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发展一大重要的工作理论,人文教育理论已经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光是教育当中,在社会企业、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当中都对人文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改造运用。在大学体育当中运用人文教育理论使得传统的教育工作更具人性化特点,推动了学生了个性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当代中国大学体育发展的新视角:大学体育人文教育探讨

[摘 要] 体育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人文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然而在当代大学中体育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认识到体育的特性,而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体育锻炼的课程来进行教授,完全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师本身存在一些体育素养问题,这就导致在教授学生时容易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教学下,很难进行人文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教育的进一步要求,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理念,加大体育人文教育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全能的素质人才。

[关 键 词]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探讨

一、大学体育的定位

大学是培养全方面人才的地方,而大学体育作为大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很多大学对体育的定位并不明确,因此很难发挥该门课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学体育一方面促进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所谓的人文教育,即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会奉献、如何在以后的体育工作中发挥自己所长等。然而很多学校只重视体育专业的学习,往往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将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低下,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高校应该将大学体育视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进行教授,从而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二、大学体育开展人文教育的本质

人文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使其不仅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具有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教育一直以来的理念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包含教导学生理解基础的体育知识,教会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团结协作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够得到进步,实现他们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体育不仅只是锻炼身体,体育的内涵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经常听到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理念等,因此体育的教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能只是单一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对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一)体育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都只是重视学生身体的锻炼,而忽略了体育理念以及体育精神的培养,长久以来的思想模式难以被颠覆。大学体育人文的教育并不是要完全推翻以前的所有体育观念,而是在原来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重新对大学体育教育进行定位,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创新。大学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体魄和精神”理念,即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另一方面要培養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对学生传授体育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体育理念,帮助他们养成美好的体育品格。教师应该将体育所蕴含的勇往直前、勇敢拼搏、不怕失败的精神进行宣扬,鼓励学生对这种精神进行吸取以及学习。同时,体育的学习还具有很大的荣誉感,学习体育有机会为祖国争光,祖国对体育事业也十分重视,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更是祖国体育事业的重点项目,在祖国人民的关注下,为祖国赢得金牌,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因此,大学应该不断完善体育理论体系,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二)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完全忽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体育特长生更会得到老师的青睐,而那些表现平平的学生则一直默默无闻,得不到老师的关注,班级里的学生两极分化,这对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发现他们的特殊之处,并且对他们进行鼓励,建立他们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同的方面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大学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自由而且全面的发展,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全面发展,而不应该只重视某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体育综合能力,在以后进行体育工作时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学者。

(三)大学文化的建设

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具有硬件上的实力,在软实力方面也应较为突出。大学校园的软实力是指一所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它所体现的精神以及长期以来的发展历史等。大学体育是传播校园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是体育、人、文化以及大学的融合,因而在建设体育人文的同时必须对大学文化进行建设。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同时大学体育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一种展示,应该将其主动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其所带来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体育精神的埋没,使其能够得到传播和发扬,另一方面对提高整个大学的文化氛围以及体育学生的综合实力与能力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创新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进行摸索实践,逐渐将其融入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从师资队伍、专业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校园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为目标,同时注重体育精神和理念的传播和发扬,争取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先卿,杨继星,赵一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51-253.

[2]张智.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9-121.

作者:潘红霞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论文 篇2: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发展一大重要的工作理论,人文教育理论已经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光是教育当中,在社会企业、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当中都对人文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改造运用。在大学体育当中运用人文教育理论使得传统的教育工作更具人性化特点,推动了学生了个性发展。本文将要议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策略,进一步深化人文教育理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论;人性特点;理论运用

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摇篮,现代社会发展对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体育教育一向被视为一种提升人体身体素质的教育工作,未列入人文教育改革的行列当中。实质上,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论非常深厚,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质和天性、传播体育文化,都需要人文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一、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特点与优势分析

(一)促进高校和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

21世纪的社会人才需求和竞争不在单纯看重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如何、文化素质如何、知识积累如何,对人的身体素质是越加重视了。综合型的人才需要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科学知识、先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者一些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健康的身体素质基础之上。当前世界文化一体化发展特点突出,各个国家对于人才的身体素质越来越重视,对于本国的体育文化宣传和发展力度越来越大,国家与国家竞争比拼的重要一项内容就是国民平均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育文化发展水平。人文教育理论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它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论,对每一个学生实施同样的标准,而是着重开发学生潜能,重视培养个性人才,提倡在各项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因此,人为教育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有效的促进了高校和国家的体育文化和事业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和个性化人才

综合型人才与个性化人才是当前国家最需要的人才类型。今天的中之所以综合创新速度慢、创新水平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综合型人才和个性化人才,学校一味的实施刻板的教育工作,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天性,一些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更是打击了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人文教育理论则与之完全不同,其中心在于“人文”二字,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人性特点是其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优化了体育教学模式,更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肢体的训练同样是一项脑力活动,如同篮球教学当中的反应力训练,人文教育论有效的将体育教学中的肢体训练和脑力训练向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大脑,培养了独特的思想个性,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和个性化人才

二、人文教育理论简介

(一)道德教育

国民思想素质水平低是当前中国人才素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学生受教育的生涯当中,学校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学科知识教学当中,少有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当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受到各类文化的影响,思想素质水平的好坏高低也就随波逐流、无法论断了。人文教育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思想教育,宣扬正义的思想道德、传授先进优秀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坚韧公正的个人意志,团结友爱、诚信爱国等等,这些都是人文教育工作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审美教育

体育运动是一项美丽的可以观赏的运动,学生要学会欣赏美,在大学的教育中完成把欣赏能力从低到高的一个转变。通过体育比赛,体育运动,课堂的教学,创造出美的氛围和渲染,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大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陶冶情

躁,净化心灵,完成精神的塑造。

三、人文教育理论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置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都是各类运用项目的技巧教学和身体锻炼,很在体育教学当中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现代,应当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在体育教学课程当中增加思想教育内容,并在日常的运动技巧教学和身体活动锻炼中植入思想素质教育,例如:在完成某一项运用的技巧训练之后,依据学生个人表现评价其意志力,让学生从体育运动当中感受到思想的净化和沉淀。

(二)开展德育体育教学工作

德育体育工作就是具有道德品德教育作用的体育教学,老师可以通过设计合作性体育训练,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在适当的体育训练课程中增加适当的德育教育工作;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的穿插一些德育教育,让学生下意识的接收到德育教育信息,并进行自我学习和调整,逐步纠正自己错误的思想意识,学习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注重教师的人文教育工作

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创新者,体育教学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教育素质。因此,学校应当注意加强教师的文人教育工作,制定教师人文教育培训计划,定期让老师接受思想文化教育,展开对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评价工作,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思想素质水平,净化教师团队内的工作作风和思想风气,为学校人文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四)尊重学生天性,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大学的教育中,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方式。这样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选课,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会变得更加的好。也可以防止学生不喜欢课程和教师而选逃课和厌学。

结束语:

人文教育理论是先进的教学理论,其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未来,还应当进一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特点,展开人文体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国文.建构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633-634.

[2]崔柏青; 张贵林; 杜雪.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管理观察,2015(20):462-463.

[3]钟蕾; 王咏红.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469-471.

[4]徐伟; 姚蕾.回到原点的思考: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规复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4):462-463.

[5]陈仲平; 宋证远.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48-249.

作者:王云飞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大学体育人文教育

【摘 要】《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因此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健身层次,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通过训练、比赛使人获得坚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特别是在比赛过程中,品尝了失败的痛楚与成功的喜悦后,会使人懂得团队的力量以及别人的支持,将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情操,而体育竞技规则的制定和比赛裁判的执法,又促使人们养成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所有这些共同塑造了人们爱国守法的健康人格。

文章从简单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向全面的体育保健方法传授以及体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修养的培育转变,等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大学体育 教学 人文化

一、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高校片面追求所谓的学术一流,对学科建设、学术环境的改善重于对学生成长环境和教育的投入,这实际上是偏离了大学的职能。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学校的体育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学生们的体育成绩往往都是靠传统的"跑、跳、投"评定的,但是事实上评定成绩的标准与最终的结果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喜欢运动的人得到快乐,壮大健身的队伍。因此国内一些大学从人文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体育教学的形式等做出了积极调整和改革。高校的竞技体育应该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一流大学的学生不该是一副弱不禁风的孱弱形象,应该通过体育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大学体育应该实现三个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教会学生们科学锻炼,全面提高学生体质。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教育人文化的措施以及积极作用

1.构建人文化大学体育,树立人文体育观

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根本之策是树立人文體育观,进而在人文体育的思想意识之下,以人为本,推进改革。在逐步淡化生物体育观、树立人文体育观的基础上,推进大学体育人文化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比较成功的改革措施当属将活泼、活跃的方式融入大学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具体表现为由学生任意挑选各自喜爱的项目,并组成各种运动队或是俱乐部;如果想换项目或是俱乐部,随时都可以"自由转会"。如此一来,一些在球类项目上技术好,但体能差的学生,也可以在运动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体育的魅力发挥至极致。切实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愉悦的身心。

2. 课程内容层级分布,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新的体育课程体系要求紧紧结合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缺乏体育热情的状态,有步骤地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文化涵养,所以将有限的课程内容进行层级分步设置是新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通过大学体育社团建设与体育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把体育部改制为体育中心,并投入经费建设设备齐全的学生体育活动中心。改变单一的体育课形式,在学生中组建不同的体育社团,使大多数同学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参加一到两个体育社团。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这一新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之所在。由于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和体育课程内容的层级分布,要取得良好的体育教育效果与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分不开,所以,这里谈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与课程内容的层级分布分不开。另外,采用学分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要求摒弃教师绝对主导的旧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3. 大学体育教育加强社会性

大学体育不仅要注意完善内部机制,而且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研究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问题。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让学生锻炼起来,身体强健,还能培养学生按照规范、规则来做事的意识。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热爱体育的人,一般性格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创造力比较强。因此,要培养一个有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就一定要下功夫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

三、小结

大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毕业以后更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彧 董新光;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分析[N];中国体育报;2002年

[3] 黄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作者:梁家维

上一篇:年终会议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师风师德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