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治理 带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摘 要:通过构建乡村民众参与乡村旅游治理的创新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的协同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治理;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在乡村发展旅游,从战略的高度来讲,是一个富民战略,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富民,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稳定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开启了加快发展的新征程。

乡村旅游对乡村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促进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得以改善

长期以来,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大量外流,集体资产模糊不清,导致集体和村民之间一盘散沙,缺少凝聚力。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集体和个人关系通过新型经营组织这一纽带得以改善。一方面,集体需要村民支持才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村民需要集体作为代表来增加谈判砝码和保障自身利益。集体和个人重新凝聚起来,不单单改善了治理结构,更提升了乡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现代的农业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模式,乡村旅游业同时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将三种产业有机结合,使农村出现了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旅游观光,联合开发旅游风景区,有效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乡村旅游根植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使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像如农家乐这样的旅游形式,游客不仅可以体验采摘和种植的乐趣,还可以购买当地的特产和手工艺品,种植户不仅节省了运费的开支,也保证了农产品的收益,拓宽了销售渠道,这是过去农村产业结构之中所不具备的优势。

3、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服务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每一要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需要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體系,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给予农民创造更多的增收机会。同时,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远景的深入,也使得农村越来越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进而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再者,乡村旅游在传播人文特色、农村文明、风土人情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刻板的影响。同样农村新思想、新理念、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引入,也改变了农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推进。乡村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会得到迅速的发展。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旅游业会增加就业的机会,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也随之提高,伴随而来社会闲散人员的减少,进一步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4、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乡村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果规划合理能够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不仅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手工业、交通、农业甚至是养殖业的发展,可以说借由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一定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过去一直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收入的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的经济收入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一方面,农民可以在规模化的旅游项目中从事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农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设民宿、农家乐、运输、超市、商店和浴室等相关的项目。并且,很多游客在旅游后都会带一些当地的特色原生农作物,对于当地农民来说也是一项比价重要的经济收入。在旅游旺季,农民们主要从事旅游相关的行业,在旅游淡季,农民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们也不用常年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或者留守老人的社会现象。这样,农民的收入就会得到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较大提高,幸福感自然就会增加。

5、带动农业合作社发展

面对乡村旅游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乡村社会应进行治理创新,通过构建乡村旅游的公共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实施乡村旅游产业管理与乡村社区发展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机制,构建乡村民众参与乡村旅游治理的创新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的协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种类型,是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乡村旅游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对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乡村旅游合作社作为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和亮点,有着明显的政策优势、法律优势、组织优势和产业优势,可以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将在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要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进行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资金、资源、人才等各项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空心村现象的加剧和人才流失问题使得乡村面临凋敝的危险。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以全域旅游为背景,发展乡村旅游对引导人才、资金回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非常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因为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所以,发展旅游业会增加就业的机会,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也随之提高,伴随而来社会闲散人员的减少,进一步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也会相对得以改进,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方便游客的设施也会有所增加,在客观上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

7、促进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

探寻有效的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既是保障村民群众合法生态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旅游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而且有利于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美化。要想吸引游客,优质的自然环境及美丽乡村是必不可少的亮点,当乡村旅游地看到了发展旅游的契机,对当地村落环境的维护及改善是免不了的,当地居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知道只有保护好当地的村落环境,游客才会络绎不绝的到来,因而对当地村落的环境保护及改善变得越发重视和自觉。

总之,通过构建合理的乡村治理模式,就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者简介:

张应梅, 1965年6月, 女, 汉,学士, 副教授, 毕业于云南大学,研究方向: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

(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111)

作者:张应梅

第2篇:强化产业扶贫科技支撑助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8月24日上午,农业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工作的相关背景和实施要求等情况。农民日报记者在会后专访了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 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问:为什么要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并在贫困地区率先实施?

答: 近些年,农技推广服务主体日益多元化,我们常说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广大农技人员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隨着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主体多元化、功能多样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主体、生产组织形式,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内容、方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由于农技推广体系自身供给的公益性服务覆盖面有限,各地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需求多、内容新,现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供给难以满足要求。迫切需要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为地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率先开展试点,主要是考虑这些地区脱贫攻坚任务更为艰巨。目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增加农技推广服务供给,依靠科技进步支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们看到,多数贫困地区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较弱,这些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相对滞后,保障条件相对较差,工作环境更为艰苦,新的人才进不来、来了留不住,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等与支撑脱贫攻坚的发展要求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这些地方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在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方面发挥作用有限。为加强贫困地方农技推广服务,迫切需要创新机制,拓展用人渠道,加快补充一批适应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农技人员,为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问:特聘农技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 特聘农技员按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等要求开展农技推广服务,为产业扶贫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帮助贫困农户科学发展特色产业。特聘农技员主要负责联系有关专家,配合当地基层干部,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指导脱贫致富带头人和贫困农户科学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特聘农技员对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为贫困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开展咨询服务,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展示示范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科学种养水平。三是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特聘农技员宣讲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扶贫攻坚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问:特聘农技员如何招募,要求哪些条件?

答: 考虑不同试点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在试点实施中,各试点地区可以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等,灵活确定招募的特聘农技员数量,原则上我们要求每个试点县招募的特聘农技员不少于5人。特聘农技员招募流程包括:发布需求、个人申请、技能考核、研究公示、确定人选、签订服务协议。

招募对象不设年龄和学历等框框,但应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较高的技术专长和科技素质;二是热爱农业农村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较强;三是在服务区域应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打破机构编制束缚 适应产业扶贫需要

问:特聘农技员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员有什么差异?

答: 在所属身份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员多数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少数为招聘人员。特聘农技员来源渠道广,人员身份也多样,可以是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专家、种养能手,也可以是事业单位人员。在工作性质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员为全职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要求履行公共服务岗位职责;特聘农技员在服务期内可全职从事安排的农技推广服务,也可兼职从事,这取决于人员身份、服务内容等,在签订服务协议时双方将协商确定。在服务期限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员实行聘用制合同管理,长期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农技员按照试点安排,一年一签服务协议。

问:前几年,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此次实施的特聘计划与特岗计划有哪些区别?

答: 为落实2010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两个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意见。针对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老化、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在现有空编但已被挤占、或今后3-5年内将出现空编的乡级推广机构设置特设岗位,招聘新毕业农科大学生担任特岗农技员,逐步吸纳符合条件的人员进编,推动建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更新的长效机制。

综合考虑农技推广工作新形势和产业扶贫新需求,我们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的同时,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探索有效补充农技推广力量、增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科技支撑的新途径。特聘农技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招募特聘农技员无需增加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可大大降低当地农业部门协调其他部门的难度,便于尽快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二是特聘农技员考核管理上有利于突破现有体制障碍,通过建立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激发优秀特聘农技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稳步健康发展。三是特聘农技员来源广泛,可以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农业技术专长的乡土专家、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遴选,也可以从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实现了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的统一,促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壮大基层农技推广力量。

加强绩效考评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特聘计划试点取得实效

问:如何实现规范管理,让特聘农技员更好地发挥作用?

答: 试点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的实施主体,承担特聘农技员的招募、使用、管理和考核等工作。在人事管理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与特聘农技员签订服务协议,协议期限原则为1年。在任务考核上,以服务对象的满意率、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等为主要考核指标,采取量化打分和实地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可通过绩效奖励、择优续聘等形式给予支持。我们将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试点县特聘计划试点实施情况进行考评。

问:如何确保《试点》政策切实取得成效?

答: 试点是一项新生事物,确保有序推进,需要有利的政策保障。我们在谋划实施试点工作中也做了精心准备。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试点领导协调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及时稳妥地解决试点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试点地区可统筹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对特聘农技员给予补助。考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特聘农技员具体补助标准由试点县结合特聘农技员工作任务、工作量等研究确定。三是完善扶持政策。试点地区将积极创造条件予以鼓励与支持。在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申报科技项目、评奖评优等方面,保障特聘农技员与当地在编农技人员享有同等权利。

第3篇:深度贫困地区何以稳定脱贫?

[摘 要] 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现实要求下,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逻辑延续,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明确定义稳定脱贫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难点并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现阶段贫困地区仍面临环境脆弱性高导致的脱贫后返贫风险大,生计资本薄弱导致的可持续增收难度大以及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的生计策略有限等问题,可通过构建应对脆弱性背景的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生计资本的长效增收机制和应对生计策略的能力提升机制,提高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与脱贫稳定性。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可持续生计

[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十三五”期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短板,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以下简称“三区三州”)[1] ,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贫困程度的深沉性,深度贫困地区具有致贫原因异质性,深陷脱贫“死库容”,贫困代际传递严重和特殊贫困现象凸显的特点。在可持续生计资本积弱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的难度较大。因此,立足可持续生计视角,探究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的现实难点与破解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稳定脱贫,现有研究更侧重关注农户生计能力的可持续性,对脆弱性背景和潜在风险冲击的关注较少。稳定脱贫在现有研究中更多的被表述为可持续脱贫,为适应2020年后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这一形势需要,我国迫切需要实现以可持续脱贫为导向的贫困治理战略转型[2-3]。可持续脱贫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由定义为贫困人口在较长时期内向非贫困人口发生转变的相对稳定状态,可分为绝对贫困(未解决温饱或初步解决温饱)、相对贫困(初步脱贫和彻底脱贫)和致富奔康三个阶段五个层次[4]。传统农户是否能建构适应市场机制的现代生计[5]、关注微观个体的教育发展问题[6]、全面应对脱贫中的风险缺口[7]等,均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手段。但也有学者指出,现阶段的精准扶贫对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的提升并不显著[8]。

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一是聚焦某一具体政策对稳定脱贫的影响。袁梁等(2017)通过对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实证研究发现,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9]。夏艳玲(2019) 通过对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能够通过改善移民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进而提升其可持续生计能力[10]。胡晗等(2018) 基于陕西省的入户调查数据也得到相同结论[11]。二是针对具体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齐义军、巩蓉蓉(2019) 通过实地考察,构建了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12]。杨梦源、李辉(2019) 基于金融支持视角,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脱贫——返贫——脱贫——可持续脱贫”的新路径[13]。励汀郁、谭淑豪(2018) 通过构建“脆弱性—恢复力”分析框架,基于在内蒙古的半结构化访谈材料,提出现行草地经营制度下促进牧户可持续生计的可行路径[14]。三是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个体农户的可持续脱贫问题展开讨论。可持续生计方法(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简称“SLA”)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影响个体生计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已有研究表明,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受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生计稳定有较大影响[15] 。梁伟军、谢若扬(2019) 基于能力贫困视角指出,扶贫移民的可持续脱贫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16]。

纵观已有研究,学界就稳定脱贫的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建议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主张,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未能对稳定脱贫的定义进行具体的界定,使得现有研究呈现模糊性、分散性和非系统性等特征;第二,作为最需要实现稳定脱贫的区域,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路径选择鲜有文献提及;第三,现有研究仅聚焦于个体农户的脱贫能力层面,弱化了脆弱性背景以及潜在风险冲击的外部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经济增收、能力提升及风险防范等层面解读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多维内涵,并根据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现实难点,提出稳定脱贫的实现路径。

二、稳定脱贫的定义

为进一步探究稳定脱贫的现实难点和实现路径,科学认识稳定脱贫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本部分从脆弱性背景、生計资本和生计策略三个方向对稳定脱贫的定义进行阐述。一是脆弱性背景下的风险防范层面。脆弱性是一般家庭贫困的根源所在,外部生活环境和农户自身条件的脆弱性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因此,降低农户的脆弱性,防范潜在风险的侵袭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应有之义。二是生计资本下的经济增收层面。实现稳定脱贫是指贫困人口在脱贫后的长期过程中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以达到家庭经济收入稳定。三是生计策略下的能力提升层面。生计意愿和生计可行能力是农户个体实现可持续生计的根本所在,实现稳定脱贫既要实现贫困户开展生计活动、进行生计选择的能力,也要实现其生计意愿的稳步提升。

(一)脆弱性背景下风险防范层面的稳定脱贫

贫困脆弱性是制约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瓶颈,是潜在的风险冲击与抵御风险冲击能力双重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农户的生产生活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均存在风险冲击的可能。风险的存在则会干扰和破坏贫困户从赤贫到富裕的进程。因此,降低脱贫户的脆弱性背景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实现稳定脱贫是指疾病、突发事故等内部风险冲击与自然灾害、市场经济波动等外部风险冲击稳步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频率不断降低,“可控性”的风险冲击得到有效规避;另一方面,贫困户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得到提高,风险冲击对贫困户的影响稳步下降,且在风险冲击发生后,贫困户家庭的自我恢复能力稳步提升。

(二)生计资本下经济增收层面的稳定脱贫

就五项生计资本而言,自然资本是贫困户获取家庭收入的主要基础,物质资本是家庭生产生活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贫困户实现可持续增收的关键手段,金融资本则是贫困户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生计资本的视角下,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一是指贫困户的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得到有效保障,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拥有安全的家庭住房,交通条件便利,饮水安全,卫生设施齐全,通讯与生产工具完备;三是家庭亲戚关系和睦,邻居朋友信任水平高,公平参与村庄集体决策的权利得到保障;四是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教育医疗条件得到保障,掌握增收致富的生计技能;五是使家庭的收入稳步高于国家贫困标准,储蓄水平稳步提升,收支结构均衡发展。

(三)生计策略下能力提升层面的稳定脱贫

内生脱贫的能力与动力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载体。落后的思想观念、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单一的生计方式选择是贫困农户难以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原因。从生计策略视角出发,稳定脱贫不仅需要贫困农户有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生计活动,还需要自身有生计意愿。多样化的生计选择有利于帮助贫困农户分散风险,减少脆弱性。因此,一方面,实现稳定脱贫是指贫困户能够围绕自身生计资本的比较优势选择多元化、专业化的生计策略,农户个体对生计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生计产出;另一方面,可持续的稳定脱贫也指贫困农户自身从事生计活动,进行生计策略选择的意愿得到加强,落后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转变,敢于尝试多样化、专业化的生计活动,脱贫致富的渴望不断提升。

三、稳定脱贫的现实难点

(一)环境脆弱性高,脱贫后返贫风险大

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尽力减少贫困和降低能使人们陷入贫困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消除极端贫困不仅要朝“零贫困”努力,还要守住减贫成果。脱贫户的脆弱性较高,是重新陷入贫穷的根源。在“阶段性脱贫攻坚外力”消减后,脱贫户身处发展的适应期和起步期,面临自然灾害返贫、政策性返贫、发展能力缺失返贫等风险,导致脱贫户的返贫风险系数增高。

第一,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气候灾害多重,重大自然灾害一方面为区域受灾群众带来生命与财产损失,另一方面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影响区域发展环境,毁损发展根基,让脱贫效果大打折扣,增加脱贫人口的返贫概率。

第二,社会政策可持续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在脱贫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政府-市场”结合式的发展秩序,脱贫人口由于技能、知识等原因容易被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型发展方式所排斥;另一方面,部分地區面临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不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宽、深度不深,保险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风险,致使脱贫人口难以有效应对风险而再度陷入贫困。

第三,发展能力弱化与精神返贫并存。一方面,部分脱贫户身体健康水平、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以及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可能造成其发展型返贫;另一方面,现有扶贫工作重视经济脱贫、物质帮扶,而对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关注较少,若脱贫人口长期固化的心智模式和贫困文化未能得到有效转变,则其遇到发展障碍时极易返贫。

(二)生计资本薄弱,可持续增收难度大

农户的个人生计资本是稳定脱贫的根本要素,而人力资本则是生计资本的重中之重。部分地区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技术手段过分集中在物质资本上,暂时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对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再加上村级产业的结构单一以及帮扶项目的可持续性较差,导致贫困户实现可持续增收的难度增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村级产业结构单一,长效增收渠道受阻。近年来,“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格局普遍形成,逐渐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但仍然面临结构单一和现代化水平较低的现实困难。在上级政府的强制要求下,部分村庄盲目跟风,在未对产业项目适应性作出全面的调查研究前,或片面倚靠单一产业项目,或片面引入错误的产业发展项目,导致产业发育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足,难以适应村庄的发展要求。

第二,技能培训与贫困户需求“错位”。作为培育贫困户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技能培训在农村人力资本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阶段也存在技能培训“泛化”的现象,村级组织大多选择一般化的技能培训项目,并未考虑扶贫对象的技能诉求,导致技能培训的种类与贫困户的需求发生“错位”。最终,部分接受培训的贫困户并未通过技能培训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难以帮助其脱贫增收。

第三,长期可持续的项目供给不足。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大量的扶贫项目涌入,且受脱贫时限的限制,深度贫困地区普遍选用短期见效快的帮扶项目。此类项目在短期内能够快速提高贫困的经济收入,超过国家贫困标准,进而脱贫摘帽。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可持续性较弱的扶贫项目难以发挥帮助贫困户长效增收的作用,脱贫户的脱贫质量不高,极易造成返贫问题的普遍发生。

(三)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生计策略有限

当前农村居民表现为“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二元结构,由于长期处于经济物质贫困状态,部分贫困户受贫困污名化以及长期存在的刻板效应的影响,导致其脱贫致富信心缺乏、内生动力不足。再加上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后的福利政策供给减弱,资源分配的减少,致使部分脱贫质量不高的贫困户难以选择可持续增收的生计策略,进而对其稳定脱贫形成发展阻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度贫困群体的生计策略“单一”。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体兼具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等多重致贫因素。在生计资本不足的背景下,其可选择的生计策略非常单一,此类情况在特殊贫困群体中表现较为普遍。例如老年贫困户,囿于自身劳动能力较低,市场信息获取能力、议价能力、交易能力普遍较弱,在市场经济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其兼业行为受阻。

第二,贫困文化环境下的“内生动力不足”。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稳定脱贫,不仅需要倚靠外部资源的大量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贫困户自身的内生脱贫动力。在现有的政治任务高压下,部分地区过分倚重“短平快”的物质经济帮扶,忽略了对贫困群体落后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贫困污名化和长期存在的刻板效应影响下,部分贫困户在脱贫后的致富信心依然不足,再加上“等靠要”等错误思想的滋生,最终导致其致富脱贫的动力不足。

第三,高强度政治压力下“摘帽”后的“政策懈怠”。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底线目标,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重、责任压力大。在全力冲刺下完成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需要大量扶持政策的倾斜以及各级扶贫干部的宝贵精力。在完成工作目标脱贫摘帽后,往往伴随政策强度与帮扶资源的减少,再加上部分扶贫干部的懈怠心理,最终阻碍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进程。

四、实现稳定脱贫机制构建

现有精准扶贫机制主要瞄准至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对超越2020年的后小康时代返贫以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影响稳定脱贫的因素考虑不足,因此,稳定脱贫的机制构建需同时囊括扶贫达标和稳定防范返贫双重层面。针对现阶段稳定脱贫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本部分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三个方面出发,构建贫困户稳定脱贫机制体系。具体机制构建如图1所示。

(一)应对脆弱性背景的风险防范机制

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特别是一些生计脆弱性比较高的贫困人口,很可能在暂时性脱贫后再次返贫,一些生态脆弱性比较强的地区也可能因为自然灾害,发生区域性返贫的现象。因此,关键是要降低脱贫户的返贫风险,增强其应对风险冲击的“抗逆力”。

1.精准考核脱贫稳定性,降低返贫风险

风险防范作为稳定脱贫的关键环节,是维护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更是返贫防控的最后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稳定脱贫的指标考核体系,精准评估脱贫对象的稳定脱贫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将风险系数降至最低。

第一,构建稳定脱贫考核指标体系。对脱贫户的稳定脱贫能力进行量化评价,主要从贫困户脱贫后增收的可持续性、可行能力的稳定性以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展开指标设计,精准区分暂时性脱贫和稳定脱贫群体,按照脱贫稳定指数采取差异性政策倾斜。第二,降低风险发生概率。首先最关键的是产业发展风险。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严格对接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建立政府、公司和脱贫户为主体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不同主体共同抵御风险。其次是因病返贫风险。提高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转变脱贫户“有病不就医”的思想观念,从源头治理遏制脱贫户因病返贫。最后是自然灾害风险。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因重大自然灾害返贫的贫困人口,应当依据当地县级以上气象、民政、国土等有关部门的认定,及时纳入脱贫计划。

2.降低脆弱性,正视返贫现象

生计脆弱性主要包括外部风险冲击的强度以及风险抵御能力两个方面,稳定脱贫必然要降低脱贫户的生计脆弱性。因此,在风险冲击发生后,拥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是保持脱贫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第一,增强“抗逆力”,警惕特殊群体返贫。首先要扩大社会保障的广度与深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脱贫户(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兜底机制,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其次是增强脱贫户对市场风险的防范和抗逆力,公司的逐利性难以保证“公司+农户”模式能够将农户结合为利益共同体,因此零散农户对抗市场冲击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化形式为农业合作社,需要加大对各类合作社支持力度,培育合作社带头人,通过合作化增强脱贫户的风险抗逆力。最后将脱离社区的精英人员重新整合进社区,借助精英人员激活社区互助网络,依托精英人员的优质资源互助增强脱贫户的抗风险能力。第二,正视返贫现象,建立返贫及时帮扶机制。一方面,要尊重减贫的客观规律,直面返贫,稳定脱贫对立面就是返贫,零返贫是极小概率事件,可研究测算一个科学合理的允许返贫率(因病因灾等非主观因素返贫的),解除地方政府对返贫情况漏报、瞒报甚至不报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正视返贫现象的同时,及时掌握返贫信息,制定针对返贫个人或家庭的事后帮扶举措,针对返贫原因精准帮扶,帮助返贫户提升自我恢复能力。

(二)应对生计资本的长效增收机制

稳定脱贫的经济内涵是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现阶段农村家庭最主要的稳定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经营和务工收入,其次是以政府补贴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因此,如何保持主要收入来源的稳定增长是脱贫户稳定脱贫的重点。

1.多元化产业融合构筑村级自生能力

产业发展是贫困对象实现长效增收的主要渠道,而特色产业能否转化为比较优势产业则是关键,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生存型”传统农业不断向“发展型”现代农业转变则是重中之重。

第一,在村级产业选择上,须因地制宜,根据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市场需求等,选择既具地方特色又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特别要注重在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通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第六产业”。第二,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产业带动模式,针对无劳动力或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的脱贫户,鼓励其采取“熟人”代替耕种养殖,将扶贫资源以入股、代养、合作等多元化形式投入合作社等形式分享产业发展成果,提高经济收入。第三,建立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的绿色产业体系。以增长动力转型为手段,探索以益贫性发展为目标的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模式,促进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和绿色产业可持续化,让脱贫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提高脱贫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2.多元化收入渠道构筑增收“稳定器”

多元化收入来源是脱贫户长效增收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虽然是贫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自然灾害、市场交易等潜在风险以及保险市场的不稳定也促使脱贫户亟需更加多元的收入渠道,以实现“稳定”增收。

第一,转移剩余劳动力,保障稳定务工收入。一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扫除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规范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搜集与发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有序、稳定转移的重要保证和长远之计。另一方面,加快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吸引脱贫户就近就业。乡镇企业是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贫困地区应改变乡镇企业过于分散的局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为贫困地区脱贫户提供更多就近就业岗位。第二,变转移性收入的“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目前转移性收入主要作用还是直接扶贫济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稳定脱贫问题,因此,应当形成基于个人或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财富积累方式,如建立农村互助组织,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持久有效地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第三,积极探索建立森林碳汇、土地流转等多元化收入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精英带动,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林地等优质自然资源,增强脱贫户在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的受益程度,增加脱贫户收入渠道。

(三)应对生计策略的能力提升机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精准扶贫的关键,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对于“谁来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农户既是脱贫的对象,也是扶贫的参与主体。因此,从主体角度来讲,贫困户脱贫后是否稳定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脱贫对象“想不想”稳定脱贫,即脱贫内生动力的稳定;另一方面是脱贫对象“能不能”稳定脱贫,即贫困户可行能力的稳定。

1.稳定脱贫内生动力

“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明确了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关键是让贫困对象认识到自己才是脱贫的主体、主角,激发其稳定脱贫的主观愿望,稳定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更要稳定帮扶干部的内生动力,杜绝“脱贫后与我无关”思想,持续关注脱贫户发展状况。

第一,强化扶贫舆论宣传,营造“自信脱贫”的良好氛围。增收致富信心的重塑,必须及时去除贴在贫困户身上的“身份标签”,例如一些扶贫手册、帮扶爱心卡等,让脱贫户尽快摆脱“弱者”心理,以及只有依靠帮助才能增收的惯性思维,重塑通过自身努力追求家庭富裕的自信心,使其相信自己不仅能实现稳定脱贫,而且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奋斗实现增收致富。第二,提高扶贫项目参与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提质等扶贫项目过程中,充分考虑益贫性和亲贫性,避免贫困排斥和精英俘获,优先满足暂时脱贫对象的参与意愿与参与机会,巩固稳定脱贫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其致富目标具有可预期性。第三,培养脱贫致富“领头雁”,发挥精英带动作用。选树脱贫致富典型代表,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一支内生、乡土和永久性的扶贫力量,通过分享致富经验、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拔除贫困群众的“思想穷根”,带动脱贫户进一步参与到脱贫致富行列之中。

2.稳定可行能力

从本质上看,贫困的实质是可行能力的贫困,可行能力的缺失是导致贫困者长期陷入困境、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源。因此,稳定脱贫的关键在于提升贫困对象的可行能力。根据脱贫户家庭特征精准施策,避免能力提升同质化。

第一,面向有剩余劳动力的脱貧户,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调动脱贫户学习热情,办好农民夜校,利用好各类“互联网+”培训资源平台,积极动员脱贫户参与脱贫致富技能培训学习,助其实现多元化增收;构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第二,面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脱贫户,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对脱贫户提供相关免费的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大力推广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简单农业技术,使贫困户能够用得上新农业技术,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提高科技服务对农业增收贡献率,增加农业收入。第三,面向有未成年子女的脱贫户,提升“第二代”发展能力。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将贫困干预缓解前置至生命早期,将教育扶贫向学前教育延伸,实施女童教育“优先”发展计划,加大对“幼教点”等“第二代”教育支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五、结 语

稳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逻辑延续,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义和重要体现,更是实现社会稳定、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仅是当前阶段的短期目标,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要将贫困户的脱贫质量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扶贫工作的中心,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受扶满意度和获得感,谨防以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欺瞒全体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郑长德.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提高脱贫质量的路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 39(12):103-112.

[2]凌经球.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贫困治理战略转型探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3): 5-14.

[3]江泽林. 精准方略下的稳定脱贫[J]. 中国农村经济,2018(11):17-31.

[4]凌经球. 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2):97-111.

[5]李海鹏,梅傲寒. 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特殊性与特殊类型贫困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3):129-133.

[6]张琦,史志乐. 我国贫困家庭的教育脱贫问题研究[J]. 甘肃社会科学,2017(3):201-206.

[7]潘国臣,李雪.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SLA)的脱贫风险分析与保险扶贫[J]. 保险研究,2016(10): 71-80.

[8]王振振,王立剑. 精准扶贫可以提升农村贫困户可持续生计吗?——基于陕西省70个县(区)的调查[J]. 农业经济问题,2019(4):71-87.

[9]袁梁,张光强,霍学喜. 生态补偿、生计资本对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研究——以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7,37(10):188-196.

[10]夏艳玲.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9):7-13.

[11]胡晗,司亚飞,王立剑. 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生计策略和收入的影响——来自陕西省的经验证据[J]. 中国农村经济,2018(1):78-89.

[12]齐义军,巩蓉蓉. 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1):108-119.

[13]杨梦源,李辉. 金融支持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路径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3):107-113.

[14]励汀郁,谭淑豪. 制度变迁背景下牧户的生计脆弱性——基于“脆弱性—恢复力”分析框架[J]. 中国农村观察,2018(3):19-34.

[15]孙晗霖,刘新智,张鹏瑶. 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生计可持续及其动态风险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145-155.

[16]梁伟军,谢若扬. 能力贫困视阈下的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5-114.

Key words: deeppoverty area; steady poverty alleviati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

(责任編辑:张积慧)

作者:胡原 曾维忠

第4篇: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十五”计划的制定 ,无一不涉及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从输血式扶贫转到开发式扶贫后 ,扶贫工作成绩斐然。但是 ,贫困仍然是人们叹惜的话题。扶贫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程。“工程”进度除了直接受一些经济因素的制约外 ,还受一些非经济因素影响。到底是什么非经济因素?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

而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目前还尚有1.8亿文盲。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01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文盲或半文盲劳动者比重占总数的8.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6.5年,只有小学水平。而这些数据在西部等贫困地区更令人寒心。由于这些贫困地区农民素质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广大农民根本就不懂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其次,农村干部素质低,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文盲,基层腐败严重,仅从乱收费,拒发直补金等都足以说明

其次,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目前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和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这是一种根植于自然经济的思想观念,源自于中国社会长期的小农经济形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和经济的相对落后,这种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至今还顽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习惯于沿袭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对生活的要求比较低,更缺乏长远眼光,满足于“红薯苞谷兜根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自给自足式的生存状态,自觉不自觉地排斥新生事物。二是目光短浅,消极悲观。部分干部群众思维比较狭隘,只看到贫穷落后和条件不利的一面,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认为自然条件太差,不可能有改变的希望,只好“认命”,终日无所用心,怨天尤人。三是见事迟缓,求稳怕乱。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想求发展但又怕担风险,常常左右观望,疑虑重重,以至行动迟缓,错失发展良机。

2、机械僵化的计划经济观念。其主要表现是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上级的计划和安排,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正确领会其精神实质,也不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地和他人的成功经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对市场经济知识和市场规律知之不多,不善于运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工作职能和工作方法难以转变。

3、腐朽封建的官本位思想。过分崇拜和迷信行政权力,进机关、当干部成为许多**县人的首要选择,不仅在职的机关干部一心想牢牢抱住“铁饭碗”,社会的择业取向也是想方设法挤进机关,争取编制,而不是投身市场自主创业谋求发展。个别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看重的是官位,追求的是仕途升迁,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基至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为个人和小集体谋私利的主意多,为地方和群众办实事的办法少。

在现行教育投资体制下,由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薄弱和因高考不断向发达地区输送人才而形成地方教育财政流失,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严重缺乏经费保障。

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包括:对于医疗保健体系建设,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医疗服务人员的收入与处方和医疗检查挂钩;政府对医疗体系的监管不够;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医院集中了主要的医疗设备和人才,社区和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缺乏投入;卫生资源分配不公,据中科院的一项调查,在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 措施及建议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非经济因素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避免由于非经济因素而影响到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科教事业,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这一比率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低,因此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势在必行。要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投入,改善人口素质。脱贫先脱盲(文盲),致富先治愚(愚昧)。贫困地区经济之所以很难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素质低,地方政府应着力发展本地工业,办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留住本地的青年劳动力。我国正处在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高科技创新的路子更适合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备的大中城市,积极欠发达地区的优势在于人力资源优势。如果都能正确引导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力的就业方向,就可以吸引城镇的加工业向贫困地区转移,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量贫困地区劳动力外流至东南沿海,沪宁杭,京津冀地区,导致大城市人口过多引发交通环境等问题。本处举一例,我国春运问题近些年越来越引人关注,其原因不仅是铁道部的问题,更是人们就业方向的选择问题。仅就北京市来说,目前两千多万的人口已使北京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新出台的房地产政策“京十三条”出人意料的用限制外地人口在京买房的办法限制炒房引起的房价过高和人口过剩。北京房产政策的出台势必影响其他大城市的政策制定,人口向次一级城市和乡村已发展机会。这给次一级城市甚至大城市周边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医疗措施,吸引本地老人从大城市“告老还乡”。毕竟老年人对故乡的感情以及不适合在大城市生活都是他们从城市迁移至城镇乡村的原因。

三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从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入手,恢复和健全贫困山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卫生基本知识,推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如加大对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健全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

(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国家进一步建立针对贫困地区的“输血、造血、养血”相结合的发展机制,解决好贫困地区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总之,要克服这种阻碍脱贫的因素,须发展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优惠政策引导等,使贫困地区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地区的贫困是有原因的,但是发展也是有道路的。

第5篇:关于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提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14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提 案 人:梁静

主 题 词:贫困地区,地区经济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新阶段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3个,其中: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26个(秦巴山区10个、大别山区16个),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5个。全省共有10240个贫困村。到2012年底,按照新的2300元扶贫标准,全省农村扶贫对象仍有900万左右,2012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河南仍是扶贫任务较为繁重的省份之一。

影响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一是豫西山区县、传统农区县、黄淮滩区县等,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单一,种粮比较效益低,又缺乏支柱产业,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二是据有关统计,贫困人口集中区域遭受自然灾害机率比其他地区要高出几倍。对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的河南省,这种影响更为突出,2003年一年全省因灾返贫人口超过200万人,2010年因灾返贫人数也在六七十万。三是缺乏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是贫困农户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发展与脱贫并重、基础设施改善与扶持产业发展并重、转移就业与就地创业并重、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并重、专项扶贫与综合扶贫并重,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多、底子薄、农业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农村生活条件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需要国家对河南省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关注、特殊照顾,促进贫困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稳定脱贫致富。建议:

(一)高度关注河南贫困状况分布的特殊性,对片区外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比照片区政策给予优惠扶持。河南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大,贫困发生率高,除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豫西南山区(即秦巴—伏牛山区)、大别山区革命老区以外,还有黄淮地区、沿黄——濮范台地区、贫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等连片困难地区,这些地区为黄河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持续低水平,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请中央充分考虑河南贫困区域分布的特殊性,在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过程中把上述三类地区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比照片区政策给予特殊扶持。

(二)建立加大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给予有力扶持。一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河南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豫西南深山区搬迁扶贫、以工代赈支持力度;加大对沿黄地区、产粮大县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支持力度;加大对河南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各部门对这些地区的投入倾斜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实施扶贫攻坚。二是建议中央设立中原经济区建设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支持河南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缩小差距,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三是中直单位进一步加大对河南贫困地区定点帮扶力度,力争达到对5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

(三)强化直接扶持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措施办法。一是瞄准贫困群体,促进到户增收。在完成贫困人口、贫困村的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国家要出台扶贫到户的新政策、新办法,使扶贫对象增收致富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持续性扶持,做到致富项目到户,扶持资金到户,扶贫效益到户。二是引导农民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国家要通过总结推广相应的经验做法,把专项扶贫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结合起来,把分散农户和企业或市场联结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财政扶贫担保资金项目,发展完善互助资金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的信贷担保服务,满足贫困农民启动资金需求。三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稳固扶贫成果。基础设施差是贫困地区的共同致贫原因。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基本生产前提,也是惠及所有扶贫对象生活的普惠制扶贫措施,应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作为扶贫攻坚予以对待。要继续强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易地搬迁扶贫,注重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结合,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对于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这类生计脆弱性严重的特殊群体,要切实落实好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主要途径的同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实施特惠制的扶贫措施。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6篇:帮扶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典型材料

——记1村依明〃阿布力孜脱贫致富

依明〃阿布力孜 年出生于琼库尔恰克乡1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生活的艰辛,使倔强的依明〃阿布力孜明白了一道理——那就是共产党好!他自己也用实际行动加入到党组织,成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初中毕业的依明〃阿布力孜,心中有一个好大好大的美好梦想,他总想在人生的路上,活出一个辉煌。可是命运多舛,事与愿违,他生活的道路并不是笔直平坦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结婚以后,儿女们一个个的出世,他成了3个孩子的父亲,儿女们一天天的成长,生活的压力一天天的加大,家庭状况越来越差。

琼库尔恰克乡党委了解到依明〃阿布力孜的情况后,经研究决定对依明〃阿布力孜进行帮扶,首先对其在思想上帮扶,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开展谈心教育和激发他振奋精神,通过致富大户的先进典型事迹,激励他自强、自立,使其看到出路和希望。然后在项目上进行帮扶,乡党委派专人积极为其提供项目信息帮助,让他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创业的投资小、见效快有发展前途和空间的项目,帮助他自主创

业。最后在资金和技术上帮扶,乡党委出资为其买了羊、和果树苗,并为其找了养羊技术和果树栽培的相关管理技术。

依明〃阿布力孜看着羊和果树的树苗,拿着手里的技术读本,很激动的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政府好,我一定不会辜负党对我帮助,我一定会过富起来的!”从此,依明〃阿布力孜开始专研养羊和果树的栽培技术,家里的生活质量也慢慢的提高了,依明〃阿布力孜家里现有24只羊和26亩的果树,他还在果树里面套种棉花,每年的收入达5万多元,真正的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但是,依明〃阿布力孜过上了好生活并没有安于现状,他看见同村的村民生活也不怎么好,就主动把自己的技术讲给大家听,给大家示范,他说:“虽然我生活好了,但是这都是党和政府给我,我不能自私,所以我也要帮助其他的人,让他们像我一样过上好的生活!”,目前该村部分农民在依明〃阿布力孜的帮助下也已摆脱的贫穷。

第7篇:脱贫攻坚贫困户脱贫计划

(参考模板)

一、贫困户基本情况

包括贫困户户主姓名、贫困类型(低保户、五保户、一般贫困户)家庭住址、人口、家庭成员情况、耕地面积、住房情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时限等(可参照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工作日志前边的信息采集表内容)

二、贫困户脱贫计划

(一).贫困户自身脱贫想法及要求

……….

(二).包保人与贫困户商量脱贫意见 1. 2. 3. ………….

三、实现脱贫保证措施 一是…… 二是…. 三是…… ……. 脱贫包保责任人: 201X年X月X日

第8篇:原标题: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2018遴选策论文: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攻坚

原标题: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018年3月3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情况汇报会议,会议强调,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十分艰巨,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少。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大。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首先,要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县域经济,夯实促进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特困地区群众收入结构单

一、抗风险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困难问题,脱贫难巩固更难、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实来看,促进特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必须着力在培育增收产业上下功夫。一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主导产业、做强县域经济,努力夯实支撑脱贫攻坚、带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二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经济、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三要因户施策发展增收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民增收产业,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拓宽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努力改善特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问题。一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继续加大贫困村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的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要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的治本之策,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改善贫困村教育办学条件,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三要补齐基本医疗短板,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善提升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医疗保障措施,提高特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四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稳步提高特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再次,要强化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模式,提高脱贫攻坚的实效性。推进“绣花式”扶贫,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效群众认可。重视推进扶贫方式创新,一些地区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扶贫新模式,在促进群众增收脱贫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甘肃陇南电商扶贫、河北涞水县旅游扶贫、山东鄄城县“扶贫车间”等模式。这些扶贫模式创新,对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最后,要激发内生动力,加大国家扶持,增强脱贫攻坚的工作合力。一方面,要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深度贫困地区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发动、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强化贫困群众的脱贫主体意识,引导他们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重视做好贫困群众的能力素质提升,加强教育文化、技能培训和文明新风建设,弘扬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提振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层面的扶持力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帮助深度贫困地区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问题。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文/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天津中公教育

第9篇:深入吕梁山区调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大计

习近平深入吕梁山区调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大计 习近平看望晋绥边区老战士

6月21日上午,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总书记同当年在晋绥边区参加对敌斗争的老战士们亲切交谈。习近平说,吕梁我是第一次来,我心里一直向往着晋绥根据地。今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为革命成功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不能忘记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为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同志们。

习近平:精准扶贫要做到点儿上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如何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迈进小康社会,是总书记心中深深的牵挂。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贫困群众。这里地处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习近平沿着村里崎岖不平的土路走进村民家中,察看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家庭致贫原因和稳定增收的可行性,同干部群众一起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习近平说,我们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特别是对最穷的、最贫困的人民,我们的扶贫要做到点儿上,要精准。

习近平田间地头问民生

习近平走进赵家洼村的一片农田,察看玉米和芸豆长势。村支书告诉总书记,因为干旱,庄稼植株矮小,产量很低,村民们靠天吃饭。总书记向村民了解了地膜的保墒作用。总书记来到村里唯一的一口饮水井旁,登上用石块垒起的井台,仔细察看井里蓄水的情况。

习近平:要在农村基层锻炼干部、发现干部、培养干部

6月21日下午,习近平看望了岢岚县人大派驻到赵家洼村的扶贫工作队队员,勉励他们深入农户、扶贫助困。习近平强调,近年来我们向基层派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还建立了村官制度。这都是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举措,也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了平台。我们要从他们当中发现好同志、好干部,并着力加以培养。

习近平:让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一处已经建设好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宋家沟新村。这里与山沟沟里的旧村庄形成了鲜明对比。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村民们家中良好的生活条件,总书记十分高兴。他对村民们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上一篇:现场核查迎检工作方案下一篇:党员民主评议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