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卫生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劳动卫生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劳动纠纷频繁出现,不规范的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更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劳动关系,采用统一的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提高劳动组织中岗位定员的合理性,处理好发生的劳动纠纷势在必行。

第一篇:劳动卫生论文

新时代劳动形态下劳动者及劳动教育的新审思

摘 要:新时代劳动形态呈现出持续迭代、新旧交融、多元并存的特征,要求劳动者重新确立自身在劳动中的存在价值。劳动者不仅应具备在专业领域从事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应具备复合素质以及跨界整合力、沟通协作力,并且仍然要学习掌握从事实体劳动的基本劳动能力。新时代劳动形态要求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树立新旧兼容和不断发展的劳动教育内容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劳动形态;劳动者;劳动教育;新时代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探索研究”(项目编号:AAA190012)

作者简介:毕文健,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机能与生存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纵观人类劳动史,伴随劳动工具的变迁,劳动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劳动再到智能劳动的三种形态的迭代发展。当前,劳动形态呈现出持续迭代、新旧交融、多元并存的状态,这是新时代劳动场域的基本特征。各种劳动形态存在和运行的关键始终是人,劳动形态的更替融合会导致一些劳动者就业岗位的要求提升,也会导致传统的就业岗位消失,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催生出需要更高技能水平和素质的行业与岗位。劳动者不论是在传统就业领域转型升级,还是转移到新的就业领域,均需要配合劳动形态的迭代、职业的更替和岗位内涵的提升,同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而学校劳动教育也需要根据新时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与时俱进,实践育人。

一、新时代劳动形态呈现持续迭代、新旧交融、多元并存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手工劳动、机器劳动、智能劳动三种劳动形态呈现出“持续迭代、交叉融合、新态频生和适度复兴”的状态,“迭代”“交融”“创新”“复兴”成为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典型特征,劳动形态之间的协同支撑成为现代产业的保障。

(一)新时代新旧劳动形态的更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续迭代

“迭代”一词出自计算机领域,迭代法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迭代法也称辗转法,是一种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过程[1]。迭代思维的运用过程往往以某种现有的模型或想法为基础,然后针对问题或事件的相关状况加以改进,积累小步骤,为更好的未来铺平道路,最终实现创新[2]。当前劳动形态的更替并非一蹴而就、全面替代,而是持续迭代,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是渐进的,劳动形态的全面更替所需要的全面技术支撑不能在同一时间实现;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对劳动服务的需求是多样的,各种劳动形态各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存在的空间。可以说,新的劳动形态取代旧的劳动形态是一个柔性转换、逐步替代、有限替代的过程。

当前智能劳动的诞生与发展,不会将手工劳动、机器劳动全部排挤出局。关于智能劳动对现有劳动形式的替代,目前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智能劳动首先取代的是“易被结构化、定式化”的工作。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布林乔夫森(Erik Brynjolfsson)表示,常规的、易被定义的工作是最易被自动化的。因此,从事中等技能的结构化任务和日常信息处理任务的人可能最容易被取代[3]。二是人工智能难以代替的是需要创新思维、高端技能的职业。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弗雷(Carl B. Frey)和奥斯伯恩(Michael A. Osborne)发布了一份题为《就业的未来:工作对计算机化有多敏感?》(The Future of 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未来20年,人工智能难以代替的是需要创新思维、高端技能的职业,包括艺术、传媒和司法等领域的职业[3]。三是暂时还不会被智能劳动所取代的是需要面对面、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岗位,以及需要无意识的技能和直觉的手工劳动、体力劳动。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团队对未来10年或者20年15种职业被机器人替代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见图1),其中,记者的失业概率为11%,失业概率最低的是内科与外科医生和小学教师,均只有0.4%。

有学者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制造业的“机械设备安装工”“建筑安装施工人员”等中低技能岗位,采用“无帮助”“可以部分协助”“可以完全代替”三个定序测量选项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工作任务的替换程度和人工智能的帮助程度。统计结果显示,“机械设备安装工”的工作任务能被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完全替代的程度为20%,“建筑安装施工人员”的完全替代程度为30%[4]。由此可见,这些难以被替代的岗位由于涉及大量人机感应的工作,或者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复杂沟通,超出了计算机的能力,因此仍保持较高需求。

(二)新时代新旧劳动形态的更替并非完全的以旧换新,而是新旧交融

手工劳动与机器劳动相比,与设计、控制、管理等岗位上的智能劳动相比,虽在价值创造上有一定差距,但机器劳动、智能劳动环节仍需要一定量的手工劳动与之配合,呈现出互补互助的状态。如:企业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虽然包含相当数量的具有技术含量的劳动,但也包含简单劳动,如产品搬运、车间清扫等;网络营销属于智能产业,但物流环节的快递送货则是简单劳动;共享单车属于智能产业,但共享单车的检修、搬运却属于机器劳动、手工劳动。

同时,新的劳动形态对旧的劳动形态的取代,是旧的劳动形态做适应性调整后,与新的劳动形态交融并存的过程。如手工劳动是机器劳动、智能劳动的基础,机器劳动、智能劳动从手工劳动中积累发展而来,又为手工劳动提供了可借助的、更加优越的技术条件。手工劳动与新的生产方式融合,取其优势为己所用,就能够在扬弃中获得新生,如新时代手工劳动以集约化工业所不能的“在家干活”的工作方式,开创了数字化生存的新格局[5]。再如:传统制造车间借助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实现了改造升级;阿里云ET工业大脑被应用到中策橡胶的生产车间,大大降低了加工环节的成本投入,并使产品合格率成功提升了3%~5%[6]。

(三)新时代新旧劳动形态的更替,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会催生新的职业形态

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发明导致纺织女工失业,蒸汽机的出现对传统运输业造成冲击,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产生了钢铁冶炼、机器制造、设备维修等众多需要具有高技能含量的行业和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运行降低了对活劳动的消耗量,虽然人们担心生产自动化会导致对劳动者数量的需求降低,但实际情况是,自动化促进了生产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开拓出了新的生产领域,促进了生产的深化,进一步扩大了就业。因此,虽然每一次劳动形态的升级都会使部分岗位出现“机器排挤人”的现象,给人们带来被机器替代的恐慌,但人们会通过能力升级适应岗位升级或转换岗位而实现重新上岗。

当今社会逐步进入智能劳动时代,智能劳动使传统职业劳动内容发生了变革。相关研究提示,预计未来10年或者20年,美国约47%的工作岗位有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计算机化将使得美国近一半的工作机会受到威胁,甚至一些创造性的专业岗位也不例外。而到2033年,许多常见的职业将有大概率会最终消失,其消失概率分别是: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人员99%,运动赛事裁判98%,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理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档案管理员76%[3]。但是,智能劳动生产一线的新兴职业需求会剧增。2019年4月1日,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場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分别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及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正如马克思指出,“技术的变革造成的机器取代了人工,致使很多人面临生存问题,但同时也会催生新行业新领域新岗位”[7]。

(四)新时代新旧劳动形态的更替,并非淘汰手工劳动,而是复兴手工劳动

虽然随着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手工劳动逐步减少,但手工劳动并不是应被淘汰的落后劳动形态。在劳动形态的迭代过程中,复杂且带有创造性的某些手工劳动一直存在,并在近年呈现出回归的态势。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描述:自己动手引以为荣——手工劳动遭受三百年歧视后,开始受人尊敬[8]。

手工劳动被重提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手工劳动本身承载着人类对自身的审视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期待,是人类自我体验、自我认可的一种独特方式,人类在手工劳动中能够看到自己,获得独特的心灵体验和心灵的满足,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其次,机器劳动所承担的枯燥的、重复性的工作,对人性造成威胁,导致工人体能与智能的退化。而有趣的手工劳动不仅是一种乐趣,也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放方式。再次,在人类的劳动史中,手工劳动具有独特优势。手工劳动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蕴含着特定物品的量身定做、稀有材料的专门加工、特有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中的创意、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优良品质的保证、工艺制成品的多样性等,这些都离不开手工劳动者的钻研琢磨,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难以取代的。此外,生产自动化程度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而手工劳动和非自动化劳动的相对价格也就越高,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经济角度出发,选择自己动手干活,实现“自给自足”。未来社会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树立“自产自销”的价值观,培养自力更生的能力、适应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自己动手的能力。特别是在家庭劳动中,手工劳动的占比较大,人们会享受智能劳动与手工劳动互补的乐趣,人们为自己能干活而自豪[9]。

二、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者提出新要求

新时代的劳动形态处在手工劳动、机器劳动进一步向智能劳动迭代的进程之中,但三种劳动形态又同时并存。各种劳动形态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手工劳动以体力要求为主,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身体机能和简单的专门技艺。机器劳动要求一部分劳动者具备能够承受高强度重复劳动的身体素质、遵守规则的劳动态度和从事工厂生产流程中某一部分固定工作的简单技艺,而要求另一部分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总体素质要求是“体力和脑力并举”。智能劳动要求劳动者的素养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不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技术能力,而且要具备各个行业智能劳动普遍需要并要求日渐提高的基本数字技能、编程、网络安全管理等通用性技能,具备分析能力、沟通技巧、将数字信息应用于客户的能力,以及更好、更敏捷的管理和领导技能[10]。不管劳动形态如何迭代,均需要劳动者具备正确的劳动观、优秀的劳动品质以及能够胜任工作和生活的劳动能力等,这些是劳动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劳动工具趋向“类人化”,人类需要重新确立自身在劳动中的存在价值

在手工劳动时代,劳动工具帮助人,人通过劳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食以果腹,衣以遮体,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在机器劳动时代,劳动工具代替人的技能,但没有超越机器的范畴,人是机器生产现场不可缺少的“智能附庸”,工人利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加工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机器动作,从而使机器能够基于工人的感知功能提供的信息反馈发挥技能;另一方面,工人利用自己的大脑,构建机器设计与使用条件的关系、机器功能与任务目的的关系,依据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灵活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机器得到正确和有效的使用。而到了智能劳动时代,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相似度越来越高,智能劳动工具进入了模拟人的智能的阶段,所能取代的岗位越来越多。总体来看,当前伴随劳动形态的迭代、劳动工具对劳动者的替代度逐渐提高、“类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演进,人类面临在劳动中寻找自我价值定位的茫然。

“通过劳动创造新的自我”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价值追求之一。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追求自我价值与生存的意义。劳动是标志人的本性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自觉的对象化实践,人需要借助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在多元劳动形态并存的时代,人通过智能工具和科技劳动等控制生活,通过文学和艺术劳动等享受生活,通过历史、科学、宗教和哲学等方面的思辨性劳动理解生活,人自我存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化的活动中实现自我创造,在劳动中达到自我实现和心灵的满足,从而更加确证自我存在的价值。总之,人并不像商品那样是一个人工制造物,而是一个具有真正生命力的个体,只有从事越来越人性化和智能化的劳动,才能发挥“劳动创造人、劳动服务人、劳动发展人”的功能,让“劳动造就了人”的价值观在更高层次得到回归。

“为了喜爱而从事劳动”成为新时代的职业取向。在机器劳动时代,劳动曾是一种充满痛苦、让人厌恶的行为,曾导致劳动者有这样的心态: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当前,智能劳动成为主要劳动形态,机器能够模拟人的智能,人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劳动者从事自己喜爱的劳动,更有利于其获得精神层面的休息、缓解压力,有利于劳动者工作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真正激发劳动者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态度。

(二)人的主要劳动内容趋向智慧劳动、创造劳动、情绪劳动,要求劳动者不仅应具备在专业领域从事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应具备复合素质

目前,智能技术逐步成熟。随着人工智能模拟人的智能的进一步实现,人的主要劳动内容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带来了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

第一,当前科学劳动、复杂脑力劳动日渐增多,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智慧性劳动处于中心地位,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型工人、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科技人员及负责成果转化的工程人员、生产管理者的比重逐渐增大,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者占比加大。这要求劳动者具备在专业领域从事智慧劳动的能力。

第二,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和发明推广运用到生产中的周期缩短。同时,新时代多元劳动形态下的工作内容是弹性的,工作性质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了自动化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仍处在发展进程中,这要求劳动者不断学习和接受系统的训练以掌握智能劳动的新技术、智能机器控制的新方法,实现熟练操作和使用。因此,终身学习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劳动者要不断提升学习力。

第三,当前智能劳动强势发展。智能劳动是由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构成的通用技术集群推动的,包括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群、新一代信息技术群、先进制造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等。这些相关产业无不以创新为核心特征,创新构成其核心驱动力量,人才是创新劳动的灵魂要素。因此,未来劳动者必须提升思维能力、科研能力、设计创作能力及技术转化能力等。在勒鲁瓦-古兰(André Leroi-Gourhan)看来,人在发明工具的同时,也在技术中自我发明——自我实现技术化的外在化,实现人的自我创新[11]。而且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人所从事的开发工程与基于系统整体的复杂情况的决策,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劳动者需要提升创造力。2017年,澳大利亚青年基金会(FYA)发布的报告《新基础:大数据显示就业新常态下年轻人所需技能》指出,3年时间里企业技能需求变化为: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解决问题能力提高26%,创造能力提高65%,审辩式思维提高158%;在数字技能方面,数字素养提高212%[12]。该数据调查也揭示了当前劳动形态下与创造力相关的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院长米勒(Richard Miller)认为,在创新经济时代,人生就是一个创新项目。工程师要将不存在的东西设想出来,并加以实现,这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创造力。

第四,当前多元劳动形态迭代并存,生产性服务劳动、生活性服务劳动比重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加大趋势明显,人力资源不断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事经营管理、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与日俱增。服务性劳动和劳动中的人际交往都是一种情绪劳动,是一种要求员工在工作时展现某种特定情绪以达到其所在职位工作目标的劳动形式。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莫诺心理诊所创办人之一辛德勒(John A. Schindler)于2013年出版了《情绪力》一书,率先倡导“情绪健康”这一理念。他还在全美开设“情绪力”培训课程,指导人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当服务性劳动逐步成为劳动的主要内容时,自然要求劳动者具备情绪管理能力。

第五,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劳动、智能劳动使人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中部分地解脱出来,人们获得了更多的休闲机会,有余力从事精神劳动、休闲劳动,劳动的内容转向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探索性劳动、艺术性劳动,这要求劳动者具备审美力。而且新时代的质量观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耐用性,美观和艺术化、个性化也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同样要求劳动者具备审美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美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在生产实践、精神创作和文化表达上的生动体现。这是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相比所独具的“美的规律”,即“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3]。当前劳动者只有统合劳动和审美的实践于一体,才能挖掘出知识技能背后的文化特性和美的意蕴,体会到人类文明的可贵,并在劳动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道理。因此,新時代的劳动必然强调一种基于劳动的现代审美力的培育,让劳动者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新时代生产方式的转换要求劳动者具备跨界整合力、沟通协作力

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人与人联系的媒介。马克思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4]当前,任何劳动者不仅仅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用劳动满足别人的需要,自己的某些需要也要通过别人的劳动来满足。

在多元劳动形态下,由于传统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和工作岗位的重组,人所从事的单纯作业总体会减少,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和调整工作等兼容性业务会增加,因此,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专门的劳动技能,而且需要全面提升劳动项目管理与经营能力、合作能力、产品推广能力等。总之,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更青睐对某个领域有深入认识且在其他相关领域也具备一定知识的“一专多能”型跨界专业人员。

同样,在智能劳动生产线上,需要掌控大局的工作比例会增加,劳动者要通晓智慧生产中此任务与彼任务之间的联系,在工作中更加需要提升自身的统筹、沟通和协调能力。澳大利亚青年基金会发布的报告《新基础:大数据显示就业新常态下年轻人所需技能》指出,未来三年企业技能需求的变化为:在相互作用技能方面,沟通技巧提高12%,关系构建提高15%,团队工作提高19%,表达技能提高25%[12]。因此,沟通与协作力应是当前多元劳动形态下劳动者的必备素质。

(四)劳动对象趋向虚拟化,但人仍然要学习掌握从事实体劳动的基本劳动能力

在手工劳动中,人依赖的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生活资料,劳动对象以可再生资源为主;在机器劳动中,劳动对象向不可再生资源拓展,对自然过度入侵导致自然界趋向“非自然化”;在智能劳动中,劳动对象不仅包括实物资源,还拓展到信息和数据资源,劳动者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降低,部分人为了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将虚拟经济作为劳动对象,通过互联网金融、智能财富管理来赢取物质资源,满足生活需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在视察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时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在21世纪初,美国资本市场靠操纵数字资源、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突飞猛进”,超越实体经济,在虚拟经济中空转套利,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造成经济衰退。对此,美国政府呼吁人民重返真实的工作——那些比抽象的金融产品交易更可见的工作,发展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既是经济发展的支点,也是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点。因此,基于实体资源的手工劳动、机器劳动和智能劳动,始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新时代劳动者应加强基本的纸艺、结艺、布艺等手工劳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加强木工、电工、机械制造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提升学习者在智能生产线从事技术转化、机器调试、流程监控、安全维护等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艾伦·布林德(Alan S. Blinder)认为,下一个10年的劳动力市场不一定会按照对教育水平的要求来划分,未来工作的重要类型也许会是:“可以轻易地通过网线或无线连接传输而不会降低其质量的工作”和“不能通过网线传输而必须亲自或在现场完成的工作”。布林德指出:“你不能在网上钉钉子。”掌握一门手艺不是限制,而是解放,如果你掌握了一种不能外包给国外、用算法来做或被下载的技术,你肯定能找到工作,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师。因此,劳动者应具备现场生产实际产品的基本动手能力[15]。

三、新时代劳动形态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手工劳动时代劳动方法的传授,主要依靠劳动者口口相传、手把手地传授,一个工匠在手工作坊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靠师傅的传授和经验的积累习得一种专门手艺而终生从事这种专门劳动。在机器劳动时代,劳动者要胜任岗位,就需要接受独立于劳动过程的专门教育、培养和训练,正像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人的一般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16],因而出现了“广大生产过程的参与者的教育”与“直接的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第二次分离,劳动必须依靠科学与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样需要强调劳动教育。

(一)教育目的——立德树人

新时代我国的劳动教育是基于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包括: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懂得“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等道理,感受到在劳动中的自我成长等;塑造正确的劳动过程观,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塑造正确的劳动技能观,懂得“业精于勤荒于嬉”,理解锲而不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等;塑造正确的劳动成果观,懂得赞赏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等。

二是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坚韧性、诚信度和创造性,其教育实现路径侧重于思想教育与道德体验。黑格尔在论述劳动的实践教育目的时,也侧重于劳动习惯的培养,他说:“通过劳动的实践教育首先在于使做事的需要和一般的勤劳习惯自然地产生;其次,在于限制人的活动,即一方面使其活动适应物质的性质,另一方面,而且是主要的,使能适应别人的任性;最后在于通过这种训练而产生客观活动的习惯和普遍有效的技能的习惯。”[17]

三是职业劳动观、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职业做准备,其教育实现路径侧重于职业体验、劳动法规学习、公益劳动等。

四是劳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借鉴罗米索斯基(A. J. Romiszowski)的知能结构论,可以认为:劳动知识的教育是指传递信息,包括事实、程序、概念与原理四种类型;技能的培养则包括认知、动作、反应与交互四种类型,并且有再生性技能與创生性技能之别[18]。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路径侧重于技术习得与劳动实践锻炼。

(二)教育内容——树立一种新旧兼容和不断发展的内容观

多元劳动形态并存下的劳动项目各有其教育价值。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化的生产劳动,同时,对手工劳动甚至粗笨的体力劳动也极为重视,然而由此却招来了非难:在一个机械化的时代,儿童们还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手工劳动,似乎太是古非今了。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坚持必须使手工劳动和机械化劳动相结合,(让学生)既发展头脑,又发展双手(他特别注重发展双手,既发展右手,也发展左手)。他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帕夫雷什的所有儿童还在上小学时就能开动专门为他们设计的许多机器。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主张手工劳动与机械化劳动二者并重。这一原则起源于其精神上的导师马卡连柯,同时,也是在其“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派生和发展起来的。新时代勞动教育也应体现这种兼容的内容观,体现一定体力劳动基础上的体脑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学创合一的劳动教育。

新时代企业和组织的运行方法呈现出根本性的转变,这也相应地带来劳动教育内容和重点的改变。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制造、机器人、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劳动教育内容也应不断迭代、与时俱进,推出与新兴领域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合拍,确保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所获得的素养与技能有“用武之地”,使学生获得劳动的成就感。

(三)教育方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16]马克思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看作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要求下,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看作造就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条件。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中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最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19]。劳动形态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科研的进步和学校教育,我们只有自觉地运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因此,劳动教育应构建教育与生产劳动互相促进的正向反馈系统:劳动形态升级促使更多劳动者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培训,这倒逼有关部门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培训质量,而劳动者经过劳动教育,不仅提升了素质,适应了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会继续推动技术革新,促进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只有这样,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才能满足现代大生产的要求,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李淑芬.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2]快乐营教育.迭代式创新的奥秘是什么?[EB/OL]. (2017-03-10)[2019-07-04].http://www.sohu.com/a/ 128449583_473616.

[3]怡彭.躲开“人工智能”,或许是未来教育的重要“选题”[EB/OL].(2017-06-22)[2019-07-0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22/20/1609415_665609128.shtml.

[4]徐坚.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的挑战:职业教育的视角[J].当代职业教育,2017(4):4-10.

[5]吕品田.手工劳动的当代诉求[J].美术观察,2004(2):6-7.

[6]黎晓春.现代产业体系与高等教育资源协同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5):72-75.

[7]陈炳祥.人工智能改变世界:工业4.0时代的商业新引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217.

[8]武志嵩.托夫勒:未来社会的手工劳动大有作为[J].中国集体经济,1989(4):48.

[9]李佳蔚.浅议手工劳动的未来之路[J].群文天地,2011(20):105-106.

[10]教育部规建中心.如何加快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这个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了[EB/OL].(2019-08-07)[2019-08-09]. https://mp.weixin.qq.com/s/1fnoitmUaTGG3H1f_CeU0Q.

[11]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53.

[12]袁靖宇.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9(2):6-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0.

[15]贝小戎.手工劳动的复兴[J].书城,2009(8):108-109.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535.

[1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38.

[18] ROMISZOWSKI A J.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Skill:Instructional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C]// CHARLES M R.Instructional -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Vol. II.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463.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8.

[責任编辑 贺文瑾]

New Thinking of Laborer and Labor Education under the Labor

Form in the New Era

BI Wenjian

Key words: labor form; laborer; labor education; the new era

作者:毕文健

第二篇:传承劳动智慧 涵养劳动精神

摘 要: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需有侧重地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并将劳动价值观嵌入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体认的目标中。与此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服务、日常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等,可正确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劳动智慧;劳动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勞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见,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之一。

蔡各庄小学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着力打造自然生态和文化氛围兼具的“田园文化”教育,遵循“一木一自然,一人一世界”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生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长。一直以来,学校不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且注重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学校主要是从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体悟劳动智慧和传承劳动精神四个维度构建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并通过开发劳动校本课程、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获取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渠道。例如,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蚕桑文化》,就集中对 “采桑养蚕认识与种植”“我们班的小菜园”“校园花草小园丁”“探秘二十四节气”“寻访老工艺传承工匠心”等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此同时,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氛围,树立劳动意识

《意见》明确要求“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强化劳动意识。学校主要从课堂教学、“园木劳动实践”和常规卫生劳动三方面开展。

1.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校利用每周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宣讲等宣传劳动思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2.在校园里开辟劳动场地。我们结合学校“田园文化”中的“躬耕”教育理念开展“园木劳动实践”,通过为每个班的学生开辟种植园区,带领学生认领自己班的“锄禾园”。同时,校园的花草蔬菜树木归班级所有,学生可以在班级教师和校园园丁的精心指导下观察、培育自己班级的植物,赏析他班的花草果实。在“躬耕”过程中,春天的播种育苗,夏天的施肥修剪,秋天的丰收采摘,冬天的御寒保暖,以及校园里的向日葵、石榴树、龙爪槐、小白菜、小辣椒、西红柿、桑葚果的种植等,处处皆有劳动情怀教育。

二、研学旅行,培养劳动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如果一个学生接受十年制的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

为了让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知识更为专业,学校结合研学旅行活动,利用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集发农业梦想王国——北戴河集发农业生产观光产业园”,定期带领学生去集发研学旅行,主要观察农作物种植、探究农作物生长规律、学习专业培育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与集发自然教育营地联合聘请农学专家为学生讲解现代农学科技生产。因此,劳动研学基地的开发不仅为学校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解决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短缺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等问题。

三、主题活动,体悟劳动智慧

文明源于劳动,劳动产生智慧。从古至今,劳动者的智慧结晶频频让人叹为观止,大到建筑、农学、艺术等,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劳动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我们就地取材,选取学校的代表植物——大桑树为劳动智慧教育的研究对象,开展“蚕桑文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1.探索认知桑树的成长。在实践中,学生通过了解桑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参与桑树插苗培育、施肥浇水,并在桑树生病期间,在园林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习科学的用药常识。

2.研究桑树的产品开发。桑葚具有调整机体免疫的功能,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物品。盛夏时节,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桑葚食品的开发。比如,学生们用桑葚制作成特色的桑葚糖,师生一起研究晾晒制作桑葚干、熬制桑葚果酱,并将桑葚配合酸奶做成水果捞,将桑葚果干和花生核桃等一起混合制作成“每日坚果”小零食等。秋天时节,学生们会和教师一起采桑叶,烘干制作桑叶茶;用桑叶泡脚,了解桑叶祛湿止痒、疏通经络的养生功效。

3.了解我国的“蚕桑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产丝的国家,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领先水平。学校通过采桑养蚕的实践劳动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智慧,接受劳动科普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传播蚕桑劳动文化。春季时节,教师会带领学生采桑养蚕,一起学习探究蚕的生长变化,了解蚕生命的四个阶段:卵、幼虫、蛹、蛾。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还了解了手工抽丝剥茧的技术。

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学校将该项实践活动梳理编写成校本课程《蚕桑文化》,用以总结学生在劳动主题活动中感受到的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博大精深的蚕桑文化。

四、实践教育,传承劳动精神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劳动智慧,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传承勤勉质朴的劳动精神。家乡北戴河是个拥有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小镇,从解放初期旅游业的蒸蒸日上,到后来北戴河手工艺品贝壳雕塑、贝壳贴画、珍珠玛瑙首饰、手工制作流沙画等的不断发展,不仅体现了北戴河老工艺发展的历程,也见证了老工艺劳动人民身上的匠人精神。

1.寻访历史:开展老工艺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学生拿着摄像机、记录本、话筒,体验职业新闻记者的角色,到北戴河市场管理局,向工作人员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的市场发展演变过程。在寻访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初期纯手工工艺以家庭为单位,以贝壳雕塑、贝壳贴片加工制品最受欢迎,后期工艺品类别逐渐增多,纯手工的工艺品销量逐年减少,尤其到了信息化时代,在大数据商业网络的冲击之下,手工艺人的年龄逐渐增大,而子孙们延续老工艺人制作技艺的却少之又少。

2.拜访匠人:了解、传承工艺制作技术。学生通过拜访老一代手工艺人,了解到他们初期创业的艰辛。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老一代手工艺人常常需要花费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去进货,且带回来的都是不同材质的原珠,需经过精心的打磨、编制才能生成一件美丽的手工艺品。比如,流沙画制作。从流沙的选材,到玻璃的选材,再到用料用量、制作技艺,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需经过反复的实验尝试,否则便会很难呈现出流沙在小小的玻璃框中呈现出的山河海洋、大漠风光瑰丽或壮观的场景。而这种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方式,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渐消逝。

采访回来后,学生们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拜访到的北戴河老一代手工艺劳动者的故事拍成了宣传记录片,不仅可以宣传手工艺制作者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学习实践自己感兴趣的制作技术。

3.研学匠艺。研学匠艺劳动实践活动在全校引起了轰动,学校出面主动联系有条件开展该项老工艺实践操作的基地——北戴河青少年活动实践基地,基地领导非常支持此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研学实践的良好环境,还特邀老一代工艺人为学生做技术指导。在此期间,学生们亲身体验学习制作技艺,完成制作老工艺品,既充分体验到老一辈劳动者们的劳动情怀,又感受到老手艺人身上拼搏进取、精益求精的伟大匠心。

4.致敬匠心。研学匠艺活动后,学生们自发给老一代手工艺人举办了颁奖盛典,以表达少先队员对劳动者最崇高的敬意。学生们精心准备颁奖词、演说稿,并在现场播放制作好的《寻访老工艺传承工匠心》宣传专题片,让全校师生看到了匠人们最原始、最朴实的初心,以及传承古典技艺的坚定,从而呼吁更多的人在新时代发扬劳动人的智慧,为书写着虚心、恒心、细心的踏实的匠人精神融入更多的创新和力量。

社会需要匠人,時代需要匠心,匠人匠心的劳动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前进驱动力,是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开展老工艺劳动系列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文化的情感,而且坚定了学生传承家乡老工艺技术,弘扬北戴河人民劳动与智慧结合的“工匠精神”的信心。

因为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所以各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劳动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要认清劳动教育对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又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之美、劳动之用、劳动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王一梦

第三篇: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劳动纠纷频繁出现,不规范的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更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劳动关系,采用统一的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提高劳动组织中岗位定员的合理性,处理好发生的劳动纠纷势在必行。文章从企业劳动组织的内涵及意义入手,分析了现阶段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时期的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劳动用工;劳动组织管理;劳动纠纷;劳动关系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政府已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针对企业的劳动用工关系进行规范,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总体上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企业的劳动用工规范,劳动组织管理科学,劳动纪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也在稳步进行。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也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有着一定的改变,致使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多样。在企业面临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劳动用工指的就是企业为了自身进一步发展和劳动者个人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成为企业的成员,在企业的管理下进行有偿劳动。关于企业的用工劳动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合同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所以一般而言企业的劳动用工只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和劳动者关系日益复杂化,企业的劳动用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劳动报酬的依据确定问题、企业外派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实习生和企业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

影响。

相比于企业劳动用工而言,关于企业的劳动组织,国家对其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只是进行总体上的指导,如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的建立等,而对于具体的劳动组织管理细节一般都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确定的。但是无论是什么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高效的组织模式,那么具有一定数量且整体素质较高的劳动人员、完善的激励体系制度、较高的组织协调管理等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些条件中劳动组织协调管理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其好坏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高效运行和稳定发展。

2 企业劳动用工和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企业劳动用工和组织管理从整体来说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状态,只是细节之处仍存在颇多的问题,近几年来多次发生的劳动纠纷事件充分反映了企业的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细节之处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2.1 劳动双方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在企业的劳动用工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方或者双方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这种淡薄的法律意识往往会导致以下两种现象:一是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签订的劳动合同公平性不足,这通常也是劳动纠纷发生的根源;二是劳动者本身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违约跳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全然不顾劳动合同的约束,碰到劳动纠纷时又习惯于使用非法手段解决,对企业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2.2 用工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均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具体来说就是指用人单位应当和劳动者签订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在现实当中,由于用工制度不规范导致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屡发生,这种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中最为常见。

2.3 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大会不健全

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是公有制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对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众多的企业中工会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有甚者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企业的管理完全是领导的“一言堂”。这种情况不仅无法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弊大于利。

2.4 岗位设置不合理

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机构设置越来越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工作分工的主要还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的,当机构的设置过于冗杂、分工过于细杂时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比较常见的岗位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岗位数量比例严重失调,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一个坑里有多个萝卜或者某些坑里没有萝卜那么都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3 解决企业劳动用工和组织管理的对策

3.1 企业在用工时要签订合法规范的劳动合同

企业用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来签订合法规范的劳动合同,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企业要以严谨的心态要求劳动者提供相关的证件和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同时签订书面合同时企业要加盖人力资源部门的公章并进行劳动备案。

3.2 进一步优化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在企业劳动用工过程中必须采用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统一由企业的劳资部门和人事部门进行组织管理,其他部门无故不得擅自和劳动者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例如目前比较常见的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临时用工,对于这些不同的劳动用工企业要分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统一招聘。

3.3 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

在企业进行岗位设置时,各个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劳动定员标准结合自身的用工需求对相关的岗位人员进行设置,确定科学合理的岗位用工数量,避免出现冗员现象。在进行岗位设置之后,各部门要及时地进行劳动备案,如果在用工过程中出现人员变动现象要及时地通知企业人事部门,从而有效地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

3.4 强化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

一个良好的工会组织和健全的职工代表大会对于企业的发展毫无疑问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因此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工会队伍的建设力度并进一步强化工会的职能,借助工会来加强对企业的劳动组织管理,同时还能够通过工会及时掌握劳动者的情绪变化,进而调解劳动纠纷。而对于那些至今没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则要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工会法》的相关规定组建工会并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

4 结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关键性作用,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对其的重视度。在用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签订合法的劳动用工合同,在劳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晓霜.关于企业如何做好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5).

[2] 王鲜红.企业如何做好劳动用工劳动组织管理[J].科学之友,2012,(17).

[3] 盘泰萍.电力集体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5).

作者简介:王珂(1977—),女,河南周口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周口供电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劳动组织和绩效管理。

(责任编辑:王 波)

作者:王珂

第四篇:浅论劳动者的劳动权

摘 要: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赋予所有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它也是基本人权的一种。虽然劳动权的概念提出已久,劳动权的保护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关于它的实现以及保障仍然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的工程。本文从劳动权的性质和主要内容以及它的实现和保障方面界定了劳动者劳动权的概念、分析了劳动者劳动权的保护和实现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强化我国劳动者劳动权的保护。

关键词:劳动权;人权;性质;主要内容;实现;保护;问题

劳动权,即由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参与社会劳动和领取相应的报酬的权利,它是宪法明文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者是劳动权的权利主体,而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权的义务主体。劳动权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在主观上要改变公民关于劳动权的理解概念,在客观上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系统。

一、劳动权的性质界定及它的主要内容

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交换,而劳动权作为一种权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被确认的。

1、劳动者劳动权的界定

劳动权(right of labor),又称劳动保障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并按照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概念具有多层次意义。在我国劳动法上劳动权是指劳动者的各种具体劳动权利,而在我国宪法上则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国际社会领域,其又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劳动权作为相对独立的权力类型,在性质上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涵。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属性而备受关注,其与财产权、人身权以及政治方面的权利存在着交叉现象并有着密切联系,发展劳动权的同时也需要在财产、人身和政治上作出努力。

二是劳动权是宪法中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母权利。劳动权相对于其他社会权而言,如家庭权、社会保障权、环境权等等,更加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劳动权是国家保障公民获得生存条件和行使其他各项基本权利的基础,国家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坚实后盾,必要时应当予以介入。

三是劳动权与生存权、发展权密切相关。劳动不仅是公民获得财产的最基本途径,而且是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完善的基本方式。因此,劳动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劳动权的所有子权利包括工作权、劳动报酬权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存和生活,这是劳动权的生存理念;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这些方面,劳动权都予以保障,确保劳动者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这是劳动权的发展理念。

2、劳动权的内容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劳动权作了明确规定,总体来看,劳动权的内容包括:(1)劳动就业权;(2)劳动报酬权;(3)休息权;(4)择业自由权;(5)劳动保护权;(6)参加和组织工会权;(7)职业培训权。

在这些子权利中,劳动就业权和劳动报酬权是首要的权利,是其他权利存在的前提。没有劳动就业权,劳动者就不可能进入劳动市场,其他一系列的劳动权也就无法谈起。就业是公民生存的基本条件,而获得报酬则是实现劳动者劳动价值、维持自身及家庭生活的前提。

二、我国劳动者劳动权在实现和保障中的问题

劳动权的实现,需要国家为劳动者积极创造参加劳动的机会和条件。首先,公民必须要有受雇的机会,这要求国家积极创造劳动条件,满足劳动者对就业的需求。因此,我国宪法第42条第2款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其次,还需要国家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就业训练,使劳动者具有基本的劳动技能:"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我国劳动者劳动权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就业压力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资源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配置的,这在一方面为劳动力的供求双方意志的自由交换和实现提供了机会,在另一方面也制造了风险,即打破了传统的用工机制,使得就业与失业两者并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收到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调节,劳动者也就不断处于就业、失业和不参加劳动这三种状态之间。由此而导致劳动权的实现的障碍。

2、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报酬差距悬殊。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不同劳动者的主体条件不同以及客观环境上的差异,而使得不同劳动者在劳动报酬权方面表现得不平等,甚至可以说是差距很大。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由于劳动报酬的不平等造成的贫富分化还是很严重的。

3、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不劳而获和劳而不获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体制是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因此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实现劳动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者付出了劳动实现了劳动权却可能劳而不获;在按劳分配原则外的分配制度中,还有许多其他非劳动收入,如炒股、收租等,即同事存在不劳而获的现象。

4、一些劳动者尤其是基层的劳动者的劳动权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这主要体现为一些劳动者在自身权利的保护方面不够积极,即使遇到劳动纠纷也不会正确运用法律来解决,被动的实现劳动权,这在底层的劳动者身上表现尤为明显。社会对这些劳动者的教育的普及程度的匮乏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大原因。

5、完善的劳动保护体制尚未建立。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制度,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缺陷,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失业现象普遍,并由此出现大量弱势群体。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劳动保护体制,劳动者出现劳动纠纷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等方面很难得到保障。

三、关于如何加强对劳动者劳动权的保护和实现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更好的保护和实现我国目前劳动者的劳动权。

1、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依据我国现今的国情,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十分有助于劳动力的吸收容纳,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扩大第三产业也有助于缓解劳动者的就业压力。

2、向劳动者传输劳动权的概念。劳动者劳动权观念的落后,法律意识的淡薄,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公民劳动权的实现,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应当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国内关于劳动者劳动权的立法体现主要表现在《宪法》和《劳动法》中,如《劳动法》第四条概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但是这些规定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书面上,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因此我们需要联系法律来给予劳动者扶持,并加强其他部门法律如《社会保险法》等的建设,以给失业下岗的劳动者予以救济。

4、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几个方面,世界很多国家在解决就业者棘手的问题时,都把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保障劳动权的实现就是保障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宪法既然把劳动权作为一种基本权利写了进去来强调它的重要性,那么这一权利的实现的社会责任也同时赋予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贡献,而劳动者的劳动权又是劳动者是否能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劳动权的实现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和制度,国家应当从各个方面来羌胡劳动者劳动权的保护。

作者简介:王军,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11级法律硕士,研二,研究方向为法律硕士(非法学)。

作者:王军

第五篇: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探讨

摘要:劳动用工是企业为自身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种有偿劳动形式,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双方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履行相关义务。而劳动组织管理则是法律法规针对不同劳动组织中有关规章制度的管理。这两者对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需重视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所发挥的价值,并运用有效的方法不断优化,以提升执行效果,保证企业能够在规范化的管理中获取效益。

关键词:企业;劳动用工;劳动组织管理;劳动者

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都是针对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实行的管理內容,如若存在忽视现象,劳动用工不规范、制度缺乏完善性,且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很容易诱发劳动纠纷事件。这不仅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自身的形象也会受损。因此企业要分析目前劳动用工的现状以及劳动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由此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在制度、管理程序、组织体系等方面达到现实的标准,以满足企业的发展。

一、 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现状

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并不完善,首先体现在制度方面。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要针对劳动用工确立相应的劳动合同制,明确规定劳动者和企业所执行的义务以及承担的责任,但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健全的劳动组织管理以及用工制度,各项细则的疏漏或者模糊,导致劳动纠纷事件经常发生。比如一些企业为了从中获取较大的利益,在社会保险的缴纳上有所逃避,甚至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任意解聘劳动者。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存在劳动合同不规范,内容缺失等问题,导致很多的劳动者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其次则体现在主体法律意识淡薄上面。关于劳动用工、劳动组织的管理,我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这是维系劳动者和企业关系的重要条件,同样也是规范各项劳动组织管理活动的参照标准。但从实际来看,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高效的应用,无论企业管理者,还是劳动者都存在忽视心理,且没有掌握足够的法律常识,以至于劳动用工和管理的过程存在各方面的隐患。

二、优化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的策略

(一)规范劳动用工且强化劳动合同管理

在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中,劳动合同是重要的纽带。对于劳动者而言,自身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劳动合同维护,而对企业来说,则相应可以保障生产经营稳定开展。所以企业针对劳动用工问题首先要强化劳动合同的管理。一方面要重视劳动用工发挥的效力,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促使企业形成规范用工的状态;另一方面针对劳动组织管理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要注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规范的劳动合同条约,并且在和劳动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保障公平性和合法性,一开始即确立规范的流程,双方认可签订的合同内容,以防止后期引发不必要的劳动纠纷。除此之外,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企业需得收集劳动者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并相应进行审查。在正式签订时也需要使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特有的公章,然后执行备案程序,以此来为劳动合同赋予相应的法律效力。综合来说,劳动用工的规范以及劳动合同的有效性管理需要法律法规支持,那么无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

(二)建立健全劳动组织管理制度和工会组织体系

制度在劳动用工以及劳动组织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参照标准,也是对相关行为的约束,企业需要按照自身发展的状况制定清晰、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相应按照实际执行的效果逐步调整,促使管理制度得到优化,最终达到标准化要求。同时管理制度的完善要求明确责任权限,劳资部门以及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相互配合,防止其他权限渗入影响劳动组织管理的效果。其次在劳动用工管理上,制度要对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时间做出说明,以确保分配过程中有确切的依据实行分类管理,并促使各项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可以有序开展,各层级的劳动者可获取对应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针对劳动组织管理工作,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体系。以正规的流程为出发点公开设立工会组织,一方面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维护,另一方面则积极主动地对企业和劳动者的用工关系进行协调。同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工会组织体系作用的发挥,赋予相应的权利,在劳动纠纷事件中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协调作用,保障企业能够稳定运行,从根本上提升劳动用工以及劳动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搭建信息平台并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企业内部多存在人员流动较大的问题,这显然和劳动用工以及劳动组织的管理有关系,为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巨大损失,企业要搭建系统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国家金融信息征信系统,由此获取员工准确且全面的信息,同时劳动者也可以了解、查询企业相关的信息,使得劳动用工的过程更加可靠、安全。而在劳动组织管理中,为更好地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劳动监察部门则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企业存在违法的劳动用工现象责令整改,给予相应的惩处。并且在劳动纠纷事件中,要公平合理地处理,使劳动者和企业都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权益保障。

结束语

企业经营管理中,劳动用工以及劳动组织管理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是企业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但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经常存在劳动纠纷事件,不仅损害劳动者的权益,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显然这与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不力有关。所以企业要特别重视劳动用工的规范性和劳动组织管理的效果,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以及信息平台的构建等方式,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升企业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的水平。

作者:刘力

上一篇:勘查技术与工程论文下一篇: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