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视角下幼儿园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墙面环境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大系统。其中包括很多生态因子,如:内容、材料、颜色等多种生态因子,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处于均衡发展的状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德教育视角下幼儿园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教育视角下幼儿园论文 篇1:

构建园所文化 奏响立德树人三部曲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园所文化建设入手,分析其在幼儿园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并提出以园所文化引领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园所文化;立德树人;幼儿教育

引 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主线和目标,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园所文化是幼儿园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灵魂和独特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因此,以园所文化引领幼儿园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使幼儿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一、构建“崇德创新、博爱包容”的精神文化,筑立德树人之魂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道德品质是人一生成长的支柱[1]。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铸造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弘扬校园文化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把“崇德创新、博爱包容”的精神融入园所文化建设中,建立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精神文化。

(一)确立文化主题

文化主题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园所在办学过程中,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高教师道德品質和审美情操而形成的独特精神品格。邵武市第一幼儿园在创建初期缺人才、缺资源,百业待兴,为此,我们确立了“自立成就梦想、自主走向辉煌”的“双自”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深挖内涵,张扬个性,构建更多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打造品牌特色,发展至今已拥有“一园两区”,办学质量和保教水平受到各界和群众“点赞”。

(二)确立办园宗旨

园所的办学宗旨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初衷和使命,对园所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实验幼儿园以“幸福起点、爱乐家园”为办园宗旨,注重幼儿的游戏和生活,强化家园同步教育,更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以幼儿性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和意志品质的锤炼,带动价值观养成和社会公德养成,让爱伴随每位幼儿,让爱与陪伴伴随快乐童年。

(三)确立“一训三风”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育人育德育师心。校训、园风、教风、学风是幼儿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一训三风”是一所幼儿园无形的“名片”。因此,各幼儿园总结提炼了符合实际的“一训三风”。比如,实验幼儿园以“厚德自律、宽容赏识”为园训,以“博爱、快乐”为园风,以“传承、创新、乐教”为教风,以“自主、合作、乐学”为学风,以润物无声、春泥护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幼儿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构建“多元自主、互动共享”的物质文化,强立德树人之基

幼儿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育儿的有效载体。打造多彩、舒心、生态、优雅的校园环境,让师幼沐浴在多元自主、互动共享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有助于良好园所文化氛围的营造,能拓展幼儿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师幼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美的感受和体验。

(一)树立环境为师的思想,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应创设能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的教育环境,让幼儿与环境和材料有效互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比如,水北幼儿园以“乐水”文化为主线,全面营造充满“乐水”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创设了“小小野战兵”“叮咚建筑师”“水娃嬉水”等童趣盎然的十大户外游戏区,充分满足了幼儿个性化自主探索的需求。

(二)利用场景导向的理念,将环境化整为零

幼儿园应结合幼儿园文化主题,把游戏通过场景设计化整为零,让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选择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其主动发现、探究的学习品质。比如,第一幼儿园把操作区布置成“果园”,将旧织布裁剪成了树和水果,并缝上可以按和拔的扣子,让幼儿在果树上“种果子”,使幼儿进行精细动作。

(三)营造多元游戏环境,引发幼儿自主游戏

幼儿园应在室内外活动环境中,设计各种高、低结构的元素,让幼儿沉浸在多元、自主的环境中有效进行游戏,促进互动和交往,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实验幼儿园在草地上设置了一个支架在高处的“空中的小房子”。没有楼梯上去,为了到小房子中游戏,幼儿找来了梯子、轮胎、绳索等各种工具材料,想出了不同的办法,并在他人的办法上进行优化,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等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构建“快乐自主、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开立德树人之花

我们在打造园所文化的基础上,以培养“快乐自主、健康向上”的幼儿为总目标,促进园所文化立体化融入保教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学校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链接、有机融合,做到知行合一。

(一)着眼幼儿视角,融德育于幼儿园各项课程之中

1.融德育于主题活动中

幼儿园应开展适合幼儿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水北幼儿园将“乐水文化”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相结合,定期开展“五好小叮咚”评选,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使幼儿懂孝顺、讲礼貌、有活力、自己做、乐助人,以达到耳濡目染、根植于心的目的。

2.融德育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园充分利用幼儿爱游戏的天性,通过各类户外游戏活动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比如,实验幼儿园通过混龄户外游戏、户外竞技游戏等形式,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让幼儿明白同伴之间相互合作,体验快乐的同伴情,形成合作友爱的良好品格。

3.融德育于集中活动中

结合幼儿园的特色文化,教师深入挖掘各领域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如成语故事、名人趣事、儿歌、歌曲、名画欣赏等,开展集中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体验各种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道德品质。

(二)结合节日文化,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节日活动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应抓住妇女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结合文化特色对幼儿进行孝顺、感恩、敬老等美德教育。比如,在“三八节”开展“我爱妈妈”主题活动,让幼儿观察妈妈的一天,为妈妈分担一次家务,给妈妈洗脚、捶背,为妈妈唱首歌或朗诵一首诗,为妈妈做一张贺卡,说一句祝福或感恩的话,鼓励幼儿用行动和语言回报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

(三)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家园共育的德育活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幼儿园应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把家园共育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开展行之有效的品德教育。例如,第一幼儿园以“自理自立”为重点,将每周六设置为“清洁日”,开展“整理小书桌”“争当整理小能手”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为家长分担家务,提升生活技能,学会关爱他人,提升道德品质。

结 语

园所文化就像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无声地陶冶师幼情操、净化师幼心灵、启迪师幼智慧、提升师幼素质。园所文化建设是一項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而立德树人更是幼儿园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任务。我市在以园所文化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需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力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全面提升园所文化品位,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李建明.浅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J].改革与开放,2009(06):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南平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构建园所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研究”(立项批准号:NJYKT2019-0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尹妮娜(1981.7-),女,福建闽清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

作者:尹妮娜

品德教育视角下幼儿园论文 篇2: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生态师幼关系和生态内容选择问题研究

【摘要】生态学视角下的幼儿园墙面环境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大系统。其中包括很多生态因子,如:内容、材料、颜色等多种生态因子,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处于均衡发展的状态。在生态学系统观、整体观、和谐观、均衡观的视角下的墙面环境创设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的墙面环境目标是具有综合性和层次性的;生态的师幼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民主平等、合作共创的关系;内容应具有多元性、系统性、结构性,保持动态平衡。材料应选用开发的、多样的、自然地墙面环境创设材料。展示形式应该具有互动性和变化性。

【关键词】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色彩配置; 和谐共生;民主平等;合作共创

1引言

根据笔者观察和访谈老师,不难发现,幼儿老师创设的墙面的环境的内容、色彩、材料、展现形式等陈旧、老套、单调。各个要素之间看起来毫无联系,研究者将其归纳为三大不足:不足之一:多数老师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片面的理解为装饰和美化,静态创设居多。不足之二:墙面环境创设的主人是教师。不足之三:幼儿园墙面环境一成不变,只求一劳永逸。虽然多数教师能从理论上明白环境创设的重要意义,但是实际创设中下意识地强调了墙面环境创设的装饰功能,仅仅重视墙面环境的华丽外表,忽视了它的教育价值。

2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生态师幼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指使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经过竞争、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特征。

生态学视野下形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应当拒绝上下级关系,进行平等对话,通过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共同学习形成新的观点。在整个过程中,师生是一个整体,学生和教师都拥有参与权和表达权,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1和谐共生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因子,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与其他生态因子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种生态因子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对其他相联系的生态因子产生影响,表现出一种共生状态。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生态学家奥德姆曾经说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互利共生。教师离开了学生,教师价值和意义就不会存在。相反,学生离开了教师,学习上就困难重重,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所在。教师在成功教导学生时,学生也反之影响教师,师生间相互认可、谐振共鸣。

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教师与幼儿的交往过程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创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是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间以对话的方式在情感、观点、认识、思想、意见、知识等方面互相传递和交流。幼儿园的内的任何教学活动也不再是单向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关系,而是师生互为主体,互促互利,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生态关系。在实际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教师积极地、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创设幼儿喜欢的幼儿园墙面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提供幼儿积极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机会;幼儿高兴地、愉悦地参与环境创设和材料收集制作,体验参与的快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显然这样的墙面环境创设的过程已经成为幼儿与教师交往、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与学之间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生态学教育理念下的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的和谐统一。因此,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的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互促互利、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关系。

2.2民主平等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各个生态因子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强谁弱,在平等的基础上各个生态因子才能和谐发展,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墙面环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一种超越年龄的,朋友式的新型关系,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教师传递知识的职责在不断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更应该作为一个顾问、一个与学生交换意见的人、一个能够发现问题的人出现,而不是一个只会拿出现成知识的人。教师必须致力于一些更有创造性或新意的事情上,如影响学生、与学生讨论、激励鼓舞学生等。

2.3合作共创关系

合作共创的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的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经过交流、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特征。在师生关系上,生态学的观点主张师幼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3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生态内容选择

生态学的世界观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世界,我们应该以联系、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物与我等方面的关系。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可以看出教育观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内容选择不应只注重某一领域,更应该与幼儿园课程、家庭和社区、文化大背景相关,融合多方面的教育内容。

3.1内容的多元性

幼儿园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巧妙地把環境与教育信息相结合,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个性、性格、能力等心理方面的发展。墙面环境创设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剌激,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由于班级墙面是有限的,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教师往往过多地选择纯装饰性、卡通形象的墙面环境、致使艺术领域的展示过多,而理应渗透这五大领域的墙面环境便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得到教师的侧重选择。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个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情景与个体所持的信念和行为一样,都是个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情景与个体的信念和行为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具有很强的文化性,任何适合幼儿心理特点文化都可以成为幼儿园墙面创设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的构思和用材的巧妙。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内容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挥最大想象力,把大自然、文化引进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内容中。

3.2内容的结构性

墙面环境创设内容的结构性,是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特别容易忽略这一点,他们更加乐于追求画面的“满、多、全”,常常把大量互不相关的内容堆砌在一起,使墙饰主题含糊不清,结构复杂混乱,给幼儿的欣赏活动带来了困难,很容易误导幼儿。例如某幼儿园设计了一幅“我长大了”墙面环境主题中,,在约3平方米的面积上,教师安排了 3组品德教育画面,“关心小朋友”和“关心家人”和爱护小动物,就犯了 “求全、求满、求多的”的错误做法。整个画面中心分散,结构复杂,幼儿在欣赏时很难分辨出教师要告诉给他们的正确的长大的行为应该是什么。

生态心理学家巴克指出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具有结构性,即组成生态环境的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对人的行为进行生态学研究,就是要描述生态环境的结构。因此在创设幼儿园墙面环境内容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身心特征,现在精、准、适宜幼儿发展的主题,结构简单易懂的内容,易于幼儿理解和学习,这样的墙面会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才能使得幼儿与环境互动。

3.3内容的动态平衡

许多幼儿园墙面多为动物、花草、树木、小朋友等,重视墙面环境的装饰性,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标准,忽视其他教育内容,导致墙面内容缺少系统性和平衡性。多数教师认为进行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就是进行幼儿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功能,在他们心中始终认为墙面环境的内容就是艺术教育的内容。

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动态平衡,它指生态系統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和谐发展的状态。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对稳定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的中的各个子系统和生态因子遵循着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生态系统内的某一部分的增加或者减少都会引起系统的不平衡,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生态失衡。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内容要保持生态平衡,不能有所偏重。墙面内容要广泛涉及五大领域。我们可以按五大领域合理划分墙面区域,将同一主题涉及的五个方面或不同主题下的不同内容进行对号入座,使墙面更清晰、直观地显现在我们面前。还要保持动态性,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而变化。并且生态学还强调要注重传统文化的选择。可作为装饰增光添彩,也可进行专门的主题墙展示,如古诗书法、京剧脸谱、剪纸、布艺、皮影等民间工艺,尤其是我们河南本地的豫剧,以此发挥传统文化的感染力,陶冶幼儿的情操,萌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作为影响幼儿的重要教育资源,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装饰和美化,也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生活、学习环境,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汝茵佳. 幼儿园环境与创设[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李亚娟,于海燕. 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J]. 上海教育科研, 2012,(12)

[3] 张琳琳. 浅析幼儿园生态环境式教育[J]. 甘肃林业,2009,(01)

作者:任小丽

品德教育视角下幼儿园论文 篇3:

家园携手,促进大班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个人简介

王晓菁,天津市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天津市首届学前教育教改积极分子,和平区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潜心于学前教育实践研究,逐渐形成了“寓教于乐、寓学于玩”教学风格,构建了以“激趣→体验→感悟→分享”为主要环节的幼儿园体育开放式教学法。撰写的多篇文章曾在《早期教育》《幼儿教育》《教育文刊周报》《天津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

一、探索家园携手促进大班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必要性

1.幼儿园德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

很多教师把幼儿园德育工作效果不佳是因为“社会大环境有问题,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存在着将幼儿德育工作的责任推向幼儿园外部的倾向,片面夸大了幼儿园外部对幼儿品德形成的影响,这是教师对幼儿德育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强的表现,因而也是影响幼儿德育工作效果极其重要的原因。

(2)幼儿园品德教育实效性不足。

德育过程中,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注重对幼儿的正面教育,注意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依然存在德育场合过分集中于课堂、方法单一,过多使用说教、时间花费不够、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德育工作的规律等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幼儿园的德育低效性问题的形成。

幼儿的许多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进一步研究幼儿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幼儿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

(3)家庭品德教育指导策略单一。

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把家长当听众,进行单向的讲授,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交流。

2.“四二一”家庭的形成对幼儿品德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进,独生子女群体以及二代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使“四二一”家庭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出现。即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共同抚养一个幼儿。

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核心家庭化的趋势越演越烈,幼儿品德教育问题逐渐突出。“小太阳”们习惯了伸手接受成人能够给予的全部的爱,却常常感到不满意;也习惯了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不用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只要自己舒服就好;他们还习惯了只求索取,不用付出的“爱的单程路”。究其原因, 一部分家长对幼儿品德教育认识不够,认为幼儿年龄还小,长大了再好好抓一抓就行了;另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德育是幼儿园的责任,应当由教师来抓;还有一些家长尽管觉得家庭品德教育非常重要,但因为缺乏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也渐渐感觉到自己在教育幼儿上的不足和无奈。

幼儿是在他们所处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家庭的延伸活动和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健康人格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家长作为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和抚养人,是促进幼儿品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合作者。因此,如何更新家长的家教理念、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幼儿品德教育合力,成为了幼儿园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探究

1.开展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作了详细的解读,在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等。

家长是幼儿道德教育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实施者之一,因此,幼儿园、家庭教育要相互协调一致,如果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幼儿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做好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将幼儿园幼儿德育延伸到家庭,抓好家园共育活动,形成大教育系统网络。

(1)利用家长信沟通,提升家长的品德教育认识。

我们的教育从和家长作好沟通开始,以一封家长信构建起家园合作、一致教育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开端。家长信如下:

家长朋友:

您好!

不知您是否还记得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童年回忆中,最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什么?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品德教育活动是什么?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学习雷锋照顾孤老户、汽车上让座……看到这里您肯定笑了,也许还会想“现在这个社会谁还会信这个?”还会慨叹——幼儿园的教育没有跟上与时代发展的步伐!

正是我们成人的这种“时代”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幼儿。幼儿们习惯了伸手接受成人能够给予的全部的爱,却常常感到不满意;幼儿们也习惯了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不用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只要自己舒服就好;幼儿们还习惯了只求索取,不用付出的“爱的单程路”。于是社会上一系列应时应景的新词出现了:“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等。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从小打造幼儿们的美好品德——爱幼儿的今天就是爱我们的明天。为人父母,从生活的每一天开始,我们应该帮助幼儿树立行为文明的榜样。让我们的幼儿学会尊老爱幼,先要学会爱家长、有礼貌的对待老师;学会团结友爱,先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诚实守信,先学会辨别美丑;学会勤劳勇敢,先学会服务自己。

(2)发挥家长教育资源,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在幼儿品德教育中,家园合作意识淡薄客观存在。家长过度偏重于幼儿在园的智育发展和技能的提高,只在乎短期成效的获得,忽略了幼儿个体的长期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系统性,这不仅左右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目标的制定实施,更制约了幼儿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而有些教师又缺乏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致使幼儿德育家园合作程度不够,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和进程。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开展“天天都进步,争做文明好儿童”活动,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亲子共同进行文明行为养成活动,积极地评价鼓励儿童天天都进步。要求家长以正面鼓励的方法指出或是引导幼儿发现自己每天的进步,引导幼儿在家庭中完成“在家也是好幼儿”的自我评价表,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我们还开展了“小记者掠影”活动,指导家长和幼儿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地参与班里正在开展的“小记者活动”,在和家长进行沟通之后,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教育目标:用幼儿的视角找一找周围生活存在的行为问题,学会辨别美丑,争做“行为美”的小标兵;鼓励幼儿学会用眼睛观察世界,让幼儿学会用头脑思考问题,学会用语言表达思想,学会用美德规范行为。

活动中很多家长不仅协助幼儿像小记者一样,把那些“行为美”的表现用照片或是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他们甚至亲自走向街头,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卫生绿化建设,争做幼儿文明行为养成的学习榜样。

(3)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丰富家长品德教育经验。

要取得良好的成效,特别要重视幼儿园、家庭两者结合,广泛向幼儿家长宣传相关知识,深入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效。

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册、开办家教沙龙和品德教育博客论坛,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道德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在幼儿品德教育博客论坛中,一位家长留下了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在博客里认真观看了每一个幼儿的调查报告。尽管我们的孩子都还很小,尽管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以小记者的身份开展社会调查,但是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在孩子们的积极努力下,我和很多家长一样也加入到‘小记者’行动中。看着孩子认真地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倾听着儿子稚嫩的发现,我深深地感悟着幼儿独特的观察视角、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这里感谢老师组织策划了这次活动!“

2.开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品德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

(1)分类整理信息,自主制定文明行为规则。

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在“小记者活动”中,幼儿们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利用、分享和交流收集到的“行为美”的表现或发现的行为问题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如,哪些行为是美的?人们是怎样做的?从而启发、鼓励幼儿共同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制定班级文明行为规则。

(2)多渠道、多形式教学活动,强化幼儿行为认识。

我们先后开展了“争做好娃娃”智力竞赛游戏、礼貌用语接龙、看图讲述“哪个小宝好”“改掉坏习惯”“谁的朋友多”“好玩的超市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幼儿的道德行为认知,使幼儿在游戏和品德教学活动中获得正确的行为认知,在与同伴及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3)开展小组合作,勇闯问题难关。

大班的幼儿需要合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天天都进步”活动,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

(4)记录点滴变化,绘制“进步故事”。

幼儿们进步了,我们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进步,制作出一本本生动有趣的“进步的故事”。一本本的自制图书中既有幼儿们成长进步的趣闻,又促进了小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帮助幼儿们树立了自信、建立了相互学习的榜样。

三、实施效果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幼儿们的行为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早上迟到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回家和家长反馈幼儿园学习活动的幼儿增多了,吃饭挑食的问题解决了,敢于大胆回答问题的幼儿增多了,在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学习的态度更认真了,小伙伴之间更加团结友爱了,关心同伴、热爱集体的行为随处可见,“请”字成为了幼儿们与人交往过程中常常使用的礼貌用语……幼儿们常常在关注自己是否比昨天又有了一些进步,关心自己所在的小组是否能够得到进步的小红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地提出了规范自身行为的想法,实现了对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自律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将为今后的小学生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韩大勇)

作者:王晓菁

上一篇:初一学年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建行政运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