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家谱

2022-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完整家谱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 中国家族 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

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 血脉记忆

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 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 ”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 ”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 “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 ”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堂号。郑毅说,根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家族虽然不同姓,但是他们却是同一个家族分出的不同支派。追根溯源,他们都是翁姓的后裔。还有的家族是以祖上的卓越功勋作为堂号。如唐代宗时的名将郭子仪,在出将入相的20余年里,成为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因为他被封为“汾阳王”,所以其后子孙虽遍布全国,但却多以“汾阳堂”作为堂号。

此外,还有家族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号,或者以祖上的情操雅量、名人的厅堂别墅等为号。无论如何,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体现了家族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也体现了它所代表的宗法色彩——具有区分宗支族别和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

家谱中世系表分量最重

世系表在一份家谱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它往往会占到一部家谱3/4以上的篇幅。因为世系表记载的是,从一世祖开始到纂修家谱时为止,历代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官职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内容。 “一个家族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都可以在这个表里体现出来。 ”王鹤鸣一语概括。后人要认祖寻根,主要依据的即是世系表,而这也是家谱区别于方志、家传、家史等其他书籍的主要依据。

王鹤鸣告诉记者,在古代的家谱中,世系表上的人名都是男性,女性在世系表上没有体现,这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在家谱上的反映。直到清朝末年,在少数家族的家谱中才开始在世系表中标注本家族女子的名字。但是,如今所有的新修家谱中,按照“男女平等”的思想,无论男女都在家谱的世系表上有自己的位置,这是时代进步在家谱世系表上的体现。在一个家族的世系表上,一般都记载着这个家族几十代的繁衍延续,而一些名门望族的世系表甚至记载了近百代的世系演变。辽宁省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认为,通过家谱中世系表的记载,可以理清一个家族整体的脉络。

此外,古人还有将族内名人的艺文著述录入家谱的惯例。在明朝时,这么做的家族逐渐多了起来,其录入的内容也更丰富,涉及文化、经济等诸多内容。形式上则包括尺牍、禀牍、奏疏、诗文、碑记、寿序等。在体例上,艺文著述又被称为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此外,家谱还收集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往,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艺文著述可以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大量珍贵的史料,有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家传用来记录名人事迹

在家谱中,还专门辟出一项章节来记录家族名人的事迹,这就是家传。家传也有不同的叫法,行实、志略等都是家传的一种。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家传主要记述的就是家族中有德、有功、有才或者有一定官职或社会地位的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由于传主的经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有密切的联系,而传记撰写者一般也多是社会名流,所以家谱中的传记不仅仅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江苏武进的《张氏宗谱》的“宣公神道碑铭”就是由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撰写的。其中写道:“公讳栻,字敬夫„„自其幼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又命往从南岳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退而思若有所得也。 ”“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早夜观省以自警策,所造既深渊矣,而犹未敢自以为足,则又取友四方,益务求其学之所未至。 ”王鹤鸣说,在这段记载中,朱熹一方面介绍了张栻的求学之道,另一方面介绍了程朱理学。

郑毅说,通过看一个家族的家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系表中记载的族人功绩。而在明朝之前,家传与家谱是分开来记录的。

画像图片让家谱更生动

家谱集书、图、史、表、志为一体,可见,图标也是家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张好的图片可以使后代更生动地了解祖先的信息。 当我们翻开家谱时,首先看到的就是位于卷首的本家族祖先的图像。王鹤鸣说,自宋代以后,将“遵祖、敬宗、收族”作为修编家谱的宗旨,将本家族的列祖列宗放在家谱的前面位置。家谱中的祖先画像,少则几幅,多的可达数十幅。祖先的画像有的是本家族的始祖、始迁祖,有的是五服之内的近世先祖,还有些是本族内的名人。一般在这些祖先的图像旁边,还有数十字的赞语,对祖先的相貌、业绩、功德等加以颂扬。

家谱中关于祠堂的记载,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并且是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祠堂是家族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所以,祠堂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一般家谱中都有记载和刊载建筑物版图的部分。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等图案,而且还要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等勾勒进去,以便让后人对祠堂的整体状况有个直观的了解。而且,在祠堂图前或者图后都有文字说明,主要介绍祠堂建筑、祠堂宗旨和祠堂管理等内容。

如今,与家族有关的古老黑白照片、家人合照等,也可以作为见证家谱的最原始资料。冯永谦告诉记者,家谱是研究历史必备的文献,通过研究家谱不仅可以知道帝王世系的传承,还可以知道一个普通家族的世代变化。

█古人智慧

家训在家谱中上升为家法或族规

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模式,家训自然成为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家训在家谱中更多的时候是以家法、族规、家戒、家范等出现。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 “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 ”王鹤鸣告诉记者,一个家族的家规家法,就好像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典范一样。家训的严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风俗的好坏,每年祭祀的时候,都要将家训、族规向族人宣读一遍。由此可见,家训理所当然地成为家谱的重要内涵,并对宗族子孙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说,家谱中记载的许多治家教子名言,逐渐被世人所传颂。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今天仍然脍炙人口。“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族规家训,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合乎礼教、祖宗祭祀等内容。 ”

比如,安徽绩溪的 《南关叙堂许氏宗谱》中就记载有十条家训。简言之就是:孝父母、敬祖宗、重师儒、正闺门、睦宗族、务正义、早完粮、息争讼、杜邪风、禁溺女,这十条家训十分通俗易懂。不过,由于家训是古代传统道德的一种表现,因此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因素。王鹤鸣认为,对家谱中家法、家训之类的内容,我们今天应该辩证对待,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清代著名晋商常氏家族的宗祠。祠堂是家族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所以,祠堂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欧阳修和苏洵奠定家谱体例格局

在民间家谱的发展中,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在编撰体例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原先帝王诸侯的家谱比较单一,只需“一辈一辈”地记述就可以。但家谱流入民间以后,世系人口越来越多,给编撰带来了困难。而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创制的“欧式”和“苏式”家谱,解决了这方面问题,并一直沿用至今。他们分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推崇,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

《苏氏家谱》中的苏洵像

“欧式”家谱又称横行体,其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一人一条,可称为条目式。“苏式”家谱又称垂珠体,其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人名之间用纵横线条联系,可称为表格式。人与人的关系很明晰,连相距几代都能一目了然。可能是限于篇幅,抑或囿于“五服”之说,也只记录五代人。

不论“欧式”还是“苏式”家谱,其世系表都是以五世为一表。 “修谱古法,以十世为一图,或以九世为一图,因图系太繁,不免难以查阅。今以五世为一图,不繁不简,取阅犹便。 ”据《欧阳氏谱图序》记载,在欧阳氏的家族世系图中,欧阳洵只记载本房的子孙,至于其他诸房的子孙,因为服穷亲近,则图标不载,这样就达到近亲疏远的目的,详者不繁,略者不遗,亲疏有伦。这样就做到了“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

第2篇:国家对家谱的政策及家谱的意义

2009-6-4 21:23:51 来源: 原创 作者:站长 录入:yangxiujun 点击:135 次

温馨提示: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曾说过:“收集宗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以记述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之书,虽然带有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但是,谱牒所载的家族史,...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是家族的民间档案资料,族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的历史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族谱是我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它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丛”,籍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曾说过:“收集宗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以记述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世系之书,虽然带有封建性的消极因素,但是,谱牒所载的家族史,包含了诸如姓氏来源、家族兴替、人口升降、民族迁徙、风俗习惯、社会变故、以及族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卷帙浩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族谱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跨时代的社会文化功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史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得到开拓,族谱的重要性再次为人们所认识。早在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办社图函[2001]29号),对于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修谱立志不仅有着学术研究、文物保护、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当然,族谱也有弊端,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宗谱因为始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如,封建专制思想、封建迷信、重男轻女、重农轻商、三从四德等等。对这些不合时宜的、有害的应予以摒弃。但旧宗谱许多族规家训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课子求学,爱国守法,以德为首,修身齐家,艰苦创业,勤俭为本,怜贫济困,戒止奢侈,禁止赌博等等。这些人伦思想、做人的规范、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今日仍可汲取并加以发扬。

总之,族谱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可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促进各方面交流,促进团结,主流是应当肯定的。今日修谱,要用现代的精神,正确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扬其之精华,弃其之糟粕,既要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优良之内涵,古为今用,又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来自赣鄂皖王氏网,原文地址:http://jxw.gbzc.com

第3篇:家谱 后记

后 记

家谱编撰,看似简单,实则很繁杂。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收集、整理、核对,《我的家世》一书,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此书的出版,以家谱为基础,将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扩展、延伸。这次撰写,将所知道的情况从先祖开始追述,按辈份顺序介绍,除了探寻王氏家族的渊源历史,也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王福兴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特别是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子女们和其他亲属们。本书着重记载王氏家族各辈主要成员及其突出大事与经历。主要记载金城古城和一良、二良王氏家族各支、各房、各辈族人的来龙去脉、生殁日期及坟墓所在地。这样,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王氏家族的百年沧桑,从更多的细微之处来品味家族的历史变迁。

盛世修志、望族列谱。我王氏家族成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身在何方,都能秉承诚实守信、洁身自好的家风,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善良,奋发向上。这正是家族不断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王氏族人更加重视教育,考入高等学府和在外地工作者不断增加。《我的家世》一书自起草编辑工作开展以来,全体族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各尽所能,积极奔走。弟弟福庆身残志坚,与族人多次联系沟通,协助调查,加强了亲人的联系,历尽周折,搜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和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照片,福庆不论冬夏,单手打字录入文稿,制作表格,不辞辛苦。他还自费购买打印机、打印纸,提草稿,打印校对,二话不说;弟媳吴秀娟,日夜操劳,在工作之余,照顾病重父亲和丈夫的同时,忘我工作,为本书的电子录入和校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老叔、三叔、三婶等积极讲述、提供和收集家史资料。有的族人主动捐款,提供经费保障。尤其是个别无固定收入者,也主动提供照片等信息,精神鼓人。如一良的二婶,王立强等。一年来,所有族人,有力出力、有车出车,打电话、发短信,自己印、请人帮,为《我的家世》一书的出版节约了大量经费。在此一并致谢。

为了更加丰富本书内容,特增加了照片,各个族人的家庭及本人的简要介绍,还包括老房旧居,祖坟寿地等等。总之是要提醒人们,孝敬老人,饮水思源。了解家族、热爱家族。

《我的家世》作为一部重要资料,本人虽已努力,但漏误难免。期盼祈阅此书的族人勘正,及时纠正与补充,以作修改。

致敬,谨呈。

笔者:王福兴

2014年9月

第4篇:中国家谱沉浮

中国的领导人们,从未否定家谱和家族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1957年,毛泽东于成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到“文革”之前的1964年9月,他与毛远新的谈话中亦提出如下逻辑:“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人的共同体和国家。”不过,这种对于家谱、家族以及作为其精髓的家风的尊重和提倡,作为一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其动因,“寻根,是生死以外,人类的第三种本能。”山西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吉对《瞭望东方周刊》如是说。

如今,在对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宏大命题之外,千百万中国人对祖先的追寻,恐怕更多是为了寻找自身精神与灵魂的归宿。

鲁迅说:“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

★ 游客在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博物馆翻看馆藏的中国家谱。

■ 被东亚同文会带走的家谱

中国近代史行至甲午,以东亚同文会为代表的日本组织就开始在中国收集包括族谱、地方志在内的信息。

及至中日战争爆发,家谱和地方志仍是日本人收集的重要内容,“晋中祁县一个王氏家族,老家谱极好,有元代的彩色祖宗画像,非常珍贵。日本人得知了,金钱诱惑、武力威胁,就为了得到这一本家谱。”李吉说。

总之,“日本对中国家谱非常关注。”他说,“尤其名门望族的家谱里,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民族学,无所不包。你想了解中国,家谱是最主要的渠道。”在战争中流往日本的中国谱牒难以数计。李吉说,一个数据是上世纪60年代日方统计的东洋文库、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所藏中国家谱,总计1600余种。

1960年,中国学专家多贺秋五郎根据日藏中国家谱,历时21年编成《宗谱之研究》,那时的中国甚至都没有本民族族谱研究书籍。“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中国谱牒大量流传日本,日本对于中国谱牒的研究水平一定是领先我们的。”李吉说。

日本不是孤例。据称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在2000年左右就藏有中国家谱约1.7万种。

当时有一位常州巢姓企业家编修家谱,通过查阅上海图书馆编辑的《中国家谱总目》发现,只有犹他家谱学会藏有清代编修的巢氏家谱。他找到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建华帮忙联系该学会复制一份。

李吉说,据专业人士估计,目前国内公藏族谱总量不过3万种。

★ 2014年5月23日,海南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该校珍藏的家谱丛书。

■ “右派”能写进家谱吗

1978年,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启迪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作为中华历史遗产的谱牒文化重新评估。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档案局牵头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收藏单位所藏族谱进行摸底统计,除部分单位未来得及整理上报,全国公藏族谱、家谱有18562种。

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明确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每忆及此,李吉便心潮澎湃,“之前30年中从未如此提及,这个文件说明了党和政府对谱牒的高度重视,是谱牒文化正式解冻的官方信号。”不过,政治环境的宽松并未加快家谱复苏的步伐。国家性的谱牒研究机构迟迟未有起色:国家档案局心存余悸,难以牵头组建中国谱牒学研究会调查族谱,只是建议地方学术机构试办。

恰逢此时,两封信引起了山西省对家谱的重视。1985年,“缅甸太原王氏家族会”致函太原市市长,要求查找始祖王子乔的资料。次年,国务院侨办又转给太原市一封“泰国王氏宗亲会”来信,要求查证始祖来自南京还是太原。

山西省、太原市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组织专门人员调查收集资料。此工作引起了国家档案局的注意。经过他们建议,1988年,由山西社科院牵头,中国谱牒研究会筹建成立,当代中国谱牒文化全面复苏。

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家谱专家胡德向本刊记者回忆,进入上世纪90年代民间修谱开始出现萌芽,当时有很多人找他咨询如何修家谱,“都还不敢张扬。”1993年,有位老人找到他,拐弯抹角地讨教:家里有一个人是在1949年后被判刑的,还有两个于“文革”期间被划为右派的,能写进家谱吗?如果写进去,有关部门会不会来家里“抓人”?其修好家谱后也不敢出版。

不过,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官方对民间修谱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修谱最先形成气候的江浙一带,则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率先复苏的区域。

“一些南方省市的传统宗族制度很发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阿风向本刊记者介绍,福建、江西、安徽、江苏等都是“文革”后最早开始重修家谱的省份。其中一些比较正规的家谱延续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基本脉络和体例,很多新修家谱加入了女性记载。

★ 海外华人的寻根带动了新中国的第一轮修谱热。图为连战夫妇赴湖北广水寻

根。

■ 华侨带动的家谱复兴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认为,“文革”后对家谱价值的重新认识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在学术界,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家谱拥有许多其他类文献没有的丰富史料,对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同时,“儒家文化里很多优秀的思想都在家训中得以完整保存。”陈建华告诉本刊记者。

但最主要的,它是人们寻根问祖的第一手资料。

由此,海外华人的寻根带动了1949年后中国的第一轮修谱热。

改革开放初年,诸多海外华裔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纷纷回大陆寻根谒祖,其中不乏显赫一时的政要人物: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美国加州州长骆家辉、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香港商界巨擘霍英东、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等。

“一直到1995年,中国谱牒研究中心成立7年,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海外华裔。”李吉回忆。

寻根服务之所以主要针对海外归国侨胞,与现实利益分不开。例如1984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回宁波老家祭祖时提出看家谱,当地有关部门临时为他复印了一部,还提前修好了包家在“文革”被破坏的祖墓。

为此,包玉刚很受感动,先后捐资数千万元,帮助宁波大学和北仑港的建设。

由此,沿海一带省市对家谱的评价渐趋正面化。

“当时沿海一带正在招商引资,海外华人回乡祭祖,按照政策地方上应提供一定方便,也是向在‘文革’期间对他们的族谱等保管不善表达一种歉意。”常建华对本刊记者如是说。

“海外华人的寻根文化很深,诸如安徽刘邦的后人、凤阳朱元璋的后人,回故乡投资,办厂子、修公路、办学校,政府当然支持了。文化交流多了,地区经济也提高了。”李吉说,“那时的寻根就是文化认祖,血缘不一定找得到。但他们有这样的文化认同。”

★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对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有重要价值。

■ 家族的荣耀

但民间修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不理想。“1984年的文件是文化系统内部文件,民间寻谱仍不能端上台面,就算宗族想修谱,开始也只能靠海外宗亲组织出钱、政府出头支持。本地人出头是会担风险的。”李吉回忆。

1995年,四川一位非常热衷续修自家家谱的农民被公安机关以搞封建宗族活动为由逮捕。李吉拿出国务院的有关通知致函公安机关,他才被放了出来。

李吉认为,“南方的宗族观念比北方更强烈,家谱毁坏程度也远不及北方。他们修谱一般出于两个心理:一个是光宗耀祖,一个是为后世积德。”在社会史研究领域,评判一个地方宗族制度是否发达的标准主要有祠堂、族产、家谱三项。与南方很多地方以祠堂、牌位等系统的祭祖方式相比,北方一些地方是供奉比较简单的祖先图像。

“编修家谱尤其是创修需要有经济基础。”陈建华说。

此外,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就是“家里出了名人”,“比如省长甚至镇长,为了光宗耀祖修家谱,那绝对是不差钱。”胡德说。

比如他曾参加江苏武进一个张姓家族的颁谱仪式。该家族共104人,出了好几位厂长、镇长,仪式上很多人来捧场。

正式的颁谱大会上,众人按照家族辈分,上台签字领谱。签字时要签署一份“公约”,明确规定要把家谱保管好,如发生遗失、虫咬或私自变卖,都有相应惩罚。

“是否举行颁谱仪式与该家族在当地的地位和经济条件有关,”胡德说,比如仪式前要连唱三天戏,晚上还要在稻谷场上放电影,经济条件差些的也许只聚在一起吃顿饭。

★ 大热的重修家谱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当——“修谱师”。

■ 修谱的生意

随着民间修谱意愿的高涨,修谱逐渐商业化,成了一门生意。

成毓升家的山西尚知堂家谱坊创建于1980年。那时他父亲在创业浪潮中从纸浆生意做起,“做纸浆,要收废品,这过程中就不断收集到了许多老家谱。”成毓升向本刊记者展示着当初收来、如今已破烂不堪的旧家谱。

“人们听说你手里有收来的谱,就跑来借去看有没有与自己家相关的。可很多时候看不懂。我父亲是北师大毕业的,人们就来求助于他,他也乐意帮忙修谱。渐渐地口碑相传,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他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还很贫乏,前来求助修谱的人无以为报,于是背来米、面,甚至烧酒。成毓升的父亲因此觉得这门手艺做下去,“家里的生计一定不成问题”。

如今,成毓升提出“幸福定制”,为客户量身打造家族故事。“我们修谱虽然是生意,但是没有定价。”在北京中关村,同样做家谱生意的北京家谱传记机构创始人涂金灿的电话也总是响个不停。

“最近几年家谱大热,业务根本做不过来。”热衷于修家谱的人多是离退休的老人,“北京有200多万离退休老人,很多人都有这种家族文化情怀。”他对本刊记者说。

“尤其是2000年以后,民间修谱大热。一个企业家不修谱,村里老人家都会给你找麻烦,挣了钱你为什么不修谱?”李吉说,仅在常州市300多个姓氏中的280个都修了家谱。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对把家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内容,显示出越来越高的热情。

在仅0.3平方公里的无锡惠山古镇,政府投资25亿元,对118个祠堂和81个姓氏文化进行修复。

“以1993年为界,这之前上海图书馆每个月只能收到一两部家谱。”胡德总结说,“现在每月都能收到几十部。”谱牒文化大热,民间修谱热情高涨,看似大好的形势,李吉却仍有所担忧,“谱牒是专门的学问,过去有谱师,现在大多是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毕竟不是专业人士,知识储备参差不齐。”而比续谱存伪更严重的问题,是国家谱牒研究的断层。“学校没有这样的专门机构,学生也不爱学。我们老一辈学历史出来的半路出家做谱牒研究,晚年有了一定研究成果却无奈后继无人。”李吉感慨道。

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如今也名存实亡。“其实1992年我们已经不再展开实质性工作,民政机构每年要我们有20万元才允许活动,但我们没有资金。”李吉说,“研究会没有了,从事谱牒研究的老一辈也快死光了,刊物停办了。其他地方也不愿意弄这个,太麻烦。”

原作者: 王斯璇 于晓伟 葛江涛|来自: 瞭望东方周刊

第5篇:满清皇室家谱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 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

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女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 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第6篇:刘姓家谱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体继荛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锦殿怀治冠、华林淑正芳、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创设情境下一篇:同心同梦同路同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