论文的术语统计,发现地理学(旅游资源)与管理学(旅游管理)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4],从休闲角度研究旅游的论文则几乎没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硕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设有“休闲”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休闲旅游学科仅在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属于自设专业,而在其他学校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出现。此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5]。目前,除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博士点外,开设有独立的“休闲旅游”博士点的学校几乎没有。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一)休闲旅游课程设置

与国外休闲旅游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休闲科系设置仍然是依托现有的旅游类专业,将休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设计;同时对休闲研究也没有超出旅游研究的范畴。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 所以休闲类课程也难以体现。部分大学虽然设置有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的课程。国外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多以运动休闲为主要方向。因此,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方向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国内高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和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具体分析国内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情况。这几所高校作为我国休闲旅游科系发展的先驱基本可以代表内地高校休闲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3可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休闲与旅游管理系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旅游类课程难以体现;中山大学虽然专门设置休闲旅游方向, 但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旅游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将相关休闲旅游课程融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休闲旅游管理,但休闲旅游学科仍没有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旅游学科下的休闲旅游方向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休闲旅游教育只有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行休闲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在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注重休闲旅游课程的理论性、文化性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国际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相结合,以对接休闲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彩壮,闫万军.美国部分大学运动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8):41-43.

[2] 方百寿,刘河.中国高校休闲类课程设置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15.

[3] 吴必虎,黎悠悠.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旅游学刊,2006,(21):9-15.

[4] 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中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19(3):51.

China leisure tou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WU Jian-hua,WU Qiong,XIE Rui-jun

(Tour school,Guangdong commerce college,Guangzhou 510320,China)

Key words: leisure tour;subject construction;course setting

作者:吴建华,吴琼,谢瑞君

第4篇:旅游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第5篇:旅游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 、资源优势。*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 7 大类, 82 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 —— 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 —— 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 —— 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 —— 乌兰萨德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 —— *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 —— 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 、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 “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 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 、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 、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 年 ) 》,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06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 l 家旅行社, 7 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 、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萨德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 、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 、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

第6篇: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明末清初之时,鼎湖山也曾被称为天湖山,原因是在明末清初之际,肇庆曾是南明永历皇帝的行宫。据说永历帝驻跸肇庆时,曾多次上过鼎湖山。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曾写过一首叫《端州华严庵送何孟门、陶握山、王紫?游鼎湖》的诗,其中加有注文说:“栖壑大师以(桂王)行宫在端州,改鼎湖山为天湖。”可见改叫鼎湖山为天湖山,明显带有纪念南明永历皇帝的意思。但是随着永历政权灭亡和清朝统治走向稳固之后,天湖山这个名称也就逐渐就无人问津了。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

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另外有一说法是天柱岩海拔108米,阿坡岩海拔119米,阿坡岩最高);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

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

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第7篇:关于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4月下旬至5月初,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县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坚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核心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旅游服务能力日渐增强,旅游宣传不断扩大,已开发出山水风光游、乡村游、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等多个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特色日异鲜明。以“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为旅游形象品牌,经过宣传推介,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女娲故里游、乡村游被省市列入精品旅游线路。全县“一城二区三线十村”的旅游框架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景区规划基本完成。全县已完成旅游目的地—县城、天书峡景区、千家坪国家级森林公园、女娲山景区、女娲山省级森林公园,长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龙头旅游村、长安茶镇等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景点详细规划,为“一城二区三线十村”旅游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2、旅游建设步伐加快。一是集中财力、人力,建设了龙头旅游村,并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二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招商引资,天书峡景区建设步伐加快。三是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陕西重点集镇建设为依托的长安茶镇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四是八仙悟真观、琵琶岛、翠茗园、黄洋河漂流,西河朝阳度假村等一批景点,在“十一五”期间相继投入运营,推进了我县旅游业发展。

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县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随着境内襄安、安巫两条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对外通达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出入条件。

4、旅游功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是以“一河两岸、二环三区、四街五桥、湖光山色”为构架的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日新月异,旅游目的地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全县共有

星级宾馆1个,普通宾馆12个,客栈12家,饭店28家,茶庄11个,茶楼2个,歌舞厅7个,洗浴中心1个,发展较高档次农家乐74家,旅游接待能力增强。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鼓励发展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全县已开发生产女娲、八仙、绞股蓝、土特产四个系列近20种旅游商品。

5、旅游宣传不断扩大。一是女娲文化、茶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充分利用西洽会、旅博会、农博会、龙舟节等大型节会活动,采取项目招商、平面传媒、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平利旅游形象,推介旅游产品。三是坚持主办“茶之旅文化节”,成立县文联、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同乡会、艺术团等文学艺术团体,构筑多形式多层次旅游宣传平台。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不足。由于旅游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报前景存在不确定因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扶持等原因,致使人们对旅游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在发展旅游业的切入点、突破点上目标不明确,把旅游业当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共识不够广泛深入。

2、规划设计不全面。旅游规划单一,只有景区景点的建设规划,没有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旅、购、娱)、三大构成要件(旅游资源、旅游基础、旅游服务)做全县旅游业总体规划。

3、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旅游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领导机构和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局面尚未全面形成。

4、发展缺乏市场主体。旅游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我县旅游开发主要靠项目支撑,由于项目建设政策性强,导致政府在旅游建设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在市场运作中又缺少企业参与和市场资本进入,造成开发活力不够,景区建设、市场建设缓慢。女娲山景区建设中途搁浅,至今无法再次启动,平利女娲故里的标志迟迟不能树立。

5、服务能力不配套。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三产不发达,解决游客吃、住、购、娱、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元素不强;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上的作用不明显。

6、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旅游业发展缺少规划、管理、培训、经营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缺少专业技术干部,发展旅游业的人才队伍保障十分脆弱。

7、宣传效果不明显。旅游宣传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规划和宣传特色。没有很好的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合,宣传效果不佳。

三、发展我县旅游业的建议

1、科学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围绕“一城二区三线十村” 基本构架,尽快制定全县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用一个极具特色的规划来指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规划要突出主题定位,同资源环境相协调,符合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规划内容。要加强规划监管,严格执行规划,防止随意开发建设。长安茶镇规划应注入山水、历史文化内涵,将西岱顶、秦楚长城遗址、蜡烛山纳入其中,增强景区的看点和吸引物。天书峡景区产品比较单一,应增加游客森林探幽、河流探源、草甸徒步等体验性项目。

2、强化领导,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工作机制。制定平利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成立平利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旅游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政策,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3、多措并举,积极解决资金不足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一是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县旅游开发经营,借船出海,探索解决我县旅游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抓住中央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支持力度的机遇,加强项目包装,积极争取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纳入计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四是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设立政府旅游业专项基金,以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等形式,拉动民间投资;对纳入财政预算的旅游宣传推广经费,在保证及时到位的同时,应随财力的增长和实际情况逐年增加;五是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民间积极参与多元化的旅游业投资和运营格局,切实解决旅游业发展资金缺乏和开发主体单一的问题。

4、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一是加快天书峡景区基础设施、核心景点和服务功能建设,确保明年10月1日开园,把天书峡景区打造成陕西著名的亲山近水、森林探幽、避暑度假旅游景区。二是以龙头旅游村为核心,抓紧做好其它9个村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在规划建设上要突出乡村性,体现差异性,把我县旅游村打造成西北

著名的产业观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回归田园的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女娲山景区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统一思想、狠下决心,再次启动建设,树立女娲故里标志,把女娲山景区建成始母崇拜、宗教朝拜、天象观光、人类繁衍场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使之成为海内外华人祭祀人类始母的圣山。四是围绕山水园林县城建设,适时申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把平利县城建设为西北最佳宜居县城。积极招商引资,新建2个三星级以上的宾馆,一个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一个大型商厦,引进旅行社,提高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能力。

5、加大宣传推介,树立旅游形象。要坚持系统性、持续性,唱响“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的旅游宣传口号。把传统和现代宣传手段相结,精心策划,增强宣传效果,树立陕西最美丽的乡村形象。一是为进一步渲染平利旅游的“兴奋点”,建议把平利县更名为女娲县,恢复建设女娲庙,聘请高僧座坛讲经,制造平利旅游的轰动效应。

二是坚持利用大型节会宣传平利旅游。把“茶之旅文化节”办成平利旅游宣传的标志性宣传载体。三是加强立体广告宣传。抢占先机,在客源市场的大中城市、机场、高速公路干线,设立巨幅永久性广告牌。四是实施“四个一”工程。利用名人效应,邀请文化艺术名家,唱红一首平利民歌、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摄制一部短片、制作一本画册,借名造势,提高平利的知名度。五是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启动运行平利旅游网,通过互联网,把平利旅游产品,方便快捷的传递给市场和消费者。六是主办大型体育活动。利用人们对体育的嗜好,申报主办全国甚至州际之间的登山、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6、整合市场资源,开拓旅游市场。依托我县周边大中城市、著名景区、过境高速公路,构筑大旅游圈,开辟大市场。一是根据省旅游规划,通过安康、西安市场,把平利旅游融入秦巴旅游带。二是通过襄安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武当山、张家界景区。三是通过安巫高速公路,把平利旅游融入大三峡旅游圈。四是吸引大旅行社在我县开办分社,发挥旅行社在景区和市场之间的通道作用。

7、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有计划的组织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招录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为旅游管理部门补充“新鲜血液”,加强队伍建设。三是引进旅游规划、管理、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批导游人员,切实解决我

县旅游业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

8、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平利发展旅游的基础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守山护水,保护生态,是旅游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县两个主要景区均建在森林公园内,姿态万千的森林为游客提供了宜人幽静的旅游环境。为此,景区建设必须依照森林公园总体化规划进行,不得兴建破坏自然景观、地质遗址、人文历史遗迹和污染环境的旅游项目;最大限度地保护林木、林草、植被、地形和景物的原貌;对景区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资源,要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保护。要加大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力争将女娲山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蜡烛山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西岱顶为省级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发挥森林公园在旅游业中的应有作用。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对全县的水资源要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做好亲水旅游项目,科学利用河流、湖泊、瀑布等水体,防止低水平开发。建议对坝河县城段的围水成湖景观,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恢复坝河沙洲、浅滩、流水等自然景象,装饰河边步道,增加横穿河道的近水设施,使“一河两岸”成为县城居民和游客休闲戏水的乐园。

第8篇: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4-5 22:16:00 来源:网络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湖南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旅游大省,我市旅游资源在全省排第三,但旅游业的发展却并不靠前。随着洛湛铁路、潭邵高速、邵怀高速的修建,怀邵衡铁路的启动,以及极富前景的洞兴高速、六永高速、长昆高铁的谋划,邵阳旅游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推动我市旅游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摸清当前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提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市发改委会同市旅游局作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问题分析

调研组既考察了市内新宁和城步两个旅游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县,也到我省旅游业发展较发达的郴洲和张家界进行考察,经过对比,认为:这些年来邵阳市旅游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与省内一些兄弟地市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也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是:

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郴洲和张家界的旅游走在全省前列跟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作用分不开的。郴州从95年起就把旅游业作为支柱和龙头来抓,并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同时建立政府投入机制,设立郴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按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到今年为止,仅宣传促销经费就达100万元。还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外来投资。张家界则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在资金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向旅游业倾斜。而我们邵阳尽管把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但还没有摆上应有的战略高度。主要表现为:(1)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虽然市和部分县都有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实际上难以正常活动,只是副职抓一抓,遇到问题协调难。新宁县就因为部门协调工作难度大而导致景区的炸鱼、挖沙、砍树的现象屡禁不止。(2)管理体制不适应。还有多个县旅游管理机构为事业单位,平均事业编制不超过3人,市旅游局也仅有行政编制8个,只能勉强维持运转。旅游机构一弱二不顺的状况,与所承担的越来越重的任务不相称。同时,部分景区体制也不顺。相当数量的景区都有国营林场,因人员、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给景区的开发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3)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还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产品不精。

(1)景区档次低,规模小。目前全市A级景区少,没有5A级景区,崀山今年才评上4A级景区,3A级景区只有两处,即高州温泉和武冈云山,再就是还有一个2A级景区白水洞,接待游客不足和收入不高。A级景区是旅游业评定的一个国家标准。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的评定都不是旅游标准。对于省旅游部门来说,没有A级景区,就不是他们管理的范围。邵阳就是因为没有上档次的A级景区,省里就从来没有把邵阳的旅游当回事,导致省里对邵阳旅游资金投入少。令人忧心的是,我们有旅游精品却形不成精品线路。虽然旅游部门重点开辟了一些精品线路,但由于目前全市境内大部分好一些的景区道路与外部联系不畅,相互间又不贯通,造成各条线路只能将一两个好些的景区纳入其中,实际上精品不精。最大的旅游上市公司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曾跟新宁和城步联系,每年可向崀山和南山输送500万游客,但由于交通的原因,他们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旅游大市场。正是由于交通形不成精品线路,游客要奔走几百里,只能看上一两个好一些的景点,很显然,人气不会旺,这无疑是我市旅游业的一大软肋,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鲜明,大多景区还是原生态状态。这次我们在城步考察,看了一个古建筑群,还有“宝庆二府”之称长安营,这里面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根本就还没有从旅游方面去挖掘。总的来说,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产业配套水平不高。

(1)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多数游客仅仅是转转看看,逗留时间短,游客享受不到郴州、张家界等地“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综合效益上不去。

(2)接待能力弱。目前全市接待标准和能力都比较低,仅有和一宝庆山庄1家4星级宾馆。新宁县标准接待能力仅为800人,降低标准也只能接待2000人,城步县的标准接待也只有400人,一到长假或接待稍大些的旅游团队和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就勉为其难了。

(3)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生产企业少,批量小,缺乏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较大的专业市场。同时,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特色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低,综合效益差。2007年我市旅游总收入为21.62亿元,排在全省市州最末尾,旅游者过夜人均消费水平仅为328元,比全省低125元,这与我市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4、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我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同时,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在新宁县七八十公里范围内就有崀山、舜皇山、风神洞、八音岩、佛光岩、玉女岩等,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也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

5、宣传造势不大。

(1)全市宣传造势缺乏整体性,往往力量分散、主题不明,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各宣传各的多,宣传邵阳整体形象的少。

(2)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没有统一的宣传造势方案,宣传上缺乏系统性、持续性,阵发性、随意性较大。郴州就将其旅游宣传造势浓缩成一个“福”字——福城郴州,张家界则将湘西凤凰进行整体打包宣传。

(3)宣传强度弱,手段相对单一,尤其没有大的造势活动,难以产生轰动性效应。此外,现阶段我市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低,也影响了邵阳旅游形象的宣传。

6、旅游环境改善不快。

(1)有些景区生态资源保护不够,对污染物排放达标管理不严,一些通往景区的途中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在城步考察,这种现象表现很明显。

(2)交通不顺畅,硬环境不硬。尤其是最近去新宁的游客,一路苦不堪言,甚至有游客写信向我们的郭市长诉苦,如通往崀山、南山、黄桑、花瑶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等级低,主要景区、景点之间也没有直达道路,景区内外部未能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直接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开拓。

(3)支持和服务旅游业的大氛围尚未形成,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意识不浓,软环境还不优。一些外地旅游车辆进入我市境内,时常遇到拦路罚款现象。路牌标识和限速标识不清楚,经常有外地不知情的旅游车辆走错路或因超速被罚,影响了游客的情趣。

二、推动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产业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当前,旅游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高达10%以上,到202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洛湛铁路、潭邵高速、怀邵高速的修建,怀邵衡铁路的启动,以及谋划中的洞兴高速、六永高速、沪昆高铁,伴随着湘西开发的强劲推动,我市旅游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明确旅游产业作为我市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产业关联度高,龙头带动作用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大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我市各种资源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在更大程度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植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市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是,旅游业对美化城市环境,吸引人流、信息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市曾经的 “脏乱差”形象对扩大开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优秀旅游城市,有利于改善和重塑邵阳城市形象,提高邵阳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吸引更多国内外客商到邵阳投资创业,促进全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郴州就是因为创建了优秀旅游城市,整个城市形象焕然一新,前来投资的人都说,一进入郴州我就感到舒心,在这里投资才感到放心,由于来的客人多,目前郴州已有两家五星级酒店,三家四星级酒店。张家界城市的发展那更是有目共睹。曾经的张家界可是一个小镇而已。

三是,旅游业具有创造财富的叠加功能,不仅对投资者“一次投资永久受益”,而且是“开发一片景区,富裕一方群众”。大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既为各级财政增加了重要和永久性财源,也为当地人民群众特别是那些贫困山区、库区、湖区等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门路,可以说是一项富民强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郴州和张家界的旅游局长都说过这样一个事,别人都问他们,你们发展旅游,每年到底为财政增加多少收益,他们都义正词严的告诉他们,旅游直接给财政带来数字上的增加确实不多,但旅游能给财政带来了持速长久的增加,给老百姓带来了直接可观的收益,给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给市民带来了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不是财政暂时增加那几个钱所能带来的。

四是,旅游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很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新增1个就业岗位,可拉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当前全国、全省各地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一些先进城市都在快马加鞭,很多后进城市更是知不足而急起直追。四川、云南、山东等省,现在都在举全省之力,大力发展旅游业。他们都以省级层面统一在中央级媒体进行宣传造势。这可是大手笔啊,一秒钟就以百万千万计!一般的地市级政府是承担不了这个费用的。对催人奋进的形势,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新高度,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紧迫感,开阔大视野,明确新思路,制定新措施,采取大动作,真正把旅游产业作为关系邵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主导产业,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2、明确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我们认为,加快邵阳旅游业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工作重点,首先,全市上下要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意识,以高起点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精品景区(点)、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加大投入为手段,以强化组织领导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战略,大力推动旅游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其次,要把旅游业开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创新运作机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上规模、上档次。要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和精心设计指导开发,以资源整合达到深度开发,以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借助外力推动开发,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引导和促进开发;第三,要突出“有中添彩”、“小题大做”和“无中生有”,以山水绿色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特色景观为主,大力推进和加快实施以崀山、云山、南山、黄桑为主的生态观光游,以高州温泉、花瑶苗寨为主的休闲体验游,以魏源故里、蔡锷故里为主的人文历史游,抓住崀山申遗和湘西开发的大机遇,将邵阳的旅游纳入张家界、凤凰、洪江古城以及广西桂林大旅游圈。经过3-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知名度高、对国内外游客吸引力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实现旅游资源富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使旅游产业成为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力强、贡献大的重要主导产业。

3、集中力量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上规模、出精品

切实抓紧抓好旅游大项目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的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体量大、档次高、特色强的精品景区,是打造和提升旅游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举措。一要集中力量抓紧抓好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要把崀山申遗的工作做好,不管申遗成不成功,崀山一定要建成国家5A级景区,一定要把它建设成为邵阳旅游的龙头,南山要建成4A级景区。二要对景区定位要明确。我市旅游目前还是典型的观光型旅游。观光型旅游,游客消费相对底,一般看完就走,再来看的也不多。休闲体验型的就不同,游客停留时间长,消费大。现在游客里面有一大群自驾车游客,或者一家人,或者几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出来的目的主要就是修闲体验,在目的地可以多日停留,他们的消费就是我们的目的。所以对游客吸引力不够的景区要向休闲型转变。郴州针对广东自驾车游客多的特点,就把旅游的重点由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如此一变,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三要高标准精心设计新的资源开发项目,重点是新宁城步绥宁隆回几个县。但在景点开发中,张家界旅游局长告诫我们,一是规划一定要超前,二是一定要有实力的老板。否则宁愿加以保护而暂不开发!景点低水平的开发将对景区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4、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体制与机制是制约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市场化要求,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既是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这次我们在郴州和张家界考察,他们推进景区景点两权分离改革,采取以下形式:

第一种,把现有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经营权的景区、景点管理机构,一步到位改制成政府持股、其他投资者持股、经营者和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 第二种,把政府所属的景区开发经营权向有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大公司转让。这种做法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湖南凤凰县政府将所属8处景区(点)50年经营权转让给湖南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同规定受让方在经营期内向出让方支付转让费8.33亿元人民币,并要在前两年内投资8500万元人民币用于老景点扩建改建和新景点开发建设,这一做法为凤凰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硅谷”效应,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大县强县。再如郴州东江湖,就将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中国500强企业华天集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三种,待开发景区符合条件的,都要通过引入外资,大企业参股、买断等形式确定投资主体,进行开发经营。

以上三种做法,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应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强力宣传促销,积极打造高知名度旅游品牌

城市形象、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环节。我市作为具有较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城市,之所以没有在全省、全国响名,关键就是宣传推介不够。现在看,强化宣传促销势在必行,否则再好的旅游产品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不了“抢手”商品。

第一,要精心策划、尽快推出具有独特创意、鲜明特色的邵阳旅游城市形象。郴州在打造他们城市旅游形象方面是花了工夫的。他们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来郴州实地考察,经过多方考证,将郴州旅游形象定位为一个福字,称为福城郴州。这一旅游形象为郴州在广东及港澳地区赢得了不少游客。张家界针对韩国市场,将城市形象定位为孝,让韩国中老年人认为,没到过中国张家界,就是儿女不孝的表现。所以,来张家界旅游的韩国中老年人特多!邵阳的城市旅游形象是什么?建议可在一定范围开展讨论或公开征集。

第二,建立投入机制,确保邵阳旅游形象包装宣传推介能有大作为,尽快在全省、全国叫响旅游知名品牌。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都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集中力量倾斜支持其加快发展。郴州自发展旅游业以来,每年都投入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今年已增长到100万元,张家界更是以千万元计。而我们邵阳由于财政的困难,目前根本就没有这项经费。旅游业的发展初期,主要还是要靠政府的主导。因此我市在旅游促销经费上应有一定投入,并建立一个投入增长机制。

第三,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重点出击”的宣传促销机制,实施“由近及远、远近结合、东西连接、南北贯通、重点突破”的客源市场开发战略,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促销活动,不断推出卖点,提高景区(点)知名度,千方百计确保客源快速增长。一要通过有影响力的媒体,全面介绍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二要突出特色,提升水平,办好“崀山旅游节”、“四八姑娘节”、“花瑶民俗风情节”等以旅游为主题、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三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四要积极申办、组织有影响的会议、展览、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借力造势,宣传旅游。五是充分调动发挥好本地旅行社和外地旅行社组织引入游客的积极性作用。结合旅行社行规制定吸引力强的优惠政策,给带入相当数量游客的市内外旅行社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景区门票、宾馆饭店、车辆使用等要与外地最优惠的标准“接轨”,甚至比之有更强的吸引力,想尽千方百计真正把一些旅行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宣传、新闻、旅游、文化、经贸、外事、侨务、对台等部门,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自业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邵阳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根据郴州张家界的经验,为切实把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抓紧抓好,市旅游局内部机构应增设宣传促销科。

6、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政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旅游观念,齐心协办、配套联动,形成合力。为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1) 成立邵阳市旅游工作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各区(市)区长、市长、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市旅游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从宏观上把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指导原则,组织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开展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等。张家界的旅游工作委员会工作力度是非常大的。针对游客反映强烈的色情诈骗,旅游委员会就有权决定,凡发生这类事件的宾馆酒店,一律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2)出台加快全市旅游发展的意见,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落实责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实现全市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扎实工作。每年黄金周过后,市旅游工作委员会都要及时召开会议,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和不足,明确下步工作任务和目标。(3)适时启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优活动”。要把“创优”活动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相关的责任单位,逐项落实,加强督导,定时检查考核,确保完成。优秀旅游城市评比,是国家旅游局搞的促进旅游发展的一项活动。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对城市形象和市民素质有很大的帮助,郴州和张家界是深有体会的。我们邵阳也应该去争取。

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营造适宜旅游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外资、内资,企业、个人投资搞旅游开发的,享受国家、省和我市出台的一切优惠政策。引进市外资金用于旅游开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邵阳市招商引资有关政策予以奖励。对旅游大项目开发,发改、交通、建设、电力、通信等部门要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市、县财政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每年切块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论证、项目招商、贴息补助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简化手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大力支持切实保障旅游产业建设用地供应,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用地;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租赁方式直接供地或与投资者合作开发,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对一次性交纳土地出让金确有困难的,可按建设规划分期付款和分期发证;以租赁方式供地的,可按规定的最低标准征收地租。

应高度重视当前旅游部门高素质专门人才不足问题,制定政策,公开许诺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用人环境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尽快招揽一批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人和能人,为我市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9篇: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第一组

旅游业是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收入差距,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直接惠及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一直致力于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支柱型产业。围绕这一目标,6月21日~6月23日,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第一组赴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酉阳自治县和黔江区,以实地视察景区建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重庆旅游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彭水自治县阿依河景区、摩围山景区,乌江画廊,酉阳自治县龚滩古镇、桃花源景区和黔江区濯水古镇、官渡峡景区的建设情况。实地调研后,调研组在黔江区召开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工作汇报会,分别听取了重庆市旅游局局长刘旗关于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和黔江、酉阳、彭水三区县(自治县)政府旅游业发展的情况报告,代表们根据实地视察的感受,进行认真讨论,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重庆市旅游业的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94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 35个),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6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处。这些景点特色突出,极具开发价值。主要有十种类型:一是江峡美景,主要以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神女溪和黑山谷为代表;二是地质奇观,主要有武隆天生三桥和芙蓉洞、万盛石林、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奉节天坑地缝等主要景区为代表;三是山水之城,主要以主城风貌、现代“桥都”、缙云山、仙女山、四面山,金佛山和长江、嘉陵江等山水为代表;四是温泉资源,主要以渝北统景温泉、巴南东温泉、九龙坡天赐和贝迪温泉、北碚颐尚温泉等“五方十泉”为代表;五是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以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古战场等为代表;六是巴渝文化,主要以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规划展览馆、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洪崖洞等为代表;七是红色旅游资源,主要以“两帅、两馆、两老”为代表(刘伯承、聂荣臻元帅纪念馆,红岩、歌乐山革命纪念馆,赵世炎、杨闇公故居);八是陪都遗址,主要以林园、黄山陪都遗址、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等为代表;九是重庆美食,主要以火锅为代表;十是高尔夫休闲,主要以保利、佰富江景、红鼎、上邦、重庆国际、庆隆等高尔夫球场为代表。

同时,重庆积极开展现代都市旅游,把“五个重庆”、“十大民生工程”、“两江新区”、“两江游”、“山城夜景”、“解放碑”、“朝天门”、“大剧院”、“规划馆”、“科技馆”、“三峡博物馆”、“红岩联线”、“廉政教育基地”等作为重庆现代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建设以主城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架、区县城和城镇为结点的旅游格局。

二、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创新思路

一是加强领导。重庆市委、市政府每五年召开一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县旅游产业发展建立了工作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同时,重庆市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局市合作协议》,共推重庆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思路。第一,在改革试点上,提出并实施了《重庆市“一带五区”统筹城乡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验总体方案》,推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大足石刻、大仙女山、钓鱼城、金佛山、黑山谷“一带五区”作为统筹城乡旅游改革试验区;第二,在管理体制上,以招标的方式,引进重庆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提出并实施了整合长江三峡旅游景区资源的战略决策;第三,进一步增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市旅游局成立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并通过其搭建起重庆旅游宣传、营销、策划规划“三大平台”。第四,市旅游局将旅游综合服务满意度作为区县党政领导考核指标,目前,已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同意。此举将极大地推动全市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第五,市区县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强力推进。市旅游局与万州区、黔江区、万盛区等区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旅游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市旅游局和区县政府全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创新机制。旅游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加大旅游扶持和投入力度,2010年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增至1.5亿元,是2005年的4倍。出台了一批促进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累计兑现税收等优惠政策4亿元。五年全市实现旅游大项目招商签约313个,总金额2847亿元。完成投资超500亿元。

(二)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十一五”时期,全市推出了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温泉之都、天生三桥、乌江画廊等六大旅游产品。“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市集中推出和全力打造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钓鱼城、白鹤梁、大足石刻等六大旅游精品,目前各项工作按时序全力推进,力求今年大见成效,着力打造世界级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

(三)强化营销,拓展市场

一是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从2007年开始,重庆连续5年开展了生态、乡村、名镇、温泉、都市旅游主题年活动,每年实施“三百工程”,即开展100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开建100个旅游主题年项目、完成100亿元旅游招商投入。通过主题年活动的开展,营造旅游氛围,开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产品。

二是打造旅游节庆品牌。“十一五”时期,重庆市政府会同国家旅游局每年举办一次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旅游节庆活动突出“为美丽寻找资本、让智慧创造财富、给要素搭建平台”的招商引资主题。各承办单位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使每一个节庆活动都办出了规模、档次、特色和效益。

三是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重庆旅游重点推出了“十个一”工程,即:一册画、一套书、一份报、一台戏、一首歌、一句口号、一幅图、一个网站、一个频道、一张光碟。今年通过整合市区县两级旅游宣传资金,全年计划投入7亿元以上大力实施重庆旅游全球宣传计划,投入8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强势推出六大精品景区及重点区县打捆形象广告。重点是紧紧围绕六大精品景区,全面抓好“七大举措”,即:每个景区推出一条精品线路、建立一套市场营销激励机制、制作一部形象宣传片、培育一个国际旅游文化节、编印一本精美旅游画册、开发一批旅游纪念品、推出一台精彩剧目。

四是加强旅游目标市场促销。“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累计组织50多个旅游促销团赴国外、境外主要客源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成功举办了“澳大利亚悉尼·中国年活动”;开展了“迎北京奥运·游长江三峡”、“迎上海世博·游山城天街”、“川渝亲上亲、周末大串门”、“重庆人游重庆”等系列大型主题宣传营销活动,有力拓展了重庆旅游客源市场。今年通过整合市区县两级旅游营销资金,全年计划投入3亿元以上大力实施重庆旅游全球营销计划。落实好今年出台的《重庆市入境旅游奖励办法(试行)》、《重庆市长江三峡旅游奖励办法(试行)》、《重庆市国内旅游奖励指导意见》、《重庆市旅游宣传营销资金以奖代补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定的一系列奖励政策,完成境外、市外优秀旅行社与市旅游营销中心签约等工作。

三、重庆旅游业发展主要成效

近年来,重庆旅游产业以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国发3号和41号文件为主线,以“五个重庆”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心两带”目标,强力推进“大项目、大营销、大投入”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六大旅游精品,突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城镇化建设

2010年,重庆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增长31.54%,是2005年的2.7倍,其中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增长30.74%,是2005年的2.6倍。旅游总收入917.9亿元,增长30.52%,是2005年的3倍;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增长30.9%,五年增长2.7倍。今年上半年,重庆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共计10047.57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27.24%,其中:入境旅游者68.67万人次,同比增长27.62%;国内旅游者99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7.24%。旅游总收入579.34亿元,同比增长28.3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8330万美元,同比增长29.02%;国内旅游收入548.92亿元,同比增长28.18%。全市过夜游客达2583.33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51.67%,比上年同期增长37.34%。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2010年接待游客537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7亿元,分别增长44.2%和 46.5%。“五方十泉”基本建成,温泉日接待游客容量达到3.1万人,国土资源部授予重庆“中国温泉之都”称号。

发展旅游业能极大促进城乡面貌改善。实地调研中发现,重庆市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地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极大的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市的城镇化建设水平。过去商业萎缩的濯水古镇,如今将蒲花暗河、天生桥群、大漏斗群、间隙泉、现代农业观光园、庞大的复古吊脚楼群融为一体,古镇80%的村民的收入来自旅游业,多数村民的工作方式也转变为自主经营家庭旅馆或经营旅游商品等。一个集古镇鉴赏、现代农业观光、地质奇观观赏和土家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一个规划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定位为黔江区4个市级中心镇之一的新镇展示在世人面前。龚滩古镇突出民俗、生态两大主题,乌江大酒店、艺术广场、生态停车场、接待中心、帐篷宾馆等接待设施加快推进,三星级厕所、观景亭、休息设施、旅游标识、导览系统、监控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投用,千家居、农家乐、宾馆饭店等数量和规模逐步壮大。目前可一次性接待游客2000人用餐、1000人住宿。景区功能日益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高。黔江区濯水镇、酉阳自治县龚滩镇等通过整体搬迁,做好规划,全新打造以民俗风情文化为主的古镇风情景区,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乡镇面貌,提高了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也促进了特色旅游景点和商业的开发,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旅游发展带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经过多年的精心开发和打造,着力在景区交通、游览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评定A级旅游景区43家,星级宾馆82家,旅行社186家和长江三峡豪华游轮12艘。覆盖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景区的铁路网络已纳入规划,逐步建成。武隆仙女山支线机场、黔江舟白机场等陆续开工建设或建成,以铁路、长江航运、航空和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覆盖全市景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主城区到全市最远的巫山小三峡景区、秀山武陵山景区的时距由过去的10多小时缩短到4小时。

(三)红色旅游主题鲜明,极大提升城市精气神

“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活动,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结合重庆历史文化和市情的最优选择,不仅弘扬了主旋律,使游客直观地接受红色革命教育,也有效地带动都市旅游的发展,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重庆市以红岩联线等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游精品,已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2010年,重庆市主要红色旅游景区接待达92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红色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我市旅游的一个重要业态。其中,红岩联线年接待中外游客671万人次,讲解23274场次,接待游客量创历史新高,红岩联线所属的“三家”经营公司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加20%;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接待游客达34.2万人次,年均增长达26.5%;赵世炎烈士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潼南杨闇公旧居及烈士陵园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配合全市开展的“五个重庆”建设、“十大民生工程”、“唱读讲传”、“打黑除恶”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精气神的同时,也让游客深受震撼和感染。

(四)突出环保生态促旅游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重庆市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针对重点景区周边的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迁移,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退耕还林,还加大自然保护区、城市森林公园等生态工程的建设,使重庆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至2010年底,完成森林工程129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0%提高到37%,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66天增加到311天。主要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环境质量全年达优。全市沿主干道种植大量优质树种树木,形成了以银杏为主的道路景观带,提升了城市形象,加上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我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内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四、重庆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旅游经济发展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呈现出可圈可点的亮点,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与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支柱型产业的目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存在着诸如上位法缺失,宣传营销还需加强等问题。

(一)旅游相关上位法缺失

由于综合性强、牵涉面宽,旅游立法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导致相关支持政策很难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管理的职能定位等均缺乏法律依据,上位法长期缺失,其他专项法规修订进展缓慢,影响旅游行业改革和发展。

(二)重庆旅游宣传营销力度还需加强

重庆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和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景观等优质旅游资源,但在宣传营销的力度上还远远不够。

(三)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不够

重庆既有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资源,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既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文化资源,又有全国唯一的陪都抗战文化资源。既有反映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世界顶尖级文化资源,又有记载我们党浴血奋战、建党开国历史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全国独创的餐饮文化旅游资源,又有反映现代生活面貌的时尚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重庆旅游文化成绩斐然,在重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升华和打造,如合川钓鱼城的文化内涵丰富,但因缺乏宣传,知晓度不高;涪陵白鹤梁的解说词感染力不够;重庆还缺乏一台具有震撼力的演出,渝东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等等。

(四)相关配套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通过多年的建设,覆盖全市景区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但“两翼”地区不少景区处在大山、大河、峡谷等交通不便的地方,目前还存在主要交通网络到各景区的交通网络不完善的问题,将制约自驾游市场的拓展。不少区县还存在着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两翼”区县五星级酒店数量相当少。主城区的大型文化、体育、会展中心仍在加紧建设中,整体的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也还缺乏成熟的平台支撑。再加上旅游产业本身规模不大、投融资渠道不畅、企业整体实力弱小,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造成目前的重庆旅游业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娱乐等现代旅游产品没有发展起来。因缺乏土地指标,“两翼”区县的游客集散中心、观光码头等重大旅游项目无法建设,严重制约着区县的旅游业发展。

(五)旅游业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

目前旅游资源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旅游发展存在“左右沟通难”、“政策落实难”、“产业扩张难”、“寻求支持难”等现实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旅游业良性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立法的步伐

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抓紧旅游综合立法的步伐。全国人大现已正式启动了立法程序,《旅游法》的第一稿(征求意见稿)已经出台,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旅游发展中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的问题;允许大型旅游企业或国内外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企业,可以作为业主开发及整合旅游景区资源的问题;导服公司的性质问题、导游人员劳动保障机制问题等等。建议国家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旅游法》,以加快推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在法律通过后,尽快督促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或完善相关配套的法规,形成一套完备的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 充分发挥旅游业调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业具有实现财富转移,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整功能。建议应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政策扶持、旅游用地指标上给予重点的倾斜。我国目前2万多个景区点,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农村居民的转移就业。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如果按照全年3500亿元乡村旅游收入的口径估算,将能够实现约3000万农村居民的旅游就业。建议将旅游开发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对“两翼”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域的旅游开发扶持力度。尽快搭建国家级的旅游扶贫开发平台,制定引导旅游业龙头企业、民间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开发优质旅游产品的鼓励政策,将优秀旅游人才帮扶输出作为对贫困地区人才帮扶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选派优秀旅游规划人才、开发人才,优秀旅游营销团队到贫困地区帮助搞好旅游规划、开发和营销。建议国家重点加大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级扶贫开发区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帮助改善县域或区域性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逐步提高待开发地区造血功能,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实现尽快脱贫。

(三)逐步改革旅游行政管理体制

为解决目前旅游资源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旅游综合统筹协调管理能力,解决旅游产业管理职能交叉的突出矛盾,形成责权一致的大旅游管理体制。一是建议适时提高旅游部门的行政管理层次,逐步建立文物、文化、风景、宗教合一的高效管理体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加大对内开放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区域旅游合作进程。引导其它行业的优秀企业进入旅游领域,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国家旅游局应进一步加强对支持和鼓励区域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的政策研究和制定,促进区域旅游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国内和国际区域旅游合作进程。

(四) 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在政策、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的支持和倾斜。适度增加用于旅游设施建设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渠道,适当增加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规模,赋予少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和担保权等,尽快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规范化的企业直接融资机制。

(五) 加强对西部的宣传推介力度

重庆既有以红岩文化、抗战文化、陪都文化、巴渝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为主的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又拥有世界唯一的以三峡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三峡工程、三峡生态长廊为主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还有以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的渝东南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拥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一周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一年来,西部地区,尤其是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进一步宣传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成果,丰富对外宣传交流的内涵和内容,建议将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在国家对外宣传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予以大力推介,从而达到支持西部发展、帮助国外市场了解西部情况,提升重庆乃至西部的国际知晓度和美誉度,促进重庆旅游业的海外市场拓展。

《重庆人大调研》2011年6期

上一篇:艺体活动计划表下一篇:交通安全管理措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