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服务业发展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现代设计服务业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现代商贸城

兴旺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路桥商贸历史悠久,素有“百路千桥万家市”的美誉。建设现代商贸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我们路桥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一个关键举措和重要方面。

一、建设现代商贸城的目标定位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重点发展优势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努力构筑高效益、强辐射、广就业、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9亿元,年均增长14.5%,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4亿元,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9.7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52.5%;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打造台州市的现代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现代会展中心和现代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完善的中心城区功能、市场集散功能和产业配套功能的现代商贸城。

二、建设现代商贸城的重点举措

1.构建现代商贸中心。坚持商贸发展与优势产业的良性互动,真正形成工贸并举的发展格局。一是做大做强塑料类市场。重点建设台州国际塑料城和台州化工塑料市场,不断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塑料原料、塑料制品、塑料模具、塑料机械相互配套,块状经济优势明显的塑料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塑料制品的源头市场和专业采购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成为全国行业性龙头市场。二是做大做强工业原材料市场。重点做好再生金属产业基地的整合、搬迁和扩建工作,积极建设集原料销售加工为一体的钢材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努力打造成华东乃至全国的工业原材料调剂中心和采购中心。同时积极延伸原材料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做大做强各类机械设备市场。今年要实质性启动特种设备市场搬迁和台州建筑工程机械市场建设,明年规划建设台州机械设备市场,积极争取国内外机械设备厂商在路桥设立地区性销售代理公司,建立集区域总代理、展示中心和维修中心为一体的机械设备销售市场,打造全国最大的机械设备市场群。四是依托块状经济和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汽摩配件、五金机电、电动车、卫浴洁具等产地型市场,形成地方特色的市场群,提高整体对外竞争力。坚持商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努力增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一是以路桥老城区为中心,结合城中村改造和规划调整,逐步搬迁钢铁市场、粮食市场等功能不全、交通不便的城区市场,加快改造小商品批发市场,引进大型百货商场及购物中心,形成集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具有路桥特色的中心商业区。二是以腾达路为轴心,结合城市新建工程,把新城商贸区打造成为集会展、市场、商务办公、星级酒店、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商贸区。腾达路东段区域,结合良一村改造和钢铁市场搬迁,重点建设塑料产业市场集聚区和机电五金市场区;腾达路中段区域,规划设计文体中心东侧的高品位商业区,发展繁荣玉宏现代城、刚泰艺鼎广场等一批商业街区,加强耀江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业态引进工作;腾达路西段区域,重点抓好浙江陶瓷卫浴博览中心、家具博览中心的规划设计。坚持商贸发展与拉动消费的良性互动,全力打造台州一流的购物环境。一是把握高端消费,大力开发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空间。加快发展汇集世界一流品牌的高档专卖店和精品百货商场,打造台州高端消费聚集区。二是紧扣消费亮点,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女性消费品、儿童用品、时尚服装等特色市场和专业街。积极推动台州女人街建设,加快银座街、富仕路的时尚服装专业街和金鹊街的童装专业街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都市商业街。三是锁定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建筑装饰、家居用品、珠宝首饰等零售市场。以方林汽车城为依托,建设汽车4S店集聚区和路桥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汽车展示、销售、维修、装饰等服务行业,把机场迎宾大道建设成为汽车销售服务产业带。积极引导电子数码城、建筑装饰市场、家居用品市场朝着专业市场零售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档次,改善购物环境,增强路桥在台州购物消费方面的首位度。坚持商贸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国际国内的发展空间。要延伸“走出去”的内涵。鼓励中国日用品商城及台州国际塑料城、金属原材料、机电设备等产地型市场的对外推介工作,促进国内国际采购,扩大市场份额;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到省外、国外发展分市场或采购窗口,打造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平台;积极构建省外、国外营销服务网络,进入主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终端销售;提升市场的文化理念、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塑造路桥市场的整体品牌效应。要提高“引进来”的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港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休闲旅游、会展等领域,吸引跨国采购中心、知名会展公司、国际零售巨头等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坚持商贸发展与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市场运作的综合活力。要转变市场交易方式,加快“数字市场”建设,逐步引进并推广合同订货、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现金、现货、现场”的交易模式。要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按照现代市场的标准,把信息网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仓储停车等列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要推进市场法人化管理,积极探索村办市场的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为市场的成功转型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产业化进程。加快完成台州物流中心的修建性规划,尽早做好台州市国际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仓储中心、钢铁、塑料原料物流仓储和流通加工基地的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各项目尽快动工建设。加强甬台温铁路台州货站、区内快速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市支持104国道西干线项目尽快动工,做好台州新机场、沿海高速公路、金清物流港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内外运输网络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数据交换处理中心。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动联托运、仓储等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实践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大型专业市场和生产企业,延伸原有营销网络,逐步建设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积极引入区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扶持一批小型物流企业,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同时为打造物流园区奠定企业基础。积极推动物流业态多元化,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依托现有专业市场优势,进一步开发增殖服务,发展原料采购、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的物流模式。依托电子商务构建的虚拟交易平台,通过物流中枢配送,实现网上信息流和现实物流的无缝衔接,推动实体经济中的专业市场发展。依托广大中小企业的物流需求,发展主攻零担快运的货物配载中心,合理配载、分流货物,降低中小企业运输成本。

3.构建现代会展中心。整合会展资源。充分发挥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的核心作用,依托中国民营经济论坛这个平台,力争市里统一调控台州各类大型展览和商务会议,提高展会集聚度,努力打响台州会展业的整体品牌。做大产业会展。依托区域产业特色,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专业会展;依托商贸兴旺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巡回展落户路桥。加强与国内会展业的合作,支持各类企业举办中小型展会。打造品牌展会。充分发挥“中国塑料交易会”的龙头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性会展,努力把“汽车展”、“汽车工业博览会”、“印刷展”等大型展会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展会。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及服务机构,鼓励各类会展企业创办专业展,支持会展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展览公司对接,推动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4.构建现代金融中心。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路桥,规划建设双水路为金融一条街,加速建成区域性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兴建现代化证券期货交易平台,建立规范的信托、证券、保险、典当、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引导和扶持优质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企业开展资本运营。促进地方金融发展。积极支持台州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上市,鼓励他们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增设网点,扩大规模,逐步向大中型商业银行发展。积极稳妥地引进优良的国外战略合作者,通过战略合作、策略合作等方式,学习发达国家社区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经验,迅速提升小法人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要创新经营理念。坚持存贷业务为首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努力改进金融业务增长方式。要创新服务手段。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作的特点,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推广和运用,研发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结算工具、金融投资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创新特色产品。大胆探索符合中小企业、城市居民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的融资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进一步拓展个人创业贷款。加强金融风险监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及高管人员的监管,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落实授信授权制度,加强责任约束,确保客户资金安全。建立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维护金融稳定。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恶意套取银行贷款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

5.统筹服务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把握路桥的优势和特点,做好“海阔、商浓、产业”三大文章:利用海岛滩涂资源,加快黄琅滨海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利用市场众多、商贸繁荣的优势,打响“商旅之都、购物天堂”品牌,开发休闲购物旅游;利用路桥汽车等产业优势,挖掘民营经济创业题材,开发企业商务旅游。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优化住房建设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培育房屋租赁业,促进租赁市场与交易市场协调发展。稳步发展文化娱乐业。规范文化娱乐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扶持新兴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现代传媒业、文体娱乐消费业、文艺和体育培训产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医疗、健身、家政等服务项目。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和引进会计、咨询、评估、法律、营销策划等中介组织,加快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家务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建设现代商贸城的有力保障

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现代商贸城建设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承担起对全区服务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的职能;各镇(街道)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体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分工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网络。建立现代商贸城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发展形势,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服务业重大项目制度,推动项目落实;完善对镇(街道)和部门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现代商贸城建设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快改进服务业统计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研究制订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对服务业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争取省市重点项目戴帽指标;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和岗位职业培训,鼓励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服务领域创业和就业。多渠道增加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探索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统筹使用财政扶持资金,对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扶持;鼓励服务业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3.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我区服务业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内部改革,壮大服务业企业群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4.转变作风,提高政府效能。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改善发展环境。把上级精神与区域实际有机结合,把政策法规与具体操作有机结合,为商贸城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强化责任,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坚决纠正“中梗阻”现象。转变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加快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进度,加强区办事中心建设。

5.夯实基层,提升工作水平。镇(街道)村两级组织在推进商贸城项目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着眼于提高镇(街道)党(工)委驾驭全局、推进发展、构建和谐的能力,加强镇(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着眼于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以理顺村“两委”关系为重点,开展“和谐村班子”创建活动,抓好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为明年换届夯实基础,巩固村级组织建设。着眼于提高镇(街道)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并落实干部绩效考核、干部驻村联户等制度,转变镇(街道)干部机关化作风,使他们走进村居,掌握民情,建立感情,推进工作。

6.规范引导,营造良好的商贸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市霸、行霸和其他形式的黑恶势力,从严查处充当“保护伞”的单位和个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按照建设“信用路桥”的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法人和公民行为,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支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维护、沟通信息和加强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新闻舆论引导,营造重商兴商氛围,动员全区人民关心和支持现代商贸城建设。

(作者系中共路桥区委书记)

作者:马晓晖

第2篇: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选取西安这一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例,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进行了探讨。从分析西安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优势及机遇入手,探讨西安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

关键词: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

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做强做大做深某些产业的产业链,带动以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快速发展,为增强我国产品竞争力。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西安这——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例,进行研究。

一、西安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优势及机遇分析

1 综合区位优势。西安无论是作为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教中心,还是作为西北的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枢纽,综合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区位优势有利于促进西安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有望加速发展而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西安吸纳西北地区的资金、高素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走累积循环发展的道路。

2 雄厚科技实力的技术支撑优势。西安在航天航空、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电子通讯、缝纫机、大型风机、重型汽车、纺织、钟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博士点334个,硕士点82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85个。西安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国内一流的试验和检测设备,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2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85亿元。

3 高素质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根据UNID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陕西的调查,西安市劳动力素质高。而且价格低廉。一般劳动力成本仅仅为东部发达地区的60%左右,而高素质劳动力,如工程师、熟练技术工人、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数量多。而且成本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的50%左右。这对于西安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优越条件,如软件开发、生物制药业、高技术的装备制造业等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4 初具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体系。目前。西安市在装备制造业,特别在电压电器、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西安高新区发展通信技术产业具有很大的前景。西安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在发展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上更是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5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以通讯和信息技术及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在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中的作用日益加大。在这一过程中,经济资源有向优势地区聚集的趋势,这为具有科技资源优势的西安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跨越发展和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

6 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内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并且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当中,科技实力雄厚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装备制造业基础良好的西安更具有优势承接包括东部制造业转移、国际服务野外包及中亚能源产业东进等在内的国内外产业专业,加速自身产业机构升级。

7 国家区域协调战略的支持。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框架下,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中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到重要高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阶段。西安市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第一阶梯,可以迅速形成增长极,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家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对黄河中上游乃至中亚各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8 国家自主创新导向的产业扶持。中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五类先进制造业,提出大城市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为西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大作枪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现实机遇。

9 陕西省资源优先汇集的机遇。陕西省关于加快建设关中城市群、西安都市圈等战略的实施为西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腹地环境,西安产业发展将得到所在区域更大的支撑和供给,有利于西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同时关中地区整体协同发展的概念将使得关中地区在吸引外来资金和产业转移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各城市间经济合作、合理竞争与分工的日益深化,将给西安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促进西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0 国家“大型飞机项目”重大机遇。西安市应把握“大型飞机项目”机遇,努力建设我国最强的民用飞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基地和航天产业的创新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中国的“西雅图”。

二、西安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潜力分析

1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互动优化西安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融合互动中共同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日益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渗透到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中,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在上游,如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市场调研、风险资本等;在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力资源、法律、信息、保险等;在下游。如销售、广告、物流、维修保养、客户培训等。这些服务活动逐步成为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环节。同时,专业化分工更加发达,制造业将重要的服务活动外置,提高了产业活动的迂回性。推动了服务业的市场化,带动了服务业尤其是研发、咨询、信息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西安在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做强制造业、做大服务业。西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关键在于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融合:服务业加快基于质和量的发展,也需要制造业提供高层次的需求以及进行产业的衍生和分化。西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融合互动中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四大特质系统地组合成一个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这四大特质是: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撑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互动中,西安得以优化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服务业将西安的生产要素优势与产业优势相联结。西安的科技、人才、市场、信息等战略性生产要素十分丰富,通过研发、营销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这些生产要素得以为制造业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所运用。生产性服务部门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通过生产性服务业这一途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日益专业化与迂回生产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

(2)需求条件方面。西安制造业在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升级过程中,必须依赖于相关的高级生产性

服务业。这就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西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则依靠服务业的供给支持实现优化升级。

(3)支撑产业与相关产业。西安制造业企业依赖于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于以服务业为载体的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充分实现知识共享等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西安的信息、汽车、医药等制造业,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与软件、汽车、金融、医疗等服务业融合发展,共同形成相关产业集群。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方面。我国经济面临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重要转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这一转变的实质,现代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主导。西安具有发展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以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打造以自主创新服务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产业群,改变工业化模式,增强经济发展对创新的依赖,西安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率先转变。

2 在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中提升西安制造业的竞争力。

(1)重点产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西安最重要的制造业行业。综合优势最强。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关联,加强西安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科研服务、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培育信息产业集群。具体来说,应进一步加强与科技研发服务业的联合,提升西安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促进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信息服务业与相关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推动产业融合。

具体对西安的汽车工业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与服务业的融合。首先,以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加强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技术。其次,加强以客户为导向的汽车服务业,增强盈利能力。汽车服务业包括销售、售后服务、品牌等环节,涉及金融、广告、物流、法律咨询等服务业,汽车产业的利润逐步向相关服务转移。在有利的市场、产业、要素等条件支撑下,西安应以服务业促汽车产业的升级。完善汽车研发——汽车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汽车销售、维修、测试、物流——汽车金融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生物制药业和新材料业是西安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大。应以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为主导,完善医药产业链上游的创新阶段:加强与下游的分销、物流等流通环节以及医疗服务环节的融合。

(2)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制造业。在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中提升竞争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西安具有较好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的现代制造业,应通过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加强以研发为主导的创新型服务业的投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应采取服务战略,以客户为本,加强售后服务等服务活动,以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增强盈利能力。

(3)都市型工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西安发展较好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既支持了西安发达的科研、文化、教育产业,又得益于文教产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此外,食品、饮料等都市工业,带动了广告等服务业的发展。

(4)其他不具优势的制造业:发展高端的服务环节。其他因成本等制约因素不适宜在西安发展的传统制造业,应着重发展总部、研发设计、营销等产业链中的高端服务业环节,将生产加工环节进行转移。以便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技、市场、人才、信息等优势,扬长避短。

3 在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中提升西安服务业的竞争力。

(1)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基于创新的融合。通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需求,激活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强研发活动,利用西安的人才、制度等优势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将研发活动外置。这样既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实力,又促进了研发产业的发展;此外,完善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即通过科技服务业“催化剂”和“黏合剂”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的衍生和发展。

(2)商务服务业:打造制造业的高端服务支撑体系。商务服务业给予西安制造业以高端服务环节的支持。由于资源环境约束,西安的制造业面临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即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链上游的总部管理、研发环节和产业链下游的营销环节,弱化中间的制造环节。商务服务业中的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与制造业的总部管理环节相对应,广告业、会展业与营销环节相对应。商务服务业是支持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也在制造业的高端化中不断得以发展。

(3)金融业。金融业是西安服务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发达的金融业为西安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西安资本密集、知识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其产业发展、研发创新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基础:风险资本也为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衍生创造了条件。同时。较发达的金融业降低了产业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为西安制造业进行组织变革、加强分工协作、实现网络经济效应营造了较为便利的环境。从制造业角度看,其一方面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发展中也以其产业资本为金融业提供了支持。发达的制造业是发达的金融业重要的基础条件。

(4)信息服务业。西安的信息服务业不但得益于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链关联,更应在西安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与制造业实现全面融合。新型工业化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特征。西安以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制造业为主导,更应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在这一过程中,将从技术、制度层面推动制造业全方位的信息化,从而为西安的信息服务业开拓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互动。

(5)其他服务业。西安其他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互为供需。如房地产中的工业房地产与制造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生产要素支持,如教育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人才等要素:服务业为制造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创造有利于制造业运营的制度环境等。在与制造业的互动中,这些服务业的发展能力不断得以增强。

作者:杜 琦 刘晓宁

第3篇:发展现代服务业,助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聚和空间集聚性,虽然目前两大产业分别处于起步阶段,但注重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特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重点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合发展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和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十二五”时期,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由此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从国内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从全球经济调整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下我国适应国际经济嬗变的重要战略。根据我国产业发展前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领域,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的基本趋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宏观与微观、效益与风险以及竞争与布局三个重要问题,通过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市场主导战略、技术内生战略以及产业融合战略等四大战略,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2 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托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其服务方式可大体分成两大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会计、法律、咨询、工程设计、广告中介等服务。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现代远程教育等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由此可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大而长远的经济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行业集聚和空间集聚性,虽然目前两大产业分别处于起步阶段,但注重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进展,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工业设计为代表的高端科技服务业异军突起,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也各有其特点,对现代服务业有不同形式的需求,这就要求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模式,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适合于不同的服务业支持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一项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持续期以及衰退期。在产业初创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研发能力较强,融资、市场开拓等能力较弱,人才缺乏,需要外部知识产权、人力资源、融资、市场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

随着企业和产业的成长,进入产业发展期后,企业产品基本定型,市场认可度提高,同时企业已经有充足的现金供对外投资,此时企业对管理咨询、战略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迫切。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虽然大部分行业还处于初创期,但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部分龙头企业已经进入发展期并向成熟期迈进,而像光伏产业由于基础较好已经进入成熟期或持续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模式虽然不同,但对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求应该是相同的。

建立健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战略性眼光,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 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北京市土地资源稀缺、能源紧张、商务成本较高、知识密集度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和现代服务业基础较好,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符合北京市情、符合比较优势的选择,是恰当的产业定位,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3.1 转变目前的服务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服务业内部结构总体趋势是以商业、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下降,从业人员减少;而以金融、教育文化、电信、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幅度上升,但总体看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大都市如纽约、东京等的服务业结构还有较大差距。北京作为首都,人多地少,且缺乏水、港口、能源等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资源。而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是能耗低、占地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它的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角度讲,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选择。

3.2 现代服务业将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现代服务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处于现代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制高点。现代服务业本身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有利于吸引外国现代服务业直接投资增加,引致先进技术流入,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 提高服务业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为传统制造业研发提供资金、技术及人才支持;扶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搭建研发服务平台;引进、培育和发展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包装策划等技术服务型市场主体,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3.3 有助于增强对全国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研发产业、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本身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又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这些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充分发挥了首都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了首都国家知识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源泉的地位;而且通过创新成果的辐射和扩散,对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带动。如:在研发服务业领域,国内许多外埠企业纷纷把企业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以充分利用北京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有87家大型外埠大企业在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北京研发服务业创新成果在带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逐步显现。

4 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建议

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实现了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处在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着力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现代服务业事实上已成为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核心和精髓,是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因此,我们必须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因此,北京市要着力发展以下领域的现代服务业:

(1)培育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加强网络融合技术攻关,围绕生活服务领域,构建一批数字生活服务运营平台,开展应用聚合开放服务平台运营示范;推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消费服务业;继续支持发展软件服务业;加强新技术与新模式的集成研究,促进物联网、智慧架构、云计算、网络身份认证等技术研发、应用模式创新和示范应用,积极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新兴研发和产业化中心,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改造提升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模式创新,提升系统研发、金融支付、信用保障、物流仓储、现代运营管理及人才培训等电子商务支撑环节的技术服务水平;扩大电子商务模式应用覆盖领域,支持电子商务云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社区电子商务示范及发展,培育网络支付、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等新型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推进现代物流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壮大。

(3)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转制科研院所研发服务业,发展软件、生物医药等研发服务外包服务业,推动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聚集研发服务资源;做优做强工业设计服务业,建设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实施设计提升产业工程,打造“红星奖”国际设计奖项品牌;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培育检验检测新兴业态,发展科技咨询业,完善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中国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转移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国际技术转移。

(4)培育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运营能力,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落实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政策,创新商业模式,集中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企业开展联盟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在京建设一批高端示范项目,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终化发展。以中关村科学城为技术辐射源,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鼓励金融机构根据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节能环保的金融创新支持。

参考文献

[1] 潘海览.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方光罗.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

[3] 冯峰,高娟,詹正茂.国际现代服务业创新政策研究与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8(10).

[4] 陈雪.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中国商界.2009(7).

[5] 蔡四青.国外现代服务业与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1).

[6]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2005(6).

作者:孙红军 戚建强 李红

第4篇:现代服务业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支撑,做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一要做好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争取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我县的发展定位,要突出抓好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总部经济和创意信息等6个重点行业的发展。

二要加强金融创新,做好融资服务。由于许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使得过分依赖抵押品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著作权、商标权和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又尚不健全,给银行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仍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围绕核心企业,以大企业为中心,为配套的中小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应收账款质押,保理业务等,还有自身形成的收费权益质押。

三要加强渠道建设,优化金融服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渠道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结算、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

第5篇:发展服务外包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访谈嘉宾: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驷,服务贸易科科长石跃军,服务贸易科主任科员王学干

【主持人】今天我们做商务局专场,首先请简要介绍一下商务局的主要工作。

【牛驷】洛阳市商务局承担着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和商贸服务业发展两大任务,肩负着全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商贸服务业发展等主要职能。

【主持人】说到服务外包,大家了解并不多,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服务外包?

【牛驷】外包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行业合理化分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种经营管理策略。外包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是: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

2015年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印发的《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中对服务外包的定义是:专业服务供应商通过契约方式,为组织(企业、政府、社团等)提供服务,完成组织内部现有或新增的业务流程中持续投入的中间服务的经济活动。简单讲,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主持人】就是说主营业务之外的事情让专业团队来做。

1 【牛驷】是的。服务外包按照发包方和接包方的地域不同划分为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2015年印发的《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中对服务外包统计分类包括3个门类(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9个大类,35个中类。

【主持人】洛阳市在3个门类中哪个做的比较好?目前我市在岸和离岸哪个业务多?

【牛驷】主要还是信息技术外包,目前在岸的业务多一些,离岸业务近几年也有较大发展,目前从我们掌握的数据离岸一年业务规模在2亿美元。

【主持人】我市为什么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牛驷】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一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省政府在《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巩固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地位,开展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同时,加快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也是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方案》中部署的89项具体工作之一。二是我市565产业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构建“五强六新五特”产业格局,加快促进洛阳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集群化和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是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三是承接境外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方式和手段。发达地区因各方面因素,需要向中西部地区

2 转移,为我们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机遇。四是促进双创和就业的需要。服务外包是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众多的小微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发展服务外包可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吸纳大量的大学生就业。

【主持人】我国、我市服务外包产业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牛驷】从国家层面是2006年,洛阳是从2009年启动,目前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几个方面已成规模,已形成以软件开发、智能设计、工业设计、呼叫服务、动漫设计等门类齐全的服务外包产业结构。

【主持人】洛阳市服务外包产业在河南省属于什么位次?有没有什么做的比较好的企业?

【牛驷】目前此项工作我市在省内名列前茅,比较典型的是洛阳中重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把主营业务中涉及自动化开发矿山机械产品智能化信息化的业务和技术剥离,提供生产型服务,不仅为本企业,还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此领域的服务。

【主持人】作为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数据库如何填报?

【王学干】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分为管理端和企业端。企业需通过注册账号,进入服务外包平台系统进行填报。主要需要填报年报、季报、月报等5个报表,企业填报后商务部门会逐级审核。

3 【主持人】服务外包方面有什么优惠政策?

【王学干】概括来说有税收优惠政策和利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平台建设经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项目资金支持相关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一是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国家每年给予服务外包示范城市500万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服务外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每年条件有一定变化)的企业可享受项目资金扶持,支持项目类型有国际认证、人才培训、贷款贴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海外机构、境外注册商标、开展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建立国际(离岸)接包中心和研发中心;开拓国际市场等项目。

【主持人】洛阳市是否有服务外包相关政策?

【王学干】我市正在准备起草制定有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同时我市一些政策也适用于服务外包产业。比如今年5月份出台的《洛阳市支持大数据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中规定:

1、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将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剥离成立独立法人企业的,给予剥离后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城市区内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的信息服务企业,自建、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由市财政按实际投资总额的5%

4 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连续3年每年按年租金的50%给予补贴,享受补贴内不得对外转租和出售。

3、对于一些国际认定等方面给予奖励,比如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3级、2级、1级资质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5万元、8万元,由低等次向高等次升级的,奖励其差额部分等。

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39号),意见从三个方面对服务外包产业进行扶持: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二是加强金融服务。三是提升便利化水平。

【主持人】企业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相关政策?

【王学干】企业可通过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部分查询相关文件或者联系市商务局服务贸易科了解。

【主持人】我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哪些优势?

【牛驷】一是政策优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已纳入洛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方案》,编制《洛阳市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发展十三五规划》,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洛阳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区政策叠加,以及目前正在大力推进“565”

5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这些都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二是地域优势。洛阳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必将为资本、人才、信息的聚集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产业优势。我市具有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基础,制造型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剥离属于服务类的业态,形成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科研优势。洛阳是我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科技研发优势得天独厚,现有各类科研机构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研院所14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5万人,是中西部地区科技实力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科技型城市。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为洛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五是教育优势。目前,洛阳有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5所本科院校,9所大专,112所中专职高,40余家培训机构,在校生有20多万人,每年毕业的与信息产业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4万多人,这为开拓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奠定了基础。

【主持人】洛阳市的产业园区对吸引企业入驻是否有相关政策?

【王学干】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我市区级政府及省市级服务外包园区也提供了各种服务和优惠措施:例如:洛龙区对新入驻园区的服务型企业,房租连续三年分别按每月每

6 平方米20、

15、1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50元;涧西区、洛龙区对入驻的专业园区且年纳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小微企业,连续三年分别按其当年区级收入的100%、80%、5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等等。

【主持人】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石跃军】目前,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约50亿元,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管理信息系统》注册企业已达600余家,从业人员9.7万。2015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认定,洛阳市被命名为“河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个园区被命名为“河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2017年3月洛阳3个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目前洛阳共有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5家,另外还有4家市级服务外包园区。

我市编制了《洛阳市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前,《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待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印发实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目标是:重点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巩固扩大在岸服务外包业务,提高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能力,推动服务外包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到2020年力争成为中西部承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力争成功申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到2020年实现服务外包总体规模突破100亿元,到2025年实现服务外包总体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重点发展领域如优先发展工业智能化设

7 计、软件外包和教育、呼叫中心,积极培育动漫影视、跨境电商、大数据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外包业务,打造洛阳服务外包“3+3“产业格局。

第6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天,黄河之都兰州,已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城市,变成大西北的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立足转型打造服务业新格局

我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和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我市从省会城市的特点出发,按照“三产抓转型”的思路要求,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构建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发展与工业、农业和其他领域生产相关联、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搞好陆港物流园和东部物流基地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地建设。加快推进建材、机电、农副产品等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着力构筑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的现代商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受到百姓称赞。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超市来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便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方便了居民生活。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商业业态的发展上,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引进能够代表国际国内发展潮流的高水平商业业态,以订单式的开发模式,把国内和国际上著名的品牌一次打捆式地引入兰州,推进兰州服务业态的高端化。所谓“立地”,就是民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休闲、购物、餐饮等。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省会城市和交通区位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业态。

近年来,兰州以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为重点,推进三产转型升级,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中央休闲购物区(CSD),积极发展特色商圈。目前,兰州国际商贸中心、鸿运·金茂广场、红楼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商业综合体相继开工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多管齐下,兰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2011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3.48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8.78%,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举办大型节会扬美名显效益

在兰州发展上,国际马拉松赛事的举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超重量级事件。这场比赛留给兰州的不仅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更有大气、自信和厚重、开放。连续举办两届“兰马”,让亿万观众从央视直播中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兰州,居然是如此气质高雅、大气豪迈。在赛事活动中,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兰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抓发展、治污染,拓空间、畅交通,强管理、提效能,保民生、促和谐,城市的开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如何在营销城市上走出新路子、展现新形象?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挥兰州优势,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打造城市名片。“兰马”以其强大的聚合力,让节会效应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了许多境内外客商和游客来兰州旅游、观光、投资,不仅给兰州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更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兰州热”。更为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强化景观体育所具有的拉动力、关联度和辐射性,统筹景观体育与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延伸景观体育产业链,带动餐饮、宾馆、交通、娱乐、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形态,优化现代产业结构,着力提高景观体育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推动兰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在“兰马”之外,还举办、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环青海湖”兰州段自行车赛、2011中国兰州MBA黄河漂流赛、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赛事节会活动。而作为兰州招商引资重要平台的兰洽会也从当年小打小闹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了由商务部联合主办的“国家级”贸易洽谈会,成了兰州扩大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

依托这些重大节会赛事活动,兰州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聚集,更多更好地招项目、引外资、借外力,形成了大开放、大开发、大合作、大跨越的发展格局。

壮大旅游业精心包装抢夺高点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来发展,深入挖掘兰州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注重整体规划,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兰州特点的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黄河风情线、黄河文化长廊、华夏始祖园、陇上名人园、兰州老街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玩、看、游”等要素环节做足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业档次和产业发展水平。

对比各地发展旅游的思路,要实现兰州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首先是规划先行,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指导兰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说,兰州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黄金机遇期,兰州提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这是兰州旅游产业理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彰显了兰州抢占西北旅游制高点的雄心壮志。

作为新兴旅游城市,近年来兰州大力推进旅游大项目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带动集团化发展。在落实产业规划,完善服务设施,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外来项目,延长产业链上大做文章,努力使“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创新思路落到实处,抢占西部旅游特别是西北人文旅游的制高点,打造兰州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支柱性产业。

据统计,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全市旅游就业人数达到60752人,当年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790人。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则显示,兰州市的游客满意度指数大幅上升,在全国5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跃升15个位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引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无论是在省内,还是在西北乃至全国发展物流都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2009年,兰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为我市建设辐射西北、通达全国、面向中亚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机遇。次年,商务部将兰州列为全国46个物流示范城市,确定了兰州物流的重点发展目标。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市委、市政府立足发挥兰州区位优势,明确提出把我市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近年来,兰州抢抓发展机遇,全面优化整合现有物流市场,加快培育发展辐射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大市场,大力发展仓储业、配送业及打造综合主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目前,兰州国际物流产业园、兰州凤凰山钢材物流园、北龙口二手车物流园、安宁医药物流园、西固石化物流园、“主食厨房”九州配送园区和兰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兰州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安宁图书物流中心、中川空港国际物流中心、甘肃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药品统一配送中心等一批重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已经相继展开。

与此同时,随着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集装箱节点站和兰州铁路西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兰州区域性商贸中心辐射带动功能、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物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7篇: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市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占全市GDP比重不断提高,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04—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6.7亿元增加到29.2亿元,其占GDP比重由26.6%上升到35.6%,年均增加1.4个百分点(见下表)。2011年,全市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41.8%;服务业从业人员为

3.6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54.5%。

伊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表(2004-2011年)

二、服务业行业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商贸流通、旅游、交通运输三大优势服务业,三大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60%。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8亿元;全市旅游人次达到165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2.61亿元;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增加值为5.3亿元。

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教、信息咨询、培训等新兴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2011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6亿元;电信业实现收入3.1亿元;房地产业发展迅速,销售额5.4亿元,成为全市重要的地方财税来源。同时,伴随我市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近年来全市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快速起步,服务领域逐步扩大。2011年,全市中介服务企业达250余家,其中信息咨询经营机构 102家,培训经营机构83家。家政服务企业和机构43家,固定从业人员578名,带动就业12700人次。

三、服务业分布格局逐渐明晰,区域分工逐渐强化 中心城区作为市域服务业中心,其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商业形态基本完善,逐步形成了解放路、新华东路、英阿亚提街、新华路解放路、铜锣湾、望景华庭等一批服务业相对集聚的区域。以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火车站为依托,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物流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四、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放开,发展环境有所优化 伴随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金融、信息等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逐步承担起行业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政府职能开始逐渐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8篇: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省人大代表:

感谢对西安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朝阳产业,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具体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因信息化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另一类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已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XX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实施“产业强市”方略,确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西安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和新的发力点。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了每年一千万元的专项资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企业,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对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XX年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91.42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左右,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4.8:43.9:5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为我市第一产业的加强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XX年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4%,同比增长19.1%,高出gdp增长1.3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凸现了其对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产业内部结构更趋优化

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上升,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现代商贸业、电子商务、会展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发展较快,占服务业比重有所增加。目前,我市服务业已基本形成了传统与新兴并举,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一大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项目成为投资热点。XX-XX年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8.0%,XX年年全市服务业投资1032.86亿元,同比增长38.0%,增速略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77.0%。全市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504.76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48.9%。

(五)吸纳就业优势增强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使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第

一、二产业转移的就业需要,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XX年年西安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77.8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42.0%。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还满足了居民多种多样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西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内涵,增添了亮点,而且通过发展商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促进了“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建设。

(一)商贸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商贸发展迅速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创新高。XX年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和全省0.4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51.2%。我市社消总额连续5年增幅保持在15%以上,总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2、商业布局更趋合理,购物环境显著改善。根据“时尚购物在中心,休闲消费在二环,增强辐射在三环”的网点布局调控导向,以钟楼为中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得到进一步建设,区域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小寨商圈,解放路商圈功能升级,土门、胡家庙、沙坡、张家堡等区域商业中心加快建设步伐,西安逐步形成一城多心的商业新格局。

截至XX年年底,全市商业网点18.5万个,从业人员107万人。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百货商场近30个;大型综合超市48个;餐饮业网点3.63万个;各类交易市场514个;各类宾馆、饭店、招待所1500多家,三星级以上宾馆56家。

2、连锁经营发展迅猛,业态日趋完善。XX年年全年新增连锁企业门店52个,实现销售额125亿元,同比增长31.57%,占社消总额的14%。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在我市加快布点,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百安居、家得宝等国际连锁巨头以及华润万家、人人乐、大连万达、苏宁、国美、锦江之星、老百姓大药房等国内知名连锁企业进驻我市。连锁经营企业也开始从市区向二三线城市及小城镇、农村市场扩展,并不断向多行业、多业态深入发展,充分满足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要求。目前,我市连锁经营已基本涵盖流通领域的方方面面,初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已成为开拓市场、拉动需求、增加税收、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

3、餐饮行业持续繁荣,发展势头强劲。XX年年全市餐饮业销售87.92亿元,增长18.9%。品牌化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流,外来品牌同西安品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连锁快餐、连锁中餐、餐饮超市等经营模式成为餐饮行业发展趋势。特色餐饮集聚区逐步形成,以钟楼为中心的餐饮经营区、北院门清真餐饮街、德福巷咖啡酒吧街、南二环酒楼餐饮街、桃园路、互助路、建设路、建国路、雁翔路、科技路等特色餐饮集聚区(带),成为市民和游客聚餐消费的首选之地。

4、农村新型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通过农村新型流通体系培育和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等问题得到改善。

农村各类商贸网点大幅度增加,XX年年共建成标准化农家店525个,“万村千乡”工程覆盖率超过60%。全市各类服务“三农”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134个,交易额16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1.71亿美元。

5、便利店、社区商业蓬勃发展。社区商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发展到十几个大的系列,包括家政、清洁维修、物业绿化、技能培训、婚庆礼仪、餐饮、保健、摄影、中介代理等多项服务。目前,全市拥有社区商业网点6.4万个,占全市商业网点总数的39%。枫叶新都市、雁塔20所等6个社区被国家商务部评定为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二)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集聚效应显现

1、货物综合运输能力增强。XX年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投资58.37亿元,比XX年增长34.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XX年年,全市铁路货运量589.3万吨,货物周转量559576万吨公里;公路货运量14530万吨,货物周转量902894万吨公里。

2、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在《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1个综合物流园区、8个物流中心、10个物流配送中心搭建起西安物流业发展框架。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逐步形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物流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3、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都有了较快发展。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加快,配送能力显著增强。

4、第三方物流发展进入快车道。从事货运、仓储经营的企业着手对传统业务进行改造,在提高原有业务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屏显示、团购配送、售后服务等综合服务,行业物流配送水平显著提高。华东、金郎服装,赛格、赛博电脑、大明宫家居、中联家居、丹尼尔古玩、丰北旧货、朱宏路蔬菜等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配送功能发展迅速。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接受程度逐渐提高,gps、gis等也开始在企业应用。

(三)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1、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多元化信息服务市场形成。XX年年西安市电信业务收入73.58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56.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64.59万户;互联网用户已达119.25万户,其中宽带用户58.62万户,同比增长15.2%。

2、软件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XX年年西安软件业产值达到176.6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700家,拥有以英特尔、英飞凌、华为、中兴为核心的30余家大型(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软件产品登记超过1100个。在网络和信息安全、电力、石油、医疗、医药等行业,西安软件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西安作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服务外包业务在XX年年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累计执行合同金额11346.42万美元,同比增长106.3%。

3、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一批现代化、信息化的商业设施正在建设和应用,商场店铺设施、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的应用、全市大中型零售企业80%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计算机管理,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自动销售管理系统,世纪金花、民生、国美等重点流通企业在逐步建立完善对外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的有益尝试,建立了b2b、b2c的网上商品交易系统,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发展潮流,商品交易手段进一步丰富。

4、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黄马甲物流配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96128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近一年时间,配送商品由1万种增至3万种,利安社区电超市在全市设

第9篇: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在2006年我市出台了江发【2006】10号中共江都市委江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实行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开放市场,实行规费减免,保障服务业用地、实施税收优惠、以奖代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服务业相关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确保服务业快速发展。江都是苏中地区商贸集散地,现有皮鞋、花木等各类市场112个,超亿元市场10个,年成交额5亿元以上5个。服务业集聚区6个,扬州阿波罗花木市场集聚区、东部鞋都鞋业集聚区、宏信商贸集聚区、沿江物流集聚区、扬州国际五金城集聚区、超大农产品集聚区等。皇剑广场、龙都广场、华润苏果良性运行,迈入亿元企业集群。在沿江开发大潮推动下,江都港年吞吐量突破400万吨,物流业应运而生。3.5万吨件杂码头对外开放,中远

1.3亿元。金融业能力增强。全市信贷规模两年翻番,邮储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相继落户,担保、典当等老行业焕发青春,为企业发展助力。科技服务业效能显现。

江都有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龙川舞新姿,仙女迎佳宾”。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光临惠顾,共寻商机,广泛合作。

上一篇:开在心灵深处的花下一篇:最新土地抵押登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