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图书馆文化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优势,提升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意识理念,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第一篇:图书馆文化论文

文化与公共图书馆文化的解读

摘 要:文章集合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各重要定义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认为,公共图书馆文化就是人们从事于公共图书馆的精神活动及物质活动的总和。提出公共图书馆文化就是人的个体与集团为了尽最大可能地储存、利用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信息而从事的一种特殊活动和结果,公共图书馆文化价值就在于为其所存身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文化 文化概念 图书馆文化 公共图书馆

1 引言

在我国,人们对文化的解释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也是主流的文化观,是把以精神活动为主体的人类活动和产物(成果)称之为文化。如影视创作与作品,美术活动与作品,文学写作与作品,歌舞、戏剧编排与作品,图书馆和博物馆及其活动等等,名之曰“狭义文化”;除此之外的其他活动尽管也充满着精神与智慧的活动及结果,却被排斥于“文化”的范围之外。其次,是部分民众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各类知识与科学技能的代名词,认为能够运用文字符号并以之为工具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其余的人则是没有文化的人。第三种文化观是第二种文化观的衍生物,认为经历了一定学历教育,并取得了各类学历文凭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没有经历过学历教育的人就是没文化的人。第四种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团体、阶层,以至于国家和社会,在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所有活动,及这些活动所生成的结果,即就是人类的个体与团体生存发展(生活生产)的方式及其产物。本人认为,准确地诠释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才能有助于人们准确地理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同时,也为解读图书馆文化提供基础,并为之不断进步而努力。

2 什么是文化

文化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所有的个人、阶层、民族、国家,以致更大范围的不同的群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各具特色、形式各异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这些被各活动主体所拥有并应用的活动或生活生产的方式及其成果,就是他们各自拥有的文化。

2.1 中国学人心中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十分悠久的词汇。古人的“文化”内涵与今人的“文化”内涵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我国最早具有 “文化”这一含义的文献是《周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即观察天象,探讨天气季节的变化,观察人们风俗习惯,引导民众建立一个和谐天下。《周易》中的“化成”一词与今日学界对 “文化”部分功能的表述已无大的差异。汉代刘向 《说苑·指武》载:“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所指的“文化”是占领者用一种怀柔政策和怀柔手段感化被占领区民众的行为方式。晋代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说:“史有文质,辞有详略”。文,即文采,修饰之意,更有今人狭义文化的含义;质,即朴素,本原和本质之意[2]。“文”是本意为人类用符号图画传递精神理念和精神活动产物的工具,后来指事物达到一定的“雅致”程度;而“质”则是一种客观质朴的本原存在,与“文”相对。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精确地提到“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是:“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3]其含义就是把上天、神灵的美好理念推向社会,化育成良好的民情风俗;向天下广布优良的文明成果,培育文明的社会(在古人的意识里,上天和神灵就是普世的公理)。尽管中国古人对文化没有做出学术化的定义,但他们基本确立了“文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纵观古人的“文化”观可知,文化就是用人类文明的成果推动自身和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阶段迈进的一种活动。用人类取得的“文明成就”,“化成(化育)”出美好的社会和生活,是中国古人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人们认识到了文化及其“文化学”在社会进步中的重大意义,多位先贤展开了对文化的学术研究,使“文化学”在中国成了一门显学。为中国社会文化走上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梁启超先生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人心智思维的内容和产物,梁启超先生十分注重文化的精神能动性和其积极价值。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一直主张用文化复兴来实现中国复兴,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即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经济、政治无所不包。”意指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文化的范畴。一直主张中国走民主宪政强国之路的胡适先生主张:“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就是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文化。陈独秀先生认为:“文化的内容,是包含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等。”陈先生属于思维、艺术即文化的狭义文化论者。为我国现代文化学建立做出积极贡献的陈序经先生定义文化为:“人类适应时境以满足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陈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一种工具。另一学者黄文山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的需求,在交互作用中,根据某种物质环境,由动作、思想,和创造生产出来的伟大的丛体或体系。”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文化者,人类心力所造作以调适于环境之产物也。人类造文化,积文化,传文化,即用文化,行文化,于是人类不能离文化,于是文化为人类之一种势力,一种支配之势力。举人类全体生活各部,莫不有文化贯彻,莫不为文化支配。……由此言之,人类满足需要,解除侵迫,以调适环境而求生存者,其枢纽惟在文化。”郁达夫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则凡一切自然界物,曾经过人力修造改进的东西,都是文化货物。”[4]

纵观先贤们的文化观点可以得知,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既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包括人的物质活动,更包括这些活动的产品,因为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本来就是水乳交融地集合于一体,不可能完全切割开来。在先贤们的文化概念中,尤以梁漱溟、胡适、陈独秀、程序经、黄文山、孙本文诸先生的表述最为精当,万变不离其宗,文化就是人类所从事的所有活动和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在一定的时空之内某种文化体具有大致相同特征的同时,不同的个人和群体拥有的文化则存在着内涵与质量的差异,即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所以,所有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个人和团体都有其文化的内涵,差异只在于所有文化的内容结构与文明程度。

近三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高潮迭兴,为中国 “文化学”和文化实践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普及最广、最具影响力的大型辞书《辞海》(1979年版)对文化所做的定义,象征着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学研究的水准和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该书用简略的二十余字对这一显学作了如下定义:“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明确地指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创造的产物;其次,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一定义的长处是继承了“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及其产物”的核心观念,但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首先,认为文化是单一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判断是片面的。文化是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及其结果,活动内容十分庞杂,其结果也是良莠不等,有些活动和其结果对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有些活动和其结果不仅对人类无益而且有害,“文化即财富”的观点有失偏颇。其二,过于简略,“文化”及其“文化学”在学术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国际大型辞书对该词条都十分重视,予以大量的介绍和描述。《辞海》(1979年版)对“文化”的介绍极度简略,反映了当时国内学术界对“文化”和“文化学”研究的薄弱现状。第三,文化既包括个体、社会活动创造的结果,更包括人与社会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只有文化运动的过程,然后才会有文化的结果。1979年版《辞海》忽略了这一内容。

与此相反,我国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在当时就对文化有着深刻而形象的阐述:“黑猩猩没有,而人类能有的知识和事物都是人类文化。”[5]意即人类所有的活动和这些活动的结果都属文化的范畴。周先生还指出:“人类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在聚合运动中进步的,部落文化聚合成城邦文化,聚合成国家文化,聚合成多国区域文化,聚合成国际现代文化。先进国家行之有效,权威学者一致公认,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周先生的文化观告诉人们:(1)文化是人的全部活动和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所有结果,文化是追求文明的人类所独有的内涵;(2)人类是不断生长、发展和变化着的有机体,人们的某些活动既可以使自己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以进步,某些活动也会导致自己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倒退;(3)不同文化体之间能够彼此沟通与整合,用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和共同需求的文化内容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先进文化。

2009年版的《辞海》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其不足,《辞海》(2009年版)关于“文化”做出的定义和义项陈述有了巨大的进步:

“1.[culture]∶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

2.[civilization]∶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如)中国文化。

3.[literacy]∶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7]

2009版《辞海》用事实列举和理论概括并用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立体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人们所从事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及其这些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2009年版《辞海》的文化定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判断。(1)文化是人类的活动和及其活动结果的综合物,思维活动的方式决定文化的基本特征。(2)2009年版《辞海》依旧认为,文化只包含人类活动中具有正面价值的内容,非正面价值的活动和结果则不属文化的范畴。可以看出,从1979年版《辞海》到2009年版《辞海》关于文化的定义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在其核心内容的表述上仍然存在着但凡文化活动都是积极的,其结果都是“财富”的错误认识。

相对于《辞海》关于“文化”定义的以偏概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化的定义则具有很高的科学理性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该书还从理论上阐明了文化具有两面性的原因:“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8]该书编撰者确认:文化就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文化活动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也就不否认任何一种文化既含有积极价值的“成果与财富”,也含有消极作用的“垃圾与糟粕”,这些消极内容会对社会变迁和人类的进步产生消极作用。这是任何类型的文化必然具有的两面性。对此,我国学者王至元、刘大基对此有着精彩的表述:“文化既有天使,又有恶魔。”[9]这种情况既存在于某一文化的内部,也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间。如果文化没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就无法解释人类社会进程中大量人为制造的问题与灾难。

2.2 国际学术界对于文化概念的认识

相比于中国学科化的文化学百余年的研究历程,西方的文化学研究则有着悠久的历史[10]。17世纪,德国法学家普芬多夫(Pufendorf,Samuel von)首次提出“文化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的观点,在三个世纪前就确立了文化概念的基本框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Fran ois-Marie Arouet)认为:“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 德国哲学大师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是一个过程,一种转变,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人类文化学的奠基人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德国法学家斯塔姆勒(Rudoif Stammler)认为:“文化不外是在正当的途径上发展人类的能力。”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尔(Clark Wissler)认为所有的文化以一种模式的状态存在,这种模式“包括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神话、科学知识、宗教、家庭、社会制度、财产、政府、战争”等等。罗斯(Edward A·Ross)认为:“文化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物质文化易于传播,制度与社会组织较难以传播,因为这些东西会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权力结构。”

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文化是集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于一体的创造行为与结果。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希尔在其《人论》一书中认为:“人的本性就在于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不断地创造文化的过程和结果之中。”[11]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包括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及其这些活动的过程、结果和遗存构成了文化的全部。

权威的辞书既是优秀学术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更是那些优秀学术成果的结晶,是最高学术水准的代表。集现代文化研究成果之精华于一身的《韦伯斯特大辞典》对“文化(culture)”一词做了如下定义[12]:

1.cultivation, tillage,养成、培育。

2.the act of developing the intellectual and moral faculties especially by education,通过系统教育使智力和品性得到发展。

3.expert care and training 专业化的照顾与训练。

4.(a):enlightenment and excellence of taste acquired by intellectual and aesthetic training,通过智力和情趣的训练使人变得聪明而优秀;

(b):acquaintance with and taste in fine arts, humanities, and broad aspects of science as distinguished fro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kills,人文、艺术和科技等广泛领域内的学问和技能。

5.(a):the integrated pattern of human knowledge, belief,and behavior that depends upon the capacity for learning and transmitting knowledge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人类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形成的知识、信仰、能力和行为模式;

(b):the customary beliefs, social forms, and material traits of a racial, religious, or social group; also :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everyday existence (as diversions or a way of life} shared by people in a place or time(popular culture)(southern culture),种族、宗教团体、社群约定俗称的宗教信仰、社会形态和构成特征;一定地域和时空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特征(如大众文化、南方文化);

(c):the set of shared attitudes, values, goals, and practices that characterizes an institution or organization ,制度或组织所拥有的态度趋向、价值观、行为目标和具体实践;

(d):the set of values,conventions,or social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field,activity,or societal characteristic,某一系统、机构,或某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价值观及运作规则。

6.the act or process of cultivating living material (as bacteria or viruses) in prepared nutrientmedia,培育生命的行为和过程。

7.a particular stage, form, or kind of civilization (ancient Greek culture),特定形态和阶段的一种文明(如古希腊文化)。

有“自由百科全书”之誉的维基百科认为:“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13]维基百科的观点是对所有文化论者关于文化观点的高度集萃,准确而又简洁是这一定义的最大特色。

2.3 关于“文化”的心得

纵观古今中外学者们关于文化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尽管他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认识立场阐释了自己关于文化的定义,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梳理他们关于“文化”的纷繁言说,可以看到 “文化”清晰的轮廓。

2.3.1给文化一个定义

通览、综合古今中外学者有关 “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谓文化就是特定时空范围内个人、团体、阶层、社会或国家所进行的,具有一定目的的自主活动及这些活动所产生结果的综合体。

文化是人类在自己主观意念指引下进行的各类活动及结果,文化既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及精神产品,也包括人类所从事的物质活动和其物质产品。文化是一种由十分庞杂的人类个人、团体和社会所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组成的综合体。文化主要由精神维度、制度维度和器物维度三方面的内容构成[14]。三者之间又水乳交融地聚合在一起,使文化成为内容繁复神秘的聚合体。

精神维度是一种文化核心和灵魂,决定着该文化的拥有者及该文化本身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其内容指该文化及其拥有者赋予文化活动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即他们拥有的宗教理念、哲学观及对该文化主体未来的预期目标。文化的精神维度也决定了该文化的拥有者和该文化的文明程度和生命活力。

文化的制度维度,即一定时空特定的个体、团体、阶层、国家,甚至大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不同文化体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文化制度维度的作用是序化和调节人们开展文化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其目标在于为实现文化本身和文化拥有者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提供可行的路径和社会保护,即制度是实现文化主体精神目标的体制保障。

文化的器物维度,指动态文化的物化产品,既是文化活动的物质工具,也是文化活动的物质产品。文化的器物维度除彰显文化活动的成果之外,也是文化精神理念和制度体系运行的物化结果。文化的器物维度是支撑和保障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发达充足的器物维度彰显着文化主体所开展文化活动的有效性。

文化体三个维度的内涵职能各有侧重,它们处于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的状态。即文化的精神维度、制度维度依托于文化的器物维度得以存在和运行,器物维度又体现了精神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目标追求与活动结果。即精神维度的追求在于建立符合自身愿望的制度与器物体系,制度与器物的身上充满着精神理念的内涵,文化的任何一个侧面都充满着文化体自身的特点。

2.3.2文化存在的两种状态

就其存在状态而言,文化呈现出运动和静止两种类型。动态的文化即指一定的文化主体所从事的文化运动,其作用在于塑造和决定从事文化活动者及其所处社会(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结局。成果(静止)形态的文化就是动态文化运动的结果,是文化精神、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产物,也是文化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和后果。

恩斯特·卡希尔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劳动创造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已有文化成果的继承,又是利用前人文化生产的成果,创造新型文化成果的过程。” 文化系统中的运动与结果,构成了文化的完整体系。文化运动的作用是为了提升文化的文明水准,成果态的文化一是满足了人们的创造欲求和物质需求,二是保证了自己的文化在超时空的延续和发展。

2.3.3任何一种文化既包含“精华”也有“糟粕”

人类创制文化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十分复杂,加之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已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与限制,也就导致了这一文化活动及其结果的复杂和多元。其表现就是人们进行的文化活动既产出有积极意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产生具有负面质性的活动和结果。

此外,由于利益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很多时候人们对文化活动中的许多内容属于“精华”,还是“糟粕”,有着截然相反的判断。甚至随着时空的转换,人们对同一文化内容中“精华”和“糟粕”的质性判断也会发生转变。

一种文化创造和包含的,有利于人的个体和团体完善与发展的“精华”越多,则认同、吸纳该文化的个人和团体就愈加广泛。这种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就是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反之,一种文化创造与包含的对人的完善与发展有害的“糟粕”越多,该文化的文明水准就越低,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反对和抵制,向先进文化学习,取“精华”,弃“糟粕”是实现文化进步的唯一途径。

2.3.4人人都有文化,文明程度各有差异

评判文化质量的唯一标准是该文化运动过程及其运动结果所包含的文明程度,即其思想理念先进性和实践行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呈现自身特色的同时与人类先进价值观保持一致,尊重并吸收其它文化的先进内容,使自身得以整合与提高;反之,就是文明水准较低的文化,或者说是有着较大缺陷或质量较差的文化。

文化就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及其产物,所有处于一定时空里社会化生存的个体、团体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即自己的文化。基于各自所处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所拥有资源和对这些资源利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最后造成了其拥有文化的质量差异和其拥有文化的文明程度的参差不齐。在社会生活中,只存在人们拥有的文化形态和质量上的差异,不存在什么人有文化,什么人没文化。

3 公共图书馆及其活动是一种文明程度极高的文化

图书馆是文献大量产生之后,人类解决自己知识信息需求的一种活动和结果。图书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构成了图书馆文化的全部。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则是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不断分化,社会信息需求日益膨胀和复杂的产物。图书馆活动是人类进入了利用自己编制的符号系统记录和交流文化经验和文化成果的高级文化行为,是人类拥有的文化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和标志。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民族或国家整体文化达到的文明程度,也是这个民族或者国家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15]。

3.1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了解中外关于“文化”研究的概况,给属于亚文化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一个定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谓公共图书馆文化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民众(包括个人)、阶层,所进行的公共图书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的总和。公共图书馆文化既指公民个人、公民社会和国家开展图书馆活动的方式和结果,主要表现为一种处于运动状态中的图书馆活动,可称之为动态的图书馆行为,亦或动态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的另一层含义指一定地域、阶层和国家的民众所拥有的证明图书馆存在的物质状态。

运动之中的图书馆文化属于行为文化(文化行为),现存的图书馆文化属于结构文化(文化结构)。图书馆的行为文化与结构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一般情况而言行为文化创造结构文化,结构文化制约行为文化,更多时候,二者则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状态,只有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推动图书馆文化健康而快速地发展[16]。

3.2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结构

文化论者认为,文化是一种有机的体系构成,任何一个层级的文化都有其分支结构。文化的分支,亦或某种文化亚系的结构受到其主体文化结构的强大制约,二者呈同构关系。公共图书馆文化是个人、社会、国家文化体中的分支结构,受到所处环境中整个文化体的制约与保护,同样与整体文化呈现出同构关系。这种同构既有结构上的同构,也有质性上的同构,导致了图书馆文化与所处环境的文化结构有着相近,甚至相同的发展状态。

(1)公共图书馆文化的精神维度。公共图书馆的精神维度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公众、社会、国家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职业目标和价值理念。不同时空的“公共图书馆”在其价值理念上有着不同的追求。世界上最早大批量出现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公共图书馆,是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寺庙图书馆,其追求的价值理念是“真主至上,传递真主的声音,把知识传递给每一个想拥有他的人”,对广大民众不分身份、平等开放的同时,且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态度,即使后世,许多公共图书馆仍然深受阿拉伯伊斯兰图书馆的影响,“宗教神圣,读者至上”仍然是自己的立馆宗旨[16]。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基于其主体文化的价值理念,“尊重个体权利,保护信息自由”成为其公共图书馆价值准则。广泛普及、信息自由、方便利用是其主要特征[17]。在具有“牧民资治”悠久传统的东亚地区,始终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与“管理”,公共图书馆从诞生伊始就承担起了“教育民众”的使命。如果社会管理者认为其对民众的“教育”作用不明显时,公共图书馆即告阙如[20]。

(2)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制度纬度。制度是特定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俗、理念、法律、规章及其实施机制的总和[19]。正常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是一种有着特定目标的社会化的活动,强大、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各种文化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公共图书馆制度维度的首要内容是特定区域内民众整体文化中的公共图书馆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既包含民众的公共图书馆需求与认可,也包含民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实践。民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与认可的本质是他们对知识信息的认可与需求;敬惜字纸、追求知识与文化文明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也是中国图书馆(藏书楼)的精神理性和无形制度之一种。其次是保障其宏观运作的专业法律,这种法律是立足于宪法精神的下位法规,是宪法关于民众的知识信息权利的专业化的保障措施,其作用就在保障民众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图书馆活动得以正常健康地进行。再次是支持保护公共图书馆和图其从业人员进行图书馆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它们规范制约着每一个图书馆的正常进行,以使社会的图书馆理念化作具体的现实。

(3)公共图书馆文化的物质维度。图书馆的物质维度是图书馆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各类实物,是民众和社会开展公共图书馆活动的物质基础。公共图书馆的物质维度包括它所拥有的各类文献、设备和它开展活动的建筑空间。这些由图书文献、工作设备和活动空间及其以之为依托而展开的活动,成为体现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存在实体。在图书馆的物质体系中,其骨干与核心是各类承载知识信息的文献载体,设备与空间则是文献得以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公共图书馆各有其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于它们的价值理念、制度法规和职业方法之中,实体物质的设计和形态结构更是形象地展示了它的文化特点。纵观中外的公共图书馆,不同形态文化的公共图书馆不仅其价值观和职业理念有差异,即使物质性的文献载体形态、设备与建筑也呈现出强烈的母体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既是其建设者刻意的文化追求、也是其文化本性的自然流露。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图书馆呈现出的综合状态就是它的文化特色,也就是其文化内涵的体现。

3.3 公共图书馆文化的功能

文化论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多功能的体系。文化结构的庞大复杂决定了文化功能的丰富而多样。公共图书馆就是整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整个文化体所需要的特定功能。这些功能及其效率是其文化主体的其它分支体系所不能替代的。做为文化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价值就在于对人类积累的文化精粹文献信息有效的长时间保存与大范围的传递。

(1)图书馆的文化精萃的累积功能。居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理念和保障其精神理念实现的制度,是整个文化结构中的精萃。使这些精萃得以在较大范围的时空里保存,使今人和后人从同侪和先人的文化活动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工具,就是种类与数量十分庞杂的各类文献信息及其载体。图书馆就是最合理,最有效率地让人类创造的文化精萃得以长期保存与积累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装置[20]。历史的经验多次地证明,每一次以记录知识信息为使命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即标志着人类社会发生全面进步的工具的产生,更标志着人类文化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图书馆是人类信息活动的主要工具之一,人类在信息领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在图书馆得到应用,反过来图书馆又为人类的文化进步做出自己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2)图书馆文化的文明传播功能。与作为其母体的文献一样,作为文献机构的公共图书馆除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精萃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功能就是纵横传递、广泛散布人类创造的文化精萃,为人类持续不断的文化创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图书馆文化的信息传布方式有两种类型:首先,是图书馆在相同时空对文化信息的横向传布。图书馆文化对母体文化精萃的横向传播,既有在同一文化范畴内部的传播与发散,也有在不同文化体之间开展的文化精萃的交流与传播。横向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快速及时地传播各类文化精萃,加快文化交流与创造的速率,使更多更新的文化成果得以问世,提升和丰富文化的文明质量和发展水准。其次,是图书馆纵向传播文化,其职能主要体现于不同时空文化体之间的文化传布,属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范畴,其目的在于让人类永远记住前人在创造文化过程中得到的成功经验和痛苦教训,使人类未来文化创造的道路尽可能地变得平坦。

(3)图书馆文化的文化昭示与文化引导作用。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文化、推动文化进步的历史。从以往和即时的文化体中吸收文化养分既是一种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向往文明,接受文明熏陶的光荣和标志[21]。利用图书馆、普及图书馆既是文化创造者吸收文化精华的实际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文明水准达到较高状态的标志,对此具有较高文化文明的个人与种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发达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就是国民和国家文化发展状态的重要证明。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EB/OL].[2011-12-13].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 path.

[2]晁天义.论《春秋》的性质[EB/OL].[2011-12-13].http://www.17k.com/chapter.

[3]曾艳兵.“文化”是什么[EB/OL].[2011-12-13]..http//www.ndcnc.gov.cn/ datahb/opus/datalib.

[4]老雷.文化是个时代感很强的动名词[EB/OL].[2011-10-26].http//club.sohu.com.

[5]《辞海》编辑委员会.文化·辞海[M].《辞海》出版社,1979.

[6]周有光.人类文化的结构形式[J].群言,2003,(5),38-41.

[7]《辞海》编辑委员会.文化·辞海[M].《辞海》出版社,2009,9.

[8]李志平.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化[EB/OL].[2011-12-13].http://art.tze.cn/Refbook/entry.aspx bi=.

[9]王至元,刘大基.文化学与文化概念[J].北京社会科学,1986:(2),12-24.

[10]林坚.文化学研究现状和理论框架[EB/OL].[2011-12-13].http//isbrt.ruc.edu.cn/rwlh/html.

[11]恩斯特·卡希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2]The Merriam-Webster Unabridged Dictionary.culture[EB/OL].[2011-12-13]..http//www.wordcentral.com.

[13]维基百科.文化[EB/OL].[2011-12-13].http//zh.wikipe

dia.org/wiki/%E6%96%87%E5%8c%96.

[14]林坚.文化概念演变及其文化学研究历程[J].文化学刊,2007,(4):7-18.

[15]白岩松.体验美国的公共图书馆[EB/OL].[2011-12-13].http//blog.sina.com.cn/baiyansong.

[16]里比·穆斯塔法·伊莱亚.李金荣译.阿拉伯—伊斯兰图书馆史(公元7-14世纪)[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2,(3)

[17]张层林.《中国大百科全书》与《大美百科全书》的专业对读[J].图书与情报,2003,(3).

[18]肖希明.先进文化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J].图书馆,2004,(4):6-9.

[19]贺子岳.图书馆组织文化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16-20.

[20]王子舟.图书馆产生特点与演进路径[J].图书馆论坛,2007,(6):37-42.

[21]范并思.图书馆精神学习札记[J].图书与情报,2006,(6):7-9,16.

作者简介:李金荣(1959-),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作者:李金荣

第二篇:文化展览与大学图书馆文化品位

摘 要: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教学科研构建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上海市各个大学纷纷注重图书馆建设,高楼大厦的图书馆内部硬件设施一流,与之同时,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得以积极展开,在深度和广度上呈现了新局面,图书馆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扬,包括文化展览在内的诸多活动对于提升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效果明显。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文化展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昌盛,大学校园建设也越发风起云涌,在全国各地出现不少大学城,上海市也是如此。上海市面貌一新的大学内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校园内最美、最高、最大的建筑就是图书馆,有序人流来回往还者的一个中心点也是图书馆。图书馆在上海市高校中有如此的地位,其内涵意义不言而喻,表明各个大学认识到图书馆在大学各项教学科研中核心地位。与之同时,上海市大学图书馆还在保持开掘传统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利用优良的信息文献以及文化资源,开拓大学图书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很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本文以上海市大学图书馆文化展览为中心,探讨上海市大学图书馆提升文化素养的实践活动,总结其成效。

一、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的新面貌

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城市,拥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还有一批各种类型的大专院校,可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上海市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图书馆楼富丽堂皇,设计新颖别致,为校园内最美、最高或最大,多位于校园的中心;一些原来的老馆也在不断的装饰甚至改建和大修,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众多著名高校莫不如此,因而上海市各高校图书馆逐步拥有高楼广厦,空间视域开阔,各种硬件设施一流,不但有敞亮的阅览室、自修室、研讨室、多媒体空间,甚至有大会议厅以及咖啡吧、购物或纪念品超市等,众多师生流连忘返于图书馆内的各个区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获得学术上的熏陶;此外,还有休闲的便利。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纸质文献以及电子资源给广大读者带来的知识途径有很大的提升,也在其中获得了很大的身心愉悦,能给长期出入图书馆的人带来真切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上海市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展览活动

与大学图书馆看得见的设施和文献资源相紧密联系的是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文化是图书馆的生命与灵魂,是其精神实质与旨归。一般认为,高校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对全社会起着导向作用。高校人才汇聚,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区域。在素质优良的高校教工之外,大学生本身就是优秀的人才,通过在高校内的熏陶,他们会在理想、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拥有更高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重点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如今各个大学在大学图书馆建设上的投入不费余力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上海市大学图书馆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效果明显。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图书馆都有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以及学术研讨活动。还有就是拥有众多的展览活动,包括书展、绘画展、邮票展、古籍展等。

我们先看华东师大图书馆的展览活动,时间从2009年6月份开始。

2009年6月15日起,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缤纷华夏”、“粉墨中国”舞蹈戏剧艺术展。9—10月,2009联通杯高校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11月16—30日,华东师大图书馆又举行“上海市古籍保护与修复成果展”。12月,华东师大图书馆又举办“迎世博”特许产品设计展。12月28日—1月8日,2009年“城市印象”研究生书画摄影DV艺术作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展开。

2010年4月,华东师大图书馆在2010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之际举办“世博会图书展览”。5月,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艺术火花展览和举办馆藏精品艺术图册展。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的“上海记忆──报刊杂志中的上海”图片展,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上海的变迁史。该图书馆还举办了“百年上海经典建筑”摄影展,展示了上海近百年来的多元建筑文化,反映出了上海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浓浓的人文情怀、人文景观,赋予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更多的内涵和生命力,表现出上海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想象力。此外,该图书馆举办了“新生代力量——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展”。12月,庆澳门回归十一周年举办“走进澳门”图片展。

2011年1月,华东师大图书馆有“校研究生书画摄影作品展在图书馆举行”.4月,馆藏精品《申江胜景图》画展。5月,图书馆有“首届中国历史建筑保护摄影图片展”、“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图片展”、“孙中山·上海·辛亥革命图片展”。6月,有“开天辟地九十年——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图片展。9月,图书馆有“华东师大校史展在图书馆展”。10月,有“辛亥革命百年图书展”、“迎校庆特藏图书展”。

2012年华东师大图书馆先后有4月的“科学明航,绿色生活”展览、《阅汉堂藏汉画像砖拓片展》和5月份《陈云与中国共产党》高校巡回展、《共同的岁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片展、具象绘画的当代性实践与探究作品展、画里的世界、捕峰捉景—速写作品展等。9月有华东师范大学摄影协会作品展。11月份有社团文化风采展。2012年,唐风宋韵 笔墨奇珍——中国唐宋书画复制珍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2012年11月,中国明清绘画复制精品展在图书馆展出。

进入2013年,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的展览活动越发内容丰富,水平更上层次。2013年3月的中国四大名园摄影展影响颇大。5月还有“徐竟园、郑洁、张烨三人油画展”和“温古——美术学系国画作品展”。5月的 华东师大图书馆馆藏朝鲜本精品展是2013年的一场重要展览活动。2013年,华东师大图书馆还有“和而不同”美术系油画作品展(4月)、中国历代名家书法复制精品展(5月)、美术与科学项目展(6月)、“寻梦雅安” ——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汇报影展和华东师大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展以及华东师大“学生书画家”书画作品展(9月)、大运河申遗图片赴高校图书馆巡展和上海旧校场年画展(11月)、O3协会环保时事展(12月)都是比较重要的展览活动,影响也比较大。

华东师大图书馆在2014年已经举办了几场高水平的文化展览,4月份有2014年美术学系首届学生作品年展、中国历代名家绘画复制精品展;从5月份开始正在进行的展览是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主题书展,要持续到6月份才结束。

上海市其他著名大学也与华东师大图书馆情况相互类似,包括展览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都在有持续的进行之中。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在2014年5月有“倾情奉献—‘我的美丽图书馆’摄影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13年有以“领袖风范、永垂青史“为主题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毛泽东和十大元帅主题书展”。2014年有“‘笔墨丹青天地新’上海青年画家王琦作品展”、“上海交大建筑学专业成立21周年校友作品展暨建筑学二年级建构作品展”、上海交大“中法科学文化月”图书及图文展等展览活动。同济大学图书馆在2013年有“千年茶韵带来的清、雅、静”为主题的《人在草木间——古代诗、画、典中的茶文化》展览。

大学图书馆文化的丰富性和扩展性在一系列展览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展览与图书馆其他文化活动相结合会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广大师生获得知识素养的熏染和精神文明的愉悦,其功能与作用十分显著,这不但拓展了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也加强了图书馆原有的职能,从而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展览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功能的强化与拓展,其意义不言而喻。以馆长胡晓明为首的华东师大图书馆领导将图书馆的这种培育文化的行为概括为,“如何在图书馆制造美好时光”,在图书馆塑造一个美好记忆的空间,让图书馆成为一个让人自我成长、精神提升的地方。图书馆是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家园,是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共有的“宿舍”。图书馆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堡垒,在这个独特的文明空间里,“读者与书香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变得文明与高贵”。这就是我们培养图书馆精神的真谛之所在。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上海市大学图书馆之所以大力弘扬图书馆文化,正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了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实质。这使图书馆文化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有力支持,文化会展由此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有了合理的注解。

总而言之,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它成为信息荟萃的知识殿堂、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因此,随着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还有就是大学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各个大学的重视,被置于大学建设的核心地位,因而大学图书馆必将越来越发挥出新的功能。大学图书馆在新时期承接新的技术条件面临大学赋予的新要求,不断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吸收,进而衍生出新兴社会潜流的文化体系,能对社会文化产生积极作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结合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和现代文化理念使多种文化资源相互激荡、交流和渗透,使社会各种文化在时空上在大学图书馆交汇聚集,从而形成规模,进而决定了图书馆文化的多元性和先进性。大学图书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加之大学内优秀的读者群相结合,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深远影响,其所创造的精神价值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会感染学生的精神情怀,熏染读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如此,大学图书馆文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上海市大学图书馆正体现和实践着现代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焕发出新生机,形成新的凝聚力,一些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喜爱和依恋展示出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叶宪允

第三篇: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承

摘要: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优势,提升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意识理念,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图书馆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既具有文化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高校图书馆文化由图书馆物质文化、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行为文化等三个方面构成。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传统积淀所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风格、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活动,也包含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行为准则。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交流中心,是文献信息资料的聚集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呈现空前的发展态势。至今全国共有高校图书馆1700多所,藏书6亿多册。文献资料以多种形式并存,各高校图书馆各类纸质文献都极其丰富,许多高校藏书都在百万册以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得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形式不断丰富,品种也多样,除了珍藏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还增添许多现代的音像文献等电子出版物,包括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的文献资料。这些多样多载体的文献资料,对高校师生学问的拓展、学术的探究、交流等都将起到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2.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环境文化也是大学教育理念的一种物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现代高校图书馆多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宽敞的馆舍,整洁、明亮、安静、舒适,到处充满文化和现代科技气息。清新洁净的学习环境,陶冶了师生的心灵;信息检索设备先进,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等电子化、数据化,便于查阅。现代高校图书馆都在倡导人性化的借阅管理与服务,力求以人为本,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研究与交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良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创新思维的灵感,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求知动力。

3.高校图书馆是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是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功能设计不仅合理而且健全,各类馆藏书库、电子阅览厅、图书、期刊阅览厅、休闲咖啡厅,还有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一应俱全。所有高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如博士论坛、教授讲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读书活动月、读者服务月、校园联欢会、歌咏赛、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许多高校的校史馆也设在图书馆内,每年的新生校本教育、省内外高校办学合作交流、对外宣传等都以图书馆的场所为载体,全面开展校园学术文化活动。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体系要素

1.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体系要素。高校图书馆文化是由图书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三个方面构成。图书馆是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机构,直接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知识储备和查阅资料的学习研究场所,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优秀的大学图书馆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图书馆物质文化是指图书馆建设的物质成果,包括宽敞、明净的馆舍,先进的设备、丰富的馆藏和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也是展现图书馆整体面貌与水平的外在文化;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最深层次文化,她是图书馆全体员工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为师生员工服务过程的方方面面,如思想感情、敬业意识、服务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个人修养等。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图书馆行为文化是图书馆员工的价值认同、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行为文化。她体现了图书馆规章制度与管理效应的制度文化,同时也是检验图书馆管理的一面镜子。

2.网络文化创新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要素。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她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交流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和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化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与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新型文化形式总和。网络文化给现代人提供多样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网络文化所体现的各种信息网站、专业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为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了获取方便、内容丰富、不断更新的文化与科技信息。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是飞速的,同时也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更加高效、实用、类型多样的信息存取和交流途径。人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发布和接受文本、图像、多媒体等类型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浏览器、音频软件等方式表达信息内容。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网络数据库等服务项目参加网上论坛、网络聊天、网络互动游戏等交流活动。因此,网络文化创新建设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要素。

3.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念与意识创新要素。现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念与意识创新,其核心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问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系统或者组织、技术、文化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图书馆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是多层面、全方位、全过程的,包括管理意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等。

现代高校图书馆无论是文化建设与创新,还是图书馆的生存运行问题,或是理论研究氛围,意识与理念的创新问题都被视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理念与意识的创新,就不会有真正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承

1.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丰富而积淀的图书馆文化,就没有特色而传承的校园文化。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成功的背后都有图书馆在发挥作用,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图书馆做其精神支柱,这就是名校成长的内在逻辑。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也是大学的灵魂与核心,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饱含着一所大学对文化在发展进步过程中地位与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对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建设好高校图书馆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

高校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源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繁多的电子图书以及信息海量的数据库,还有一定规模的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多样而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宁静、整洁、宽敞的文化环境,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也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气息,给读者带来无尽的精神享受;图书馆员工的文明举止、人文关怀、便捷的自动流程,还有开展的优质服务月活动、世界读书日等活动,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也充分展示了高校图书馆员工的精神文化。

2.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大学的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引导,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文化的多样性、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为基本形态,既有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的校园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既传统又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随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应与时俱进地建设和发展。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依然是以图书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为要素,以创新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培养创新人才、营造高雅的学习研究氛围为宗旨,继续发挥图书馆文化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服务作用;发挥网络信息资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服务作用;发挥图书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陶冶情操作用。

3.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是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以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也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学生心灵、激发青年学生激情的。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舒适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人文的服务品质。校园文化建设对图书馆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学术、科技等文化建设要求。只有建设和创新高校图书馆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马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兵.论大学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2):8—10.

[3]贾淑敏.大学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白岚,燕平.高校图书馆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6]乌恩.发挥高校图书馆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3).

[严冬:福州大学图书馆,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管理]

作者:严冬

第四篇: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摘要: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并形成持久发展的动力,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问题,意在为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校图书馆 文化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已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吸收并综合多元文化的精华,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并形成持久发展的动力,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多元文化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文化和多元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必然要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每个民族因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本质来看,文化构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核心内涵,体现国民的个性与魅力,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和灵魂本体。

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文化主体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的文化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又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多元文化的存在成为一种客观现实。多元文化是指世界上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每种文化代表着一整套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因为每一个民族通过其传统和表达方式最完美地体现其存在于世界之林。文化特性是一种激励性的财富,它能提高人类的发展能力,推动各民族和集团从其历史中吸取营养,接受与其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外来帮助,并从而继续自身创造过程”。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人类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与不竭动力。各民族只有在不脱离自身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断沟通、互补、相融、创新,才能永保特色。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以高校文化为背景,在图书管理以及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管理作风、精神风貌等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图书馆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图书馆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通过它感觉到图书馆员工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道德状况。主要包括图书馆建筑、设施、馆内布局、文献资料等有形的存在。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渗透在图书馆员工心灵之中的共同的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图书馆的活动组织、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水平、图书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理念等内在特质。

(三)多元文化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影响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它进一步加深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接触与联系,有力地推动着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与融合,进一步体现了文化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地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使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多元文化的聚集体,而且是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前沿和枢纽,在文化和高校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决定高校图书馆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地提高。但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实力、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和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标尺,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精神风貌、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体现,所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精神和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对满足高校读者文化需求、陶冶高尚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宗旨。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校图书馆,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接受知识的熏陶和启迪,使学生在扩展知识、开拓视野、自我教化过程中提高素养;才能通过多元化和人性化的读者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优秀阅读书目,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完美的人格;才能在高校图书馆中,实现传统知识学说和现代人创新思维的自由碰撞,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图书馆现代化的馆舍、网络环境和设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层面的建设力度。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1、加强图书馆建筑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风格本身就是文化。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有美的外部造型,更要有良好的内部使用功能,实现内与外的完美结合。所以,高校图书馆从选址、造型到功能都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包容在其中,凸显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品位,呈现人文关怀的温情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使读者产生愉悦的美感,吸引读者的探求欲望,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充分体现其行业气质和文化内涵。

2、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馆藏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前提,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把图书馆建设成为高校文化中心,首先要求图书馆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从教学、科研及各种类型的读者的需求实际出发,采购并及时提供各种载体的具有较高品位的馆藏文献。同时,要根据本地区文化建设的实际,建立有本馆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 以便使馆藏文献的内容与结构最大限度地接近并能满足高校读者的真正需要。

3、建设现代化图书馆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物质技术条件建设,努力采用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缩微复制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印刷技术等现代技术设备,增强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性、精确性和效率,提高图书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为突破馆藏范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当今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趋势。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1、培植和凝练高校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实现崇尚科学的真理性与技术的实用性的科学精神和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两种精神的和谐发展离不开长期的培植和凝练。当前,在高校图书馆物质技术条件日益现代化的条件下,凝练和培育人文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读者服务工作体现人性化服务思想,实现人文关怀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更是加强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2、注重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

要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因为,高校图书馆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实行有效和科学管理的依据和准绳,是图书馆工作得以稳定而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是评定馆员和读者的品质、人格和行为的内在尺度。它能使馆员和读者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利益和图书馆整体利益。所以,通过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和规范图书馆文化建设,也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3、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和文化品位建设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进而对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图书馆员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岗位培训、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学校教育等途径,不断地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锻炼馆员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高质量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适应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建平,唐曙南,李巧林.高校图书馆文化品位及其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陈梦晖,吴艳阁.图书馆文化在高校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

[3]吴志鸿.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构建.现代情报,2009,(2).

[4]李敏.小议图书馆文化建设.科技资讯,2008,(19).

[5]潘晓秋.论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6]和少英.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

[7]彭玉池.高校图书馆文化及其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

作者:李 燕

第五篇: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进行分析,了解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梳理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图书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针对大学校园文化和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建议指导,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这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通过校园主体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以及思维方式。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精神层面上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是大学校园重要的品牌价值,充分体现大学校园的办学思想和文化氛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国家十分关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此本文将客观梳理大学校园文化和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关系,以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的传导和影响作用,进而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高校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针对学校范围内形成的文化思想。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一个多角度的内容,其中具体涵盖了以下几方面: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相关物质条件,具体涵盖了学校教室、各种教学设施以及高校师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等,以确保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最基础的体现。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在思想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道德等层面上所积累和塑造的文化氛围,与校园物质文化不同,校园精神文化是更高层次的文化体现,学校的校风以及学风都是校园长久发展所需要的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点。

(三)校园制度文化

在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和管理中,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来确保各项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校园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在校园制度确立和实施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制度约束。校园制度文化贯穿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让学校的教育环境、管理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都更加有序,给学校师生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校园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学校长时间教育管理思想沉淀和升华的结果,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一定的约束和指导,同时也会丰富学校师生的精神思想,有助于學校师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对于学校师生的身心形成正向积极的引导。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支持

在当前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发展中,人们越发关注精神文化的需求,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明确大学校园文化和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价值。大学校园文化和高校图书馆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支撑,在高校图书馆文化当中凝聚着科学的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文化气息浓厚,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聚集中心,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高校图书馆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文化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往往需要从图书馆文化着手,优化学校图书馆的环境和藏书结构,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图书馆将文化信息予以高效的传递和共享,进而充分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为高校图书馆文化树立明确的方向

高校图书馆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文献和书籍,是学校重要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心,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指导,大学校园文化覆盖了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可以为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塑造提供目标和方向,例如,大学校园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沉淀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围绕以人为本的文化思想来落实,无论是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服务还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学校园文化和高校图书馆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二者不能相互脱离,要通过校园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的共融,来打造和谐现代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图书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氛围浓厚,拥有大量的文化和信息资源,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科学的价值导向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目标,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来明确科学的职业规划,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旨在培养学生们科学的价值观念。而高校图书馆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价值观导向作用。一方面,大学图书馆文化信息丰富,涵盖了大量的历史材料以及现代人文知识,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无形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方面予以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所覆盖的文化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环境等,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当代的大学生更加清晰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优良美德,树立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的学习环境以及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认知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在学生的生活中灌输科学的思想观念,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模式都会形成积极正向的影响。现代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文献资料环境越发健全,人文气息浓厚,可以充分陶冶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潜能形成一定的启迪,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当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图书馆是学校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文化活动越发丰富,目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需要图书馆的支持,图书馆是学校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拥有大量的图书储藏,同时各种功能厅的打造也可以充分满足学校文化活动的需求。目前,很多学校图书馆都打造了咖啡厅、会议报告厅以及多功能播放厅等区域,各种学术文化活动都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进行。例如学校所组织的图书阅读活动、书画展览活动以及各种论坛活动等,都可以在高校图书馆进行组织和开展,为学校学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有效支持。

四、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对策

(一)构建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

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不可分割,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构建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树立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图书馆结构的优化以及各项服务的开展都需要以师生的需求为核心,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标准化以及专业化,在图书馆的管理当中组建专业化的图书管理员队伍,为学生的图书阅读和查找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并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良的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顺应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多功能图书馆,对于图书馆的布局和规划要合理,科学运用信息化功能,充分满足学校的教研需求、師生图书阅读需求以及学校文化活动的组织需求,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规模,构建现代化的图书管理系统,提高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突出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特色。

(二)组织和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推广以及校园文化活动

良好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学校师生的参与和支持,为了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推广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为学校师生提供积极的文化熏陶。首先,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功能优势组织阅读活动,面向学校师生进行推广和宣传,吸引广大师生的参与和关注,提升学校师生的阅读兴趣,让学校师生通过阅读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促进优质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其次,学校也可以积极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学校的摄影绘画展览活动、各种学术讲座等,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特色,这不仅可以更加丰富高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强化学校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在新形势下,高校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要切实明确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建设目标,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把握好校园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的联系。一方面,切实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价值观明确文化导向,打造学校文化建设口号,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推广,让学校师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图书馆文化的战略地位,利用图书馆的文化底蕴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和培养过程中,大学不仅要强化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以此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在新形势下要通过大学校园文化与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协同发展,为学校师生提供文化熏陶。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作者:王建红

上一篇:课程教法论文下一篇:普通地质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