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药物化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通过口服给药后,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从而快速筛选药效物质基础及揭示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及普遍应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血清药物化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清药物化学论文 篇1: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物质基础

[摘要]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物质基础。方法:通过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给药后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LC-MS/Ms图谱,寻找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入血成分;ELISA法测定各时间点含药血清对抗原刺激RBL-2H3细胞释放组胺、氨基己糖苷酶的影响;MTT法测定各时间点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灌胃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后,从大鼠血清中发现32个成分,其中27个原型成分,其他5个未知成分。与空白血清相比,麻黄附子细辛汤各时间点含药血清均能降低抗原诱导RBL-2H3细胞释放组胺(P<0.05);除麻黄附子细辛汤4h含药血清外,其余各时间点含药血清均能抑制抗原诱导的R BL-2H3细胞脱颗粒(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15,30min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P<0.05)。结论:甲基伪麻黄碱、伪庥黄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等成分可能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和免疫抑制的部分物质基础。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 血清药物化学 血清药理学 抗炎 免疫抑制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中药组成。相关临床实践及研究表明,该方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疗效持久。其药理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发挥抗炎作用,能提高降低抗体活性及激活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拟运用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物质基础,旨在为将其开发成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新制剂,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據与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药物与试剂。所用的药物有麻黄、制附子、细辛,均为本院提供的正品。另有辛芩颗粒、醋酸泼尼松片等。

2.动物。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0)g,雌雄各半,体重18-22g,SPF级。适应性饲养3d后,开始用于实验。

3.细胞林。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

4.仪器。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多功能酶标仪、800B离心机等。

(二)方法

先制备麻黄附子细辛汤,滤液浓缩至1.80g-mL-1生药量。再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同时,制备体内、外供试品溶液。采用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进行分析。第四,麻黄附子细辛汤含药血清的抗炎作用研究含药血清对抗原诱导。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含药血清的免疫作用。制备小鼠脾细胞悬液,分析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三)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表示,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方差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如方差不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T3,亿P<0.05为有差异性显著。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linear regression)。

二、结果

(一)LC-MS/Ms分析体内外麻黄附子细辛汤成分

含药血清与空白血清比较,含药血清中发现32个移行成分,其中27个为原型成分,其他5个为未知成分。见图l。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含药血清对抗原诱导

麻黄附子细辛汤各时间点含药血清,均能抑制抗原诱导的RBL-2H3肥大细胞释放组胺(P<0.05)。但不同时间点的强度不同。麻黄附子细辛汤2h含药血清抑制抗原诱导的R BL-2H3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强度,显著优于15,30min,6h含药血清组。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含药血清对抗原诱导

与空白血清组相比,除麻黄附子细辛汤4h含药血清外,其余各时间点含药血清均能抑制抗原诱导的RBL-2H3肥大细胞释放β-氨基已糖苷酶(P<0.05)。不同时间点的β-氨基已糖苷酶强度不同。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诱导

与空白血清组相比,麻黄附子细辛汤15,30min含药血清组能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1,2,4,6h含药血清组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效果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黄附子细辛汤15min含药血清组与30min含药血清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五)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在被引入回归方程的9个色谱峰中,P31为细辛中的一个未定性成分、P32为麻黄中的一个未定性成分、P8为甲基伪麻黄碱、P6为伪麻黄碱、P13为次乌头原碱、P22为苯甲酰次乌头原碱、P20为苯甲酰乌头原碱、P18为14-苯甲酰-10-羟基-中乌头原碱、P10为新乌头原碱。

三、讨论

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在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方面,日渐显示出重要作用。二者结合既能深入研究入血成分,实现快速、准确地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发挥药效作用特点。在本研究中,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指标性成分相关性分析表明,与抗炎指标相关的主要为未定性成分P32(麻黄)、未定性成分P31(细辛)、甲基伪麻黄碱、伪麻黄碱,且呈现负相关,说明这4个成分的血药含量增高,抗炎作用增强,且这4个成分主要来源于麻黄与细辛,这与文献报道一致;发现麻黄类生物碱中副作用最大的麻黄碱未被引入回归方程。次乌头原碱与抗炎指标成正相关,机制尚不清楚。与免疫指标相关的主要为附子的生物碱成分,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呈现正相关,说明这3个成分的血药含量增高,免疫抑制作用增强。这与文献报道附子生物碱具免疫抑制作用一致。14-苯甲酰-10-羟基-中乌头原碱与免疫指标呈现负相关,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后续实验将对各化学成分作进行一步的结构确认,并对推测的药效物质进行细胞实验和整体动物实验验证。

作者:李媛 李贞

血清药物化学论文 篇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通过口服给药后,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从而快速筛选药效物质基础及揭示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及普遍应用。随着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在沟通药物体内外变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契合了中药配伍使用、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该文通过查阅2013—2016年CNKI Scholar 和 Pubmed 2个数据库中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相关的文献,对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供试样品制备、实验动物选择、给药方案确定、取血方式和时间、血样制备和处理、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及多种解决方法进行了经验性归纳,同时,展望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拓展及综合应用,以期为该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血清药物化学; 血中移行成分; 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

Research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 Feixiang, XUE Peifeng*, WANG Yuanyuan, WANG Yinuo, XUE Shuyuan

(College of Pharmacy,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110, China)

[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constituents migrating to blood; effective substances;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中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从古至今,中药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和人体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及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作用机制和复方配伍规律等问题很难阐明,大大阻碍了中药的科学应用和国际推广,使得中药的发展面临困境。基于此,我国学者王喜军教授经过大量实践和总结,于1997年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即中药经口服给药后,制得含药血清,分析鉴定或表征血中移行成分,研究血中各个成分体内的变化过程,揭示药效物质基础,解析方剂配伍规律等问题的研究方法[1]。本文作者就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近年中的发展进行回顾,综述2013—2016年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技术操作经验,展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应用。

1 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分别在CNKI Scholar 和 Pubmed中检索血清药物化学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所查范围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 CNKI Scholar 以“血清药物化学”及“血中移行成分”搜索到相关中文文献208篇,Pubmed以“Serum Pharmacochemistry”检索到149篇文献。下载后,以是否建立血清指纹图谱,或是否对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鉴定为标准,使用Endnote 软件对其筛选,得到有效期刊论文93篇,相关学位论文43篇,综述21篇,见图1。

其中,共发现了959个血中移行成分,药物原型入血487个,鉴定239个;代谢新物质344个,鉴定49 个;还有128个未定性的入血成分,见图2。

综上,比较2003—2013年的论文数量、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及鉴别程度,都以成倍的速度发展,血清药物化学相关研究在近年的研究趋势可见一斑[2]。

2 血清药物化学中的关键技术

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供试样品的制备多分为2种:①按中药原方配伍,以原剂型制备工艺制备,韩旭阳等[3]按原方汤剂比例将各药材称取后,其中4味药以10倍量水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合并,浓缩;后将剩余2味药以10倍量9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合并,回收至无醇;将上述提取物合并,备用;②制备药物有效部位,王永林等[4]将杜仲的水提物经正丁醇萃取,回收溶剂后水溶,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收集40%乙醇洗脱部分,制得有效部位进行血中移行成分研究。

也有学者以含药血清中峰数、峰面积以及主要入血成分含量为指标,对药物的水提物、醇提物、传统剂型提取物及现代剂型提取物进行了考察,最终选定较好的制备方法[5]。

2.2 实验动物

通常依据药物的性质和适应症对实验动物的种类、性别、生理状况等进行筛选,一般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动物的生理状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已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Wang等[6]分别用正常大鼠和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进行大黄和酒炙大黄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给予大黄后,发现芦荟大黄素O二葡萄糖醛酸苷和大黄素O二葡萄糖醛酸苷仅存在于正常大鼠血清。给予酒炙大黄后得到相同结果,且在正常大鼠血清中还发现了大黄酸1O葡糖苷和决明酮8O葡萄糖醛酸苷2个新的代谢产物。姚红锐等发现毛菊苣有效部位在正常大鼠中有6个入血成分,但在高脂模型大鼠中仅检测到1个微量成分。有学者认为病理模型的含药血清因更能反映药物的体内变化而更具研究价值。但在近年文献中,绝大多数学者选择正常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可能由于病理条件下机体免疫能力激活,对含药血清较正常状态下存在一定“消耗”,导致血中移行成分减少,不便于检测分析[7]。

2.3 给药方案

给药剂量一般为临床等效剂量或极限给药剂量(最大耐受量或半数致死量),可通过预实验研究确定。通常以水溶样,灌胃给药,一般大鼠的灌胃量为0.02~0.03 mL·g-1。由于药物水溶性的问题,可能使给药体积太大,导致大鼠出现呕吐不适或检测不到血中移行成分的现象。遇此情况,可将药物通过冻干粉干燥及喷雾干燥技术进行提取物浓缩,其中前者较后者要求更好的水溶性,但其回收率较后者更高。李越峰等[8]将四逆散以芍药苷等主要化合物含量为指标,制成冻干粉后给药,通过10批样品建立了血清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特征性和专属性。此外,也可加入适当比例的助溶剂(CMCNa,1,2丙二醇等)制成灌胃液。刘佳丽等[9]对逍遥散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用1,2丙二醇水制得灌胃液,得到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不同研究所采用的给药次数不尽相同,通常有几下几种:①给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早晚各给药1次,连续给药3 d,取血备用,李永军等利用此法给药,对不同的单药[10]及复方[11]进行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②给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一次性给药适量,取血备用,李广雷等[12]以此法给药,对西洋参枸杞子胶囊进行了入血成分的分析;③以原药治病原则为指导,以人服药方式及疗程为依据,对实验动物等效实施,雷志丹等[13]以临床为指导,每天1次,连续给药12 d,研究建立了舒胸片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④短时间内连续给药,Wang等[14]以连续灌胃3次,每次间隔1 h的形式,对当归芍药散进行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向青等[15]也以此形式对栝楼桂枝汤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了其中16个成分。

2.4 体内样品的采集、制备、处理

2.4.1 血样采集 通过以上文献统计,总结近年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血样采集方式,见表1。

肝门静脉取血 操作较简捷,取血量较多,实验动物不能存活,适合单次取血 包含最原始吸收入血成分,也包含体循环中血液含有的成分,便于血清药物化学初探研究

腹主动脉取血 操作简单,取血量更大,实验动物不能存活,适合单次取血 血中移行成分多为代谢产物,为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后期主选,如血清药理学研究、制备血中移行成分等

眼眶后静脉丛取血 取血量较少,但可多次取血,操作要求较高,检测器要求高,一般为LCMS等 可考察一段时间内,同一实验动物的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

尾静脉取血 与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特点相似,但操作容易,在多次取血方面更易达到要求

由于不同药物在机体内的ADME截然不同,需根据研究目的及预实验找到具体的采血时间。李强等[16]在三黄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采用腹主动脉取血,于0.08~12 h的12个时间点进行采血,发现32个主要入血成分,鉴定和归属了其中29个成分。Zhang等[17]将刺五加灌胃给药60 min后,肝门静脉取血,发现了12个原型成分,9个代谢成分,较体外131个成分得到了快速的筛选。Fan等[18]将通脉养心丸的甲醇提取物灌胃给予大鼠,分别于给药后1 h和2 h,眼眶后静脉丛取血,通过UPLCQTOFMS检测,發现40个血中移行成分,并对其中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甘草次酸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了方中桂枝对甘草中这4个成分的体内吸收起到促进作用,表明方中甘草桂枝配伍具有增效作用。卢芳等[19]采用尾静脉取血的方法对黄连1,1.5,1.75,2,2.25,2.5,3,4 h入血成分进行研究,最终发现在2 h时血中移行成分的含量达到峰值。除上述4种常用取血方法外,向文英等[20]采用股动脉取血的方法,检测到了头花蓼含药血清中的18个血中移行成分。

2.4.2 血样制备 血样通常分为血清及血浆。若需制得血浆,则需在取血管内加入适量抗凝剂(多为肝素),血清则无要求,见表2。实际研究中,为提高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浓度,减弱个体差异性,增加研究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可将同组中不同实验动物的血样混合处理[2123]。

2.4.3 血样处理 血样中含有的多种内源性蛋白严重干扰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分析,故应首先去除蛋白质。主要方法有溶剂法、酶解法、超滤法、加热法等。处理后,有时因其他内源性物质的干扰或待测组分的含量较低等原因,导致检测时干扰物质过多不便分析或未达到检测限度的现象,可通过分离纯化法进行选择性提取及富集予以解决。总结所查文献,发现近年除蛋白质的方法以溶剂法为主,分离纯化法以萃取法为主,见表3。

2.5 血中移行成分分析

血中移行成分的确认、鉴定及分析方法,多是建立在不同级别的LCUV及LCMS技术上,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结果。除直接将体外图谱、体内空白图谱、对照品与血样的图谱通过保留时间及一些特征性指标核对外,吴贤波等[32]采用HPLCQTOF Ⅱ技术对防风的血中移行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沉淀 加入与水混溶的有机试剂,一般多为甲醇与乙腈,得到其上清液pH 8.5~9.5,较乙醇、丙酮等试剂影响pH小。血样与有机试剂体积比一般为1∶(1~4)时,可将97%以上的蛋白除去。离心参数:1万~14 000 r·min-1离心5~10 min[2425]

强酸溶液沉淀 加入强酸,例如不同百分比的三氯乙酸、高氯酸等,pH 0~4.0,遇酸分解的含药血样不易使用本方法。血样与强酸溶剂体积比一般为1∶0.5左右时,可将90%以上的蛋白除去。离心参数:1万 r·min-1离心1~5 min[2627]

液液萃取(LLE) 通过待测组分与干扰物质的油水分配系数不同达到分离。常用溶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体积比多为1∶(1~2);操作简单,选择性强。但易出现乳化现象,可加适量中性盐减少此现象。多液液平衡后,离心制得。离心参数:1万r·min-1左右离心5 min[2829]

固相萃取(SPE)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选择不同分离原理的小柱填料,通过改变流动相,使药物与内源性物质在小柱的保留时间不同,选择性收集,达到分离。一般的操作流程:活化—加样—冲洗—收集。因现使用的填料多为亲脂性键合硅胶,则一般以甲醇润洗后,应用水或适当缓冲液冲洗小柱,保证回收率。加样体积大多为固定相质量的1%~3%,体积最多不可超过2 mL,流速1~2 mL·min-1,样品溶剂不能过强,以防出现“穿漏现象”,降低回收率。冲洗及收集时的溶剂体积为每100 mg固定相0.5~0.8 mL,其特点是回收率、重现性较好;可避免乳化现象等,但也因价格昂贵,技术要求高,使得现使用学者较少[3031]

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比对鉴别,分别通过Plant Medica,Chem SPIDE,MASSUNION检索出防风的原型化合物,建立其化学成分的鉴别数据库,再与实验获得的数据全部通过Mzmine 2.9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以PCA分析得出5种原型成分,鉴别4种;代谢物22种,鉴定2种。董巍等[30]利用UHPLCQTOFMS对蜜炙对叶百部的血样进行采集后,采用MassLynx V4.1工作站进行扫描,后采用Waters代谢物鉴定软件MetaboLynx与建立好的数据库进行核对,表征了40个血中移行成分。Wang等[33]建立了一种以UPLCESIQTOFMS数据收集,MassLynx软件建立表征成分,后经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式法(OPLSDA)综合分析的方法,快速筛选鉴别目标化合物。并成功的应用到了关黄柏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从46个质谱峰中,快速准确的确定了其中12个原型入血成分,12个代谢成分。Yan等[34]综合利用背景减法和多数据处理方法(BsMpa)快速的归属及鉴定了双黄连方剂入血后的39个原型成分和29个代谢产物。

3 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拓展

3.1 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方法

近年,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及应用,但二者联用的报道甚少。唐峰等[35]利用上述结合方法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物质基础,首先制备15,30 min,1,2,4,6 h各时间点含药血清,通过LCMS进行血中移行成分分析,与此同时利用ELISA法及MT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的相关药理活性,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法对各成分与药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甲基伪麻黄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7个原型成分及1个未知代谢成分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刘菊燕等[36]也采用了类似方法,以茅苍术提取物的含药血清为实验对象,推测11个入血成分均可能为该药保护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物质基础。此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均以含药血清为实验对象,确定其药效活性的同时初步判断其有效成分,将体内、外实验结合,操作过程中存在相互穿插,大大减少了实验周期,是一种有效、快速、准确的药效物质基础寻找途径。

3.2 血清药物化学网络药理学

2007年,Andrew首次将网络药理学定义为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及计算机辅助技术,将药物作用网络与机体生物网络整合,分析药物在网络中与特定节点或模块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37]。网络药理学的“整体探究、系统调节”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研究内容相呼应,在寻找中药作用靶点及药效物质基础,阐述作用机制、配伍规律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快速筛选药效物质基础上,但对探寻作用机制需另寻他法。唐峰等[38]将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与网络药理学进行结合,首先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含药血清进行药效学研究,同时对其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最后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初步揭示了细辛挥发油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成分及其潜在靶点。周文斌等[39]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了土家药天珠散的5个血中移行成分,并使用Discovery Studio3.5软件进行反向找靶,获得Fit value≥0.6的药效团模型861个,后通过KEGG,BIOCARTA 2 个 pathway数据库筛选到9個与血管性痴呆有关的信号通路。Zheng 等[40]将血清药物化学与网络药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建立有效组分(血中移行成分)靶蛋白网络,经代谢组学筛选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建立“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层次的分子网络,通过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技术相互验证,揭示了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和大黄素)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是大黄抗肾间质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异常积累,控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保持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协同作用发挥疗效。

3.3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王喜军教授继1997年血清药物化学概念提出后,根据近20年的研究实践经验,于2012年提出了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即利用多维联用分析技术,以体液中小分子代谢物为取向探寻中医证候实质,表征证候的代谢轮廓及生物标志物;以生物标志物桥接动物模型和证候,建立反映证候本质的动物模型;以方剂对证候/模型代谢轮廓及代谢标志物的影响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同时采用一体化研究模式,在有效状态下,分析口服方剂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及其与代谢标志物的关系,揭示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有效性及配伍规律[41]。其特点在于将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整合,实现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整体观念相呼应,以“体内内源性物质药物外源性物质体内代谢物质”为媒介,并通过PCMS分析方法,确定药效物质基础,得出物质之间的变化与关联,即“中医证候生物标志物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效生物标志物”,构建“中医方剂证/病整体效应调控”网络,对中医药中的“证侯和方剂”进行更深层次的阐明。王喜军课题组运用中药方证组学对茵陈蒿[42]、金匮肾气丸[43]等多个不同的复方及对应的病证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在SCI源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44]。

4 结语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结合多种系统生物学方法,可构建体内与体外、病证与疗效的桥梁。通过HPLC图谱表征中药成分体内外动态变化,分析鉴定血中移行成分,并归属有效成分,不仅有利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快速筛选与复方配伍规律的探索,也可通过血中移行成分性质及含量的变化,为中药的质量控制[4546]、品种鉴定[47]、炮制机制研究[6,30,48]等开辟出更广阔的研究思路,从而丰富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研究方法。可以预见,随着血清药物化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在中药研究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喜军.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2):1.

[2] 黄财顺,向诚,李宝才,等.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的现状和问题[J].中草药,2014,45(20):3009.

[3] 韩旭阳,张苍,彭冰,等.基于UPLCQTOFMSE方法的凉血活血胶囊口服给药后入血成分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6,35(4):383.

[4] 王永林,向文英,陆苑,等.杜仲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草药,2016,47(7):1101.

[5] 何燕,刘晓东,霍仕霞,等.高良姜不同提取工艺的血清药化[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681.

[6] Wang M,Fu J F,Lv M Y,et al. Effect of wine processing and acute blood stasis on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rhubarb: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processing mechanism[J]. J Sep Sci,2014, 37(18):2499.

[7] 姚红锐,卜长秀,赵刚,等.毛菊苣降脂有效部位含药血清研究[J].中醫药临床,2015,27(6):872.

[8] 李越峰,曹瑞,徐富菊,等. HPLC指纹图谱分析血清中四逆散冻干粉的相似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1):2131.

[9] 刘佳丽,杨岚,崔杰,等.基于UPLCPDA法逍遥散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血清药物化学初探[J].中草药,2013,44(20):2816.

[10] 王爱民,向文英,杨武,等.药母灌胃大鼠血清中药物化学成分初步研究[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1(10):1.

[11] 向文英,杨武,梅朝叶,等.化风丹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房,2016,27(28):3911.

[12] 李广雷,张志超,魏雅蕾,等.HPLCESIMSn法测定大鼠口服西洋参枸杞子胶囊后入血成分[J].中医药学报,2016,44(1):15.

[13] 雷志丹,黄莹,雷志钧,等.舒胸片血清药物化学[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77.

[14] Wang Y L,Li G Q,Zhou Y,et a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loodassociated and waterassociated herbs of DangguiShaoyao San in theory of TCM, based on serum pharmacochemistry[J].Biomed Chromatogr,2016,30(4):579.

[15] 向青,许文,刘杰,等. HPLCDAD法分析栝楼桂枝汤血中移行成分[J].福建中医药,2015,46(2):42.

[16] 李强,朱晓红.三黄汤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探[J].中国药房,2015,26(10):1332.

[17] Zhang Y G,Zhang A H,Zhang Y,et al. Application of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rapid analysis of constituents and metabolites from the extract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Harms leaf[J].Pharmacogn Mag,2015,12(46):145.

[18] Fan Y,Man S L,Li H F,et al. Analysis of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herbherb interac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Tongmai Yangxin pill[J].J Pharam Biomed Anal,2016,120:364.

[19] 卢芳,陈平平,刘树民. 黄连血中移行成分经时变化规律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108.

[20] 向文英,梅朝叶,杨武,等.头花蓼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 (10):1476.

[21] 朱田密,段雪云,姜楠,等. 复方苦黛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南药学,2016,14 (9):944.

[22] 潘涛,欧阳波,肖作奇,等. 基于HPLCDAD的产康乐颗粒入血成分鉴定及含量测定[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 (11):908.

[23] 戴琪,邱千,邵晓虹,等. 大青龙汤抗病毒有效物质部位血清药化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 (11):902.

[24] Chen H G,Zhou X,Zhao Y,et al. HPLCDADELSD combined pharmacodynamics and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f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Huangqi granule [J].PLoS ONE,2015,10(4):e0123176.

[25] Wang X J,Zhang A H,Zhou X H,et al. An integrated chinmedomics strategy for discovery of effe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J].Sci Rep,2016,6:18997.

[26] Zhang C X,Lian R X,Mahmoodurrahman M,et al.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for tracking bioactive components by UPLCQTOFMS/MS combined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 forquality assessment of Sanziguben granule [J],J Chromatogr B,2016(1029/1030):128.

[27] 吴建明,张志荣,张鸿程,等. 渴络欣胶囊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8):1784.

[28] He X Y,Liu Q C,Peng W,et al. Bioactivities and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QiWeiXiaoYanTang [J].Pharm Biol,2013,51(5):629.

[29] 靳雨晨,李骅,王四旺,等. 双丹口服液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6):3019.

[30] 董巍,郝修洁,王超众,等. 基于UHPLCQTOF/MS和 Metabo Lynx 分析的蜜炙对叶百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 药学学报,2016,51(9):1458.

[31] Wu X H,Tang S H,Jin Y,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metabolic profile of gentianine after oraladministration to rat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trap mass spectrometry[J].J Chromatogr B,2015,989:98.

[32] 吳贤波,董培志,周海,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代谢物预测的防风血清药化学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5,26(4):795.

[33] Wang H Y,Yan G L,Zhang A H,et al. Rapid discovery and glob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rats metabolites of Phellodendri amurensis cortex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 [J].Analyst,2013,138:3303.

[34] Yan G L,Zhang A H,Sun H,et al.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ingredients of Shuanghuanglian formula in blood samples using highresolution LCMS coupled with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a multiple data processing approach [J].J Sep Sci,2013,36(19):3191.

[35] 唐峰,梁少瑜,陈飞龙,等.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物质基础[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 (10):1971.

[36] 刘菊燕,巢建国,谷巍,等. 茅苍术提取物含药血清对大鼠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成药,2015,37(7):1585.

[37] Hopkins A L. Network pharmacology [J].Nat Biotechnol,2007,25(10):1110.

[38] 唐锋,梁少瑜,田元新,等. 细辛挥发油抗过敏性鼻炎有效成分及靶点预测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4):126.

[39] 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药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 (13):2668.

[40] Zheng X,Sun H,Cai X J,et al. The study on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 mechanism for anti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efficacy of rhubarb through integration of metabonomic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J]. Mol Biosyst,2015,11(4):1067.

[41] Wang X J,Zhang A H,Sun H. Futur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Chinmedomics as an effector [J]. OMICS,2012,16(7/8):414.

[42] Sun H,Zhang A H,Zou D X,et al. Metabolomics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pathway analysis on potential biomarkers in liver injury and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Yinchenhao [J].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14,173(4):857.

[43] Zhou X H,Zhang A H,Wang L,et al. Novel chinmedomics strategy for discovering effective constituents from ShenQiWan acting on ShenYangXu syndrome [J].Chin J Nat Med,2016,14(8):561.

[44] 王喜军.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統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3.

[45] Yang X,Zhang X,Yang S P,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unds by a single marker in Radix Astragali by using serum HPLCMS feature[J]. Pak J Pharm Sci,2016,29(4):1243.

[46] 胡玉梅,杨彪,房卉,等. 通塞脉片4种入血成分的含量测定[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5):898.

[47] 李纯璞,张善玉,金英今. 关苍术、白术及苍术血中移行成分的比较[J].中成药,2016,38(2):383.

[48] 李晨晖,罗江燕,曹岗,等.山茱萸酒炙大鼠前后体内血透析液动态图谱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9):697.

[责任编辑 曹阳阳]

作者:马飞祥 薛培凤 王媛媛 王怡诺 薛淑媛

血清药物化学论文 篇3:

复方肝复康滴丸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摘 要: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中药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途径,而血清药物化理论的提出为揭示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为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开辟了新纪元。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复方肝复康滴丸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复方肝复康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是中药的主要应用形式,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导致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难以阐明,缺乏被国际上认可的质量标准,制约了中成药的发展。因而限制了中药复方的发展,中药复方制剂仍不能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因此,对复方肝复康滴丸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推动中成药的发展。

一、处方中药物的化学成分的作用

为了揭示其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可以利用血清药物化学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一,黄苓。黄苓是唇形科植物黄苓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降低转氨酶、抑菌、抗炎、鳌合金属离子、降压、抗变态反应和清除超氧阴离子等药理作用。临床用于肝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腺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第二,柴胡。柴胡的主要成份为柴胡皂苷,其次含有植物醇、侧金盏花醇及挥发油、黄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炎作用解热和降温作用保肝作用,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对胃肠粘膜的保护作用等药理作用。

第三,五味子。五味子能降低转氨酶,可使肝炎患者的高ALT降低,还可减轻中毒肝损伤的物质代谢障碍,具有轻度升高肝糖元,减轻肝细胞变性,减轻中毒致病因子对肝细胞线粒体和溶酶体的破坏,促进肝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第四,茵陈。茵陈可保护肝细胞膜、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茵陈生药中含有丰富的Zn、Mn等機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它们参与酶的组成,调节酶的活性,直接参与机体的核酸、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和明显的保肝作用。

二、肝复康滴丸的血清药物化学分析

(一)样品的制备

取柴胡200g、茵陈150g、甘草150g加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药液体积与生药量比为1:2,加95%乙醇至含醇量为60%,冷藏静置24小时,滤过,回收滤液;五味子150g加10倍量90%乙醇提取2次,每次2小时,回收滤液至无醇味,将以上两种提取液混合加入40g黄苓苷和25g胆膏粉及原处方量的PEG4000和6000水浴加热,混合均匀即得到复方灌喂药液,处方量黄苓苷加入适量水和处方量的PEG4000和6040配制成黄苓苷单味药灌胃药液,全方中不加入黄苓苷得到不含黄答昔的阴性灌胃药液。

(二)黄苓苷的提纯精制

将黄苓药材粉碎后,粗粉以8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30min,后过滤,滤液加HCL调节PH至1-2,80摄氏度保温30min,得沉淀,加适量水搅匀,用40%的NaOH调节PH至7左右,在加适量乙醇,后过滤,滤液用HCL调节PH至1-2,并加热至50攝氏度,静置,过滤,得沉淀用40%NaoH调节PH至7左右,加活性碳搅拌,50摄氏度保温30min,加适量乙醇如上精制两次,反复重结晶两次,得黄苓苷。

(三)含药血清的制备

取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四只,分别给予肝复康全方灌胃药液,缺黄苓苷复方灌胃药液,黄苓苷单味药灌胃药液,和蒸馏水。按每次2/lOOg剂量连续给药三天,每天早晚两次,最后一次给药后过一小时,将大鼠用20%的乌拉坦以1/100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然后经肝门静脉取血5,将血液置于3000的离心机中,离心10min,除去血细胞,然后将所得血清同组合并后加入5倍量甲醇,置超声波震荡器中混匀5min,后置离心机3000r/min离心l0min,除去蛋白后得到的血清与甲醇的混合溶液至氮气下吹干,依次制得肝复康全方血清样品,缺黄苓苷复方血清样品,黄苓苷单味药血清样品,及空白血清样品。

(四)实验方法

在复方肝复康滴丸的血清药物化学分析过程中,以肝复康滴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拆方分析的手段分别对方中诸药在大鼠血清中的移形成分进行分析并建立了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其色谱图如下图1所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复康肝复康滴丸血清药物化学分析过程中,因药剂成分复杂,血清药物的化学方法研究尚未成熟,对其化学分析还有待加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以此来保证中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媛媛.复方肝复康滴丸药代动力学及血清药理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作者:李敏

上一篇:学生述职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农业工作汇报材料(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