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辛弃疾人物形象

2023-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分析辛弃疾人物形象

试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关系

本文以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简要地阐述了人物形象设计和服饰融为一体是提高人物形象美的前提。详细地分析了只有具有一套完善的设计理论及方案,才能将人物形象表现的更为具体,揭示了人物形象与服饰之间紧密联系的关系,深入地探讨了和谐的人物造型给欣赏者带来的美感。本文将对人物形象设计对服饰的影响进行研究及分析。

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人物形象设计已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服饰上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人们对整体形象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个人形象越来越注重的现代,更加注重服饰和形象的统一,人物形象设计也是对个人的评价和印象。只有将服饰风格与人物形象设计统一、协调,这样才能体现美感。

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

1.人物与服饰的风格

在人物形象设计中,人物轮廓在服饰设计中起到很大作用,主要分为:脸部轮廓、体型轮廓;首先,虽然脸部轮廓的在身体比例中占很少的位置,但是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人们往往在第一印象中,对脸部是最为看重的,从此就可以看出脸部的重要性。在人物设计中,脸部决定了个人的主导风格,从而决定了个人风格的走向。在进行人物设计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脸型,从而决定搭配服饰的风格。服饰也是分为曲直,从服饰风格角度看,直线的服饰是通过直线裁剪环节进行裁剪,分割线也多为直线型。如:西装、军装等就是直线型;曲线型就是通过曲线的裁剪方式进行分割,有很多的褶皱,和叠加层。如:长裙、百褶裙。其次,体型轮廓就是真整个身体的曲线走向,可以分为直线体型和骨骼体型,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体型进行分析,看看人物是适合哪种着装风格。

2.人物质感与服饰风格

在人物设计中,人的体感是指脸的大小,及身体骨架的大小。在面部中五官与脸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设计的特点。主要是观察面部,给人是成熟还是幼稚的感觉,将一目了然。五官紧凑面部量小的,常给人一种阳光年轻的形象。服饰的量感主要是看服饰的款式,有领子、袖口、口袋、等决定,领口的深浅也决定了量感的大小。服饰面料方面的区别,就是看服饰是轻盈、柔软、飘逸来看区分。在服饰的花纹图案来看,大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小图案就代表图案量感大。从选择服饰方面来看,大量感的服饰将表现的比较夸张、醒目、大气,如果选择小量感的服饰,就显得比较小巧的感觉,如果穿错了服饰,将会给人一种不配的感觉。

3.人物体型与服饰风格

首先,骨架宽大的人,会给人一种量感比较大,给人一种成熟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的时候要选择质感偏大的,量感大的曲线型服饰是给人一种干练、中性的感觉。其次,骨骼比较小、纤细的人,给人一种玲珑、小巧的印象。所以在选择服饰方面,就应该选择相对甜美、可爱的服饰。所以判断一个人可以通过穿着风格进行评判。

服饰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作用

1.服饰影响人物形象

人的穿着打扮在生活中起到重要的地位,对人第一影响是从穿着来判断,服饰成功塑造了一个人的形象。往往是从穿着开始描绘,然后就是表情。比如“看那个穿蓝衣服的女孩是谁啊”这就说明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中的作用。这就是人们在对一个人物判断时,服饰首先成为被关注的点。从而可以看出服饰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形象。

2.人物形象设计中各个要素

人物形象设计中,不仅仅是服饰起的作用,还由其他条件决定,比如发型、妆容,也是共同制约人物形象设计的因素。人物整体形象设计需要从人身上不同元素进行协调,从而打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服饰要素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冲击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设计样式,对服饰的颜色、图案、做工等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人物的气质和内在美。在服饰的搭配上,还要注重对体型、款式、发型进行全面的考察及搭配。

3.服饰风格影响整体形象设计

一个人的服饰风格,直接表现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服饰的风格是人物自身意识的表现,即可表达人物的性格爱好,还可以判断人物做事风格。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设计风格来体现自己的独特。

4.性格定位影响服饰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将会直接影响到服饰风格,与性格相联系的内在特质将会在服饰中表现出来。在根据人物性格选择服饰中,人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服饰的选择。在形象设计中,必须考虑内在因素、外在轮廓、量感等因素,结合人物的特点进行把握。

5.服饰风格定位

服饰风格定位是根据:时间、地点、对象进行判断的,也就是通过人物整体形象进行对服饰的判断。在人物待定的一个时间场合中,由特殊的事情和需要,对服饰进行特殊的搭配,在确定人物基本的风格后,将会根据时间、地点对人物进行服饰样式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设计与服饰风格是紧密联系的,社会特征将用人物形象具体的在服饰上展现了出来。在人物形象设计中,服饰风格是重要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我形象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完美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需求,针对不同场合的需求,必须合理搭配服饰,提高个人整体形象水平,这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的重点需求。只有掌握合理的搭配技巧,人物形象才会鲜明地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作者:许阳?刘晓阳

第2篇:小妞电影女性人物形象呈现模式分析

【作者简介】周圣崴,男,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学研究。

【基金项目】 小妞电影是以年轻女性为主角,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反映现代女性所关注的生活和情感问题,关注现代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浪漫爱情喜剧。在小妞电影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相似的模式化特征,主要可归为“灰姑娘”、“潘多拉”与“花木兰”这三种模式。

一、“灰姑娘”——在成长中收获爱情

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角色相较于传统灰姑娘故事中的人物原型而言,具备以下几点相似与变异之处:

(一)传统灰姑娘突出表现了女性善良单纯的品德,小妞电影中的女主角继承了这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女性自我表达的诉求。传统灰姑娘获得自信的方式是外在的,是通过穿上仙女施舍给她的漂亮衣服与水晶鞋和王子共舞而体现出来的;而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形象获得自信的方式则是内在的,是通过发现自我后内心变得强大而体现出来的。比如《非常完美》中苏菲在影片一开始便陷入到和前男友失恋之后的痛苦境地,幻想自己被千万只臭虫啃食殆尽,最终通过发现自己的绘画才能而变成一个自信成熟的漫画家。

(二)传统灰姑娘的性格从始至终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她一开始就是一个善良的、通情达理的“圣母”形象,当她最终获得王子青睐成为公主之后,她仍然保持着原初个性。而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形象会具备人物弧光,她们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努力和反思,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情感问题,并努力改变现状,才能获得“王子”的青睐。正如《非常完美》中苏菲所言:“女人只有找到了自我,才能找到真爱”。

传统灰姑娘故事在叙事结构上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身份置换”与“命途陡转”,即从最初卑微的奴仆,换装参加舞会获得王子垂青后成为公主,灰姑娘的身份与命运在一夜之间峰回路转。两个特征同时满足了女性对爱情的期待和对财富的幻想,而变身公主的陡转情节似乎也迎合了现代人一夜暴富的财富欲求。小妞电影在塑造女主角形象上也套用了此种叙事结构,但其加入了女主角的个人成长经历,对传统灰姑娘故事中“女性只有默默等待才能获得爱情”这一被动模式做了调整,强调“女性只有完成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才能获得爱情”。

二、“潘多拉”—— 被惩罚的欲望对象

小妞电影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女性形象便是那些性感妖娆、心狠手辣却又独当一面的女情敌或女闺蜜们,其人物原型即“潘多拉”。在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Pandora)是宙斯为惩罚普罗米修斯而用土和水所造的能够激发所有男人原始本能欲望的美艳处女。潘多拉这一神话原型的典型特征是女性美与灾难情结,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在具备以上这两点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也发生了变异:

(一)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往往与金钱、名利、地位等商品标签紧密相连,她们通过各种视觉媒介呈现在影片中,体现出较强的消费性和娱乐性。例如《非常完美》中创作者大量使用电影、广告、MV等视觉媒介来呈现王菁菁,将其与奢侈品绑在一起,甚至安排了一场颇有讽刺意味的戏:王菁菁逼迫睡在沙发上的男友一同观看电视机中的自己,男友却因困倦而拒绝。充满诱惑力的女性身体就像吸引消费者的商品和渗透在大众生活中的媒介一样既让人难以抵挡,又让人心生厌倦。

(二)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似乎在一开始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和命运,可最终却会被男人抛弃或规训,她们既是欲望的主体,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内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却又是欲望的客体,最终会遭到被男人抛弃的惩罚。《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文佳佳在影片一开始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势利女人,却在西雅图遇见了命中注定的男人,最终被真爱规训为贤妻良母。小妞电影中潘多拉形象的命运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被男人抛弃走向毁灭,第二种是被男人规训得到救赎,这两种命运都是对潘多拉形象“获得掌控身体主动权”的反讽。

三、“花木兰”—— 女性身份认同焦虑

戴锦华在《雾中风景》中认为“花木兰式境遇”是当代中国女性共同面临的性别、自我的困境。[1]大多数小妞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往往体现了女性的身份认同焦虑,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小妞电影的花木兰形象具有暴力色彩,并通过戏谑幽默的叙述口吻所表述。《非常完美》中李莉在商场选衣服的时候发现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在调情,二话不说对丈夫劈头盖脸一顿痛打,而当她和端酒侍者一见钟情后,她便一反常态变得极为贤淑。正如吴菁所言:“女英雄具有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色情与暴力元素被合法地组织进影像文本之中……女性在故事的结尾一般会出现某种转变,回复或者有希望回复到一个更能为男权秩序所能接受的位置。”[2]与此同时,创作者采用令观众感到幽默的女性暴力呈现方式,也是小妞电影在言说策略上所做的调整。

(二)小妞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性格非常强势,她们常常借忘我工作来回避情感问题,却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更严重的焦虑情绪,陷入事业和家庭之间的两难处境中难以脱身。例如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男主角Frank的前妻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她希望自己既能操控家庭关系,也能在事业上占据主导地位,却最终既瓦解了夫妻关系,也丧失了女儿的信任。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特例,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周逸,她既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也是家庭中的贤内助,她也是一名同性恋。创作者将这样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并积极适应家庭与社会角色的花木兰形象设定为非主流的性少数人群,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当今社会绝大多数“花木兰”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电影理论周圣崴:小妞电影女性人物形象呈现模式分析四、三种女性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三种主要女性形象并非割裂存在,她们在小妞电影中常常以不同方式组合,在其中一种呈现模式的基础上,融合另外一种或两种,形成新的女性形象。女主角在影片开始时可能是一个身份认同焦虑的“花木兰”,或是一个寻找情感归宿的“潘多拉”,或是一个渴望获得认可的“灰姑娘”,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弧光的达成,最后将成长为一个爱情与事业双赢的女强人形象,即“灰姑娘”与“花木兰”的结合体。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女主角文佳佳在影片开始时是一个用暴躁、财富与性魅力来掩饰孤独内心的“潘多拉”,在遇上“白马王子”Frank后逐渐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求,于是离开了代表财富和地位的“老钟”,通过自己开网店创业站稳脚跟后,最终在帝国大厦的塔顶与Frank结合。

与此同时,三种呈现模式在小妞电影中所占比重也不尽相同。潘多拉形象广泛出现在所有小妞电影中,同样占相当大比重的还有花木兰形象,小妞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性感、泼辣而又干练的女强人们,无一不折射出这两种人物原型的影子。“灰姑娘”作为一个从始至终的框架性形象,她往往会接受“潘多拉”和“花木兰”的渗透,形成一个拥有“身份陡转”和“愿望达成”两项基本叙事功能的复合形象。

虽然潘多拉形象在小妞电影中出现频次最高,但当女主角在完成自我蜕变时,“潘多拉”却被剔除在外。因此,创作者对这三种女性呈现模式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有其倾向性:一方面,泛化的潘多拉形象不仅体现了创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谱系,同时观众也能从行走在道德边缘的潘多拉形象中想象性地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身体与消费快感。另一方面,在最终的“灰姑娘”与“花木兰”结合体中,“潘多拉”却被边缘化了,充分体现了传统女性道德评判约束(灰姑娘)与新时代女性寻求自我独立(花木兰)的共谋趋势,寄托着创作者对现代女性实现爱情与事业双赢的强烈渴望,但被边缘化的“潘多拉”却流露出创作者对“潘多拉”道德边界的模糊性所持有的隐忧态度。

综上所述,小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基本可以归为“灰姑娘”、“潘多拉”与“花木兰”三大类。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笔者预测未来小妞电影在价值立场上最终认可的人物形象将从“灰姑娘”与“花木兰”的结合体扩展为“灰姑娘”、“花木兰”与“潘多拉”相互交融的综合形象。“潘多拉”的危险性和灾难情结将随着消费文化向大众日常生活不断渗透而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形象特征。小妞电影中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女性形象也将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8.

[2]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17.

作者:周圣崴

第3篇:舞台化妆造型艺术与人物形象特征分析

摘要:舞台化妆造型艺术是建立在以人物为主体的基础上,且在塑造角色时通过对剧本中的人物精神特点进行挖掘,以此来诠释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由于舞台化妆造型属于表演前的重要准备工作,所以,需要做好化妆与造型工作,为观众塑造出生动、真实的角色。基于此,本文针对舞台化妆造型艺术与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舞台化妆造型 人物形象 特征

在进行舞台表演前需要针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做好舞台化妆造型工作,以确保塑造的角色更加真实。无论是歌舞剧还是话剧、京剧等,都是需要借助化妆与造型来丰富舞台表演的,只有保证舞台化妆造型的艺术性,才能提升对观众的吸引力。

一、舞台化妆造型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由于舞台表演更加注重其在艺术上的彰显,所以为了提升舞台角色的立体性与吸引力,让观众对所观看到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就要做好舞台化妆造型工作。为提升舞台化妆造型的质量,则需要与塑造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在掌握化妆与造型技术要点的基础上提升塑造的美感,丰富舞台表演的内容。不论是表演还是演唱,表演者在舞台上都是观众目光的汇聚点,而表演者表演的目的也是要吸引观众的目光,传递出节目应有的内涵。可以说,这不仅是表演者所应当承担的使命,同时也是表演中的重要准则。在舞台上表演者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在定位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对于人物塑造来讲,面部的化妆以及服装等方面也是进行人物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表演者面部的化妆能够展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而不同的穿着也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背景。如在舞台剧中表演者饰演一名工人,要想塑造出一个能够满足大众对工人认知的形象,就需要借助化妆、造型来进行处理,不仅要保证服装上贴近真实的工人服装,同时也要处理好面部的妆容,满足工人的形象要求。[1]如有的岗位的工人因长期风吹日晒,皮肤上表现出了比较粗糙的状态,加之工人在工作中无暇顾及每一个污渍,所以在适合的妆容与服装下,使得工人这一角色的说服力明显提升。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物形象需要做好不同的妆容处理,确保服饰上的合理性,且在服饰与妆容的变化下,即便是同一个表演者,也可以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而这也就证明了化妆与造型的魅力。可以说,化妆与造型在舞台表演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化妆、造型的参与,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表演的特色与感染力。为了实现化妆与造型目标,提升角色的生动性,就要求化妆人员对角色、剧情等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的妆容与造型。只有掌握化妆与造型的重点,分析化妆与造型的技巧,才能打造出适合的妆容与服饰。[2]

二、舞台化妆造型艺术如何体现人物形象特征

(一)对角色进行深入分析

舞台表演中涉及不同的角色,加之在歌曲演唱中演唱者与伴舞人员在角色定位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不同角色定位下需要做好妆容、服饰等方面的转变工作,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即便表演者与角色定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通过化妆、造型等的变化依然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效果,确保角色上的接近度。但是对于有剧情设定的演员来讲,演唱者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主要以比较庄重的形象进行演唱。所以,进行舞台化妆造型的工作人员要想塑造出适合的角色,就必须做好角色定位,明确不同角色的特点,确保形象塑造的合理性。对化妆造型人员来說,如果对角色的认知过于浅显,那么势必会造成所塑造的角色过于肤浅。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要深入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塑造出适合的角色形象。如在剧情中需要演绎一名正义感较强,但是脾气比较暴躁的角色时,往往是通过浓密上挑的粗眉来展现,通过这种眉可以展现出人物的威严,如果扮演的演员自身眉毛比较细软,那么就可以适当进行拓宽修饰。当表演者在扮演一名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女子时,则通过细平的眉形来展现其性格,如果表演者自身眉形比较粗厚,那么就可以适当剔除一部分,或是全部剔除,重新描绘眉形。为了提升角色的丰满程度,就需要从具体设定情况出发,做好性格特征的展现。就演唱人员来讲,因没有剧本方面的约束,所以,在形象塑造方面更加注重原有的面貌以及性格特点,在适当修饰缺陷的基础上来提升人物形象。通过这种舞台化妆造型不仅可以让观众对表演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提升其在观众心中的辨识度。所以在进行舞台化妆造型时就要结合角色具体情况,在明确其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来进行塑造。[3]

(二)针对剧情进行分析

剧情属于舞台表演中的重点内容,即便是进行歌曲演唱时,也会涉及一些比较特殊的剧情。所以,就要做好区分工作。对其他的舞台表演形式来讲,如话剧、歌舞剧等对全剧情节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人物的发展也是各不相同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在剧情中富家小姐衣食无忧,备受父母的关心,生活中也受到周围人的广泛关注。所以,这一形象应是意气风发的,在妆容上是十分精致的,在衣着上也是比较华丽的。但是随着剧情的不断变化,在家庭变故、父母反目等剧情背景下,富家小姐以往的风光形象已经消失,所以其形象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面容憔悴、衣着破旧甚至还会出现精神压力等。所以说,人物的形象变化是根据剧情变化而变化的,甚至还会产生极大的反差。只有真正了解剧情,才能确保化妆与造型上的处理是合理的。在剧情的变化上,表演者在完成部分表演后需要进行妆容的变化,所以也就需要提前做好方案设计,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妆容的转变,提升造型的形象,让表演者快速进入到状态中。[4]

(三)掌握舞台化妆造型变化原则

舞台化妆造型艺术是通过人物来展现的,所以在塑造角色时不仅需要对剧本中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特征研究,这样才能提升舞台化妆造型的艺术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舞台艺术有了明显的变化,对造型、化妆技巧重视度有了明显的提升。由于舞台化妆与生活妆容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妆容主要以真实、自然为主,而对于舞台妆容来讲,则更加注重油彩、粘贴等,通过一些比较夸张的造型来塑造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但是应当要明确的是,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严禁出现脱离生活等现象,如果单纯为了提升美感而过度打造人物,那么很容易出现人物个性脱离剧情要求等问题。如在歌舞剧《桃花江美人窝》中,一群貌美如花的女孩生活在神秘的山谷中,由具有魔力的姥姥统治着。小秀为了追求理想中的自由与爱情,与心爱之人走出了山谷。在造型与化妆中不仅要展现远古的年代背景,同时也要提升人物的形象。在塑造头饰时通过与服装、肤色的搭配,在保证色调适宜的基础上展现出人物的个性。所以说,在舞台化妆造型中始终要遵循保有特色与具备艺术夸张手法的原则,在高于生活的基础上提高造型的效果。由于剧情、人物之间不同,所以在发型、造型与头饰等方面也要做好区分。通过对节目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掌握展示重点与要点的基础上确定好发型、头饰以及服装等方面。如在《捣衣情歌》中,不仅要使用舞蹈表演手法,同时也要做好人物塑造工作。在表现山村女孩时通过红肚兜、短裤与赤脚不仅展现了奔放的特点,同时在粗黑的辫子等的展示下让观众感受到了清新脱俗的感觉。在进行舞台化妆造型时还要结合灯光等作用,由于舞台上通过灯光与布景能够展现出特定的氛围,所以化妆人员需要针对舞台灯光角度等进行分析,明确影响因素。只有真正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在灯光与化妆的结合下提升舞台造型的艺术效果。

(四)提升舞台化妆造型的灵活性

化妆是一项实用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工作,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与想象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能够打造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在形象设计中,化妆作为重要的舞台造型环节之一,包含轮廓、造型以及色彩等方面,可以说,化妆也是实用性与审美不断融合的产物。通过使用不同的化妆材料,在使用不同技巧后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彰显出化妆的魅力。由于舞台化妆中更加注重化妆造型设计、角色效果以及灯光效果等方面,所以舞台妆在造型上更加夸张,色调方面也更加饱满。由于观众与表演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且受到灯光等因素的影响,就要更加注重面部的结构变化,进一步提升化妆的效果。在设定造型时,化妆师需要主动与导演的构思进行结合,在满足与服装设计统一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的造型。由于服装的颜色会对化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完成设计后还要及时进行试妆,针对试妆中的变化进行调整。演员自身的形象与特点也是舞台化妆造型设计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舞台化妆造型中还涉及比较特殊的造型,如年龄增加下的着装,受伤以后的变化等,就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确定,通过采取灵活、多變的方法不仅可以展现化妆的神奇,同时也可以实现扬长避短。为了展现不同的人物特点,需要从修正、掩饰缺点,展现个性魅力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同时还要提升舞台化妆造型的审美修养,确保不同人物的个性化。[5]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台化妆造型直接影响了表演者在舞台上的形象和表现力,同时也影响其所表演的内容是否能够打动观众。因此,在丰富舞台表演内容的同时,要保证角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提升舞台化妆造型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宋文婷.论舞台化妆造型艺术与人物形象特征[J].传播力研究,2019,(07):56-57.

[2]易慎.论化妆造型艺术在影视人物塑造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8,(23):23-24.

[3]何光辉.舞台化妆造型艺术与人物形象特征[J].艺海, 2008, (04):90-90.

[4]程丽双. 关于电视舞台化妆造型艺术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2):92-93.

[5]郭晓秋.浅谈电视舞台化妆造型艺术[J].理论观察, 2010,(06):180-181.

(作者简介:王熙鹭,女,甘肃省歌剧院,国家三级舞台技师,研究方向:舞台美术化妆)

(责任编辑 葛星星)

作者:王熙鹭

第4篇:辛弃疾的人物分析

(一)辛弃疾词作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如何?

答:辛弃疾词在宋词中是一座艺术高峰,对同期和后世的词人影响很大。他继承发展了豪放词风,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稼轩词派。辛派词人除了比辛弃疾年长的张孝祥、陆游之外,还有“三刘一陈”即: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和陈亮。

辛词最大的功绩是打破诗词疆界,词与诗合流。认为豪放词源自“荆公、东坡,至稼轩而大成”。爱国词派(辛派词)的兴盛也显然与南宋爱国诗派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陆游既是爱国诗人,又是爱国词人。词与诗之间无不可逾越的界限。辛词的传播与接受史自宋以来都未曾中断,只是随时代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已。词评家周济曾说:“吾五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鑼也。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辛弃疾词的光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是不朽的。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词内容广阔,思想深刻,感情浓厚,气势豪迈。由于所处风雨飘摇的历史时期及本人的壮志难酬境遇,他的作品既有壮怀激烈的一面,也有抑郁悲愤的一面。辛弃疾作品在宋词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处于国难当头的新世纪的年轻人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影响,辛弃疾词所表现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珍贵遗产。

(二)爱国主义词作在辛词创作中的地位怎样?

答: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而他以爱国情怀为创作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作的词人。他一生所创作的600多首诗词中,爱国词的比重最大。是辛词中最大的成就。

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的爱国思想与他关切民生、民力的民本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美芹十论》),抗金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

抒写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显示词人的英雄本色,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辛弃疾英雄词最鲜明的特色。这一特色,首先就反映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形象、自我经历、自我感触的作品中

辛弃疾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不懈的斗争,他的文学创作也密切地联系着他的事业和理想。,将抗战救国作为词的重要主题,用词反映了时代精神、人民情绪,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词作在辛弃疾的词作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辛词的灵魂。

第5篇:人物形象分析教案分析

涟水县实验中学初三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小说阅读——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

主备:刘月娥 审核:张新国 使用日期:第 周 星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

2.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回顾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4.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

教学重点: 1.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回顾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2.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出示目标:

二、 导入复习内容:

通过九年级学习的几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百合花》导入课堂复习——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三、 小说知识回顾: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四、 了解考点及常考题型:

1.“人物形象分析”考点概要: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精神品质。

3)对精彩字、词、句进行赏析,说说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 2.常见的提问方式: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2)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 5)根据语言环境,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展示经典人物描写语段,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语段一: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语段二: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语段三: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语段四: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语段五: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语段六: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语段七: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语段八:

1.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2.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 „„

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

六、真题演练:

阅读云南省中考短文《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思考并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

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方法指引: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总结归纳:

1、找出文中对人物的描写。

2、抓住具体事件分析。

3、抓住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

4、抓住对人物的抒情议论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憨厚,有维护人格尊严向往的普通农民(的人)。】

2. 文中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3. 文中写到“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请问当时的“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总结归纳:首先搜索上下文,看文中是否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的句子,若没有,就要根据文中发生的事件或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设身处地地思考,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注意事项:1.结合具体事件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语言 3.一般用第一人称 4.事件+心情

【中考题目: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答案:1.(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多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透过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我”看到父亲如此减薪后的酸楚和感愧。

3.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任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4.(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5.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涟水县实验中学初三年级语文练习

课题:小说阅读——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

阅读一: 一枚大头针

汪志

陈刚是一家私营脱水蔬菜厂的老板,公司80%以上的产品出口。这天,他接到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紧急电话,说有一个外商准备在全市的私营脱水蔬菜厂中选择一家重点投资,这几天就来考察。另外,会长告诉他,近期国际市场对脱水蔬菜需求量大,叫他加大生产数量。

陈刚马上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这几天质量方面千万不能出纰漏,一定要争取到外商的投资合作。”可会后不到一个小时,包装车间主任就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说一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发现别在护袖上的一枚大头针不见了,可能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的蔬菜中。陈刚慌了,赶紧跑到包装车间。那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刚才被车间主任训斥后正在不停地哭泣,见陈刚来了忙赔不是:“老板,这完全是我的错,可以扣我的工资,但千万不要开除我。我一家老小还等着我的工资呢!”

陈刚问:“你确定那枚大头针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中而不是别处?”朱凤点点头。

“不开除你?想得倒美,赶快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一旁的车间主任嚷起来。陈刚望了一下朱凤:“那枚大头针掉进去的事别人知道吗?”朱凤摇摇头。 陈刚又问:“那你为什么不隐瞒而立即报告了呢?”朱凤哭哭啼啼地说:“我想,

不能误了外商投资的大事啊!”

陈刚一挥手,立即通知全线停机,从正在包装的半成品和上千件成品脱水蔬菜中寻找那枚大头针。车间主任连忙摆手:“老板,这至少要一天时间啊。我们的损失得多大啊——不就是一枚大头针吗?”

谁知陈刚大吼一声,指着车间主任骂道:“你胡说!我宣布,从现在开始你被解聘了,赶快到人力资源部办理退工手续。”他对着哭泣的朱凤说:“从现在起,你行使车间主任一职,另外奖你5000元。”

什么?朱凤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不仅没受到任何处罚,还升官得奖金?一时全厂议论纷纷,但绝大多数员工站在陈刚的一边。

可经过一天的寻找,哪有那枚大头针的影子。尽管如此,陈刚还是封存了那些半成品和成品,组织人员继续寻找。

第二天,会长领着一个老太太来到陈刚的办公室,一进门,会长就笑眯眯地告诉陈刚,外商已经选择了你们作为合作伙伴。陈刚一愣——人家外商还没来考察呢。会长哈哈大笑起来:“已经考察过了,就是昨天发生的那起大头针事件。”他一指那个老太太:“这就是外商萨莎女士。” 萨莎女士从挎包里拿出一张纸,递到陈刚的手里,竖起大拇指用熟练的汉语说道:“你是我们最信任的合作伙伴。”陈刚接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昨天解聘那个车间主任、提拔和奖励朱凤后张贴在公告栏上的那张公告。

原来,萨莎女士一到陈刚的脱水蔬菜厂,就听到员工们议论纷纷,继而看到那张公告,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最终,选择陈刚作为她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至于那枚大头针,两天后最终在一件成品中被找到,被封存的所有半成品和成品也顺利“解冻”。

(选自2011年3月27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这篇小小说围绕“一枚大头针”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⑪车间主任报告一名女员工护袖上的大头针可能掉进了脱水蔬菜中(0.5分);⑫陈刚到车间调查处理“大头针事件”(1分);⑬萨莎女士暗中考察,最终选定陈刚为合作伙伴(1分);⑭两天后,在一件脱水蔬菜成品中找到了那枚大头针(0.5分)。

2.当听说大头针可能掉进半成品或成品脱水蔬菜中后,车间主任是“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陈刚是“赶紧跑到包装车间”,请分析“闯”、“跑”的表达效果。

闯”说明车间主任感到事关重大,应立即报告(1分);“跑”说明陈刚认为事关大局,要立即处理(1分)。

3.朱凤冒着被扣工资甚至被解聘的风险,报告自己不慎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⑪为人诚实,不隐瞒自己的失误(1分);⑫有大局意识,不因为自己的失误影响企业吸引外商投资的大事(

4.车间主任担心停机寻找丢失的大头针损失太大,应该是为企业利益着想,陈刚为什么还 要解聘他?

车间主任虽然是为企业利益着想(0.5分),但是他忽视了食品安全,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2分),所以陈刚解聘了他(0.5分 5.萨莎女士为什么会选定陈刚作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

萨莎女士通过“大头针事件” (1分),看出陈刚是一个讲诚信、重质量、有远见的企业领导,所以会选定他

阅读二: 再给客户打个电话

程刚

①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在试用期的几个月里,我努力工作着,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留在这里。可就在三个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听说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刘伟已疏通了关系,铁定留在这里了。这个部门就我俩是新人,留下他,我肯定要走了,那些天我的心情很低落。

②这个坏消息似乎正在变成现实,不知道为什么,从来不挨训的我这些天遭到了经理好几次责问,我觉得这是他们在一点一点疏远我,慢慢将我挤出去。

③一天,经理又训斥了我,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和经理大吵了一架。第二天,经理开门见山对我说公司暂时不缺人手„„

④我头也没回直接离开了经理办公室,回到工位开始收拾东西。那一刻,可能是刚才已将怒气在经理办公室发泄完了,我反而冷静了,认真地和前台进行了交接,交接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我开始反思这三个月表现,心里挺遗憾的,因为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要感谢在这里,给了我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客户,两个多月来,和他们在频繁的接触中产生了友情,虽然我走了,但我要把没办完的事交待好,不能让这些客户平添更多麻烦,我还得和他们打个招呼„„想到这里,我拿起电话,一个一个地给客户打电话。

⑤许多客户很惊讶,在电话里就开始骂公司不公道,对待客户如此,对待员工也一样。我知道他们这是在安慰我,可我没有附和他们。我真的就如刚才所想的,我应该感谢公司。我与经理个人的恩怨,不应转嫁到了公司上。即使客户们再说公司不好,我都极力地维护着公司的声誉,不仅没有说公司一句坏话,而且把公司还表扬了一下。打完了一圈电话,我的心更加平静了,突然想到经理这两个月来对我的指点和照顾,我走到了前台,写了一张感谢经理的纸条,离开了这里。会计不在,我要在三天后过来结算。

⑥那天,我悄悄地来到了公司。可我刚见到会计,她便告诉我经理在办公室等我。或许是我的感谢纸条起了作用吧?我心里想着。我平静地走进了经理的办公室,那里还坐着公司总部的几个主管。经理见我进来,笑着对我说:“程,咱俩吵了一架,被公司总部知道了,他们为了“惩罚”你,决定把你调到总部订货部去,不在我这里了„„”

⑦听到经理的话,我当时差点幸福地晕过去。

⑧当天晚上,我决定拿出一个月的工资请经理吃饭喝酒。经理也向我说出了心里话:“程,那个关系户留在了这里,我也没办法,总部要把你调走,我心里

很不高兴,所以那几天对你脾气不好„„其实,我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对你进行最后的考察,就是想看看辞退你,你是不是报复我们,拉走所有客户,看你对客户到底负不负责„„而你却极力地维护公司„„”“您怎么知道我维护公司呢?”我急忙问。“你不知道,这里面有一个客户,就是我安排考察你

的,你的表现他全都告诉我了„„”经理笑着说。

⑨那一天,我对职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选自《中外故事》2012年8月上)

1.阅读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对应写出“我”的情绪变化(选填三处)。 听说刘伟铁定留下(1) 遭到经理责问训斥(2) 收拾东西交接工作(3) 给所有客户打电话(4) 意外获知调到总部(5) 感谢经理得知真相(6)

(1)情绪低落;(2)怒火爆发;(3)冷静;(4)更加平静;(5)幸福得差点晕倒; (6)意外激动 2.“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很努力,为什么在三个月试用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却几次受到经理的责问甚至是训斥?

答: 经理得知关系户要留下,总部要把“我”调走,心里很不高兴;经理肩负着考察“我”的使命 3.“我”已经被公可辞退了,但还不忘再给客户们打一个电话。读第④⑤段,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答: “我”是一个懂得感恩,有责任感,有理智的人。

理由:①公司虽然辞退

②“我”虽然离开了公司,但“我”却不能给客户平添麻烦; ③即使客户们说公司不好,“我”仍然极力维护公司的声誉。

答为“宽容”“不计前嫌”,“有责任感”答为“正直”也同样给分 4.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觉得这是他们在一点一点疏远我,慢慢将我挤出去。

答: 挤”形象地表现了“我”认定经理正用多次“责问”的办法 逐步将“我”排斥(排挤)出公司的行为;

(2)我与经理个人的恩怨,不应转嫁到公司上。 答:转嫁”表现了“我”不能将自己与经理的个人恩怨

转加(转移)到公司身上的理智行为。 5.小说第⑨段说,“那一天,我对职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懂得了许多说做人的道理,小说中的“我”懂得的道理是什么? 答:①无论是去是留,都要对公司和客户负责; ②不能将个人恩怨转嫁到公司身上; ③理性应对职场中的突发事件; ④真心付出就会有良好的回报; ⑤对他人对公司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6篇:分析人物形象

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归纳方法

一、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小说中的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是当时社会某阶层那类人的代表,如《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塑造,“胡屠户”和“范进”这两位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两类人,一类是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前倨后恭、市侩小人的代表,另一类则是热衷追逐功名利禄、人格扭曲、思想空虚、人性腐朽、精神颓废的读书人代表。个性则是指即使是同一类的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所受教养和所处的具体环境互不相同,他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生活习惯、心理气质、兴趣爱好、精神状态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是一个卖肉的屠户,生活上能吃饱饭,没有社会地位,在有钱有势人面前卑躬屈膝,在比他生活得差的人面前吆五喝六;在“胡屠户”身上,我们看见了虚伪势利、嗜钱如命、愚昧迷信、庸俗市侩等社会低层的“小人物”的人性弱点,这一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典型环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举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善用伏兵之计,他也就不会退兵了,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是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会冒险用“空城计”了,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法产生了。由此可见,“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后的必然结果。 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如《祝福》中被卖改嫁时的嚎骂,是她与族权的矛盾冲突,体现出她性格特征中的主要一面――反抗.当祥林嫂用积攒的全部工钱捐了门槛后,自以为可以参加祭祀时被四婶大声呵止,这是本文的一个主要冲突,使祥林嫂完全绝望,精神支柱被彻底摧毁,精神世界顷刻土崩瓦解.

三、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宝玉、林黛玉的肖像刻画。

(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3)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心独白。这是一种直接剖析人物思想活动的心理描写方法。例如,《水浒传》中:“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提辖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这段心理描写,写了鲁达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但是,他逃避官司只是因为担心没人送饭。这说明他即使仔细考虑,也不过是“鲁达式的思考”。(2)动作暗示。这是一种以动态的方式,通过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例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项链》:“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段文字就充分展现了马蒂尔德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她拿到项链后的狂喜之情。(3)通过梦境、幻觉写人物的思想、愿望。这是一种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常用来显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曲折历程。例如,《红楼梦》中的“病潇湘痴魂惊噩梦”。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和结尾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都属于侧面描写。 3.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四、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指环境与人物和谐一致,即社会风气、自然风光、气氛和景物色调等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言行等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反之,则是反衬。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的死,色调是低沉与凄凉的,画面是悲惨的,但祥林嫂却死在了欢乐热闹的“祝福”中。这两幅反差极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有时有影响,但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像祥林嫂,别里科夫等,他们的命运与性格无不为环境所决定

五、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六、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如《祝福》)

第7篇:林冲人物形象分析

林冲的形象主要有四点:

第一: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如课文中林冲对李小二这样说:“我因恶了高大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这给人的感觉是林冲受罪乃因自己有过在前。而反观林冲之前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

第二: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就节选部分看,课文先借李小二的话“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侧面传达出林冲这一性格特征。当他得知陆谦、富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仇,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第三: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贪官污吏。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课文开头有关林冲救过李小二免送官司的插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先将草屋里火炭盖了;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此时课文这样描写: (林冲)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固然对情节发展具有铺垫作用,但也生动地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

应该指出,林冲四个层次的性格特征并不是面的叠加,而是线的交错,而且它们的强弱也是不一样。

林冲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⑴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⑵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⑶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⑷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⑸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第8篇:武松人物形象分析

悲情英雄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

吴亚徽

20099001

摘要:重情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是在人际关系中衡量人格高下的重要尺度,但是武松的重情义却表现出了负面作用,直接导致他走向悲剧深渊,令人痛心。他由江湖义士变成囚犯,由打虎英雄变成杀人罪犯,由逼上梁山转向接受招安,参与攻打农民起义,由坚决反抗邪恶势力到出家遁入佛门,这一切都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不无关系。尤其是浓重的重情义思想,在其悲剧性的发展道路上起了关键的作用。武松出身贫民家庭,生活在普通的平民环境里从小失去母爱,缺少关爱,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勇敢的向恶势力作斗争。集中体现了平民又面临生存危机而“犯上作乱”直到回归传统的过程。

关键词: 武松

武松是梁山泊的当家小生,施耐庵在写他的时候卯足了力气,足足用了十回。武松的每一次出场都是那样轰轰烈烈,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击节赞赏。从景阳冈空拳打虎,狮子楼怒杀西门庆,十字坡智擒孙二娘,到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飞云浦戴枷杀四凶,鸳鸯楼怒杀众奸人,蜈蚣岭夜杀淫道人等等。

武松慷慨重义,神勇好胜,重人伦轻女色,他几乎集梁山好汉的优点于一身。难怪大才子金圣叹称:赞武松,天人也。然而武松在他快意恩仇的江湖路上走得并并不平坦,他一路坎坷,一路搏杀,一路迷失。作为天伤星的武松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悲情英雄。

纵观武松的一生他被情累,被情困,被情伤,一个情字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述一下武松的悲情生涯。

一、官府之情

武松出身低下,早年父母双亡,只和懦弱的哥哥武大相依为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里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他的内心特别渴望亲情,渴望拥有一个安定、温暖的家。他和古代的读书人一样把自己的这个愿望寄托于官府,也想通过报效朝廷来获得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景阳岗空拳打虎之后,武松从一个无名小辈变成一位身怀绝技的打虎英雄,他的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生转变的。知县爱惜他是个人才赐酒赏钱,又感武松:“忠厚仁德。”就有心栽培他做个都头。武松听后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就这样武松从一个无业游民一下子变成了有身份的官吏。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颠沛流离的日子画上了句号,安定的生活在向他招手。这时的武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好景不长,当他得知唯一情人武大惨死,悲痛欲绝,发誓要找出凶手。但武松没有因此而失去理智,而是先找到验尸的何九叔和知情的珲哥,取得了人证物证。当他得知之知县借故不理后,他隐忍不发,模拟整个审判过程,试图与法律尽量靠拢。首先借答谢乡邻的名义,安排嫂嫂设宴,拉来众街邻以作证人,然后审问潘金莲、王婆并当众录下口供,最终手刃潘金莲和西门庆。特别是当众明

确王婆的罪行后,武松没有杀死王婆,而是把必死无疑的王婆交给官府去处理,整个过程缜密细致,虽不合法,却也有理有据,将报仇雪恨之事堂堂正正的完成了,不同的是他一个人就包揽了县官捕快与侩子手的角色。

武松在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显得缜密而稳重。在杀人之后,武松也没有像从前那样选择亡命天涯,而是选择到县衙自首,这时的武松完全是个“模范公民”的形象。尽管他经历了:至亲惨死,嫂子背叛,县令昏庸,奸人当道等种种不幸与不公,再加上有贪婪邪恶的王婆,精明世故的何九叔似的人物让武松饱尝了人性之恶,但他还是以一个执法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他要以自己的言行来证明法律的崇高和庄严。一个耿直的武松形象跃入读者的眼中。我认为武松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浓重的官府情结。

再一次点燃武松生活热情之火的事情依旧与官府有关。不同的地方是这次出场的是一个官吏代表:张都监。

张都监用甜言蜜语取得了武松的信任,并答应将一个花枝招展的养娘嫁他为妻。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武松,怕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的温暖,书中云:“武松跪下称谢道: “‘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又“也自欢喜,心里寻思道:‘难得这个都监相公一力要抬举我。’”此时的武松表现出了一副忠于恭敬的样子,甚至决定“到这里住了,寸步不离”,连交往密切的施恩也没时间联系,并想到“虽是他频频使人来相看我,多管是不能勾入宅里来的。”所以当他听说张都监家里进了盗贼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玉兰已被许配给自己为妻,自己理所应当的要为张都监效力。

武松是个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他一旦相信了别人,就会愿意为知己者死。然而,就在武松以为遇到了值得的效力,值得投靠一生的人的时候,张都监透露出了真面目,他栽赃陷害对她百般信任的武松。他那个所谓的养娘也做了可耻的帮凶。

武松身上的伤可以忍,心理的伤却无法忍。他无法忍受他人的欺骗,特别是他信任的人的欺骗。因此在那些人要害他的时候,他才怒发冲冠,先杀了四个杀手,然后是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最后是张都监一家,包括婢女、仆人在内十几口。最后还蘸着血,在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到:“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如果当初张都监不是欺骗武松而是真心对武松好,留武松在府中安家,再把养娘嫁给武松,那么武松此后的生活必然又会转入正轨。他会为官府效力,并因有了老婆,而学会对女人温柔。但是可惜,这一切都是骗局。

武松发现自己信任的人并不值得信任,自己愿意效劳的人要栽赃自己,自己要娶的女人要陷害自己,就连官差也会被收买成杀手要杀自己,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曾给他带来无限憧憬的官府。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武松发现自己满心欢喜对生活的寄托都是来自一个骗局,他的心已死。于是他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这完全可以被理解为大悲伤之余的冲动。

这时的武松也不再是对张都监一个人的恨而是上升为对整个制度和在这个制度管理下的社会的恨。他在墙上写下的八个大字就是他与官府决裂的标志。从此他从英雄转型为头陀,后归梁山,投身于武装反抗官府的行列中。

二、兄弟之情

武松有个性格懦弱,身材短小的哥哥武大。他与武松从小相依为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这对兄弟与《水浒传》中的孔明、孔亮,穆宏、穆春,孙立、

孙新等兄弟完全不同。前者同属好汉级别,而武松、武大不一样,武松神勇超凡,而武大短小丑陋,懦弱善良,被人戏称为“三寸丁谷树皮”,因此武松对这个无辜,软弱的兄长的骨肉深情,更能让我们体味到武松刚猛血性之外的人伦温情。

武松在阳谷县做都头时遇见哥哥武大,“武大道: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 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从武大的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兄长特别是像武大这样懦弱还需要弟弟做主的兄长对于兄弟深沉的爱和复杂的情感。

所以在武松得知哥哥被奸人所害,他毅然决然的放弃大好前程,不惜沦为阶下囚也要为兄长报仇雪恨。也正是武松的这份兄弟情深,使得武松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在被发配孟州的途中,武松因为兄弟义气,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帮助了黑道敛财的施恩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这个施恩是何许人也?原来他仗着父亲是老营的管营,在孟州东门外的快活林小镇开了一家酒店,却不是靠“合法经营”卖酒菜赚钱。书中有云:“此处东门外有一座市井,叫做快活林,凡是山东、河北的客商,都去那里做买卖。有百十处大客店,二三十赌坊、兑坊。往常时,小弟一者倚仗随身本事,二者倚仗营里有八九十个舍命的囚徒,在那里开着一家酒肉店,都分给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凡是有过路妓女之类人到那里去,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她们趁食。那许多去处,每天都有用钱,月终有二三百两银子进项。”这分明是一个借重父亲的权势, 在快活林强买强卖收取保护费的黑恶势力的头子。官营老爸出钱当后台老板,儿子出面做生意,实际上施恩就是流氓帮会的“大哥”。他不仅利用父亲的势力欺行霸市,还把犯人中的亡命之徒调到酒店当打手。这个施恩分明就是当年典型的黑社会兼“官商”,如果他一个月真有二三百两银子的进项, 一年可就有三四千两银子的收入。这可是一笔巨款———郓哥父子只要有五两银子就能生活“好几个月”,难怪要引起别人的眼红。 于是管营的顶头上司张团练就插手了。张团练带来一个外号“蒋门神”的人,此人不但有一身好武艺,而且擅相扑。他来到快活林一顿拳脚把施恩打跑,强占了施恩的地盘。这叫什么行径? 这叫强中自有强中手,大鱼吃小鱼,是黑社会恶势力的厮杀。施恩把自己受排挤的情况都说清楚了,要武松给他报仇:打败蒋门神,把酒店夺回来。武松当过都头,不应该不懂得“黑吃黑”的行径。但是武松出于“义气”———不是正义之气,而是好酒好菜招待的酒气和肉气,不但一口答应了,而且和施恩结拜成兄弟,投靠了黑社会恶势力,给黑社会老大做帮凶。从此武松被扯进了黑社会的互相攻击,陷进了是非冤仇之中,在帮施恩夺回快活林时,为撇清施恩的嫌疑,武松故意寻衅,找个由头醉打蒋门神,并请了十数个为头的豪杰来店里,替蒋门神与施恩陪话,表现出一副完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样子,显得颇有心计。可以看出武松为给施恩夺回快活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这时武松的江湖义气甚重,但无非是替人卖命的打手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表面现象迷惑,对在朝的赃官,奸佞小人的伪善面目蒙蔽,缺少应有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对小人精心设计的陷阱毫无觉察,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最终使得自己身陷囹圄。

可以说,这份兄弟义气让武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因为这件事,武松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并且越走越远,最后完全脱离了他自己预想的人生轨迹。

另外一位影响武松人生选择的兄长是宋江。武松对宋江情深意重,他一直尊宋江为兄长。他们在武松以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认识了,那时候的武松还没有成名,因误以为杀了人而躲在了柴大官人的府中,但因为其“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日子久了柴大官人也因此怠慢了他,正在落魄尴尬之时,宋江给予他无限深情。宋江是个精细人,看到武松是个汉子,也看到他对亲情的期待,便以江湖大哥的态度对待他。武松第一次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后来他对于宋江的感情,大概仅次于李逵吧,特别是武松要到二龙山时,谢绝宋江对他的邀请时所说的话非常恳切,动情:“……..天可怜见的,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拜访哥哥不迟。”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铁打的汉子深情的一面。

尤其是在武松不赞成江找案的情况下,未报宋江知遇之恩,不惜违背自己意愿与其一起攻打方腊,在征讨方腊时被包道砍去左臂至残,至残后的武松心灰意冷,再无斗志。他的人生也从此变得灰暗了无生趣。

三、情灭

武松在江湖挣扎的太久了,他看惯了,也看透了一切。他本来也注重恩仇,本想也找个大哥作为依靠,但经历了梁山大团圆,排座次,招安,平四寇,他隐约感觉到官场和江湖除了一个在朝一个在野,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兄弟之间,不要说义兄义弟,就是亲哥哥武大郎又给了他多少温暖呢?只有他刚搬到哥哥家时嫂嫂的一番话,真是有点亲情的温馨,但其中又包裹着多少邪恶。

特别是宋江流露出招安的意思的时候,本来对朝廷十分厌恶的武松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的心。”端望遍布的世界,他从原先的渴望到后来的寂灭,这其中的苦痛,却无处于人说。只能斯人独憔悴。 在征方腊结束后,武松看到梁山兄弟死伤惨重,他对征方腊的意义表示怀疑。当宋江找到武松时,武松已经万念俱灭:“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觐见,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倍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这时的武松已是看破红尘,大彻大悟,终归佛门。

武松一路走来,一路受伤。被情累,被情困,被情伤。为情而报恩,也为情而复仇。一路跌倒,一路搏杀。最想得到的东西伤他最深,最想得到的东西离他最远。最后累了,乏了,心也归于平静了。

第9篇:水浒传中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水浒传》作者的妇女观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①《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英雄传奇小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刀与剑的厮杀中,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个个英雄威猛、侠肝义胆的梁山好汉,而忽略了小说中千姿百态的妇女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妇女形象的类化与解读,揭示作者矛盾而复杂的妇女观,以及这种妇女观形成的原因之所在。

一、 《水浒传》女性形象的类化与解读

《水浒传》虽然是以梁山好汉的塑造闻名于世的,但依然刻画了众多妇女形象,“全书(百二十回本)写了七十六个妇女形象,其中略为提及,不做具体描写的有二十九人,而具体展开描写的有四十七人。” ②对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与评价,不可能人人具到。纵观这些妇女形象本文主要把她们分为四大类:一是作者热情歌颂、极力赞扬的女英雄形象:以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为代表;二是“坏女人”形象:这一类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淫妇”类:以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为代表;

(二)“不守闺训”的少女形象:以段三娘、狄太公之女为代表;

(三)市井掮婆形象:主要有王婆、阎婆,还有一个忘恩负义、蛇蝎心肠的知寨夫人。三是妓女形象:这里既有帝王之妓——李师师;又有下层妓女——李瑞兰、白秀英、李巧奴之流,四是被神化的另类女性——九天玄女。

首先来看第一类,自然、最光彩、倾注作者更多情感与心血的还是三位女将。其中孙二娘是水浒传中一个让人不得不爱的角色,她做事有勇有谋,对朋友有情有义,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阳刚之气十足的可以媲美于真正男子汉如李逵、武松的女中豪杰。她在小说中出现于第二十七回,书中写道:“她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边插着些野花,下面系着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纽”。③正倚门迎接来酒店喝酒的客人。她的打扮与众不同,既不象“大家闺秀”,也不象“小家碧玉”,而且也绝非一个一般妇人。她应该是一个无视封建伦理束缚,自立自强的女性,事实上她也的确如此,她与丈夫张青在十字坡开了一个酒店,看似与丈夫一起经营,实则由她一人应付,丈夫张青只是“每日挑些去村里卖”。(《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一回)如此一来自然没时间打理小店,孙二娘理

1 所当然是店主婆,直接经营和管理着酒店。孙二娘又是十分智慧的,且不说她在十字坡干着杀人的买卖,就说她助武松逃难一事,她首先是批评丈夫幼稚与粗率的做法,接下来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叔叔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相貌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水浒传》百回本第三十一回)依着孙二娘的建议,武松果然逃脱官府的追捕,顺利上了二龙山。并且,自此后武松便以这种面目出现在《水浒传》中,人称“行者武松”。由此,孙二娘的智慧可见一斑。孙二娘也是一个武艺出众的女中豪杰,在上了梁山以后,她同男子一样,横刀跃马,驰骋疆场,建立了不少功勋。

顾大嫂出现于第四十九回,书中写解珍、解宝兄弟二人因射的一个大虫(猛虎)被本乡财主毛太公赖去,又把二人强扭做贼送入监牢。毛太公又买通官府,要结果二人性命。为救二人性命,便引出了他们的叔伯姐姐顾大嫂。这位女性侠肝义胆,为救人而不顾自己身家性命。当得知自己的表兄弟解珍、解宝被冤入狱之后,心急如焚,当夜便要去劫牢救人。在丈夫孙新的建议下,找来了邹渊邹润叔侄,还把孙新的哥哥登州兵马提辖孙立“赚”来,说出自己的意图——同“去城中劫牢”。然后一发“投奔梁山入伙去”。 (《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九回)她非但自己下定决心,而且还要其它知情人也这样做,她说道:“有一个不去的我便乱枪戳死他!”(《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九回)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她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当孙立表现出犹豫的态度之时,她说:“为今天下有甚分晓!走了倒没事,见在得吃官司”。 (《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九回)这无疑是对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的强烈批判。她上梁山的意愿是十分坚定的,为此她甚至冲破亲戚情面,不惜以性命相抵,说道:“既是伯伯不肯,我们今日先和拼个你死我活,”(《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九回)说完便从身边製出两把刀,逼使孙立最终同意,解救出兄弟并一块上了梁山。在这里顾大嫂所以表现出的那种敢做敢为,无一丝犹豫徘徊之意的言行,是十分令人敬佩的。顾大嫂的武艺也是很高的。解珍说过:“我那姐姐有三二十人近他不得。姐夫孙新这等本事也输与她”。 (《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九回)在书中孙新的武艺“全学的他哥哥的本事,使得几路好鞕枪 ”。(《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九回)孙新的武艺就已经很厉害了,可他还敌不过顾大嫂,顾大嫂的武艺之高可想而知了。上了梁山之后,她随梁山英雄们东征西讨,冲锋陷阵,巾帼不让须眉,立下了累累战功。由此可见,作者对她自然是十分喜爱的。

对于扈三娘这个女性形象,她不仅美貌,而且武艺更在孙二娘、顾大嫂之上。对于她的美,书中这样写道:“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八回)难怪王矮虎会看得:“手颤脚麻,枪法便都乱了”。 (《水浒传》百回本

2 第四十八回)而她的武艺在二打祝家庄她一出场就令人刮目:先生擒王英,再斗下欧鹏,又力战马麟、紧追宋江!以后又活捉彭玘与郝思文,有意思的是,被她活捉的这三人都名列一百零八将。连名将呼延灼也不能占她半点便宜而不住赞叹。没有积极的思想意识,真难以下笔。

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三员女将,作者在赞叹她们武艺出众、有胆有识的同时,笔端总是下意识地,无形之中贬低着她们,比如给予她们的绰号:“母夜叉”、“母大虫”之类的称呼,另外她们在梁山英雄的坐次中都在其丈夫的名次之下。由此可见,作者妇女观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第二类:“坏女人”形象。这其中首推第一类:“淫妇”类。对于这类女性,既是作者憎恶与批判的对象,也是水浒世界中塑造最成功、性格最鲜明,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女性形象。此类形象以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卢俊义之妻贾氏为代表。潘金莲原是清河县一大户人家的使女,“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 (《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四回)因为不肯依从主人的纠缠,而被记恨于心,将她惩罚性地嫁给武大郎,一个“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三寸丁谷树皮”。 (《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四回)书中说:“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好偷汉子”。(《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四回)潘金莲首先是看上了生得“一貌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更为不巧的是这位英雄竟是武大郎的同母兄弟,几番挑逗、引诱武松,遭到武松拒绝、呵斥后,她的情感倍受压抑,顿时心生怨恨,反诬武松调戏她,并说些污言秽语,俨然一个泼妇。结果在王婆的精心设计下了投入了猎艳老手西门庆的怀抱,最后事发毒死了忠厚老实的武大郎,被“为兄报仇”的武松结果了性命。其实,潘金莲在书中一出场就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她敢于反抗大户的欺辱,却无权安排自己的命运,无法摆脱张大户魔爪的控制,只能接受大户报复性的安排——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三分象人,七分象鬼”的武大郎。正是“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 (《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四回)应该说她不屈从于大户的淫威,是有个性的,她不贪图钱财,追求个人幸福的婚姻与爱情是无可厚非的,她的错就在于她毒死了武大郎,从而将自己导向了不归路。

同潘金莲一样的被小说描写为“淫妇”的潘巧云,背着丈夫杨雄与和尚私通,发觉石秀有所察觉,就诬告石秀调戏她,破坏了杨雄与石秀的兄弟情,使得两位好汉之间发生了不快。石秀为了昭示自己的清白智联杨雄杀死和尚,并激发杨雄剖心挂肠杀死潘巧云,之后二人一同投奔了梁山。潘巧云的死除了淫乱,还在于她挑拨了杨雄与石秀的结拜之义,兄弟之情,打破了二位好汉平静的正常人的生活,只有落草梁山,所以潘巧云的死是罪有应得。

3 每每被读者与“二潘”相提并论的阎婆惜,见于小说的第二十一回。她本是东京人,跟随母亲自东京“来山东投奔一个官人不着,流落在此郓城县”。(《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一回)不想,其父病死后,她母女二人无力发丧。宋江知道后仗义疏财,出一具棺材,十两银子,帮着了理了阎公的后事。阎婆固心存感激、又见宋江没有妻室、也恐自己老来无依无靠,便把阎婆惜嫁给宋江做外宅。但宋江“只爱学使枪棒,于女色上不十分要紧”。(《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一回)由此,二人关系出现裂痕,再加上宋江生的“不中那婆娘意”。(《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一回)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婆惜看上了宋江的同房押司张文远,此人“生的眉清目秀,齿白唇红,”“一生风流俊俏,更兼品竹弹丝,无有不会”。(《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一回)阎婆惜“眉来眼去,十分有情”,不久便和他“搭识上了,打的火块一般热”,而且“自从和那小张三两个搭上了,她并无半点情分在宋江身上,宋江但若来时,只把言语伤他”。 (《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一回)在抓住宋江私通梁山的把柄时,她一口一个“老娘”地羞辱、要挟宋江,全不念宋江对她母女的救命之恩,极其刁蛮,争执之下,宋江怒起杀了阎婆惜。可以说,阎婆惜得寸进尺、欺人太甚、自取其祸、死得活该。至于卢俊义之妻贾氏则全不把这位河北名将放在眼里,背着丈夫和管家私通,为了和管家相好,竟然向官府告发自己的丈夫私通梁山,蓄意谋反,使卢俊义险些命丧刑场。结果自己落得个被“割腹剜心”、“凌迟处死,抛尸弃首”的下场。

纵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为代表的“淫妇”们的生命历程,小说有意将一个个“淫妇”的丑行曝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严厉批判和道德谴责,否则,不会将她们塑造成为为英雄祭刀的女性,给以“惨死”的结局。作者在关照女性的命运时,虽然不自觉地流露出人情意味,如对潘金莲有一定的同情,但是,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深刻的理性思考,笔端迸射出的仍是对这类女性的厌恶与批判。由此可见,作者妇女观的复杂矛盾。

除了以上几个所谓的“淫妇”,《水浒传》还写了几个不守“闺训”的姑娘,如段三娘,她与王庆交手失败后,“毫无羞怒之色”,倒把王庆赞道:“啧啧,好拳腿!”并主动托媒人向王庆求亲,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大胆的,“更兼段三娘自己看中意了对头儿,平日一家都怕她的,虽然段太公也不敢拗她,所以这件事一说就成”。(《水浒传》百二十回本第一百零四回)应该说段三娘的举动是正当的,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水浒传》却批判段三娘“从小不循闺训”,自家择配,做下弥天大罪,如今身首异处,又连累若干眷属,认为自家择配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再如四柳村狄太公的女儿与情人王小二私自结合,两人都被李逵杀死,李逵还骂狄太公:“打脊老牛!女儿偷汉子,

4 兀自留他”。(《水浒传》百回本第七十三回)在李逵的逻辑中,一个姑娘如果自找情人,就该碎尸万段,这实在是荒唐的。

市井掮婆是作者为我们塑造的另一类“坏女人”形象。这类女人的典型是王婆、阎婆,还有一个忘恩负义的知寨夫人。王婆是《水浒传》女性的第一恶人,是为众多读者所痛恨的角色。王婆在作者笔下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两人奸情事件的总导演,她是个“异样蹊跷作怪的事都猜得着” (《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四回)的人,再加上西门庆有财有貌,潘金莲又是白日守空房,何乐而不为。王婆贪贿说情,用白凌、蓝绸、白绢,好锦成就一桩流传千古的淫事,“两意相交似蜜脾,王婆撮合更稀奇”。但纸里包不住火,终于事情败漏,王婆又心生毒计,唆使西门庆毒害武大郎,又帮助潘金莲安排武大郎的尸首,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一个“钱”字,为了钱,她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良知;为了钱,终落得个被判剐刑的下场,确实恶有恶报,大块人心。而阎婆则把女儿当作摇钱树,为了报答宋江的施舍之恩,也为自己的一己之利,就把女儿嫁与宋江,全然不顾女儿是否愿意。当女儿与宋江关系破裂之后,她仍然要女儿维持与宋江的关系,因为“我娘儿两个,下半世的过活,都靠着押司”。 (《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一回)刘高夫人则是书中一位地位较高的妇女,但她却“极不贤,只是挑拨她丈夫行不仁的事,残害良民,贪图贿赂”,(《水浒传》百回本第三十三回)而且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将自己被抓上清风山,险些被辱之恨全诬加在宋江身上,还将宋江抓去,要将他置于死地。她的心地之狠毒由此可见,最终被燕顺“拔出腰刀,一刀挥为两段”。她的死正是“自作孽,不可活”。

作者通过对恶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并不单一的女性世界,恶与善、丑与美的对立,使人对恶者深恶痛绝,对善者赞扬歌颂。

妓女是水浒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书中所描写的妓女有帝王之妓——李师师;又有市井之妓——李瑞兰、白秀英、李巧奴。在《水浒传》中,李师师是一个有着“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且相当有见识的年轻女子,当她得知自己接待的是令朝廷“梦里也怕”的梁山好汉时,她并不像一般人那样认为他们是“草寇”、“强盗”,从而表现出害怕、恐惧之态,她说:“你这一般义士,久闻大名。只是奈缘中间无有好人与你们众位作成,因此上屈沉水泊”。(《水浒传》百回本第八十一回)称梁山诸将为“义士”,将他们在梁山落草视为“屈沉水泊”,真可谓是梁山好汉的知音。《水浒传》的作者肯定了李师师的慧眼识英雄,又不忘往她身上泼脏水,说她是“水性的人”,对燕青有“邪心”。其实即使李师师爱慕燕青,又何罪之有?作为女人,李师师也有追求爱的权利,也希望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生活伴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矛盾的

5 妇女观。另外几个妓女在《水浒传》中更是每况愈下。白秀英虽然“色艺双绝”但是作为知县的“婊子”,她对知县“撒娇撒痴”,不仅要求知县责打了雷横,还把他号令在构栏门首对其进行侮辱。雷母前来探望儿子,因气愤便骂了白秀英,白秀英因此出手打了雷母。雷横一怒之下一枷捎打死了白秀英,真是死的活该。李巧奴虽和安道全打得火热,却又抽空与截江鬼张旺勾勾搭搭,后被张顺杀死。李瑞兰与史进相好,却又一边接过史进的银子,一边又向官府告发了他。后来致使全家都死在史进的刀下。

这三个女人看起来都该杀,杀了让人心里舒畅。《水浒传》着力揭露她们水性无定、见利忘义等丑恶品质,而不是努力发掘她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方面作者在利用她们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却流露出对她们的厌恶之情,由此作者复杂矛盾的妇女观可见一斑。

另外,书中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女性形象——九天玄女。这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性,她是中国古代女神,具有超凡入胜的本领。她的出现给梁山事业的正义性抹上了浓重的“神助”色彩。宋江若不是玄女娘娘护佑,早已被官兵擒拿。她又赐予宋江三卷天书,要宋江“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二回)后来在宋江征辽失利时,她又教宋江如何破混天阵法。在中国古代作品中,虚构神仙的做法是很普遍的,但起决定作用的以男性神仙居多,九天玄女也是虚构的神仙,但却是一位女神仙,让她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居于如此崇高的地位,足以说明作者对女性的尊重与爱戴。

上述女性,在书中作者是花了大力气写的。而对这些形象的类化、解读,可以看出作者的妇女观。

二、《水浒传》妇女形象折射出的作者的妇女观

在《水浒传》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既有巾帼英雄,又有恶毒女性,还有烟花女子,更有仙化的另类形象。这些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女性与众多的英雄好汉一起充实着《水浒传》的人物画廊,二者相映成辉,相得益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妇女观是十分矛盾、复杂的。

首先,他大胆地把三位女英雄列入七十二地煞,让她们一起与众多男性“好汉”“替天行道”。与此同时,作者还将女性神话,将九天玄女塑造成为神仙,在这里作者把她们尊为天上星宿,地下神祗。让三位女英雄同其他的男英雄一起闯荡江湖,铲奸除暴,建功立业;让她们和其他好汉一样平起平坐,在梁山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位。不再是花木兰式的“女扮男装”,乔装改扮,也不再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的回归家

6 庭。在作者笔下,这些女性真正走出了家庭,走上了社会,而且参与到男性的政治活动中来。在乱世中,她们或为生活所迫,干起了“剪径”杀人的“强盗”买卖;或不满世道的污浊、官府的黑暗,见义勇为、劫牢反狱;或武艺高强、冲锋陷阵,巾帼不让须眉。这是由衷的礼赞,但是作者又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她们的贬义:有意将她们的外貌丑化,如孙二娘和顾大嫂分别是:“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水浒传》百回本第二十七回)“眉粗眼大胖面肥腰,生来不会拈针线”。(《水浒传》百回本第四十九回)同时又给予她们诸如“母夜叉”(孙二娘的绰号)之类的绰号,而夜叉在佛经中是一种形象凶恶的鬼,后人称丑恶凶狠的人为夜叉。由此作者复杂矛盾的妇女观表露无遗。

其次,作者对他笔下的所谓“淫妇”、掮婆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与道德谴责,将她们塑造成为为梁山英雄祭刀的女性。但是作者却又如实地写出这几个女性的生活环境、坎坷遭遇、堕落原因和过程,既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女性在男性世界中生活的痛苦,也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作者对女性命运寄予的同情。可以说作者的妇女观是十分矛盾复杂的。对那些言行可憎,淫荡恶毒者,作家在凸现其性格特征的同时,也流露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例如对潘金莲的塑造:首先她是可爱的, 她的可爱从二十四回出场开始。潘金莲的身份是使女, 地位低下。但她面对主人的淫威敢于反抗,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不贪恋钱财,选择了“宁做小贩妻, 不做主人妾”的贫民生活, 其骨气和婚姻自主的追求,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这里作者表现出的是对她的肯定。潘金莲的可爱的褪化是从与西门庆勾结成奸开始的。至此形象由可爱变为可憎,最后落到可杀的地步。作者对于潘金莲的生命历程表现出的不是“从一而终”的态度,而是前后不一。从中折射出的是作者矛盾复杂的妇女观。

第三,作者对他笔下的那些不按妇女或其父母意愿强迫促成的婚姻加以否定,对自主择偶予以批判,但对受害妇女则给予同情、“解救”。段三娘自己择配给家人带来了灾难。而周通逼迫刘太公女儿成亲,被鲁智深一顿好打,又在智深“他心里怕不情愿”的劝说下,被迫退了婚。宋江等见王英抢了妇女上山做压寨夫人,忙去劝说放人。李逵听到宋江抢了刘太公女儿,心中大怒, 扯下“替天行道”大旗。这些描写固然与作家远色禁欲思想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妇女的某种尊重。可见,在批判的同时作者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尊重意识,其妇女观是十分复杂矛盾的。

综上可知,《水浒传》有关妇女的篇幅及女性活动的艺术空间不算太小,但妇女观却是复杂矛盾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作者形成这种妇女观的呢?

三、作者复杂矛盾妇女观形成的原因

《水浒传》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将女性引入了刀光剑影与侠肝义胆的世界中,开拓了她们的人生新境界。但从中折射出的妇女观却是复杂矛盾的,我认为造成如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摆脱“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封建迂腐观念。尽管在书中他将三位女性列入着力表现与赞美的一百零八将之中,让她们与男子一道“替天行道”,平起平坐、“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是却将她们置于各自丈夫的名次之后,可见作者头脑里仍有等级尊卑的落后观念,而对于小说中的“淫妇”们则给予惨不忍睹结局,来惩罚她们的“不忠”,表现出以男性为“中心”的夫权主义思想意识。

第二,《水浒传》的妇女观与新兴市民文化有一定关联。从宋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商人、市民阶层不断兴起,他们注重世俗享乐,其文艺审美趣味与传统文人并不相同。《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且属章回小说。而章回小说又脱胎于说话艺术,市民阶层往往喜爱听说书人的精彩表演,如果故事说的是英雄们缠绵悱恻的婚恋内容,是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其吸引力就会大大低于将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故事。所以,在小说里妇女们便成了陪衬英雄们的绿叶。因此,《水浒传》的作者也难免说受此影响。

第三,作家自身思想复杂矛盾的影响。假定最后加工完成者是施耐庵一人,作品仍然可能思想龌龊前后不一。因为作者的思想不是纯粹的简单化一的,而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而这些矛盾又必然会反映到他的作品中来,《水浒传》中的复杂矛盾思想的出现,或许是多作者造成,或许是作家自身矛盾造成,都是可能的。

第四,与明小说家受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有关。《水浒传》中不反对妇女改嫁,却极为仇视女性红杏出墙,最可恨淫妇奸夫,所以《水浒传》中的淫妇都死得令人目不忍睹。这表明封建传统道德在世俗社会的根深蒂固,作为明代的小说家也必然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第五,与小说的成书背景有关。“《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到明朝中叶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④从南宋《宣知逸事》的宋汉故事,到嘉靖,万历年间的《水浒传》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的成书经历了从民间到文人改编、创造的漫长过程,期间跨越了南宋、元、明三个朝代。南宋时程朱理学兴盛,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提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理学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女的要求尤其苛刻,“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特别强调女性的“贞节”。一些大家如周敦颐、朱熹,都把妇女看作是一切家庭纠纷及至天下不平的祸根,由此封建礼教进一步加强了对女

8 性的禁锢。元朝统治者依然尊崇理学,明朝初期,朱元璋更是大力提倡理学,所以《水浒传》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理学思想的严重影响,从而形成小说复杂的女性观。

总之,《水浒传》在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草莽英雄的同时,也通过大量笔墨描写了众多女性形象,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深入分析,认为作者对他笔下的英雄女性是极力赞扬的。在水浒世界中,她们无视“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敢于同男性平起平坐,像男性一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敢于同男性对阵杀场,不怕流血,不怕死亡;敢于冒险救人,将义气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巾帼的本色,看到的是女性的英雄美。但与此同时,作者也给予了她们丑陋的外貌,凶悍的形象。对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这三个所谓的“淫妇”,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了她们真实的感情生活。但却给她们安排了血淋淋的结局,让人目不忍睹。对恶妇丑陋嘴脸的揭露以及烟花女子的水性不定的批判,使我们看到了女性中也是有恶者存在的,并由此展现出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同时,作者对他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耗费了不少心血的,他在她们身上是寄予深厚感情的,然而这种感情在文本中表现的却显得十分复杂矛盾。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是梁山这个世界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通过对女性的描写,全书对男性世界的刻画才更加多样与丰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注 释:

①② 汪远平.漫说〈水浒传〉里妇女形象的塑造[J].东北师大学报,1984(1):54 ③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 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6 注:以下所有引用原文之处均出于此书。

④ 李希凡.名家解读〈水浒传〉第一版.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8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王基.诸家汴梁论水浒[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3] 刘咏涛.〈水浒传〉妇女观的矛盾及其原因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6 ) [4] 刘相雨.刘富伟.<水浒传>的女性景观[J].济宁师专学报,2000(1) [5] 臧国书.〈水浒传〉女性群像的类化与解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1)

9 [6] 郭健敏.男性视脚下的偏离——试论〈水浒传〉的女性描[J].写语文学刊,2004(3) [7] 孙姗珍.试论〈水浒传〉中的妇女观[J].安徽文学,2006(12)

[8] 吴

璇. 从〈水浒传〉女性人物形象看作者的女性观[J].惠州学院学报,2008(1)

上一篇:生学宴祝福语下一篇:社区募捐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