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心理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小孩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

第一篇:小孩心理学论文

孤独的小孩

[摘要] 提起蒂姆·波顿,人们多会冠他以“鬼才”导演,哥特风格,B级片的黑色元素,以及童话温情的名号。他的电影大多带有离奇诡异,毛骨悚然的风格。蒂姆·波顿的电影风格与其幼年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童年深深影响到以后他所拍摄的多部影片。在很多部电影中,都可以找到蒂姆·波顿童年的翻版,也是他成长的原型。

[关键词] 蒂姆·波顿 黑色童话 电影风格 孤独的小孩

提起蒂姆·波顿,人们多会冠他以“鬼才”导演,哥特风格,B级片的黑色元素,以及童话温情的名号。他的电影大多带有离奇诡异,毛骨悚然的风格。蒂姆·波顿的电影风格与其幼年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童年深深影响到以后他所拍摄的多部影片。在很多部电影中,你都可以找到蒂姆·波顿童年的翻版,也是他成长的原型,孤独的小男孩。

一、蒂姆·波顿的早期经历回顾

(一)伯克班

蒂姆·波顿1958年8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班。他家住在伯克班飞机场跑道附近,童年的他时常仰头看飞机从头顶飞过,并凝视那长长的白烟。在他12岁到16岁期间,他搬去与同在伯克班的奶奶一同生活。那之后他边学习边打工只为交付位于汽车修理站楼上的公寓费。他所居住的伯克班,在美国算一个比较边缘的郊区城市,这个地方也令童年的蒂姆·波顿感到与广阔世界的疏离。他曾经说“有意思的是,即使围绕伯克班的许多地区都发展了,伯克班却始终没怎么变。”伯克班还是《剪刀手爱德华》里那个小镇的雏形。不过伯克班虽然是个郊区城市,却拥有一个好处,它被称作好莱坞的前哨岗,诸如华纳,迪士尼,哥伦比亚,NBC等电影公司在这里都有工作室,这为蒂姆日后从事的电影行业打下了基础,同时这里的电影文化也熏陶了他的童年。1979年,他进入迪士尼电影公司,并开始为迪士尼绘制动画片手稿,迈出了他生涯的第一步。

(二)怪兽电影和童话

2012年12月12日到2013年4月14日,蒂姆·波顿在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举行了亚洲首个个人作品展示会,他在致辞中这样写到:“我用尽了我童年所有的时间去看有关怪兽的电影,看电视,画画,还有在当地(伯克班)墓地玩耍。”怪兽电影,填补了蒂姆失落的童年。他自己曾经这样描述过:“我从来不认为它们可怕,我愿意看一切与它们有关的电影与电视,我觉得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有几部片子是他童年的最爱,比方《King Kong》、《Frankenstein》、《Godzilla》以及《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我认为这些怪兽是被很多人误解了,其实它们内心深处有很多人性的魅力。”对于童话,蒂姆的见解也与别人不同。“在我眼里童话与怪兽电影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童话有时候也是极端暴力,有象征性,令人不安的,有时候比怪兽电影更甚。而且他们也都是虚构的,就像《Frankenstein》一样。童话也可以有很多另类的解读,我就常喜欢用我的方式解读童话,与童话本身相比,我更喜欢童话中的理念与哲理。”怪兽电影与童话对蒂姆·波顿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从他很多作品诸如《科学怪狗》、《奇幻世界的爱丽丝》、《蝙蝠侠》均得到体现。

(三)内向的小孩

童年的蒂姆十分内向,可是他并不认为他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他常去看电影,玩耍还有画画。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我认为我在学校是安静的,也可以说不被察觉的。我好像是漂浮于这个世界之外。我有朋友,但我不尽力去维系友情。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有时候我更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不过虽然没有很多的朋友,这个世界上却有足够多的奇怪的电影供我来打发时间,每天接触新东西,就像与人对话一样。”有人回忆说,蒂姆·波顿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种十分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十分不合群的人。这与蒂姆本人的说法不谋而合。只是别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孤独而内向的小孩其实有着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他自己曾开玩笑说他是一个‘具有温和的破坏性’的人。温和的表象下有一颗具有破坏性的心,或许只有这样他才有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并塑造出日后他电影中那些前卫又怪异的事物。

二、从《文森特》、《剪刀手爱德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看蒂姆·波顿趋于成熟的电影风格

有了上面这些故事,我们就不难理解蒂姆·波顿电影中屡屡出现的那些孤独的小男孩们为何如此活灵活现又深入人心。《文森特》是蒂姆·波顿80年代在迪士尼期间早期创作的作品,片中的小男孩忧郁而自闭,活在自己编造的噩梦里。这部片子的场景基本都集中在室内,光却是通过高高的小窗子斜射进来,让阴郁的效果和恐怖的气氛更加强烈。蒂姆回忆童年时期,他的房间曾经有两扇窗户可以让他望向草坪,但是,某一天父母突然不知道什么原因将窗子全部封住,只留给了他一个需要爬到桌子上才能看到外面的类似狭缝的窗口。他从未问过父母究竟封住窗户的原因,但这个背景却塑造了《文森特》。童年的这些碎片或许禁锢了这个内向的男孩的视野,却无法禁锢这个男孩的内心。

《剪刀手爱德华》是蒂姆·波顿于1990年自编自导的作品,他在迪士尼期间就已经通过手稿创造出爱德华的形象:苍白瘦削的面容,蓬乱的头发,黑色紧身的皮衣,巨大的剪刀手。片中的爱德华拥有一颗渴望关爱的心,却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终身封闭在阴森的古堡之中,他的性格也多少带着波顿自己的特质,与周遭的格格不入让他不可避免陷入孤独,但是从他一双巧手将草坪修剪出不同的花样,给小狗和人们做的发型里,你依然可以看得出他那充满想象力的心。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摄于2005年,蒂姆·波顿的电影风格已经基本趋于成熟,而他与强尼戴普的合作也已经非常默契。这个故事的脚本在拍摄之前已经为人所熟知,但是蒂姆·波顿坚信他可以拍出不一样的感觉。这个不一样的感觉就是蒂姆·波顿尝试重新从儿童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片中的小男孩与爷爷为伴,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最终克服了恐惧,赢得了继承人的位置。

经过三个时期的锤炼,蒂姆·波顿最终奠定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受他早期的经历以及怪兽电影与童话的影响,片中展现的丰富的想象力,为他的作品贴上了独树一帜的哥特又温情的标签。值得一提的是, 不论是片中自己造梦的小男孩,无法与正常人类相处的爱德华,纯真的查理,还是蒂姆本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故事的编织,他始终为我们奉上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三、结语

孤独是蒂姆·波顿一个独特的因素,不论是他曾经居住过的孤独的伯克班,还是他自己本身也曾经是一个孤独的小孩,他的电影里均有各种相似的体现。而事实上,不论性格外向还是内向,生活悲惨还是幸福,绝大多数人们内心同蒂姆·波顿一样,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潜在的孤独感。蒂姆电影中有些阴郁、恐怖、黑色的色彩和他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都是他通过电影对生活的另类解读。通过影像,他常常将人们潜意识里对孤独的恐惧加以放大和诠释,再以童话温情结尾收官。这种的强烈对比,由于人们对孤独的同情和对爱的渴求意外收获了来自全世界的共鸣,也创造了只属于蒂姆·波顿的奇情童话。

参考文献

1.徐文丽:“蒂姆·波顿的童话观与他的电影童话” [J],电影评介,2011(24)

2.杨立群:“从《剪刀手爱德华》看波顿电影的艺术特质” [J],大众文艺,2011(17)

3.高燕:“哥特气质下的光与色”—浅析蒂姆·波顿电影艺术风格 [J],大众文艺,2008(11)

4. Mark Salisbury. Ed. Burton On Burto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2006. P3-P9

作者简介

张文,女,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就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东亚经济研究。

作者:张文

第二篇:小孩儿陈欣怡

这孩子在作文里写到别人对她的评价——不合群。她努力改变,但似乎又喜欢白己的不合群,她有些困扰。

我一边批改作文一边想,她真的有些不合群。她长得清新脱俗,行为举止端庄文雅。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从没见过她和同学在一起嘻嘻哈哈说笑过。通常,她都踩着点,低着头,轻手轻脚进教室。有时候还会迟到一两分钟,坐下后专注地听,偶尔冲我会心一笑。她不主动发言,请她发言,她红着脸站起来,用低低的声音表达她的思考,见解往往与众不同。她在讲义上勾画、批注、记录,详细又整洁。作文越写越好,几乎每一篇都有独到的选材和立意,语言真诚、干净而有节制,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容易。下课时,她把讲义、作文本交给我,抿嘴一笑,就离开了。她似乎从来不关注周围的人。

有一次下课,她走到我跟前轻轻地说:“旁边的那个男孩子有点吵。”说着还皱了一下眉。她说话的声音也有节制,表达也是。她不喜欢被打扰。

上“情绪管理”这个内容时,她说,她脾气不好。我追问,看不出来啊,请举例。她说她对外人比较客气,对家里人就容易急,比如……我理解,告诉她我也是这样,对外面的人都很温和,对家人没有耐心。她红着脸,轻轻地坐下。她安静、内敛,但有个性。

她在作文中写的“不合群”,指的是不太愿意和同学玩那些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没有小伙伴们的那些“大众爱好”。好朋友责怪她,她想改变,可是又不想违心。她的这种矛盾也造成了这篇作文表达得较为含糊。

孩子,为何一定要和大家一样?为何要改变自己去合群?

借着评讲作文,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她,也抛给其他同学。

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要随大流,不要盲从,要跟合得来的人交朋友,不要被合不来的人拉进不合适的圈子,总会有志趣相投的朋友……

六年级的孩子们有白己的看法了,雖然或显幼稚、偏颇。我看到她的表情从紧张渐渐变成了轻松的微笑。最后,我对她说:不合群,也许正说明你的优秀。

她扬了一下下巴,冲我笑。

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以后能有资格、有能力好好享受“不合群”。

(作者系原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作者:朱廷梅

第三篇: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

摘 要:生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取向,它在方法论上倡导将交互作用原则作为主要研究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主张实际生活环境的研究原则、多元方法选择原则、多元交互解释原则,这些原则带来了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交互作用原则;研究模式

 

 

生态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改造运动。近二三十年来,这一运动对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思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态心理学,简言之,就是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研究取向。该定义中就包含它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改造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研究对象,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环境这个统一的系统,而不是单纯从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二是研究方法,“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的主张。而这两个方面的改造理念都包含在生态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之中,并且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引导下,在生态心理学近几十年的具体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几种具体的研究原则。这些原则使得心理学研究模式发生了新的转向。

 

1 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交互作用原则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被传统心理学家所分离的两个方面的东西,如行为和心理、行为和环境,在本体论上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对子,因而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离地研究和解释。因此从方法论上,生态心理学家把交互作用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作为首要原则运用于他们的研究之中。隆巴尔多在《知觉者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性:詹姆士•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的演化》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的中心观点就是交互作用的原则。”并且还阐述了交互作用原则的三个重要含义:1) 动物(包括人)-环境交互作用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生态心理学的中心原则;2)生态心理学中“生态的”的含义是指动物-环境的交互作用,它能最突出地反映这种新取向与传统取向视角的根本转换:从一种人和环境的二元分离到人-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视角转换;3) 有机体和环境都是生态系统,它们的组合也是生态系统[1]。

交互作用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则,为生态心理学认识和解释研究对象以及进行具体研究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思想。

1.1 关于研究本身的原则——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研究的原则

由于生态心理学认为动物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所以脱离动物的生活环境来研究动物和动物的行为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是20世纪初传统心理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动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原则是作为如何定位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则,而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研究的原则就是在研究方法上与之呼应的原则。

传统心理学为了使自己与位于自然科学前列的物理学等学科保持一致,从它们那里挪用了严格的实验方法,而不管这种方法是否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实验方法为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使得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界受到了瞩目,但是严格的实验室设计和程序肢解了人在生活环境的鲜活性和真实性,使得这种研究远离了心理学应面向现实生活的研究目标。这一点正是生态心理学家集中火力批判的地方。奈瑟认为传统的信息加工取向对人类认知的揭示不令人满意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基本范式将认知完全置于背景之外。他进一步认为典型的信息加工和认知实验是在争取方便而不是“真实的”的环境中发生的。因而,奈瑟呼吁一种生态心理学的认知科学,这种认知科学研究认知行为发生的背景,还有与这个背景联系的行为和过程[2]。

在实际生活背景中研究心理和行为,包括研究宏观环境背景和日常生活背景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生态心理学已经展开研究的认知行为包括:1)说话和交流行为;2)早期生活经验的记忆行为、见证人的记忆和酒精对记忆的影响;3)日常计划和社会行为;4)日常任务行为,如阅读的行为;等等。这种越来越关注实际生活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国内学者张风琴等人也认为目前“新兴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充分地反映了生态学的整体论思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必将走向一条整体生态多元化的研究道路”[3]。

1.2 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

心理学探新2008年第1期易 芳等 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1.2.1 把生态效度作为检验研究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则

实验室研究从诞生起,一直备受大多数心理学家的欢迎,其原因是实验室研究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控制手段,能够精确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行为。但是由于它的人为性,严重与真实生活脱节,因而也遭到来自主流心理学内部和外部的众多批判。生态效度正是主流心理学内部的心理学家接受了生态心理学思想,为了改善实验研究而提出的一项检验指标。

正如卡鲁扎(J.Karuza)所形容的“生态效度的概念有一个漫长而令人尊敬的历史”[4],生态效度最早由布伦瑞克提出,当时它所用范围还是很有限的,他多次定义生态效度,最后把它界定为预测某一刺激或提示线索是否可靠的指标。后来的生态心理学家如布朗芬布伦纳和奈瑟等人都先后对它进行了更广义地阐发。例如布朗芬布伦纳把它界定为:“在一项科学研究中被试经验到的环境具有被研究者所假定的特性的程度”[4]。这个定义强调一种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背景。奈瑟将生态效度界定为一个理论或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或预测人们在真实的、各种不同背景中的行为的程度。这个定义强调一个理论或实验研究的实用价值。这两个定义实际上包含了生态效度的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前一层含义是后一层含义的前提条件,后一层含义是前一层含义所要达成的目标:即如果要使得一种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那么对于实验室研究来说,实验设计中的情境就要与真实环境的情境高相关,或者说一种研究的情境要包含一种真实环境的主要特性,而且在这种实验情境中发生的心理或行为在特定的真实环境中是典型性的。生态效度是基于对实验室的反思提出来的,但是不意味着野外观察就不要生态效度。生态心理学认为生态效度对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观察研究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如何使得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简单地说,就是要改进实验设计,将实验设计与自然研究结合起来。

1.2.2 多元方法组合原则

一些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者不满实证主义框架下的严格实验设计惟我独尊的地位,提出一种多元方法组合的研究取向。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效度的提高或主观经验的评估这个目标不能用单一种方法达到,也不可能在不同种类的研究中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他们主张多元方法,当没有一种单一方法和单一研究能够完成所有的要求时,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组合有助于接近这个目标。多元主义不仅指多元方法,而且还指多元研究设计、多元取样、多元分析、多元变量和多元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同样一种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设计:跨区域设计、纵向设计以及准实验设计等等。在数据收集上也有很多方法,例如行为样本记录法:对某一个目标被试一天之中的活动作最原始最详尽记录的方法;经验取样方法(ESM)[5]:它使用信号器随机让被试报告他的日常生活中某一个特定时间的行为和思想;自拍法(autophotograhy)[6]:它提供了一种现象学的、主观的方法去获得自我概念与实际社会和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在这种方法中,被试对与他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环境进行拍照;等等。

 

总之,研究方法的选择尽可能适合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生态心理学的多元方法组合原则不特别推荐某种特殊的方法,也不推荐将某种研究模式作为一种研究典范和普遍范式,它认为每一种研究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方法和技术的组合。

1.2.3 关于研究的解释原则——循环或多元交互解释原则

交互作用原则还包含着对行为主义单向的因果解释原则的拒绝。单向的因果性包含着独立的原因和依随的单一效应,而交互性则包含着原因和效应的相互依存性;单向因果性包含不连续的事件,而交互性则包含着整合或一体化的事件。生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反射弧假设就忽略了刺激对反应的相依性,切断了刺激与反应的连续性,破坏了刺激与反应的协调性。相互依存性的原则不仅站在二元论的对立面而且站在单向因果理论的对立面,它主张在解释心理学现象时打破这种单向因果模式。

 

2 生态心理学指导原则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生态心理学运用交互作用总指导原则,试图引导心理学研究模式做一些改变。

2.1 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或者说研究对象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搜寻者转向,更加关注现实性的心理现象)

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基本上关注人的各种心理官能是如何认识世 界的,试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来揭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真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即所谓的“形而下”的问题不加注意。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现代科学思维又把心理学领向了实验室中人为任务的研究,实验心理学把人的心理首先假定为人人是一样的,没有个体差异,力求通过实验来发现具有普适性的心理规律。所以真实生活中带有个体特征或具有情境性的心理现象不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生态心理学研究通过强调对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注,使得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投注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心理现象。

2.2 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

在实验室研究中,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研究是它的根本任务。这种心理学被布伦瑞克称之为“被包裹的”心理学。心理学的原理都是由一些生理学或计算机术语所构成。这种心理学势必是有缺陷的,它不能完全回答各种心理现象在真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在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心理学中,这种仅从有机体(人)生理因素或内部因素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现象的做法不符合社会心理学学科特征。因此,社会心理学也是产生生态心理学的适合土壤之一。勒温、巴克和布朗芬布伦纳等人都在纠正这种偏向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证明:将群体行为和心理及其发展放在人和环境的交互关系中考察的可行性,并且这种研究能解释不能用人的心理内部机制解释的问题和现象。例如,布朗芬布伦纳就认为心理过程必须看成是系统的特征,而在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只是一个成员。他又说“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取向,这种取向关于发展着的人、环境和两者之间的进化作用的概念是全新的”[7]。生态心理学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心理学,它已经是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普遍趋势在发展。例如,作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出现的“自我”这个概念,在生态心理学家那里,被他们称之为自我生态,并被理解为由他人、供给物、背景以及持久的社会经验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自我既塑造这个生态系统又是它的产物。由于把发展和变化理解为发生在这个自我生态之中,因此对自我变化和发展的解释,不仅涉及个体内的因素而且还涉及包围个体的周围物,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自我概念的中心动因[8]。

2.3 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

现代主流心理学由于过分推崇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把科学的因果定律作为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以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一项研究的变量及其因果关系明确,就认为该研究具有较好的效度,其层次水平也比较高”[9]。而影响因果关系分析水平的重要因素是这项研究的理论模型设计得如何,换句话说,是否能有效排除无关因素和把握关键变量。至于这项研究的模型设计是否建立在对真实环境中发生的行为的考察之上以及实验能否很好地解释真实环境的现象,却不被重视,即不考虑实验的生态效度。在历史上,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赫尔,他企图通过严密的假设-演绎方法来建构一个关于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普遍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模型。赫尔的理论模型在推导过程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实验本身的逻辑性不能代替解释的有效性。布伦瑞克、布朗芬布伦纳和奈瑟等人认为生态效度的实验研究能更加有效地解释真实生活的现象,而要使得实验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的有效做法就是与自然主义方法结合,而使用自然主义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探究真实环境中的个体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多方向的交互作用,为实验室设计提供有效的研究任务,也为理论解释提供更加多元的途径。

2.4 从对纯粹事实(是什么和怎样)的关注转向对事实与事实的价值(功能性的)融合的关注

纯粹事实的关注是心理学从自然科学那里继承过来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明确提出心理学研究“是什么”的心理学,机能主义是研究“为什么”的心理学,而前者才是正统的心理学,后者是心理学的应用。生态心理学认为这种分离导致了心理学研究脱离现实生活,任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存在与功能都是相统一的,因而在追问心理现象是什么和怎样发生的时候不能回避对其功能的考察。在吉布森的知觉理论中,对知觉发生机制的解释是建立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上,即不同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信息(可获得性)的侦察是与它所特有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例如,生活在黑暗中的蝙蝠能听到超声波(环境的一种可获得性),但是人却不能侦察到这种环境的特征,人的耳聪目明是针对人类的生活环境而言,换句话说,有机体的心理和行为是在具有物种典型性的环境中发生的。盲人能通过脚步的声音准确地区分客人的身份,这也是他对他所特有的环境适应性的表现。知觉的这种分化就是不同有机体对不同的生活环境逐渐适应而形成的,这种进化而来的知觉对于有机体的生存具有特殊的价值。

2.5 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

心理学在其独立之初,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而努力,因而竭力地保持其学科的 独立性。任何离开正统心理学所规定的研究模式的尝试都被他们视为离经叛道。按照科学模式建立的心理学,它严格遵循科学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事物进行分析、剖析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析性思维成为心理学主要的思维模式,与这种思维模式相联系的观点有客观主义、元素论和定量分析。生态心理学家看到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因此,生态心理学家积极推荐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在具体的生态心理学研究中,与这种思维模式相联系的观点有整体论、实验研究与自然主义研究相结合的观点、个体特质研究和一般规律研究相结合的观点以及多元方法组合的观点等等。

 

3 结语

 

在生态心理学研究原则指导下,心理学研究模式既强调研究的真实性、又重视研究的严密性;既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又重视研究的差异性。这样,既保留了主流科学主义在心理学研究模式中的积极作用,又祛除了它所带来的弊端,如方法中心论、普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等等,同时又使得这种研究模式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如多元方法论、心理现象的情境观、对事实价值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心理学研究模式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和分裂。这种在生态心理学研究原则指导下的研究模式转向也与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趋势相暗合,因此,从学科发展的意义上说,生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一种新取向。

 

生态心理学,由于其方法论以生态交互作用为特色,它带来的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正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领域获得研究者的青睐。生态认知心理学就是生态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运用和深入,国内有学者把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理念运用于网络游戏教育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中[10],对于现行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学者试图将生态心理学的理念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衍生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生态学习论,以期展现学习的整体、多元的面孔[11]。而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论为代表,从生态心理学角度对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观点[12],引导发展心理学在生态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与心理学的实践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取向必将符合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Lombardo T J.The reciprocity of perceiver and environment:the evolution of James J.Gibson’s ecological psycholog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87.3-4.

2 Shlechter T M,Michael P Toglia.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science.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3-4.

3 张风琴,等.生态学视野下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109-114.

4 Karuza J R,Zevon M A.Ecological validity and idiography in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science.In:Shlechter T M,Toglia M P,Eds.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science.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88-104.

5 Hormuth S E.The sampling of experiences in situ.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6,54:262-293.

6 Ziller R C,Smith D E.A phenomenological utilization of photographs.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hchology,1977,7:172-185.

7 Bro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81.3.

8 Hormuth S E.The ecology of the self:relocation and self-concept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2.

9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

10 朱敬东,张晓曼.基于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网络游戏学习设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8.

11 郑葳,王大为.生态学习观:一种审视学习的新视角.心理科学,2006,29(4):913-915.

12 候凤友.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2):40-41.

 

作者:易 芳 俞宏辉

第四篇: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比较

摘 要:跨文化心理学主要沿袭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得出更具普适性的心理学理论。文化心理学主要遵循社会人文科学模式,研究文化与人的活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们分别从外在于文化和内在于文化的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并将通过建构一种更高级的深层结构,沿着对文化整合思考的理论方向进一步发展,最终将文化真正整合入主流心理学中。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深层结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MA070011)

作者简介:谭 瑜(1984 ̄),女,湖北恩施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文化为取向的心理学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西方兴起,而后扩展至世界其他各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传统主流心理学互异但又互补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期间,众多的文化心理学家们通过长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提出多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等重要研究模式,这些研究模式因各自产生的历史过程以及遵循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论的不同而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同时,它们互相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因对文化的心理学意义的一致重视而在很多研究层面上相互重叠,互补和共享相关知识与技能。本文重点对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进行比较研究,具体从概念、内涵、目的、方法论及其历史形成过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在弄清两者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它们对于心理科学发展的作用影响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向。

一、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基本内涵

(一)跨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定义

跨文化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家们大多将心理学视为类似化学、物理一样的自然科学,在研究中遵循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以精确、客观为导向,重视从人的内部寻找心理的决定因素,而忽略社会历史文化在人的心理、行为的形成与功能实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研究定向的选择随着世界历史的变迁和全球多元文化的兴起,逐渐显露出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与缺陷,无视文化的倾向不仅使心理学陷入“文化沙漠”的困境,更促成了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在该领域的泛滥,从而造成了研究上的偏差和效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开始在研究中关注文化因素,分析文化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跨文化心理学随之应运而生。可见,跨文化心理学是从主流心理学内部演变产生的一门关注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分支学科,它仍然遵循传统主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和基本理论预设,认为个体拥有相似的心理功能,存在着适合于所有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中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得出适用范围更广、效度更大的心理学理论。

著名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等认为跨文化心理学“是这样一门学科——研究不同文化、民族群体中个体的心理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研究心理变量与社会文化变量、生态学变量、生物学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量正在发生的变化。”[1](P1 ̄3)

(二)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内涵

文化心理学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对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必须通过对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产物的分析达成。可是在后来的心理学发展中,科学心理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因素在研究中几乎被忽略不计。直到20世纪80年代,卡克首次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心理学”一词,将其定义为 “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2](P99)随后在芝加哥召开的两次专题研讨会中,文化心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斯汀格勒等人将这两次研讨会的成果编辑出版为《文化心理学:比较人类发展论文集》,标志着文化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文化方面的研究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独立学科。旨在从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际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出发,以社会化与人际互动过程为研究重点,探讨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生成以及心理与文化、社会的交互作用。[3]

二、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之比较

(一)二者的差异

从学科定义、研究目的和关注点来看,跨文化心理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包括检验既有心理学理论的适用范围和普遍性效度;研究不同(异质)文化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强调特定文化中特定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将前两者结合起来,通过修正形成在更广泛文化范围内适用的,更具普适性的心理学。[1](P1 ̄3)可见,跨文化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不同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文化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来研究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及其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探讨文化对人的心理生成以及心理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而不是以寻找所谓的普遍规律或共有的心理机制为目标。[4]它所关注的是特殊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殊性,以及心理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

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预设来看,诞生于主流心理学内部的跨文化心理学仍然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它虽承认且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对于心理、行为的影响,但其研究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认为存在符合所有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基本规律或心理机能这一理论预设的基础上,重视样本比较以及对人口层面的概括。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具有同质性和时间稳定性的特点,认为从属于某一文化的个体(即某文化中的成员)之间会共享一系列相同的文化特征,且这些文化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因时间的推移(如改朝换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代际交替)而发生大的改变。这些观点与心理学中非发展性的理论假设是相符合的,虽然跨文化心理学也承认变迁的存在,但却缺乏精确有效的理论工具来看待发展问题。显然,跨文化心理学中将文化这一术语限定为一个泛化的概念,认为若从样本研究中取得的某些数据和结论被证明能够代表更广泛的集体单位(如某一民族),那么这些获得的数据和结论便可以推至是对所有文化成员的概括。与之相对,文化心理学将文化视为个体心理系统的一部分,即文化从属于个体心理系统并在该系统中发挥一定的功能,强调文化的内在固有性和系统性。

其次,在看待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上,跨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与人类活动可以相互分离开来,文化外在于人存在。在研究中,它把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分别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力图论证两者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对既有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验证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与具体背景或情境无关的普遍性定义。相对的,文化心理学认为文化内在于人,文化是“一种了解和解释世界(及其他所有)的重要方式”。[5] 这些解释和认知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程度的主体间性或共享意义。这些共享的知识与意义又将形成一系列可定义为文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实践。[6]因此,文化与心理、行为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心理学不应将研究对象与其所在的文化情境相剥离。只有在某种特定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生态、哲学和宗教等具体文化情境中去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才能够得出切实有效、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一切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定义都应与其赖以形成的文化因素相结合。

从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看,由于两者在理论基础上的差异,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在知识的建构方式上存在根本的不同。文化心理学主要是以诸多个体案例为基础进行一般性概括,认为个体案例研究作为个体与环境互动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心理学取得科学数据的基础。跨文化心理学是通过从样本到人口层面的归纳来建构整体认知,其最突出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比较研究,即在心理功能、文化概念、语言和测验等方面等值的基础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比较和分析,力图从中发现跨文化的普适性的基础性的心理规律或心理机能。跨文化研究主要采用客位法,即研究者站在外部客观的立场上将目标文化作为客体进行分析和比较,这实际上是沿袭了科学主义的研究立场,从主客二分的观点出发,强调价值中立。[7]最初,跨文化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既有的西方心理学理论照搬运用于非西方文化情境中,假定适用于西方社会文化的这些概念、术语、理论和测量方法等在异质文化中也拥有相同的含义,从而能够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同,达到验证该理论适用范围和效度的目标。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种“强加式客位法”的局限性逐渐凸显,跨文化心理学家们,如Berry,Segall等人开始转向应用“衍生的客位法”测量,这种衍生的客位法能够使结果在更广泛的情境中具有效度。[8]文化心理学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主位法,即研究者在研究时把文化看作主体而非客体,从目标文化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分析和解释该文化情境下人的心理和行为。这种主位研究法尤其强调文化心理和行为与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生态环境等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关注的是特殊文化下心理和行为的特殊性。

(二)二者的联系

首先,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都意识到了文化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主流心理学,它们都主张将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中,并分别从外在于文化和内在于文化的两个角度给予了证明和研究,为弥补传统主流心理学对文化作用的忽视这一缺陷做出了重大贡献。跨文化心理学能够提供有关普遍性的和特殊文化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为文化比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文化心理学能够得出某一文化中存在的且在别的文化中不存在的心理现象和特点的相关研究结论,且当所研究文化与研究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距离时,它往往是最为有效的研究途径。可见,这两种研究模式都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某些方面是重叠或互补的,两个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完全对立或相悖的,而更倾向于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丰富和完善相关理论的建构和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扩展,主位法和客位法结合运用于研究中这一观点已逐渐为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所接受和认可,并在实际研究中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效度与完整性。

三、发展趋向

理论上讲,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包括其他关于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研究都将沿着对文化整合思考的理论方向发展。要将文化真正整合入主流心理学中去,仅仅靠研究出一批关于文化群体差异的研究数据和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相较于关系取向与个体取向、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等重要概念而言更高级的共同的深层结构。这个深层结构的原理在于所有的文化都必须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原理能够在无限的领域中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8]心理学家只有找出文化的深层结构才能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各文化间以及文化内部的重要差异和相似性。目前,这一深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尚未完全形成,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支持和建构。

从方法论的最终取向上来看,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因素和部分理论因素可以在某一项研究中得以整合运用。以文化心理学家Greenfield及其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为例,该项研究名为“文化价值对于美国多民族高中体育团队中存在的队际冲突的作用和影响”。[9]作为一项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他们主要考察了研究者观察所得的互动过程以及队员们在赛季期间记录的私人日记,关注点放在中心文化进程、意义的解释与建构。但同时,研究者们也意识到队员们带入体育情境中的价值系统的重要性,选用了多种有关个人主义和群体主义的测量工具进行分析,其中包括Triandis的IND ̄COL量表。这些索引式分析方法通常被运用在跨文化心理学中。类似的方法整合在越来越的研究中呈现出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Berry J W,Poortinga Y H,Segall M H,et al.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Nancy Much.Cultural Psychology [J].Rethinking Psychology,1992.

[3] 杨莉萍.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J].心理科学进展,2003(2).

[4] 丁道群.文化心理学的兴起[J].心理学探新,2002(1).

[5] Bruner J.Do we “acquire” culture or vice versa?[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3(16).

[6] Scribner S,Cole M.The psychology of literac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7] 李炳全,叶浩生.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J].心理科学,2004(1).

[8] 史密斯,彭迈克,库查巴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M].严文华,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9] Greenfield P M.Three approaches to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where do they come from? Where can they go? [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6).

(责任编辑:陈 伟)

Comparison between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TAN Y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1,China)

Key words: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cultural psychology;deep structure

作者:谭瑜

第五篇:家长教育胜过小孩教育读“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有感

【摘 要】 说到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孩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小学教育者,处在人生启蒙阶段上的教育者,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和不同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教育改革;家长教育

最近,我读了一篇人民日报的文章,题目是《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文章讲了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小孩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文章因此指出,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國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读后我沉思良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从事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我非常认可该篇文章的观点。确实,中国教育的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对家长的教育胜过对小孩的教育。

一、教育家长的必要性

孩子教育一直是很多家长都很头疼的问题。当前,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言传,不注重身教,比如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在学校要好好读书、听老师话、上课认真听讲、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话、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笑脸迎人、放学及时回家、路上注意安全等等诸如此类关心孩子的话。这些话孩子不能说不听,也不能说不愿意这样做,谁都想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好学生。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做到呢,其实很多孩子没有学好问题主要出在父母身上,比如父母教育孩子放学及时回家,但是自己却因为工作忙很晚才回家,尤其是父亲,孩子会认为父亲回家这么晚,还要求我及时回家,其实晚回家是小事,孩子回家看不到自己的父亲,在母亲教育十分严厉的家庭,孩子没有安全感,时间长了孩子也不愿意回家。由此可见,在孩子教育方面,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家长在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

现在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家长只负责小孩的吃穿玩。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恩、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等等。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可是遗憾的是,现实中家长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

且看当下,但凡家长接送的小孩,有几个小孩的书包是背在小孩自己身上的;有几个小孩能主动帮家长去做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这些本该小孩自己做的事却被家长包办了,这不是对小孩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对小孩的溺爱,从而断送了小孩从小就该培养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至于小孩今后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成绩不好是爸爸妈妈没给我请个好老师辅导;找不到好工作怨自己没有一个当官的爸爸妈妈;开不起豪车怨自己没有一个富翁爸爸妈妈……

再看当下,有多少家长牵着小孩的手(甚至有些是强行牵着)没有从人行横道处横过马路(也就是所谓的乱横穿马路);有多少家长带着小孩践踏公共绿地的草皮,摘下公园、小区或路边的花朵;有多少家长举抱小孩到文物上照相留念……家长可知,你的这些行为举动,不仅仅是违反交通规则,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破坏了花草树木,损坏了公物,更重要的是你从小就培养小孩不遵守规则的意识。家长的言行最容易影响小孩的一生。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就应该顺应社会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就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成才。对家长的教育胜过对小孩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俊.家长教育培训研究:从家庭教育到家长教育(上)[J].成人教育,2008(10):4-6.

[2]郝若平.亲师互动关系的发展与研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5):79-83.

[3]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1-42.

作者:陶芳军

上一篇:药剂大专毕业论文下一篇:形式与政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