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吃苦和奉献精神

2022-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缺乏吃苦和奉献精神

教育功能和奉献精神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

摘要: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价值取向、发展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四个方面,对图书馆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指出,图书馆的发展道路应是:发扬奉献精神、发挥教育功能,坚持“图情一体化”和服务多样化,实现科学量化管理。

关键词:图书馆 教育功能 奉献精神 产业化讨论

早在1919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馆长)李大钊先生就明确指出:“使管理图书的都有图书馆教育的知识。……这是关系到中国图书馆前途的事情,也是关系到中国教育前途的事情。”[1]1975年里昂大会上,国际图联(IFLA)则将图书馆社会功能界定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其实,“开发智力资源”也属于教育功能。在图书馆四大功能中,教育功能占了“半壁河山”。可见,教育功能之于图书馆是何等重要。

然而近年来,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迫于生存压力,有的同仁提出了图书馆“有偿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和“图书馆产业化”理论,主张“图书馆工作的对象和服务内容应该转到加强信息处理上来;……转为以计算机处理和数据库开发经营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产业。”[2]在这种发展观念指导下,工作实践中“以书为本,重书轻人”的积弊尚无根本改观,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视电子文献、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和传输技术引进的同时,忽视印刷文献收藏流通;以文献的信息资源价值取代其知识成品价值,以信息处理取代知识管理,以信息功能取代社会教育功能。值得商榷。

1 功能多样化:信息功能不能取代教育功能

文献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既是信息资源,又是知识成品;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原材料,又是哺育“新人类”的精神养料;既包括丰富的事实、数据、结论等信息元素,也包括它们之间的逻辑过程和结构关系;既包括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单元,也包括作者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以及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和表述的方式方法,还有他们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智慧技巧。

同样,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是多样化、多层面的,既有研究开发型需求,也有求知学习型需求。前者为了创造新知识而需要充分的事实数据等信息原材料,后者为了创造新自我而需要多元化的精神养料。即使研究开发型读者,也需要继续教育和终身化学习,其阅读需求也是多样化、多层面的,除了为生产新知识而获取信息资料,也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新思想观念、新理论方法,以“充电加油”,充实、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具人”的生存发展能力;还需要通过非专业性阅读,满足审美体验的情感需求,愉悦心志、调整心态,充实提升“本体人”的精神生活,进而陶冶性情,完善精神人格,不断实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念与高效的行为能力平衡发展。

学习,既是认知结果的获得,更是认识过程的心理体验;既要掌握既有的结论性知识,更要掌握专家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智慧技巧。显然,产业化信息咨询服务不能全面满足学习型读者的需求;电子文献、数字化文献也不足以完全取代印刷文献。因为,它们在提供无限性认知结果满足的同时,对认知过程体验却具有时间、空间乃至生理的局限性。所以,在强调文献的信息资源价值的同时,不应当忽视文献的知识成品价值。

正是文献价值和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图书馆功能价值的多样化。正如近代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未取代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一样,虽然传递科技情报的信息功能是现代图书馆的标志,但是,因为它不能全面满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从而无法取代开展社会教育和开发智力资源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强调图书馆信息功能的同时,不应当忽视文献的知识成品价值和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更不应当忽视读者人的价值及其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2 价值取向: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

民主思潮和民主运动的兴起孕育了近代图书馆,它突破了“上智者”的知识垄断,使人类文化遗产回归于广大劳动者。正是图书馆知识资源和文献服务无偿使用的公益事业性,使它成了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知识播种机”,将众多有理想追求的平民扶上了“知识的阶梯”,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实现自我创造和超越,成为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优秀创造者。从此,促进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便成了图书馆神圣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

现在的问题是:图书馆的这种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是否过时了?回答是:“否!”

2.1 理论思考

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既包括科学技术等知识创新,也包括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专门人才等人才创新。无庸置疑,“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也应看到,只有当物化的文本知识掌握了人或被人所掌握转化为人格化知识以后,上述命题才能成立。正像物质财富相对过剩未必能带来共同富裕,社会知识总量的增长也未必就能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目前,有的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信息时代,有的却仍停留在原始农牧时代。经验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单有知识的创造生产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知识的流通传播,实现知识资源共享原则和分配消费的公平原则,扩大消费,使大多数人都摆脱知识贫困和愚昧无知,拥有新思想观念、新道德标准、新方法技能,成为新社会、新经济、新生活的理想追求者和实践创造者。显然,这正是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文化教育机构神圣的历史使命和永恒的价值取向。

在知识创造生产与分配消费的关系问题上,“图书馆产业论”忽略了绝大多数读者的非生产性知识消费需求,忽略了知识资源共享和分配消费的公平原则,忽略了有理想追求、无经济能力的学习型读者的求知需求,难免退化为“图书馆门口朝南开,没钱的人们莫进来”的知识垄断状态。当前,世界各国将图书馆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或作为学校教育有机补充的并不罕见,发达国家更是普遍将图书馆视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社区公共图书馆视为居民享受继续教育的神圣权利,并以立法形式予以保证。[3]值得认真思考和借鉴。

2.2 现实启示

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还相当落后,1994年尚有455个县或县级行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全国人均图书馆藏书量仅0.31册。199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仅2.8亿元人民币,人均0.23元;平均3045人拥有一个阅览室座位。[4]而且,绝大多数图书馆及其知识资源都集中于东部城镇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地区的农民,其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更可想而知了。同样,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也很不发达,每年有一千万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有四百万高中生不能升入大学,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占了12%。[3]许多社会学者呼吁: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最堪忧虑的是科学知识贫困;要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

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图书馆任重而道远。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努力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实现知识资源分配消费的公平原则,促进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依然是我国图书馆现在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历史使命和价值取向。

图书馆产业论脱离了我国现实,在知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忽略了学习型读者的知识消费;在科学文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忽略了普及;在图书馆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忽略了社会发展大局;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发展观念:为经济发展服务并非社会全面产业化

经济发展当然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但是,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为经济发展服务就是全民搞经济,一切社会公益性事业都要产业化甚至商业化。人类除了产业化经济活动,还需要进行政治、文化、教育等事业性公益活动。任何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都不可能仅需要盈利性经济产业,而不需要学校、图书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只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充分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和图书馆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人才资源保障。其次,没有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无偿的知识传播,就不会有大多数国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消费能力的提高,更不会有知识产品消费市场的繁荣;知识的创造和生产也必然因失去了原动力而萎缩,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必然因此而疲软,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或空中楼阁。

“图书馆产业论”也看到了“不断学习已成为工作的必需,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教育的过程已不仅仅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特别是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应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图书馆是进行这种教育的重要机构和场所。”然而,由此却得出结论:图书馆要放松或放弃公益性教育事业,“转为以计算机处理和数据库开发经营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产业。”[2]因果自相矛盾。是的,社会需求的新增长为图书馆产业化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如果把这种可能性混同于合理性和必然性,把“谁受益,谁负担”当成普遍的社会原则。那么,首先应当产业化的也轮不到图书馆,而应当是中小学校乃至公安、消防、抢险救灾部队。因为,他们使社会受益更直接、更明显。如此以来,不仅否定了国家的义务教育法和国民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国家的性质也将根本改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两大种类:保障生存安全的物质需求,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超越的精神需求。[5]物质追求是人的自然本能,而精神追求却需要社会引导和规范。图书馆事业,对于精神人格健全的自觉追求者而言,是通过知识资源的再分配,保证乐学者有所学;对于精神理想追求的“未觉者”而言,则是通过先进思想的启蒙教化,使无知者有知、蒙昧者开化。可以想见,图书馆产业化,势必因贪小利而损大局,削弱图书馆教育功能的现实发挥,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4 客观条件:教育功能优势与信息功能劣势

由于内在和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图书馆更拥有社会教育的功能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信息服务功能则处于相对的劣势,发展空间更狭窄。“产业化信息服务公司”是一种“扬短避长”的道路选择。

4.1 内在条件

社会教育事业和信息服务产业拥有相同的三种基本要素:信息资源、人才队伍和技术设备。但是,二者对“三要素”的功能要求却多有差别。信息咨询服务产业要求:信息资源的独享性、人才队伍的专业性、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在所有这三方面,图书馆都根本无任何优势可言。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广博有余,精深不足;基础性有余,专业性不足;共享性有余,独享性不足。更符合社会教育事业的需要,而不符合信息服务产业的需求。②.信息咨询服务是智能集约化产业,所需要的专家队伍既要有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精深的学术底蕴,又要善于预测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显然,图书馆的人才队伍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更适合于进行大众化社会教育。要“建立学科专家型馆员队伍”,又谈何容易。在“铁饭碗”的同等条件下,尚未见有学科专家自觉加入普通馆员队伍者,一旦把图书馆推向产业化市场,结果更可想而知。当然,只要形成了“投入与收益的运行机制”,自然会“有了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但是,没有足够的高能级学科专家队伍,如何使“梧桐树”枝繁叶茂起来?③.早在20年前,国外有些情报信息机构只需要10分钟,就能处理完30种文字的2000多种期刊上的9万多篇专业论文。[6]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设备未免太大众化了,只能满足个体读者检索信息资料和训练信息能力的需求,无法满足专业性信息处理和咨询服务的需要。

4.2 外在环境

在信息服务业界,图书馆属于弱势群体,与信息咨询公司、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无法相比,与传统情报信息机构“近邻”也相差甚远。当前,信息咨询服务业早已供过于求“僧多粥少”了,现有情报信息机构大都还“吃不饱”。如果图书馆再放弃社会教育主业,千军万马去挤过信息有偿服务的“独木桥”,那么,大批图书馆将会刚刚挤上桥头就被挤落桥下。相反,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供给仍然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急需其他社会教育资源的补充,为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 结论

教育功能和奉献精神、“图情一体化”、科学量化管理是支撑图书馆未来的“鼎足”经费困难并非图书馆所独有,而是各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困境,更应当高瞻远瞩,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生存与发展兼顾,与其他行业协同共进,各尽所能,共创未来。

5.1 发扬事业奉献精神,优化社会教育功能

任何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都不是单一生产型的,而是多元协同的系统整体,既包括直接的知识创造生产,也包括各种辅助支持系统。即使知识创新活动,也有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分,虽然基础研究不能直接生产经济效益,但是其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卫星上天尚需多级火箭的“自我牺牲”,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更需要社会教育工作者发扬“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图书馆也不应例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和社会教育机构,图书馆不应当为了追求自身的资本增殖,削弱或放弃教育功能和奉献精神,而应当继续坚持无偿服务的价值取向,发扬事业奉献精神,优化社会教育功能。书的被动应教与人的主动施教相结合,努力适应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终身化的需求,深入探索信息素养教育、“广义学习方法”(学习方向选择、阅读对象检索、文本阅读吸收等方法)教育、“自学+辅导”自学教育方式等的规律和方法,[7]将潜在的教育功能转化为实在的教育功效,努力成为更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社会大教育系统的“第二方面军”。即使各种专业图书馆也不例外,因为,专家学者既有的高学历和高学力也不能受用终生,在创造新知识的同时,也同样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创造新自我。

5.2 坚持“图情一体化”,优化文献服务质量

要坚持“图情一体化”和功能多样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变被动应对式服务为主动迎合式服务,深化层次,优化质量,提高针对性和成效性;学习型读者需求与研究型读者需求二者兼顾,教育功能与信息功能平衡发展;全面实现馆藏文献的知识成品价值和信息资源价值,全面发挥对国民素质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保障作用。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捐资者大都是老毕业生,捐资动因也不是为了资本增殖,而是对图书馆在他们成才过程中的多样化优质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回报。值得我们中国同行反思和借鉴。

5.3 实现科学量化管理,优化文献收藏质量

要优化馆藏质量,应当引进产业经营理念,核心是效益原则和精确原则,实质是科学的量化管理。首先,要牢固树立“投入——产出”效益观念,深化细化图书经费分配层次,专款专用;学校图书馆则应按课程设置和科研课题分配使用经费,以提高收藏的精确度和针对性。读者满足率和馆藏利用率兼顾,克服用金钱和“书山”堆积满足率的积习。其次,“会花钱的孩子好要钱”。要把馆藏利用率列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努力使每一元钱都转化为读者的需求满足,改变经费投入“黑洞”的社会形象。[8]唯如此方能启发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捐助者的捐资热情。

总之,如果说集约化的知识资源是图书馆的本体价值之所在,那么,开展社会教育和传递情报信息就是其功能价值的“双翼”,而事业无偿奉献精神则是其灵魂和品格。三者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 李大钊.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辞(1919).摘自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中华书局,1982年.

[2] 丁大可.知识经济与图书馆产业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3] 黄俊贵.社会教育职能强化——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2000(1).

[4] 黄宗忠.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上)[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1).

[5] 魏民.以人为本与新经济浪潮[J].清华管理评论,2000(8).

[6] 田夫,王兴成.科学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1983年.

[7] 宋书星.要重视图书馆教育方式的研究探索[J].大学图书情报工作,2001(1).

[8] 宋书星.高校图书馆“收藏三原则”的数理思考[J].津图学刊,2001(2).

作者:张宝镇

第2篇:从事天麻教学和研究要有不怕吃苦和敬业奉献精神

易菇网讯:2011年7月15日,易菇网工作人员赴湖北宜昌就天麻种植的从业体会对宜昌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湖北省宜昌市天麻协会顾问、湖北省宜昌市天麻研究所所长王绍柏教授进行了专访。

王教授从事食用菌教学三十余年,在这三十年间很多的老师、同事、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他印象最深、最敬重的老师有两个:一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铉教授,他是我国天麻繁殖的创始人,他们的课题组正是在周铉教授的指导下才取得了很多成绩。周铉教授从1993年至今每年至少去宜昌一次,指导他们的研究,既是作为老师,又是作为长辈、朋友,他敬重周铉教授的敬业精神,对科学的态度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感染、教育、促进了他。另一个是陕西省西乡县食用菌研究所的张国华所长,2000年去汉中学习,张所长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地帮助他。张所长的菌种质量非常好,在宜昌很受欢迎。

王教授说:从事天麻生产和科研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因为经常要上山下乡,从事这个行业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有奉献和敬业精神,还要有长期坚持的精神,没有长期坚持的精神是做不好的,比如说天麻一代生活史从种子到种子,季节上需要三年,自交杂交系至少要驯化四代到五代才能成为好的杂交材料,驯化四代需要十年,培育天麻杂交种没有十年的时间是培育不出来的,要做好长期的准备,这是一辈子的奉献和追求。

第3篇:大力弘扬吃苦奉献精神

2013-06-06 11:17 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分享到:4

吃苦奉献,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与担当。习主席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和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激情,尽职尽责干好工作。这对于每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应将其作为弘扬优良作风不断践行的课题,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始终知责尽责、勇于担当。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中,形成了吃大苦耐大劳的牺牲奉献精神,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这种吃苦奉献精神永不过时、永放光芒,我们在建设现代化武警的进程中,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一是精神上要勇进取。向“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的目标奋斗,很重要的是要警惕精神懈怠,切实强化进取奉献意识。当前,广大党员干部是好样的,但也确有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安心不尽心,在位不尽责。有的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对加快推进现代化武警建设缺乏信心,存在“得过且过、怕担风险”的保守思想,工作放得不够开,步子迈得不够大;有的心浮气躁,不必要的应酬多,分散了精力,有心思做官,无心思做事,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精神萎靡不振,办事拖拖拉拉;有的知道自身能力素质有差距,但不思进取,遇到重大事、疑难事、棘手事,不是绕道走,就是推诿塞责,不敢迎难而上,总想舒服一点、安稳一点。防止和破解精神懈怠,就要不断强化进取奉献意识,这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的试金石。进取奉献意识强,就会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干事创业放在心上;反之,就会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以致耽误工作、错失发展良机。强化进取奉献意识,就是要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绝不能逃避责任、消极观望、当局外人、或者推给别人;就是要培养果断坚定的工作风格,始终保持目标的坚定性和行动的果断性,看准了的事,就果断决策强力推进,不搞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二是履职上要敢担当。“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敢于担当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特别是在有可能要承担的责任、付出代价时,敢于迎着困难上,一旦出现问题,勇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担当,不管是为情为理还是为义,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是一种境界追求、一种人格修养,更是一种拼搏意志、一种牺牲奉献和做人的品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重要的是要有担当的意识、胆识和气魄。强化担当意识,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按照职责和分工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如果一事当前,不敢去担当,就会没人敢做,没人敢落实,就会完不成任务。长此以往,就会使官兵对组织和领导不信任,就会不得兵心,就会阻碍工作的推动。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我们的工作少走弯路,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真正实现部队科学安全发展。三是创新上要善追求。信息时代日新月异,部队发展需要创新。现实当中,学习钻研劲头不够足,瞎子摸鱼、不循规律,思路狭窄、削足适履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缺乏动力,表现为方向模糊,得过且过,对部队建设不为己任,应付凑合,不下功夫、花力气;有的缺乏定力,浮躁心气,缺乏头悬梁锥刺股的意志,不能沉下心思去探索。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就要在创新上有所追求,有动力有定力,善学善思善成,自觉运用于部队建设实践中。

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始终常在状态、创先争优。精神状态决定工作标准,展现敬业精神,事关能力素质,影响事业发展。建设现代化武警,不仅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求党员干部以不辱使命的崇高追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常在状态的自我加压,努力创先争优。一是要有奋发进取的工作干劲。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产生动力、干劲和韧劲。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就要寝实不安、忘我工作;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将远大的理想抱负转化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做好本职工作的激情,也就是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越是以热爱的心情去工作,就会对它产生感情,主动为它倾注汗水,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和潜能,奋发进取,干出成效来;相反,如果对本职岗位不热爱,就会对工作没有感情,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无所见树。二是要有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高标准、创一流,既是指导思想,又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既要苦身子,又要苦脑子,需要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去干、去创。这就要求以实干家的形象、创业者的形象、引领者的形象,不断鞭策自己、警醒自己、鼓励自己,确立一流的标准,培养一流的作风,打造一流的队伍,争创一流的业绩,干一件事像一件事,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三是要有精细求实的工作作风。作风实,事业旺;作风漂,事业衰。每名党员干部都应有真抓实干、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在部队建设上,需要的是往深里抓、往细里抓、往实里抓,真正把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措施落到实处,眼盯基层、深入一线、关注官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工作想得更细一些、措施定得更实一些、基础打得更牢一些,在亲知、真知、深知,身到、心到、力到中,以精细求实求进步。

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始终知恩图报、知足常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懂得知恩图报、知足常乐、知责奋进,在吃苦中奉献,在奉献中吃苦,是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所在。一是成长进步要知恩。刘伯承元帅有一句名言:“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一名党员干部如果离开组织的培养,个人本事再大,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组织就是靠山,自己能力的每一点提高,知识的每一点增长,成绩的每一点积累,以及职务的每一次提升,靠的是组织培养、领导的关心、战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时刻铭记组织培养之恩,才能不忘肩负的责任,才能经受住个人利益关系调整的考验,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动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名利待遇要知足。追求什么,关键要把握好“度”。“祸莫大于不知足。”时下在一些人身上存在的职务上“嫌慢”、环境上“嫌苦”、事业上“嫌累”、待遇上“嫌少”的现象,就是“知不知足”的问题。在名利待遇上,要会“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精神不懈怠、学习不满足、工作不退后;要会“比较”,往往带着满腹怨气会觉得一塌糊涂,而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会使平庸变为优秀,使自卑变为自强,使消沉变为进取,使自满变为谦逊;要会放弃,从容面对人生,排除杂念,平衡心态,而取得更多更好的事业和生活上的收获。三是回报组织要实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党员干部受部队培养多年,岂上滴水之恩。现在,部队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个人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舞台,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应把岗位当作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平台,多比贡献、少比享乐,多比绩效、少比待遇,以实干实绩回报组织的培养。

(作者为武警贵州总队政治部副主任) 新华社评论员:砥砺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之三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还需要艰苦奋斗吗?习近平同志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学习焦裕禄精神,特别要学习他“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焦裕禄奋斗精神的本质特征,深刻回答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也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

奋斗是干事创业的动力。50多年前,正是凭借着顽强奋斗,焦裕禄带领和激励兰考人民创造了彻底驱除“三害”的奇迹。面对黄沙漫漫、盐碱茫茫,冰凌遍野、枯草抖动,他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的豪言壮语,“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的铮铮誓言,不仅温暖了百姓的心,也激发了干部的斗志。盘踞已久的灾害和贫穷,被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魄渐渐击退。

焦裕禄同志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光辉品质,彰显了我们党多年积累的优良传统。它来源于对宗旨意识的深刻践行,对党的作风的一贯秉持,对人民情怀的忠诚书写,对历史责任的大义担当。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史,处处铭刻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个成就,都浸透着百折不挠的艰难攀爬。经验反复证明,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与困难作斗争。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承并不断发扬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是党的各项事业持续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

今天,我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丝毫不比过去轻。大到中央简政放权、房价调控、养老改革、雾霾治理,小到地方公开决算、节能减排、公车管理、电价调整,都如同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沙、治水、治碱一样,面临着家底不清、路径不明、意见多元的复杂环境,存在着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叠加的重重困难。“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在涉险滩过深水的改革重任、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面前,缺少拼搏意识、没有奋斗精神,怎么行?

越是风急雨骤,越需坚定信念;越是坎坷多艰,越要勇往直前。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奋斗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藐视困难、敢于碰硬的大无畏精神。只要有闯的勇气和干的决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状态,就没有迈不过的坎、蹚不过的河。有些党员干部面对改革发展的困难,却背上了包袱、放不开手脚,甚至放弃努力、裹足不前。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则在成绩面前逐渐丧失了奋斗精神,试图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殊不知,社会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自满和懈怠都会延误发展时机。小富即安难成大事,富而思进方堪大任。把成绩作为奋斗的基础,把困难当作夺取胜利的起点,不断放眼新的征程昂扬奋进,才不负人民期待,不辱历史使命。

当然,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等于急功近利、盲目冒进。学习焦裕禄的奋斗精神,除了要有“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雄心壮志,还要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能力。“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各级党员干部务必要把奋斗精神转化为咬定青山的韧劲、审时度势的眼光、统筹兼顾的韬略、勇毅笃行的魄力,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水平,统筹谋划各项工作,协同推进各种措施,妥善平衡各方利益,从而引领正确的奋斗方向,找到改革发展的最佳路径。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以艰辛的奋斗,就不会有伟大的成就。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在召唤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曙光在照耀我们。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学习对照焦裕禄同志的奋斗事迹,砥砺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必能激起全体党员干部的奋斗热忱,汇聚起全体人民投身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第4篇:组工干部要有淡泊明志、清正廉洁、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念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是组织部门的优良作风。笔者认为,组工干部要加强作风修养,真正做到办实事,求实效,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

1、要勤于实践。作为党的干部,我们肩负着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奔小康步伐的重任。要不辜负重托,必须大力提倡“办实事、抓落实、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扎扎实实、脚踏实在干;这就要崇尚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组织部门、组工干部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排头兵”和具体组织者,必须做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如果仅仅满足于一般口号,满足于发号施令,就很难达到目的。同时新的形势下对组织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都是组工干部面临的新课题,也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有所收获。

2、要勇于创新。创新是组织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相对于其他工作,组织工作规定动作较多,作为组工干部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如何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组织工作,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3、要乐于奉献。在一般人看来,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权力大得很,实惠大得很。但笔者认为,组工干部更多的是为人作“嫁衣裳”,这在基层工作一线尤为如此。相对于其它工作,组织工作大多不显山不露水,也难出政绩,但却关乎党的事业的成败,关乎党组织的集体形象。同时,组织工作无小事,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要有淡泊明志、清正廉洁、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锤炼自身的品性,增强自己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第5篇:践行吃苦精神

太阳缓缓升起,快乐潜滋暗长

——-—读《教学革命》有感

当教师15年了,我有一怕。怕什么呢? 怕学生不学习。怕学生不学习会有来自学生‚这个教师没有料‛的嘲弄;怕学生不学习进而影响学生考学会受到来自家长与社会的责难;怕学生不学习而成绩不理想会让领导失望。

学生学不学、怎么学与教师的教、怎么教具有息息相关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我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路径,涉猎各种教学理论,践行种种教学方法。曾经,有过反思,有过进步,有过学生取得成绩后的沾沾自喜。但岁月更迭,时光流逝,新读书无用论、独生子女现象、留守儿童弊端, 家长对子女‚成才与成人‛渴望、社会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期盼、领导对‚纪律与成绩‛的要求时时充斥着自己的每一根神经。单调与重复、繁杂与枯燥,自己日渐浮躁甚至渐趋懈怠。在这种思想困顿、害怕学生不学的双重矛盾下,领导赠阅的《教学革命》一书走进了我的视野,阅读的每一次,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细细品读,才发现其诱人处的不同凡响。伴着蔡林森的奋斗精神,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如久涸的泉眼再一次奔涌。其中印象最深并给于我震撼的有两个字:‚吃苦‛。

一句‚吃苦才能学习‛指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不停的反思、不断地创新 。从教育目标‚为了培养负责人的中国人‛,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清‛到‚教育教学目标责任制‛、‚包‚字进校园‛、‚绩效工资制‛,再到‚一节好课的标准‛、‚常年赛课制‛、‚怎样评课‛、‚教师基本功培训‚等,无一不是蔡校长在主动的学习中、长期的反思中、扎实的实践中形成的。

一句‚吃苦才能当好老师‛道出了教师取得成功的秘诀。因为能吃苦,逼着自己学,在实践中学。蔡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晨5:00起床,洗漱、看书、和学生一起早锻炼、巡视每一个教学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白天听课、评课、一年听课达1000节以上;晚上还要整理归纳自己的思想,把它付诸文字,笔耕不辍;他认为多干了,不仅多了贡献,更多了学习的途径,更学得了本领。

一句‚吃苦才能终身幸福‛说出了蔡校长的人生信条,艰苦朴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成功时、辉煌时、退休后。他都坚持吃苦,不停地学,不停地追求,品尝吃苦后的甘甜。已年过70,却每天仍忙忙碌碌。我们且不谈什么责任心和什么奉献精神,我觉得蔡校长就是在工作中去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价值了才活得滋润,才获得有劲,才活得精彩,才活的幸福。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自己虽刚过而立之年,本应精力充沛,而为何时感身心疲惫。细细想来,或许正是缺少了蔡校长的‚吃苦是福‛的意识。

‚吃苦‛是福,吃苦是种精神,一种大智若愚的崇高境界。

“吃苦”是一种力量,正激励着自己学习、反思、进步。

‚吃苦‛ 更如一味妙剂,医去了自己的懈怠与浮躁。使自己在‚学生的憧憬与反抗‛、‚家长的敬重与轻蔑‛、‚领导的期待与失望‛中,不再焦虑,不再害怕,不再停滞,践行并体会‘苦是快乐的付出、幸福是吃苦后的自然’。

正如太阳缓缓升起,快乐已潜滋暗长!

第6篇:吃苦精神

吃苦奉献,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与担当。习主席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和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激情,尽职尽责干好工作。这对于每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应将其作为弘扬优良作风不断践行的课题,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始终知责尽责、勇于担当。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中,形成了吃大苦耐大劳的牺牲奉献精神,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这种吃苦奉献精神永不过时、永放光芒,我们在建设现代化武警的进程中,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一是精神上要勇进取。向“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的目标奋斗,很重要的是要警惕精神懈怠,切实强化进取奉献意识。当前,广大党员干部是好样的,但也确有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安心不尽心,在位不尽责。有的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对加快推进现代化武警建设缺乏信心,存在“得过且过、怕担风险”的保守思想,工作放得不够开,步子迈得不够大;有的心浮气躁,不必要的应酬多,分散了精力,有心思做官,无心思做事,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精神萎靡不振,办事拖拖拉拉;有的知道自身能力素质有差距,但不思进取,遇到重大事、疑难事、棘手事,不是绕道走,就是推诿塞责,不敢迎难而上,总想舒服一点、安稳一点。防止和破解精神懈怠,就要不断强化进取奉献意识,这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的试金石。进取奉献意识强,就会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面,把干事创业放在心上;反之,就会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以致耽误工作、错失发展良机。强化进取奉献意识,就是要面对困难和问题时,绝不能逃避责任、消极观望、当局外人、或者推给别人;就是要培养果断坚定的工作风格,始终保持目标的坚定性和行动的果断性,看准了的事,就果断决策强力推进,不搞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二是履职上要敢担当。“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敢于担当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特别是在有可能要承担的责任、付出代价时,敢于迎着困难上,一旦出现问题,勇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担当,不管是为情为理还是为义,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是一种境界追求、一种人格修养,更是一种拼搏意志、一种牺牲奉献和做人的品质。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重要的是要有担当的意识、胆识和气魄。强化担当意识,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按照职责和分工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如果一事当前,不敢去担当,就会没人敢做,没人敢落实,就会完不成任务。长此以往,就会使官兵对组织和领导不信任,就会不得兵心,就会阻碍工作的推动。只有敢于担当,才能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我们的工作少走弯路,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真正实现部队科学安全发展。三是创新上要善追求。信息时代日新月异,部队发展需要创新。现实当中,学习钻研劲头不够足,瞎子摸鱼、不循规律,思路狭窄、削足适履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缺乏动力,表现为方向模糊,得过且过,对部队建设不为己任,应付凑合,不下功夫、花力气;有的缺乏定力,浮躁心气,缺乏头悬梁锥刺股的意志,不能沉下心思去探索。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就要在创新上有所追求,有动力有定力,善学善思善成,自觉运用于部队建设实践中。

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始终常在状态、创先争优。精神状态决定工作标准,展现敬业精神,事关能力素质,影响事业发展。建设现代化武警,不仅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求党员干部以不辱使命的崇高追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常在状态的自我加压,努力创先争优。一是要有奋发进取的工作干劲。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产生动力、干劲和韧劲。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就要寝实不安、忘我工作;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将远大的理想抱负转化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做好本职工作的激情,也就是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越是以热爱的心情去工作,就会对它产生感情,主动为它倾注汗水,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和潜能,奋发进取,干出成效来;相反,如果对本职岗位不热爱,就会对工作没有感情,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无所见树。二是要有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高标准、创一流,既是指导思想,又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既要苦身子,又要苦脑子,需要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去干、去创。这就要求以实干家的形象、创业者的形象、引领者的形象,不断鞭策自己、警醒自己、鼓励自己,确立一流的标准,培养一流的作风,打造一流的队伍,争创一流的业绩,干一件事像一件事,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三是要有精细求实的工作作风。作风实,事业旺;作风漂,事业衰。每名党员干部都应有真抓实干、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在部队建设上,需要的是往深里抓、往细里抓、往实里抓,真正把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措施落到实处,眼盯基层、深入一线、关注官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工作想得更细一些、措施定得更实一些、基础打得更牢一些,在亲知、真知、深知,身到、心到、力到中,以精细求实求进步。

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始终知恩图报、知足常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懂得知恩图报、知足常乐、知责奋进,在吃苦中奉献,在奉献中吃苦,是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所在。一是成长进步要知恩。刘伯承元帅有一句名言:“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一名党员干部如果离开组织的培养,个人本事再大,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组织就是靠山,自己能力的每一点提高,知识的每一点增长,成绩的每一点积累,以及职务的每一次提升,靠的是组织培养、领导的关心、战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时刻铭记组织培养之恩,才能不忘肩负的责任,才能经受住个人利益关系调整的考验,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动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名利待遇要知足。追求什么,关键要把握好“度”。“祸莫大于不知足。”时下在一些人身上存在的职务上“嫌慢”、环境上“嫌苦”、事业上“嫌累”、待遇上“嫌少”的现象,就是“知不知足”的问题。在名利待遇上,要会“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精神不懈怠、学习不满足、工作不退后;要会“比较”,往往带着满腹怨气会觉得一塌糊涂,而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会使平庸变为优秀,使自卑变为自强,使消沉变为进取,使自满变为谦逊;要会放弃,从容面对人生,排除杂念,平衡心态,而取得更多更好的事业和生活上的收获。三是回报组织要实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党员干部受部队培养多年,岂上滴水之恩。现在,部队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个人发展拓展了空间,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舞台,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应把岗位当作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无私奉献的平台,多比贡献、少比享乐,多比绩效、少比待遇,以实干实绩回报组织的培养。

第7篇:思想汇报: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敬爱的党组织:

入学以来我曾多次参加学院组织的爱心志愿者活动,每一次去都使我的思想

觉悟得到很大的提高,都更加坚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思想,都让我更

加信奉中国共产党。

昨天我们又一起去了奉贤福利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为他们枯燥无味的生活

带去欢乐。福利院有一位老人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95岁了,1944年参军,在

山东参加过抗日及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调往上海工作,一直到退休。老人说

起往事时目光矍铄,对过去充满了怀念。老人说他很崇拜毛主席,他很热爱中国

共产党,要不是毛主席和共产党,中国早已没了希望。老人坦言自己为人民服务

了一辈子,感到人生很有价值。同时他也希望我们能够继承良好的优良传统,做

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在福利院与老人交谈期间,有的老人感动落泪,他们说他们的子女都没有来

看他们,却得到了我们的关心,他们感觉很温暖,也觉得人生有了意义。由此可

以看出,社会是多么需要奉献和付出。作为青少年,我们有能力去关爱他们,为

他们的生活带去希望,我们也必须为社会奉献,并且把这种社会责任感一代一代

传承下去。

我们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自觉的将文化意

识提高到政治意识,并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热爱国家,奉献社会,

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将奉献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上肩头。

报告人:XXX

X年X月X日

上一篇:第七个普法五年规划下一篇:致家长们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