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区

2023-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吉林省地区

吉林省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呼声不断高涨,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从5个方面,对吉林省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发展提供可行性探索。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问题也随之而来。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问题。然而受经济影响,以往我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流失,但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政府的决策下,立足于长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及人才引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吉林省地区创新创业大环境。

研究表明,吉林省地区的创新创业有着巨大的潜力,相比较其他省份城市对于创新创业有着更大的机遇和优势。同时,吉林省地区高校数量较多,每年有大量怀揣创业热情的年轻学子,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如何从学生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什么业,怎么创业,创业的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关乎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此将学生的所学及热爱兴趣与未来的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途径。

2 吉林省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育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观点和知识上存在偏差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培训基地。青年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甚至创新创业的兴趣,都是从高校了解并培养的。在高校中,参与相关工作的是教师、相关行政部门职员、学生。其中,教师是直接接触学生并为学生传达一手信息和知识的参与者,其作用十分重要。然而,教育者对当前国家相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甚至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并不十分理解,或者理解后并不能充分传授给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基本的内涵,并不能使其深入课堂或实践中。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深层次了解创新创业常识,也就很难在自身实践中发挥作用。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在创新创业知识领域内的培训,在理论上为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教师应积极和企业、社会对接,把自身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生活中,掌握更多第一手实践资料。而且教师还可以从实践中开发新的资源。这些理论和实践的资源正是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急需的能量。学生只有在知识输入达到量变到质变的基础上,才能在输出中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知识输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变教育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观点和知识上存在的偏差尤为重要。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集中培训、创新创业比赛、企业参观与实习等形式进行。但由于组织者水平或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以上教育形式没有达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各项目分头进行,不具有系统性,“闭环”性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缺少联系,没有足够机会施展才能,也不能在具体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提高和理论升华。

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设计中要更加注意系统性,各教学环节要前后呼应。例如,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理论知识,教师应把学生带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实地探索实践要领。然后,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学习上的差距,并反思理论实践上的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

深入创新企业参观与实习,真正促进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并实现学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的跨越。

2.3 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眼界有待拓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发散性思维的人或人才,其任务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首创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未来企业家的集中训练,而更多的是侧重对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熏陶。学生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在受教育中,其素质的提高和眼界的拓展就尤为重要。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眼界。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校、跨省份的参观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的思维不受专业和地域的限制,更多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专业性的个人或集体竞赛,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但对实际操作有所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今后创业中必不可少的团体协作意识。团队合作可以使学生优势互补,而且团队成員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差异化也是创新创业灵感的来源。

2.4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保障有待提高

制度和资金投入是学科建设、教学环节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力量。如果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和学生下场锻炼、比赛、科研项目等投入欠缺,就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不能真正转化为动力,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人才的目的。

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出台了许多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措施,高校应该在执行相关政策时给予制度和资金的保障,使创新创业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使创新创业成果为社会市场所利用。制度和资金的薄弱会限制教育成果的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但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也会阻碍高校发展。

2.5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评价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考核也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反思、激励、指导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真正从评价结果中获得实质性的方向指引。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应相结合,并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考核。评价主体也应多样化,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实践过程中的指导者、企业实习中的合作者,都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人员。评价内容也不应局限于理论考试、或者论文,应重视对创业率、创业成绩、创新创业能力。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进入常态化,社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只有不断完善教育机制、课程体系、教育者素质能力、教学资源等,才能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宣晓,段文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9,(15):84-90.

[2] 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37-140+150.

[3] 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07):7-11.

[4] 贾建锋,姚旭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设计—基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的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82-88+95.

[5]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6]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作者:孙宝莹

第2篇:加快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长白山旅游景区作为我国5A级景区,是吉林省重要的旅游景

观。长白山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人文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资源等综合资源优势,但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加快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旅游发展,需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做大长白山旅游,用全天候、全产业链旅游不断提升长白山旅游业态的丰厚度,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效益,不断加强长白山形象推介,提升长白山旅游美誉度。

关键词: 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全域旅游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4.010

一、长白山概况

2005年6月,为实现对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长白山管委会,下设池西、池北、池南三个经济管理区。2006年1月,长白山管委会正式挂牌,作为吉林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表吉林省政府依法对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以及自然资源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于中国与朝鲜的边界。作为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长白山以其丰饶广袤、博大深厚、独特多样、悠久厚重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积淀而驰名天下,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和积雪而得名。长白山区域总面积19.64万公顷,核心区7.58万公顷。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曾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有北景区、西景区、南景区三个景区,北景区和西景区全年对游客开放,南景区受气候及环境影响,每年6月至10月开放5个月。北景区和西景区相距110公里,西景区和南景区相距120公里。北景区位于二道白河镇长白山池北区,山门距离镇区31公里,可观赏天池、瀑布、绿渊潭、小天池、火山温泉、地下森林等景点。西景区位于松江河镇长白山池西区,山门距离镇区30公里,有天池、锦江大峡谷和季节性景点高山花园、王池、鸢尾花园等景点。南景区位于漫江镇长白山池南区,山门距离镇区80公里,有天池、鸭绿江大峡谷、高山湿地等景点。

二、长白山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短板

●不够发达的立体化交通限制了旅游客流量

长白山旅游景区目前立体化交通还不够发达,高速铁路还没有实现通达,长白山机场航线航班还不够密集,也就是说,长白山旅游景区通达省内外的交通辐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东北三省和京津冀等环渤海地区距离长白山较近,是长白山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但因高铁尚未通达等交通限制,致使长白山与省内外的互动还不够充分。因此,高速铁路是否通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长白山旅游景区的客流集聚程度。

高速铁路以其旅行时间短、舒适程度高、旅客承载量大而成为旅游出行的重要选择。长白山地区所在的二道白河镇、松江河镇目前都通达普速铁路,但是普速铁路等级低、旅行出行时间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长白山旅游客流。加上因历史上普速铁路线布局等原因,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所在的吉林省中部地區以及吉林省西部、黑龙江省前往长白山,乘坐普速铁路需要绕行吉林省东南部,没有直线路径铁路线路,而上述这些地区前往长白山的最短直线路径是敦化到白河直线交通路径。2021年下半年,敦化到白河高铁将通车运行。此条线路与长春到珲春城际铁路、京哈高铁、哈大高铁的接通实现了前往长白山高铁直接通达,对中短途客流游览长白山是一个重大的交通上的改善。

此外,长白山地区的航空立足前往长白山的长途客流,目前长白山机场可以通达北京、上海、天津、长春、杭州、哈尔滨、烟台、西安等城市,但通达的城市还不够多且航线还不够密集。未来,长白山机场应大力开发前往国内外重要城市的航线,探索规划前往周边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航线。

●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足

长白山地区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由于气候原因,冬季较为漫长,大约半年左右,冬季较为寒冷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白山的旅游,导致旅游人数减少,形成了长白山旅游的淡季和旺季的差异。每年的旅游旺季大约从5月份持续到10月份,前往长白山地区的游客大部分集中在这个时间段,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在冬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闲置问题。[1]所以,长白山地区冬季旅游项目开发没有形成规模,也不利于长白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长白山地区景点开发较为单一,限制了长白山地区的旅游承载力。除长白山主景区外,整个长白山地区范围内缺乏其他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景区景点。长白山主景区分为相对独立的北景区、西景区和南景区三个景区单元,长白山旅游旺季,进入北景区的客流量占景区总接待量的绝大部分,如果长白山西景区和南景区不能很好地分流增多的游客,缓解北景区的接待压力,北景区旺季时游客接待量将趋于饱和。[2]加之长白山景点开发单一,旅游产品以旅行观光为主,游览娱乐项目设施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客在长白山的平均停留时间,不利于提高长白山生态旅游的竞争力与收益,也不利于游客进行深度旅游体验。

长白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影响了长白山旅游综合影响力。长白山地区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旅游资源。长白山地区是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发祥地,有很多历史、民族、民俗文化遗产进入世界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如集安高句丽遗迹、朝鲜族象帽舞、长白山人参采挖习俗等等。充分挖掘长白山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长白山旅游综合影响力和旅游收益。

三、长白山地区可挖掘的综合资源优势

●悠久的历史与人文资源

长白山最早见于中国4000多年前的文字记载中,《山海经》文献中称为“不咸山”,北魏称为“徒太山”,唐称为“太白山”,金始称为“长白山”。长白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但就长白山地区的历史建制来说,是始于西汉时期。历史上,长白山地区先后成为西汉“句丽县”辖地、东汉“高句丽国”占据地,元末清初,长白山区是清朝的崛起地,也因此被作为龙脉进行封禁。民国时期,长白山区隶属于吉林省和奉天省。

长白山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不咸”之语出自满族先世,合乎满族及其先世世居此地的历史背景和长白山的独有特征。金朝女真人在东北建立政权,将长白山视为“兴邦之地”“旧邦之镇”,先被封王,后被尊称为帝,并建立庙宇,保护区附近的一些居民至今还沿袭着许多满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弘扬满族文化对建设与保护长白山意义重大。

长白山地区也是朝鲜族聚集地,旅游沿线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族村屯分布。浓郁的朝鲜族民俗文化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历史为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条件。大力保护和发展长白山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将不断扩大长白山的旅游文化规模。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资源

长白山被称为吉林省旅游资源的“第一名片”,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其重要核心。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峰,以海拔最高的火山湖泊天池和飞瀑流泉闻名遐迩。长白山是东北地区河流水系的重要发源地,是松花江、鸭绿江、圖们江三江源头,具有典型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的动植物资源,北国独特奇异的冰雪风光,是举世瞩目的“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长白山冬季冰雪资源丰富,这是长白山全产业链旅游可待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白山地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粉雪资源是长白山冬季可待进一步挖掘的特色旅游产品。依靠粉雪资源,可以打造以冰雪旅游为本体,以冰雪体育为基础,以冰雪文化为引领,以冰雪装备制造、冰雪商贸、冰雪交通、智慧冰雪、冰雪人才为支撑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可进一步提升的综合交通优势

长白山管委会辖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行政区域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白山市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该区域东南与朝鲜接壤。全区南北最长为128公里,东西最宽达88公里。长白山管委会现驻地池北区,距吉林省省会长春市550公里,距延边州州府延吉市210公里,距延边州安图县城150公里。长白山对外交通联系日趋便捷,普速铁路、201国道均经过池西区和池北区,302省道与池西区相连;长白山旅游机场的建设完成,由长春通往池西区、白山市通往池西区、延吉到池北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完成,使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对外联系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

同时,长白山地区的立体化交通网正在逐步完善。2021年吉林省提出建设长春到烟筒山高速公路,使长春到长白山的旅行距离和旅行时间进一步缩短。建设松江河至泉阳干线公路,使长白山地区的路网更加完善。重点推进的长白山机场改扩建,使长白山立体交通通达程度进一步便捷。高速铁路的建设对于提升长白山地区交通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白河站(长白山站)位于沈佳(沈阳—佳木斯)高速铁路大通道上,沈佳高速铁路由沈白高铁、敦白高铁、牡敦高铁、牡佳高铁组成。2021年下半年,敦白高铁、牡佳高铁将通车运营,这些高铁线路将连接东北及全国高铁网络,使沿途城市进出长白山更加便捷,并将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沈阳—白河高铁正在加速建设,牡敦高铁即将建设,长白山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必将大幅提升长白山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

目前,长白山机场正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长白山机场正在进行二期改扩建,建成后,长白山机场总面积将达2万平方米,年游客吞吐量达180万人次,将成为吉林省内最大的支线机场。长白山景区通过高铁线路的通达、航空设施的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的密集,不断形成的发达立体交通网,将进一步提升长白山旅游客流承载力、交通辐射力和综合影响力。

四、长白山地区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用全域旅游的理念做大长白山旅游,用全天候、全产业链旅游不断提升旅游业态丰厚度

做大做强长白山旅游,需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在全域旅游的模式下,长白山旅游不单单是对长白山一座山的观光游览,还应把旅游拓展到长白山地区周边的城镇。做大做强长白山旅游,特别应加强长白山池北区所在城镇二道白河镇、池西区所在城镇松江河镇、池南区所在城镇漫江镇的建设,努力实现景区城镇化和城镇景区化。

长白山地区在吉林省确立的“一主六双”产业格局中的“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上,要实现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二元要素相互支撑,发挥生态空间游憩功能和城镇空间服务支撑功能,实现游览在景区、服务在城镇的目标,应加强长白山周边城镇人口集聚程度,改善长白山周边地区市容市貌,不断提升长白山周边城镇旅游承载能力。

要把开发长白山冬季冰雪游和夏季避暑游结合起来,大力提升旅游综合发展能力。长白山旅游发展要积极顺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两篇文章,把做大做强“山地避暑旅游”和“寒地冰雪旅游”结合起来,实现全天候、全产业链旅游,把长白山打造成“世界名山”和“国际名镇”,走出一条“生态优势强、综合效益好、旅游特色化、全域高质量”的国际化综合发展道路。要不断弥补长白山冬季旅游的短板,长白山应抓住“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的契机,依靠长白山粉雪资源,引进冰雪休闲体育运动赛事,大力发展冰雪产业。2021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在长白山举行,这是“中国山马”首次落户吉林,这对推动长白山自然人文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加快长白山形成国际知名的冰雪赛事和冰雪旅游目的地、助力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要在开发长白山自然资源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增加休闲、文娱旅游业态,同时加大长白山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游客在长白山旅游停留时间,提高旅游产业的丰厚度。

●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交通配套基础设施是一个旅游景区发展的必备要件,它对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和潜在的促进作用。便捷的立体化交通可以快速便捷地集散旅游客流,节约交通出行时间,增加旅游舒适度,对提升旅游客流具有重要拉动作用。国内众多重要的旅游景区都已实现了以高铁为代表的立体交通快速通达,这对节省旅途时间、增加旅行便捷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吸引大量的潜在旅游客流。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可以增加游客的人数和提高游客对景点的满意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长白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设施、商业设施、便民服务设施、景区各类设施等等。交通基础设施包括进一步优化长白山地区道路路网结构,增加长白山景区通达全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直达航班数量。借助白河(长白山)站2021年下半年开通高铁的契机,可以考虑开通前往长春、延吉、白城、沈阳、大连、北京、哈尔滨、齐齐哈尔等方向的直达高铁列车,提升东北及华北区域旅游客流直达长白山交通通达能力。未来可以规划修建白河经和龙、龙井到延吉的高铁线路。高铁的修建开通及航空的不断完善使旅客旅行时间缩短,可以拓展在长白山地区的深度旅游,不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繁荣高铁经济。

不仅要加强长白山通往域外的交通基础设施,通达长白山区域“最后一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也至关重要。目前,长白山采取山门下移、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来缓解长白山山门的人流、车流压力,加大长白山生态保护力度。长白山游客集散中心是集交通中转换乘、休息、娱乐、文化、休闲等服务为一体的游客换乘中心。从2019年6月1日起,长白山西景区原山门售票、检票、换乘等服务功能整体下移至长白山池西游客服务中心。2020年4月,新的长白山北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正式动工建设。这些举措有利于提升長白山区域客流承载力,有利于提升旅游观光体验。要大力发展长白山景区域内轨道交通,做到长白山高铁站、机场直达景区,增加长白山旅游承载能力。

商业、文娱设施也是提高旅游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要不断优化提升长白山地区商业设施,提升商业面貌与档次,引进更多的知名商贸企业,同时适度布局农家乐等休闲项目,给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让游客在游览赏玩长白山自然景观的同时,体验现代与传统娱乐方式。[3]此外,还应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和景区各类设施建设。

●不断加强长白山形象推介,提升长白山旅游美誉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铁、航空等交通点的完善,人们的旅游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游客选择是否观光游览及游览频次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抓手,[4]长白山特色旅游资源包括满族文化、朝鲜族文化、长白山神话、人参文化等等。要把长白山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不断丰富长白山旅游文化业态。

同时,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长白山景区的宣传力度,可以制作传播展示长白山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旅游形象宣传片,让长白山的魅力风光更多地被关注,提高长白山对外的知名度、认可度和旅游美誉度。

完善、便捷、人性化的服务是形成一个景区美誉度的重要因素。自然景观是景区的“硬资源”,而人性化的服务是景区的“软资源”,两者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服务留给旅行者的印象更深刻。要积极适应游客需求,不断挖掘长白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创新完善旅游产品营销策略及模式。要结合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分析综合游客旅游需求,弥补旅游管理中存在的短板不足,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网站是游客获得旅游体验的重要入口,是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建立独立的长白山旅游风景区购票网站,方便世界各地的游客实时购票与查阅浏览,及时获取实用信息,做到打开网站,就能够看到景点门票价格、对外交通、山内旅游路线等等。门票价格也是影响景区客流大小和旅游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长白山高铁交通的完善、人流量的不断增加,通过降低门票和环保车价格,促进潜在的旅游者,增加长白山游览频次,提升长白山旅游综合收益。

参考文献

[1]李鹏.长白山旅游服务提升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李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孙春光.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万清旭,李钰菲.长白山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作者简介

蔡中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与管理。

责任编辑 王宝珍

作者:蔡中为

第3篇: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的耦合分析及路径优化

摘 要:本文基于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近十年相关数据,以信息熵权法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衡量生态经济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通过时空分析与当地发展状况相结合提出路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耦合协调度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之间具有滞后关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滞后区域与经济滞后区应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加以改进,该地区也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创建宜居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 水土资源 经济发展 耦合分析 路径优化

水土资源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是当前国内生态经济区所面临可持续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更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视察吉林时提出“走出一条发展新路”的总要求,于吉林省而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引领区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包括白城市全境、松原市全境,长春市的农安县,四平市的双辽市等12个县(市、区),位于东北经济区地理中心。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发展高值高效生态经济的基础较好,在地区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缺乏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建设高效生态面临严峻挑战。自2014年《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以来,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发展前景较好。

本文采用耦合分析的方法,对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关系进行具体测度,并结合所获数据结果与当地实际状况提出路径优化建议。本文旨在为推动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并为国内其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贡献发展思路。后文结构将做如下安排: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基于吉林省统计年鉴及各县市经济发展公报的近十年数据,运用耦合分析方法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生态经济学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综合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方法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纵观各时段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厉以宁(1991)就曾研究过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环境规制角色的扮演,从实证视角看,严格而系统的环境规制政策会改变EKC曲线的形状和拐点位置,并且环境规制要配合产业结构政策,来缓解能耗高,排污量大的压力(张红凤等,2009)。近来则有学者认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应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王育宝等,2019)。

从定量分析上来看,起初国外学者Nicholas把物理学中“熵”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学中为系统协调度的测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来我国学者将物理学的耦合分析应用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调度测定中(钟业喜等,2011;吕添贵等,2013),对生态经济区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生态经济的文献总体上多从定性出发,而缺少对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测度,虽然之前也有学者采用耦合度来测算,但存在测算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本文以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这一测度指标,依实际对以往指标进行修改后对其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耦合分析,进而提出路径优化建议。

2 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2.1 研究方法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耦合度获取需要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计算系统综合评价值,并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广得到多个系统(或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但由于耦合度不足以反映出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且由单一指标出发容易造成对结论的误判而与实际状况相悖,因此我们引入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考虑:

D=(C×T)1/2

此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水土资源承载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指数。

T=aμ1+bμ2

取a=0.5,b=0.5,其中μ1,μ2分别代表水土资源综合评价值、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耦合评价指标直接影响耦合度的数值以及反映两系统协调程度的情况,本文在选取两大系统指标时分别采取PSR分析框架以及依据总体-结构-效率整体考量,并通过熵权法获得具体权重。(表1)目前对于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指标分类体系尚无统一的判别标准,这里我们针对吉林省具体情况,并参考其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研究后得到判别标准。

2.2 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分析

根据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2008—2017年可得数据进行综合测算,我们得到了各县市的耦合协调度结果,两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综合评价的对比类型。

通过对十个县市近十年耦合协调度变化趨势的分析,我们发现2008—2016年各县市耦合协调度有小幅度波动,部分县市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联系实际来看,吉林省于2014年印发《规划》并开始实行相关措施,而2017年十个县市的耦合协调度才出现大幅度上升,由此可见其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尽管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十年间的变化趋势大致趋同,但耦合协调度数值大小存在差异。根据各县市的耦合协调度的差异可将十个县市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双辽、乾安、镇赉、通榆、洮南和大安等六个县市。除双辽市以外,其他五个县市在2017年耦合协调度都达到了高度协调的程度。这六个县市在2017年之前的耦合协调程度都处于中度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一般。由于这些县市的位置处于吉林省最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结合具体情况可推断,其协调程度较低有可能是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致。

第二类是农安、前郭尔罗斯、长岭和扶余等四个县市。前郭尔罗斯和长岭县近十年经济发展與水土资源的协调发展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岭县和扶余市的耦合协调程度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四个县市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2013—2016年均达到了高度协调,并在2017年又有了大幅提升。

2.3 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分析

从地域分布来看,第一类县市主要集中在白城市及其周边,均距省会长春较远,耦合协调度较低;而第二类县市距离长春则相对较近,整体耦合协调度较高。然而,两类县市的滞后情况并不单一。就距离长春市较远的第一类县市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地处欠发达地区,理应整体呈现其经济发展滞后于环境的状况,然而乾安县、洮南县和大安市却属于环境滞后型,由此可见这三个县市的水土资源情况较经济发展更为严峻且相当显著,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就临近长春的第二类县市而言,大多数为经济滞后型,唯农安县属环境滞后型与之相别。结合该县发展状况来看,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乾安县、洮南县和大安县三个县较高,从而弱化了经济滞后相关指标的影响,环境滞后问题更加突出。

3 政策建议

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滞后区而言,要做到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两手抓。在生态修复上,应推进河湖连通、绿化造林、草原和湿地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碱地、沙地综合治理;在环境保护上,要加快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诸如查干湖、向海、莫莫格等重要生态功能水域,并推行工业园区循环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从而恢复当地生态功能,增强环境承载力,全面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对于经济滞后区而言,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优先发展规模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国家精品畜牧产品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生态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成以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创建宜居和谐社会。一方面,对于西部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建设而言,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带动周边城镇;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区中各乡镇的建设则要因地制宜推动其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城镇建设与区域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相融合,注重城镇风貌建设,凸显不同类型城镇个性,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宜居小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现状,目前应做到能源、交通和水利三管齐下,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从资源禀赋出发,充分发挥光伏与风力发电的优势,同时加强原油输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以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体系;在交通方面应协调推进陆、水、空交通设施建设,构建高效快捷的交通体系;与此同时,继续推进河湖相连工程,完善农村饮水工程和增强防洪减灾能力以构建对经济发展具有安全保障能力的水利体系。

参考文献

谷国锋,王雪辉.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时空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

李虹,邹庆.环境规制、资源禀赋与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分析[J].经济研究,2018(11).

李军洋,郝吉明.生态经济经营的结构和运行机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01).

厉以宁.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1(04).

吕添贵,吴次芳,游和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及优化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13(09).

王育宝,陆扬,王玮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耦合研究新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张红凤,周峰,杨慧,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03).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02).

周成,冯学钢,唐睿.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6(03).

BOULDING K E. 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M].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 New York, Freeman,1960.

作者:陈逸云 陈浩文

第4篇:吉林省地区庆祝可喜安成立6周年

6月18日,长春市体育馆人声鼎沸,掌声阵阵,4000余名可喜安家人们以文艺形式庆祝可喜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6周年。

会上,市政府秘书长致辞表示祝贺,金洪石副总经理及吉林省总监发表讲话,并回顾了公司6年来的发展历程。

活动中举办了爱心捐助仪式,太有社区的十名贫困学生和六位孤寡老人接受了爱心捐赠,十名贫困学生得到了助学金,六位孤寡老人得到保健被和价值数千元的保健床垫。

值此六周年之际,可喜安会继续为研发性能更佳、品质更优、种类更多的产品而努力奋斗。

祝愿所有可喜安家人们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相信在朴杰董事长的带领下可喜安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5篇:2021吉林地区高考查分时间

时间总是从我们身边慢慢的流逝,高考结束后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查分的时间以及高考志愿的填报了,不知关于2021吉林地区高考查分时间你们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吉林地区高考查分时间以及吉林高考本科什么时候填报,欢迎参阅。

2021吉林地区高考查分时间

高考结束后将进入试卷评阅环节

预计在6月24日左右

考生可以查询到高考各科考试成绩

2021吉林高考本科什么时候填报志愿?

答:高考志愿是分批次录取的,本科和专科的填报时间不同,甚至不同的本科批次都有不同的志愿填报时间。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批次录取结束后才开始进行下一个录取批次。所以考生一定要时刻关注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从每年的志愿填报时间上来看,一般高考结束后二十天左右成绩就会公布,而成绩公布几天后就会开始填报高考志愿了。去年大部分的省市的提前批和本科填报志愿时间都是从6月25号左右开始的。

本科志愿在高考成绩发布后填报,预计吉林首次志愿填报安排在6月27日至7月1日左右,征集志愿填报时间根据录取进程进行安排。

高考志愿填报时间每年都会根据高考录取工作的实际情况来作出一些调整和变化,但是变化不会很大,考生想知道高考后多久填报志愿,也可以去本省市的考试院,参考一下去年的志愿填报时间。

填报专科志愿的技巧

1、密切关注,抓紧填报

一般而言,各批次征集志愿的时间比较短,为12小时,考生和家长要密切关注教育考试院网站,及时获取各批次填报征集志愿的时间,和剩余计划的信息。一般考生所在中学也会及时通知学生。在这里选大学app要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的,每批次征集志愿的截止时间一到,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自动关闭,所以考生要尽早填报,不要错失良机。

2、量力而行,服从调剂

考生还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冲高。一些征集志愿中的“好学校”,往往更是抢手,如果分数不占优势,也很难被录取。尤其是参加本科一批次征集志愿的考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因冲刺名校而落榜的高分考生。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专业的冷热搭配,不要只关注“热门”院校和“热门”专业,应“冷热”结合,使志愿形成合理梯度,提高录取机会。

另外,征集志愿可以考虑不要太过注重专业,应先考虑如何进学校,进了学校一切好办,进不到万事皆空,填志愿时候多加个服从调配,对于加大录取成功率有很大作用。

吉林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

1. 正确估分:分数出来前对一下答案,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估分;

2. 提前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预估分数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面积搜索数据;

3.明确各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

4. 研读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招生章程是高校有关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和录取规则等的政策性承诺,了解学校的招生章程对科学填报志愿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第6篇:关于吉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1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必要性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成分。土壤有机质的缺乏能够引起团聚体性状不好,土壤持水量下降,土壤侵蚀加剧,提供营养的能力下降,减少土壤生物和酶的活性。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就会引起土壤的生产力下降。因此维持和提高农业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1]。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等有机物质,是一种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弃物[2]。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及保水、肥、气、热的能力,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结构趋于合理;秸秆还田能够节约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秸秆直接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增加,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使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猛增,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有明显的激发作用,促使土壤有机质更新,活化土壤养分。另外,具有省时省力、有效防止秸秆腐烂过程中养分的流失等优点,被认为是一条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养地培肥的有效途径。随着机械化收割的发展,秸秆直接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如何促进秸秆的快速分解腐烂、消除秸秆直接还田带来的微生物争氮和病原菌数量增加等不利影响,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同时,若在秸秆还田时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增强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腐解,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特别对缓解中国氮、磷、钾肥比例失调的矛盾,弥补磷、钾肥力不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魏廷举等[3]试验发现,秸秆还田3 年,耕层容重降低0.2~0.19g/cm3,非毛管孔隙增加0.5% ~3.0%,大于2mm粒径的团粒增加202.9%,从而使土壤增强了通透性,提高了地温,促进了有益生物活性增强等。范昊明等[4]实验表明:经2年秸秆还田

后土壤有机质提高0.1 %~0.27 % ,密度下降0.032~0.062 g/ cm3 ,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5 %~2.04 %;全氮、速效磷略有提高,分别提高01002 %~01009 %和014~513 mg/ kg ,而速效钾提高很大,增加8.3~105.1 mg/ kg。

2 影响秸秆降解的主要因素

秸秆还田在现代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秸秆还田是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手段,长期秸秆还田在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质量。研究表明秸秆直接还田的降解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秸秆腐解总的特征是前期快,后期慢,且腐解过程主要集中在前6周,第6周后腐解速度相当缓慢。一般来说,秸秆的降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秸秆的C/N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秸秆腐解的速度,而玉米秸秆的C/N 为53∶1,明显大于(25~30)∶1,其氮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还田的秸秆分解缓慢,此时就必须补充氮素加以调节。

(2)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参与腐解的土壤微生物区系适应的水分范围较宽,但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微生物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研究表明,秸秆分解过程是一个需水过程,且初期分解量大,需要水分较多,土壤含水量主要影响秸秆的前期分解。初期分解中,含水量越高分解速率越快,而后期差异不大。土壤水分为16%~20%时,秸秆的分解速率最快。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秸秆的分解率都会降低。

(3)土壤深度对秸秆还田的腐解状况也有影响。覆盖于地表的要慢于翻埋于土中的分解速率研究表明,埋深5cm的腐解速度最快,埋深15cm稍慢,覆盖在表面的最慢。

(4)其他因素,如土壤酸碱度、土壤温度、土壤质地、秸秆粉碎程度、还田时间和秸秆还田量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秸秆的腐解速度。

3 秸秆还田是典型黑土培肥的重要途径

在人类开垦以前,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为4 %~6 %,高的超过8 % ,黑土的团粒结构也较好,水稳性团粒结构超过50 % ,土壤呈中性、微酸性反应,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协调,保墒透水性能好[5]。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加剧,土壤的物理结构不断恶化,土层持续变薄,许多研究东北黑土退化问题的学者认为,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减少和土壤侵蚀是东北黑土质量下降的两大主要因素。一是自然植被遭受破坏使有机质来源数量显著减少,耕地作物地上部每年随收获而取走或就地烧毁而遗留在土壤中的根茬仅占小部分,这是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积累远低于荒地的根本原因。二是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使有机质的积累条件受到破坏。

黑土在人类的影响下,土壤结构恶化,土层不断变薄,其根本问题在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黑土区土壤侵蚀加剧,黑土赖以发育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5]。因此,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改良中应推广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王洋等[6]在吉林省德惠市进行了施用秸秆堆腐肥对黑土农田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应用秸秆腐解剂可快速堆腐秸秆,黑土农田施用充分腐熟的秸秆肥配施NPK化肥,耕层土壤平均年提高有机质0.4 g/kg,全N 0.18 g/kg,速效氮9.93 mg/kg,速效磷1.80 mg/kg,速效钾4 mg/kg,土壤容重年降低0.02 g/cm3,玉米增产15.7%。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郑立臣[7]对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在粉碎还田、覆盖还田、高茬还田处理中,粉碎还田的农田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比覆盖还田、高茬还田的高,粉碎还田的农田土壤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和热水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百分比也最高。李万良[8]对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走秸秆还田机械化道路是实现秸秆还田的有效方式;其次秸秆的快速腐解是秸秆还田的关键技术,机械粉碎能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扩大接触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腐解,重点研究快速腐解秸秆的生物菌剂,研制和开发能够在好气性条件下快速腐解秸秆的微生物或生物化学制剂。

第7篇: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教案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北方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基本情况。

2.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表、分析对比,使学生识记北方的区域特征

3.了解北方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的农业生产特征与森林资源的分布。

4.了解北方的矿产资源及重要的工业基地。

5.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成就、问题及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相当巨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北方的自然环境、农业特征、矿产资源

三、教学难点:分析北方地区气候、地形、河流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人民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讨论法、引导法、比较法等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平台

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入】(多媒体显示)

欣赏诗词《沁园春•雪》,并配合北方风光图片。

(一)、北方地区范围、位置和自然环境

【读图】媒体逐一显示本区的地形区、河流、山脉、海域等

【学生活动】

1.读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东部秦岭—淮河以北)

2.读图找出北方地区的各省级行政区。

3.说说本区的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及民族组成。

(二)、旅游资源

【提问】①本区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因此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请说说看本区有哪些人文旅游资源?

(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等)

②请说说有哪些自然旅游资源?

(泰山、长白山天池、恒山、华山等等)

【图片及片断欣赏】

请收集旅游资料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面

(包括上述的旅游景点图片、“观冰灯”和“冰上运动”的录像等)

三、农业生产特征及主要农产品

【读图】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

【出示问题,学生讨论】

①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之间?(400—800毫米之间) ②在这种情况下其耕地类型是什么?(旱地)

③北方地区属哪个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④这样的温度带中各自的作物种类一样吗?作物熟制是如何?

以北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高粱、

大豆、马铃薯、甜菜

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

荞麦、甘薯、谷子

(同时出示有关作物的图片)

【学生活动】

由农业资料收集组的同学介绍东北平原的 “黑土地”。

(媒体同时展示“黑土地”、东北小麦田、机械化耕作等图片)

【过渡】由前面的读图我们知道本区有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北部有很多的山脉,这些地区有丰富的什么资源呢?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有“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

本区位于温带,因此本区的温带水果非常有名,有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同时出示各特产的图片)

(三)、矿产资源与工业生产

【读图】(出示矿产资源布图)找找看本区有哪些矿产基地?

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鞍山铁矿、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大同煤矿等【活动】 由工业组的同学介绍山西省的煤矿,说明山西省是我国生产煤炭最多的省份。(出示图片)

介绍我国最大的大庆油田(播放有关片断)

【讨论】

由于本区资源丰富,因此在这些资源基础上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业中心,读图看看本区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基地和中心?

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示图)

工业中心:太原、西安、兰州等

【讨论】

阅读课本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环境变化”,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谈谈本区还有哪些不足和局限?

【归纳】

除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以外,还有沙尘暴、缺水问题。

【讨论】

那么解决的办法有哪些?

【录像】让学生观看下列影像资料,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问题二: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黄河与华北平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问题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展示黄土高原治理较好的地区的图片资料)

【小结】(利用课件板书)

【课后活动】

有一国外大集团准备到中国北方投资,派出考察团来北方地区。请准备好资料和图片,向外方代表介绍北方地区的优势和特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同时学生们也居住在该区,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应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与处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该区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节课学生们已有学习北方地区的经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归纳。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3)了解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分布,并分析其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4)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矿产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四、教学建议:

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以优美的诗词和画面引出富庶而又美丽的江南。“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多情浪子柳永这首才情并茂的《望海潮》,把江南充斥着巨大财富的美景描绘得令人神往不已。这些美丽的文字甚至引发了一场战争——统治着北方茫茫旷野的金国海陵王完颜亮读这首词后,周身热血沸腾,夺取江南这一人间天堂激发起来的勃勃野心不可扼制地张扬开来,他立即下令调集强悍的女真骑兵部队杀奔南方,并亲自担任这支

浩浩荡荡的南征大军的统帅。江南是否就等同于南方地区呢。

【南方地区的范围】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东临黄海和东海,南临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用板画形式表述)主要地形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同时说明江南和南方的异同)

【合作探究】

提供给学生有关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4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要求将学生分成4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分别从4组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概括出这4个地区的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具体要求见学案),并选出一个代表具体阐述本组的观点,在此其间,教师巡回指导。(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了人人参与,营造出了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这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阐述进行评价、总结和提炼,同时也让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教师总结略。

【学以致用】

请同学做一个设计师,为这几个地区设计一下适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的民居,并说出理由。教师也可以出示几张典型的民居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气候、地形相应知识来判断该民居所处的区域。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造就了各地不同的人文景观。【综合演练】

我们感受到的南方地区一直是一个温馨、富饶的地方,然而南方地区也有其粗暴的一面。引入南方雪灾视频图片和材料,请同学思考下雪是自然现象,北方年年都下,即使有暴雪,也没造成严重问题。为什么南方降雪会产生这么多问题呢?为什么湖南省受灾比较严重,而四川盆地相对影响却较小呢?面对灾害的发生,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学后记

第8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 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 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

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 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 7月接近30℃ 1月O℃以上 较多 较均匀

北方地区 7月25℃左右 1月O℃以下 较少 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 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 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 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 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

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南北方人文差异的活动,教师点评。

课内小结: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课下作业:阳光课堂。

第9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本节课要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给学生提供中国地形空白图,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标出秦岭淮河,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联系回顾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相关地图及图片,通过对比,学生总结出南方与北方主要自然环境特征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差异。 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区域划分图中标出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限秦岭-淮河并能回顾总结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两个区域在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及植被类型方面的差异。

(3)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民居、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上的差异。 (4)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对教材 学情的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 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是区域差异表现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教材通过对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区域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且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中国地理有了一定感知,也培养一定读图分析能力,同时对南北方地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教学要从学生的身边事例谈起,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地图,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引导,以教师讲解为补充完成本节课学习。

三、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通过阅读各种图,提取信息,加以整合,初步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设计

首先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四大地理区域,追问威海属于哪个地区,在回顾复习中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入这节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设计

首先出示反应南北方自然环境和人环境差异显著的图片,学生根据了解判断每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感受南北方的差异。 第

二、学习北方与南方地区位置范围,根据导学案活动二,让学生在中国地形空白图中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及其分界线—秦岭淮河,联系回顾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位置,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出示区域划分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划分图、三大阶梯分布图,学生对比分析,得出北方与南方地区同属季风区,都跨越了第二 三阶梯,锻炼了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三、学习北方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根据导学案活动三,让学生在中国地形空白图中标出两区域中主要地形区,总结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地形特点。学生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水热组合图,对比分析北方与南方地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即将水季节分配差异。学生读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河流的流量变化曲线,总结出北方与南方地区河流在径流量、有无结冰期、汛期、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差异?思考造成南北方河流量差异的原因。根据图片思考回答南北方的植被类型差异,进一步思考区域内部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这一环节学生根据相关地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第四、学习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我设计了一个游玩日记《广州的同学王凯假坐火车来威海游玩所见》 通过日记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北方与南方在气候、农作物类型、民居特点存在较大差异。随后播放《南北方农业地区差异》视频让学生由视觉感官感知南北方在耕地类型、熟制、农作物种类上差异。播放《自然环境的生动反映-南北方的民居》视频,让学生了解南北方民居特点。随后完成导学案表格填写。最后欣赏南北放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房屋风格、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的图片,。

第五、学生完成学案巩固练习,巩固知识点并进行及时反馈。

上一篇: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