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

如何运用导学案促进初中数学深度学习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与辅助学生更好学习的合作者,总而言之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了,数学是众多学科中难度较高的一门科目,数学问题较为抽象,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不能符合新课改对于初中数学的要求,因此有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数学;有效运用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本,经广大教研人员研究,再到具体教师个人备课,最终集体商讨制定,以新课改为背景的教学内容编写,最终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优化教学方法为教学目标,而指定的教学,学习方案。初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转折期,数学又是三大主科当中较为困难的学科,因此有效将导学案应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篇文章将重点对如何运用导学案促进初中数学深度学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具体运用措施,供参考。

一、编写导学案

(一)紧扣课标

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要遵循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中提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路,还要遵循整个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机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来仔细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每一章节从不同维度来进行具体的知识讲解分解与知识讲解细化,来保证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是高质量且详细且完整的。

(二)以学生为主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学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也就是说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有效的应用导学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的习惯来详细设置数学问题与知识的渗透,做到层层把关,明确教学目标,渗透数学教学理念,为学生有效创设是学习习情景,利用导学案与学生进行探究,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探讨,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与数学解题技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间小组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促进数学能力更好发展。

二、教师发挥出引导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习惯了一人“独霸政权”,而学生的学习一般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课堂中师生间也并没有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有效的将导学案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弊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教师则利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来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对教育内容展开合理的调控。

举个例子,在对初中七年级(浙教版)《有理数》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有效将导学案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编写导学案这一章节教学内容,然后通过教师对教学知识的调控,从而不断去激发学生对这一课节的知识进行思考与反思,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知识讨论与交流,所以想要有效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发挥到最大化,最终离不开教师对整堂课的知识总结与反思,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去巩固,加深对这一课节学过的知识,这样才是将导学案得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同样也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

有效利用导学案来尽心初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是有效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设定的教学内容与方案,来促进学生更高效的进行数学学习,另外在导学案教学方式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有效的集中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并且还有利于更加便捷的将教学内容导入在数学导学案当中,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总而言之,有效利用导学案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打破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不足,真正做到创新教学方式,以及为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课堂增添趣味性与灵活性,所以广大初中数学教研人员,应给予导学案教学方式以重视。

三、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互动最大化发挥导学案作用

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进行互动合作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再利用导学案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给学生们留出思考问题,讨论知识点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的想象力,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

举个例子,在对《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有效将导学案运用到其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学习互动,引导学生在知识互动交流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相互吸取学习经验与学习技巧,教室也可以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探讨交流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建立高效且轻松无压力的数学教学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有效将导学案教学方式运用到其中,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可以更好地激发學生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协作能力,以及更好地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正确合理的将导学案应用在数学教学当中,实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创新,为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以后数学学习道路上奠定坚实基础,有效利用导学案,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的喜爱上数学这一学科。

参考文献

[1]张朝睿.浅谈深度学习理论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7(71):56-57.

[2]吕亚军,顾正刚.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促进策略探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05):55-60.

[3]邢红琴.浅谈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更具有效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9):27.

[4]吕亚军,顾正刚.初中数学深度学习 的内涵及促进策略探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05):55-60.

作者:黄囡

第二篇: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部分的设计研究

[摘 要]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的设置对导学案的使用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设置作业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以教材为本,体现出题目的基础性,对于那些探究类的烦琐问题,要创造性地改造题目,以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心,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学案;作业设计

导学案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借助导学案,学生可以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导学案中的数学作业设计部分,能够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起到提前了解、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自我检测的作用,对导学案的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研究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部分的设计对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并且分布较为零散,外加初中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有限,使得初中数学学习的效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借助一定的练习来完成,导学案中的数学作业部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促进学生内化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必要保障. 在导学案数学作业部分的设计中,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部分,课前预习作业能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减轻教师的上课压力. 课后复习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设计原则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中心,题目的设计与改编要以数学大纲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 第二,作业设计要以课本为中心,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改编要以课后练习的习题设计为基础,体现出从课本出发的教学理念. 第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出教学重点,提高数学作业的针对性,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四,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作业量要控制好,要以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出发点,灵活设计数学作业.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1.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设计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中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围绕课程标准来展开,因此,在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要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中心,以课本基础知识为根本,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数学作业. 设计的数学作业要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基础,创造性地设计作业题,这样不仅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巩固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能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深入探究空间,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以“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部分的导学案中数学作业部分的设计为例,就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进行说明.

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能够在相应的情境中找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图形,并能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他们的特征,明确构成图形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某教师在导学案中达标检测和拓展训练部分的数学作业设计:

【达标检测】

(1)请写出下列所给图形的名称.

(2)书本、足球、地球、热水瓶胆、易拉罐、六角螺母中,类似于棱柱形状的物体有几个?

A. 0 B. 1 C. 2 D. 3

(3)由_______绕_______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柱,一个_______绕它的_______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圆锥,由_______绕它的_______旋转一周可以得到球.

(4)观察下列图形,回答问题.

①以上图形中,哪些图形与______________有相同的结构特征?

②尝试将以上8个图形进行分类.

(5)将直角三角形ABC围绕其斜边旋转一周后,得到的几何图形是什么?绕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图形是什么?绕另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图形是什么?

【拓展训练】

(1)从一个边长为10的正方体的一个顶点位置,挖去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那么剩余图形的表面积为( )

A. 598 B. 599 C. 600 D. 597

(2)根据图5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图形共有几条棱?

②该图形共有几个顶点?

③该图形共有几个面?底面有几个?是什么形状的?

④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出n棱锥的面数和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

该导学案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没有遵循“针对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做起来非常吃力,这样的作业不仅不能够对他们的数学学习起到巩固作用,相反会成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具体来说,设计的作业题中,图1和图2中的圆台和棱锥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只需要在课上稍加点拨即可,不必出现在导学案的作业设计当中. 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该部分知识,缺乏对图形的识别能力,过多地引入复杂图形,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吃力,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持,因此,可以直接将这两个图形删掉. 在拓展训练部分,题目设计较多,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但过多的题目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可以将第一个问题删掉,保留第二个问题即可.

2.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

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要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数学作业的时候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体现出作业的层次性. 一个班的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相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只需要完成基础题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3. 初中数学导学案中数学作业设计要精简高效、推陈出新、具有创造性

在初中数学导学案作业中的应用题部分,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封闭式的,缺乏一定的开放性,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尤其是在探究訓练部分的习题,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体现出题目的创造性和挑战性. 在选择这类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中考题为原型,对它进行变式,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中考题目的类型,又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锻炼其解题能力. 例如,在“探索与表达规律”部分的导学案设计中,有些教师直接引入青岛市2015年数学中考试题第23题,学生看到这样繁杂的问题描述就失去了做题的信心,很多学生会直接选择放弃. 这样的问题在导学案的作业当中就形同虚设,难以体现出导学案中数学作业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对它加以变形,让它能够简洁明了地体现出要考查的知识点,提高题目的考查效率.

小结

导学案中的数学作业设置对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些导学案的作业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完成预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有些导学案的作业设置却适得其反.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中的作业设置,既要体现出回归课本的基础性,也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作者:陈志强

第三篇:列举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中导的常用方式

【摘要】 近年来,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新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因此,各种类型的导学案铺天盖地而来. 然而,导学案有好有坏,我认为一篇合格的数学导学案要做到:一是学生“易学”“愿学”“乐学”“会学”,二是教师“易教”.

【关键词】 导学案;导学;误区;学;教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少教多学的教育目的?就单从数学来讲,导学案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少教多学,导学案的使用带来的变化是:一是教师地位的改变,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主导性的地位变得重要;二是学生从被动的倾听接受改为主动的探索获取,即获取知识途径的改变. 然而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因此,让学生能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提前预习学会知识,通过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学生形成能力. 所以,编写导学案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认识一些导学案编写的误区,找出适合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编写方法.

目前部分教师编写导学案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等于先看书再做提纲. 这种类型的导学案应该谈不上“导学案”,而是学生预习的检测卷,因为根本体现不了“导学”二字. 误区二:导学案等于教案. 部分教师认为编写导学案就是把传统课堂上要讲的话、要做的题目编写出来,这样的“导学案”导的成分其实是不错的,但是学生“学”的部分就不够了. 误区三: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缺乏层次性,不能落实分层教学的课程理念;缺乏问题的开放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误区四:生搬硬套,流于形式. 所有的课都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设计,没考虑到知识板块的不一样,导学案的结构也可能不一样. 经过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合格的导学案要做到让学生“易学”“愿学”“乐学”“会学”,教师“易教”. 编写出合格的导学案,我们需要从导学案的定义说起.

导学案,从字面来理解,是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和设计. 导学案是经过教师集体备课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载体.

一篇好的导学案,如何体现“导学”是关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四基的发展,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数学思想和积累相应的活动经验. 学生通过看书,往往看到的是结果,缺乏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编写导学案时,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重知识的“导”、我个人认为,平时用得比较多的“导”的方式有:

一、充分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类比联想,化新为旧,从而让学生“易学”

例如:我在设计“求解一元一次方程2”中,在“探究一:温故知新、类比联想”中设计了这样的两道题:1. 去括号:-2(2x + 1) = . 2.解方程:-4x - 2 = 4 - x. 使学生快速复习去括号及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基础上,再完成下一环节“探究二: 探 索、发 现”. 3.认真观察上面1,2两小题的联系,解方程:-2(2x + 1) = 4 - x. 通过预设三个习题,引导学生快速找到本节课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二、往往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类比联想(猜想)——论证”的认知过程或者形式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乐学”

例如:在“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中导学案中的“探究一:温故、探究、猜想、归纳”,我是这样设计的:

1. an是表示_____个a相乘,其中底数是_____,指数是____.

2. 探究、猜想、归纳:

【问题】103 × 102的结果是多少?

【探究】因为103表示____个10相乘,102表示____个10相乘,所以103 × 102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5.

(1)23 × 22 = = = ;

(2)a4 × a2 = = = .

【猜想】am·an = ,并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第1小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幂的意义,再通过第2小题的实验探究—猜想—论证的认知过程,学生很自然地探究出规律,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自然就“乐学”.

三、通过联系生活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学”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2”中,为了解决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昨天老师来上班的途中经过一个道路施工地,道路刚灌好水泥,可是老师发现在刚铺的水泥地上有一些小脚印(如图1),请问为什么小朋友会选择横穿马路呢?学生自然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新知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何关系?

如图2,△ABC的三边分别记做a,b,c.

请比较:a + b____c;b + c____a;c + a____b.

理由是什么?

【归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______第三边.

通过生活中小朋友为了寻求最短路径而踩踏马路的实际情景,复习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为提炼出本节课的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爱护环境.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让数学知识成为生活的一种需求,从而让学生“愿学”.

四、制定学习目标和渗透科学合理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学生的学习是否高效,要取决于首先有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全面、具体、适宜. 全面是指能从三维目标去要求学生;具体是指有量化的要求,有可检测性;适宜是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例如,勾股定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能够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猜想—验证—应用的探究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习目标来要求自己,来衡量自己的发展程度.

学法指导还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展示时要求板书规范,点评时要求仪态大方、声音洪亮、大胆质疑等.

“易学”“愿学”“乐学”“会学”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要实现其中一个“学”,对另外三个“学”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不管有没有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都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中提倡“少教多学”,但是少教不代表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也要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节课该怎么安排教学活动,还得由老师决定,所以导学案的编写还要“易教”.

那么,怎样编写导学案才算是“易教”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易于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和学习活动

一篇好的导学案,老师应该是容易安排教学环节的,容易安排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整堂课应该体现严谨性和逻辑合理,易于学生进行课堂的讨论交流,易于学生表达,易于学生展示点评等活动的进行.

二、易于提出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

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教学中的问题不一定在导学案中都要得到体现,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课堂里面提出,更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2”中,有关三角形的第三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有这样一道题:有两根长度分别为6 cm和9 cm的木棒,用长度为2 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5 cm的木棒呢?长度为7 cm的木棒呢?

导学案中,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回答出就可以了,但是在课堂里面,我们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6 cm和9 cm,第三根木棒为2 cm时,不可以组成三角形,第三根木棒为15 cm时,也不可以组成三角形,第三根木棒为7 cm时,可以组成三角形,那第三根木棒到底要多长才能构成三角形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小组通过简短的交流,用生活中如图所示的道具,得到了“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的结论,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本节课带来一个“高潮”. 学生通过找到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易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

好班有学困生,差班有学优生,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怎么样设计导学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也是要考虑到的问题. 例如:我校在编写导学案过程中,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分为A,B,C三类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该完成的题目采用不同的标注.

“精彩在课堂,功夫在课外”不仅仅是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对我们老师也是实用的,为了精彩的课堂,我们需要在编写导学案、设计教学环节及教学实施上认真思考备课,走出编写导学案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丁尔陞.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3]张奠宙,李士锜.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作者:袁文平

第四篇: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不少学校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其中之一,在不同地区学校实现了灵活的应用。导学案是学案导学模式的灵魂,便于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导促学。文章以初中数学为例,从设计导学案和应用导學案两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导学;导学案;设计策略;应用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有效地学习数学,不是在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通过动手、动脑,借助数学实践,经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该描述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将学生作为数学的被动接受者,而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探究数学,为了实现此要求,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发现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便于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实现以导促学。所谓的导学案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认知风格等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既可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优化数学教学。基于此,笔者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对如何设计和应用导学案进行了探究,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 设计数学导学案的策略

导学案的应用是以有效的导学案为保障的。设计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学案的应用,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学探究,提升数学学习效果。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切实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导学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笔者往往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联系教学内容,设计出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内容,既能建构对所学的理解,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导。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如此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导下,明确学习方向,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发展。笔者在设计学习目标的时候,会利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便于学生理解。

以“相似三角形”为例,在导学案中,笔者设计了如此学习目标:

了解相似、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能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角;

体验问题探究过程,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根据三角形的相似说出性质,利用性质判定三角形相似。

(二)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是导学案的核心。数学知识是具有抽象性的,初中生受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是由浅入深地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笔者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会先分析新知内容,把握教学要点之后,将要点内容设计为一个个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以“圆的有关性质”为例,笔者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了如此问题。

1. 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圆、圆心、半径、圆弧、劣弧?画出圆,将这些概念内容展现出来。

2. 联系教材,总结直线和点有哪些位置关系?可以如何确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 阅读教材,分析什么样的两个圆是等圆?

4. 联系教材,总结圆有哪些对称性?圆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是什么?

二、 应用数学导学案的策略

导学案是为初中数学教学服务的。在设计了数学导学案之后,教师要应用多样的策略,将其灵活地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导学案的辅助下,能自主、合作探究数学知识,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数学探究能力。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笔者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如此应用导学案: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阶段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阶段。导学案的应用,首要地是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建构对新知的初步认知,做好上课准备。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学习问题,为在课堂上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夯实基础。对此,笔者在设计了导学案之后,会在组织新知教学活动之前,将其发放给学生。初中生,因为自控力不强,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会出现机械应付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笔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形式,合作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们要互相监督,互相讨论无法理解的问题。如此,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还可以使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扫清基础知识障碍,明确学习重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在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之后,笔者会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回收导学案,细致地分析学生们完成导学案的情况,确定他们的学习所得和学习问题,将学习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要点,同时,据此调整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为学生扎实地掌握新知内容,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中:互动学习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目的是以导促学,以学定教。在预习阶段,学生完成导学案,教师通过了解导学案完成情况,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课堂教学要点。接下来,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应用导学案,驱动学生迁移学习经验,互动探究数学知识。

1.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导入新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起步活动,也是关键环节,对整堂课教学的有效实施起着决定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使学生们在一进入课堂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往往会联系导学案,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导学案中,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植树问题。基于此,在导入环节,笔者精心地创设了教学情境:

“我们班准备参加植树节活动,全部学生都报名了。但是老师却遇到了问题。按照之前的经验,我们知道,男生植树的数量比女生多20

%,如果我们班的女生可以植树20棵,那么,老师需要买多少棵树苗呢?”在已有知识储备和自学经验的辅助下,学生们积极思考。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笔者随机挑选一名学生回答,详细阐述自己的计算过程。这名学生使用了小学阶段学到的计算方法,对此,笔者提出问题:能不能根据课前学习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要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同时,学生也顺其自然地进入新知学习活动中,为之后深入地探究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坚实基础。

2. 新课引导,合作学习

学生是数学課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初中数学,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联系。在实施数学教学的时候,强调融会贯通。在课前通过完成导学案,学生早已初步地建构了新知内容与已学过的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为在课堂上迁移知识,深入探究新知做好了准备。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探究新知的权利还给学生,驱动他们自主、合作地深入探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组织“一元一次方程”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要求学生联系课前学习到的一元一次方程,自主地写出方程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们列方程,计算结果的过程中,笔者会走进学生当中,对他们进行点拨和指导,避免他们遇到学习障碍,受到打击。然后,笔者选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他们列出的方程,并扮演“小老师”角色,讲述列方程的过程和方法。借助学生的自主演示,大部分学生是可以了解到只含有1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且两边都为整式的等式是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笔者继续设计练习题,驱动学生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计算出结果。完成练习题的过程,是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理解的过程。在学生完成练习题之后,笔者同样选择学生展示答案,讲解列方程和解答方程的过程及方法。笔者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展示结果,讲述计算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导学案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起到了引导学生内化知识的作用,便于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练习题,加深对新知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3. 回归所学,总结提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每一节数学课上,学生都要学习到诸多的数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具有分散性,不利于切实地把握知识联系,建构知识结构。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新知学习任务之后,总结新知内容。在导学案最后,笔者一般会设计总结任务,要求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学习困惑。基于此,在组织了新知教学活动之后,笔者要求学生们对导学案中提出的学习困惑进行解决,看看自己是否消除了这些困惑,并利用思维导图,将学到的知识点结构性地展现出来。如此应用导学案,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发展数学反思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切实地建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数学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 总结

导学案是新课改的产物,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和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导学案,并将导学案应用到课前预习、课中讲解等阶段,使学生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实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有效地理解数学内容,锻炼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一滽.翻转课堂模式下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白雪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3]张洁.以导为先 助力数学课堂: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优化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7(12):45-46.

[4]陈荣荣.利用导学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对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7,1(11):145.

作者简介:郭峥,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初级中学。

作者:郭峥

第五篇:“学案导学”视域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摘要: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学案导学式,这一改革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要转变以前的思维,以前的定位。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现在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结合初中的数学课堂对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进行研究。

关键字:学案导学;初中数学;自主学习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多是老师在讲授内容,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缺乏自主能动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完成时,通常以学生的应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平时的学习积极性等其他因素。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各类知识的方法,而长期以课程成绩为主会导致学生忽略学习更重要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成绩或不思进取,这样的教学是适得其反的,不恰当,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作为湛江市培才一中的教师,我们要响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即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课堂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1“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既然我们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首先需要了解新型的学案导学是何种方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何特点。学案导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即教学方案为载体,以导学即导引式教学为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主进入课堂,自觉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由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转变为主动学习。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下,学生获得的收货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借助学案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还能够自主学习。除此,学案导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进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效果也更好。

2“学案导学”的编写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案的编写工作。编写学案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计流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不缺乏趣味性。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程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法。找准了定位才可以开始编写学案,设计内容,内容既要包括教学目的,也要包括课堂进度,知识总结等各个环节,学案设计要完整、系统。其次,对于学案的具体内容编写,要将刻板的知识点转化为有趣味性的内容进行教学,要设计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和讲解,吸引学生对知识点感兴趣,乐于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以具体的知识点为例,介绍学案的设计中,应该体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平方差公式为例,第一,要有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平方差公式,掌握该公式,并提高关于公式推理能力。第二,要有提前预习的环节。根据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回忆学过的知识,如多项式相乘的计算。第三,引入该节课程的内容,即平方差公式。第四,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提出疑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巩固新知识,即总结平方差公式并有针对性的布置练习。

3学案的实施

设计好的学案只是学案导学模式的第一步,学案的实施情况是学案导学发挥作用的实处。根据学案的流程安排课堂的教学任务。设计学案不是摆设,要真正落实。第一,就是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督促学生提前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线上检查方式,利用互联网的便利。第二,关于课堂讨论环节,这也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自主探索,与同学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课堂学习完成后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达到适当的目标即可,切不可为所有同学设定相同的高目标,达到目标适当的给予奖励和鼓励。

三、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1合理设计学案内容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虽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但教师要把握课堂的进度,课程的目的是否达到,课堂的氛围等等。要求教师合理的设计学案的内容,引入新内容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期待答案。比如在上述的关于平方差公式的例子,可以采用鼓励引导式,表扬学生关于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好,“你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积,表现真棒。能再说说平方差公式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特点吗?”等等。学生既能愿意去思考,又不会担心说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环节的表现。

2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的主体应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但是,教师并不是退出课堂,卸掉责任,而是起到引导主体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学习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教师不能为所有学生设计相同的方案,同样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同学。要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引导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即便并不是他的兴趣点也会乐于参与。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3针对具体问题,精心讲解

在教师设计的学案中,对于设置的问题应当给出相应的解答。所设置的所有问题应当都是关于课堂内容的,设计讲解的形式和方法,便于学生理解。之前建议小组讨论,学生们也许会得出不太相同或者差异很大的答案,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合理的解答,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

四结论

初中阶段的教学,不仅是要将课本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们,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走出课堂的能力。新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是有利的方法,教师在试行该教学模式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同科,贾绍翠.“学案与导学”研究[M].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

[2]张奠宙.数学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4]李慧敏.“导学案”与学生数学自主学习[J].中学数学杂志,2011(1).

[5]魏水林.数学“导学案”助推高效课堂[J].数学教育,2011(10).

[6]谭达文.生物“学案份学法”教学模式的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2011(4).

[7]杨同科,贾绍翠.“学案与导学”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09)

作者:张青青

上一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下一篇:大学本科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