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知现象的感悟

2022-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对于未知现象的感悟

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对于校园建筑设计的感悟

摘要:教学用房布局大量使用预制墙体构件,减轻楼面荷载,辅助教室中设置大量轻质隔墙,易于施工及后期改造。所有预制墙体均采用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所有梁柱均为装配式预制钢构件。

关键词:装配式教学楼、预制墙体构件、核心单元布局

前言

作为2020年度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天水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采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要求,基于此项目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本次设计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技术,本文将在促使校园内部设计的合理性、各功能区域划分特色性、增强梁柱及楼板的稳固性以及有效保障建筑质量等特点作出具体分析。

一、工程概述及选址

作为天水市小学的标杆,本次实验小学分校工程选址于天水市秦州区原岷山机械制造厂旧址,场地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南侧有万达广场、市区岷山生态公园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建筑场地地貌单元属藉河北岸Ⅰ级阶地。场地地形开阔,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介于1153.11~1163.68m。

基地平面呈南北斜向L形,但北侧用地高差较大,与南侧用地之间最大差值为10.57m。合理布局室外操场及教学建筑为本次总平面布局的核心点,综合场地现状按照下图方式布局总平面:

二、装配式建筑特点概述

本次设计的实验小学分校项目,积极响应并号召了关于“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的要求,大力推广利用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轻、便、利的特性。提前在工厂完成前期构件的生产,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实现增速无污染的施工理念。对于天水市位于8度(0.3g)的地震烈度带上的独特地理特性,装配式建筑重量较轻的特长可以简化基础施工作业难度。装配式建筑具备如下几种优势:第一,简便施工過程,节约时间的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动成本。第二,更容易满足教学楼等功能性用房的设计特点。第三,本项目处于市中心区域,极好的达成了无污染的施工环境。

以上这些优势促使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愈加广泛,除居住建筑外,也逐步应用于公共建筑之中,本次应用于天水市实验小学项目中更能使其发挥出对校园设计轻、便、利的特点。

三、建设设计要点

1.核心单元布局

核心基本单元为9m*8m的普通教室与6m净宽的走廊构成,本次设计特别采纳了校方意见,将教室外部走廊拓展为6m净宽,按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要求,小学生一股人流为0.6m,本次设计可以同时容纳十股人流,满足日常课件学生活动的需求。

2.预制构件节点

本次设计采取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与现浇楼板互相配合的钢结构体系并采用了350厚现浇楼板搭配边长为500mm的轻型钢结构方柱,所有构件均进行装配式生产工艺,在工厂内提前将大型构件分批生产包装,这样不但可以简化构件的交通运输,还可以方便到达现场后施工员的拆卸和组装,节省不必要的机械设备成本。

楼梯间立面部分采用组合式通窗完善立面效果,规避火灾风险,楼梯间休息平台与主楼层错位布置,组合式通窗解决了立面层次不齐的观感,在平台处设置高度不小于0.9m的实体墙面,满足防护要求。

3.预制构件分布

本工程的特点在于装配式钢结构评分较高,达到40分的标准预期,其中仅墙体部分评价分值已经达到10分标准,室内部分采用了全装修的方式进行并把管线进行分离作业,达到了12分的标准要求,总评分62分,教学楼装配率为63.0%。教学用房布局大量使用预制墙体构件,减轻楼面荷载,辅助教室中设置大量轻质隔墙,易于施工及后期改造。所有预制墙体均采用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所有梁柱均为装配式预制钢构件。

4.消防安全及疏散

从教学楼一层平面布局可以看到共设计了五部疏散楼梯,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疏散要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中的教学楼部分,一层的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450人,二层学生疏散人数同样达到了450人,三层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540人,四层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450人,五层作为教职工办公区域,其疏散人数达到了540人;

其中:二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450/100*0.65=2.925,

三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540/100*0.75=4.05,

四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450/100*1.00=4.50,

五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540/100*1.00=5.40,

按人数最多一层的疏散宽度为计算标准,疏散宽度应为5.40m;设计疏散楼梯净宽度为1.95(0.6*3+0.15)*5=9.75m,满足规范要求。

5.环境安全

教育建筑的重点在于室内环境是否达标,是否满足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本次设计采取先进的集成化设计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轻、便、利的特点一次性满足了教学建筑内部的功能性需求及外部的装饰构件。在本次项目中内隔墙采用了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同时具备了隔音性和防火及防潮等特性,将所有预制构件在现场一次性安装完成,避免了教学楼内部二次装修污染等问题;并配合建设单位购置质量通过国家标准的无甲醛、无污染性气味的环保绿色建材,保证学生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

作为活泼好动的祖国花朵,小学生课间的活动量较大,在满足小学生课间活动不产生较大噪声的基础上,音乐教室楼板采用“隔音垫”,音乐教室门窗均采取隔声门窗,音乐教室隔墙铺设隔音棉,可以最大程度上达到国家标准噪音控制低于65DB的要求。经过仔细观察和论证可以得出小学生课间在走廊及教室内持续蹦跳、玩耍嬉戏及相邻教室内部进行较为低强度的音乐活动时,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幅度。

四、结语

天水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作为天水市政府2020年十大民生项目之一体现了人民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筑师对于本项目作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在教育建筑上的突出反响,应该从内心认识到装配式钢结构同样可以建设出高标准现代化的校园建筑。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对于教育建筑这个领域而言,广大建筑师们可以大胆的采取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我们会发现它轻便灵活、省时快捷、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优势特色,在未来十四五规划的建设浪潮中,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理念将更多的体现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希望广大建筑设计行业内的同仁们一起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

【2】建筑工业化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

作者:刘雨丰

第2篇:《遇见未知的自己》感悟

其实这是一篇迟到了七个月的读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感悟。不是不想写,可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写。在写这份读后感之前,首先要感谢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她不仅推荐了一本书,而且还为我指引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使我的世界不再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我也不再感到莫明的彷徨与无助。就像黑夜里那盏灯,指引了我前方的路。通过这半年多我慢慢消化,使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工作上有了变动,放弃了十多年的工作去投入到新的环境,而且对于环境也适应的非常好,这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个人的一些启迪,而且对家庭,孩子,还有人际关系上也有很大的帮助。使我变得更加漂亮。那种美是由内而外散发的。

以前的我非常的强势,非要让别人听从我的意见,如果别人不听从,我会非常的不爽,特别的恼怒。现在我没有这种控制欲了,就如同书中说的,人世间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我只要管好我的事就行了。至于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是我无法掌握的。就算是管了,别人也不乐意听,弄的彼此心情都不好,何必呢。其实有很大的成份是自己没事找事,自找苦头吃。换个角度想,如果别人也总管我的话,我的‘小我’受到限制,受到威胁,我也会反抗的。何况是别人。当我理解了的时候,我也就对此放下了。

我看到了我的负面情绪。就像书上说的,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就切断了对它的认同,但当那股情绪能量上来的时候,我有知觉,这股力在我身上乱窜。我去面对他了,但是无法去接受他。或者说无法掌控他。有时也是会发火的。如果不发火也是刻意的压抑他。(后来,知道这样不好见《重遇未知的自己》)还是做不到内心的喜悦。总能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我想这就是上天给我的功课吧。我要好好完成他。

在新的生活中,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抱怨,我知道这些负面的情绪非常的不好。我不去认同他。我大多是在倾听,有时也会在心里批判。他们的抱怨左右不了我的事物本身的看法。如若换做以前,我也就会随之逐流,让那些负面的评判蒙蔽了我的眼睛。现在我能客观的看待事物的本身。

攀比,也许是我从小都没有这种强烈的欲望的事。所以,我更不会有这种样的想法。如若换做以前,肯定有些心理不平衡。可是,现在的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的心态摆的非常的正。也许我是对事情本事从潜意识里就臣服了。更或者说,我根本没有对这方面的欲望。对这种身外物没有刻意的强求。所以,更不会去攀比和抱怨。

再有就是关于付出的问题,有人总让我别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在我看来,如果是我真心想做的,真心想要付出的东西,是不需要回报的。哪怕别人不领你这个‘情’。或者为此批评你,我也无所谓。我要的不是别人的‘情’的结果,而是我的真心,读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感悟》。 如果以那个为前提的话,大多也就是做做表面的工作而已,不是真心实意的,别人也不会接收到你真诚的一面。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为了讨好别人而干,太累。其实这本书从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已。”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这句话一开始,我并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当我读完三遍的时候,我的体会一次次在加深,外面的事物就像是一面镜子,观照了我们的内心,所以外在一切的事物都是由我们内心所折射出来的。你用好的心态去观照它,它也会回馈给你好的感应。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刻意的去拉远与别人的距离,(比如因为自卑,与别人划分等级)离真我也就会更远。整天活在自己制造的思想阴影当中,非常的痛苦。

我这人从小就特别抵触领导级别的人,像小的时候的老师啊,现在的某某经理,某某大官啊。总感觉在人家面前抬不起头来。尤其是有那种所谓的官架子的人,气场太大,过于压抑。总感觉我的‘小我’受到很强大的冲击。而且与之沟通的时候也不是很顺畅。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所谓的这些都是些无谓的身份的认同。他们和我是一样的人,在某些地方他们也许会是非常了不起的什么角色,一旦走出他的领域,卸下他所谓的那些光环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人。他不会因为他是某某领导而多长一只眼睛。就像前段时间,我们公司去了位非常‘重量’级的大人物。各各同事,包括我们的领导,都非常激动。不知所措,有的还言无论次。大人物一一和同事们握手,我是最后一个,我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激动。相反,我非常的淡定,这种淡定连我自己都有些诧异。并且非常大方的报了自己的姓名。这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起初,我也是不太能理解,后来因为孩子生了一次病我反而钝悟了。我太刻意的去关注他,总担心他的病情,我的这种焦急的负面情绪投射到他的身上了。所以他总也不好。后来,当我放下后,他反而就好了。不过以至于现在他还有阴影,吃多了就会问我,会不会吐。

“为我们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你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你无法承担一丝丝可能会失去亲人的危险,于是把压力投射到了他们的身上”在这之前,我总是对这个不放心,对那个不放心的,事事都想亲力亲为。孩子一出门,我总唠叨几句才放心。现在会说:“祝你玩的开心。”他会非常高兴的答应“好”。

当我看到别人身上有很好的特质的时候,我会对别人说我羡慕但我不嫉妒。更不会恨。

之前,我是看的电子版的这本书。后来感觉这种电子版的是种看得到而摸不到的东西。于是,我就把里面非常好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后来,感觉没有这本书还是不过瘾,于是买了一本能握在手里的书。闲余拿来慢慢的品味。后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其他的朋友,想与他们一起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财富。这本书拉开了我人生新的篇章,把我带到了灵修的道路上。套用书上一句话,我正在通往灵修的路上。

第3篇:对于《朗读者》现象的思考

01 没有出口函数的死循环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朋友圈与董卿套近乎成了一种时髦,事实求是地讲,对比各类娱乐选秀低级趣味真人秀表演,传递人间温情和诗意审美的读书节目,精雕细琢极具诚意,广为传播理所当然。在2017年这样一个戾气深重的商业社会,一封家书竟然就能抹平时代创伤,其正能量效应彰显奇迹。客观地讲,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深刻,只需一抹粉红“哲思小语”,涂抹在失血已久精神之唇上,就能感觉到自己面如冠玉。《朗读者》能够引发好评如潮,与1997年全民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爱上于丹《庄子》心得并无两样!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的心灵揉捏,每一次类似产品出现后,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但却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没有出口函数for(i=1;i>0;i++){}的死循环,每次稀里哗啦的泪水挥霍后,过几天仍然浑浑噩噩,并不能实质上改变自己提升自我,而是在一个“非欧空间”(Non-Euclidean Space,非欧几里得空间)之中反复徘徊而不自知。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02 用“潘罗斯阶梯”解答“李约瑟难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此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是一个让人奇怪的问题。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技术上有过那么多自豪成就。明明自己发明了火药,却被八国联军炸掉了封建牌坊;明明发明了指南针,却被英国的战列舰找上门来。好多穿越小说就是想回去扭转这一悲惨结局,然后一统世界干掉罗马。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这片土壤上诞生?李约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传统体系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第一追求,专注于仁智礼义信的感性教化,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李约瑟的这些观点影响了黄仁宇,也成就了《万历十五年》这本历史经典之作。读了老子读孟子,读了孟子读仲舒,读了仲舒读韩愈,读了韩愈读邵雍,读了邵雍读朱熹„„这些古代的“朗读者”,可比现在的“朗读者”牛逼多了,动辄就写出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出来,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的确值得我们骄傲。然而就算有再多鸿篇巨制,古代中国仍然走在一个没有尽头的“潘罗斯阶梯”上,不能从现代科学上去解放自己。董卿主持的这一档《朗读者》节目,不过是在重复几千年来的“伤春悲秋”,只是加了一些ALLMEDIA的表现形式而已。

潘洛斯阶梯(Penrose Stairs),又名潘罗斯阶梯、彭罗斯阶梯,由英国著名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数学系名誉教授潘洛斯(Roger Penrose)提出。潘洛斯阶梯是:四条楼梯,四角相连,但是每条楼梯都是向上的,因此可以无限延伸发展。曾出现在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里面的清醒梦境(lucid dream)中。

爱因斯坦1953 年给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这样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中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几千年以来,中国上层社会普遍重文轻理,很少像沈括那样有兴趣整理钻研科学问题,更不用说像伽利略那样以实证为己任。中国那时最聪明的一个群体,例如比沈括要聪明得多的同时代的苏东坡,被虐之后还在那里装潇洒: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却不知他这一路走下来,带着多少中国文人走在死循环的路上。若没有第4维力量的介入,我也许我们会在农耕文明里感动到“地老天荒”,这不仅解答了“李约瑟难题”,顺便还可以回应一下“费米悖论”,也许很多的文明被困在那个死循环里,再也没有上升动力。

03“赛先生”在中国未老先衰,钱学森之问难解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诗词歌赋”用户,更不缺“自嗟自怜”文青审美,《朗读者》豆瓣评分9.2也说明这一点,就算没有这些用户,还有多少老干部就以此为职业,《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也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天然亲近,每个人心中都有“诗和远方”。不止是宋词元曲,还有《诗经》离骚,都有海量用户。无须政府引导,人民大众早就爱上了“弟子规”,更不必商业诱惑,失学人士早也迷恋上“国学热”。这么多年来,我们没有出过几个一流的科学家,但“国学大师”一直层出不穷,道理很简单,给罗永浩一把折扇,然后蓄上两绺长须,一定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师,但要让他弄个费马大定理出来,肯定会直接找个锤子把自己干掉。

写诗歌易,学数学难;谈文化易,懂科学难。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两千年前以来,中华文明虽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巅,但没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遭受挫折,而现在还有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辉煌中自我安慰,我们依赖西方文明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欧氏几何是古希腊数学中一颗闪耀明珠,它是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系统的最初典范。欧几里得将零碎的、片断的、不系统的几何知识整理归结成一个标准化的演绎系统,《几何原本》在科学与教育方面意义重大,它不仅是科学效法的典范,也是激励新思想的源泉。

本来现代史100年来,中国的社会精英开始与科学精神对接,一部分学者开始具备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甚至还有一些人已经在把握数理逻辑的规律,但商业资本时代的过快成长,正在打断这一进程,用赛先生武装自己需要长时间的科学训练,而抹上一把“文化口红”却非常简单。科学和理性最终是培养无私的社会精英,但这个社会不再需要精英来引领大众,只需要追踪公众趣味的鬣狗。所以,这个弥漫着思想香气的“赛先生”阶层,在中国未老先衰。同样问题也来了,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难解。 04 《最强大脑》把赛先生培养成了 “爱国者AI”

文化类节目用户数量大,《朗读者》以精致和饱含泪水的深情引领潮流,可以预见的是,各个卫视都在加班加点COPY另一档“朗诵者”出来。真正科学类节目就极其稀少,赛先生在中国的境况极其不妙,当然别谈那些“怪力乱神”探秘节目,那些与科学无关,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最强大脑”就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档科技节目。

《最强大脑》开辟了中国科学电视节目的先河,也称得上真正一档完完全全的“赛先生”栏目,整个民族都缺乏这种关于科技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强大脑》的产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角度来说都有重大意义。虽然很多人反感它商业性太强,暗箱操作太多,但这些都瑕不掩瑜。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最强大脑》里没有体现真正科学精神。有科技没科学,有技术没理性,有脑力没脑子。好好的一档科学类节目,被活生生包装成《感动中国》;好好的心算比拚,却非得搞成中日PK,而且整个会场那种民粹性呐喊,让人像吞了半只蚱蜢那样难受。科学是一种探索和求证精神,并不是用来在战场上进行厮杀的,从满场的五星 红旗的晃动,能感觉到很多人把上面的选手当成战斗型的”爱国者AI”。为了收视率偶尔煽煽民族情绪是可以理解,但每一次把选手搞得像打了鸡血一样,与《中国好声音》没什么区别。

在与人工智能的对决中,王昱珩与小度(AI人工智能)一决胜负之时,全现场都在给人类加油,王昱衡更是充满了人类的傲娇和自负,幸好小度还是中国的,如果换成AlphaGo,岂不直接给人家断电。有人真正理解科学精神是什么吗?科学世界里是平和的理性,是美好的欣赏,是共同的超越,哪有那么多打打杀杀。 05 人文+科学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从文化层面来讲,中华民族有着5000悠久历史,祖先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唐诗宋词,从幽深小径里的青砖白瓦到深冢古墓里的白纸黑字,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江南的晨钟墓鼓,随便撷取吉光片羽,我们就能感受到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也可以包装出无数个《朗读者》让你泪流满面。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日前落幕总结时写到: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 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

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意境,可见我们从来都不缺乏文化,我们缺的是把文化转变为人文精神,把个人唯审美转变为人类自我关怀的能力。

这些读书类节目有时候显得浅薄,因为它们将历史苦难用婉约词派消解得一干二净,用《读者》式的语言让现实生活巧妙避开社会背景,然后借着个体的泪水轻松洗刷掉一切肮脏。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只能感受到浮光掠影的文化按摩,却不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深沉思索。事实上,正是人文精神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两者比翼齐飞。唯有人文+科学一色,才能产生出3H+2H→4He+n+17.6MeV这样的强大聚变能量。 06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赛先生”

艾青先生在《我爱这土地》中谈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可是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讲: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的内心世界不够理性。说起《朗读者》,我们还可以对比下另一位央视老兵朱军的《艺术人生》,其实这两者并无两样,只是这次董卿接过了朱军的棒,在那个没有出口函数for(i=1;i>0;i++){}的死循环里再嵌入一个链接点。而观众除了抹了一把轻盈的泪水唏嘘30秒后,并未能在人生加入更多变量和参数。纵观这个轻浮的世界,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的理性精神。

第4篇:对于社会不良现象 我的看法

新中国已成立六十多周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民族发展的自信心、凝聚力、幸福感大大增强。

然而,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今社会在发展中各种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特别是在近期的党课学习中,我深深地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更要身体力行改变这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故此,我认为:

(1) 保护公共设施,重在实践。例如学校、医院、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以及环卫设施等基础的公共设施,我们要带头爱护。

(2) 节约无小事,坚决反对浪费。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身未入党思想已入党。发挥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别人,在生活中发现有浪费的行为及时制止,让以“光盘活动”系列的活动不只是一个口号,更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可以在平时的吃饭过程中做到“光盘”,平时注意节约水电资源。

第5篇:对于旅行的人生感言人生感悟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邀请我一起去骑行。因为暑假没有事情做,我就欣然同意一起前往。转眼半个月过去了,我们从云南开始,一直骑到了浙江。在这一段旅程当中,我有了自己所独特的对于旅行的人生感言。在这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这些美丽的风景往往都出现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人迹罕至。我忽然发现,这和我们人生的风景是多么的像。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在意的风景往往也只是他自己能够看到和理解的美丽,对于别人而言,往往无法理解或者没有办法明白真意。

同时,对于旅行的人生感言,还在于我在一路之上碰到了很多和我和我的同学一样骑行的人。我们在路上相互帮助,互相给予了水分和食物,甚至有一些简单的交流。但是在下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就分道扬镳,各自去追求各自的旅程。

这给我的对人生的感言,就像是我在我的人生当中碰到的很多萍水相逢的人。我们短暂的相遇,然后匆匆离开,只是彼此在彼此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印点。但是毫无疑问,这就是人生。

除此之外,关于旅行的人生的感言,还在于有一天我们错过了时间,只能够露宿在野外。那一次,我是第一次抬头仰望天上的星空,是那么的璀璨。这让我想到了那些人生当中不期而至的意外,其实有些意外,并不都很糟糕;正是因为有些意外,我们才获得短暂的快乐,就像我现在抬头仰望的星空一样,就是我所预料之外的美。

第6篇:两次考研对于考研政治复习的感悟

逛论坛看到一篇关于政治复习的经验谈,觉得挺好,和大家分享

---------------------分

线------------------------------

今年本人经历了二战,如果说经验着实谈不上,更多的是教训,但是对于公共课的政治我倒有些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如果让我说,我觉得对于文科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做了多少题或者是看了多少书,我觉得对于任何书你看透都可以,而怎么叫看透,必须要能通过文字看出学科的体系才叫真正看透。鄙人不才,文字也略显浅薄,简单把我对政治五门课的粗略体系和复习侧重点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留下本文,待你正式开始复习政治时验证下我说的东西到底对不对。

1、马原:分为三门小科目,即哲学、政治经济学(政经)和科学社会主义(科社)。哲学部分也就是红宝书的前4章,是复习重点,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即前三章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政经就两章,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前政经是单独一门课,由此看到了新大纲对政经的要求大大降低,这门课相比之下应该是最难的,但复习时却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因为考的很少,而哲学的地位被新大纲大大提高);科社也是两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分值较低,只能考选择题,不是复习重点。

2、毛中特:根据红宝书的结构,第

1、2章是总论,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后面几章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分别是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施政纲领)。

毛泽东思想是第

3、4章的内容,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国前)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在大纲改革前也是单独一门课,现在缩成两章,说明新大纲对毛泽东思想的要求降低,但别高兴太早,其实缩掉的内容都放到史纲里面考了,而且史纲除了考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事,更是往前一直考到1840年,所以不是缩了,而事实上是增加了。所以给你个建议,复习毛泽东思想可以先看史纲,因为史纲是从时间线索阐述的,而毛泽东思想只是从理论内容角度阐述,两者内容有交叉但论述角度是不同的。

中特理论是从第5章开始的内容,别看红宝书很乱,但其实这一块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不知你看出来没有。这门课其实有三个理论,是继毛泽东后三个总书记的理论,杂糅到一起统称为中特理论,因为这三个理论的继承性非常强几乎是一脉相承,而毛泽东思想是单独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的背景不同,毛泽东的时代主要还不是社会主义时期,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确立,而后面三位领导人的理论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提出,所以理所当然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首先小平同志还是给我们来了一个中特理论的总论也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紧接着几章就是中特体系的分论,第6章是邓小平理论的中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后面4章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其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路的具体阐述(邓小平只提出前三项,社会建设是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新加的),中间还有个改革开放,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后面的4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保障,分国内(国家统

一、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和国际(外交政策)两个因素,这样记就容易串成线。

另外,毛中特中4个领导人的理论还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问题,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江泽民“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综上,其实泽民是贡献最低的一个,不过没办法,小平太强,所以只能尽毕生精力完成小平未完成的事业,基本上是步小平后尘了,但他觉得实在有点没面子就硬是提出了个党建理论,所以前些年轰轰烈烈的党员先进性建设也是根源于此。所以贡献低考试自然也考得很少,甚至压根不考。反观涛哥,虽然仍是步小平后尘,但毕竟现在正处当政时期,教育部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当然会把涛哥的理论作为命题重点,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内容包括十七大新加的内容是极容易考到大题的,所以要高度重视,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小超人邓小平。

毛中特说的有点多,但没办法谁让人家考30分呢,而且大纲改革后明显看到这块内容越来越重,包括史纲和当代都要与毛中特联系起来考,所以综合来看,毛中特绝不仅仅只是考30分,当然复习重点应该放在这一科!

3、史纲:这门课其实就是毛中特的翻版,也就是我之前说的把毛中特这一用理论线索叙述的科目变为以时间线索来写的科目,所以这门课和毛中特联系非常紧密可以结合起来复习。 其实把历史放进考研政治里来,历史也就不是实在的历史了,而是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历史,这门课的灵魂其实是围绕“中国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命题来写的,由此可以用时间把史纲分为三个部分,即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 (1)近代史(1840——1919):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半封建。注意这一时期几个不同阶级的革命,分别反映了早期中国阶层对社会发展的探索,具体有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洋务运动(封建官僚地主)、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或立宪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注意它们各自的原因、特点、意义。基于今年是辛亥革命记念,而且去年未考,所以辛亥革命极有可能以大题形式出现。 (2)现代史(1919——1949):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以1919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将中国历史分为新旧民主主义,所谓新旧民主主义主要是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共产党未出现、社会主义思想也未传入中国,所以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逐渐兴起成为革命领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革命指导思想,所以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注意:此阶段和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联系非常紧密,可以结合起来复习! (3)当代史(1949——今天):又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1949——1956,这一时期请注意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1949——1953年国家主要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未完成的一些事,从1953——1956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叫“社会主义革命”,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才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后来小平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然要注意我们现在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社会主义中的不发达的阶段。 注意:此阶段紧密联系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应结合复习!

第二,1956——1978,是社会主义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总体上是弊多利少,像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等负面东西都是这个阶段产物,所以不太可能成为命题重点,这个谁都知道,共产党嘛爱面子。

第三,1978——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但是这一块不太可能出大题原因是与毛中特中的中特理论正好重叠,要出大题也会到中特理论里出。

4、思修:这门课想必是最让人厌烦和恶心的了,乍一看就像是政治口号,毫无理论和逻辑可言,而这门课也确实是记忆的多理解的少,所以你实在讨厌也可以把它先放一放,等到冲刺时再看。 但是,思修也不是一点逻辑性也没有的,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一科目分为两块,即思想道德(前6章)和法律基础(第

7、8章),重点在思想道德这一块,法律基础主要是小知识点。一言以蔽之,其实这门课讲的内容是我国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内容。不知你在看毛中特的时候有没有注意,有一章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也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道路中四大建设中的第三大建设,这里面有个知识点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想起来就好了,思想道德修养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细化,阐述了社会理想、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也就是以德治国。(所以看到除了马原以外各门课都和毛中特有内在联系)把握了这个线索对于学习这门课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大题很可能会出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2010的有道大题即是此考法。今年是单独对人生价值考了一道题。

5、当代:一般可以放到较晚复习,之前不要看,可以在冲刺阶段最后和时政结合在一起看,把握热点即可。

第7篇:对于脱贫攻坚感悟

关于脱贫攻坚的感悟 三 篇

本文仅供参考

关于脱贫攻坚的感悟【篇一】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必须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尤其要看到,有的地方扶贫产业“大而不强”,有的群众生活保障“有而不优”,有的家庭收入“高而不稳”,巩固脱贫成果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准注力“点位”,推动脱贫质量更高、成效持续更久。

长远谋划,解决扶贫产业“大而不强”问题。“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经过几年来精心培育,贫困地区产业“遍地开花”,少则几百亩,多则数千上万亩,规模“体量”上去了,但加工、销售、物流等链条却未连成一体,甚至还有空白,导致产业“大而不强”。要对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定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定期轮换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提高上游链条供应水平;全力引进加工企业,开发多样下游产品,同时完善农村电商布局,建立快速物流通道,加

强产品推荐、打响品牌、美化包装,提高全产业链健壮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大产业”变“强产业”,厚植群众致富的“造血源”。

持续投入,解决生活保障“有而不优”问题。目前,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已经实现,但保障标准还不高、生活质量也偏低,有饭吃却肉偏少、有衣穿却样式少、有住房却不漂亮,群众还有想法和意见,需要持续投入改进。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建力度,改善群众务农、就业、经商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提高慢性病报销比例;加大对老年、残疾、重大疾病人群政策兜底力度,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全力创造条件,鼓励群众多方式、多渠道创收,在产业上挣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分红费,或是外出务工挣现金、自主创业谋发展,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达到小康甚至更高标准。

防范风险,解决家庭收入“高而不稳”问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一旦产业经营失败、就业困难、政策“断供”等导致收入锐减,重点监测户、边缘户就随时可能返贫致贫。要防范这种收入虚高不稳风险,关键要增强忧患意识,打破“小富则安”“脱

贫即成”乐观心态,理性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在收入途径上“做加法”,降低收入单一化风险。同时,要建立长效防返贫机制,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提前进行预警,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关于脱贫攻坚的感悟【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最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答好脱贫攻坚这张“考卷”,广大党员干部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必须坚定信念、敢于担当、深入基层,坚持“干”字当头,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保持“民生至上”的实干温度。战贫如同钉钉子,必须一锤一锤地敲。钉好钉牢钉子,首先要找准落点,战贫也是同样如此,越到冲刺阶段,越需专注用心用情。要牢牢抓住精准这个“牛鼻子”,在“病根”和“症结”上对症下药,才能“断穷根”,确保脱真贫、真脱贫。钉钉子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钉实钉牢。脱贫攻坚越到冲刺阶段,越需全力以赴,越需要把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瞄准困难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医学业养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困难和需要,瞄准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一

锤接一锤地狠抓问题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地狠抓政策落实,办好实事、打好基础、送好温暖,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保持“逢山开路”的乐干激情。越是爬坡过坎越应保持乐于奋斗激情。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每一步,都是“战风雪”“夺关隘”迎难而战的艰辛攀登。船到中流浪更急,奋楫者总能率先争渡;人到半山路更陡,志坚者终将傲视群山。要始终传承共产党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红色基因,鼓足“攻城拔寨”的决心,瞄准靶心拉满弓,带头向前、带头破难、带头担当,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才能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锤炼“能征敢战”的会干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战贫需要真本领。无论是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还是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等等,脱贫攻坚战的每一场“战斗”都需要“硬功夫”。要时刻保持“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始终在勤学、勤思、勤践上下“绣花”功夫,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锤炼专业作风、培养专业精神,把战贫的“手中活”练成决胜的“撒手锏”,成为爱农村、熟乡情,懂政策、善作为,精业务、乐创新的专家型“战士”,以能担当的宽肩膀、能成事的真本领抓落实,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涵养“马上就办”的快干作风。“时辰可拖,日期不可拖”。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党员干部作为战贫“突击队员”,要多一分“闯、冒、试”劲头,保持“马上就办”的快干作风,以分秒必争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对帮扶工作要谋划于早、带头于先、行动于快;对政策落实要挂起“作战图”,倒排“时间表”“任务书”,精细到时到点到人,做到环环相扣、步步跟进,让雷厉风行、快干实干成为每一位战贫“战士”的鲜明特征,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关于脱贫攻坚的感悟【篇三】

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一“综述题”,要抓住因病、因灾、失业等“三保障”方面可能存在致贫返贫的关键因素,在源头防控、隐患排查、扶智增能上持续发力,切实筑牢致贫返贫“拦水坝”。

聚焦源头防控,深耕机制防贫。依托农村(城镇)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政策,协调医院、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帮助患有心脏病、脑血栓、肝硬化等重病住院治疗群众,报销医药费,办理慢性病手续,节约群众看病成本。借助对口援疆省市、省级人民医院等医疗帮扶援建项目,联合县(市)医院,定期邀请综合内科、感染科、妇科等专家医师,开展筛查、治疗、康复、跟踪管理为一体的“上门”

义诊活动。针对重症急诊患者,采取“现场诊治+远程会诊”形式,及时制定救护治疗方案,挽回重症群众生命。同时,利用义诊时机,向脱贫户讲解甲状腺结节、布病等地方病的预防知识,切实提升农牧民群众健康意识,降低得病几率。

抓实隐患排查,防止因灾返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疫情汛情叠加,给脱贫户增加了生活负担,各地要争分夺秒,及时修复损毁的房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因地适宜帮助脱贫户补种、改种作物,稳住农业基本盘。组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隐患排查小分队”,开展危房排危修缮、农田水利设施维护、河流水库巡逻等防护行动。协调县(市)电力公司、燃气公司,帮助群众检换老化电路、天然气管道,入户宣传安全知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针对脱贫户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问题,采取“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灾害风险分摊模式,引导其购买农业、牧业、家庭财产等保险,化解风险。

突出扶志增能,盘活“造血”功能。“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并不等于永远小康。要掌握脱贫户就业状况及技能水平,按照“一户一卡”要求,建立脱贫户就业跟踪服务信息卡。针对新入职或技能水平较低的在岗人员,对接用工单位用工要求,邀请资深技术员、技师,利用“农牧民夜校”,开办“技能提升班”,帮助脱贫就业人员

获得技术员、技师等职称,提升就业技能。针对已失业群众,按照“岗位需求+精准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协调人社、旅游、经贸等部门(单位),签订用工委培协议,开展相应工种培训,让群众真正学会致富本领,才能一劳永逸。

上一篇:加强国有企业廉政建设下一篇:扫黑除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