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钢铁工业的供需问题在现阶段出现了很多矛盾,“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值得行业内深入探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关键词:钢铁工业;供需形势;发展趋势一、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供需形势及主要矛盾1.产能快速释放,供过于求的矛盾显现钢铁行业投资规模的新一轮扩张从2001年开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篇1:

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钢铁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必将对钢铁工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我认为,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今年年初中央实行宏观调控,从产业政策、行政法规、财政、金融、信贷和贷币政策诸方面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投资过热进行清理整顿,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对于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半年多时间,钢铁行业一大批违法违规投资项目停建或缓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势头已得到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钢铁行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协调同各行业的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加大监察和清理整顿力度,坚决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清理关停小钢铁、小轧机、小焦炉,从源头上遏制结构性矛盾加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现象发生。

二、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发展战略

我国钢铁工业经过前几年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已经取得可喜成效。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已达15家,但我国钢铁行业总体上集中度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在200—300万吨,尤其是特钢生产规模小而全,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状态,难以形成批量生产的规模优势,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能力。而以不锈钢、冷轧薄板和合金工具钢为代表的高端产品仅占6.2%。小薄板江浙就有38家。今后一段时期,钢铁行业应继续加大组织及结构调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按照工业装备大型化、生产类型专业化、经营管理集团化,提高钢铁行业的集中度,组建1000万吨2000万吨以及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工业集团。可以采用联合、兼并、控股、收购、合资、合作、拍卖、破产、招商引资、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步伐,组建大型钢铁联合舰队。在未来3—5年里使钢铁行业组织形式逐步向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钢铁产品逐步向特、精、高方向发展,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谋求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以及集团价值最大化,提高整个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走低成本发展战略

我国钢铁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其市场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为核心,受下游行业发展拉动,机电产业、汽车行业、建筑业、房地产、港口码头、道路等基础建设和重大项目公益性设施建设,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减弱。2003年机械产业工业增长率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幅9个百分点,钢材消费量10%左右,汽车444.4万辆,同比增长34%,2004年可达500万辆。城乡建筑每年约13—14亿平方米,消耗钢材约7000万吨,轻工行业对薄板、矽钢片的需求仍在增长。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小型材、中厚板、冷热轧薄板、矽钢片和螺纹、线材等建筑用材。不仅要求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品种质量上的要求,对于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钢材比重要求逐年增大。如建筑行业所需的H型钢、方矩型钢、高强度螺纹钢筋,汽车行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冷轧轿车板,高质量高精度的合金钢棒材,机电产品的硅钢片、镀锌板等。特别是对高质量高精度的板材需求是逐年增加的。2003年我国进口钢材3717万吨,主要是板材3016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1.15%。换句话说,我国约有15%左右的钢材因品种质量要求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由进口钢材顶替。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各部门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不会减弱,尤其是对钢铁产品品种、质量上的特殊要求还会更强烈,钢铁行业发展空间很大,机遇难得。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钢铁行业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走低成本发展战略,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钢铁产品。钢铁产品作为中间产品,受原燃料、动力、运输条件和市场需求拉动双重制约。在市场供求关系平稳的情况下,钢铁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设备、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降低全行业的社会平均成本。虽然目前原燃料、运输、电力价格上涨,钢铁成本上升,但是钢铁产品价格也在上升,所以仍有较大的盈利空间。若供求关系变化,钢铁产品受两头挤压,盈利空间必然会缩小,因此走低成本发展战略,是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王庐嘉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篇2:

我国钢铁工业供需形势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我国钢铁工业的供需问题在现阶段出现了很多矛盾,“产能过剩”的问题是值得行业内深入探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剖析。

关键词:钢铁工业;供需形势;发展趋势

一、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供需形势及主要矛盾

1.产能快速释放,供过于求的矛盾显现

钢铁行业投资规模的新一轮扩张从2001年开始。2001年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82亿元,比上年增长42%;2005年1554.54亿元,同比增長23.4%。虽然全行业投资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但考虑到钢铁行业2—3年的建设周期,每年约有7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将陆续释放,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大于国内市场需求约1亿吨左右。

2. 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过剩与短缺并存

在我国的钢铁市场上,一方面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产品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铁产品却因国内钢铁企业不能生产或产量过低或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不得不依赖进口。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钢铁产品的板带材占全部钢材的比重较低。目前,发达国家板带材比重一般超过60%,而我国仅为34%。长材产品超过全部钢材产量的60%,比例偏高,低档次产品能力过剩;二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材因生产能力不足或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要求,仍需大批量进口。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生产的产品在40%左右,但能够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的数量则相对较小,估计仅在30%左右。

二、影响我国钢铁工业供给的主要因素

(一)钢铁产业政策的影响

为了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行业集中度。政策明确提出,计划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钢厂,将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大幅度减少钢铁冶炼企业的数量。对企业的联合重组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至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前10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将达到50%,至2020年将达到70%。

(二)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的约束性影响

近年来,钢铁行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显现。由于国内资源供应能力有限,对国外资源的倚赖程度越来越高,这既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对我国资源乃至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三、影响未来我国钢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有利于钢铁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1.世界制造业向我国不断转移

目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向我国转移石化、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船舶、纺织等制造业的步伐日益加快。同时,我国各地区承接与吸收这种产业转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因此,新一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制造业转移,将对以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刺激和市场拉动。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性,特别是工业化进程是影响钢铁需求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以及快速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工业化中后期,钢铁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目前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经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因而对钢铁的需求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另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也将保持持续的需求趋势。

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出现爆发性增长态势。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钢材、橡胶、化工、水泥等工业产品需求的大幅上涨。市场对原材料需求的增长拉动了钢铁、化工等原材料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各类产业的大规模建设又进一步扩大了钢铁需求。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对能源、交通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中国能源、能源设备制造和交通产业的投资增长,再次加大了市场对钢铁等产品的需求。这些产业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联关系,近几年正是这些产业的联动发展拉动了钢铁需求的高速增长。

(二)制约我国钢铁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既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要求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与结构将发生改变

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经非常高,连续三年增长率达到25%以上,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大于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投资仍然是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工业部门钢铁消费内部循环的特征,投资需求对建筑业、机械工业等主要耗钢产业的诱发程度比消费需求对这些主要耗钢产业的诱发程度要大得多。

3.对钢铁材料的替代

为适应节能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在许多制造领域,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工程塑料等轻量化结构材料替代钢铁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汽车工业国家,为了减轻汽车自重,降低燃油消耗,已逐步在部分汽车零部件上用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取代钢材,如汽车轮毂、座椅骨架、防护板、前门及后门等。在船舶和其它一些机械设备,用轻型结构材料替代钢材的趋势也开始形成。

四、我国钢铁工业供需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钢铁的需求环境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未来一段时期内,钢铁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应该看到,国家依然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防止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的过快增长;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政策措施也在落实之中;货币信贷投放也将予以合理控制;受汇率及国家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我国钢材“净出口”局面能否保持也值得关注。

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下半年我国钢铁产量还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供需基本保持平衡。按前5个月钢铁累计生产量初步测算,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将达到4亿吨左右,钢材产量将达到4.2亿吨左右。我国钢铁产能仍然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钢材需求增长加快、库存下降具有阶段性特点,因此,价格上涨的基础仍是比较脆弱的,后期钢材价格有出现波动的可能。而且,钢材价格如果上涨过快,将刺激钢铁产能加快释放。

参考文献

[1] 陈其慎. 中国铁矿石供需形势分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颜瑞, 朱晓宁, 张群. "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 冶金经济与管理 6(2016):4.

作者:吕凌霄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论文 篇3:

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成就斐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正确把握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新机遇、新挑战,及时找准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任务。

一、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随着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兴起,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一)外国日益强化对华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已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形势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通过技术引进和外资引进,有效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随着我国产业不断发展和竞争能力逐步提高,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日益强化对我国的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加紧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将技术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直接影响了我国产业发展,也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日趋加强技术垄断。如2007年,韩国制定了《防止产业技术外流及产业技术保护法》,加强对电子、汽车、钢铁、造船、核能、信息通信、航天等国家核心技术的保护力度。国外不断趋紧的技术封锁,已影响到我国国家经济安全。

(二)主要国家注重通过产业技术新政策强化本国产业优势,我国产业发展压力加大

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技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直是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通行做法。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各国都增强了政府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宏观强制作用力。如美国于2004年2月发布了《鼓励制造业创新》的总统行政令;同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强调通过财政支持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提高美国的制造能力;2006年又组织实施《美国竞争力计划》。德国于2007年8月通过了《德国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法草案》。韩国则于2003年12月成立外国研发机构投资商委员会,2004年成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财团,重点引进海外优秀研究开发中心和教育机构。归根结底,各主要国家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努力营造自己的产业发展优势,保持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三)资源、能源、环境制约加剧,“两高一资”产业发展问题存在

2002年底以来,我国再次进入重化工业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2003~2007年连续五年保持在10%以上。但是,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目前,我国大气受污染的城市占44.8%,9.1%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基于较低技术水平的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产业发展的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面对产业发展成本上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产业技术难以引进和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严峻问题,我国必须大力发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作用,加大对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竞争能力提升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群体突破态势和加速产业化趋势,改善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面临难得机遇

当前,以BT(生物技术)、NT(纳米技术)、ET(环境、能源技术)和CT(数字内容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与近代历史上几次技术革命有所不同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是单一技术、单一产业的发展,而是群体技术的突破和群体产业的兴起,并且科学和技术之间、各学科之间呈高度融合趋势,基础研究成果往往在中间成果阶段就申请了专利并迅速转化为产品走进生活。这更突显了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乃至主导地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在IT产业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竞争和发展的软、硬成果,尽管目前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已经把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推进到了可以而且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持续动力的发展阶段,使我国有条件通过制定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组织力量、抓住机遇,加快促进BT、NT、ET和CT等新兴技术产业化,积极培育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从而彻底改善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推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立足新起点,辩证认识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成就和差距

纵向比较看,我国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技术结构不断优化;但横向比较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产业技术结构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相当明显。

(一)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但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基础产业、加工工业、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支撑我国建立起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2007年GDP现价总量达到3.61万亿美元,比排名世界第三的德国仅相差2000亿美元左右。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多数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缺失,因此大而不强。如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有30%左右,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3~5倍;我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销量居世界前列,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

(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进展,但依然受重大技术瓶颈的制约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专项措施推动下,我国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取得了新进展。如随着钢铁产业连铸、高炉长寿、高炉喷煤、转炉、连轧化和综合节能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我国吨钢综合能耗从1990年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到2007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在电力、机械、化工、造船等重要领域掌握了相当的核心技术,如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高等级公路建设成套技术、大跨径桥梁和深水筑港技术等关键技术;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和工业离子膜核心技术,等等;打破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技术垄断。一些关键技术,如高压输变电技术、铁路重载技术、港口集装箱储运技术、5万吨/年氯化聚乙烯(CPE)成套生产技术、万吨级池窑拉丝技术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传统产业的发展仍然受到不少重大、关键技术的制约。如纺织行业依然受纺织机械数字化加工技术,高性能、功能化纤维加工技术等的制约;钢铁行业受非高炉炼铁关键技术,高质量、高性能钢材轧制与检测技术等的制约。

(三)产业技术结构得到优化,但仍处于较低层次

在产业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向高度化和重化工业化推进,产业之间和部门之间不协调的矛盾基本缓解。如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990年的27.1%、41.3%和31.6%,演变为2000年的15.1%、45.9%和39.0%,2006年进一步演变为11.7%、48.9%和39.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0.4%,2006年达到43.3%。工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趋势也相当明显。技术密集型部门比重从1990年的30.8%提高到2000年的37.2%,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38.63%;而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比重则从1990年的33.6%下降到2000年的25.9%,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22.8%。从制造业情况看,国家大力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2001~2006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电子等装备及加工组装工业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增加了2.3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为标志的名义高度化水平较高,而以附加价值、技术含量和国际分工地位为主要特征的实际高度化水平仍然较低 。这表明我国产业技术结构仍然处于较低层次。

三、明确新任务,找准产业技术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产业实现又大又强发展目标,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指针。近期要突出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高一资”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

(一)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的融合,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

信息技术是具有较强渗透性、带动性和较高共享性的技术,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经营管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举足轻重。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仍较低、企业集成化信息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实现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就必须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紧密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产组织、安全管理等技术的融合发展;着力突破智能设计、数字制造、协同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等制约,加快传统工业新型化进程。

(二)提升比较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着力促进“两高一资”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纺织、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和部分机电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备明显比较优势,但存在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等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因于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缺失,工艺技术难以进一步提高,相关装备难以满足工艺要求。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切实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力度,重点开展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开发、集成和推广应用,提升比较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着力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加快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整体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重点要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时,大力支持企业间联合开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促进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实现快速度、大幅度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四、探索新机制,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

面对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起点和新任务,加快产业技术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尤显突出。但产业技术自主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要各利益攸关方协同推进。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建立对制度安排的功能与绩效发挥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相关机制。

(一)加快探索促进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中去,或者说只有被企业采用,才能从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企业。近年来,我国也已充分认识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际垂直分工地位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至今普遍十分薄弱;另一方面,促进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开发资金等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尚未建立,因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如我国在制造业方面设立的1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1家设立在企业;15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0%均设置在高校与科研院所 。又如,我国政府2006年提供的科技经费中投入到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仅占8.6%,而投入到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分别占68.0%和23.4% 。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努力探索建立企业牵头、学研响应、资介贸辅助的技术创新机制,制定、修订向企业倾斜的科技、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和知识产权成果更多、更快地涌向企业。

(二)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多层次产业技术共存共进机制,适应市场及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受区位、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特点。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另外,国内外市场需求也存在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多层次产业技术共存具有合理性。但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产业技术发展中出现几个倾向性问题,一是过于追求世界领先技术,为此不惜采用国外哪怕尚不成熟的高精尖技术,重名胜于重实,这使我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外先进技术的试验田和埋单者;二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高新技术开发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统筹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关键技术开发重视不足,这有可能使我国既没能创造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新优势又失去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技术的多层次性,在产业技术限制、淘汰中存在按先进标准和规范“一刀切”现象,这有可能导致我国产业技术断层和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失衡。为遏制上述倾向性问题继续发展,我国产业技术发展应从我国国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多层次产业技术共存共进机制,使先进技术、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得以协调、衔接,并且都有机会不断发展,形成产业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并不断优化的多层次立体结构。

(三)努力探索和建立把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和行为的机制,加大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保障系数

我国目前虽然总体上还处在国际分工的外围和产业链的下游,战略性产业技术实力不强,但已不由自主地卷入依靠自主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国际竞争。一则战略性产业技术事关我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花再多钱也买不来,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二则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资金投入大、组织难度大,存在市场失灵,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三则我国财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支撑能力。因此,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适时把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举全国之力尽快取得突破,对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保障系数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积极探索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把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和行为的决策机制和实施机制,通过制定、完善和强化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推进战略性产业技术群加速发展。

(作者单位:曾智泽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崔岗、王锐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产业技术处;钱涛、张燕、石勇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作者:曾智泽 崔 岗 钱 涛 王 锐 张 燕 石 勇

上一篇:学生会工作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文明礼仪活动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