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七课 《辛亥革命》

一、知识回顾

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在各方面有了一定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孙中山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准备活动:创立兴中会:1894年创立于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形成

成立同盟会:时间、地点:1905年,东京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创办报刊:《民报》

经过:开始:武昌起义:时间、领导者: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体力量:新军

结果及影响: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高潮: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1912年1月1日,南京

成立的标志: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纪年方法: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国夭折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

1912上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解放 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局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自我评价

(一)、单项选择

1、三民主义的内容是(

)

①、民族②、民权③、民生④、民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3、有位老人说他是民国三年生的人。民国三年具体是指(

)

A、1913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4、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

)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B、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在袁世凯的威逼下,被迫退位的清朝皇帝是(

)

A、宣统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7、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8、北洋军阀的鼻祖是(

)

A、袁世凯 B、吴佩孚 C、李鸿章 D、黎元洪

9、某年的1月1日,南京城内张灯结彩,民众欢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年是(

)

A、1905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5年

10、他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探索。他是(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11、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指的是(

)

A、保国会 B、国民党 C、同盟会 D、强学会

1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表述,错误的是(

)

A、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促进了中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4、很多同学都看过《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相得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二)、问答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进步意义有哪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伟大功绩是什么?

3、上述两次探索的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2篇:八上第七课第一框

八上第七课第一框《礼貌显魅力》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2.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将礼貌落实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 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问路》情景,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小结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礼貌,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过渡:文明礼貌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可能有些同学在想,这个我们已经会了。你真的会了吗?今天我们不妨来检测一下。

(二)活动探究,学习知识

1.活动一:我有“有礼貌”

(1)多媒体出示《屠格涅夫与乞丐》的故事并思考:

一天,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乞丐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却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a.“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句话给那位乞丐带来什么影响? b.它体现了屠格涅夫怎样的交往风格?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c.说出你身边待人有礼和对人无礼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剖析无礼的害处。

过渡:我们的心目中都自己喜欢的礼貌偶像,那么比我们小的孩子有没有礼貌呢?

(2)多媒体出示孩子图片组并引导学生感受他们都有“礼貌”。 过渡:这些孩子都有“礼貌”,跟他们相比你们有吗?

(3)我有“懂礼貌”a.写出你的“有礼貌”。b.说出你的“有礼貌”c.谈谈你在做“有礼貌”事情时的感受。 (4)总结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板书:礼貌是什么)

过渡:看来个人的礼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的,那我们能不能说讲礼貌是件小事呢?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小短片。

2.活动二:

(1)播放《从小事看文明》视频

(2)思考:为什么最后外商拒绝签约?

(3)教师小结:

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否文明礼貌,绝不只是个人私事,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过渡:文明礼貌关系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感到骄傲和自豪。那我们应养成怎样的良好素养,时时处处讲文明、有礼貌呢?

3.活动三:变质的牛奶

这个客人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服务员的微笑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人有礼貌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质。

(板书:礼貌的表现 语言文明 态度亲和 举止端庄)

过渡: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语言方面的文明礼貌。

人生AB剧:情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 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 设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结:从这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有明显的高下、美丑之别,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有天壤之别。那么我们如何说话呢?也就是礼貌用语的要求是什么呢?(提问,学生回答,后出示“礼貌用语的要求”,学生齐读)

小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言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有句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说话时一定注意语言要文明得体,同时也注意态度诚恳和气,举止端庄。这样,与人交流就会会增进友谊和团结,使我们感到温暖和愉快。

过渡:大家都已了解了礼貌的重要性,并愿意做有礼貌的人,那么,你现在的礼貌度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检测:

(三)践行礼貌

(1)多媒体出示检测题目,学生如实回答问题。

a.快下课了,小东不停地看手表,甚至为下课进行倒计时„„

b.一道数学难题,王强与学习委员发生分歧,讨论时,王强用手指着对方的鼻子说话„„

(2)小结:大家都有能力成为有礼貌的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

第3篇: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家的意味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 ★能力目标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行为能力——在生活中,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辨别家庭传统优劣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目标

知道——知道家庭的含义。

了解——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和家庭的功能。 懂得——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特点需要进行设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依据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重亲情、重孝,学生只有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才能从情感上继承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并且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依据分析: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接受父母的呵护而忽略对父母的孝敬,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去孝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学时间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歌曲《我想有个家》以及同学们展示的家庭照片。是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成长的地方。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教学时间约16分钟)

1.生命的居所

1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什么是家呢?有的人说家是地域,有的人说家是住所,有的人说家是一群人,有的人说家是吃饭的地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眼中的“家”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那么,我们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72页的相关链接。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家庭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小品《家在哪里》和《我又有家了》。在欣赏小品的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你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

【学生活动】学生表演课本情景剧[小品一:家在哪里(内容参考教材73页,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富翁和警察)小品二:亲情(内容参考教材73页,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中年男子、女儿和旁白)]后小组交流,并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表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2016年春运图片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 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优良家风,例如“家规”、“家训”。

活动二:晒晒家规 传承家风 (教学时间约10分钟)

【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家规”“家训”,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点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设计意图:晒晒我的 “家规”、“家训”,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收集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过渡: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律义务。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孝亲敬长是否与我们无关?若有关我们又该怎么办?

活动三:孝亲敬长 学会践行(教学时间约7分钟)

多媒体播放2016年最美孝心少年视频:捐髓救父的曹胤鹏

【教师活动】曹胤鹏的哪些优秀品质让我们感动?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何启发?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课堂巩固 学以致用 (教学时间约4分钟)

3 详见附件1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教学时间约3分钟) (1)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播放“感恩父母”的公益广告视频,进行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五)布置作业 提升能力 (教学时间约2分钟)

(1)查一查“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有哪些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

(2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门外语,从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词语,探讨中华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附件1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称为( )

A.集体 B.家庭 C.亲情 D.家族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毒气的最好良剂。”中国有句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 )

A.家庭的教育功能 B.家庭的人口生产功能 C.家庭的消费功能 D.家庭的休闲娱乐功能

3. 歌曲《让爱住我家》中唱道:“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天

4 天住我家,不分日月,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让爱天天住我家,让爱天天住我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天天住我家。”可见,歌曲的词作者认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是( )

A.平安和快乐 B.优越的物质条件 C.成员间的血缘关系 D. 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二、非选择题

七年级(2)班学习了第一框《家的意味》后,决定组织一场主题班会课,班会分为“孝”、“ 礼”、“ 爱”三个篇章。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榜样,他们言传身教,教会孩子孝顺家长、文明礼貌、热爱生命、坚强勇敢„„开完班会后,同学们纷纷在班级微信群中发表感言,王敏:“亲情流露,幸福有我﹣﹣疼我孰知父母!”李东:“感恩父母,中华传统美德!”„„ 1.请你为本次班会拟定一个主题。 2.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3.你打算怎样孝敬父母?

第4篇:第七课第一框做人要自尊教学设计

型:新授课 授 课 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尊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自尊的意义,以自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困难和问题,努力把自己培养为生活的强者。

2、能力:掌握赢得自尊的技巧,学会塑造一个自尊的“我”

3、知识:初步了解自尊的表现及重要意义,正确把握树立自尊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用行动赢得自尊 教学难点:自尊无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随着改革开放,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利用黄金周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不满足在国内旅游,也纷纷到国外旅游,大部分中国人在国外旅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公民的良好精神风貌。但是,也有极少数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的尴尬,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尴尬?我们从中又能悟出点什么?

课件:走出国门的尴尬

看到这些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表现,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总结:我跟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这些人在外国人面前太不自尊了,他们的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也损害了国家的形象,把人都丢到国外去了。由此可见,自尊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自尊,做人就要做自尊的人。那么什么是自尊?拥有自尊有什么意义?怎样赢得自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课件:做人要自尊

自尊是一个很熟悉的字眼,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尊。那么,到底什么是自尊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认识自尊了解自尊。

课件:认识自尊

课件:自尊就在我们身上(在这些情景下,你会怎么做呢?)

1、在升旗仪式上,老师让我做国旗下演讲,我会

2、在阅览室,我会

3、我护送盲人过马路,周围的人向我头来赞许的目光,我

4、父母在朋友面前揭我的短,我会

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提问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看来,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护自己良好形象的一种心理,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课件)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启发引导学生谈出自尊还表现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师总结:被别人尊重的时候很高兴,不被尊重的时候就很生气。这又说明了什么?也就是说,自尊除了自我尊重外,还希望什么?

师:自尊还表现为:包含要求他人和集体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师总结: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自尊不仅表现为自我尊重自我爱护,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这就是自尊。(课件显示自尊的表现)

师:我们认识了自尊,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些表现是自尊吗? 课件:请你判断(下列表现是自尊吗?)

1.刘阳刚穿了一双新买的名牌运动鞋,他向同学们吹嘘是从国外买来的,自己心里得意洋洋的。

2.李辉在《中学生读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她自己也以小作家自居,从此以后,老师再讲写作的时候,她也听不进去了。

3.赵谦性格开朗,经常跟同学们在一起探讨交流,见到老师同学主动跟他们打招呼。

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判断教师继续引导,他们的表现又是什么?让学生对自尊有个更清楚地认识。

师总结:自尊不是虚荣、不是自傲,恰恰是在要求别人尊重的时候也会去尊重他人。

过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尊,拥有自尊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自尊。

课件:感受自尊

师:在生活中,自尊的人和不自尊的人,他们的表现是不同的,请同学们设想:面对这些情况,自尊的人和不自尊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课件展示3组场景)

1、竞选班干部失败时

2、面对家境、容貌等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同学

3、在无人监考的考场中考试

(让学生4人一组交流一下,然后回答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自尊人的表现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自尊是促使他积极向上的动力。所以,自尊的人积极向上。(课件展示:自尊的人积极向上)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师:不自尊的人如果觉得低人一等,其他人对他什么态度?

师:那就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而自尊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思想、身体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后,周围的同学会对他什么态度呢?

师:这样就赢得了他人的尊重。所以说,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课件展示)(在这里,教师教育学生:自尊者人必尊之,自贱者人必贱之。我们要赢得他人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

师: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师:这么好的机会,自尊的人为什么不作弊?在自尊的人看来,作弊是一种什么行为?

师:这说明自尊的人有强烈的荣辱感,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会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使在这种无人监考的考场中考试,也会用正确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形象,所以说,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课件) 而不自尊的人就不能用正确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形象。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感受和分析,我们已经看出,自尊的人积极向上,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由此可见,拥有自尊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做人就要做自尊的人。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下,自尊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课件)

师:老师祝贺你们,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谈论,说明同学们都是一个自尊的人。 师过渡:自尊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大亮点,自尊无价。我们怎样才能赢得自尊,做一个自尊的人呢?一句话,就是用行动赢得自尊。

课件:赢得自尊

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曾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他一人重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大家知道他是谁么?

(多媒体展示)

想一想:1.“领”与“不领”意味着什么?

2.朱自清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给学生稍微留出点思考的时间,然后提问 第一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在当时情况下,领就意味着活命,但却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不领就意味着挨饿、甚至饿死,但却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师归纳:朱自清挺起脊梁,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他的这种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学生: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就要维护自己的人格,不做有损国格的事。 师:我们应该像朱自清学习,做一个自尊的人,就要维护人格,不损国格。(课件)

师介绍:人格就是做人的尊严,做人要讲人格,一个没有自尊的人就不能维护自己的人格。维护人格不损国格是我们赢得自尊的最基本条件。

朱自清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现在,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请同学想一下,当我们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正确做法)

(如果学生只回答对外国人友好的方面,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我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对他们以礼相待,但是有的外国人就是不友好,对我们进行侮辱、挑衅,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谈要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

师升华: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时时刻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做一个自尊的中国人。(升华主题:教育学生做一个自尊的中国人)

师过渡: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维护人格、不损国格是我们赢得尊重的前提。我们要赢得自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让我们从刘翔的成功经历中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刘翔的故事

谈一谈:刘翔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看完故事,请同学们谈一谈:刘翔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刚开始,为什么大家都瞧不起他?后来,为什么又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呢? 师: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弥补了不足,提高了自己完善了自我,最后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由此可见,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由弱变强,才能赢得尊重。(课件展示)

师:弱者获得同情,强者赢得尊重。同学们也希望成为一个自尊的人,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足?

学生齐声回答:有。

师:让我们自己反思一下,在平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自己打算怎么做?

课件:自我反思

你自己在平常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真正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己打算怎样做?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强者。因为只有强者才可以赢得尊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赢得尊重,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请同学们P80两幅漫画。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两幅漫画的意思。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他们能赢得尊重么?为什么? 师:这告诉我们,要赢得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师: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经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赢得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请同学们看下列情况下,你怎样尊重他人

课件:亲临其境(下列情况下,你怎样尊重他人?)

1、面对身体有残疾的同学

2、当接受别人服务时

3、面对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 师:尊重他人的人格

师:这就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师:在生活中,当自己被别人赞美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学生齐声回答:高兴 师(教育学生):当我们真诚地赞美别人的时候,被赞美的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反过来,他也会表达对我们的尊重。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去欣赏、赞美别人。

师归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要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欣赏赞美他人。(课件)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要赢得自尊,就要„„

维护人格、不损国格;提高自己 完善自我;尊重他人 赢得尊重。(课件)相信同学们能够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自尊的人。

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学完了,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掌握了这些内容,让我们学以致用,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剧场。

课件:生活剧场

一个外国旅游团来我校参观,同学们以礼相待,对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参观完毕后,一个外国游人掏手绢时把钱带出来故意丢在地上,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

(两个学生分角色表演)

中学生:对不起先生,这是你的钱。(中学生弯腰捡起钱并还给外国人)但是,我要告诉你先生,你的行为是不对的。对你们到中国来参观旅游,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真诚地以礼相待。可是你的这种行为是对我们的侮辱,是对我们的不尊重。先生,请你相信,中国的青少年不是葛郎台的后代,我们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我们虽然还不富裕,也需要钱,但中国有句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是不会为了不义之财而丧失尊严的。因此,你必须为你的行为向我们道歉!

外国人:I’m very

sorry. 中国的青少年是好样的。(外国人向中学生竖起大拇指)

师总结:大家的掌声已经对你们的言行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这说明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行动赢得自尊。

结束:亲爱的同学们,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自尊。自尊是一个人的脊梁,是促使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愿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用行动赢得自尊,做一个自尊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第5篇: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 走近法律 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本课设计了三个框的内容:“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第一框“走近法律”首先说明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阐明了生活离不开法律;第二框“法不可违”主要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我国刑罚的种类;第三框“防患于未然”主要分析了犯罪的危害,说明了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引言从两个法盲违法犯罪的案例入手,说明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无知、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发生,指出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 本框由“我们身边的规则”“生活离不开法律”两目组成。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主要讲了三层内容: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其次说明了在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最后分析了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具有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之后,教材准备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教材通过舞迷夫妇受到执法部门警告的事例与漫画切入,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然后具体说明了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表现在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另一方面,法律具有保护作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教材通过两个情景对这一作用进行了具体说明。 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教学重点: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

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 ●教学方法

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小故事《弥勒规则》。 (多媒体显示) 弥勒规则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凡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经济,同时也急红了玉皇大帝的眼,为了拉近两地间的差距,玉皇御笔一挥,一批天营企业陆续成立。 众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运输公司还缺经理一职,对于天庭的支柱产业,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后,他决定派刚正不阿的李靖与人缘最好的弥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经。

三天后,两人学成归来。玉皇向来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弥勒作为后补,随时任用。 李靖就职后,在经理室挂上了“规则就是力量”的警示牌,这是他从凡间学来的。一月后,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了玉皇手中。原来李靖刚正不阿,用严格的规则管制众人,弄得众仙怨声载道。迫于压力,玉皇不得不用弥勒代替李靖。李靖愤愤不平,挂印而去。

几天后,在众仙的欢呼声中,弥勒走马上任。在众人的簇拥下,弥勒来到经理室,望见“规则就是力量”几个大字,微微一笑,回顾众人说:“此愚人之论也!我在凡间学习时,看到有个经理不守规则,纵容员工,员工们也知恩图报,干群关系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为先,规则为末!”“是,是„„”众仙连忙附和。弥勒上任后,立刻把“规则”二字改为“宽容”,用它作为自己处事的警示铭。一个月下来,公司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过去了,运输公司大幅亏损,但玉皇手中的感谢信还是有增无减。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一日黄昏,玉皇身着便服,只身来到公司,看到公司员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带着疑惑走进经理室,看见弥勒正背对自己阅读文件,于是便暗施隐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弥勒要发奖金了!”弥勒按规定拿出了员工们的劳动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给他胜利奖。天马星只出了半月工,唔,给他节油奖,都不容易。小熊星没出工,这„„”弥勒摸了摸大光头陷入沉思。“按规定该开除他!”玉皇暗想。“这么办吧!给小熊星安全奖,规则算什么东西,人心最重要。”弥勒决定了。“啊!”玉皇差点喊出声来。

在回宫的路上,玉皇明白了公司不景气的真正原因: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办什么事,还得有规则。还是让李靖来做吧! 一日后,弥勒下台。

半年后,公司法令一新,蒸蒸日上。

[师]看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社会生活需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各行其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

[师]是啊,实际上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也不少。那么规则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今天要讲的内容。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第一框 走近法律(板书)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板书) 活动一:看漫画,说启示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没有规则就会混乱不堪,生活中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 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违法犯罪”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漫画并进行对比,说明两幅漫画所表现的情况有何不同。 [生1]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但大家都遵守规则行事,结果是有条不紊,道路畅通无阻。相反,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社会秩序就会方寸大乱。这两幅漫画反映的就是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生2]在我们身边,违反规则的行为并不鲜见。人行横道线是保障行人安全的“绿色通道”,但不少车辆同行人抢道,有的甚至在人行道上逆向行驶,而许多行人则我行我素乱穿马路;公交车上,总有乘客不遵守“前上后下”规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也总有售票员让乘客从后门上、前门下„„许多规则,就这样被打破,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要使交通秩序井然,必须使大家都做遵守规则的“规矩人”。这也就是两幅漫画的区别所在。 „„

第二步:让学生徒手画方、圆与用尺规画方、圆,进行比较。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规,是画圆用的工具,如数学课上用的圆规、两脚规;矩,是画直角或长方形用的曲尺,如直角三角板或丁字曲尺。画圆而无规,会因笔走龙蛇而画不圆;制方而无矩,会因角不正、线不直而制不出方来。“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生活更是如此。

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规则,人们各行其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既为规则,那就应该是每件事情具体操作过程中的“红线”,任何人都碰不得;如果碰了,就应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 (师写板书) 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评价指导

使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活动二:说说体育比赛中的规则 活动目的

认识规则是体育比赛正常进行的保障,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强化尊重规则的观念。

•活动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不同体育比赛中不同的比赛规则。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以分组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不同体育比赛中不同的比赛规则。

[生1]足球比赛中“越位”这个规则的制定,极大地促进了足球比赛的发展。以前的比赛,许多球员都站在球门口,虽然球进的多,但几乎没有什么观赏性。有了这个规则后,大家都更注重战略战术,足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2]自从詹•奈史密斯发明篮球以来,随着篮球运动不断普及和发展,这项运动在比赛规则、形式和场地设施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特别是篮球规则的不断完善,又促进了篮球运动的普及、发展和提高。刚开始时,参加篮球游戏的人数没有限制,时间也不作具体规定,导致比赛中双方队员一窝蜂地粗暴抢球的混乱场面。为此,篮球发明人奈史密斯1892年1月制定了13条最简单的比赛规则,这是篮球史上第一个篮球比赛规则。 „„

第二步:说明没有这些规则,体育比赛将会怎样。 [生]体育比赛是非常强调规则的,一个体育项目是不是有趣,是不是有很强的竞技性和娱乐性,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详细的规则来规定比赛怎么打的话,如果比赛没有规则的话,那比赛会成什么样子呢?也许,你起初会觉得这样相当有趣,终于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球我爱拿多久就拿多久,不管如何野蛮抢球都没有关系;可时间长了,最终还是会发现,如此一来,比赛真是毫无乐趣而言,简直是无聊之极。 „„

第三步:教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体育规则是多么重要。它一方面规范着比赛秩序,保证了一切按正常轨道来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保证了竞技性和比赛的悬念,这点非常关键,参与者因为规则而更加强了目的性,在合理规范中提高了竞技的精彩程度,而且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比赛会变得千变万化,这就是体育比赛最吸引人的所在。 •评价指导

使学生感悟到规则是秩序的保障,自由是规则内的自由。 2.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板书) 活动三:谈生活中的规则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认识规则的各种类型,了解各规则的不同,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

学生寻找我们生活中的规则、生活中的法律。 •活动过程

第一步:分组以对抗赛的方式分别说出自己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

[生1]我们出门走路应该靠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

[生2]出门乘车,按顺序上下车,先下后上,上车买票,见到老幼病残孕应让座。 [生3]去商场购物,要公平交易,买后付钱;去超市,不要随意摆放商品。 [生4]我们去公园,应购票入园,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生5]去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要礼貌鼓掌,不要吹口哨。 „„

第二步:分析这些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哪些属于法律的。

[师]社会生活准则有不同的种类。道德,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大家分析一下,刚才所说的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又有哪些属于法律的。

[生1]如法律确认公共交通方面的准则:规定交通规则,车辆靠右行驶,只准凭证驾车,维护车站、车内秩序,保护交通设施,规定对违规违章的处罚等。

[生2]法律维护公共娱乐场所的正常秩序,确认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的行为准则:凭票入场,遵守秩序,爱护公物,服从管理,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等。

[生3]在影剧院,不能大声喧哗,要礼貌鼓掌,不准抽烟,不准吹口哨是纪律要求。 [生4]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道德要求。 „„

3.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板书) [师]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具有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从三个方面说的:一是从创制形式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而纪律是局部适用的准则,由学校、单位等制定的;二是从实施看,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最重要的特征,其余二者则不是;三是从适用范围或对象看,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道德的特征: (多媒体显示) 道德:

一、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当中;

二、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

三、只对本阶级的成员具有约束力。 第三步:填表活动。进一步加深理解法律与道德、守则的不同。 学生填课本88页中的表。

第四步:设想一下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

[生1]没有道德、法律和纪律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法律和纪律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法律和纪律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生2]没有法律和纪律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法律和纪律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和纪律画出来的。 „„

•评价指导

本框重在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板书)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板书) 活动四:权利受到侵害应怎么做?没有法律会如何? •活动目的

使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法律,感悟法律对公民的保护作用,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思考有关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步:学生讨论法律的规范作用。

[生1]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在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明确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指引人们行为的方向,鼓励人们做法律所允许的行为。如小郑的邻居舞迷夫妇,每晚都邀舞伴跳到深夜,巨大的噪音扰得四邻不安,这就是相关法律所不允许的,最后被执法部门制止。

[生2]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法律的评价作用——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有效,是否合法。一种行为是否正当,不是谁能作出决断的,只有法律才可以。法律是唯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准则,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什么行为是正当的,永远没有定论。

[生3]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预测——依靠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应该如何去做,预测到某种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如许多犯法者,都知道犯法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是心怀侥幸才铤而走险。

[生4]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教育——通过法律宣传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教导人们应当怎样去做。如兰州规定市民如果不从人行横道通过,就会接到50元的罚单。“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让违反规则者付出代价的好处在于,给尚未违反规则而想违反的人,来一个当头棒喝,让遵守规则的“规矩人”,有越来越多的效仿者。这样,使规则真正成为规范,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

[生5]法律的规范作用还表现在强制——制裁、惩罚那些触犯法律的人,强迫他们必须做自己该做的事。违反法律者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违反法律不受惩罚、没有代价,遵守法律不能受益,法律就会形同虚设。 „„

第二步: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生1]如果没有法律,人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会造成彼此的冲突和混乱,因而要靠法律来规范,以维护公共秩序。

[生2]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生活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等。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都要靠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生3]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 „„

第三步:学生阅读课本89页的相关链接。 第四步:教师小结。

[师]关于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有两层内容。第一,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一方面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另一方面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评价指导

可结合小郑的事例或学生提供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重点理解人们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89页的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反映了什么?

[生]分别反映了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法律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权。 [师]大家说一说法律具有的保护作用还有些什么。 [生1]法律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生2]法律保护著作权、肖像权。 [生3]法律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活动:指导学生制定班规、班纪。 步骤一:介绍我国制定法律的程序。

步骤二:指导学生根据本班情况制定本班班规、班纪。 2.案例分析:在一架中国民航飞机上的一名中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发生了纠纷。此时,该飞机正飞翔在公海区域。请问正确的选择是( ) a.适用中国法律,因为飞机是中国的,属中国国家权力管辖范围。 b.不适用中国法律,因为飞机飞在公海上,应适用国际法。

d.不适用中国法律,因为其中一个当事人是法国人,应适用法国法。 (答案:a) 3.活动:请各组组长组织本组的学生,利用休息日,组成小记者团采访当地的警察。将本组的采访过程进行记录,将采访后自己的感想写成小型调查报告。

第6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一框

家的意味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的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目《家的意味》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一下几大构建:

1、生命的居所;

2、中国人的“家”。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并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并了解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再加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该有的家庭温暖。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功能、识记家的作用,知道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并能说出孝亲敬长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学生探究体验为主,采用情景感染、合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增强学生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家的含义和中国人的家。

教学难点:理解子女为什么要孝亲敬长,为什么尽孝在当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教学相长的含义;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公益视频短片《爱的表达式》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刚才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公益视频短片。是啊,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母亲则负责相亲教子。家这个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家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它代表着屋檐,下部分是一个猪,代表着食物,一家人在一块儿,有着遮风挡雨的屋檐,在一块儿吃着饭,这就是家,那家有着怎样的具体含义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预习新知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活动】教师限定时间2分钟,并用电子白板的随机数产生器的方法提问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自学新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四)新课教学

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 1.生命的居所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关于三毛的图片,问三毛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三毛最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家,那么,家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得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2.心灵的港湾

【教师活动】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有家的人却说自己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上的两则小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富豪为什么明明有家却不想回家?中年男子为什么找到自己的女儿后说“我又有家了”?

【教师点拨】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两则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家的根本特点,感受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放映电影人在囧途截取片段

【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亲人的心情在中国春运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的春运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归家的心?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在中国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中,家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

过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不仅是一个避风港,它还是我们的天然学校。

活动二:孝亲敬长 学会践行

幻灯片出示一则小故事

【教师活动】从这则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在法律层面上,我国法律对孝亲敬长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孝亲敬长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五)课堂巩固 学以致用 幻灯片出示随堂训练习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懂得尽孝在当下。)

(七)布置作业 提升能力

写一段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探讨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下列属于确立家庭关系的有( )

①小李和小王结婚了②小张的儿子出生了③老刘通过民政局到福利院收养了一个孤儿④小贾和小陆已离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从这段歌词中你对“家”的理解是( )

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②家只是一处住所,是吃饭的地方 ③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家有贫富之分,贫穷的家庭无可炫耀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八年级学生文文的博客摘要: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对 我的爱是在生活上的,妈妈对我的爱是在学习上的。家庭生 活中,虽然会有许多的烦恼,但更多的时候,给予我的是巨 大的快乐,我爱我家!文文爱自己的家是因为( ) ①家是她成长的摇篮,是她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 ②父母是她最亲的人,也是她的第一任老师 ③父母一味地迁就她,满足她所有的要求

④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爱护她,使她尽享家庭的亲情和 温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

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本框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思想,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设计了“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晒晒家规,传承家风——孝亲敬长,学会践行”的教学过程,巧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上一篇:教育教学工作述职下一篇:校车驾驶员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