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生产工艺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养猪生产工艺

养猪生产生命周期评估(LCA)专题(综述)(续完)

2.3 粪便处理生命周期评估

虽然研究表明饲料始终是家畜生产最大的环境压力,但在养殖地区,粪便处理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如果排泄物管理不善,N和P有可能流失进入淡水和地下水,NH3也存在酸化风险。可通过厌氧消化等技术减少直接施肥等传统处理方式带来的风险,同时沼气生产还可获得新效益。有效施肥也可减少化肥用量。LCA分析方法已经大量应用于猪粪分析。

法国布列塔尼地区是硝酸盐脆弱区,所以养猪户将粪污集中输送给周边地区的种植业农户。研究人员调查了这是否为最环保的策略。作者模拟了现场存放、运输至种植园、临时贮存及施肥的过程。其次考虑生物处理(有氧)。先进行离心固液分离,液体经过硝化(氧化为NO3)和脱氮,将NO3分解为无害的元素N。固体则堆肥并用作肥料。由于减少了气体排放和化石燃料消耗,施肥方式对环境更友好。

利用归果模型评估丹麦和整个欧盟粪便管理和利用的最佳技术。作者根据处理阶段(无处理、厌氧消化或固/液分离)、贮存阶段(厌氧池或自然存放池)和施肥阶段(地表施肥、快速掺入,浅层注射或深层注射)共分为12种情景。研究发现,综合使用厌氧消化与地表贮存对GWP和水生EP影响最小,能源和营养成分回收效率高。

使用LCA方法比较欧洲西北部地区猪粪单独厌氧消化或与其他成分一起消化的环境影响。共有6种情景,第一种是猪粪单独消化,另外五种分别与玉米青贮、玉米青贮及甘油、甜菜根、小麦酵母浓缩物和杂草共同消化。作者发现,与撒施相比,猪粪单独消化具有相同(海洋EP、土地占用和颗粒物形成)或更低的环境影响(淡水EP、化石燃料消耗和GWP)。单独消化的环保效果比共同消化更好,但是生成的生物能源较少。

西班牙使用LCA方法比较了粪污撒施与人工湿地处理的环境影响。液體粪水已经通过澄清设备与固体进行了机械分离,并通过湿地进行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处理。湿地系统通常由多个池组成,综合了沉淀、过滤、微生物降解和植物摄取营养成分等功能,以对废水进行净化。粪污的固体部分被撒到土壤中,处理过的液体成分可用作灌溉水或排放到水道。直接撒施对生物枯竭、AP和EP的效果优于湿地处理。湿地情景的GWP较优。

在猪舍中使用V型带对猪粪固体和液体部分进行分离的新技术,证明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LCA比较了荷兰肥育猪舍标准粪便储存和施用(通过灌注)与有氧贮存固体粪便及厌氧贮存液体粪便的效果,尿液被储存在带盖的坑内。研究分析了四种影响类别:AP(陆地)、EP(海洋)、GWP和颗粒物形成(PMF)。对于AP、GWP和PMF,该分离方式较传统撒施方式更有效,而液体肥料的分离比固体粪便略好。

使用归果建模法分析丹麦肥育猪舍分离消化猪粪的影响和收益。研究从两个方面对分离粪便进行了分析:一是对分离已消化粪便(在沼气厂发酵后富磷部分立即施用于缺磷土壤)与常规处理方式(沼气厂发酵后现场贮存和撒施)进行比较;二是考虑现场分离、沼气生产的全系统与消化粪便处理得比较。由于减少了室外贮存引起的CH4排放,分离法的GWP略好于常规处理法。从全系统角度看,由于沼气生产减少了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因此分离法优于常规处理法。全系统情景对矿物肥料需求大幅度下降,因为在沼气生产后进行分离期间,大量的磷被除去。

法国布列塔尼地区也使用LCA评估了硝酸盐脆弱区猪粪的生物(有氧)处理。作者使用混合排放模型(即来自矿物肥料的NH3和有机肥料的NH3来计算施肥产生的排放。研究考虑了需氧处理(例如离心、堆肥、生物处理等)的所有过程,并将结果与不经处理的标准场景进行比较。总体而言,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要小于不处理,特别是GWP。在意大利分析了猪粪、玉米和黑小麦共消化系统中沼气生产的环境影响。四个子系统设计如下:生物质生产(玉米和黑小麦);原料运输和加工;生物能源生产厂及消化液管理(贮存和施肥)。猪粪生产被排除在系统边界之外。研究重点是能源生产,功能单位为100 kWh。结果发现生物质子系统对AP和EP产生的影响最大,主要是因为使用肥料,作物吸收二氧化碳对GWP有积极的影响。生物能源生产对GWP有重大影响,沼液储存对AP和EP也是一个问题,但共消化物施用与土壤降低了矿物肥料的需求,因而产生效益。

中国的研究人员对常规粪便处理方法与及建议的替代方法进行了比较。常规方法在一年中收集粪便和废水九个月,并将其运送到沼气厂。在夏季,粪便被送到一个堆肥厂并加入大量木屑。在沼气工厂,猪粪通常与家禽粪便共同消化,污水在曝气设备/沼气池中处理。替代方案方法是将粪便仅在堆肥厂处理,以玉米秸秆和矿物磷替代锯屑,而废水仍被送到沼气厂。替代系统不使用曝气设备,而是使用带盖的沼气池防止CH4和NH3排放。作者认为,提出的方案可使AP、EP和GWP分别减少64.1%,96.7%和22%。该研究还指出,在替代方法中,可持续有机肥使用所需的土地占用可以从238 hm2(常规情况)降低到139 hm2。

西班牙评估了猪粪与农业加工废弃物厌氧共消化的效果。以猪粪单一发酵作为基础情景(M),有三种共发酵替代情景:(C1)糖蜜和鱼类废弃物与粪便;(C2)粪便与生物柴油废弃物及(C3)粪便与酒糟废弃物(糖蜜副产物)。共构建6个子系统,分别为:粪便和共同消化底物的供应和贮存;预处理(巴氏消毒);厌氧消化;能源回收单元;沼液储存;沼液施用。总体来看,共消化比单一发酵更有利,但是C3除外,其效果大大低于其他情景,特别是AP和EP。在所有影响类别中C2表现最为有利。沼液施用子系统对AP和EP产生的影响最大,而粪便与共同底物的供应和贮存对GWP影响最大。

丹麦对未处理粪水直接撒施与四种不同处理技术进行了比较。第一种用机械螺旋压榨机对粪污进行处理,其中液体部分由生产粪污的农场使用,固体部分被运送至接收地。第二种采用螺杆压榨法及运输前固体堆肥,第三种采用沉降式离心分离,液体部分由生产粪污的农场使用,固体部分被运送至接收地,第四种采用NH3洗脱离心分离生产压实的氮肥。由于有毒化合物会破坏厌氧发酵的生物处理,NH3洗脱是降低氮含量的一种最适的理化方法。分离和处理对整体环境影响较小,离心技术最为有利。由于矿物肥料需求减少,撒施需要的化石燃料消耗更少。

3 讨论

很少有食品行业像养猪及猪肉生产业那样受到如此多的环保关注。这是由于畜牧业往往是低效率的自然资源使用者,而猪肉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肉类。

3.1 饲料

研究表明养猪业环境问题的焦点正在转移。饲料生产是猪供应链中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因此大量研究关注于如何减少饲料生产的环境负担。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最常见主题是用合成氨基酸替代粗蛋白。结果表明,饲用氨基酸可显著降低与大豆生产、加工和运输相关的风险。猪饲料中添加植酸酶也可减少无机磷的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Stone等(2011)發现猪饲料中添加治疗水平的抗菌药会增加环境负担,特别是在能源消耗和全球气候变暖潜能方面。这表明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益处可能会潜在地被环境破坏产生的不良后果所抵消。

3.2 系统比较

生猪生产全系统生命周期评估比较了不同舍饲单元的环境绩效。在澳大利亚,发酵床对环境的危害要小于传统的板条地板,而美国则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建模系统的集约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所致。澳大利亚将发酵床饲养视为一种集约化系统,而美国将其视为低生产力的粗放饲养方式。这表明提高效率特别是饲料效率可以显著改善环境绩效。另有两项研究表明,提高牧场生产效率(主要是饲料)可降低与养猪相关的环境和经济成本。

多项生猪生产全系统生命周期评估研究对常规和替代系统进行了比较。这些研究强调了功能单位和模型范围的重要性。在生猪生产LCA分析中,最常见的功能单位是1 kg猪肉(活重或宰后重)。但用于低密度生产系统时,这种功能单位会使结果产生偏倚。此时可以引入第二功能单位——1 hm2土地使用——来进行更严格的比较。使用1 hm2的功能单位,粗放系统的表现通常优于集约化室内饲养系统。使用1 kg的功能单位,集约化系统的环境负担通常会更低。虽然这增加了科学的可靠性,但使结果比较时有一定的难度。

3.3 粪污处理及利用

可能是由于提出了欧盟水框架指令(CEC,2005)目标的缘故,近年来粪便处理相关的生命周期分析在欧盟受到广泛关注。粪便处理是养猪生产中最为关注的地方性问题,因为动物粪便中氮磷含量高。大多数粪便处理LCA研究评估了传统处理技术及新技术如分离和需氧或厌氧处理。研究中普遍的共识是处理后的粪便或粪水比未经处理的排泄物环境负担更小。传统的撒施方式优于人工湿地,对需氧处理的影响要小一些。尽管这些研究发现撒施比有氧发酵和湿地处理更加环保,但厌氧发酵相对撒施存在多种好处,比如沼气生产可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3.4 范围与功能单位问题

对大多数研究而言,模型范围、功能单位和假设是不同的,这妨碍了案例研究之间的准确比较。即便在生猪生产全系统生命周期评估中,范围和功能单位基本相似,也存在着影响方法和类别等方法决策问题。以饲料、全系统分析和粪便处理分析为重点,可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因为这些主题中的目标往往类似。

3.5 进一步的研究

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生猪生产开展了大量的生命周期评估研究。但还有许多新的方面需要关注。例如,将海藻提取物加入猪饲料中以增加猪肉中的抗氧化剂含量,海藻还含有大量的氨基酸,有助于减少大豆的使用量,但这种正在开发的技术尚未在猪LCA中予以考虑。

4 结论

本文综述了生猪生产生命周期评估研究成果。过去10年进行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专业化,通常专注于饲料生产或粪便处理。添加合成氨基酸以减少动物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已成为一个广泛的研究课题,猪粪通过厌氧消化作为沼气来源也表现出环境绩效的潜在改善。但是不同的目标、功能单位、范围和模型假设使得生命周期评估之间的准确比较变得困难。不过通过饲料、全系统分析和粪便处理这三个主题进行分类研究,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比较。

原题名:A thematic review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applied to pig production(英文)

原作者:Graham McAuliffe、Deborah Chapman和Colin Sage

作者:陈建康 张江

第2篇:江苏省养猪业生产结构变迁与成本收益分析

摘要:运用1985—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从存出栏量、猪肉产量、生产布局及规模养殖场发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近30年来江苏省养猪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变迁特征。30年间,全省生猪养殖量呈曲折上升态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其中年出栏500~2 999头的养殖场出栏比重逐步增加;养殖区域化态势明显,苏北主产区地位确立。利用成本收益数据,比较了近10年来江苏省养猪业的成本构成、成本和利润变化情况、不同规模养猪场的成本与收益情况,结果表明: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猪肉的价格、产值、利润波动明显;不同规模养殖场中,小规模养殖场成本最高、利润最低,中规模养殖场利润最平稳。因此应充分挖掘全省不同经济区域的地区优势,优化生猪的产业化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的规模养殖,鼓励和扶持产供销、养殖-加工一体化、组织化生产;建立完善产业监测预警体系,保障养猪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江苏省;猪;生产结构;规模养殖;成本收益

收稿日期:2016-05-2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编号:ZX(15)3003]。

作者简介:程金花(1981—),女,江苏大丰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农业信息服务与研究。Tel:(025)84391912;E-mail:chengjh0531@163.com。

通信作者:亢志华,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及农村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Tel:(025)84390986;E-mail:kzh_mm@126.com。

江苏是全国养猪大省,是全国13个生猪生产重点省份之一。养猪业是全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省养猪业总产值434.91亿元,占全省畜牧业总产值的36.8%[1]。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将引领江苏养猪业的未来发展;资源环境、食品安全及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将不断影响着江苏养猪业的生产方式、结构和水平;养殖成本、进一步开放的市场也将对江苏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机会和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江苏养猪业近30年来生产结构与发展变迁特征,分析了近10年来江苏养猪业成本收益变化规律,并对促进江苏省养猪业健康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1近30年江苏省养猪业发展特征与生产结构变迁情况

1.1养殖量呈曲折上升态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由图1可见,30年间,江苏省养猪生产整体呈曲折上升态势。其间经历了2次较大的增长型波动,每次波动主要表现为增长率高低的变化,波动周期最长的是1985—1997年,周期为12年,1997—2007年波动周期为10年,2007—2014年养殖量稳步上升,未出现拐点。江苏省养猪生产的波动与全国同期基本一致[2-3]。2014年,江苏生猪出栏量 3 073.6万头、猪肉产量232.35万t,较1985年分别增长了[HJ1.45mm]52.7%和71.3%。猪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4年生猪出栏率达到171.97%,较1986年高出61百分点,并高于全国155%的出栏水平[4],猪肉产量年均增长率高于生猪出栏0.4百分点。

1985年开始,江苏省逐步放开生猪流通体制,实行多渠道经营政策,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养猪生产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1985—1996年,生猪出栏增加了820.08万头、猪肉产量增加了65.77万t[5-6]。

受1995年阶段性“卖猪难”的影响,生猪出栏和母猪存栏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减少,猪肉价格上扬, 由此引发了新

[FK(W12][TPCJH1.tif]

一阶段的养猪热[2];1998年,全省规模养殖开始起步,进一步促进了养猪业生产规模的扩张;1997—2006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分别增加了33.53%和30.78%[7]。

2006年下半年,全国境内暴发了猪蓝耳病疫情,母猪存栏持续下降,生豬价格在4个月内上涨了58%[8],引起了国家对养猪业的高度重视。2007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江苏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了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补贴政策,生猪生产迅速恢复并开始新一轮的大幅增长。2007—2014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41%和3.42%[9-10]。

1.2养殖方式逐步转变,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

[JP2]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省养猪业在供求关系缓解后逐步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发展;而受养猪比较效益下降、饲料成本持续上涨、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养猪场的数量不断下降,规模养殖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达86%以上;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9倍多(根据江苏省畜牧总站统计资料整理;以下有关规模养殖场数量[JP3]及出栏量数据均来自江苏省畜牧总站)。现阶段,年出栏100~2 999头的养殖场是养猪生产的主要力量,其出栏量比重达50%以上。2011年以来,年出栏100~499头的养殖场的出栏比重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500~2999头养殖场出栏比重逐步增加(图2、图3),未来或将成为全省养猪业的主导力量。

1.3养殖布局区域化,苏北主产区地位确立

自1985年以来,苏北地区生猪出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保持上升,2014年出栏比重达到70%以上[10],其主产区地位日趋突出;苏南地区出栏比重逐年下降,苏中地区的出栏比重在平稳中略有降低(图4)。

2002年开始,江苏省重新调整了规模场的划分标准。规模养殖场数量和规模养猪出栏量排名前列的包括盐城、苏州、南通等地区;其中,盐城在年出栏50~99头的小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出栏量上在全省占据绝对优势;苏州在年出栏100头以上的中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出栏量上均位居全省第一(图5、图6)。

到2007年,各地区养殖场的分布比例趋于相对均衡,规模以上养殖场数量排名前列的主要包括盐城、南通、徐州、泰州等地区;从出栏量看,规模养殖出栏较多的有南通、盐城、徐州、宿迁等。从各地区规模养殖场分布及出栏量看,年出栏 1万头以下规模养殖场数量较多的地区其产能优势也相对明显;苏州地区年出栏3 000头以上(尤其万头以上)的养殖场的生产能力优于其他地区同类规模养殖场,宿迁市在500~2999头规模下的生产能力较高(图7、图8)。

2014年,规模养殖场的数量在全省的分布又日趋向徐州、盐城、南通、连云港、淮安等地集中,其中徐州、盐城规模养殖场数量占全省的比重接近40%,其出栏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7.09%;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有30%分布在盐城市,其出栏量占全省规模养殖的比例在6%以上;宿迁市年出栏500~2999头、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生产能力分别居于全省前列。从全省看,年出栏100~2999头的规模养殖场是当前养猪生产的主要力量(图9、图10)。

[TPCJH9.tif]

[TPCJH10.tif]

2近10年江苏省养猪业成本效益比较分析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江苏省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生猪的总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构成,其中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足3%,因此主要分析直接物质与服务费、人工成本的构成情况;为了便于比较,所有数据以1 kg增质量进行了均一化计算,人工成本以江苏地区统一工价计算。

直接物质与服务费包括仔畜费、饲料费、水电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修理维护费等。从历年的成本构成看,1 kg增质量的直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在84%以上,其中仔畜费占24%~43%、饲料费(包括粗饲料、精饲料和饲料加工费)占45%~61%,人工成本占比10%左右,且以家庭用工折价较高(图11)[11]。

2.1成本比较

2004—2014年全省生猪1 kg增质量的总成本年均增长3.84%,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与总成本一致;仔畜成本在波动中保持平衡;饲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6.32%;人工成本在2004—2014年间基本保持稳定(图12)[11]。

2.2效益变化

2004—2014年,猪肉的价格和产值经历了2个上升期和3个下降期,每隔2~3年振荡1次;猪肉价格由8.63元/kg增加到12.66元/kg,增加了46.62%,增重的产值由12.15元/kg增加到16.15元/kg,增加了32.95%[11]。1 kg增质量的利润始终处于振荡状态,每1~2年就会振荡1次,个别年份甚至濒临亏损状态(图13、图14)。

[FK(W12][TPCJH13.tif]

2.3不同养殖规模成本与收益比较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江苏省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分别列出了散养(饲养规模≤30头)、小规模(30头<饲养规模≤100头)、中规模(100头<饲养规模≤1000头)和大规模(饲养规模>1000头)养殖的成本收益、费用和用工情况。不同养殖规模下1 kg增质量总成本、仔畜成

[FK(W22][TPCJH14.tif]

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小规模养殖场的成本最高;除个别年份外,中小规模场饲料成本较高、散养户最低;散养户人工成本(包含家庭用工折价和雇工)最高,大规模养殖场的人工成本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但总体最低(图15)[11]。

[JP2]从成本收益看,不同规模下1 kg增质量利润和成本利润率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年份养猪业的利润与养殖规模无明显规律可循,但总体表现为小规模养殖场的利润最低,中规模养殖场的利润最平稳[11]。除2014年外,市场低迷阶段以小规模和散养的利润较低[11],中大规模养殖场更能抵御市场风险。

3结论与建议

3.1充分挖掘地区优势,优化生猪的产业化布局

苏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大,依托上海都市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猪肉消费市场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苏中、苏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为养猪业的饲料原料和粪便消纳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应充分发挥各经济区域的区位和自然优势,以“产业化”的思路统领养猪业在全省的布局,进一步提升苏北养殖大市的产能优势,促进屠宰、加工向有实力的肉类加工企业集中,营销向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集中,形成 “营销+屠宰加工+基地养殖”的产业模式。

3.2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增强养猪业市场竞争力

年出栏100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比重正以年均16%左右的速度下降;而中大规模养殖户的数量和产能正逐年增加。小规模养殖场的利润较低、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大规模养猪集团拥有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的优势,未来或将成为生猪市场的主导;而依托大型养猪集团或者屠宰企业的适度规模养殖结合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将是养猪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应着力转变养猪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和促进散户和小规模养殖户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加盟大型企业或集团,提高养猪业的组织化、标准化水平。

3.3建立产业监测体系,保障养猪业良性发展

产业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等是导致养猪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启动了包含养猪业在内的“主要畜禽生产百场(厂)千村万户监测计划”,建立了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体系,实现了对月生产信息和周价格信息的监测。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包含猪肉等801种农产品,能够覆盖多品种、多市場、多区域的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大北农集团旗下的智农通、智农网实现了全国及各地区的猪价行情与走势、原料玉米价格、生产趋势等的实时监测与发布。2015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也启动了猪产业链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系统研究,结合全省养猪业的发展布局和农业部监测点,建立了生产、市场、疫病、环境等多因素的识别、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因此,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产业监测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透明、完善、有效的产业监测与预警基础信息平台和体系,提升依靠数据信息决策生产、引导市场良性发展的产业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HJ1.85mm]

[2]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掌握发展规律稳定生猪生产[N]. 农民日报,2007-12-04(5).

[3]张晓东. 中国养猪业生产波动分析与预测预警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4]石守定,韩玉国,赵一宁,等. 2014年我国养猪业概况[C]//中国畜牧业协会.2015年第四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畜牧业协会,2015:3-11.

[5]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农村统计年鉴:198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6]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农村统计资料:1997[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7]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农村统计资料:2007[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肖红波,浦华,王济民.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2009,45(16):8-12.

[9]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农村统计年鉴:2008[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0]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5—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5.

作者:程金花朱慈根 张琤琤郁达威亢志华

第3篇:饲用乳酸菌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

摘 要:乳酸菌是一种安全、优质、高效的益生菌,具有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动物免疫力、生产性能等作用。在国家逐步禁用抗生素添加剂的前提下,作为安全性最高的益生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介绍乳酸菌分类、生理特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其维持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营养作用、增强机体免疫性能等机理,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并对其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乳酸菌;猪;免疫

饲用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引起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对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在限用和禁用饲用抗生素的前提下,研发安全、高效的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人和动物消化道的优势菌群,绝大多数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无毒、无害、无副作用,并且在宿主机体内发挥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1]。研究表明,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调节肠道内的酸性环境、使肠道菌群保持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发育,可以有效提高宿主的生长健康状况[2],还能通过加强宿主对有害菌的免疫来提高机体抗病力[3]。

1 乳酸菌的分类和生理特性

乳酸菌是一群形态、代谢性能和生理学特征不完全相同的革兰氏阳性菌的总称[4],定义为:细胞为杆状或球状,革兰氏染色阳性,不产生过氧化氢酶,消耗的葡萄糖50 %以上产生乳酸,不形成内孢子,无运动性,或仅少数有运动性的细菌[5]。

1.1 乳酸菌的分类

乳酸菌是原核生物细菌,属于真细菌纲(Eubacteriac)真细菌目(Eubacteriales)的乳酸细菌科(lactobacillaceae)。自然界发现的乳酸菌在分类学上至少有23个属,220多种。根据细胞呈球状或杆状,又分成乳酸杆菌族和链球菌族。乳酸杆菌族只包括杆状的乳酸菌,直或微弯的杆菌单个或成链,有时呈长丝状并不能产生假分支,包括: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真细菌属(Eubacterium)等,其中以乳酸杆菌属最重要[6]。链球菌族的菌种为球状或稍长一些的椭圆球状,包括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明串珠球菌属(Leuconostoc)等。我国农业部允许用作饲料添加剂的乳酸菌有:干酪乳酸菌、植物乳杆菌、粪链球菌、屎链球菌、乳酸片球菌、嗜酸乳杆菌、乳链球菌7种[7]。

根据乳酸菌的来源,可将其分类为植物源乳酸菌和动物源乳酸菌。来源于动物的乳酸菌,菌种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且耐酸能力差;食用后,绝大部分被胃酸和胆汁酸杀死,而且机体容易因动物蛋白过敏发生排斥反应;植物源乳酸菌比较稳定,耐酸能力强,动物大量摄入不会出现异体蛋白过敏,且乳酸菌的活力高,容易在小肠内定植,发挥强大而稳定的生物学功效。

1.2 乳酸菌的生理特性

乳酸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不形成芽孢(个别属除外),不运动或少运动,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适合于在含氧量低或无氧的环境中生长,不耐高温,但耐酸的球菌或杆菌[8]。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除了需要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外,还需要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核黄素、泛酸、烟酸、硫胺素、叶酸、生物素)、嘌呤和嘧啶等。乳酸菌家族相当庞大,适宜在偏酸的环境中生长,能利用可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有微弱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乳酸菌触酶呈阳性,不仅是动物消化道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有益菌群,且在农业、工业和医药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 乳酸菌的作用机理

2.1 抑制病原菌,调节消化道微生态平衡

动物在健康状态下,胃肠道内寄生着大量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与宿主保持相对平衡稳定状态、且种类、数量和定植部位相对稳定的微生物菌群,各菌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起营养生理学作用。菌群平衡对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乳酸菌是其中的优势菌群,它穿越胃酸屏障后,通过粘附、竞争排斥、占位和产生抑制物,能够调节微生态平衡,拮抗肠道病原菌,阻碍特定病原菌的黏附和定植,保障动物宿主处于正常生理状态。其作用机理:

2.1.1 定植肠上皮细胞,竞争性排斥致病菌

乳酸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Peptidoglycan,PG)、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表面蛋白(Surface Layer Protein,SLP)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组成[9]。组成成分具有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功能,可以识别宿主肠黏膜上的特定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SLP为乳酸菌细胞壁最外层的单分子亚结晶体排列蛋白,C端区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作用为主要负责蛋白对细胞外膜的锚定;N端区域具有较大的变异性,作用为主要与蛋白的自身组装和菌体对细胞的黏附有关。因而,表面蛋白既可以调节其结合上皮细胞的能力,又能够抑制病原菌的黏附,使乳酸菌与肠黏膜细胞紧密结合,在其表面定植占位,阻止病原菌繁殖[10]。

2.1.2 营养竞争

乳酸菌在宿主肠上皮细胞上定植,且为优势菌群,与肠道内源性及外源性潜在致病菌在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定植存在竞争性;乳酸菌和病原菌的生长繁殖,都需要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微生物和其他营养物质,乳酸菌通过竞争营养物质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

2.1.3 代谢产物抑制致病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菌素、乳酸、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物,细菌素是乳酸菌代谢产生的肽类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原菌,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11],而产生菌对细菌素有自身免疫性。嗜酸乳杆菌产生的细菌素Lactacin B、植物乳杆菌产生的细菌素plantaricin等,均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杀死细菌[12]。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抗菌物质,可以通过螯合金属离子和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来发挥抑菌作用;乳酸还能降低宿主肠道pH和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或Eh)值,使肠道处于酸性环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乳酸菌产生的过氧化氢也是一种重要的抗菌物质,如格氏乳杆菌L.gasseri CRL1421产生的乳酸和过氧化氢能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崩解,使细胞内容物深处,从而起到抑菌作用[13]。

2.2 菌体自身和代谢产物的营养作用

乳酸菌本身为菌体蛋白,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能够直接被宿主动物利用,为其提供必需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促生长因子、多种酶类等,并且能够促进宿主动物对营养物质及元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乳酸菌能够分解进入宿主动物肠道的营养物质。通过乳酸菌酶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通过产生磷酸蛋白酶,将α酪蛋白分解为氨基酸和微小的奶酪脂肪肽,提高动物对蛋白的消化吸收效率。通过乳糖酶作用,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中葡萄糖经发酵成为乳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宿主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烟酸、泛酸和叶酸等;乳酸菌发酵可以少量降解脂肪,增加动物乳中游离脂肪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其代谢产物乳酸等,为消化道提供了酸性环境,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促进常量及钙、铁、锌、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谢,起到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和调节动物内源代谢的作用[14]。产生的有机酸可以加强肠道的蠕动和分泌,而且一般消化酶的最适pH偏酸性(淀粉酶6.5、糖化酶4.4);在胃肠道酸性环境中,胃蛋白酶活性升高,进而反馈性的促进胰腺分泌,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多,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

2.3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乳酸菌通过两种方式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通过提高特异性免疫水平提高免疫力,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3.1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乳酸菌可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激活宿主免疫细胞,表现为可以增强多形核白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活力,刺激单核因子、活性氧和溶酶体酶的分泌。

乳酸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TLR2)的介导来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TRL2优先识别二氨基庚二酸型(Dap型)肽聚糖片段[15],两者结合,增加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2、IL-5、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量,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根据乳酸菌细胞壁中的LTA在细胞表面的固定方式,将其分为壁磷壁酸(Wall-Teichoic Acid,WTA)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LTA)。LTA跨过肽聚糖层,末端的磷酸与质膜中糖脂的寡糖基共价连接,可以作为黏附分子与肠上皮细胞结合,也可以作为配体与宿主免疫细胞上的TRL2结合,调节TNF-α的水平。

EPS是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细胞壁外多糖化合物,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与潜在致病菌和细菌毒素结合的受体,分为两种: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紧密的依附在乳酸菌表面形成荚膜;黏液多糖(Slime Polysaccharides,SPS),比较松散的分布在细菌表面。CPS含量低的环境,反而能够提高了鼠李糖杆菌的黏附能力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CPS含量高,可以保护该杆菌抵抗肠道先天性免疫因子[16,17]。

2.3.2 特异性免疫作用

乳酸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实现。体液免疫可以通过加强黏膜表面和血清中IgA、IgM和IgG水平来实现;通过激活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促进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Interferon,IFN)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来完成细胞免疫,加强机体的免疫力[18]。

宿主受到刺激发生免疫反应,使抗原物质通过M细胞(Membranous/ microfold cell)进入回肠派伊尔结,激活Th2细胞,生成有效的IgA生成因子,黏膜淋巴结和固有膜淋巴结分泌产生IgA,IgA结合肠上皮腺体细胞的分泌物,形成了抗蛋白酶水解的SIgA抗体,该抗体能够与毒素、病原微生物和抗原物质相结合,防止抗原的粘附与吸收,在局部抗感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免疫球蛋白IgM与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及时与补体结合,起到溶解病原体,进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乳酸菌具有抑制IgE产生的作用,可以抑制其引起的Ⅰ型超敏反应。

乳酸菌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也可以改变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苏广伟等[19]研究结果发现:乳酸杆菌通过细胞壁中的PG,刺激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释放细胞因子;该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LR-NF-κB相关信号通路实现的:乳酸菌启动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如TLR识别PG后,信号由TIR区域向胞浆内传递,激活NF-κB等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TNF-α、CO合成酶,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4 其它作用

现已发现,乳酸菌产生的有机酸中的乙酸盐、丙酸盐和乳酸盐通过调节脂肪代谢,具有降低血浆和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对升高HDL有一定作用[21]。研究表明降低胆固醇能力最强的是嗜酸乳杆菌 [20];乳酸菌具有抗肿瘤作用,作用方式是抑制致突变酶的活性,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发酵分解致癌物N-亚硝基胺。乳酸菌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酶系,如合成多糖的酶系、分解脂肪的酶系、合成维生素的酶系等,可提高食品的储藏性能和赋予发酵食品特有的风味等作用。

3 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3.1 在哺乳仔猪上的应用

仔猪培育是生猪产业的基础环节,养好仔猪对生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在哺乳仔猪饲料中添加或给仔猪灌服乳酸菌制剂,可以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楚青慧等[21]通过在饮水中添加乳酸菌研究其对哺乳仔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粪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仔猪断奶中、平均日增重、仔猪皮毛发育状况平分较对照组均极显著提高(P<0.01),其腹泻率有降低趋势。郭志杰等[22]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饲喂的哺乳仔猪(7~28日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腹泻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乳酸菌制剂可以替代抗生素应用于哺乳仔猪。石英军等[23]用德氏乳杆菌灌服哺乳仔猪,研究结果表明:仔猪肠道粘膜中SigA、IL-2、IL-4含量以及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戴兆来等[24]研究结果表明:4株乳酸菌(S1、L7、L17、L18)以FOS+inulin为底物,S1和混合乳酸菌均能很好的抑制肠毒素大肠杆菌K88和混合大肠杆菌的生长,混合乳酸菌抑菌效果优于单菌S1,饲喂后哺乳仔猪腹泻率降低。

3.2 在保育猪上的应用

乳酸菌制剂具有调节保育猪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进而对保育猪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影响。袁世超等[25]研究乳酸菌制剂A203和A190对保育猪粪便和肠道中微生物及其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的两个实验组,在调节保育猪粪便和肠道菌群平衡、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腹泻率和病死率指标上,均优于添加抗生素实验组,说明乳酸菌制剂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用于保育猪生产。楚青慧等[26]研究了保育仔猪饲喂不同剂量乳酸菌,其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饲喂乳酸菌的3个试验组(乳酸菌菌落数0.5×1011、1×1011、1.5×1011,添加量50 mL、100 mL、150 mL)的饲料增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5.00 %(P<0.05)、11.86 %(P>0.05)和17.37(P>0.05);3个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均有所提高,50 mL组提高21.17 %(P<0.05);饲喂乳酸菌对保育猪皮毛和腹泻情况均有明显改善;50 mL组血清尿素含量比对照组低22.22 %(P<0.05);试验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73 %(P>0.05)、7.86 %(P<0.05)和12.65(P<0.05);结果表明饲喂乳酸菌液能改善保育猪健康状况,提高生产性能。

3.3 在育肥猪上的应用

在集约化养殖模式下,养殖者注重育肥猪的生长和产肉性能,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首选优质安全猪肉,通过添加乳酸菌可提高猪健康状况,提升猪肉品质。张天阳等[27]研究了乳酸菌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乳酸菌可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对饲料转化率有提高趋势,对猪的成活率有改善,且可提高育肥猪的阶段收益,提高胴体长,对眼肌面积有提高趋势,对猪肉嫩度和总胶原含量有提高趋势,可提高肌肉肌苷酸含量,可改善肌肉滋味,有降低猪肉中总胆固醇趋势,有升高肌肉中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的趋势,可提高猪肉的抗氧化性,减少肉中过氧化物的产生。相伟等[28]的研究结果表明:饲喂乳酸菌能够显著提升猪肉的风味和营养等品质特性,其作为商品肉猪肉质改良的饲料添加剂具有独特的开发利用价值。

4 展望

乳酸菌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菌种活力不稳定,活菌制剂的保存及饲料成分对乳酸菌制剂的影响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人们对猪肉品质及安全关注程度的提高,在国家限用和逐步禁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乳酸菌作为安全性能最高的益生菌,具有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动物免疫力、生产性能等作用,具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成本低的特点,在养猪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培培 王建华 张宝 李和刚

第4篇:养猪生产技术

1. 了解猪的类型和品种特征,熟悉猪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和选种和引种使用的方法。

2. 掌握猪的生物学特点和生产流程,熟悉猪的一般饲养管理原则、饲喂方法,种公猪和繁殖母猪、幼猪及肉猪生产、工厂化养猪的生产特点、饲养管理方式和方法;

第一节 猪的特性:

一、生物学特性

二、行为特点 第二节 生产流程:图示: 第三节 生产性能及其选育:

1.繁殖性能 窝产仔数 仔猪成活率 初生重和初生窝重 断奶重和断奶窝重

初产日龄和产仔间隔 母猪的年产仔头数 2.生长肥育性能 生长速度 饲料转化效率 3.产肉性能 背膘厚度 屠宰率 胴体瘦肉率 眼肌面积

肉质性状(肉色、大理石纹、PH值、系水率(失水率)、肌肉嫩度)

4.体型外貌 毛色、耳型、体尺(体长、身高、胸围、腹围、管围); 遗传缺陷(致死、半致死、隐性基因、半致死基因等)。

5.猪的性能测定 标准环境条件 测定信息、测定结果的使用

测定方式 测定指标 操作规程

6.育种值估算 遗传参数 育种值 选择指数 动物模型(BLUP) 7.种猪的选择

种猪选择 体型外貌、繁殖性能、生长肥育及胴体性状

后备猪选择 断奶阶段 六月龄阶段 繁殖阶段

终选阶段

第四节 品种及其利用 1.地方猪种类型及特点 2.地方猪种的特性

3.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内容 方法(原位保存法、非活畜保存法、与利用相结合)

资源的利用(杂交优势利用、培育新品种(品系)的素材、特殊用途的利用) 4.国外引入品种

引入的主要国外品种简介 长白猪 大约克 杜洛克 皮特兰 汉普夏:

引入品种的特性 引入品种的利用

5.国内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地方品种——选育——新品种。

三江白猪 湖北白猪 苏太猪 上海白猪 北京黑猪 东北花猪 赣州白猪等

6.猪的品系繁育 群体继代选育 品系的保持和利用

7.猪的杂交优势利用

杂交优势利用的目的 杂种优势现象主特点

杂交优势利用的主要环节

畜禽的繁育体系(育种场 核心群 繁殖场 扩繁群 商品场 生产群)

第五节 猪的营养与饲料 1.饲料营养物质及其分类: 2.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 3.饲料的初步加工与调制:

4.饲养标准

5.日粮配合与配合饲料:

第六节 猪的繁殖技术

1.种猪的繁殖利用 性成熟与体成熟 种公猪的利用 种猪的利用年限: 2.母猪的发情鉴定及适时配种 性周期 待配母猪的普查 交配时间决定

3.妊娠诊断 观察法 借助妊娠诊断仪 妊娠期和预产期计算:

4.分娩 分娩前的准备 母猪的临产表现 接产技术 接产 假死仔猪的急救

5.母猪的繁殖障碍 繁殖障碍的表现形式 提高母猪繁殖力的主要措施

第七节 规模化养猪的基本条件: 1.猪的环境条件: 2.养猪生产的设备:

3.猪场的环境保护:猪场环境污染 粪污处理 猪场环境保护

第八节 各类猪群的饲养管理

1.公猪的饲养管理(环境、营养、疾病、管理)

2.母猪的饲养管理

配种母猪 配种 妊娠母猪 哺乳母猪 母猪的泌乳规律 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3.哺乳仔猪 初生仔猪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 初生仔猪的护理 哺乳仔猪的护理

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特点 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4.断奶仔猪 早期断奶 断奶期的饲养管理(三过渡):

5.生长育肥猪 猪体组织的变化 肉猪育肥技术: 第九节 规模化猪场经营管理

1.经营类型 猪场经营类型选择 断奶仔猪的生产 育肥猪生产 自繁自养 种猪生产

2.经营规模 猪场经营规模的确定分析法 盈亏平衡点分析

效益盈亏平衡点

第5篇:《养猪》教案--种猪生产

第三节:种猪生产

目的:掌握种公猪和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重点:种公猪和种母猪的选择、饲养及管理技术

难点:掌握猪的一般饲养管理原则,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饲养

管理要点。

方法:讲授、自由讨论、实践 课时:10 过程:引入:种公猪和种母猪是用来做繁殖后代的亲本,在生产上一般数量较少,但要求的质量却很高。俗话说”母好好一窝,公好好一坡”这充分说明了种猪的作用巨大。 一.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目的:饲养种公猪的目的是使种公猪保持良好的种用体况及具有较强的配种能力,即精力充沛,性欲旺盛,能产生量多优质的精液,提高母猪受胎率,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仔猪。在自然交配的情况下,一头公猪一年可配母猪40~60头。繁殖仔猪500~600头或更多;如采用人工受精技术,一头公猪一年可配母猪600~1000头或更多,繁殖仔猪6000~10000头或更多。俗话说:“母好好一窝,公好好一坡。”这充分说明了公猪的作用巨大。因此,对种公猪必须进行科学饲养管理与合理利用,使“营养、运动与利用”三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充分发挥种公猪的种用价值。

(一)种公猪的选择

种公猪要求具有良好的繁殖力,产肉能力和健康的体质,所以必须从具有完整的育种资料、饲养管理环境好、卫生防疫规范的种猪场引进,以防其遗传性能

1 不稳定和有疾病的潜在威胁,;其次,再挑选的公猪必须具有雄相,身体健康,体质紧凑背腰稍短而深广,后躯充实,四肢强健粗大,睾丸发育良好。患有疝气,单睾和包皮积尿的公猪不宜做种猪用。

总之,优良的种公猪应具备两个最基本的能力:一是要有产生优良精子的能力,二是要有旺盛的性欲,二者缺一不可。

(二)种公猪的饲养

为使种公猪保持良好的种用膘情——中上等膘,健康结实,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生产能量多,质优的精液,应进行科学的饲养。 1.种公猪的生理特点

(1)射精量大

一次约250毫升 (2)交配时间长

一般为5~10分钟 (3)精液组成

精子占2%~5%水分约占97% 2.营养需要

首先应供给种公猪适当的能量,但能量也不可供应过多,否则,导致公猪体质过肥,对其繁殖性能极度不利。

(1)蛋白质对公猪的作用很大。如果日粮中蛋白质不足,会造成公猪精液量少,精子密度低,发育不完全,活力差,受胎率下降,甚至丧失配种能力。

(2)种公猪对维生素的需要不多,但维生素育种公猪的健康和精液品质密切相关。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公猪性欲不强,精液品质下降,不产生精子;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公猪对钙、磷的吸收,间接影响精液的品质;缺乏维生素E,睾丸发育不良,精子衰弱或畸形,公猪性欲降低,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引起睾丸萎缩与性欲减退。

(3)矿物质对种公猪的精液品质影响较大。缺钙会使精子发育不全,精子活力低下;缺磷引起生殖机能衰退,缺锰产生精子畸形,缺锌时睾丸发育不良,精子生成停止,缺硒导致精液品质下降,睾丸萎缩退化 3.日粮供应与饲喂技术

采用季节性繁殖的猪场,在配种前45天要逐渐提高营养水平,以改善猪体状况,提高配种能力,配种季节过后,可适当降低营养水平,但应供给维持种用体况的营养物质,种公猪的饲喂一般采用限量饲喂方式,常用的料型有湿拌料、干粉料,颗粒料等,日喂2~3次,注意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禁止喂发霉、变质、有毒的饲料。

(三)种公猪的管理

1.运动: 每天应进行1~2次圈外驱赶运动或在运动跑道中运动,每次约1小时,距离1.5千米,速度不可太快。

2.保持猪体清洁:每天应用硬毛刷刷拭一次。 3.定期称重: 了解其体重变化,以便调整日粮水平。

4.定期检查精液品质: 特别是在配种准备期与配种期,应每天检查一次精液品质,以便调整营养、运动及配种强度。

5.防治公猪咬架: 公猪咬架时应迅速用木板将公猪隔开,也可用水猛冲其眼部将公猪撵走。

6.防寒防暑:最适宜的 生活温度是18~20℃

二、种母猪的饲养管理

种母猪是用来做繁殖后代的母本,在生产上一般要求数量多、质量好。

(一)配种前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从仔猪断奶再到发情配种这段时间叫空怀期,这段时间母猪体能消耗很大,多数母猪膘情较差,急需营养补充,产后的后备母猪本身还没有达到体成熟,自身还在生长,又要为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泌乳做准备,对营养的需求也很大。因此,应该加强此期的饲养管理,促使空怀母猪及早发情排卵。 1.配前优饲

(1)短期优饲,即后备母猪配种前10~14d,在原日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精料喂养,尽可能减少每圈饲养头数,以防抢食,引起母猪体况的肥瘦差异。同时,每天坚持刷拭猪体,是母猪性情温驯,易于接近。

(2)配种优饲,可采用“配种优饲”,即配种前要加强营养,适当多喂饼类饲料与青绿多汁饲料,以利于增膘复壮,早发情,多排卵,及时配上种,时间约为一个月,甚至更长。 2.正确管理

空怀母猪有单栏饲养和群养两种方式。单栏饲养是近年来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的一种形式。即将母猪固定在限位栏内饲养,活动范围小,小群饲养是将同期断奶的母猪饲养在同一栏内,可以自由运动。由于爬跨和外激素的刺激,可引诱其他空怀母猪发情。这样便于根据爬跨等行为表现,鉴别母猪是否发情。 3.促进母猪发情排卵的措施

(1)改善饲养管理;加强营养,供给平衡日粮 (2)诱情:用试情公猪追逐、爬跨、刺激 (3)乳房按摩:每天早晨喂食后进行

另外,将不发情的母猪放入大圈内饲养,增加活动空间和范围,或驱赶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膘情,有利于发情排卵。

(二)母猪的配种

种猪的配种是提高母猪繁殖率和衡量猪场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益最关键的生产环节。

1.母猪的发情与排卵规律 (1)母猪发情规律。

①发情周期。母猪发育到一定年龄时所表现的性活动现象称为发情。性成熟而未妊娠的母猪,在正常情况下,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出现一定发情,直至衰老为止,这种有规律的性周期称为发情周期。如我国地方猪品种一般为18~19天,杂种猪为19~20天,国外品种(如约克夏猪)为20~23天。

②发情持续期。母猪发情持续期为2~5天,但因季节、品种、年龄而异 ③产后发情。仔猪断奶后,多数母猪在3~10天内发情。 2)母猪发情表现

开始时,发情母猪表现为兴奋不安,有时哼叫,阴部微充血肿胀,食欲减退,之后跳栏、爬跨、喜欢接近公猪,当公猪爬上其背时则安定不动。 (3)适时配种

技术人员或饲养人员用手压母猪背部或臀部,母猪呆立不动,或用试情公猪爬跨母猪,母猪呆立不动,即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木马反射。”即俗话说:“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

(4)配种方法 有自然交配(本交)与人工受精两种 ①人工辅助交配。

②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可提高优良种公猪的利用率,减少公猪的饲养头数,可克服公、母猪体重相差过大进行本交的困难,有利于杂交改良;有利于混精输

5 精,提高受精率;

有利于防治生殖道疾病的传播;有利于精液远距离运输;如果再行精液冷冻技术,可以长期保存优秀种公猪的精液。

(5)配种方式,在生产中,常用的配种方式有以下三种

①单次配种。在母猪的一个发情期内只用一头公猪交配一次,此方式在适时配种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的受胎率,并减轻了公猪的负担。其缺点是十分不保险,一旦配种时期掌握不好,受胎率与产子数都会下降。在生产中一般不提倡这种方式。

②重复配种。在母猪的一个发情期内,用同一头公猪先后交配2次,间隔时间为8-24小时。例如,上午八时配一次,下午四时再配一次,间隔八小时;或下午四时配一次,第二天上午八时再配一次,间隔十六小时;或上午八时配一次,第二天上午八时再配一次,间隔二十四小时。

这种方式比单次配种的受胎率与产子数都搞,这是由于在母猪整个排卵期内,输卵管内经常保持有活力的精子,使卵巢先后排出的卵子都能得到受精的机会,在生产中,大多数猪场对经产母猪都采用此种方式。

③多次配种。在母猪的一个发情期内,用同一头公猪交配3或3次以上。在生产中,三次配种适合于初产母猪,或某些刚引入的国外品种,三次以上配种并不能提高产字数,原因是配种次数过多,造成公母猪过于劳累,从而降低性欲与精液品质。据试验证明,在母猪的一个发情期内配种一至三次,产子数岁配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交配四次以后,产子数就明显下降了,交配五次以上,产字数明显下降。

(三)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6 从配种受胎到分娩这一段过程叫妊娠,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胚胎生长发育的需求,调整母猪的营养,以保证胚胎在母体子宫内正常发育,防治死胎与流产现象的发生,从而获得数量多、初生重大而健壮的仔猪;保证母猪在妊娠后期有良好的膘情,为产后哺育仔猪做好准备,对出产母猪还应注意其自身的生长发育。

1.妊娠诊断

(1)外部观察法。母猪配种后经21天左右,如不在发情,贪睡、食欲旺,易上膘、皮毛光、性温顺、行动稳、夹尾走、阴门缩,则表明已妊娠。个别母猪妊娠后有时会表现发情,此种发情称为假发情。

(2)激素测定法。在母猪配种后16-18天注射1毫升的乙烯雌酚未孕猪一般经二十三天后出现明显发情表现,怀孕猪则无反应。采用此法时间必须准确,尤其不能过早。

(3)超声波诊断:用超声波测定仪在母猪配种后20-29天进行,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感应效应,测定母猪的胎儿心跳数,从而进行早期妊娠诊断。实验证明,配种后二十到二十九天诊断的准确率约为80%,四十天以后的准确率为100%。

2.妊娠母猪的饲养

(1)抓两头带中间饲养方式。这种方式适合配种时较瘦弱的经产母猪,妊娠前期,一般在妊娠后的20~40d,可适当增加含蛋白质较多的精饲料,使母猪尽快恢复体力与膘情。妊娠中期可适当增加一些品质好的青绿多汁饲料与粗饲料。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十分迅速,母猪体重也增加较快,此时,应把精料量加到最大。这样,在整个妊娠期形成了一个“高—低—高”的营养水平。例如,某养猪专业户猪场的精料给量如下:妊娠前期(1—40d)每头每日1.25kg,妊娠中期

7 (41—90d )1kg,妊娠后期(91—114d )2kg。

(2)前粗后精饲养方式。这种方式适于配种前膘情较好的经产母猪。因为妊娠前期胚胎发育较慢,母猪膘情又好,又需要另外增加营养,此时可按一般的营养水平饲喂,青、粗饲料可以多一些。妊娠后期为了满足胎儿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可适当增加精料。这样,在整个妊娠期形成了一个“低-高”的营养水平。例如,某养猪专业户猪场的精料给量如下;妊娠前期每日每头0.75kg,妊娠后期,每日每头1.25—1.5kg。

(3)步步登高饲养方式:这种方式适合初产母猪与繁殖力特别高的母猪。因为初产母猪不仅需要维持胚胎生长发育的营养,而且还要供给背身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另外,繁殖力特别高的母猪,不仅胚胎需要营养物质较多,而且还要为泌乳做必要的储备。在整个妊娠期内的营养水平,是根据胚胎的生长发育与母猪的体重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到后期增加到最高水平。这样,在整个妊娠期形成了一个“低-高-高”的营养水平。例如,某养猪专业户猪场精料给量如下;妊娠前期,每日每头1.25kg,妊娠中期每日每头1.5kg,妊娠后期2kg。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妊娠期营养过于丰富,猪体过度肥胖,则会降低哺乳母猪的泌乳量。总之,根据生产中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以提高养殖效益。

3、妊娠母猪的管理

妊娠母猪的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做好保胎工作,防治机械性流产,这在妊娠后期尤为重要。

(1)单栏或小群饲养,单栏饲养时母猪从妊娠到产子前,均饲养在限位栏内。特点是采食均匀但不能自由运动,肢体病较多;小群饲养时将配种期相近、体

8 重大小和性情强弱相近的3—5头母猪,但在同一栏内饲养,特点是母猪能自由运动,采食时因争抢可促进食欲,但若分群不当,有些母猪的采食,会因胆小而受到影响。

(2)适当运动。妊娠中后期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母猪体质和胎儿发育,但在产前一周要停止运动。

(3)注重青绿多汁饲料的供应。在广大农村,青饲料的来源非常广,价格便宜,猪也喜欢吃,所以,在农村养猪,要适当利用这些资源,经验证明,在满足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供给的同时,给予适量的青饲料,可以补充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此外,青饲料号可以代替部分精饲料,降低饲料成本。但要注意,因为青绿多汁饲料中水分多,干物质少,大量采食容易造成能量不足,营养失衡。

(4)供给充足的饮水。要保证母猪充足的饮水。自动饮水器安装简单、花钱少、使用方便、卫生节水、效益高,主可以随时喝道干净的水,有自来水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

(5)做好日常管理,防治流产。饲养员对妊娠母猪要态度温和,避免惊吓,大骂,经常触摸腹部,为将来接产创造方便条件。每天刷拭猪体,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对初产母猪,产前进行乳房按摩,另外应每天观察母猪的采食、饮水、粪尿、和精神状态的变化,预防疾病发生和机械刺激,如挤、斗、咬、跌骚动等,防治流产。

(四)母猪的分娩、接产及仔猪的护理

1、母猪的分娩,母猪分娩时养猪生产中最繁忙、最细致、最重要、最易出问题,也是决定猪场效益高低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每头母猪安全分娩,使初生仔猪

9 成活率高,必须加强母猪分娩前后的饲养管理。

(1)预产期的推算。母猪妊娠期平均为114天,范围111-117天。①、“三三三”推算法,即3个月3周零3天

②、计算法,此法根据三个原则,完全根据公历来计算,因为公历闰年时只闰二月,既二月为29天,平年为28天,根据妊娠期为114提案来计算预产期,为此在生产中,应在预产期的前两天做好接产准备;如果日期不够减,再借一个月,不管二月是否是大月,一个月按30天借,计算法口诀是月份加4,日期减6,再减大月数,过2月加2. (2)母猪的临产表现。产前15-20天,乳房下垂、膨大、挺直,产前24小时出现絮窝、拱地、起卧不安、经常翻身、阴门红肿、频频排尿、乳房有光泽,用手挤第一对乳头可挤出乳汁,当最后一对乳头挤出乳汁时约6小时分娩,当母猪四肢伸直、阵缩时间逐渐缩短、呼吸急促时,说明即将产仔。 (3)母猪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A产房的准备B接产用具的准备C猪体的清洁与消毒

2、接产及仔猪护理

1)接产技术;接产人员应剪掉指甲、磨平、洗净再用2%的来苏尔消毒。还应做到(1)三擦一破(2)断脐(3)剪除犬齿(4)及早吃初乳(5)注意胎衣是否排尽,及时清理垫草。如遇仔猪冻僵可以用火取暖、口服或腹腔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20毫升。

2)假死仔猪的急救。仔猪产后呼吸基本停止,但心脏与脐动脉仍在跳动,这种现象叫假死。

①初生仔猪假死的原因。仔猪在母猪产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吸进产道内的羊水

10 与粘液,从而造成暂时性的窒息。

②急救技术。将仔猪口、鼻内的粘液与羊水用力甩出(或捋出)并擦干后再进行急救,而且急救速度要快,否则假死会变成真死。方法有:

A、人工呼吸法:用左手托起,用右手屈伸两前肢或前后肢,促其呼吸

B、吹气法:即向假死仔猪鼻内或嘴内用力吹气,促其呼吸(吹气时,最好用一个塑料小漏斗,这样,人的嘴就不易碰到猪嘴了)。提起仔猪的两后腿,拍胸或拍背,促其呼吸。

(五)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猪的哺乳期一般为30~42天。饲养泌乳母猪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保证仔猪正常发育,已获得较大的断奶窝重;同时,还要使母猪在哺乳后期保持一定的膘情(六七成膘),以使母猪在仔猪断奶后,能正常发情与排卵,以达到断奶后及时配种的目的。

1.哺乳母猪的饲养

(1)母猪产后的头几天,不宜喂的过多、过饱。

(2)饲料配合应多样化。

(3)适量多喂动物性饲料。

(4)饲料品质要优良。

(5)供给充足饮水。

(6)仔猪断奶前后的处理 2.哺乳母猪的管理 (1)安静舒适的环境。 (2)适当运动。

11 (3)每天清点仔猪。 (4)注意保护母猪乳房。

课后小结:这节课内容量大,但浅显易懂,技术性强,学员掌握的很好。对于猪的接产技术和仔猪的开食训练最好安排一次实习,这样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 布置作业;

1、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点?

2、哺乳仔猪的饲养?

3、培育仔猪的饲养管理程序?

4、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

5、配种前母猪的饲养管理 ?

6、猪只饲养密度?

第6篇:养猪生产投资指南

养 猪 生 产 投 资 指 南 概 述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猪种资源丰富,在猪种选育、饲养管理、猪病防治、猪粪处理和猪舍建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自1978年以来,我国养猪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在世界养猪生产中的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生猪年末存栏数为3亿头,占全世界的39%;出栏生猪1.6亿头;猪肉产量800多万吨;人均猪肉占有量9.O千克。1997年我国生猪年末存栏数达4.7亿头,占全世界的50%;出栏生猪5.6亿头,占全世界的49%;猪肉产量4300万吨,占全世界的49%人均猪肉占有量34.8千克。然而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肉类占有虽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仅为世界最高水平(363.48千克)约丹麦的 1/10,约相当于美国的3/10,欧盟的4/10。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世界活猪出口大国,1990年活猪出口300万头,猪肉出口为12.42万吨,猪肉罐头为9.09万吨。出口的主要市场位于我国周边地区,有朝鲜、俄罗斯等东南亚和欧洲国家,还有香港和澳门等地区。事实上世界肉类食品市场的空间还很大,如我国近邻的日本,就是世界第一进口猪肉大国,另外德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都是猪肉进口国。因此,随着我国养猪生产的规模化、节约化、科学化,随着养猪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防治能力的加强、猪肉品质的改善,我国养猪业走向市场是完全可能的。 经 济 效 益 及 影 响 1.影响因数

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因数有市场需求,供销渠道,价格政策等;内部因数有猪种及其繁育技术,饲料和饲养技术,疾病防治及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等。

2.养母猪的效益与影响因素

①品种:母猪的品种和杂交组合不同,产仔数及仔猪育成率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我国地方猪种产仔数及仔猪育成率较高,而国外引进猪种的产仔数和仔猪育成率较低。

⑧市场波动情况:这不仅直接影响母猪本身的饲养成本,而且影响苗猪的销售价格和渠道,从而影响母猪的经济效益。

③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组织与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母猪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影响母猪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饲料来源与供应情况:饲料来源广泛,供应充足,能确保以较为理想的价格购入优质的饲料,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母猪生产水平。

⑤猪舍的利用率:如果一个猪场结构布局合理,猪群生产组织得法,则整个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均能确保高效。

⑥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以劳动定额(每个劳动力所饲养猪的头数)和每个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及产值来衡量。

综合来说,养母猪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断奶仔猪和淘汰母猪,支出主要有母猪本身和哺乳仔猪的饲料耗、种公猪和后备母猪的部分饲料消耗以及人工工资、医药、水电、猪舍折旧及共同管理费等。 3.养肉猪的效益与影响因素

从收支情况看影响养肉猪的经济效益有内部技术和经营管理以及外部市场诸因素。内部因素表现在肉猪生长的快慢、耗料高低、死亡多少等,这些受到猪种及其杂交组合、饲料营养、饲养管理技术、疾病防治技术所制约。外部市场因素表现在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的变化,其受饲料市场和猪肉市场上的猪粮比价、猪肉供求关系所制约。就要看上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何,当内部潜力充分发挥,并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就有可能赚钱,甚至嫌大钱。若对市场价格周期的估测正确,就有希望取得养肉猪的更大的经济效益。

4.生产盈亏风险及抵御

多年来,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是呈现波浪式的,周期长短段不一。分析多年猪价的波动,基本上是遵循“猪少价高,利大多养,猪多价低,利小少养”的轨迹变化的。为适应市场需要,抵御养猪生产的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开发饲料资源;②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商品猪质量;②加强基础建设,包括良种繁育体系和饲料工业体系、卫生防疫体系;④适度规模经营,加速产业化进程,开发深加工;⑤最好要能理顺猪粮比价,使养猪生产者有利可图,一般以不低于6:1,最好在7:1~8:1。养猪生产者应在生猪发展周期中估测猪价的波动,决策投入或退出、扩大或缩小养猪生产。当猪价低、利润少时,投资或扩大养猪生产较理想。而在养猪生产盈利高峰时,应逐步缩小甚至临时停止养猪生产,可谓“见好就收”。如决策得当,就可获取最大利润。

5.提高规模生产养猪的经济效益

规模养猪场要提高经济效益需从三个方面来抓,即降低饲料费用,提高母猪单产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规 模 养 猪 的 经 营 方 式

1.单一经营

单一经营是指仅生产某一类型的猪,如种猪扩繁场专门繁殖生产苗猪,而肥猪场则专门进行育肥。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考虑生产技术和经济效益。 2.综合经营

这类经营方式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体化养猪生产,即从经营原种猪、繁殖母猪到育肥猪;还有一种是在养猪生产的同时兼营其他产业,有较高的抵御养猪风险的能力,是我国目前养猪生产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1)专业户养猪生产经营 我国养猪生产经营中,专业户养猪占有重要地位。专业户养猪生产经营的规模,因各地的经济、技术、市场等条件的不同而异,从出栏几十头到几千头上万头不等,并且走综合经营道路,包括养猪与养鸡、养鱼结合,养猪兼营豆腐生产,养猪兼养肉牛等形式,其经济效益均高于单纯经营养猪者。

(2)“公司十农户”养猪生产经营 “公司十农户”的养猪生产经营形式,即以公司作为经营者,农户作为生产单位,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进行养猪生产和经营。“公司十农户”的经营形式,已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养猪业的发展雏形。

(3)国营、集体养猪场 我国各地均建有省、市(县)级的国营和集体猪场,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采用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猪舍设备较好,生产经营者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的营销观念,并能根据市场变化,较合理地组织猪群生产。

(4)中外合资的养猪场这是一种资金、技术、设备高度密集,现代化的大服养猪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必须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外销市场,以保证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 3.经营规模的确定和制约因素分析

养猪业的效益是规模效益。我们提倡规模养猪,但规模养猪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管理、市场等的制约,因而既不宜规模过小,也不能过大,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建立一种适度规模猪场,以求用合理的投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所谓适度规模,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生产者所经营的猪群规模不仅与劳动力、生产工具条件等内环境相适应,而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供需状况等外环境相适应。生产者能把生产诸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用率和猪群生产性能,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目标。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比较适宜的养猪规模,因各地饲料资源、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饲料和生猪价格等不一样,规模养猪经济效益也有高低,因而适度规模也有差别。在经济发达地区,专业户养猪以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较适宜,获得的经济效益较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年出栏肉猪30~50头的规模,亦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养猪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在竞争中求发展。 4.工厂化规模养猪生产工艺流程

目前我国工厂化养猪有三种工艺流程(1)两段饲养、一次转群。哺乳母猪在仔猪断奶后转移到空怀猪舍,仔猪留在原圈饲养一段时间,转至育肥猪舍,饲养至出栏。这种饲养流程,只有一次转群,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和增重,但母猪舍利用率不高,要有较多的母猪舍面积。 (2)三段饲养、二次转群。仔猪断奶后,转至培育猪舍,饲养一段时间后,再转至育肥猪舍,饲养至出栏。这种流程,可。 减少母、仔猪在分娩猪舍的时间,提高了母猪舍的利用率。(3)四段饲养、三次转群。仔猪断奶后,转至培育猪舍,再转入育成猪舍,最后转至育肥猪舍,饲养至出栏。这种流程,可减少母、仔猪在分娩猪舍的时间,提高母猪舍的利用率,减少猪舍的建筑面积,从而降低投资,但因多次转群易引起应激反应,不利于仔猪的生长和增重。 5.产品与市场营销

猪产品的营销是指猪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目前,我国猪产品的形式主要有:

①活猪:这是最直接的产品类型,其营销工作搞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生猪的发展和生产者的利益。活猪经屠宰后可直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也可经过加工处理再进入市场。

②分割肉:即将顺体按各部位进行切割、修整后的肉。分割肉可进行冷藏加工和包装,便于长途运输,用于供应国内外市场,而且是深加工肉制品的原料肉。

②小包装肉:这是一个新兴的品种,它改变了传统的现切现卖的习惯,产品种类相当多,有大排、小排、精肉、肉丝、肉糜、蹄筋、猪腰、猪肝、猪肚、大肠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我国猪产品的营销渠道主要有直接销售渠道(自产自销)和间接销售渠道。 投 资 决 策 与 计 划

养猪生产的投资决策与计划,包括决策目标与具体实施计划。决策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决策目标;②拟定各种被选方案;②对各方案进行选择;④决策方案的实施与反馈....

(1)基础条件与投资目的 投资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包括自然、经济和技术的潜力。

(2)市场调查分析 在进行决策之前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包括对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与习惯的调查,对产品和产品价格的调查等,分析过去一段时间该地区、所在省市甚至国内外的市场波动情况,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市场走势。

(3)猪场性质、任务、经营方式和规模的确定 要明确猪场的性质、任务和经营方式。一般分专业化场和综合性场两类,专业化场包括原种场、繁殖场和育肥场等类型。可通过盈亏平衡点分析确定产量和成本的变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 定猪场的经营规模(见图).....看图请点击

(4)建设内容和投资经费概算及经费来源 根据原基础条件和生产实际需要决定建设项目的内容.投资经费概算,包括总投资、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折旧、产品成本和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等。经费来源一般有自筹资金、申请项目资金和贷款等形式。

(5)投资期限及工程进展决策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拟投入的资金进行投资期限分析,要根据资金、规模、发展方向等情况,考虑资金的分步投资与工程的分步实施。

(6)预期效益在前面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预期效益核算,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两种方法。一般常用静态分析法,就是用静态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主要指标公式如下: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投资总额)x100% 劳动生产率=(年利润/投入劳动力)x100% 投资回收期=投资总额/平均年增加收入 主产品(猪)年收入=单位产品价格x产品数量 投资收益率=[(收入-经营费-税金)/总投资]x100%

(7)评估 为了尽量避免投资失误,在进行上述各步骤以后,可以得出相对完善的决策方案,但还应邀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从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情况,对项目的必要性和投资方向进行评估;从资源情况、场址选择、技术和设备选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项目技术上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通过经济效益的分析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最后可做出项目的评估报告。

第7篇:养猪生产环境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养猪生产已从一家一户放牧散养的传统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化。而生产环境恶化成为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了生产环境存在哪些问题之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和治理养猪生产环境的措施与办法。 养猪生产的环境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国养猪生产在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养猪向现代化养猪生产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对环境重视不够,导致生产环境恶化,现在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养猪场环境不好,可以造成疾病的流行,生产水平下降,生猪或猪肉出口受到限制,给养猪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我国养猪生产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猪场,为了解我国集约化猪场环境状况,在"八五"期间,中国农业大学王新谋教授等人主持课题,对我国集约化猪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猪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舍内环境 夏季高温、高湿、通风不足,冬季温度偏低、湿度大、通风差,舍内空气质量差。例如夏季7月下旬猪舍日平均温度都超标,其中有60%达30℃,下午2点达35℃以上;冬季产房和仔培舍内温度不足15℃。猪舍湿度高,冬季湿度90%以上;通风风速低、不均匀;因通风量不足,导致猪舍空气质量差,空气粉尘含量全部超标、细菌含量80%超标,菌群数超标严重,有的超标上万倍。

2、 场区环境 由于猪场的粪便和污水不加处理任意堆弃和排放,导致场区大气质量恶化,土壤和水也受到污染。如氨气含量夏季所有被测猪场均超标,冬季有67-73%超标。大气细菌含量也有90%的场家超过标准。 时过几年,养猪生产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改善。由于猪场环境问题严重,使猪场的生产力水平降低了10-25%,发病率提高1-3%,如果有大的疫情发生,经济损失极大。

上述问题说明在我国养猪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环境控制手段和环境工程设施落后,跟不上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例如猪舍冬冷夏热的主要原因是猪舍的外围墙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即猪舍不符合要求;夏季防暑降温一般采用喷雾、淋水、湿垫等结合通风进行,降温效果受空气湿度制约;冬季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猪舍的环境控制不是在保证温度的条件下,根据猪对湿度和空气质量要求进行通风量控制;而是以保温为目标,控制通风量,减少供暖的费用,造成通风量不足,空气质量差。有猪场因猪舍通风设计不合理,形成涡风区或短路,导致通风量不足。

此外,我国养猪生产在引进水冲或水泡粪便的养猪生产线时,没有引进环境控制设备和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导致舍内湿度过大,冬季失热多,夏季散热慢;粪便污水难以处理,造成场区环境污染,并危及附近地区。

二、环境治理措施

养猪业是一个利润较低的产业,现在养猪生产滑坡严重,如果没有国家投资,不制订环保等法规,靠养猪企业在现阶段很难彻底解决养猪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农业施用有机肥料和排污标准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使猪场的粪污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得到合理利用。还应逐步调整养猪生产结构和区域,使养猪场由城郊转移到农村,发展农村专业化设施养猪场,使粪污就地消纳,促进农牧良性循环,做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养猪场来说,要适当增加环境控制的投入,加强对养猪生产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1、 高温情况下的饲养管理措施

(1) 提高日粮浓度 由于高温引起采食量下降,产热增加,因此,必须根据采食量减少情况,相应提高日粮浓度,特别是能量和维生素水平。维生素B族和C,对防治应激有一定效果,但高温时,维生素A、D、E、及某些B族维生素易破坏,故增加日粮维生素含量时,还应考虑此因素。

(2) 增加饮水量 在高温情况下,猪以蒸发散热为主,保证充足而清凉的饮水,是有效的防暑措施之一,一方面是保障蒸发散热的水分需要,另一方面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机体降温。在不采用自动饮水器时,应勤清刷水槽,勤换水。

(3) 减少饲养密度 组群过大和饲养密度过高,均可加重热应激,因此,在可能情况下,夏季应适当减少饲养密度。

(4) 在饲养管理操作规程上,一方面应采取早晚喂饲;另一方面应及时清除粪尿污物,经常冲圈,采用厚垫草饲养方式时,应及时添撒或更换垫料,避免饮水器具漏水,以防止高温加剧热应激。

(5) 加强通风以促进蒸发和对流散热,可结合通风采取喷雾、湿垫等降温措施。

(6) 改进猪舍的遮阳、通风和隔热设计,也可采用淋水、设淋浴或浴池等降温设备。

2、 低温情况下的饲养管理措施

(1) 低温使家畜采食量增加,但散热量也增加,因此,不能因采食量增加而盲目降低日粮浓度。

(2) 在可能情况下加大饲养密度注意防潮,及时清除粪尿,减少饲养管理用水;有条件的也可以使用垫草。

(3) 由于冬夜漫长而寒冷,饲喂时间安排应提前早饲和延后晚饲,或增加夜饲。 (4) 加强猪舍门窗管理,风门加设门斗或门帘,防止孔洞和缝隙形成贼风。

(5) 如果冬季猪舍温度达不到生产要求,就应该采取供暖设备供暖,可采用水、汽、电等集中供暖,也可以采用热风炉保温箱等局部供暖设备;有的猪场采用水暖作为热交换器,通过正压通风将热风送入猪舍,夏季可以通入冷水,向猪舍送冷风。如果猪场规模不大,也可以采用火炉,火墙、烟道等更省资金的做法。

3、 空气质量控制

猪舍中空气质量差主要是由于有毒有害气体、尘埃和微生物造成的。为了减少猪舍空气中这些有害物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杜绝其来源 采用干清粪工艺、合理设计清粪排水系统,减少产生量;也可以使用除臭的生物制剂、药物等除臭剂,通过混入饲料食入或喷撒在粪便上,减少污浊空气的产生量,现在生产上已有应用;还应注意管理操作,减少粉尘的产生。

(2) 尽快排除 首先加强环境管理,及时清除和妥善处理粪尿污物。其次应做到合理通风,排除水汽和潮湿空气,尤其是冬季尽量通风,有时高湿度的潮湿空气对猪的影响比低温还严重,但通风不能使猪舍低于生产临界温度(成年猪舍≧0℃、产房和仔培舍≧15℃);通风是改善舍内小气候状况的重要措施,养猪场应高度重视。还要定期进行消毒、净化空气环境,消灭或减少病原微生物。

4、 改善场区环境

(1) 猪场合理规划布局 在建场时总体设计合理,其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就合理。对规划布局不合理的猪场一定要进行改造,使其布局尽量合理,如功能分区要合理,净、污道应分开,排水要合理通畅等。这是场区环境好的根本保证。

(2) 合理处理和利用粪便等废弃物 猪场的粪便污水可以用做肥料,能源(沼气)、生物利用(养鱼)等,小型的猪场产生的粪污量少,可以直接利用,靠自然环境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大型的猪场产生的粪污量大,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减少对场区环境的污染。还应对粪污加强管理,粪场要设粪棚,避免雨水冲刷;粪便要尽快运走处理,避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大型猪场也可以建一个有机肥加工厂,把粪便等废弃物加工成高效有机肥,既合理地处理了粪污,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绿化是净化空气的有效措施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低温度10-20%,减轻热辐射80%,减少细菌含量22-79%、除尘35-67%、除臭50%、减少有害有毒气体含量25%,还有防风防噪音的作用。可见,绿化对于防暑降温、防火防疫,调节改善场区小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作用。另外,猪场的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环境优美、人的心情舒畅,工作效率高。猪场的绿化有:

1)场界林带,在场界周边种植乔木和灌木混合林带,防风林带设在冬季上风向(防冷风)或夏季上风向(防风沙),宽5-8米、3-5行。

2)场区隔离林带,在隔离墙内外种植灌木及乔木,宽3-5米、2-3行,起分隔和防火作用。

3)场内外道路两旁的绿化,种植树冠整齐的乔木或亚乔木1-2行,靠近猪舍地段的绿化应考虑不妨碍通风和采光。

4)遮阴林,在猪舍之间种植1-2行乔木或亚乔木,树种根据猪舍间距和通风要求选择。

5)藤蔓植物及种花草,在猪舍墙上种藤蔓植物、在裸露的地面种草,夏季可以防暑;优质的牧草可以作为饲料,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种草坪和花可以美化环境。

在养猪生产中,采取任何环境控制和改善措施,都可能增加生产成本,但同时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20-30%,养猪企业应该不断探索一次性投入、提高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找到最佳投资方式。企业的效益除受市场影响外关键是降低生产运行成本,例如有些猪场仔猪保温采用250W的远红处灯泡或远红外板,如果将两个远红外板串联使用或用100W远红外板,能够满足仔猪的要求,一个万头猪场一年可节约电费10万元。所以养猪场有必要适当投资改进环境控制措施,增加经济效益。

第8篇: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及防控

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猪场排泄物带来的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已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制约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养猪生产的主要污染是其排放的粪尿、污水及有害气体。一个年产万头肉猪的猪场,年排污量至少3万吨以上,即相当于每年向周围环境排放约108吨氮和30吨磷。每天向大气排放氨35.3千克、硫化氢32千克以及大量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这么多的排泄物,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水体、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成为严重公害。

养猪场污染防控措施,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注重生态效益合理选址与规划是解决污染的先决条件。新建猪场时,场址要远离水源、城市、工矿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1公里以上。选择场址要保持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无污染、排废方便,且距离农田、果园、菜地、林地或鱼池较近,便于粪污及时利用。既要着眼于近期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环境、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排污及配套设施规划在内,充分考虑粪污处理与利用的环境。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猪场对粪污的消纳能力等考虑,只有合理的猪场规模,才有效益,一般肉猪场以2000~3000头为宜,大型猪场以5000~10000头为宜,不宜过于集中。

2.推行干集清粪工艺,粪尿分开从清污方式上减少排污总量干(鲜)猪粪由人工收集,经清粪道清除,尿及污水从地下水道流出,养分损失小。经调查,一个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每日排污量为:水冲清粪方式为150~200立方米/天;水泡清粪方式为100~120立方米/天;人工干清粪方式为50~60立方米/天。由此可见,采用人工干清粪方式比其他两种方式可减少排污总量的

1/2~2/3。改进饮水系统,增加防漏装置,避免饮、漏水与粪便的混合,也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3.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着田”有较好生态效益。发展现代化养猪,必须和传统养猪相结合,充分利用猪的粪尿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茶)、猪-沼-菜”等养猪生态模式。猪场排出的粪尿污水导入一级处理池(沼气池或酸化池)后,通过污水管进入集中处理工程,以厌氧为主体工艺,结合氧化糖等处理系统。一般通过处理后的水,可作农田灌溉用水,也可达标排放。同时利用部分沼液作为周边果(菜)园的肥料,实现粪便污水的多层次利用,可有效地控制污染。

4.利用酶制剂,降低氮、磷的排放猪饲粮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盐形式存在,由于猪体内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种酶,所以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磷几乎不能被猪利用,在饲料中必须添加大量的无机磷(如磷酸氢钙)才能满足猪的生长所需,这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由于磷的大量排出,造成环境的污染。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以将植酸磷水解为游离的正磷酸和肌醇而被吸收,从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间接缓解了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另外,饲料中的植酸还是一种抗营养因子,饲料中的矿物质元素(如钙、镁、锌、铁等)常与植酸形成稳定的植酸盐而存在,利用率极低,而且植酸也干扰蛋白质、氨基酸的吸收。利用植酸酶能提高猪对蛋白质、钙、铜、镁、锌等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对减少臭气排放和减轻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5.利用有机微量元素,降低铜、锌等重金属的排放由于高铜、高锌能促进猪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因此被许多国家普遍使用,这是造成养猪场铜、锌等金属元素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机微量元素的开发利用为解决铜、锌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有机微量元素是金属元素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有机酸、多糖衍生物等配体通过共价键和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具有稳定性好、生物利用率高、抗吸收干扰等优点。低剂量的有机铜、有机锌可以代替高铜、高锌的促生长效果,而且可极显著降低猪肝脏和粪中铜、锌含量,所以从猪的生长和环保来看,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6.采用生物除臭,减少臭气和有害气体污染沸石是天然矿物质除臭剂,它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具有离子交换性,可以交换吸附一些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对畜禽消化道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也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大大减少粪臭。将微生态制剂加入饲料中,不仅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还可增强畜禽的免疫力和抗病性,而且在环保方面,可降低氮的排泄量,明显减少粪尿臭味,有效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净化生态环境。

7.抓好猪场的绿化工作场地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和吸附50%左右的粉尘,还可改善圈舍小气候,达到遮阳、降温作用,搞好畜禽场绿化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净化场区空气。■

(江西奉新县畜牧水产局330700杨俊敖礼林)

第9篇:现代工厂化养猪生产管理规程

第一章

工厂化养猪生产工艺流程

第二章 每周工作日志

周六

1、 更换全场所有消毒药液,全场卫生大扫除,大消毒。

2、 每周例会、卫生大检查,由场长组织考评。 周日

1、 检查、维修、保养所有设备、器械、用具。

2、 配种怀孕舍调整母猪群(配种后4周及临产前4周)。

3、 保育仔猪转入育肥舍。

4、 分娩母猪和仔猪断奶。 周一

1、 各岗位调群

2、 后备种猪转入配种舍

3、 产前5-7天的母猪转入分娩舍 周二

1、 全场疫苗注射

2、 业务培训(晚上)

周三

1、 更换各岗位及幢舍门前消毒液,脚浴盆药液。

2、 内部卫生大扫除。

3、 消毒。

4、 上报淘汰猪计划。 周四

1、 分娩舍母猪和仔猪断奶。

2、 各岗位调群。

3、 淘汰猪。

4、 业务培训(晚上)。 周五

1、 临产前5-7天的母猪转入分娩舍。

2、 全场各岗位盘存,上交周报表以及每周工作总结。

3、 上报下周用料计划。

第三章 配种怀孕舍操作程序

一、每天工作日程

(一)喂料

1、喂料前先总体观察一下猪群,做到心中有数。

2、喂料量以每天2-2.5kg为标准,根据公、母猪的全况,肥瘦和食欲适量增减,空怀2kg左右,妊娠前期3-12周2.0-2.2kg左右,妊娠后期(即84天后),饲喂哺乳料3kg,配种后2周,喂料量为1.5kg左右,种公猪喂料量为2.5-3.0kg。夏秋酌多,冬春酌增。

3、给便秘的母猪以及产前一周的母猪服缓泻剂,每天15-20kg,硫酸镁或30+50g人工盐。如果情况不严重可不考虑。

4、喂完料后,记录吃食不正常的猪只,必要时进行治疗(由兽医等专业人士操作)。

5、清扫走道,将撒落在走道的饲料集中,若没有变质的可重新喂给猪吃。

6、清除料槽内未吃完的饲料,清洗饲料槽,保持槽内清洁。特别是料槽的拐角易积料发霉。

(二)清除粪便和检查猪群

1、清除地板上粪便并净积于门后的烘便铲走,一定要保持地板上无积粪。

2、检查发情与返情。应在母猪后面逐头检查,要特别注意配种后18-24天和38-44天的母猪。

3、检查患病、跛行、流产阴道炎的猪只并做必要的记录。

(三)治疗病猪

给每天发现的病猪或旧病猪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处理。

(四)配种

1、将断奶后4天的母猪赶往公猪栏里试情或交配。

2、对已配过的母猪做第

二、三次交配。

3、复发情、棘手的母猪及后备母猪,原则上每天上下午各交配一次,连续配种三次。但最低也要保证配种2次,以确保产仔数。

4、将未发情的断奶母猪,怀孕阴性及计划配种的后备母猪,用公猪刺激发情或其他方法尽量使空怀母猪数减到最少。

5、填写母猪配种记录卡,每组使用一种颜色,不同颜色的配种卡及时交替使用。

6、下午上班后,再次检查猪群及治疗病猪。

7、饲喂青饲料,一定要将青饲料清洗干净并切成小块方可饲喂。

8、调整猪群,将赶走猪的空栏重新调整,并将公猪轮流赶往运动场里运动。

9、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注意防寒,夜晚注意观察猪群,以及每天上下午记录舍内温度。

二、每周工作日程

周六

1、大扫除、大消毒、更换门前消毒液。

2、每周例会。 周日

1、接收断奶母猪

2、怀孕母猪转群(配种后4周及产前4周的母猪)。

3、检查、保养器械设备。 周一

1、转入后备种猪。

2、临产母猪转入分配舍。 周二

1、各猪疫苗注射。

2、冲洗公猪栏,夏季每周一次,冬季每月一次。 周三:

1、大扫除、消毒。

2、淘汰猪计划申报。 周四

1、接收断奶母猪。

2、淘汰母猪。 周五

1、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

2、盘存、本周报表、总结和下周计划。

三、配种怀孕舍管理指南

(一)种公猪的管理

1、需要数500头母猪所需要的繁殖公猪为25头,每周交配1头母猪用1头公猪,按每周配种25-28头母猪,以25-28头公猪为宜。包括后备公猪,若采用人工授精,公母比例以1:80-100为宜。

2、使用年龄及合理使用。

使用时体重要求120kg,日龄达240天。进入配种舍后要有四周时间的适应期,建立稳定的微生物区系,才可作用配种。开始使用的1-5周内可每周使用二次,相隔2-3天,成年公猪每周使用3-5次为宜,最好是使用一天停一天或使用二天停二天,要耐心调教新公猪。

3、饲喂:每天每头给2kg料为标准,过肥的少于2kg,体况瘦的可在下午增加0.5-1kg料。偏肥、偏小的酌减,偏大、偏疫的酌增。每年的5月到9月份每天可增喂1枚生鸡蛋。

4、合理的运动。

种猪必须每猪1栏,每栏≥15m2,每星期要有二次轮换在公猪栏里喂养以得到充分的运动。不要将公猪整个星期或长期养在母猪栏内,更不能将2头以上的公猪养在一个公猪栏的范围内。

5、配种的辅助。

从公母猪放入配种栏的那一刻起,配种员必须自始自终守在旁边,一旦开始爬跨立即给予辅助,用脚(腿)顶住公母猪,以防止在交配过程中公猪抽动过猛使母猪承受不住而中止交配。因此,配种时必须严格遵循配完一头再开始配另一头的原则进行。

在做辅助阴茎插入阴道时,用手指做个圆圈引导阴茎插入阴道,切不可抓住公猪阴茎作牵拉引导。

6、配种时要根据母猪的体况、大小、四肢的情况来选择公猪与之交配,确保交配过程稳定,时间尽可能地长。

7、在商品群生产中应该用2头以上的公猪来配1头母猪。例如:A公猪好,B公猪较之差,那么母猪断奶后发情第一天上午用B公猪配,第二天才用A公猪配,这样可以赶在母猪排卵前6-12小时配以品质优良的精液,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另外,在炎热季节,配种应在当天清凉时间(早、晚)进行。

8、每季度参照配种受胎率,估计评定公猪的优劣,每个月一次采集公猪精液检查,及时淘汰繁殖性能差的公猪。

9、驱虫与免疫。使用驱体外寄生虫药每月喷一次体表;每年驱体内寄生虫两次;按规定准时注射各种疫苗,做好记录。

(二)母猪群的管理

1、喂料:通常每天给予2.5kg料为标准,以控制一致的良好体况,肥了要减料,瘦了要加料。

2、配种:首先将断奶4天后的母猪配种或试情,其次交配

二、三次配的母猪,棘手母猪,复发情及后备猪,应选择发情稳定的猪只,不要强迫交配,强迫配种难以受孕而又容易招致损伤。体型较小和四肢力量不足的母猪,应选择较小的公猪和性情温和稳定的公猪。

断奶母猪一天配一次,连续二天。而复发情、棘手母猪,后备母猪则要一天配二次即上下午各配一次,连配二天,可能的话第三天再配一次,人工授精的可每间小时输精1次。

3、复发情的检查。检查的最好时间是在每天早上喂料之后,检查时从母猪的后面使所有的母猪站立起来,特别注意母猪的精神,外阴的变化及阴道分泌物。发情的母猪精神兴奋、爬栏、嘶叫、接受压背及两耳秒断地竖立,外阴肿胀、潮湿、性兴奋增加时有透明粘液流出,有粘稠感。特别注意配种18-24天和38-44天的母猪,当然不可忽视其它母猪,如流产、子宫阴道炎等疾患亦同时检查,便于其后进行处理,部分母猪表现复发情可能会迟于21天,因为母猪配上种几天后胚胎死亡,最常见的是发生在配种后一周内,因此这些母猪可能在上一次配种后18-24天时复发情。

4、刺激发情。对猪舍饲养四周后需要配种的后备母猪应移到公猪栏前面的猪栏,对移近六周后仍未发情的后备猪、断奶两周未发情的断奶母猪,30天怀孕检查阴性的母猪应3-5头集中在一个公猪栏里,通过饥饿24小时或相互打斗刺激发情。可每天用一头公猪去追赶,但不可以以公母猪混养,以免引致损伤和偷配。

5、淘汰原则。正常的生产流程,允许每年有30%母猪淘汰,通常地应将那些在生产记录(分娩记录和母猪简历表)中表现生产性能差的母猪,四肢及全身患病难以康复,二次以上流产,二次复发情、二次阴道炎(子宫炎)、进入配种舍90天未配上种的后备猪、48天未配种的断奶母猪以及新引进的后备母猪群中阴户发育不良、体型和生产较差的猪只等都应给予淘汰。另外,对于多胎老龄,生产水平下降的母猪亦要有计划的淘汰。

6、驱虫和免疫。喂服驱虫药驱虫时,要投以准确的剂量,切不可马虎估量,以防发生中毒。各种疫苗的使用按要求进行,最好与保育舍的免疫注射取得相应的一致,以免浪费疫苗。

7、清洁和消毒。每周全面清洁一次配种舍,包括地板、墙壁、天花板、风扇百叶窗及其它设备,每年要全面清洗一次,每月大消毒一次。

(三)以下情况的猪只最好抽血送诊断室作常规检查

1、后备猪进入配种舍之前。

2、生产种猪的生产线,断奶母猪在赶出产房之前必须全部制备送检。其它生产线对断奶母猪的普查则由诊断室根据不同时期通过技术部指令安排进行。

3、复发性母猪、子宫阴道炎母猪。

4、公猪每年抽查二次。

(四)每季度最后一周末清点种猪存栏数。

一、每天工作日程

(一)应急处理:检查母猪和小猪情况

1、检查产房温度,根据保温箱和室内的温度,来挂上和拆下红外线加热灯,或仔细察看保温板上温控器温度。

2、检查母猪(特别是正在分娩的)和仔猪是否需要和紧急处理。

3、清除胎衣,移走死亡小猪,同时做好产仔记录。

第四章

分娩舍工作日程

(二)清除旧饲料,将母猪料槽内的剩余饲料清走,特别是变质的饲料。

(三)根据下列情况给母猪喂料

1、食欲。对食欲较差或不食的母猪减料或停料,并把信息传递到专业负责人。

2、母猪体况:较肥的减少饲喂量,较瘦的增加饲喂量。

3、分娩日期:(1)产前每天上下午各1kg;(2)分娩当天停止喂料;(3)产后第一天上下午各0.5kg,第二天上下午各1kg,若能吃完,则逐日增加料量。

4、带仔数,6头以下3.5kg,7-8头5kg,9-10头6kg以上,10头以上每增加一头加料1kg。

5、断奶前2天逐步减料至断奶当天停料。

(四)给下列母猪喂轻泻剂: (1)未分娩母猪; (2)产后5天内的母猪; (3)便秘的母猪;

(五)记录吃料不正常的母猪。

(六)将所有的母猪赶起来(正在分娩的母猪除外),吃料,饮水。

(七)检查记录卡并作记录

(八)铲去母猪后面及栏内的粪便,保持栏内卫生清洁干净。

1、从仔猪最小日龄的产房和健康仔猪栏开始。

2、最好一个产房使用一把铲,用完后冲洗干净并消毒。

3、对仔猪腹泻栏内要进行消毒,如撒生石灰等。

(九)给小猪喂料

1、仔猪5日龄开始调教喂料,以少量多餐为原则,不要一次性投放过多,每天5-6次,且要求此阶段的饲料的质要好。

2、清除仔猪槽内的旧料,特别是被粪便污染的料一定要清除到栏外,换上新鲜料。

(十)检查母猪

1、检查乳房:每天都要对产后一周以内的母猪,厌食、乳房红肿的母猪,所带仔猪发生下痢及生长不良的母猪作乳房检查,是否有坚硬、红肿、发热的症状。

2、检查阴道炎:有无不正常的阴道排泄物和肿胀的外阴。

3、对吃食不正常的母猪作全面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外伤处理:对有外伤的母猪要进行护理和药物处理。

5、观察正在分娩的母猪,是否因难产而需助产。

(十一)检查小猪

1、腹泻:认真查找原因以便对症治疗,如因母乳质量,饲料品质,寒冷等原因,且必须逐头仔细检查。

2、跛行:外伤,畸形或疫病等。

3、生产不良:吃奶不足或疫病等。

(十二)对检查发现不正常母猪和仔猪进行治疗和处理。

(十三)下班后立即移走胎衣或死猪。

(十四)给出生后72小时内的仔猪作如下处理:

1、剪牙:在吃奶前进行,将小猪上下鄂各4个犬齿剪去,要求平整。

2、断脐带:钝性断去过长的脐带,留约4厘米左右,涂上碘酒。

3、注射铁剂:必须用9号针头按要求全部注射到肌肉中,可用手指按住注射部位片刻,以免铁剂外溢。

4、阉割:将不留作种用的小公猪去势,喷上碘酒。

5、断尾:留约1-1.5厘米长尾巴,喷上碘酒。

6、打耳号:留作种用的打上耳号。

7、填写分娩记录。

(十五)时刻检查室温及其他设备。

(十六)调整仔猪:根据仔猪的大小,出生日期,数量进行调整,避免将有腹泻的仔猪调到健康窝中去,初生仔猪要让其吃上初乳后方可寄养。 (十七)对分娩室的母猪要进行药物处理,即缩宫素+青琏合剂。

(十八)喂料:记录每头猪的采食情况并作处理。 (十九)检查未分娩的母猪:检查近期要分娩的母猪的乳房和清洗外阴以便作好产前准备。

(二十)对用过的器械用具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二十一)注意仔猪的防压、防冻等。

二、每周工作日程 周六:

1、大扫除、大消毒、更换门前消毒液。

2、每周例会。 周日:

1、母猪断奶。

2、检查、维修设备。 周一:

1、调整仔猪群。

2、转入临产母猪。 周二:

疫苗注射。 周三:

1、清扫舍内卫生,消毒。

2、调整乳猪群。

3、更换门前消毒液。

4、上报淘汰猪计划。 周四:

1、母猪断奶。

2、淘汰母猪。 周五:

1、转入临产母猪。

2、盘点仔猪数,上交本周报表,工作总结及下周工作计划。

三、分娩舍管理指南

(一)母猪投料量的控制原则

1、进入产房而未分娩的母猪,每天可分上下午各投料1kg,不要多于2kg,因大小肥瘦而定。

2、母猪在分娩当天不要喂料。如产完仔可赶起来饮水。分娩后的投料量要以从少量逐渐增加的办法,让母猪每次能吃完所投饲料。分娩后1天上下各喂0.5kg,第2天各喂1kg,第3天各喂1.5kg,之后增至每天1kg或更多,要注意在母猪每次吃完投料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增加。

3、断奶前一周的母猪,视体况进行减料或加料。

(二)关于分娩的助产

1、缩宫素每次的使用剂量为10-20单位,必要时相隔30分钟加用一次,且必须由后海穴用长针头注射。注射后10分钟仍未产出小猪要立即检查产道及助产,以免因几头小猪同时挤在子宫颈中引致堵塞难产而增加死亡数。

2、人工助产: 必须按常规以消毒水清洗母猪后臂及外阴,消毒双手涂上润滑剂或戴上助产手套,动作要轻。产完后对该母猪可用高锰酸钾冲洗子宫后灌注生理盐水抗生素,同样对产出多头死胎,木乃伊的母猪亦作相同处理。

(三)在接产处理仔猪时,八字脚及较弱小的仔猪可暂不阉割剪尾,等生产良好,体型较大时补做。脐带未干时不要剪,同时要充分喷涂碘酒以防脐带感染。

(四)当仔猪发生下痢或生长不良时应随时检查母猪,是否乳房炎、奶汗不足或过多,对下痢要采取积极的办法治疗,以口服抗生素为佳,可用电解质液将磺胺咪等碾开成糊喂服。对发育不良的仔猪可喂服奶粉,糖盐水等,如母猪泌乳不足,可用5-10单位缩宫素催乳,一天一次,连用三天。

(五)有母猪分娩的产房,恒温器温度的调节:制冷机为700F,排气扇为700F,之后可降到680F和660F,红外线灯只用产手1-3天内的仔猪,以吸引仔猪离开母猪身边避免被母猪压死,如果仔猪远离灯下睡觉,应拆下加热灯。要注意昼夜间的温差变化,下午下班前适当提高房温,且做好适当的通风。但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的10:00到下午的4:00为宜。

(六)断奶程序

1、要遵循全进全出的原则,一次断奶。对日龄特别小的仔猪和母猪可与下一组个别窝对换,但对下痢的仔猪绝不可移来移去。

2、赶母猪时,根据母猪的休况和强弱分成4-5头一组进行冲洗消毒,赶回配种舍。

3、赶小猪时不可全面仔猪一窝蜂地赶入保育舍。禁止使用扫把、棍棒等物件来赶猪,要以每3-4窝一组动作温柔地赶入保育舍。

(七)断奶完毕后可立即用喷枪将整个房喷湿,水中可加入洗涤剂(洗衣粉、洗洁精等),再装好冲洗机进行冲洗,洗净消毒后可找开加热器、灯光、风扇加干燥(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待地板干后才可赶进母猪。随后带猪全面消毒1次。

(八)各种记录、数据、资料要及时、准确填写,不可弄虚作假。

(九)每季度最后一周的周末清点仔猪栏数。

一、每天工作日程

(一)检查猪群情况:首先对各单元的仔猪作详细检查,观察猪群的总体情况,注意房间温度是否适宜,记录不正常的猪只。

(二)检查料槽和饮水器。

(三)喂料:刚断奶的仔猪应继续饲喂1周左右的哺乳仔猪料,以后再逐渐更换。应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浪费。

(四)治疗病猪:进行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处理,同时精心照料那些弱小的猪只。

(五)清洁卫生,保持粪道,栏舍的清洁

(六)进行调群等必要的工作。

二、每周工作日程

周六:

1、大扫除、大消毒,更换门前消毒液。

2、冲洗粪沟。

第四章

保育舍工作日程

3、每周工作例会。

周日:

1、接收断奶仔猪,并按大小、强弱分好栏。

2、仔猪转入育肥舍。

3、检查、维修设备、器械用具等。 周一:

1、调群。

2、冲洗、消毒空栏,等待下一批猪转入。 周二:

1、疫苗注射。 周三:

1、大扫除、消毒、更换门前的消毒液。

2、上报淘汰猪计划。 周四:

1、接收断奶仔猪、按大小、强弱分群。

2、调整仔猪群。

3、淘汰猪(僵弱仔,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的猪只)。 周五:

1、盘点仔猪数,上报本周报表及工作总结。

2、上交下周工作计划及用料计划。

三、保育舍管理指南

保育舍的工作重点是断奶仔猪的护理,免疫注射、驱虫、清洁消毒。

(一)配合产房做好断奶工作

以3-4窝仔猪为一组小心地赶进一栏内(不可将全部仔猪挤在两个栏内),然后根据仔猪的性别分开左右两边,各自依据大小均等分栏。抓小猪时不可抓住耳朵乱抛扔,要小心抓住后肢或抱起入落地板上。

(二)刚断奶小猪要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喂料,细心护理,槽内放少量料,将部分料撒在地板上。混药器要充分利用,给断奶后1-5天内的小猪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抗生素,之后将单混药器洗净保养,待下一组断奶小猪进入保育舍后立即可以使用。

(三)腹泻是断奶小猪较常见的问题,必须精心护理。要避免受冷,房温调节为850F,饲料要新鲜。仔猪断奶后第一天可不喂料,饮水器可顶开让其淌水,从第二天开始喂料并逐渐增加,同时可在料中加入抗生素。并由专业负责人监督一周,及时发现情况,及时正确处理。治疗原则是确保整群安全,以群发病方案处理。

(四)在断奶小猪进入保育舍之前,重新检查地板加热系统,逐一检查饮水器并调节适当的高度,房温调节为25-30℃让地板干燥后方可移入小猪。

(五)随着仔猪的长大,保育舍温度可按每周50F的幅度调低,直到700F,地板加热系统亦随之调低直至关掉,对仔猪的行为要精心观察,例如猪群叠堆说明冷了,需要调高房温或并掉部分风扇,而猪只散睡在钢网上,提醒你地板回执器要关掉或调低。个别猪只精神不振乃疾病的表现,对病猪要及时治疗。

(六)每周要调整本组内猪群,使每栏猪只保持一致的体况和密度,不要随便将不同组的猪只调换,这样做极易造成免疫空白,漏打某种疫苗,是非常危险的。

(七)各种疫苗的免疫注射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猪瘟苗的注射要与产房的母猪和仔猪的免疫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而五号苗的免疫则安排配种舍一致的时间,这样做可以互相补充用量,减少浪费。保证注射用具的干净、消毒,按规定的方法稀释(生理盐水),摇匀疫苗(特别是五号苗不可上下闯动摇荡,必须于水平方向旋转地轻轻摇动,使完全均匀后才可抽取),每个栏使用一个针头。严禁打飞针,必须绝对保证一头头地将要求的剂量注射到正确的部位。

(八)驱虫。包括体内、体外寄生虫。

1、断奶后四周至六周的仔猪注射伊维菌素,注射垢要留心观察,违反操作规程引致中毒者要追求责任。

2、用敌百虫喷洒猪身时亦不可马虎,浓度为1%,要让敌百虫充分溶解后摇匀,以免因溶解不全造成后喷的猪只中毒。

(九)每季度的最后一周末清点存栏数。

第五章

育肥舍工作日志

一、每天工作日程

1、注意各栏猪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驱使猪只站立起来,记录那些不正常猪只。

2、及时清除料槽内剩余的饲料。

3、检查维修饮水器。

(二)清洁卫生:清扫过道走廊及栏内粪便。

(三)作好猪群的“三定点”工作,方便以后操作。

(四)及时清走病弱猪,单猪饲喂,照料。

(五)治疗病猪:对需要药物治疗和手术处理的猪只进行适当的处理。

二、每周工作日程 周六:

1、大扫除、大消毒、更换门前消毒液。 周日:

接收保育仔猪,按大小,强弱分群,同时调整其“三定位”工作,即定点采食、睡觉、排泄。

周一:调整猪群。 周二:

对达到15周龄的猪进行疫苗注射。 周三:

1、大扫除、消毒。

2、更换门前消毒液,及时做好淘汰计划。 周四:

1、调整猪群。

2、淘汰猪。 周五:

1、盘存。

2、上交本周报表 ,工作总结及下周工作计划。

三、生长育成舍管理指南

(一)从保育舍移出的小猪必须按流程设计进入生长期,尽量以原来的整栏猪为基础,减少重组群打架的应激。每个栏填写一张记录卡记录转群日期、该栏猪头数及其出生日期、断奶日期、各种疫苗的注射日期等,随后这张记录卡随猪群的转移跟踪到成育舍,当猪只出售上市时记录出栏日期,收集保存。

(二)饲料槽的档板要调至适当的高度,保证不浪费饲料又能让猪只充分地自由采食。

(三)生长舍的喷雾消毒必须坚持每两天进行一次。喷雾的量无需太多,关键要雾化程度不同高,坚持每两天一次。每次转移猪群后必须将猪栏铲扫干净,消毒后方可赶进猪。通常,出售商品猪后栏内可能会留下几天较小的猪只,并栏应采用以多混少的办法,可喷以1:300菌毒消,以消减不同猪只的气味,减轻打架。

(四)夏天气温超过850F(30℃)时,育成舍喷雾系统应开启,但不可连续喷雾,最好是控制在每十分钟喷雾2-4分钟为宜。而生长舍的喷雾系统不宜经常使用,而用每天一次的喷雾消毒代替,加上每周一次的冲洗猪身,对生长猪的生长更合适。如果没有喷雾系统的可用清洁的饮用水冲浇,但不可直接冲头,腹部位。

(五)每次出售商品猪必须认真挑选规格一致的猪只,将体型差、肥胖的猪只留下作内销。每次出猪后,出猪只要及时冲洗和消毒,并消毒赶猪的通道。

(六)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消毒,用1:300菌素消消毒栏舍,顶壁及四周。

(七)每星期二必须准备好生长栏舍,为星期三从保育舍移入猪群做好准备。

(八)每季度最后一周末清点生长育成猪存栏数。

上一篇:道路安全作文400字下一篇:煤磨收尘器爆炸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