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改革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概念的厘定:课程与高等教育课程课程是课程论学科领域中的最基本概念,任何课程论研究者都不可避免地使用它。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着人们对课程认识也是多样的、不确定的。目前,对课程一词的定义多达上百种。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體验。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全球化改革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全球化改革论文 篇1: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对策探究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作为会计环境中起主导性关键作用的经济因素,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会计目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准则方面的影响,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对策

当前,会计所处的会计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向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会计环境中的经济因素,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会计发展的原动力是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是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发展水平的社会环境的总和。会计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文化教育因素等。其中对会计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经济因素。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会计目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准则方面的影响,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会讨环境作用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认为是由会计环境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决定的。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有两个代表性的学派,即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产生于商品社会初期,形成于公司制盛行之时。在公司制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但资本市场尚未形成,依存的是直接往来形成的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决策有用学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依存的是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起来的。因这两种学派产生的会计环境不同,导致这两种学派在会计导向、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导向上看,受托责任观是面向过去,决策有用观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决策有用观更侧重相关性。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在全球范围流动,资本市场日益发达,这会使资源的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委托受托关系因资本市场的中介而变得模糊起来。报表使用者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交易的重要媒介,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也更倾向于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目标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对会计确认的影响。会计确认是对那些交易及其影响可以作为会计要素进入会计报表的识别和选择,是会计程序中的首要环节。会计确认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对此,FASB指出,确认一个项目,在符合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这两个前提之下,应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条基本的确认标准。生产和流通的日益全球化,促使国际贸易、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飞速发展,从而带动金融全球化。这使金融工具日趋多样化,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衍生金融工具不完全满足上述四条标准而得不到确认。

衍生金融工具不能得以确认的主要原因是其不符合现行的资产负债定义。现行会计理论中的会计确认,其实质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后果的确认,与传统的即期交易相比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均为将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的交易,即其时间属性是未来的。因此,显然不符合现行会计确认标准。

为解决这个问题,IASC打破了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仅限于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限定,而将之扩展到正在发生和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确认的标准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对会计计量的影响。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再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崇。然而,当前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历史成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需要运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属性。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主席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生。时至今日,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已达到十几个年头之多。

公允价值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的决策性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公允价值的运用呈现出从金融工具向其他领域延伸的趋势。当市场经济发展到完全有效、完全竞争的时候,必将是会计计量最需要反映真实价值的时候,即公允价值将取代成本观念而占据主导地位。

(四)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行为规范。一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本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的特点,为了满足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建立的。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奔驰公司到美国上市时,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它就变成了亏损公司。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会计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因此,需要有权威机构来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以协调各国的会计工作,使各国的会计报告具有可比性。为此,国际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就是为了统一各国的会计语言,以便于不同国别的投资者(报表阅读人)阅读报表。迄今已制定的32项国际会计准则,已影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从而达到使各国财务报告具有可比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加入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到2005年,要求本国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将达到65个,但是中国未在其中。

二、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会计发展与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世界经济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的发展趋势是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近几年,我国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进行了一系列会计改革。但我国目前的情况很不乐观,比如会计准则问题,财政部原打算1993年至1996年花4年时间建成会计准则体系,后来准备2004年基本建成,但现在打消了这个念头,原因是实务跟不上。

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是由30年前完全的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根发达国家的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性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上,想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我国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考虑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趋利避害,扎扎实实地搞好我国的会计改革。

长远来看,中国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中国会计基本上融人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中国与世界各国采用共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会计信息实现全球间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近期来看,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在充分考虑中西方会计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保持中国会计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缩小中国会计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异,提高中国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减少和逐步消除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会计报表的误解,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作者:李红萍

经济全球化改革论文 篇2:

论经济全球化对高校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概念的厘定:课程与高等教育课程

课程是课程论学科领域中的最基本概念,任何课程论研究者都不可避免地使用它。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着人们对课程认识也是多样的、不确定的。目前,对课程一词的定义多达上百种。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體验。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还是一种意识。由于课程的复杂性,导致高等教育课程也有其丰富性。张楚廷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大学课程:狭义的理解即课程是教学科目,中义的理解即课程是教学内容,广义的理解即课程是学生在高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1]本文的高等教育课程的含义是基于张楚廷对大学课程广义的理解。本文是从大学课程的广义去探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校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作者:蓝秋燕

经济全球化改革论文 篇3: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改革

摘要:对中国农业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酷的挑战,而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因此,在这样的历史性际遇下,中国传统的农业必须经历一场从体制到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从而促进中国农业的新突破和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农业 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由于自然条件和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也是农业弱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70%以上的农产品由农民自己消费,农产品的商品率不到30%。而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资源跨时空、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流动和配置,中国加入这个过程之后,传统农业生产必然要受到巨大的影响。

就有利的方面来说,一是可以加快中国农业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WTO是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实现自由化贸易的组织保证。中国加入WTO之后就意味着中国农业与市场经济和农产品自由贸易制度的接轨。这就使得中国农业经济体制必须融合于世界经济体制框架之中,从而进一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体制的改革,推动中国农业向深层次发展。二是有利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相结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外部压力,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加速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向转变。三是有利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成果。特别是分享WTO的经济贸易信息资料,从而制定科学的宏观农业政策,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减少盲目性和波动性。四是有利于中国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外资和先进农业技术。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入WTO后,就可以更多利用外资以及争取具有较多优惠条件的国际贷款用于农业开发,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但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有利影响只是潜在的,而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却是现实的。这首先是由于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加入WTO之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缺乏竞争力,随着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大量低价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势必损害中国广大农民的利益。其次,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素质普遍低下,人世后,高技术的投入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一方面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能解决,另一方面农业又将继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再次,由于农业生产率水平低下,农产品成本相对高,农产品质量低,这就势必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优势。最后,中国在人世谈判中已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这对我国部分农产品的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体制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二元经济结构,这曾经使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构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它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也根本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统一开放的全球市场,中国加入WTO目的就是通过开放的市场来发展经济,如果国内市场尚未统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后果就可想而知。

(二)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国家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亿农村劳动力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这不仅使得他们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同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个难题。另外,一部分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满足于有吃有穿,不敢冒险,不能积极主动地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道路。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投资于农民人力资本的社会收益都将是巨大的。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成本高,竞争力低

就当前农村现状而言,中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市场化程度最低的产业,信息利用率低,不能根据市场要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还造成了大量农业资源的浪费。再者,由于生产经营的主体仍是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成分较大。农业生产率水平又低,农产品成本高,大宗农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既不是优质又不是优价,因而在国际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

(四)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

现代农业技术进步就其特征来说基本上是两大类:一是机械技术,一是生物技术。但这两类技术在我国农业中还未得到广泛使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率只有20%-25%,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目标和归宿是知识农业。知识农业是由科学、技术、信息等高度融合的有机体,科学技术是知识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状况距离知识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

三、经济全球化中中国农业的变革与出路

(一)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土地经营流转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农业要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长期城市统治农村,政府忽视农业,市民歧视农民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的基本格局,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土地经营流转制度,把农民从小块地的捆绑下真正解放出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

(二)投资于广大农民人力资本,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人世后中国农业一方面缺乏大量的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矛盾的解决只能依靠教育,别无他路。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投资于农民人力资本的社会利益远高于对非农民投资的社会收益,因而国家应创造条件并鼓励农民特别是高收入农民自我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三)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开放型、外向型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者,由于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单纯的原料性生产比较效益低,没有竞争力,因而要扩大农户内部经营规模,创造农业的聚合规模,以此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国家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我国目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80%的贡献率差距甚远。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任何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都有明显的大国规模效应。

总之,中国加入WTO之后,最大的经济风险是来自农业与农村。因此,为了应对WTO的挑战,利用机遇,最根本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最基础的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最重要的依据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最关键的是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从这几方面人手,中国农业才能趋利避害,快速发展。

作者:刘维政

上一篇:镇创先争优活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法制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