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学分制条件下,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情况,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只要在思想观念、教师队伍组建与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就能够较好地实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1:

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思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深刻回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吃透讲话精神是首要,从思想理论课教师、社会科学人员、党政干部中遴选政治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人员组建教学团队是关键,以专题教学和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特点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核心,构建一个注重过程考核、考核目标多维、考核主体多元的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考核体系是保障。

【关键词】讲话精神 形势与政策 课程建设 实效性

【基金項目】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形势与政策”课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课题编号:2019JX14)。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依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安排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要点”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1]把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讲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首先要吃透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包含“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四个专题板块,每个专题板块所讲授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在更新,随时会增加新的形势与政策的变动,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地分析解读不断更新变化的形势与政策,这对于达成课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准确解读形势与政策,就会偏离课程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涉及党中央对于重大理论的论述、重大形势的判断、重大战略的部署安排、重要政策的制定执行,深刻回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讲好“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吃透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用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备课,指导解读具体的形势与政策,就能把握事情的本质,在讲解中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讲深悟透。按照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学生,观察问题的视域会变得宽广,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格局就扩大,更容易让学生突破狭小的思维空间,增强从全局来判断形势和解读政策能力,就能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走向,做到在方向上与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如何吃透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呢?讲话文本是理解讲话精神的最好资料,研读讲话文本,学通弄懂文本的思想奥义和丰富价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立足于当代中国人民从事的伟大事业的时代背景来把握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问题的深度解答,是基于时代而产生的精神财富,需要在时代发展中体味其精神要义。[2]认清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才能准确判断时代特征,对于社会的主要矛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清楚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找准存在的问题,也才能理解讲话文本所针对、论述、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

2.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联系起来把握最新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与系列讲话,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它们在思想观点上是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如果不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研读,而是视为一个个孤立的、碎片化的文本,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容易真正体会它的丰富意蕴。把最新重要讲话文本,与其他讲话联系一起解读,就能够发现与系列讲话逻辑上的一致性、继承性,就能发现理论的创新点,更充分地体会其具有的意义。了解文本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增强理论修养,开阔视野,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学习行动。

3.深刻领会最新重要讲话文本所体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文本,浸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最新重要讲话文本精神把握得准不准,一个很重要标志,是看对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把握得准不准,能不能有效运用。[3]研读好文本所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用于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之中,能够让学生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有一个系统的教育和升华,对于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形势观”“政策观”,大有裨益。

二、遴选、组建合格的教师团队是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因此,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有自己特点的思政课程,对于教师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教师除了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还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良好的政治和理论素养。形势与政策课宣讲习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讲思想政治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和理论素养,能够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读问题。就讲话的内容来说,有重大理论论述,也有很具体的实践行动层面的政策措施,不管是哪个领域和哪个层面的问题,都属于对全局和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作为讲解这个问题的教师,要善于从政治和全局上来把握,才能讲解到位。尤其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问题,面对国内外各类舆论挑战时,保持政治清醒,坚持用讲话精神统一学生思想。“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必须在马言马信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一点决不能含糊。

2.深邃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是时效性、针对性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教师对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缺乏关注,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分析,是没有能力讲好这门课程的。讲好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时事,特别是关注媒体关于总书记活动的新闻报道,对总书记每一次活动的讲话留意留心、勤于和善于思考,结合形势和实际工作进行解读。要解读得准确到位,还要求把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连接起来解读,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孤立地仅仅了解一次讲话。关注最新讲话中的新表述、新观点、新论断,把这些同政策与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掌握精神实质,领会其中的要义,在讲课时才能及时、准确地把讲话精神传达给学生,进而引领学生关注热点,领会最新精神,把学生的思想意识与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连接起来,自觉地把学习之心、报国之志与国家事业、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3. 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统战、外交、军事等,领域很广泛。这些讲话涉及到的知识,分布于多个学科,专业知识面太窄、理论功底不扎实的教师,很难完成系列专题的教学任务。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团队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和综合分析能力,既博学多才,又善于思考,能够驾驭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杂问题,否则真的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因此,在组建教师团队时,在考察教龄、职称和学历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形势与政策”课贯通习近平最新讲话精神的实际需要来遴选教师。具体选聘工作上,注重从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富有实际教学经验,或从事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学校领导、专家、思政课教师、地方领导中遴选教师,组建这样一支教师团队才可能更加胜任这项工作。通过严格的聘用、评价、退出机制和长效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素养,保证教师队伍的活力与质量。

三、提高教学实效性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

教学目标最终要依靠高质量的教学来实现,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核心工作,是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科学、合理、自然,能够更好地实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教学目标,高质量地完成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的教学任务。

1.以专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意蕴深邃,充满着智慧,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智慧回答。讲话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有当前急需解决、抓紧落实的工作安排问题,有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有工作方法、作风、态度、观念等思想路线问题,还有人生修养这些似小实大、攸关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要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落实。最新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用专题教学,围绕讲话精神拟定教学专题,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专题教学,可以“聚焦”针对的问题,深入探讨,说清原委,提炼精神,道明真谛,能够取得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专题形式解读形势与政策,能够更直接地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我们的党、认识国家的大政方针。当他们在理论上或者说观念上认清了形势,理解了政策,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接受党的主张,从内心里支持党的主张,接下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转变,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2.实行混合式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教师与学生间信息互动传输的方式和渠道,课堂上的信息互动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渠道,这就意味着这一变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4]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种效率的取得,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作出适应技术进步的变革。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变革“形势与政策”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协同发展,理论灌输与学生自主学习合力促进的多维立体化的混合教学模式。这样做,能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探索利用网络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设置“教学参考”“网络讨论”“疑难解答”“师生互动”等等板块,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3.强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可以强化学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验,增加说服力,增强认同感。实践教学内容可以非常丰富,可以与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联合组织主题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可以组织收看现场直播,直接聆听讲话;可以组织与讲话精神相关的参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讲话精神的感性认识,延伸“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巩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对具体政策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观察,影响学生的内心,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这些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尤其重要。

四、构建有效的考核体系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保障

注重学习效果的检验,是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的重要保障,可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也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根据教育部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意见,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都要考核,每学期考核的平均成绩为课程最终成绩,考核以小论文和调研报告为主。学习时间长,学生人数多,内容更新快,给考核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依据课程的特点,构建起适用而有效的考核体系。

1.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的效果,用一次考试的方法来检验,会出现平时不用心学习,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的情况,即使最后通过考试发现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没有时间补救。因此,在检验学生总体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考试之外,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学习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5]过程性考核,可以融入趣味性、挑战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主题演讲活动、诵读讲话精彩语句活动、辩论活动、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这既能检验知识的学习,也能检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政治素养。

过程性考核可以起到“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设计的进程学习,通过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保证教学的效果。

2.考核目标的多维度。“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明显的知识和价值双重目标,尤其是突出价值目标。两个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缺乏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把握,价值目标也很难达成。但仅仅有知识目标的实现,还是不够的,因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本的是培养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分析判断形势与政策的能力,比了解知识重要。因此,对于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既要检验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的状况,更要检验学生通过学习在认识上有没有收获,思想上有没有进步,观念上有没有转变,能力上有没有提升。

3.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教育部要求对大学生全程开展形勢与政策教育,只要学生在校就要上“形势与政策”课,这就意味着上课人数非常多,教师准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非常困难。教师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种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模式,更加适合时间跨度长、人数众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综合不同人的评价,会缩小误差,接近实际学习效果,体现出评价的公正性。尤其是学生参与评价,在自评和评价别人中,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见识,加深印象,是一个再学习或深化学习的过程,更能够深化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0年上辑)[Z].教社科厅函〔2020〕4 号, 2020-4-17.

[2]本刊记者.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把握五个“对话”——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金民卿研究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2):19-34.

[3]杨近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1):22-25.

[4]李正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选择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8(7):98-100.

[5]周琳,牟文谦.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现状探微——基于89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16(2):79-82+96.

作者简介:

李正昌(1965年1月-),河南潢川人,硕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李正昌

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2:

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思考

摘要:在学分制条件下,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情况,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只要在思想观念、教师队伍组建与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就能够较好地实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李晓衡(1955-),男,河北承德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征难(1964-),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项目“‘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9JDSZK042)、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9B16)、南华大学2009年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PP04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1]不少高校在实行学分制后,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改为:按本科2个学分计算,每学分16学时,共32学时。实际操作分为2学年(即4学期)开设,每学期8学时,开设3~4个时事热点专题。这样,就存在以下问题:

(1)高年级大学生没有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不符合中宣部教育部 [2004]13号文件的精神,也不适应大部分高年级大学生希望了解最新形势与政策的实际需要。

(2)“每学期8学时,开设3~4个时事热点专题”,4个学期学生一共听12~16个时事热点专题,那么,如何能够让大学生们通过听这些专题,学会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不断变化的形势,并能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

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育教学中去,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

二、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一是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五个教育”,即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2] 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学时被一压再压,总学时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内容丰富而变动性强的教育教学任务,难度是很大的。应当用系统工程的眼光来对待大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中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说服力所在。“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就是要联系国内外形势的实际、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形势的实际、联系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实际,用理论分析实际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或者理解党和国家所采取的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彰显党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的正确性。

三是避免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在某些内容方面简单重复的需要。比如,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也要讲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也要讲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其他课程都会讲到等等。为了避免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在某些相同主题的内容方面简单重复,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讲授相同主题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和探讨问题的不同角度。这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育的相互融合,不仅在部分教学内容上,而且在教师队伍上,都要相互融合。

四是使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学理性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不能理解为简单地宣讲时事,宣讲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一定要分析和讲清形势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分析和讲清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学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深厚理论功底和学术造诣,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如果能够调动并发挥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学的相互融合,就能够更好地使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学理性。

五是实现形势与政策开放式教育教学的需要。封闭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途径方面,局限于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在教师队伍方面,局限于少数专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开展形势与政策开放式教育教学,就要实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育的相互融合,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在师资队伍上。

六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实践证明,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做法。笔者在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就经常有意识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其中。比如,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时候、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奔月工程实施发射的时候等等,笔者都曾利用课前或课间几分钟,将最新的新闻资讯带给学生,学生们很感兴趣。还有把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本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我国的对策,不失时机地引入到教学当中,深化了大学生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的理性认识。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育的相互融合的需要,不仅体现在各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过程中,而且也是他们中一部分人参加考研时的一种需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政治理论课考卷中,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是考核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与政策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这种能力是需要在平时的融合式教学过程中得以训练和提高的。

2.可能性

一是课程基本性质和指导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门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思想性。其直接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广泛。既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又涉及国家在改革发展中的政策部署问题,还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第三,这门课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要求高。教师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总结;既要讲宏观形势,又要讲微观动态;既要坚持正确导向,又要坚持解疑释惑。[2]

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一定学科体系的支撑,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都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都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3]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

二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主体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宣部教育部[2004]13号文件指出:“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1]实际上,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一般具有较宽广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仅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这就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要求懂得分析形势、理解政策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可以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等等,既是形势与政策辩证运动规律的反映,也是我们对形势与政策作出正确判断和科学预见,从而成为正确指导自己分析形势、理解政策、采取行动的重要思维方法。[4]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师直接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终生受益。

三、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1.思想观念方面

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首先需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意识。这种意识的提高不仅仅是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没有自己本行专业课程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来,而且应当把在自己本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形势与政策教育当成自己分内之事,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2.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组建方面

必须进一步加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比例,以有利于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据调查,有些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交给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修养背景的教师、辅导员等人员完成,这不利于开展具有学理性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也不利于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融合。

3.师资培训方面

要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培训。而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培训,只是局限于当期直接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当期未直接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那部分教师对形势与政策及其教育教学的持续关注,也不利于那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培训,分批参加各种培训班,及时地全员发放各种培训资料和文件。

4.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方面

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形势与政策网络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跨度大、针对性、时效性强。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形势;既有有利形势,又有不利形势;既有国内形势,又有国际形势;既有政治、经济、外交形势,又有科技、文化、教育形势;既有总政策,又有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形势与政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年的形势与去年的形势总是变化的、有区别的,去年的政策到了今年有可能要调整和完善,特别是国内外局势的敏感问题、疑难问题、焦点问题、热门话题不断变换,这些都是“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差别所在。[4]这就决定了靠少数几个人难以建成常编常新的网络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要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形势与政策网络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共建共享形势与政策网络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全体教师才会非常熟悉这些资源,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教学中驾轻就熟地渗入形势与政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

[2]李玮.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

[4]姜万兰.形势与政策教学与大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李晓衡 高征难 蒋福明

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3: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由“知”到“行”教学改革出新刍议

摘 要:文章在对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现实“知”情的基础上、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定位思想上“知”情的基础上、在对《形势与政策》课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知”情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指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考评方式是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行”动突破口。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认知 改革 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譹?訛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學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代发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譺?訛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譻?訛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people.com.cn/GB/14641/14643/39527/index.htm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1)

(责编:贾伟)

作者:王 慧

上一篇:暑假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思品课情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