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采用了“导学案”教学模式。

“导学案”, 不是学生的学案, 也不是教师的教案, 更不是学案与教案的简单结合, 而是从学生的角度, 先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 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进行自主设计, 再交给教师归纳补充, 师生共同完成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导学案”教学模式, 是以“导学案”为纽带, 教师的启发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学生的知识建构为主线,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1年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 组织课前预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逐步形成的。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任务亲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不仅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 掌握相关的能力, 而且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学生有时还会感到知识的不足, 需要进一步学习。这样运用了旧知识, 获得了新知识, 培养了求知欲, 发展了学习的兴趣。

“导学案”由预习导学、课堂研讨、拓展延伸三部分组成。教师先为学生提供预习的问题, 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的内容, 并配备一定量的尝试练习。对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 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为学生知识迁移奠定基础。通过课前有效的预习, 学生可以复习和巩固一些旧知识, 初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构架, 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课前预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课前有效的预习,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进行了内化, 并有了困惑和疑问,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使学生听课更具有针对性, 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预习、交流、研讨、练习等环节学习新知识, 并在课堂上得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改变了以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而大多数学生做“听众”的课堂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 进行发展性评价,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爱迪生在回答成功的秘诀时常说:“很简单, 无论何时何地, 不管怎么样, 我也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灰心丧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思想之一就是:“树立学习困难生的自信心”。心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也证实,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运用“导学案”进行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着深刻的意义,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以下几方面。

(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略难于自己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 学生能自觉克服暂时的困难, 不产生困扰情绪, 坚持对问题作深层次的探究。

(4) 学生能主动帮助其它同学, 参与数学问题的探讨。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大的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困难生通过提问, 找到了自己学习新知识的难点, 并通过师生的帮助, 突破了难点后, 不仅掌握了新知识, 而且得到了老师表扬和鼓励,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于中上等学生, 通过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意识, 同时也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多次强化后便会趋于稳定状态, 这种心理将直接影响他的进一步学习。

3 实施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先要从学生的角度, 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所需要的“学案”, 再交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班级学生情况,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情况进行归纳补充, 师生共同完成“导学案”设计。

例如, 在教学《勾股定理 (1) 》这一课时, 学生课前设计出这样几个问题:

(1) 证明勾股定理。

(2) 一个门框的长为4m, 宽为3m, 一块长7m, 宽5m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3) 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一竖直的墙上, 这时梯子底端离墙的距离为6m。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2m, 那么梯子底端也外移2m吗?为什么?

学生在设计这几个问题时, 重点放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上了。但这节课是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 需要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猜想出结论, 体验定理的探索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显然学生们忽视了这一点。在定理得到证明后, 学生们没能列出适当的题目对定理进行简单应用及变式训练, 这是不合理的。根据这些情况, 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了适当的增补, 构成如下的“导学案”设计:

(1) 在课本上的方格图中,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得出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吗?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样的关系?由此你猜想到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2) 在课本上的方格图中, 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 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 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3) 证明勾股定理。

(4) △ABC中, ∠C=90°。 (1) 已知a=6, b=8, 求c; (2) 已知a=3, c=5, 求b。

(5) 台风来袭, 一棵垂直于地面的树被吹断, 树的顶部落在距底部6m处, 且吹断的树枝长度比未吹断部分的长度多2m, 这棵树原来有多高?

(6) 一个门框的长为4m, 宽为3m, 一块长7m, 宽4.5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这些问题是在学生自主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增补的, 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 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训练题和总结反思, 就构成本节课的“导学案”。这样一个“导学案”设计的过程, 体现了教学民主思想和知识建构思想。

运用“导学案”组织课堂教学,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例如, 《勾股定理 (1) 》教学片段。

师:现在来看问题5。

生1:老师, 我觉得折断后树的两部分长度虽然不知道, 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生2:对了, 可以设折断后树的两部分长度分别为xm和 (x+2) m, 由勾股定理得, x2+62= (x+2) 2, 解得x=8, 所以这棵树原来有18m高。

师:说的真好!再来看问题6。

生3:好像不能通过。

师:先仔细想想, 再动手比划着试试看!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研讨。

生4:将木板沿着门的对角线斜着放, 就能通过了。

师:说说理由。

生4:由勾股定理求出门的对角线长为5 m, 木板宽4.5 m, 因为4.5<5, 所以能通过。

师:说的非常好!

这样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 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研讨解决学习的疑点,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训练, 学生能自己进行知识的构建。

4 实现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导学案”中的作业设计,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层次性作业,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提高与发展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1作业数量的分层

在教师心中有数的前提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教师不作硬性规定。设计的作业太多会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乐趣。一般来说, 学习困难生做作业的速度可能会很慢, 如果数学作业的容量经常多得无法完成, 学生就容易滋生“债多了反而不愁”的心理。教师逼急了, 学生一抄了事。

4.2作业难度的分层

根据学生实际, 教师分层设计作业难度, 学生作业有一定的弹性,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为防止学习困难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 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把作业分为A级、B级、C级分层布置, 并对作业分层评价。A级属于基本内容, 每个学生都要完成;B级属于提高内容, 中等以上的同学要完成;C级属于延伸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一些综合应用题, 让学有余力的少部分同学完成。

总之,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转变等方面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它体现了启发性原则、教学民主思想和知识建构思想。

摘要:“导学案”教学模式, 是以“导学案”为纽带, 教师的启发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学生的知识建构为主线,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教学民主思想和知识建构思想。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分层教学等方面探讨了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所带来的突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导学案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6.

[3] 任长松.探究性教学的18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 2) .

[4] 钟启泉.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任务型教学下一篇:优化有机蔬菜种植技术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