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服装表演与舞蹈都可称之为流动造型艺术,都是站在舞台上依靠有表现力的步态(舞步)与造型(舞姿)等为主要表现手段,都具有直观视觉性。两者在塑造“艺术人体”的过程中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体会,针对舞蹈课程对服装模特的重要性展开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篇1:

针对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现代高校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融入高校学科教学中,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基础。将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融入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入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然后依据服装表演专业的特性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舞蹈表演课程改革的意义。文章结合目前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的教育模式探索。

关键词:服装表演;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正是基于当前大学生思想环境多元化的条件,以及结合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的新的特点,对大学生课程教学实施改革。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融入高校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汇总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中国本土服饰品牌日益增多并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提高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体现。作为服装表演者,模特主要是通过肢体展示表达服装的情感,因此,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舞蹈表演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肢体的演绎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1高职院校舞蹈类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通常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于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同时,高职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课的重视远远高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并且大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并不感兴趣,导致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低,不具备合格的职业道德素养,缺乏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等多种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兴趣却较高,因此,高职院校就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便于学生接受思想课程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树立,更好的培养舞蹈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基于此,为了能够有效提供高职院校舞蹈类专业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就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促进舞蹈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2.课程思政背景下服装表演专业改革的意义

2.1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服装表演专业是我国新兴的一门高校学科,也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学科。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及教育作用,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的舞蹈表演主干课程,将舞蹈表演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能够使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优秀的思想品德文化熏陶,最终实现德才兼备。

2.2 教育新模式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育新模式的改革不仅能够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现状,同时还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舞蹈表演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与思想政治元素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体化和艺术化。

2.3 是实现服装表演专业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针对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全方位育人原则。在舞蹈表演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积极调动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对舞蹈表演课程进行深入探究,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3.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3.1 提升教师素质,树立思政榜样

教师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是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专业教师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首要执行人,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课程思政改革的质量和水平。所以,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改革思想在本专业舞蹈表演课程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和意义,重视舞蹈表演课程思政化的发展,将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的主导。

在服装表演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课程同课异构的方式,有助于舞蹈表演教师和其他课程的教师相互研讨学习,从而挖掘有助于课程思政融合到舞蹈表演中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编创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和歌曲展现上,可以结合本专业的表演课程及音乐赏析课程,斟酌推敲音乐及表演的多重表现形式,共同打造以民族舞蹈文化为基础的歌舞表演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舞蹈表演课程中,激发学生舞蹈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3.2 紧抓教学目标,实现思政为先

在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可同时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更好地融入舞蹈表演课程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舞蹈表演课程思政化的发展要求。例如可以将区域文化和历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观看红色经典舞剧和电影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舞蹈背后的红色故事,拥有更为丰富的情感沉淀。同时,把经典的“红色舞蹈”引入课堂教学中,“红色舞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三观、了解历史,还能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3.3 优化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要想实现高效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新模式,必须优化当前本专业舞蹈表演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挖掘思政相关元素,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德育的形式融入舞蹈表演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舞蹈表演课程考核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既要包括在当前思想政治环境背景下的舞蹈表演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内涵,以及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思想,答题方向需要适应当前的客观趋势。基于当前社会价值的舞蹈審美及其文化内涵,尤其是针对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下有关舞蹈表演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文化背景,将舞蹈表演课程与思想政治相融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民间舞及现代舞蹈教学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贯穿到课堂中,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感受舞蹈曼妙舞姿的同时,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之美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其精神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

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高校舞蹈表演课程思想政治改革需要创新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将舞蹈表演课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快闪、志愿演出等方式引入一线教学环境中,把活动课程的内容以课堂教学实践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所学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知识,使爱国情怀得到进一步升华。

除此之外,舞蹈表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尤其是在2020年春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互联网教学提供了途径和通道,教师要积极利用翻转课堂、微课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课上课下进行学习,能够随时随地反馈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开展交流和沟通,不仅能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在互相探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政治思想。

3.5 建设考评机制,思政纳入考核

建立适应本专业特性并且符合舞蹈表演课程形式的考核机制。在生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中,不但要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也要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学生的个人品质和三观等同样需要成为考核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个人品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对思想政治方面分数较低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保证课程思政改革能够最终浸润到服装表演专业的所有课程中。

4高职院校舞蹈类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近几年,高职院校逐渐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不断实践的道路上,逐渐将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而高职院校舞蹈类专业,如何更好的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就需要学校制定有效的方法途径,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施行,为高职院校舞蹈类学生步入社会、适应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4.1提高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为了能够有效发挥出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课堂氛围,就需要高职院校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从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人员到各个专业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进而使得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得到良好建设,保障课程思政的质量。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的50分钟,还应该在专业课程中,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班主任教师还需要定期开展思政与专业融合的主题班会,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并且舞蹈类专业的团委会还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良好的思政范围,进而能够将所学的思政知识渐渐融入到生活当中,保障学生思想政治高度的提升。

4.2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就是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对预期目标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不仅仅代表着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起点,还能够将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终点结果充分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舞蹈类专业教师在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将知识与思政价值进行良好的融合,将其作为教育的基础,围绕专业知识教学目标、情感教学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格,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国家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了解掌握,并在专业知识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目标,通过在专业课程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在专业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而使得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5. 结语

针对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探究,首先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背景,然后从专业人才培养、德育、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分析了舞蹈表演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义,针对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提出改革策略。

实现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的思政改革,一是需要提升教师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树立榜样;二是需要将舞蹈表演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三是需要优化当前的舞蹈表演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四是需要创新舞蹈表演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五是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生的考评机制,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创造相应的环境和背景。只有教师积极努力地将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纳入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表演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够保证舞蹈表演课程思政改革的最终成功。

参考文献

[1]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

[2]万力.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的四维综述[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4):49-53+108.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4]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作者:肖萌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篇2: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服装表演与舞蹈都可称之为流动造型艺术,都是站在舞台上依靠有表现力的步态(舞步)与造型(舞姿)等为主要表现手段,都具有直观视觉性。两者在塑造“艺术人体”的过程中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体会,针对舞蹈课程对服装模特的重要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服装表演;舞蹈课程;重要性

服装表演在众多表演艺术中属于一种集服装、音乐、舞蹈、表演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模特通过形体姿态来诠释服装设计师理念与构思,使大众获得艺术时尚信息。专业模特与业余模特的区别就在于其形体姿态的不同,即“自然人体”与“艺术人体”的区别。服装表演中的“自然人体”是指在身体比例与纬度、骨骼形态等方面符合模特基本条件的形体。“艺术人体”是指在“自然人体”基础之上具有审美功能,需要科学训练才能塑造的形体。因此,如何将舞蹈课程融入服装表演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训练价值,是教师需要思考与研究的。

一、舞蹈课程与形体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服装表演专业所开设的形体与舞蹈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形式存在,可见其重要性。同为塑造模特优美体态的训练方式,往往被大家混淆其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将二者视为一体,或视形体训练为舞蹈表演的一部分,这种定义并不全面。形体训练与舞蹈训练作为独立的训练方式,虽偶有重叠,但也不可互相包含或混为一谈。

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为依据,以改善原始形态,增强形体可塑性,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综合能力的基本素质训练。通过训练,不仅能使身体新陈代谢、各器官机能得到改善,还能对身体形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塑造,练就均匀和谐的形体、健康强健的体格、优美典雅的仪态。舞蹈表演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舞蹈动作为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内在精神世界,将思想内容、情感转化为可视舞蹈形象的训练。相对于形体训练只注重对学生纯身体的塑造,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特点,舞蹈表演则带有强烈的表现力与多样化的风格特点,不仅训练学生的肢体动作,还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肢体传情达意。

在形体训练教学中,遵循力量与柔美、肌肉与线条的标准展开,在训练内容上对应模特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制定用于修正身体形态、用于塑造身体局部肌肉线条、用于有氧健身及消耗脂肪、用于过瘦模特丰腴形体等多样化训练方式。在舞蹈表演教学中,遵循突出个性、提升表现、诠释风格、造就气质等原则展开。服装表演中隐藏多样化的表演内容,从服装的风格、功能、地域等方面划分,它是集古典、时尚、前卫等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因此,所学舞种应在适用于模特基础上广泛化,学习诸如芭蕾舞、西方性格舞、爵士、拉丁等舞种。高贵典雅的芭蕾舞造就模特的气质修养;彰显性格的西方性格舞造就多样化的舞蹈风格与角色体验;多元素的爵士舞造就个人魅力与超凡气场;激情四射的拉丁舞造就模特的柔媚与胯部、臀部的曲线美。

由此可见,形体训练与舞蹈训练是互相独立但又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对模特身体形态与肌肉线条的具象训练,后者是对模特肢体表演、情感把握、气质修养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以形体训练为基础,舞蹈表演为审美导向的训练模式,使模特从理性支配身体走向感性外在表达。形体训练是舞蹈表演的必经之路,没有一定的基础训练是无法上升到舞蹈表演情感表现层面的,只有清晰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明确其各自的教学意义,从不同训练角度、方式、形式上对服装模特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

二、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中舞蹈教学的价值体现

舞蹈课程是服装表演专业造就“艺术人体”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舞蹈训练对模特不良习惯养成的改变;对模特理想化形体的塑造;对模特音乐感与律动感身心一体化等方面的训练具有积极作用。

(一)提高肢体表现力与动作美感

模特的肢体语言承载着太多的瞬间感与即时性,这需要模特具备极强的肢体语言表演能力,即形态、神态、表情与艺术想象空间的和谐统一。模特的肢体语言表达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展示是指突出服装与产品的姿态造型。舞蹈是活动着的雕塑,舞姿是人体在舞蹈中相对静止的造型,通过学习能够使模特认识到表演中动与静的关系,学会如何在看似定格的造型中,体会其身体内部延续的气韵流动,使造型更具叙事感、塑造感。动态展示指模特在T台上人衣合二为一的动感状态。优雅的步伐、自如的转身、潇洒的造型姿态都应极具魅力。舞蹈学习使模特的一举一动都具有美感,每一次的动势都是在完全控制之下,自如优美的运用背肌的控制、柔软的胸腰以及正确而富有表现力的手臂等部位将服装的神韵表现出来。

(二)强化舞台方位感与空间意识

舞台方位感与空间意识是指模特对自身所处舞台空间、自身位置、面向方位及自身与他人舞台空间关系的意识。无论何种舞台艺术,“方位”与“空间”这两个因素都必不可少。舞台调度是方位与空间的表现手段,也是具体实施手段,它指模特之间及模特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通过模特的空间移动轨迹,起到丰富舞台空间、增加视觉效果、创造意境、突出作品情感表达的手段。舞蹈表演相对于静态的形体训练,它的流动性很强。舞蹈艺术中的舞台调度是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相结合的舞台表演,随着情感与舞蹈动作朝向、运动路线、表演位置等变化,为觀众呈现一幅幅美感动势的舞蹈画卷。模特在舞蹈训练中,伴随着自身方位、空间与他人、景物之间的位置变化,能够帮助其熟练掌握舞台调度的相关技法,更好的适应服装表演的排练与编创需要。

(三)提升模特气质与修养

气质是一个人素质修养、道德情操、文化底蕴的表现与升华,也是人体行为与内在心灵的结合体。美丽不仅仅是流于外表、或藏于内心,我们要让美丽得到直观而又含蓄的展现。一名优秀的模特往往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即高贵的风度、优雅的神态、文雅的举止及丰富的情感等。具有现代社会认同感的高雅气质并不是与生俱来,需要日积月累的舞蹈训练与熏陶,培养整体和谐美的意识。

(四)增强对服装风格化的诠释

服装模特需要准确熟练的掌握与服装对应的“风格化”表演,这也是检验模特专业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标准。舞蹈文化凝聚着丰富的内涵,不同地域的舞蹈风格、不同时代的舞蹈特征与审美倾向,都为模特提供不同服装风格与表现情感倾向动作形象化的参照。大量风格化舞蹈训练,对模特的表演起到参照借鉴作用。如西方性格舞蹈从词义上解释为任何突显人物性格的舞蹈,也泛指各式各样的西方民族舞蹈。“西班牙舞蹈”中铿锵的舞步,奔放的热情,摄人的眼神极具西班牙女郎的风情万种与男子的潇洒稳健。“匈牙利舞蹈”中其手臂、头和上身的特性姿态、明快的跺步节奏、整齐的队形变换等都赋予了匈牙利女士的庄严稳重与男士高傲的骑士精神。这些舞蹈风格的学习为模特在T台表演中不同服饰风格的把握与诠释上起到很好辅助与促进作用。

(五)培养模特“听觉”与“动觉”的协调统一

服装表演是视觉与听觉同步的展示艺术,模特与音乐的关系就如同舞者与音乐的关系一样都具有不可分割的“一体性”。模特需要在音乐的感召下以其作为媒介,随着节奏而动作,随着旋律、风格而体现服装的情感倾向。对于听觉与动觉协调统一的训练,唯有通过舞蹈训练才能完成。无论何舞种都要求以肢体随着音乐节奏表现,通过舞蹈训练能够使模特的“自然人体”注入“音乐性”,感受“动觉”与“听觉”所产生的强弱、轻重、快慢等协调统一的律动感。

三、结语

服装模特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要与时俱进,以专业的素养、完美的身材、鲜明的个性、灵活的表现力来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服装表演与舞蹈都可称之为流动造型艺术,都是站在舞台上依靠有表现力的步态(舞步)与造型(舞姿)等为主要表现手段,都具有直观视觉性。就此而言,在塑造“艺术人体”的过程中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作为一名模特,仅拥有先天的好身材是远远不够的。服装的展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副好的衣架子,而是需要模特用她们不同的形体造型来演绎设计师的理念、服装的灵魂,使其富有生命力,这样服装所需要体现的内容才能被淋漓尽致的诠释出来。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它将音乐、戏剧、绘画、诗歌等融于其中,通过肢体与音乐的融合、肢体与空间的融合、肢体与色彩的融合等形式来传情达意。服装表演专业应当充分利用舞蹈教学,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应用价值性。

作者:李洁菲

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论文 篇3:

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摘 要: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服装表演专业作为现阶段我国大学的重要学科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核心素养,通过近年来的大多研究发现,形体与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对服装表演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颇大。本次研究以服装表演专业为核心,将大学服装表演专业作为实际案例,分析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服装表演;形体;舞蹈课程;内容设置

0 前言

课程内容设置是当下我国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大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现状,要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构建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内容设计体系、明确课程内容配置方向与战略布局、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巩固课程内容设置等,本研究对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及舞蹈课程概述

随着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渐完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层面转变。其中,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及舞蹈课程十分重要。首先,服装表演一直是我国冷门职业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在市场经济理念及浪潮的影响下,服装表演逐渐向专业化转变,对形体的要求明显提升。因此,对当下我国大学教育中的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的升级优化十分重要。其次,服装表演专业中的形体与舞蹈课程是通过对表演者的形体塑造、动态设计,经过舞蹈中的艺术加工、专业培训,提升表演者服装表演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最后,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需要对诸多因素及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从专业实践、理论知识等层面对其进行分析。[1]

2 当下我国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理论结合实际

服装表演专业作为大学重要专业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部分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的内容设置存在严重的偏理论化,这种偏理论化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更为精准的实践技巧,在形体练习与表演的融合中,临场表现技巧性应用十分缺乏,造成学习效率及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需要从实践性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表演能力,在舞蹈练习与学习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这样才能起到最为重要的推动效果,但实际课程内容设置恰恰缺乏这一点。

2.2 方向需要明确与完善

服装表演专业在当下属于我国热门专业之一,在其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中需明确其方向,但部分大学在实际课程内容设置中并没有明确其方向。[2]这就导致该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和“走过场”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从其实效性、功能性角度出发,缺乏对未来学生职业规划及市场需求的判斷分析,造成教学质量及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

2.3 教师综合素质偏低

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作用非同小可,很多问题节点往往都出现在教师方面。通过对部分大学进行分析发现,在其服装表演专业形态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部分教师认为形体、舞蹈课程内容设置对服装表演专业影响不大,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应付性和“走过场”的现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过于片面,直接导致课程内容应用不合理。第二,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偏低,对课程内容不了解、不掌握,对形体与舞蹈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巩固,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多肆意进行、盲目开展,严重影响了其整体作用的发挥,为日后实际教学开展埋下隐患。[3]

3 优化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内容设计体系

针对服装表演专业的重要性,应从形体及舞蹈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入手,构建理论结合实践的内容设计体系。

首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服装表演专业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将职业规划、岗位素养作为课程内容设置核心,具体如下:一是加强形态塑造、形体养成与形体基础,强化形体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作用发挥。[4]二是加强职业化发展路线教学,服装表演专业需要从以往的传统性向职业化转变,这也是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目的。其次,从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出发,解决可能影响学生形态及舞蹈学习的问题,促进课程内容中的创新化体现,具体如下:一是从舞蹈基础知识及操练入手,体现服装表演专业中的舞蹈效果。同时,结合欣赏者的审美眼光,体现舞蹈的美观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二是在舞蹈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及选择过程中,应考虑场地方面,结合服装表演舞台及场地实际情况,强化舞蹈教学中的时效同步。最后,应从生本教育理念出发,将学生确定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主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未来就业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3.2 明确课程内容设置方向与战略布局

课程内容设置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首先需要明确其方向。应在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诠释其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内容设置方向,具体如下:

一是课程内容需要以强化学生形体艺术及形体展现为主,内容需要从形态角度出发,结合舞蹈元素,发挥二者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渲染其进度成果,必须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领悟能力,并进行针对性配置,在舞蹈课程内容设置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二是明确战略布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日后战略布局,将课程内容设置与大学发展相结合进行规划,优化课程资源配置,促进课程内容的功能发挥,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目的。[5]

3.3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巩固课程内容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应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与岗位素养,从教师责任心的树立入手,加大教师对学生形体与舞蹈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舞蹈与形体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性,规避形式化、“走过场”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功能效果。其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对形体与舞蹈教学的认知态度、专业能力,并加强教师在课程内容设置中的参与性,这样才能为最终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打下基础。[6]最后,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侧重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参与的最终目的。[4]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兴趣引导体系,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服装表演专业教学包装升级,例如可以采用提问、小组学习、实验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该过程中,教师不能开展僵硬化教学,需要从学生特点出发,根据学生学习感受及欲望进行有效设计,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核心。二是树立生本教育意识。在进行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前,教师需要树立生本教育意识,将学生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主体,教师从以往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形体与舞蹈课程产生兴趣,而不是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巩固兴趣氛围的目的。[7]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服装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进行分析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阐明了当下我国大学服装表演专业中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问题及发展需求,提出了优化措施,主要包括构建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内容设计体系、明确课程内容设置方向与战略布局、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巩固课程内容设置等,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静雅.形体课程中针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女模特点的教学效果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9):83-84.

[2] 杨晓雨.高职舞蹈课中如何开展舞蹈形体的训练[J].戏剧之家,2019,12(20):12-13.

[3] 赵卉.古典舞身韵元素对影视表演形体训练的重要性[J].剧作家,2019(1):137.

[4] 管泽龙.基于审美教学在小学形体舞蹈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J].艺术评鉴,2019,5(11):14-15.

[5] 方钰婷.学前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學中强化应用性能力的思考探讨[J].艺术评鉴,2019,55(11):120-121.

[6] 刘一诺.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服装表演理论课程中的实践[J].艺术教育,2019,5(6):14-15.

[7] 李晖.浅析服装表演过程中造型艺术的实践运用[J].明日风尚,2019(4):148.

作者:金润姬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二年级下一篇:传统民间艺术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