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实践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章主要分析了从提高高职院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选择合适的案例、提供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和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提供情境模拟训练机会等几个方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院实践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院实践教学论文 篇1: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是我院新开发的专业,为做到学校与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者相结合,本文研究如何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良好的技能适应性,形成了以技术应用与综合实践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一、高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背景及存在问题

1.政策指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要求(摘录):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2.用人市场需求的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就业市场出现新的特点,企业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 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能适合工作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沟通技巧与协调能力。就业市场流行一句话,“不要新手要老枪”。招聘单位注重毕业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没有工作经验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门槛。

3.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实验实训课的课时,但在具体的实验实训内容和实验实训的能力目标制定上,并没有太大的转变,例如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中很多实验实训课为验证性的内容,或是由老师引导学生按照实训指导书上事先写好的内容来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所以必须改革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知识需要淡化,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含义

“工学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实施途径,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了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对学生有好处,可以促进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很好的联系,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为目标进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应贯彻“加强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1.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教学实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应用包括测量、识图绘图、试验、现场检测等基本技能。

2.技术应用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应用技术解决生产、运行、安装、调试、维修问题的能力。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专业综合实训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对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综合应用训练,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3.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是指实践教学内容要适应专业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知识,及时调整、优化、增加现代技术含量高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训内容与方法具有先进性。如:增加先进的实训设备等。

4.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指实训内容与方法贴近生产一线实际,工艺训练规范,包括实训装置和实训场地的布置也应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得到较好的贴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训练,达到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目的。例如:与工厂、研究所建立固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利用校外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让学生参加实际生产过程的实习。

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实践教学的特色是高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学时量在整个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超过40%。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兄弟院校的实践经验,形成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思路,主要包括:

第一,要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线(技能培养过程)、面(课程实验实训环节)、点(针对某一技能的专项训练)的连续性,与理论教学兼具相关性和相对独立眭。

第二,确保基础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扩展技能和拓展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打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简单机械模仿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要有一定的仿真眭,实践目的、环境、要求、过程、效果尽可能接近生产实际状况。

第四,走产学合作之路,充分利用社会各类企业的教育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开辟新的途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设备利用率。

第五,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观念,工学结合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和建立现有的实验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实际或仿真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1.实践教学组织

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四个单元组成。实践教学的组织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保证技术训练内容环环相扣,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而设计的,教学的组织可以理饵为以课程理论与知识点为目的的实验教学组织,也可以理饵为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实践为目的的实训教学组织。具体实施可采取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学时数等措施。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就直接安排在实验室进行。

实训是技术应用性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或职业岗位进行的训练(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综合实训,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训课题的选择设立讲究职业性,学生在模拟项目中“模拟顶岗”,实现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的真实训练。同时,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仿真实验与实训来弥补设备的不足。

2.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围绕产品和设备的操作与技术分析(项目模拟)组织的实习、实训,也可以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仿真实验与实训。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将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的机械式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创新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是知识的被灌输者或机械的操作者,而且是技术应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是实践群体中的一员。特别是综合实训(模拟项目),采用讨论式、团队协作式的教学方法,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参与意识,在协作中共同学习、共同创新。

3.实践教学教材的选用

实践教学的教材不同于理论课教材的选用,实践教材应突出知识的应用,要具有实用性,可以选用项目驱动式的教材,或是自编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项目课程教材讲义等。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有硬件的支撑,更需要“软件”的充实。笔者采取把硬件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并重的策略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两个内容。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把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以技能培养结构为主线,以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为原则,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实验室与实训室设备资源,安排最佳的实验、实习和实训方案。同时,要适时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建设、维护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软件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笔者所在院系的实践教学改革以“软件”建设作为突破口,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时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和项目,认真组织和模拟各项目的过程,创新和丰富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5.职业资格证书

推行“多证制”,接轨实训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准入制度(NVQ)。将教学、实训与学生考证相结合,保证学生在毕业时获得除毕业证书之外的多种从事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测量中级工、水运检测员证书、CAD应用能力证书等。

六、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应积极探索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理论,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的教学模式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2]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9):18.

[3]王新华.校企联合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M].煤炭高等教育,2003(3).

作者简介:曾凡稳(1977—),男,江西九江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系讲师。

作者:曾凡稳

高职院实践教学论文 篇2:

提高高职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

文章主要分析了从提高高职院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选择合适的案例、提供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和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提供情境模拟训练机会等几个方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组织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职院经济管理类教学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在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该门课程实践性较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弱,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新的研究课题。

一、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实践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的教师多数拥有较高的学历而在实践方面却有所欠缺。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为其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服务;参加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及论坛,构建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教学。

实践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面以及教学方法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他所提问题的涉及面就越广,有时甚至难以预料,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另外,教师要会组织学习内容,通过布置启发性的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二、提供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

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抽象的理论体系,它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只要是有人力资源的地方,就有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就可以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将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贯穿于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管理中,让学生始终处在管理与被管理中,时刻体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原则。人力资源课程组织教学,是按照“岗位设计和职务分析”教学原理进行的。为便于各课程环节的操作,在第一次授课中,将一个班级分成5~6组,每组5~6人,自由组合,组长自荐。当“岗位设计和职务分析”教学内容讲授结束,再由各组建立自己的组织体系和岗位分工,并编制组内各岗位的职务分析表。教学进行中,每组组长通过学习,可以根据工作要求和学生特点,调换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进一步理解“因事设岗,因岗选人”的人力資源管理原则。

三、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完《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基础课之后,还要相继学习员工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专业主干课程。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专业主干课之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有个基本的了解,应该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避免盲目性。

连云港拥有数量众多的各种不同类型企业,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大学城,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丰厚的社会资源,与周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参观访问,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进行讲解,从而把书本中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另外,也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企业可以由学生自选或由教师指定,调查完毕后要求撰写调查报告,然后在课程结束前开一次讨论会,大家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实际状况,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提供情境模拟训练的机会

情景模拟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模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招聘与甄选一章时,先讲解招聘与甄选的基本原则、基本流程,列举一些招聘广告,观看了大型人力资源招聘实况录像,强调了招聘中每一个环节中应做的具体工作及注意事项。在掌握基本理论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两组组合,模拟企业招聘现场会。其中一组模拟招聘方,从岗位分析、撰写广告人手,到筛选简历、组成评委、假文凭的识别等。另一组模拟应聘方,准备应聘资料,做现场演讲应聘。面试过程进行全程录像,面试之后请同学做评委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并给予指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将来在社会的职场应聘积累了一定经验或教训,为其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五、将企业实践融入到教学中

将企业实践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工作,是真正意义上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有效手段。这种实习活动,一部分安排在授课中的课程实践;另一部分增添在毕业实训中,让他们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如,在讲述完人力资源的管理内容后,带学生到企业中调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工作内容,从感性上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如,在讲薪酬与福利管理一章前,先让每个学生至少做两三个企业有关薪酬结构方面的调查。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学习本章相关理论,并通过学习和对照被调查企业,总结每种薪酬形式的特点,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更充分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论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一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承担一定的职务和工作,积极搜集资料,逐渐养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提高;二是学生学习效果好。这不仅体现在期末成绩评定中有一半同学成绩优秀,更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反馈中。

(作者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段云鹏

高职院实践教学论文 篇3:

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影响高职院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多方面的,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型”发展现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强调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对高职院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往往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简要提出几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使自身获得全面而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温家宝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特色日趋鲜明,各高职院校对师资力量的认识,特别是对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职业角色的角度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胜任其当前执教工作又有利于完成其今后从教任务的身心各方面协调、持久发展的素质能力。

一、专业教师“双师型”发展现状与思考

1.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主要反映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当前专业课师资“双师型”数量不足、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操作技能不高,是专业课师资质量不够高的关键所在。温家宝要求,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做法,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来说是特色。“双师型”不仅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符合人才培养且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相长,“双师型”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成长的关系。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发展动机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可以说“双师型”教师是行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潜在引导者,教师的发展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

2.根据教育部教高司[1999]42文的表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突出强调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往往具有代表意义,(1)熟悉相关职业领域内的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掌握相关职业领域内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现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即便是理论课,也具有强烈的应用色彩,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3)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修养,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高职院专业教师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要求,而且是高职院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是说,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推动和促进着高职院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检验和衡量高职院教师是否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依据和重要标准。坚持把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高职院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载体和重要通道,就必须努力使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就必须努力使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教师自身主动的和能动的活动。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任务。很难有精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很难有机会深入企业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很难有时间开展横向科研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已经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制约了高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求,我们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1.贴近需求自主学习。教师需要积极参加学校指派的进修学习、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技术攻关,加强了对生产一线上技术要求、工艺标准的直接了解,同时,积极学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了教学思想、将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带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把握现代专业技术发展的脉搏。高职院教师的实践活动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以真实问题为核心的自主学习过程。

2.优选个案推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水(下转第117页)(上接第56页)平。动作技能的形成,首先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的映象,以对所学动作进行定向。教师对动作方式进行示范、讲解,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使学生掌握动作的原理、原则、法则等一般性操作知识,是动作认知和定向的重要条件。这是一个动手动脑的教育教学过程,仅凭口授、板书和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很多教学环节要在实习间或工作现场进行。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统一,是教师实践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许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靠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很难理解。为此,教师可以优选以实际工作为研究主题的个案并围绕个案交流,让教师对工作中的鲜活案例进行理性分(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17页)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与同伴分享。实践模拟的老师既要表达自己怎么做的。面对同伴可能的质疑还要诠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交流的教师不仅知道“怎么做了”,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使交流双方都感到了理论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结合实际教研科研。教研科研是教师对教学实践和工作实践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下转第119页)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行动,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体现了行为主体对教育教学环境的主动适应,又体现了行为主体对教育教学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改造。教师根据自身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基于问题及课题、实践及研究需要的,以“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思考策略、实践探究、总结归纳”为实现途径的教研科研活动。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和教育资源,主动把教学、生产与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设计和生产、教学与研究纳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参加和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教师可以提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规律和方法技术的自觉性,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对自身教学活动的教学对象的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的面貌和质量,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研究对策、总结规律、不断升华,以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使自身获得全面而快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华.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5期77-80.

[2]游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特征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16卷第2期 84-87.

[3]杨林.新加坡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12月第9卷第4期82-84.

[4]徐海勤.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职业.2009年11月2009年第11期53-54.

[5]赵建新.浅议高职教师的素质.跨世纪2008年2月第16卷第2期(下)102-103.

作者:吕洪臻 黄 诚

上一篇:安全工作要点(精选2篇)下一篇:安全工作安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