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多元文化语境为视角,分别探讨了大学古代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古代文学文学教学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古代文学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篇1:

外国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刍议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菊花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张幼良.谈谈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变革[J].常熟高专学报,2000,(6).

[4]廖文华,陈芒.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6).

(黄爱华 辽宁省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 116000)

作者:黄爱华

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古代文学研究

摘 要:本文以多元文化语境为视角,分别探讨了大学古代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多元文化 大学古代文学 文学教学

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古代文学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天,文学市场化、通俗化、影像化,并且在未来也会不断变化,古代文学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是一个需要每一位大学古代文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文化视域下古代文学

影视文学借助电视、电影等手段进入人们的生活,全球文化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经历着由语言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过渡,传统的用纸和笔“讲故事”日渐衰微。电影以其具体的图像和音响来解释事物甚至文字,视觉理解成了我们当今主要的理解古代文学方式,讲故事甚至阅读书籍的力量被削弱。

时代进步的力量不可阻挡,那么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古代文学如何继续生存和传播呢?传统的仅仅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讲故事”的教学时代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当今媒体的优势来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解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变革是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要紧扣学生的兴趣来进行课堂的讲述,如,学生喜欢读图,我们就将知识穿插在图里,图文结合,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当今碎片化阅读的问题也尤为显著,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知识的内涵,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现象,作出一些引导,促进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古代文学的陶冶,留有任务。但是,碎片化阅读并不是只有有弊,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碎片化阅读也有利的地方,比如学生喜欢碎片化阅读,就可以顺势利导,将知识一点一点地“碎片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些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了。俗话说“積土成山”,知识都是需要积累的,碎片化的阅读也是一样,“碎片”累积得多了也可以形成一本书,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了。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作者数不胜数,作品浩如烟海,涉及文学理论、文学思想、文学演变规律等,传统的讲授要求的课时时间长,利用多媒体可以缩短教师板书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先自主学习,课堂集中答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学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戏剧等,可以结合音频、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和戏剧中的情感,比以往单纯的文学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二、全球化语境下古代文学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地位、文化价值、文化市场等方面存在很多矛盾,肯定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地位是全球多样化的保证之一。如今的大学校园中,有不少外籍教师及外籍学生,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无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国留学生喜欢中国的诗词、书法、京剧、武术等,对于一些崇洋媚外的人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使他们重新检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懂得中国文化的价值。作为中国学生,我们一方面学习英语和其他语种,一方面巩固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这样不至于在多元化的环境里迷失自己,也不至于失去与外国人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自信心。

针对目前多元化的环境,不妨将英语的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引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来,古代文学与大学英语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生掌握了我国丰富的汉语词汇、汉语修辞、古代文化等知识,可以促进外文翻译水平的提高,所谓“信、雅、达”,其实就是以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凭借的。同样,在将外文翻译为中文时,拥有良好的古代文学素养,往往可以将外文翻译得更具中国韵味。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表现了江潮浩荡,不断向前奔流,最终与远方的大海和明月融合为一幅壮丽的画面。其中的“生”字,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应该用“升”,因为通常所说的是“旭日东升”,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与英语相应的单词进行解释,“生”是“born”,“升”是“rise”,结合诗的意境,显然用表示“born”的“生”更好。此外,针对学生喜欢直接翻译古文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比较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

三、古代文学研究

大学素质教育对古代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代文学不仅要求掌握文学史的相关知识,还要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把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规律,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目前,高校的教学教研以学术为中心,大部分老师一心搞研究,出学术著作,而对自己最本职的教学工作却很少精雕细琢,对学生缺少研究,对教学改革缺少热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有一些古代文学的教师热衷于将自己的观点直接地、独断地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美、体验美的机会。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常也过于古板和陈旧,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没有多大兴趣,甚至认为古代文学枯燥无味。作为古代文学的教师,应当拒绝枯燥乏味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以适应新的文学发展趋势和改革要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不能囿于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古代文学中的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古代文学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动的美,激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情感的成长,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此,才是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四、多元文化语境中古代文学的困惑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转型,西方文化流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一些中国文化的空间,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生活方式、观念、价值等方面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文学者都在或多或少地转移自己的研究重点,跟随社会的变化,解读社会的新现象。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也必须面向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以“新”字做文章,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当代的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很强,他们最愿意学的东西主要是技术性的或有助于拿学分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怎样在教学操作中扭转、改变学生这一观念呢?这就是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必要性了。中国古代文学内涵丰富,且跟现代文学有很大的区别,但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都能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们的感情共鸣。再有就是古代语言文字,有四个声调,很简单的四个声调,却能运用到每一个汉字上,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美,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古老且内涵丰富,显示出中国文字是一种有个性的语言文字。中国文学的审美体系由于古代时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儒道二家分流的现象,一是儒家积极入世的现实美,一是道家遁世超脱的自然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因多元文化语境而受到了冲击,如上述所言,一些青年大学生对古代文学没有太大兴趣,因此并不能像有些学生一样与古代文学产生情感共鸣,不了解古代汉语言文字与现在文化体系的联系与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五、多元文化语境中古代文学

二十一世纪是学科不断与其他文化相融合的时代,也是学科边界不断模糊的时代。中国社会文化发生转型,古代文学的内容是我们无法转变的,但我们作为中国人,就要将古代文学原本的内容传递下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者,而不是改变者。但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内容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教学方式我们得与时俱进,在“新”中求“新”。

(1)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施课题化的教学,以统一内容为中心,收集相关知识,形成一个个的小课题,使用多级化的方式,使內容更直观。

(2)采用PPT等多媒体方法,以内容为中心,以图、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内容,使内容更加直观、通俗易懂,如结合动画、动漫等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3)探索建立理论体系,运用个案加以分析。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教师涉及的只有冰山一角,大量的知识得靠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采用一些操作性强、使用频率高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加入个案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鉴赏能力。

六、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大学古代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理解,要会讲,还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共同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要学会引导学生,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鉴赏能力甚至学生的本体才是作为一个大学古代文学教师的根本。文学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文学,教学的出发点是人,应该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理解人,在此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当前的教学政策和教育环境,通过古代文学的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的、有自己的理解和思想的、具有情感审美能力的人。此外,虽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古代教学还有很多困惑,但是,如上述所说,文学是人类的文学,对人类来说,也在随着新的困难作出新的对策,教学模式也在与时俱进,在“新”中求“新”也是当代大学教学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戴建业.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84~91.

[2]赵先政. 文学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学教育[J]. 文学教育(上),2011(08):22~23.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文学院)

作者:蒋海英

留学生古代文学论文 篇3:

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探讨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汉语学习者较容易形成跨文化的理解障碍,基于这样的教育现状,教师需应用跨文化意识,优化教学理念和手段,降低汉语知识的理解难度,真正提升跨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古代文学;对外汉语;跨文化;有效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愈加提升,国家形象及文化符号也获得了更多国外友人的关注和喜爱,有很多外国人及华人华侨对于中华汉语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发展现状,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大学或是中小学机构也开设了汉语学习的相关课程,更好地去了解我国语言及文化,同时也有许多外国人及华侨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为了满足当前教育需求,我国在高校范围内开设了留学生专业及对外汉语课程,同时国家汉办也在对外输出优秀的汉语教学人才,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囯的语言及文化,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对于汉语的学习需求。另外包括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等机构在内的组织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世界各地热爱汉语教育的学习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在对外汉语中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从狭义层面可指中国古代古典文学作品;从广义层面而言则包括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内容,除了狭义层面的内容以外,还包括重大文学运动及事件、不同文体的起源及发展、典型作家研究及作品考据、文学流派及理论等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之中,中国古代文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教学地位与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文学又可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国内外汉语学习爱好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从其优雅韵律,精美构词,遣词造句之中充分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底蕴及民俗特征,对于对外汉语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汉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意义便在于中华文化向域外的传播,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输出过程,同时也是树立我国国际形象、扩大文化影响、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的机会所在。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古代文化类型及其衍生作品进行系统化知识归纳和教学,引导汉语学习爱好者进入一个雅致和古典的汉语言学习氛围,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魅力,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及汉语言学习的兴趣。这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有所了解,同时还能了解每一个时代发展阶段涌现的优秀作家及作品,另外还可以对古代文学的文论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建立感性的文化认识,还能够将其升华至真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之中。

三、在对外汉语中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状问题

(一)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工具性和技术性特征日益增强。针对教育层面而言,由于受到就业导向型教学目标的影响,各类型专业性技能及职业资格考试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类似于文学教育等偏向于理论研究专业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低。针对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而言,关于汉语的基础知识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视程度更高,但就古代文学教学等文化熏陶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则相对不够。这样的教学现状将直接导致古代文学教学课时的缩减,同时教学内容无法得到相应的拓展和加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只能停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概括勾勒之中,对于具体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则较难实现拓展教学。

(二)过于注重语言技能教学

在当前教学形势之下,我国教育体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常容易将其与汉语言专业这两者之间进行混淆,或将对外汉语专业等同于中文专业,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的本质区别,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注重语言应用技能的掌握及实践训练的问题,忽略了文化输出和熏陶的重要影响作用。这样的混淆实质上来源于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错误认识,认为对外汉语即汉语言能力的应用教学,忽略了其跨文化教育及文化输出的重要本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直接应用性并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定位还是存在不太明晰的情况,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导致一知半解的情况,较难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三)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现状并不乐观,教师较难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赖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古代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为主,机械化地讲解相应的创作背景、文体风格、篇章主旨及文学艺术特色等知识,力求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时间内灌输更多的古代文學常识,这一教学模式客观而言有其系统教学的优势,但由于其教学模式的单一和刻板,较难激发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在文化素养、审美鉴赏及人格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较难发挥文化的长期熏陶和潜在影响的真正作用,不利于跨文化教育的长效开展.

四、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

(一)重视古代文学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含蓄感

为了更好地实现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需要从教育理念上加强重视,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上可分为诗词曲赋这四个类别,按照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又可以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以及清代文学等。在古代文学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当属其含蓄感。一方面这来源于汉语言自身的意义和简约特性,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表达习惯。这对于国内外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学习者来说,极容易带来跨文化理解方面的障碍和不适感。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尊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在这一个重要的心理转换阶段需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在学习异域文化过程产生的文化理解障碍是极为正常的,需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指导下进行古代文学的学习。

(二)由语言技能转化至文化内涵熏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显著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处于不同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在不同环境下容易造成跨文化理解困难,很有可能形成一定的误解,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知识是极为不利的。中国古代文化倡导乐于奉献、隐忍坚持、忠君爱国、追求理想等崇高的情怀,如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弘扬了具备某种特殊力量,同时愿意牺牲自我全身心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如盘古开山辟地,骨血化为山川河流,但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则较难理解这样的民族精神。再如屈原忠君报国的伟大精神,勾践卧薪尝胆的不懈坚持,外语学习者较难理解为何君王已厌弃自己,但依然要选择以身殉国。

(三)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内在魅力

在上文提及到,我国古代文学具备极强的含蓄感和意象美。因此汉语学习者往往容易对此产生心理疑惑,较难将抽象意象与内在情感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一现象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的跨文化教学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汉语学习者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汉语能力为基础,选择难度和广度较为适宜的古代文学教材,如可以选择与学习者母语文化相联系或相比较的教学内容,应用图像、视频等多元化元素丰富教学效果,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影响,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侯婧怡.论中国古典文学及其衍生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查金萍.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1-134.

收稿日期:2016-12-07

作者简介:李月(198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李月

上一篇:公司工会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颐和园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