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网移动网络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G的引入将会有更多的新业务出现,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将成为运营商开展3G业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将以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以及即时通信消息系统为例,探讨一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运营商间业务互联互通的问题。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运营商在开展3G业务时,短消息业务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固定网移动网络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固定网移动网络论文 篇1:

基于IMS的固网移动融合技术的研究

摘要:该文分析了以IMS为基础的固网移动融合技术,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融合技术的发展和它与IMS网络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IMS是如何对固网融合技术支持。首先介绍了IMS的基本概念,以及FMC,并把它分成了四种类型。 最后给出了以IMS实现固网移动融合的适用性。

关键词:IMS;融合技术;核心网络

FMC Technology Based on IMS Research

GUO Ning

(Depart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1, China)

Key words: IMS; FMC; core network

“固网移动融合”(FMC)这个术语的语义比较模糊。在本文中,我将尽量澄清这个概念,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融合以及将IMS与它们分别对应。而IMS作为3G网络中核心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将在本文中进行介绍。

1 IMS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1 IMS-概述

IMS最初是由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制定的一项3G网络核心技术标准。现在这项标准已为ITU-T(国际电联标准化部门)和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委员会)认可,被纳入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框架之中。它被认为是未来实现固定网和移动网融合(FMC)的重要技术基础。

IMS的体系结构分为业务层、控制层和链接层。业务层由应用(和内容)服务器组成,负责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控制层由网络控制服务器组成,负责管理呼叫或会话的设定、修改和释放。在这些服务器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的SIP服务器。在控制层中,还配置了计费、运营维护等多功能。边界网关负责与其他运营商网络或其他类型网络之间的互通。连接层由用于骨干网和接入网的路由器及交换机组成。

IMS符合下一代网络把呼叫控制和传输分离的要求;它基于SIP,与接入无关,符合网络向“多种终端——多种接入——统一控制核心网——多种应用的网络体系结构”演变的发展方向,使得多种业务能同时进行交互,以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通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人到内容的多媒体通信,还能实现人到人的多媒体通信。IMS将最终融合固定网、移动网、企业网、无线网等各种网络,简化网络结构,支持更丰富的定制化业务。

1.2 IMS-发展历程

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组织3GPP一直在进行它称为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标准化研究。在3GPP的文件R5中,IMS是UMTS核心网络中提供端到端多媒体业务和集群多媒体业务的中心。在3GPP的R6中,IMS已经被定义为支持所有IP接入网的多媒体业务核心网,可以支持任何一种移动的或固定的、有线的或无线的IP-CAN(IP Connectivity Access Networks),包括W-CDMA,CDMA2000,Ethernet,xDSL以及Wireless LAN等等。

IMS由控制多媒体会话的网络实体组成,在UMTS中IMS是提供IP多媒体服务的核心。IP多媒体服务使用GPRS网络来进行传输。网络提供者同时为IP多媒体服务提供传输实体和网络控制实体。网络结构同时允许为第三方提供附加的IP多媒体服务。

在UMTS版本5或更高的版本中,新增加的主要内容就是添加了两个全新的具有重要能力的IMS。第一,增加类似呼叫状态控制功能(CSCF)的新的网络实体来提供基本的IP多媒体服务,例如在两个用户间的多媒体会话的发起。第二,相互兼容已经发展到可以提炼一些网络实体能力的阶段,例如开放业务接入(OSA)服务能力。利用基本的IP多媒体服务和网络提供的能力,OSA服务能力的功能被期望能够激励第三方新的IP多媒体服务的产生。

一个IMS包括一个或多个CS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IMS媒体网关、多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MRFC)、订阅位置功能、中断网关控制功能(BGCF)和应用服务器。我们下面解释IMS如何实现其主要功能和如何为UMTS增加支持多媒体业务。

IPv6--IMS的信令和会话业务都是通过IP承载的,但是,并不是任何版本的IP都是可以使用的,IMS要求只有IPv6才能在IMS域中使用。虽然这将使UMTS这一全球第一商业系统广泛地发展IPv6,但是这仍将是一个大胆的要求,因为:

IMS中的IP寻址与分组域骨干网中使用的(例如IPv4)和电路域中使用的是不同的,所以IPv6和IPv4互通的问题需要解决。

用于移动台接入IP多媒体服务的IP寻址范围必须在IMS寻址域内,这个寻址域是在建立好IP连接时激活的PDP上下文中安排好的。IP地址可以从服务域而不是归属域的GGSN中获得,从路由的效率来考虑,这是一个优点。

呼叫/会话控制--CSCF使用SIP在呼叫控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CSCF可以比作电路域语音通话中移动交换中心的信令部分和控制部分。除了语音通信之外,它还能支持多媒体会话。SIP是在移动台和CSCF之间、CSCF之间、CSCF和MGCF之间、CSCF和应用服务器之间有关信令方面的协议。CSCF起到了很多作用:作为代理CSCF(P-CSCF),这是移动台和IMS连接最初的一点;作为提供服务的CSCF(S-CSCF),可以用于会话控制;作为询问CSCF(I-CSCF),这是网络中各个移动台的有关IMS信令的一个主要的连接点。

PSTN互通--当会话的一端为IMS用户,而会话的另一端是公共电话交换网用户时,网络需要四个新的功能实体-IMS媒体网关、MGCF、信令网关和BGCF。BGCF具有支持PSTN与PS域之间的呼叫的功能。媒体网关用来完成在两端用不同格式编码的媒体信号的翻译。MGCF控制IMS媒体网关,提供在基于SIP的和基于ISUP信令之间应用级的信令翻译,并且与S-CSCF进行通信。传输级的在基于IP的和基于SS7的信令翻译由SGW完成。BGCF识别网络和网络中的MGCF,并确定进入PSTN的位置。

处理用户签订的信息和用户状态的信息--归属用户服务器(HSS)是主要的数据库,它存储用户签订的业务信息和本地信息。它可以被考虑为一个增强型GSM网络中的归属位置寄存器。因为在网络中有几个HSS存在,在注册和会话建立过程中,为了找到有目标用户信息的HSS,用户位置功能被CSCF询问。用户位置功能不需要在单一的HSS环境下实现,因为CSCF知道哪一个HSS会被使用。

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包括基于SIP的应用服务器和OSA应用服务器,这些应用服务器可以实现各种服务,例如语音提示服务和预付费服务。支持多种服务的应用服务器还可以促进新的业务的产生。在这两种情况下,SIP为S-CSCF的信令服务,然而,在一个OSA应用服务器的例子中,一个OSA容量服务器应该插入在OSA应用服务器和S-CSCF之间。

多方会议-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MRFP)和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MRFC)支持多方多媒体会议,并能体现媒体资源(例如,语音提示功能)的实际能力。MRFP处理和混合实际的媒体流,MRFC控制MRFP的媒体流资源。

其他问题-在设计和标准化UMTS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在2000年底才确定下来一个用户的服务控制由它的归属网络来执行,并且,当用户漫游到国外网络时,这个功能仍然适用,但是,因为存在仅仅由归属域控制产生的潜在的劣势,例如,归属域的过载和处理分组上的延迟,所以由访问域进行控制的问题也已经开始考虑了。而且,关于支持由访问域和归属域通过IMS共同控制的问题,3GPP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了。然而支持两种模式必定会使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因此,3GPP最终决定使用归属域来控制,但是,以后可能会重新进行这一问题的讨论。

2 固网移动融合的概念和分类

固定移动融合(FMC)是指网络业务提供与接入技术和终端设备相独立。从用户角度看,FMC的目的是使用户通过不同接入网络,享受相同服务,获得相同业务,主要特征是用户订阅的业务与接入点和终端无关,也就是允许用户从固定或移动终端通过任何合适的接入点使用同一业务。FMC可以使用户在一个终端、一个帐单的前提下,在办公室或家里使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而在户外,则通过无线/移动网络进行通信。FMC同时还包含了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之间,终端能够无缝漫游,对用户而言,这也意味着简单和方便。

FMC提出的直接动因在于下述几个因素:移动电话及IP电话大量分流固定电话,人们期望充分发掘固网资源潜力、延长固网生存期;无论固定还是移动网,其同质或异质竞争日益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增量不增收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人类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再仅满足于传统语言通信,对数据、多媒体、视频类业务提出了更多、更紧迫的需求。

2.1 设备融合

这类融合必须依赖于设备连接单个或独立网络的能力,无论是用固网还是移动的接入方式(例如WiFi和GSM/UMTS)。

通用移动接入(UMA),在3GPP里也称作通用接入网(GAN),是这类融合的一种解决方案,因为它允许添加对移动核心网的IP访问,同时保持多级信令栈,以提供各标准之间,例如WiFi和蜂窝接入之间的交接。UMA/GAN需要接入网中有专门的基站来新添加对移动核心网的访问。

IMS的语音呼叫连续性(VCC)规范支持类似的功能,但这里的交接是通过在IMS核心网和移动核心网间的切换来实现的。与VCC的一个问题是,语音服务是跨越两个不同的核心网(IMS和预IMS移动核心支持),这可能会导致问题,因为增值服务应当在统一或者至少在两个相干网络中执行。3GPP IMS的集中服务(ICS)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为IMS和预IMS移动核心网的定位增值语音服务到单个IMS电话服务器中的(TAS)中。

总体而言,设备融合严重依赖于双模设备,同时也需要相关市场的渗透。它可能也面临诸如用户体验和电池消耗之类的技术问题。注意这是唯一一类依赖于设备通过不同方式接入到网络的能力的融合。

2.2 服务融合

服务融合依赖于服务实现中的融合支持。通常,固网和移动设备分别通过他们不同的访问方式访问他们各自的网络。通过允许服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设备中一起发布,这样特别的实现使服务具有融合性。这通常意味着移动和固网之间身份的联合,对融合型服务的使用,以及对固网移动OSS/BSS功能的强化,以发布一套一致的条款和总的账单。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服务要被一个一个地作成具有融合性,无论是总体上基于服务的实现,还是与一个专门的,例如处理固网/移动联合共享的服务档案,这样的融合性框架整合。这类融合也许要支持会成本很高,且难以演进,有时也许会因技术为题而受限。

2.3 网络融合

网络融合依赖于核心网支持使用不同接入技术的不同类型的设备的能力。一个单独的IMS核心网也许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接入技术,如GSM, UMTS, LTE, Femtocells, WiFi, xDSL, FTTH, 电路交换的固网接入和电缆,以及相应的使用它们的设备。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要求设备具有连接到IMS的功能,无论是通过本地或内部支持,还是通过本地网关,还是通过网络网关。另一方面,它并不要求设备支持多种不同的接入技术(如WiFi和GSM/UMTS)。

孤立地看,网络融合,基本上是降低成本的功能,因为它避免了部署网络接入特定的核心网络,从而削减了经营者的资本开支和运营成本。固定和移动设备还可以利用与不同的服务记录相关联的用户标识,并提供访问差别服务或服务实现。

然而,网络融合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实施业务融合的支持,因为它意味着支持同样的(IMS)协议的设备(或通过网关),以及一个通过独特的核心网络对应用程序服务器的统一访问。基于IMS的网络融合,因此可以被用来以更符合成本效益和简化的方式支持服务融合。

网络融合目前是一个强有力的IMS驱动者,它可以使运营商在新式或旧式的接入技术之间部署新的接入技术(如WiMax, LTE)或针对特定的融合服务(如企业FMC,融合的信息收发)。

此外,基于IMS的网络融合也可以被看作是迈向用户融合这个最终目标的一步。

2.4 用户融合

基本概念:用户融合依赖于一个独特的融合性订阅的支持,它也许使用了融合的用户标识(例如在固网和移动设备间共享的用户标识)。它建立并扩展于网络融合之上。

在这个方法里,运营商在HSS里定义了一个独特的用户档案,它可能包括融合的标识,分离的固定和移动标识(如果需要的话),和特定于接入的信息,如认证方法和证书。

在最高级的场景里,用户可以从多个固定或移动设备上同时注册同一个用户标识(如sip:john.smith@operator.com)。存储于HSS上的服务档案和相关的共享标识支持融合性的接入和IMS应用服务器,它将一个融合性的用户档案和这个标识关联起来。在这个方法里,每个部署于IMS框架上并和一个融合的标识相关联的服务事实上已经是融合状态,因为它可以通过各种设备和各种接入访问。

包含了融合标识的SIP请求可以被IMS核心网络(可能还有应用层)智能的处理,通过一系列策略,包括向多个设备振铃或发送请求(如短信),来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这也许是通过多个标准,如用户偏好,设备能力,以及更多动态信息,如是否在线。

其他有趣的功能包括会话移动性(目前在IETF和3GPP开发中),它允许将一个设备上正在进行的会话传送到另一个上,以及将多媒体会话的不同部分发送到不同的设备上的可能,如将的语音/视频会话的视频部分发送到电视上,而将声音部分发送到手机上。

3 结论

该文给出了IMS与FMC的相关概念并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IMS能够支持所有类型的融合:设备融合,服务融合,网络融合以及用户融合。

在本文的观点中,设备融合和服务融合有一定限制,属于战略性的呼吁,而这源于它们的成本上的限制。并且,为了支持它们,IMS也许是唯一可用的框架,相比其他而言,它不需要对现有投入进行大的调整。

IMS在固网移动融合技术上的真正好处在于,网络和用户融合是运营商的规划路线图中的一部分。这些目标为了设备和服务融合调整了对IMS的使用,作为与网络和用户融合组合的长远战略的第一步。网络融合本身可被用来作为向用户融合的过渡,它将是IMS中真正具有革命性的一个领域。再加上它支持多媒体通信的功能,可以与服务相结合,并且将Internet与电信领域融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 Arkko J,Kuijpers G,Soliman H,Loughney J,Wiljakka J.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IPv6) for Som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Cellular Hosts.RFC 3316,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April 2003.

[2] 3GPP2.Multi-Media Domain Overview.TS X.S0013-000,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 (3GPP2).

作者:郭 宁

固定网移动网络论文 篇2: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通的研究

3G的引入将会有更多的新业务出现,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将成为运营商开展3G业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将以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以及即时通信消息系统为例,探讨一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运营商间业务互联互通的问题。

短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运营商在开展3G业务时,短消息业务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论述短消息系统的互通网络结构,并对互通时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短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短消息业务提供终端发起、终端接收的信息服务,必须由MSC或SGSN及HLR配合完成。

不同平台及运营商间短消息的互通原则上都是由短消息网关完成的。短消息网关负责消息转发、协议转换、路由管理、话单输出等,具体包括互联网关和汇接网关的功能,前者用于SMSC和SP之间的交互,后者用于路由信息的管理即与其它平台及运营商的短信系统互通。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所谓固定网短消息,就是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向固定电话用户提供多种信息的服务。

为实现固定网用户和移动网用户之间相互成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可以直接在短消息中心之间互通,也可以经过短消息网关互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网路结构简化,网间结算以及组网方便,大都是经过短消息的互联网关互通。运营商通过网间互联网关的连接以及互联网关与短消息中心之间的连接达到互通的目的,也就是一方的短消息中心在向对方用户发送短消息时,该短消息经双方的互联网关提交给对方短消息中心,由对方短消息中心向自己全网内用户发送。

网络结构

和固定网短消息互通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运营商可新建3G移动短信网关,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固网短信网关相连实现3G移动网短消息和其他运营商固网短消息的互通。

此方案互联点位于3G短信网关和固网短信网关之间(即虚线处),互联点清晰且便于3G短信及固网短信系统各自的计费结算及维护管理。

编号问题

目前,移动用户给移动用户发送点对点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接受短消息用户的号码)就是移动用户的号码。但是,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除点对点的短消息以外,还包括了与各个ICP发送的短消息,为此必须给每个ICP分配相应的号码,而这些号码的分配是由移动运营商自行分配的。号码的分配当时并没有考虑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还会与固定网的短消息业务互通,因此给ICP所分配的号码是与固定网电话用户的号码类似的号码。据初步统计,已经被占用的长途区号达几百个,包括已经使用的和空余的,同样也占用了一部分本地电话号码。当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与现有的ICP的号码是重复的,而且这种重复没有规律。因此,在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短信互通时就需要解决号码的冲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固定号码前面加上一个标识码,即起用一个未使用过的号码“106”。当移动用户给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时在被叫用户号码前面加上标识码“106”,号码长度最长可达15位。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在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由于从固定网用户编号上无法区分其归属于哪一个运营商,故需经过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来完成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的路由选择工作。

当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经过移动网的短消息中心到移动网的互联网关,移动网的互联网关不需要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的运营商,把短消息发送给第三方的互联网关,由第三方的互联网关去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运营商的用户,随后就可以把短信发送给此固定网运营商的短信互联网关,再经其短消息中心将短消息发送给用户。

在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上需要有相应的各本地网的不同运营商的号码分配纪录,且要保持实时更新。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可采用3G互联短信网关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短信网关互联的方案,互联短信网关可按照目的地进行接续和计费。互联短信网关之间可采用专线或者INTERNET相连。

由于移动网短信互联互通已经相当成熟,故本文不再赘述。

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多媒体消息业务 (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 提供了一种非实时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可使多媒体消息在手机、PC/PDA 以及email客户端等多种通信终端之间实现互发互收。收发的信息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email及视频。多媒体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多媒体消息作为一种位于IP网络层的增值应用业务,它可连接各种载体 (例如: GPRS、CSD及HSCSD等),因此,也是面向3G网络的。多媒体消息业务的实现必须由MMSC、WAP GW和HLR等网元配合完成。此外,多媒体消息业务要使用短消息中心(SMSC)来发送多媒体消息的通知给用户终端。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是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存储并处理进出MMSC的消息,完成在网络上发送由文本、声音、图片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消息。多媒体消息中心内部主要分为MMS Relay 和 MMS Server,互通的功能主要由MMS Relay 完成。MMS Relay负责在不同的消息系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送,它在服务器和用户代理之间提供一个综合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网络综合不同的服务器类型。根据需要,MMS Relay 和 MMS Server可以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多媒体消息业务系统中,MM4接口是多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保证。3GPP 多媒体消息规范本身对于互联互通就已经定义了MM4接口(在各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中实现),因此,只要各运营商在3G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中遵循3GPP规范设置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多媒体消息网关就能实现多媒体消息的互通。但由于现有移动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均未采用3GPP的规范设置,中国移动的“彩信”是采用基于3GPP规范并进行修改的非标准形式,而中国联通的“彩e”则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形式,故在与这些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互通时,视其采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多媒体消息网关实现运营商之间的多媒体消息的互通。具体的多媒体消息互通网络结构图如下: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可以将运营商A的MMSC和运营商B的标准MMS系统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MMS系统之间。当与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MM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网关和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之间。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3G系统支持的新业务非常多,本文将以即时通信消息(IMPS)的互通为例,简要论述一下3G新业务的互联互通。

IMPS业务是由Instant Message(IM)业务和Presence业务组成的。

Instant Message(IM)业务,即可在一系列的参与者间实时的交换各种媒体内容信息,并且可以实时知道参与者的出现(Presence)信息,从而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它具有便利、快捷、直接的特点,非常适合朋友之间、组织内部以及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流。

Presence业务,就是使得参与实体(人或者应用)通过网络实时发布和修改自己的个性化信息,比如:位置、心情、连通性(外出就餐、开会)等,同时参与实体可以通过订阅、授权等方式控制存在信息的发布范围。Presence业务可以通过E-mail、SMS、IM等方式通知用户状态信息。

即时消息业务系统包括即时消息中心IMPSC(Instant Message & Presence Service Centre)、用户数据管理系统、外部增值应用系统等,其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IMPSC:即时消息中心,由即时消息接入点IMPS SAP、即时消息调度中心IMPS Server、话单及报表管理系统、维测系统及网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及用户业务WEB自助功能等组成。

IMPS GW:即时消息网关,通过IMPS 网关与远端非Wireless Village协议(已并入OMA的IMPS协议)的IMPSC的互通,使不同IMPS系统的用户之间可以互通即时消息。

当IMPSC都采用Wireless Village协议时,可通过IMPSC直接互通,如IMPSC之间采用的协议不同,则可通过IMPS网关实现互通。

如各运营商遵循OMA规范设置IMPS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IMPS消息网关就能实现运营商间的IMPS消息互通。而在与采用非OMA规范设置IMPS系统的运营商互通时,视其采用的IMPS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IMPS消息网关进行协议转换,实现运营商之间的IMPS消息的互通。

IMPS业务互联互通方案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采用OMA标准的IMPS系统时,当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IMPS系统互通时,可以通过IMPSC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IMP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IMPS系统之间。当与其他运营商的非标准IMP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IMP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IMPS网关和其他运营商非标准IMPS系统之间。

随着3G牌照的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应的业务互通将对运营商3G网络建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而短消息和多媒体消息的互通显得尤为紧迫。运营商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尽早实现运营商内部以及和其他运营商间的业务互联互通,达到运营商和用户之间的利益双赢。

作者:谢 亮

固定网移动网络论文 篇3:

浅析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融合

摘 要:目前网络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软交换技术实现网络服务的,固网和移动网虽然都应用软交换技术,但固定软交换技术与移动软交换技术应用环境和实施方法还是有区别的,预测双网融合的可实施性,通过专业和有效的手段整理可行的双网融合方案。

关键词:固网;软交换;网络通信;双网融合

目前,新一代的网络通信技术日渐趋于成熟,各运营商也在寻求减投增收的渠道。新一代的网络要求承载和网络控制之间是分开的,又要求网络控制与网络业务相分离,而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应用软交换技术,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也是采用软交换技术来控制核心系统,在这样的前提下,若是将双网融合,然后共用网络设备、统一计费和服务项目的管理,变得更加具有可行性,为有效控制网络运营成本、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1.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网中的应用

目前,新一代的网络通信技术日渐趋于成熟,其中用于控制呼叫和通话的主要方式就是采用软交换技术。通常情况下,呼叫和通话等语音业务是通过窄带的软交换实现的,而功能更强大的多媒体业务则通过宽带软交换来实现。

在通信工程中窄带软交换技术是遵从H.248协议或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控制网关和接入设备;或者是依循扩展的H.248协议,通过R4版本中定义的移动交换服务器对MGW进行控制[1]。

各种服务器依循会话初始协议进行语音通信的过程,是固网对宽带软交换技术的应用;IP多媒体子系统依照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对语音呼叫进行核心控制,是移动网络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方式。

软交换技术在固网的应用中已经非常广泛,同时拥有商用网络和试验网络产品。移动网络对于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则只限于试验网络的产品。

2.固定软交换与移动软交换比较

固网与移动网商用产品虽然都是通过窄带软交换和宽带软交换两种基本手段来实现的,但是在固网和移动网中它们实际应用的方式却一定的区别,由于软交换技术的运用环境不一样,这种情况是必然的。

固网呼叫服务器和移动交换服务器对窄带软交换技术的运用是在遵从H.248协议的前提下来实现的,但是它们各自应用的H.248协议体系还是有区别的,移动交换服务器的功能非常复杂,所以在遵从协议方面应用技术上也很繁复[2]。固网呼叫服务器需要H.248协议的支持,控制小型综合接入设备还需要依照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移动网络中一些特殊的功能需要通过H.248协议的特有功能包来实现,而不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固网呼叫服务器之间基本是通过SIP-T协议来完成局间信令的,而移动交换服务器则是通过BICC和MAP协议来实现局间信令的。固网呼叫服务器与移动交换服务器在对智能网相关的协议应用上是则完全不相同的。

移动网媒体网关以遵循H.248协议的基础上,还需要承载控制协议的支持,而固网是没有这项要求的,这要求移动网的,因此在媒体网关智能化应用上程度,移动网更为复杂。对于呼叫控制协议,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都是依循会话初始协议来实现端对端通话,这个过程没有应用到承载网络[3]。因此在依循会话初始协议的对话控制等应用上可以实现跨网服务。为配合移动网络更广泛的应用服务,IETF专门对SIP协议进行了相关变动,为移动网无线资源优化节省提供可行条件。新的通信技术下的固网服务也加入了部分媒体控制应用,这和移动网中的媒体功能很相似,因此固网和移动网双网融合具有可行性意义。

3.网络融合的方案

固网和移动网的通信业务通过固定软交换技术和移动软交换技术来实现,在应用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技术的方式上,依据相同的会话初始协议,而且在对媒体控制上的应用也是相似的[4]。因此,要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网络融合,是具有可实施性的。但是因为固网呼叫服务器和移动交换服务器在技术应用差别比较大,要实现网络融合,还需要做出详细的调整。

窄带软交换的融合:窄带软交换技术在固网服务器和移动交换服务器,与媒体网关接入的方式、专业编码、支持协议等应用中区别很大,因此只有在媒体网关能够同时适应固网和移动网的应用,才能实现网络融合,但是这方面应用管理和资源控制比较复杂,如果要进行技术融合并非易事。

宽带软交换的融合:移动网的CSCF和固网的SIP采用服务器有效结合,将电路交换信令和承载控制信令分离,可以将SIP信令能转换为ISUP或BICC,达到共同处理SIP信令的目的;通过对在媒体服务器功能方面,以媒体格式转换的形式,使固网和移动网能同时进行网关操作,通过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和处理器实现多媒体业务。在SIP服务器功能上拥有相似性,所以宽带软交换技术实施融合更为简单[5]。

4.结束语

通过对固网和移动网中软交换技术应用的分析,可以说,对固网和移动网进行网络融合,是一项重要的通信改革。在目前网络通信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技术,以达到有效控制网络运营成本、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效益为目的,以先进的通信科技为参考,应用在固网和移动网的软交换技术上,以有效实现网络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晓辉.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19):115.

[2]李建辉.探析基于软交换技术移动交换系统的安全组网方案[J].信息通信,2013(4):266.

[3]刘剑.基于软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融合[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4):57

[4]贾维珉.基于软交换技术通信网络融合[J].中国科技博览,2013(10):40.

[5]焦峰,郝祎,秦立军.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12(3)24-27.

作者:贺应涛

上一篇:教师个人考核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工会主席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