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詹秦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丝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学”省级优势学科负责人、省级设计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主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形式下的创新探究

【摘要】我国的民族传统图案历史悠久,造型体系完整。本文在现代设计形式框架下,对图案设计进行探究,赋予全新的时代感与生命力,并且从传统图案与与冰雪艺术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使传统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持续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构成;创新设计;冰雪艺术

前言

随着现代中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都面临着传承和发扬的问题。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产物,对传统图案的继承和创新使用,赋予其全新的时代精神,使中国传统图案文化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醒目名片,是我辈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图案的吉祥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是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不但有着丰富的观赏性、實用性,同时还具有丰富内涵意义,甚者可以说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此种传统图案起源于商周时期,但是逐渐应用便到了秦汉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在明清时期盛行。这些图案都有非常重要的内涵意义,善美的理想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吉祥内涵出于吉祥观念,乃民俗民风。而吉祥观念的产生一直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刚开始都是通过祖灵崇拜的方式为主,之后开始演变成崇拜。像这样的吉祥图案有许多,例如龙纹、凤纹、龙凤呈祥等都具有特殊的代表含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一直延续至今,是不可多得的传统图案,将这些传统图案和平时生活相融合,并运用到陶器、建筑、雕刻、刺绣等一系列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东西上,都是非常有创意的组合。

(二)现代设计对中国传统图案内涵的传承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现代设计有效融合,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和精髓进行继承和发扬。例如:在冰雪艺术设计中,根据景区的整体规划与主题,可以选取相应的吉祥纹样图案元素进行设计,通过各种形式的设计手法对纹样进行提炼,保留其内涵意义,并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改造表现出主题文化,特别是与传统吉祥纹样的融合,既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纹样做素材,又要考虑所选纹样的可操作性,要方便设计实施,又要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冰雪艺术在对传统吉祥纹样运用的过程中,同时协调功能性和形式美两方面的要素,将两者完美地进行结合。设计出更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和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使传统吉祥纹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更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融合景观设计和图案文化,将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给予主题文化非常丰富的内涵,从而改变游园本质,从较为简单的观赏景观慢慢加深体验,从而增强与改善自己的修养,运用最高层次来观赏。站在这个层面讲,较为独特的文化内涵能引起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将其变为核心内涵。

二、传统图案文化内涵的创新

信息传播功能是传统图案的特征之一,信息能释放设计师在哪自言自语的说话,需要将受众比作诉求目标。进行设计过程中,需合理对传统图案符合实施编码,这样能使讯息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成为人们都喜欢寻找的创意。在此过程中,这样的图案会生产不同意义上的改变,应该表达的主题也会慢慢在作品中获得无限次的延伸、蔓延。当前,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将会变为艺术和文化探讨的主要问题,拥有较大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三、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形式下的转化路径

(一)图案设计的创新方法

1.造型

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遵循现代构成设计的原理,组成变化无穷的抽象结构与造型,并且可以无限替换,对图案元素进行点、线、面的处理,成为现代设计参考、借鉴的资源。例如:在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中,一些建筑、家具当中的线条都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样多样化的线条组织能慢慢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艺术方式以及风格特点。设计过程中,需积极展示传统线条图案,将其造型设计的具有中国魅力。设计人员依照线的特点将其构成虚实、主次这样的递进关系,从而重新建立传统家具图案,突破传统布局设计,打乱固有的平面性、虚实性,采取当前特有的现代观念,将其和传统相结合,重新挖掘更多方面的文化接合点,提取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审美,将其运用到中国设计当中。对这样的经典构图样式的创新运用是图案创新的重要路径。

2.构图

传统图案的构图形式中缺少西方艺术中的空间要素,对空间要素的探究是图案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经典图案形式的借鉴也不容忽视,例如在中国最具代表的传统纹样是回旋式构图。这些和“线条”相呼应的,都是我国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纹样元素。“留白”属于我国特有的构图形式,不会存在太过繁琐的空间语言,给人一种神秘的魅力。以少胜多,以空为有,给观者以再创作的空间。可以说,“留白”是深刻理性的感性作品。

(二)创新的具体方法

传统图案的表现形式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的等形式,具有重复、对比的形式现代构成特征。设计中可以结合现代的构成形式有渐变、特异、发射、结集、近似、分割等形式。把传统纹样按着现代构成形式进行排列,并结合现代色彩感受,运用设计软件进行制作,主要设计方法有以下三种:

(三)现代构成形式下的原形再现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追求个性、追求时尚、享受自然成为现代人在心理方面的一种极强需求,努力寻求更多方式下的视觉感受。例如运用分割的形式,尊重吉祥纹样的原形,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图案进行填充,当然图案的选择上必须要有某一方面的共同点,形成一种多维度、多角度的设计感受。

1.具象图形的简化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纹样进行提炼和概括,并结合重复、近似等的形式进行设计。例如澳门行政区标志,该标志在设计中加入了传统吉祥纹样中的“莲花”元素作为设计的主体,并以进行了简化设计,以简化图案为设计基本形,与现代其它设计元素紧密结合,反映出了地域特点和兴旺发展的寓意,使标志图形具备强烈的象征性与寓意性,简单而准确地表达了繁琐事物观念,凭借有关物象来表达存在的意味。它不但属于一种符号,更加代表了特殊的精神和感情特点。

2.抽象形式的打散重构

从不同的整体纹样中提炼出合适的元素,通过打乱的方式再重新组合。通过这种方式设计后的图形,领悟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具有总结性、思维性,而蕴意也更加深邃丰富,在保留中国传统纹样韵味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便于识别和记忆。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将中国的古钱与文字中的“中”字作为最基本的设计主体,然后再通过抽象化的设计,使此标志整体的造型简洁、明朗,很符合中国银行的行业特征。同时,此标志不但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还具有很好的传播性,也象征着中国银行以经济发展为本的方针。

四、传统图案在新艺术形式上的应用探索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呈多样化发展,例如在冰雪景观设计中,图案运用就不能仅仅对传统的复制,而是要大胆地创新运用,并且结合冰雪的材质特点,是对以往图案的继承,更是探索。从而演绎出全新的团艺术形式。当前,在北方地区的冰雪景观设计中,传统图案的运用还缺少系统化的设计模式,如何使传统纹样在冰雪这一媒介上焕发生机,为世界呈现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高超技艺的主题作品,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要深挖图案文化与冰雪主题设计相结合的文化内涵

特点鲜明且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冰雪主題公园设计,对北方冰雪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而,要充分利用图案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冰雪艺术的工艺特点,并结合本地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将冰天雪地的大气与传统图案的细腻相结合,设计出符合主题的冰灯艺术,在夜晚时刻,不同的灯光照射组合,形成不同图案景观特点,成就了冰雪大世界的独特魅力。

(二)图案借鉴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冰雪景观设计中纹样设计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例如雪雕设计中以的植物图案造景较多。前景是盆栽景观放大处理,背景配合雾凇,人工雕琢和雪落在树枝上形成的冰挂,视觉效果晶莹剔透,利用传统的景观和大自然恩赐的天然景观合理配置、交相呼应,让游客置身冰雪中,体验冬天的植物风情和优美的图案文化,让人流连忘返。

(三)丰富的视觉感受与宏伟建筑规模相结合

把传统的建筑图案与冰雪材质进行组合,对传统建筑景观图案要素原样移植,为冰雪艺术添加了细腻的性格,建筑景观装饰图案纷繁复杂,与宏伟的冰雪艺术群的壮观形成了既宏伟又美轮美奂的冰雪艺术群。在2018年春节晚会哈尔滨分会场舞台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图案进行整体设计,丰富的图案变化让人叹为观止,打破了冰雪环境给人带来的冷清单调的感受,成为点睛园区的升华之笔。

(四)民俗纹样与互动场景相结合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形容我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我国地域非常辽阔,民族也非常多,在时间的推移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以上文化元素和冰雪相结合,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与个性。从中国民间纹样艺术中寻求设计元素,才能对其纹样实施全方位的观察与分析,塑造有形式感的造型创造,在无形当中,将其理念与心理变为一种形象,才能引发人们去延伸、思考,呈现崭新的视觉效果和美感。

五、结束语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传统图案的创新吸收了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思想,丰富展示了现代图案艺术思维和创造的观念。从现代视觉艺术角度出发,融合了传统图案的经典样式与内涵,全新的审美理念改变了传统图案在视觉方式和形成方面的设计模式,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传统纹样[J].北方建筑,2019(2):34.

[2]薛博雯.传统图案在现代月饼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6):123.

[3]王子杰,李博.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9,41(5):86.

[4]王宇.现代设计中传统图案的现代性转向探析[J].美术大观,2019(3):146-147.

[5]覃世丽,卢仁坤,彭乐惠.论传统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9(10):137.

作者简介:马浩瀚(1985-),男,本科,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市宾县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马浩瀚

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为西部而设计,以融合促创新

詹秦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丝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学”省级优势学科负责人、省级设计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主任。兼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领域专家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创新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类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工业设计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項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国家级金奖1项、“互联网+”大赛银奖2项;在《装饰》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担任中华好设计奖、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泰达杯”全球青年创意设计大赛、丝路国际双年展、首届西藏工业设计大赛等评委。

新文科,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基础,融现代信息技术于文科学术体系,构建综合性的、文理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知识系统。新文科之于设计学的发展变革,既意味着跨界融合,又昭示着边界扩展;既有设计模态的迭代演变,又有设计语境的升级更新;既包含了设计工具的纵深延拓,又孕育着设计方法的横向协同……凡此种种,皆由“新”而生。

一、新文科“新”语境

面向未来:勠力共筑新文科——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新文科之“新”,不仅是新旧之“新”,更是创新之“新”;不仅是形容词之“新的”,更是动词之“创新”。如此理解,方能把握“新文科”的本质和核心要义。解构新文科之“新”,可从论域建构、价值重塑、范式集成、交叉融合、话语升级五方面阐释:

①论域建构:是指新文科论域的内涵外延建构与扩展。“四新”中,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分属工学、医学、农学中的单一学科门类,而新文科则包含文、史、哲,经、管、法,教、艺等8个学科门类,其外延范围大大拓展;②价值重塑:是指新文科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以彰显理性背后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弘扬知性的美德和善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思想指引与价值选择;③范式集成:新文科研究范式将不断丰富而集成。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和范式集成,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④交叉融合:学科交叉与科际整合,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新文科”要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视野。新文科未来发展呈现的显著特点是:数据密集、跨学科、强合作及问题驱动;⑤话语升级:是指深刻反思本土情境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构建具有原创性的新理论和新思想,以适应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

无疑,设计学科发展也应“以变促新”“以革求成”。近年来,我院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需求导向,积极探索并构建新文科语境下的设计学体系:基于学科论域建构及外延拓展,挖掘并重塑设计学价值体系,综合多学科知识及研究范式以促进交叉融合,以提升设计学科话语升级及区域设计学科学术高地:为西部而设计。

面向未来,我们的目标愈加清晰而坚定:为西部而设计。

不忘本来,强基固本行致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源于1960年设立的轻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1987年工业设计专业再起步,历经奠基探索期、专业建设期、学科建设期和转型升级期,于2017年申报获批设计学一级博士授权点。目前,我院“设计学”是省级优势学科和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等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多年来,我院设计学持续加强人才培养端平台建设与资源融合: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金课3门、省级金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10门;建成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设计方法研究》《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等3门在线课程;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承担各类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完成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并在校企协同育人及校地平台共建方面成果显著,全力推进资源协同,以多方融合促创新。

二、设计“新”定位:为西部而设计,以融合促创新

由此,我院设计学科目标定位:为西部而设计,以融合促创新。汲取丝路源点千年锦绣、根植西部文化沃土、积极融入新文科交叉融合思维,萃取新工科理念之“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全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该目标定位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纵合政府平台、横联优质企业,积极整合区域社会资源,努力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双创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教育过程重塑等方面积极转型升级,构建并实践了新文科语境下基于资源重塑、学科融合以及全链协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本-硕-博”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西部设计教学、科研及学科高地,最终形成我院设计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长”“宽”“高”三维融合的学科建设体系(图1)。

(一)整合优质资源,强化产教协同育人

学科融合方面,设计学科不断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探索“设计+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大学科群建设理念。围绕数字化设计技术、人工智能系统与产品开发、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化、可穿戴功能产品开发、区域社会创新等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创新研究。其中的典型代表包括“社区健康体检机器人研发”(图2)“高铁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图3)”“鞋服大数据与标准化研究”等产品研发项目,以及中国轻工博物馆、陕西省体育博物馆、甘肃玉门油田地质博物馆、甘肃路易艾黎捐赠文物博物馆、甘肃临泽博物馆等跨学科融合的空间设计、规划及施工等多个项目(图4)。

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主动参与行业技术联盟,以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培育,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接轨,努力构建与行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此外,我院设计学积极整合优势设计资源,构建以“文化引领、设计体现、市场实现”为核心的、全链路协同设计服务模式,与厦门拙雅、北京正邦、山东小鸭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并建成安康市、西安浐灞生态区等5个校地平台,签订20余家学科实习实践基地。5年来,承担各类校企合作设计服务项目200余项,落地产品500多件(项)。在产教协同育人过程中,所有博士生主导项目开展,研究生项目参与率近100%,优秀本科生参与项目达30%以上(图5)。

(二)立足西部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多年来,我院设计学科扎根西部,基于“大艺术·大设计”宏观架构,专注“西部设计”,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践行“设计+文化”理念,依托西部厚重的文化积淀,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相融合,聚焦传统造物文化与现代创新设计理论的内在逻辑,探索建构面向丝绸之路的“西部设计”理论体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在丝路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文创开发、汉唐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延安精神和红色基因创新传承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承担该领域各类纵横向项目90余项。并基于西部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发起并举办“国际创新设计(西安)高峰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4届,以期打造西部创新设计的学术活动品牌。

近年来,我院设计学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效果显著,尤其是与安康市人民政府的校地合作项目,带动了安康毛绒玩具产业大发展:连续承办两届“安康毛绒玩具国际设计大赛”,为全面提升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品牌形象及发展聚合度,助力小玩具做出大文章,做出了积极贡献。参赛设计作品近1万件,转化作品上百件,创造产值上千万元,帮助吸纳就业2000余人,成为安康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最大亮点。同时,基于大赛承办,依托国际创新设计(西安)高峰论坛,连续两年举办毛绒文创产业发展高端论坛,邀请数十位学界及业界同行,为安康毛绒玩具产业建言献策(图6)。另外,我院与安康市联合建成“安康市文化创意设计工作站”,支持共建的安康新社区工厂暨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获评“2019年民生示范工程”。

(三)致力设计扶贫,赋能西部乡村振兴

近年来,学院践行设计扶贫,以“文化+”参与国家发展战略;以设计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以“设计+”提升区域可持续创新。以设计思维和艺术实践优化区域扶贫方式、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将民间智慧、特色文化转化为设计知识,构建多元数字化平台,探索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径,延续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以设计赋能区域产业提升、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我院设计学科承担了陕西省工信厅“设计扶贫需求调研”项目,实地调研9市、26个县区、43乡镇、362个村落,并为当地产业振兴和区域发展输出设计作品或实践成果200余件/套,输出了丰富的设计成果和艺术作品,受到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社会实践及扶贫设计团队“画个小镇”多次被评为国家、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图7)。

以设计思维激活创新引擎,从设计扶贫到设计赋能,助力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团队与陕西铜川市人民政府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长期参与耀州陶瓷产业日用瓷和艺术瓷的研发与设计,部分设计成果受邀参加法国卢浮宫非遗文化邀请展、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等。《耀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图8)。同时,团队完成的“耀州陶瓷工业遗产群”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四)聚焦双创理念,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面向“一带一路”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我院设计学聚焦双创理念,以“互联网+”等科创比赛为依托,形成了从“队员招募—组建团队—以赛代练—推向市场—整体升级”的课程成果转化模式,先后孵化出以“画个小镇”“于是文化”“名窑重生”“倾音”等为代表的优秀设计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有效推动了设计学科及专业大学生双创教学实践工作的实施开展,并以双创团队为依托,发起并完成了多个社会实践项目。

通过在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创业赛事等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立足地方发展需求,转变就业观念,投身到国家基层或艰苦地区工作。“万乡耕新”“筑笑公益”等社会实践团,累计组织200余名学生到贫困地区、基层一线调研、实践,并孵化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项目全国银奖4项;毕业生中赵世雄等20余人通过地方基层人才招考回到家乡开展基础教育、基层乡村治理等工作,郝笛等10余人返乡开展创业工作,这些毕业生发挥专业特长,打造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并对其进行包装再设计、网络销售渠道拓展,助力当地农民增收。

近5年来,团队获“互联网+”大赛国家银奖4项、铜奖3项,省级金奖5项;“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1项,银奖1项,省级金奖1项;“挑战杯”国家金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共计省级以上奖项69项,获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先进集体”荣誉表彰,并多次评为省级以上双创赛事“先进组织单位”(图9)。

三、未来已来,从“新”出发

新文科语境下,设计需要有自己的使命担当——“设计+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回应时代关切;“设计+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激活设计价值;“设计+科技”创新设计赋能,面向未来视界。

未来已来,设计,永不止步。

面向国家“一带一路”之文化发展背景,积极推动优秀文化基因的再造与创新,促进“后疫情时代”的设计及人类文化协同发展,为推进区域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生发出设计与文化融合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以向国家和人类文明交出我们的时代答卷。

从“新”出发,设计,筑梦未来。

作者:詹秦川

现代设计与西部经济发展论文 篇3:

谈手工艺与设计融合共享

摘 要:从原始时期开始,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当中的一些需求,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造物活动,这种以“人”为主体进行创作的活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进而形成以手工艺为核心的特殊造物活动,并在发展过程当中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时代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工业化为背景的现代设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藝活动。人们开始大批量地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类用品,并以多元化的服务、功能带给人全新的体验。而此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规避这些不良影响因素,促使传统手工艺产品与时代接轨、与工业化生产相协调,成为众多研究者不断探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手工艺;现代设计;融合共享;传承发展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使现代设计活动产生许多不同的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粗制滥造等。与此同时,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考验。由此,本文以“谈手工艺与设计融合共享”为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促使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发展,进而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背景下不断传承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特色设计活动以及文化精髓。

一、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状况

传统的手工艺活动,主要是依靠“人”的手工技艺进行产品创造活动,这种创造规模相对较小,创造者和生产者大多没有分开,传播和交流也大多以经验与传授的形式为主,整体生产效率低且生产量也比较小。从现当代的设计表现来看,由于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大规模、大批量生产成为了主要特点,并融入了现代化技术,其中包括工艺、加工技术等,还包括更加科学而又严谨的管理模式,确保采用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差距,才会导致许多人都认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创作形式已经“过时”,他们在现当代的环境背景下,往往认为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效率过低,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以及当代的审美需求,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走向了边缘化,甚至需要通过地方政府来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够给予保护和支持。因此,从其创作的本源来说,不管是传统的手工艺还是现当代的设计都具备一定的“手工性”,只是现代化的设计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性支持,以至于创造者的双手直接参与创作的环节不断减少。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创作的发展优势

(一)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式对自然生态影响较小

在过去传统手工艺创作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有的作品都是通过创作者手工制作完成的,这就决定此产品在后期的工艺表现上相对简单,或者是制作难度应当控制在创造者能够完成的范围之内。由此,在针对产品选材的过程当中,人们更加倾向于“就地取材”这一方式,例如岩石、泥土、金属、木头等。然而,就现当代产品设计而言,大部分都是通过一些技术性手段加工制作而成,这也就决定了在材料选定上大多采用的是高科技合成的一些化学材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塑料”材质。当然,在制作过程当中,通过运用以塑料为代表的一些新型材料。虽然材料多样且利用率相对较高,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样一种注重产品形式的创造设计,很少将创作的精力放在废旧材料的处理上。在这当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调查数据:我国作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以及消费国之一。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每年的塑料消费总量大约为1500万吨,在这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得到及时而又规范性的再利用。而其他没有被回收的材料如果被当作垃圾填埋的话,至少需要1000年才能够得到降解,而且会对掩埋的土壤带来很大的污染,如果被焚烧的话,则会对大气带来极为可怕的影响。这就为我们的生产和创作敲响了警钟,虽然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更为美观、便捷、优越的产品,但是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依旧需要有所“谋划”。

(二)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产品更具民族性

传统的手工艺活动作为某一区域农耕时代当中主要的造物活动,通过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脉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该民族众多的极具特色化的非物质文化内涵。例如,对于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创作者而言,其所创作的主题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创作和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将当地的地域图腾特点、寓言故事、民俗风情、色彩喜好等方面融入作品当中,进而展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但是,就目前现代化的设计表现来看,设计初期则被“形式追随功能”这一口号所主导[1],在发展到设计中期的时候,便开始了千篇一律的具有“国际现代主义”特点的产品,这些产品形式表现大多过于单一乏味。但是,伴随着当代人类物质化水平的提升,社会消费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设计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走向一种“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有一些区域所表现出来的设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自身所独有的民族特点,例如斯堪的纳维亚所设计的“人情味”、日本的“侘寂”、德国的“严谨与高质量”等[2]。这些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现代化设计都会呈现出不同地区所独有的特点,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设计并非与其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表现毫无关联性。在这当中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延续与创新,但是在文化主线的表现上却并没有转变。这也对我国现代化产品设计活动具有非常良好的引导作用,能够进一步促使我国的设计方向在发展过程当中以其自身独有的地方性特色面向世界。

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共享的创新策略

(一)将传统手工艺优秀的设计理念融入现代设计当中

对于现代的设计活动来说,大多都是围绕现当代社会发展特点、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市场等展开的,与传统的手工艺相比,加工技术的条件、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更加先进,但是前者具有的耕读设计观点以及设计理念则是现代设计可以借鉴的,例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所使用的材料、制作工艺理念、装饰理念以及造型理念等。有关材料的运用,在《考工记》中记载:“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先人针对材料的认知依旧停留在感性判断这一层面,主要还是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来了解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密度、质量、弹性等特征,但是其却能够明确而又清晰地注意到材料的时节以及产地,这样一种极为朴素的材料观是非常值得现代设计活动借鉴的[4]。

(二)将传统手工艺技法与现代生产技术有效融合

在现当代的产品设计过程当中,主要是借助于机械化生产以及技术性改革来提升造物活动的相关效率,进而节约时间成本、人力和物力成本。虽然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将眼光停留在传统的制作表现当中,而应当在基于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手工艺制作当中优秀的制作技法与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相融合,构建出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全新传统手工艺文化。

虽然,在当下已经具备了通过机械化生产来模拟传统手工生产的相关技术,并且通过机械化的制造来生产陶瓷产品、刺绣产品以及染织产品等,但是其本质还是针对传统的材料进行使用的,并不是对传统手工艺进行真正的复兴。从其发展的本质而言,这些不同的产品制作依旧是为了产量的提升以及降低成本而生产出来的一种“伪传统手工艺品”。现当代的设计活动创作者应当全面了解、评估传统手工艺活动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且针对不同环节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制作工具的改良、制度的管理等,然后再重新进行规划,形成良好的工艺制作“流水线”,也只有通过这种特殊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才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手工艺的整体生产效率。

(三)创作与当代新型传统手工艺文化相符合的产品

对于传统手工艺创作我们在其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当中,不能只停留在最为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这一层面。现当代的创作者在传统手工艺制作产品“再设计”的过程中,还必须与现阶段的科学技术、社会审美特点、制作工艺等方面有效结合,进而创作出符合现当代人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产品。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传统手工艺虽然已经获得了许多人群的关注,但是从某一层面上来看,许多学者依旧过分“照顾”,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时代的快速发展,进而导致传统手工艺产品陷入了一种机械化的重复以及样式回顾而又缺乏创新的局面。由此,我们应当在创作过程当中,从整体观念入手,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且与现当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工艺技术表现、审美取向相结合,从而创作与当下新型传统手工艺文化相符合的设计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在本质上都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创造活动,二者在其“理性”与“感性”上都有着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对二者所表現出来的方式方法、创作手段、制作工艺等进行研究,并且将其优点扩大,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科学技术手段的整合进行创新,使其能够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实现共享发展,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吴昉.传统手工艺的媒材转化与融合研究[J].包装工程,2019(24):292-296.

[2]杨晓燕,杨丰瑞.关中手工艺文化与动画媒体的跨界融合[J].西部皮革,2019(21):90,97.

[3]牟艾莉.民间手工艺“彩粽”的创新再设计:以绘本《粽子娃娃》为例[J].装饰,2019(10):132-133

[4]张月,赵希岗.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0):125-127.

作者简介:姚翊姁,硕士,长沙师范学院助教。

作者:姚翊姁

上一篇:五四青年节法院演讲稿下一篇:旅游局国庆60年精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