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知识产权法属于私法,但同时具有一定的公法属性,教师在讲授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时要首先明确知识产权法这一属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课时与设置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有意识地多引用经典案例,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论文 篇1:

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知识化进程加快,知识、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未来高科技产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国家大力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的形势下,知识产权在国家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是高校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教学之一,如何立足高校,加强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举措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努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是学习知识产权的摇篮,知识产权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立足高校,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育人为本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实施高校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师资严重缺乏。一方面,高校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学教师严重不足,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个,甚至存在由民法学教师兼任的现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专业性强,对教师的知识与素质要求较高,纯粹法律出身的教师无法胜任法学教育,因而无法担负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1]。

(2)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目标过低。目前,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压力。法学专业出身的毕业生,想要从事律师职业必须通过国家的司法资格考试,取得基本的入职资格。而每年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有限,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迫于现实压力,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只能降低教学目标,法学教学目标层次过低,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使知识产权教学也被桎梏。

(3)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方法亟须变革。知识产权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也存在两种教学误区:纯理论化教学和纯实务化教学[2]。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应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让学生牢固掌握。

二、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的改革举措

(1)扩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和素质。我国有十多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但存在知识产权专业教师不足、其他法律专业教师兼任、教师的知识与素质跟不上知识发展等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扩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招聘一些专业的知识产权教师,及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适应知识产权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

(2)不断创新,使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相统一。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与变革,使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相统一,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新颖性。为此,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底蕴,也要加入一定的案例分析,引入最新的理论成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完美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知识产权的独特魅力。

(3)改进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到科技创新的环境中学习锻炼,感受并领悟科技。现代互联网发达,学生喜欢自己动手下载学习资料,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影、音、图、史料、文字融合,展示科技的优势,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怡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2]刘海芳.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教学改革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作者:卢石梅

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论文 篇2:

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手段探讨

摘要:知识产权法属于私法,但同时具有一定的公法属性,教师在讲授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时要首先明确知识产权法这一属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课时与设置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有意识地多引用经典案例,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此外,高校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手段;知识产权法学

法学专业属于文科类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何培养出既满足社会需要又具有扎实知识基础的法律人才,是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2018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复合型、职业型和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在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上,高校多采取“10+X”模式,其中,“10”指10门课程,具体包括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X”则指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特色选择的相应课程。河南农业大学法学专业选择的“X”课程包括知识产权法学、商法学、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笔者主要以教授多年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为例展开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环节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于2008年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法作为激励创新、保护创新的重要法律制度,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的基础与保障”。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课程包括知识产权法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其他知识产权概述等五部分内容。其中,知识产权法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属于着重讲授和学习的内容。知识产权法属于私法,所谓“公法领域法无授权即禁止,私法领域法无禁止即授权”,因此,关于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教学,教师要牢固树立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知识产权法的私法属性等教学理念。但是,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公权化决定了知识产权法也具有公法属性。在课程内容性质明确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熟悉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教学环节设计,首要就是教师科学安排课时,制定明确的教学进度表,统一教学内容和学时数量。在具体教学环节方面,教师要先回顾过往的知识,再导入问题,引入新的知识点,并在新知识点讲授环节加入案例讨论,形成师生间的互动,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本课程奉行问题导向,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知识测试、撰写小论文、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授课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授是否要制定知识产权法典的问题时,先介绍学界对该问题的争论从而形成的不同观点,再让学生收集相应的资料,分组讨论,然后结合知识产权的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知识产权法典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引入本学科的前沿课题,拓展教学资源

知识产权法学课程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任何一次技术变革都将对知识产权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印刷术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书,从而催生了复制权;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传播权,互联网技术又将知识产权从传统的纸质时代带入了全面的数字化时代,由此还诞生了像互联网络传播权等一批新兴的知识产权权利样态”。知识产权法学课程作为民法学的子部门法课程,虽然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成果颇丰,新观点不断涌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与时倶进。在基本原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前沿问题,增加新类别的知识产权信息,及时补充新颖的内容,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例如:教师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增加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传统知识产权的客体作品、商标、专利的基础上,分析生物遗传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等新型客体的知识产权法规范问题;引导学生从法理学、法经济学、法哲学的发展前沿角度分析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理论难点问题,把握知识产权法的最新理论发展动向等。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教师要注意不断更新知识产权法学课程讲义。知识产权法的易变性很强,不仅传统的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课程修订较为频繁,相应的实施细则、司法解释也不断地更新完善,而且新型的知识产权立法也在不断地跟进,新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这些都需要在知识产权法学课程讲义里体现立法的變化。相对于比较稳定的法律思想史、法制史等部门法课程,知识产权法学课程只有不断与时倶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知识产权案例库建设方面,授课教师也要紧扣典型案例展开收集和汇编。从“汉王文本王”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到百度“MP3”搜索著作权纠纷案,从“iPad”商标权属纠纷案到王老吉、加多宝等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纠纷案,从武汉晶源“烟气脱硫”方法专利案到“热稳定的葡糖淀粉酶”专利无效案,无不反映出知识产权案例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社会影响性。这都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要紧扣案例的裁判要旨,梳理清楚案情,还原案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法学知识点,从而编写最新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在相应的实践性教学资料准备过程中,授课教师要奉行学以致用的原则,制作知识产权申请流程、知识产权保护流程等供学生演练。此外,法学文献的阅读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有代表性的法学文献著作、相关报刊,多浏览国内外知名的知识产权研究网站,及时关注学科发展动态。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和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并且帮助学生辨别网络学习资源的良莠”。对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知识产权法学课程众多的法条、复杂的案例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配合下,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结合案例分析法律规则及其背后的法学理论,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牢记知识。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师可以依托知识产权法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行线上和线下互动教学。首先,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要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互为中心的模式。具体做法是依托翻转课堂的“问题教学法”,即教师将欲讲授的难点事先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外分组准备,每人就论题准备一定字数的书面资料,然后在下一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教师最后对学生所讲内容进行质疑、点评,并当场打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展现影像资料、作品和商标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最后,教师要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重点、难点增加课程信息量,例如:在讲授著作权内容的时候,围绕“著作权因著作权的客体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展开介绍;在讲授邻接权时,围绕“邻接权的法定性和较强的政策性”展开介绍,并结合影视作品进行评价;在讲授专利侵权时,围绕“全面覆盖原则”展开介绍,结合等同原则、多余制定原则等进行补充;在讲授商标权时,紧扣“商标的价值产生”这条主线,抽丝剥茧,循序渐进。

四、充分发挥案例讨论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选择的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实性、启发性、疑难性、针对性和浓缩性。自2009年起,在每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及宣传周期间,最高人民法院会向社会公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以展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案例讨论能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矫正。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典型案例,针对所讨论案例从多角度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案件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例讨论时,教师切勿先入为主,不要提前阐明自己对案例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法学案例的诊断就如同病人疾病的诊断一样,不同的视角和知识储备,得出的诊断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别,解决的路径更会因人而异。

法学人才培养是一种职业化的教育体系,将社会所需的法律知识与法务技巧,通过系统性、综合性地整合,并进行有效的职业化传播,是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应用性很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习该课程尤为重要。根据本课程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注意观察一些商品的专利、商标标记,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学生也要及时留意社会中不断涌现出的知识产权热点问题,主动撰写问题评论。比如,2018年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了人们对专利制度中专利权限制的思考,很多学生看完之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如每年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发现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要平台。在锻炼学生知识产权知识应用能力方面,让学生到实务部门接受锻炼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根据课程进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假期到有关知识产权实务部门锻炼。上述措施,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熟悉了案件审理程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架起了桥梁,在实践中升华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

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考核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完善教学内容等有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做法忽视了学习效果应是一个动态检测和评价的过程,很难达到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知识产权法学课程的考核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平时考核包括随堂考核、课下练习和课程论文。在随堂考核方面,教师采取课堂上随机测试的方法,时间是3至5分钟,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下练习方面,教师要精心筛选习题,设计有代表性的、反映学科前沿、涵盖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题目,并增加特色內容的练习。在课程论文方面,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阅读两篇专业文献,完成两篇课程论文,每篇字数在2000字左右。期末考试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试题的类型上,试题彻底摒弃“死记硬背得高分”的悖论,除采用传统的试题模式外,教师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分析题,目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授课是一个良心活。笔者对此颇有感触,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面对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每次讲授此课笔者都是激情四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但是,由于该课程内容的繁杂和该课程新颖观点的不断涌现,授课进程不得不有所选择。但不管怎样,以该课程为例对法学专业教学手段展开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效率,也希望学界同人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吴汉东,刘鑫.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知识产权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杨延超.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法的挑战[J].治理研究,2018,(5).

[3]杜辉.论地方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J].学习论坛,2016,(7).

[4]刘孔中,张浩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见解及其作成方式的评价与反思[J].知识产权,2018,(5).

[5]卫学莉,刘辉,蔡锋.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引导作用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

[6]张镝.论高校法学专业的考试改革[J].教育探索,2014,(6).

作者:韩宁

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论文 篇3:

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理念与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现有双学位教育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传统双学位教育模式面临改进。通过对理工科高校开展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的必要性、培养目标等内容的研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建议理工科高等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复合型法学特色双学位教育。

关键词:双学位;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

双学位课程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跨学科的专门人才。然而,随着教育环境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双学位课程的建设根据开设课程的学校不同、地域不同和专业不同,逐渐展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倘若一味按照传统思路进行双学位课程教育,必将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大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因此,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开展特色双学位教育势在必行,这成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双学位课程概述

广义上我国的双学位是指包括辅修专业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以及与境外大学合作开展的“双学位”项目等。而在高等院校本科生教育中我们接触较多的是辅修的双学士学位,本文也是在此范畴下进行研究和讨论的。据此,我们可以将双学位教育界定为在本科教育阶段,为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种跨学科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校本科生在主修本学科专业的同时,跨学科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在完成辅修专业的课程、毕业论文等内容且考核成绩合格的情况下,获得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

虽然学界对于双学位教育的定义较为清晰,然而双学位制度在现实中的处境却不甚明朗。教育部在其网站的政策咨询中给出的公开答复称,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双学位制度和适用政策。教育部仅对辅修专业的学历进行了说明,但并未在规范文件中承认高校授予的辅修专业学位,对其学位证书的解释也仅仅认为辅修专业证书可以与学历证书配合使用,一般不能单独作为学历证书使用。①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双学位教育在社会认可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少省市以地方认定为主,或者仅在本行政区划内认可。因此,双学位教育的出发点更应该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方面入手,结合学生本专业学习内容,以综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二、理工科高校开展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普遍设立有法学专业,但是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中法学专业所处的位置却大不相同。在政法类院校和一些文科传统强的学校中,法学专业普遍受到重视;而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法学专业的地位却比较尴尬,在招生数量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得不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在做好本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同时,抓住国家培养法学创新人才的政策优势,努力开展有特色的法学双学位教育建设,不但具有很强的必要性,也不失为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自身发展的一次机遇。

首先,理工科高校对开展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具有明确的需求与优势。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方针,各行各业对于同时具有本专业技术和法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政法类院校和传统文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优势集中于培养高水平法律职业人才;并且由于理工科高校自身专业发展不足的先天劣势,并不适合培养具有法学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与之相反,虽然在培养法律专业人才方面,理工科院校不论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还是从生源素质等方面,与政法类院校和传统文科强校相比都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是对于培养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理工科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院校显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特别是本身具有极强专业性的石油、轻工业等专业性高等理工院校。因此,从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以及学科优势的角度来看,理工科高校对于培养理工科与法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开设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具有明确的需求,发展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正是理工科院校发展法学专业教育不可多得的机遇。

其次,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看,虽然相比于文科专业毕业生而言,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略好,但仍然呈现出愈加严峻的趋势。而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无疑更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参加公务员考试以及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知识扩展性等优势会逐渐显现。因此,从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层面来看,理工科高校开展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也是极为必要的。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理工科高校法学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与政法类院校和传统文科院校相比具有先天劣势,其法学专业毕业生在法学职业专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不少地方理工科高校法学专业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减少招生甚至停招的尴尬局面。理工科高校若能以法学双学位教育为前沿阵地,从开设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入手,结合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导方针,不断探索发展特色法学专业学科建设的路径,不失为地方理工科高校法学专业提高自身办学特色与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效开展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有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准确的定位,才可以培养出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符合职场用人要求的跨学科专业人才。

理工科高校开展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一是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以培养具备法律知识的复合型理工科专业技术人才为方向。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针对不同行业的立法、司法等岗位急需人才,对在相关行业内熟悉法律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而兼具相关专业与法学双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各理工科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优势专业,对辅修法学双学位的学生开设法学基础核心课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项法学双学位课程。如对专业为食品工程的双学位学生可开设食品卫生法、卫生检疫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课程;对专业为环境工程的学生开设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课程;而对于专业为计算机的学生,可开设网络侵权法、网络犯罪学、电子证据提取与鉴定等课程。以此种方式充分将本专业知识与法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双学位课程与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契合度,从而达到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有针对性的培养特色法学双学位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是要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加大法学应用型实务人才培养力度。针对部分想要以本专业知识作为辅助,将来从事法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双学位学生,我们还可以因材施教,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加大法学应用型实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如结合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其进行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课程培训,将其未来就业目标瞄准专利申请行业;还可以对以从事律师事务为目标的学生开设司法考试培训课程。以对知识产权特色双学位教育为例,目前,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对此类人才不但要求具备相关理工学科的知识背景,还要求熟悉掌握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特别是专利技术人才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1]。而政法类院校和传统文科强校或是由于集中力量进行法学专门人才培养,抑或限于自身理工科专业不足的限制,往往忽视了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这恰恰为理工科高校开展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四、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设置依据与建议

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法学特色双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处理好主修课程与双学位课程的关系,以及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课程设置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双学位课程并非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行业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设置的,而是呆板的按照法学本科专业课程或者模仿其他院校的课程模式进行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但偏离了我们法学特色双学位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能体现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同时造成了主辅修课程割裂、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减弱等不良后果。结合前文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就业指向性等各方面原因,本文对法学特色双学位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主修专业课程与未来就业倾向分类设置相关课程。仍以前述主修理工科专业未来希望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学生为例。在法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当重点开设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课程。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课程二次细化,如针对农业、林业、生物等专业学生,可讲授《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等内容;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以知识产权作为就业方向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同于我们前文讨论的开设网络侵权法、网络犯罪学、电子证据提取与鉴定等课程,而是可以增加《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内容的学习。总而言之,必须抓住主、辅修专业的契合点,结合就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采取必修加选修的学分制课程设置。将法学专业中的一些核心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设为必修课程,即所有辅修法学双学位的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其他依照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视情况分别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相关专业学生即为必修课,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则为选修课;还可以设置公共选修课如法律文书写作、司法考试讲座等。在整个辅修过程中修满培养目标中规定的必修和辅修学分方能毕业。这样设置在保证了双学位学生所学课程的科学性、目的性的同时,也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还要在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由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社会学科,而针对特色法学双学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恰恰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作为培养重点。因此,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设置必须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仍然以未来希望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学生为例,应当在双学位课程设置中增加专利申请书撰写、商标注册申请等知识产权实务内容[2];同时应当邀请企业、律所和法院的实务专家给学生授课,并积极组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习。

五、理工科高校开办特色法学双学位的问题与对策

在开设特色法学双学位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在双学位教育中普遍出现的,在法学特色双学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杜绝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和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学生在选择辅修双学位课程前的指导工作。目前,对于特色双学位课程,学校一般没有专门的指导和讲解,由于许多学生在报名前对特色双学位课程不够了解,使其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因为感觉辅修特色双学位可以增加自身就业优势就选择报名。因此,学校应当提前向学生介绍特色双学位的课程设置等相关情况,告知学生有关管理规定、修读要求和修读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困难等情况,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科特点以及就业形势等科学、理性的修读特色双学位课程[3]。

其次,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必须设立严格的准入和准出制度。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对于双学位课程的入学、管理、毕业等标准都低于主修专业的要求,导致双学位含金量大幅下降,这对于旨在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来讲是致命的问题。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对双学位生源进行严格筛选,原则上应当是主修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并设置一定的成绩和学分限制;同时,对于学生的毕业条件也应当做出严格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并提高特色法学双学位的含金量,从而使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担当重任。

最后,特色法学双学位面临的一个巨大困难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从我们提到的特色法学双学位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特色法学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理工科背景与法学背景结合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极高,如果教师达不到这种要求,即使可以开设课程,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理工科高校中的法学专业在师资引进等方面并不受学校层面的重视,而在我国现有传统法学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教师也大多缺乏理工科技术背景,师资队伍的建设会相当缓慢,师资的瓶颈将是摆在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面前的一座大山。对此,我们应当着力改善现有师资结构,鼓励教师自我转型,加强和更新现有知识结构。同时,可以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解决师 资问题,如联系不同院系和兄弟院校进行联合授课,抑或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弥补本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在建立完善特色法学双学位师资队伍之前,尽量满足其教学需求。

综上所述,纵然我国双学位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特色法学双学位教育建设更是困难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设立特色法学双学位课程不仅可以促进法学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各高校其他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双学位的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坚持结合自身特色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在入学、教学和毕业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强的跨学科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娟,苏春辉,秦彩萍.对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2]张建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建议[J]大学,2012(3).

[3]彭立,夏永梅.完善我国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几点意义[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

The Study on the Double Major in Law in th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ANG Jue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0,China)

Key words: Double major, Law,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作者:王珏

上一篇:学校教导工作总结下一篇:市国资委工作总结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