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一般分为欧式

2023-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家谱一般分为欧式

家谱一般分为欧式

家谱一般分为欧式(欧阳修)和苏式(苏东坡)两种。

欧式很简单,每一页都先分成5*5的表格。表格中,上一行是下一行的父辈,其中父亲正下方的那个必定是该人的长子。同一行中,右边是左边的兄长。每一格中,可以写上妻子、儿子个数、女儿姓名,个人简历等内容。

苏式的则分为世系图和世略图,世系图很象欧式,区别在于只有姓名,不写任何内容;而世略则按世次的顺序依次把每一辈人的妻子、子女、简历依次写出。 欧式的优点是世系世略在一起,很直观,缺点是不能大范围纵缆全局,查找麻烦,并且由于格子大小限定,所以每一个的简历能写的字数有限。 苏式的优缺点正是好欧式的相反。

如何制作家谱金字塔结构

先把最近一代人的名字横向排列出来,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写上去。应该只算父辈这一边的人

家庭大事 反映家庭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和家庭重大变化的关键事件

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三代家谱怎么写?

蒋介石上下三代家谱

蒋祈增-斯生(夏房)-肇余

蒋祈增-斯水(商房)-肇海 (入 嗣)-周康 (入嗣)-(孙氏无出) 蒋祈增-斯水(商房)-肇海 (入 嗣)-周康 (入嗣)-(张氏出)国柄 蒋祈增-斯水(商房)-肇海 (入 嗣)-周康 (入嗣)-(单氏出)华秀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海 (出嗣于斯水)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徐氏出)周康 (出嗣于肇海)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徐氏出)瑞春-(适宋周运)宋涨林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徐氏出)瑞春-(适宋周运)宋涨生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徐氏出)瑞春-(适宋周运)宋祥生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徐氏出)瑞春-(适宋周运)宋林香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孙氏无出)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文-(徐乃锦出)友梅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章-(适俞扬如)俞祖声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武-(汪长诗出)友松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武-(汪长诗出)友兰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武-(蔡惠媚无出)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勇-(方智怡出)友青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勇-(方智怡出)友常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蒋方良出)孝勇-(方智怡出)友柏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章亚若出)孝严-(黄美伦出)惠兰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章亚若出)孝严-(黄美伦出)惠芸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章亚若出)孝严-(黄美伦出)万安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章亚若出)孝慈-(赵申德出)劲松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毛福梅出)经国-(章亚若出)孝慈-(赵申德出)友菊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姚冶诚出)纬国(养子)-(石静宜无出)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姚冶诚出)纬国(养子)-(丘爱伦出)孝刚-(王倚惠)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陈洁如出)瑶光(养女)-(适陆久之)陈忠人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泰-(宋美玲无出)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瑞莲-(适竺芝珊)竺培英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瑞莲-(适竺芝珊)竺培凤)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瑞菊 (早逝) 蒋祈增-斯千(周房)-肇聪-(王氏出)周传 (早逝)

注:-为上下代连接,-后括号内为上代的夫人或丈夫也是下一代的生母或生父。本横版家谱,每一行的左面为长辈,右面为晚辈,长辈晚辈用-连接。夫人的先后顺序,按长在上一行,幼在下一行,同母生子女也是如此。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始祖 ] 始祖:秦商,字子丕,鲁人,世居曲阜县 东善慕道 从事孔子 贤列七十 唐封上洛伯 宋对鄄城侯 明嘉靖时对冯翊 于周敬王十四年冬十月十五子时生 于周考王十七年秋八月癸丑日卒 葬山东 州府曲阜县东岭山 配言氏,赠夫人,于周敬王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七日子时生 于周定王九年辛巳十月十五卒 葬兴子丕公合墓 子二 耀 辉

现代家谱的格式,他们也是自己想出来的。他们的格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先用一张大表,所有人都填进去,没那么大的纸,就分成几张也可以。表上只写名、性别。生卒。表后在来一个每个人的简历。这部分可以自己发挥。其他的自己再想想。另外,现代社会,女子应该上谱。

第2篇: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 中国家族 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

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 血脉记忆

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 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 ”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 ”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 “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 ”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堂号。郑毅说,根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家族虽然不同姓,但是他们却是同一个家族分出的不同支派。追根溯源,他们都是翁姓的后裔。还有的家族是以祖上的卓越功勋作为堂号。如唐代宗时的名将郭子仪,在出将入相的20余年里,成为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因为他被封为“汾阳王”,所以其后子孙虽遍布全国,但却多以“汾阳堂”作为堂号。

此外,还有家族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号,或者以祖上的情操雅量、名人的厅堂别墅等为号。无论如何,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体现了家族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也体现了它所代表的宗法色彩——具有区分宗支族别和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

家谱中世系表分量最重

世系表在一份家谱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它往往会占到一部家谱3/4以上的篇幅。因为世系表记载的是,从一世祖开始到纂修家谱时为止,历代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官职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内容。 “一个家族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都可以在这个表里体现出来。 ”王鹤鸣一语概括。后人要认祖寻根,主要依据的即是世系表,而这也是家谱区别于方志、家传、家史等其他书籍的主要依据。

王鹤鸣告诉记者,在古代的家谱中,世系表上的人名都是男性,女性在世系表上没有体现,这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在家谱上的反映。直到清朝末年,在少数家族的家谱中才开始在世系表中标注本家族女子的名字。但是,如今所有的新修家谱中,按照“男女平等”的思想,无论男女都在家谱的世系表上有自己的位置,这是时代进步在家谱世系表上的体现。在一个家族的世系表上,一般都记载着这个家族几十代的繁衍延续,而一些名门望族的世系表甚至记载了近百代的世系演变。辽宁省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认为,通过家谱中世系表的记载,可以理清一个家族整体的脉络。

此外,古人还有将族内名人的艺文著述录入家谱的惯例。在明朝时,这么做的家族逐渐多了起来,其录入的内容也更丰富,涉及文化、经济等诸多内容。形式上则包括尺牍、禀牍、奏疏、诗文、碑记、寿序等。在体例上,艺文著述又被称为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此外,家谱还收集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往,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艺文著述可以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大量珍贵的史料,有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家传用来记录名人事迹

在家谱中,还专门辟出一项章节来记录家族名人的事迹,这就是家传。家传也有不同的叫法,行实、志略等都是家传的一种。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家传主要记述的就是家族中有德、有功、有才或者有一定官职或社会地位的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由于传主的经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有密切的联系,而传记撰写者一般也多是社会名流,所以家谱中的传记不仅仅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江苏武进的《张氏宗谱》的“宣公神道碑铭”就是由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撰写的。其中写道:“公讳栻,字敬夫„„自其幼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又命往从南岳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退而思若有所得也。 ”“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早夜观省以自警策,所造既深渊矣,而犹未敢自以为足,则又取友四方,益务求其学之所未至。 ”王鹤鸣说,在这段记载中,朱熹一方面介绍了张栻的求学之道,另一方面介绍了程朱理学。

郑毅说,通过看一个家族的家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系表中记载的族人功绩。而在明朝之前,家传与家谱是分开来记录的。

画像图片让家谱更生动

家谱集书、图、史、表、志为一体,可见,图标也是家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张好的图片可以使后代更生动地了解祖先的信息。 当我们翻开家谱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位于卷首的本家族祖先的图像。王鹤鸣说,自宋代以后,将“遵祖、敬宗、收族”作为修编家谱的宗旨,将本家族的列祖列宗放在家谱的前面位置。家谱中的祖先画像,少则几幅,多的可达数十幅。祖先的画像有的是本家族的始祖、始迁祖,有的是五服之内的近世先祖,还有些是本族内的名人。一般在这些祖先的图像旁边,还有数十字的赞语,对祖先的相貌、业绩、功德等加以颂扬。

家谱中关于祠堂的记载,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并且是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祠堂是家族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所以,祠堂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一般家谱中都有记载和刊载建筑物版图的部分。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等图案,而且还要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等勾勒进去,以便让后人对祠堂的整体状况有个直观的了解。而且,在祠堂图前或者图后都有文字说明,主要介绍祠堂建筑、祠堂宗旨和祠堂管理等内容。

如今,与家族有关的古老黑白照片、家人合照等,也可以作为见证家谱的最原始资料。冯永谦告诉记者,家谱是研究历史必备的文献,通过研究家谱不仅可以知道帝王世系的传承,还可以知道一个普通家族的世代变化。

█古人智慧

家训在家谱中上升为家法或族规

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模式,家训自然成为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家训在家谱中更多的时候是以家法、族规、家戒、家范等出现。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 “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 ”王鹤鸣告诉记者,一个家族的家规家法,就好像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典范一样。家训的严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风俗的好坏,每年祭祀的时候,都要将家训、族规向族人宣读一遍。由此可见,家训理所当然地成为家谱的重要内涵,并对宗族子孙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说,家谱中记载的许多治家教子名言,逐渐被世人所传颂。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今天仍然脍炙人口。“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族规家训,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合乎礼教、祖宗祭祀等内容。 ”

比如,安徽绩溪的 《南关叙堂许氏宗谱》中就记载有十条家训。简言之就是:孝父母、敬祖宗、重师儒、正闺门、睦宗族、务正义、早完粮、息争讼、杜邪风、禁溺女,这十条家训十分通俗易懂。不过,由于家训是古代传统道德的一种表现,因此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因素。王鹤鸣认为,对家谱中家法、家训之类的内容,我们今天应该辩证对待,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清代著名晋商常氏家族的宗祠。祠堂是家族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所以,祠堂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欧阳修和苏洵奠定家谱体例格局

在民间家谱的发展中,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在编撰体例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原先帝王诸侯的家谱比较单一,只需“一辈一辈”地记述就可以。但家谱流入民间以后,世系人口越来越多,给编撰带来了困难。而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创制的“欧式”和“苏式”家谱,解决了这方面问题,并一直沿用至今。他们分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推崇,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

《苏氏家谱》中的苏洵像

“欧式”家谱又称横行体,其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一人一条,可称为条目式。“苏式”家谱又称垂珠体,其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人名之间用纵横线条联系,可称为表格式。人与人的关系很明晰,连相距几代都能一目了然。可能是限于篇幅,抑或囿于“五服”之说,也只记录五代人。

不论“欧式”还是“苏式”家谱,其世系表都是以五世为一表。 “修谱古法,以十世为一图,或以九世为一图,因图系太繁,不免难以查阅。今以五世为一图,不繁不简,取阅犹便。 ”据《欧阳氏谱图序》记载,在欧阳氏的家族世系图中,欧阳洵只记载本房的子孙,至于其他诸房的子孙,因为服穷亲近,则图标不载,这样就达到近亲疏远的目的,详者不繁,略者不遗,亲疏有伦。这样就做到了“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

上一篇:珠宝店销售的工作计划下一篇:行政执法队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