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的自己

2023-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探索未知的自己

找寻未知的自己

当喧嚣终于褪去时,内心有些许的激动,因为激动手指有轻微的颤动,我可以听见心灵中某种回归的声音,似乎在说——孩子,安静下来吧,你需要静静地聆听自己真实的想法,你需要看清楚你自己是谁!

——写给自己

初始张德芬三个字,应该要从在杭州学习算起了,那时每天中午要进行黄庭禅坐,静谧的音乐响起时,就可以听见其中一个带着台湾腔的标准女声缓缓道来,声音很轻很柔,似乎也很遥远,让在静坐中的自己似乎可以倾听到灵魂深处的声音。就这样每天在德芬的声音中,我有了片刻的休憩,也似乎在那一刻里,才会感受到整个人通体的透明和澄澈!

离开杭州一年有余了,除了间或游走在光明网站之外,对于德芬似乎只能是一种回忆了!好在,我们的缘分未尽,无意中看到了德芬的新书介绍《遇见未知的自己》,内心有了小小的期许,可是繁忙的工作让自己觉得去书店都成了一种奢侈,就这样在期待中缓慢度日,直到从朋友那里借到了这本书,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虽然德芬不建议这样去做)。书中灵性的文字,贴切的生活实例,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让主人公若菱逐渐扫去蒙尘心灵的尘土,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而我似乎也是随着她在逐一地剥去自己心灵上的旧伤,一步步看到自己长期以来的陈旧的观念、思想、固定的思维模式! 书,阅毕!已是满眼泪水!是为若菱寻找到了真我吗?还是因为书中那位智者的离去?抑或是,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不确定,不真实?一连几天似乎都沉浸在这样的思考中,从没有发现,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竟然还会有这样宁静的生活,从没有感受到已经躁动了多年的心灵,还会在同样的环境中找到安宁!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是啊,曾经的纷争是你,现在的淡然是你;曾经的迷茫是你,现在的豁达是你;曾经的郁闷、苦恼、烦躁都是你,而如今的快乐、洒脱、幸福,也是你!一切都没有变!你还是你,变了的只是你的心态,只是你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态度,变了的是你逐渐明晰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

所以,德芬在《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中写道:“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心想事成!如果能够扫除内心的障碍,与无形的灵性世界连接上,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恢复我们与生俱来的心想事成的能力。”

心想事成也好,一帆风顺也罢,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心想事成中度过,只不过自己没有察觉而已!如果你相信,人生会有今生和来世,那么请好好地思考下,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每一个清晨,当我们睁开双眼看到又一个美好的早晨开始时,我们除了对宇宙发出无限的感恩外,就是开始这一天快乐、幸福的生活!不要担心事不如意,也不要觉得人生苦短,因为每一个挫折、不顺都是宇宙送给我们的“礼物”,只不过这份礼物没有一个华美的外表而已,只要你能拆开它并不如人意的外衣,就一定会得到这份硕大的礼物的!

请永远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第2篇: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书报告: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学院:教育学院姓名:杨玉宏

学号:12011240829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的介绍: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的“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关注这个人,从而关注起她的作品来,张德芬的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确实让我有一种体验心灵的感受,据说这是华语世界第一部心灵小说,就更有了要读一读的渴望。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都市人应该怎样活着的书,以小说的形式向人们讲解和注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特别。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中,正如书中主人公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清楚的地步。正因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以外的东西,所以,占有的越多,迷失的越严重,内心就更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事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记得老人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ego)的虚假认同。”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

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自己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他自然的发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它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事情本身都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诚如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主人公说,把一天业绩考核出来,每一次都的第一的她,突然被挤了下来,她的内心非常难受。早上她上班,发现同事们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视着她,有同情,鼓励的,有幸灾乐祸的。在接下来和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在老板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终于得到了总经理的认同,得到了并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到座位上,她想起了刚进办公室时同事们的眼光。于是,现在的她觉得同事们的眼光和平时没什么两样呀。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感觉,当你获得一些与往常有不同生活经历,当自己的想法改变的时候,总觉得周围的人看自己的眼光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的眼里充满着自己的主观臆想出来的内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励”,有些同事“幸灾乐祸”,都是她的大脑自己去筛选、过滤、定位出来的,并不是事实。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虚构、想象出来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假想,是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作用下杜撰出来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另一则故事,说是在古时候,有个砍柴的人发现自己的斧头不见了,他一直认为是他的邻居

偷的,他每次看到那个邻居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偷斧头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带着新买的斧头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经看过柴的地方发现了一把已经生了锈的斧头,当他再一次看见他的邻居时,他发现他的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当情绪不好时,请默念:“我看见我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新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求。我们人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努力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要正视自己的想法,正真的快乐是自己给自己的,别人给不了,也无法给与,不要找错了方向。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整的人生事实,甘心的去接受,慢慢的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当然,快乐不等于肤浅,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生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着,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心由之路。只不过,要有技巧,能够使自己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开心快乐。

这本书通过女主角若菱与老人的接触,讲述了她从失败、失落、失意,走向成功、喜悦、和平的过程。在书中我们总能从女主角人际

中的失败;工作中的失落;婚姻中的失意中找到与自己能够产生共鸣的点,从而催促自己更快地读完全书,以寻求破解之道。当然,我读完全书后的第一个感觉只是颈酸,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会有让你觉得认同的地方以恍然大悟得点,于是,便不住的点头表示认可和受益匪浅。

书中说:“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们管不了,他人的事我们也管不着,唯一可以管的只有自己的事,所以,请管好自己的事,祝福他人的事,看着老天的事,请常常给自己时间冥想,常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的是什么’,不是有句话说:“当我们内心有个深切、真诚地渴望,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的吗?”没有人知道最终的路在哪里,人们的一生恐怕都在为寻找自己的道路而奋斗,那为什么不走捷径呢?感恩吧,感谢一切值得和不值得感谢的东西,那样他将会带你走上一条更加美好的道路。

套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此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总可以确定要去地方。无论人生处于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还是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于平淡的踌躇关头,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第3篇:遇见未知的自己

来一场心灵的旅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最近看了张德芬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受启发。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的各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继而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糕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幸运的机会下她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他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女主人公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我们所在的城市中许多人一直在追求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势,在不断的追求中满足欲望中,成为一种习惯,如上瘾一般,戒除不了。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的越严重,内心就更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书中由不快乐这个话题引申提出了小我的存在,什么是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

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有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就会很痛苦的。其实在我看来,自己对于外在一切的认知,观念都是自己内心、身体、细胞中的记忆的投影,也是我们潜意识的投影,我们会选择性的接收我们熟悉的事物,看见的是我们潜意识里面想让我们看见的东西,其他东西大脑会自动排除掉。

我们认识到小我的存在后,我们会想办法去改变,去追求真正需要的爱、喜悦,和平。然而外界的一切不能给予我们这些,即使追求也得不到,所以我们会转而向内心向自身寻找爱,喜悦,和平。也就是书中所强调的寻找真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思想职位代号上,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们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你会发现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书中的老人教会我们要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记住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

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要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正如书中说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面又被刺激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我们要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快乐不快乐的决定权在于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我们要经常自省,正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乐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别人给不了,也无法给予,不要找错了方向。 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实,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

到一条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要活在以前,只活在当下。

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两遍,还没完全融会贯通,也没进行什么具体的实践,但我通过它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安抚了我内心浮躁、悲观和欲望,它将深奥的人生哲理简单叙述,将修行理念置于其中,比起禅宗佛学等等思想显得有些粗浅,却让人更容易感悟理解。它教会我,当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常保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

当我独处,静静的享受自己的世界,不再不安,不再焦虑。因为,外面没有别人。

第4篇: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自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母亲课堂——“做母亲的幸福”以后,我感觉当今孩子的成长需求在不断提高,而作为孩子家长的我们也应该不断地充电学习来提高自己。但是作为家长的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像孩子一样有老师教导,有机会学习,我们只有自己去寻找我们的“老师”——书籍。

好书是人类永远的良师益友。我虽然还有“书中乾坤大”的觉悟,却少了许多“笔下天地宽“的才华。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本都市身心灵修行课的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曾是台湾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后来受到 启发和指引辞去高薪工作,专心研修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课程以及心理治疗方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于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完这本书就像做了一场心灵之旅。

我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一部分——能量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细微的粒子。粒子的出现像音符波动一样形成振动的频率,简单的说这就是能量。而能量在我们身上会转变成个人强大的磁场。当我们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就马上会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叫做“胜肽”。它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而产生饥饿感。例如: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需求去发脾气等等。所以你某种胜肽的需求会改变你的能量和磁场。而能量的力量是奇妙和强大的。据说日本一位叫江本胜的博士,让水分别听音乐,读文字,接受电磁波,看图片,给它不同的意念,然后在冷藏室冷冻两个小时,通过显微镜观察结晶的冰,结果竟然发现,水的结晶会因为听到看到受到的信息和意念而起了莫大的变化。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动物,植物因为人们对它们的能量影响(比如每天冲着植物说,你越来越茁壮了,我越来越喜欢你)而有不同的表现。

大家去想一下,我们在做母亲的第一天起对着孩子襁褓中的婴儿会说很多话,有很多的表现,从那刻起我们就在用自己的能量磁场去指导孩子成长。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为小学生,我们每天告诉孩子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你应该怎样怎样,每次看着孩子的成绩总不自觉的问班里的最高分,最低分,看孩子的名次,看孩子的成长中有这样那样我们认为的错误。久而久之我们的胜肽形成的固有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孩子的自身成长,让他们按着我们的所谓“成长模式”中去学习,成长。一部分孩子听从了,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的反逆思想强烈,他们会强烈的抵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变成我们眼中那些学业无成,性格品行极端的孩子。孩子最终的品行与我们的能量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我们静下心来想想,作为家长的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对的,如果我们能放下“小我”(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从各个方面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充分运用和掌握好自己的胜肽能量,让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茁壮成长,这样长大的孩子也许在学业上造数不大,但他们一定会是一个有特点的优秀人才!

其实这本书是以故事的形式引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实际的问题。最终让读者悟到我们要经常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只要把心情变一变,世界就完全不一样”当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时,我们还是先在自己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因为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内在的投射,象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第5篇:“体验”未知的自己

我是樱花园服装公司的董事长,因为业务发展需要,现诚聘一支设计师团队,要求如下……请各组讨论后设计一套应聘服装,待董事会投票后,公布招聘结果。”

3个小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绘图、上色,很快,一张张有款有型的样衣跃然纸上。之后,每个小组代表依据招聘要求,详细解读了团队的设计理念与应聘优势。

这是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职业体验课程之服装设计”课上的活动情景,像这样有趣的“职业”还有:城管、厨师、主持人、导游、瑜伽教练、拍卖师等。

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是学校针对学生德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开展的一次课程改革尝试。在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滕珺带领的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学校结合国际社会生涯体验的前沿理论与各国实践经历,提出了未来性、开放性、真实性、互动性、融合性等5条基本原则,又综合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趋向,选择了一批颇具特色的职业,按照传统职业与新兴职业分为两类,开设了这门校本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职业逐渐消亡,而一些新兴职业则应势而生。职业不再单纯是人们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生存需要,更是人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生存形式,甚至成为人们展示个性、丰富世界的生命态度。”校长郭锋认为,启蒙中小学生定位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职业观的教育。

在学校课程负责人孙双忠看来,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是一个“三赢”课程,第一个赢家是学生,他们可以增强自己对职业的直观认知,增加深入接触社会的机会,为职业选择做铺垫;第二个赢家是教师,跨学科教学扩大了教师的知识领域,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第三个赢家是学校,体验课程为学校的精致化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要不要与“辣翅”谈飞翔

“许多学生在头脑中认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一条早已设计好的轨道,他们没有自己的选择,就像快餐盒里的炸鸡翅,没有办法飞翔。”这是教师王珊最初接触这门课时的感受。然而,学生越是这样,她就越要与“辣翅”谈飞翔。

王珊认为,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模拟职业劳动,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在实践中发现乐趣、发展自己,并对自身职业进行思考,为生活点燃目标”。 孙双忠收藏了许多学生上课时的照片,他一张张翻看着,回忆着。“他们在认真聆听城管叔叔的讲座,为接下来的亲身体验做好准备;他们在仔细体会每一个瑜伽动作的要领,亲身体验做瑜伽教练的快乐和辛苦;他们穿上工作服,准备一展身手,做出自己人生中第一道菜肴;他们举着话筒走上舞台,展示自己播音主持的才华;他们拿着自己设计的导游旗,引领„游客‟游览园博园……”孙双忠看着照片中学生们自信的样子,脸上透着掩不住的喜悦。

令孙双忠记忆犹新的是学生在厨师职业体验中的表现与感想。“鸡蛋西红柿组”说,他们的菜做得最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团队的力量,在合作中,每个人都显得至关重要。“油焖大虾组”则深感做事一定要有信心,“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在什么时候结束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学生们才是体验世界的主人”,孙双忠说,“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生活阅历,逐步成为一个有见识、有见解、有见地的人。”

体验的门再也关不上了

学生高思寒是导游体验课程的受益者之一。现在,他负责接待来校参观学习的客人,带领大家进行真实场景中的校园文化之旅。“在开放的环境中体验职业特点与在模拟的场景中上课完全不同,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教师王春华说。尝到甜头之后,上学期暑假,王春华便把课程开到了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游学中接触各类导游,领略各种解说风格,甚至有的学生在旅游车上直接代替职业导游进行实战演练。

体验的门从此再也关不上了。导游课程还结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走进园博园、北京外事服务学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写稿、背稿,或现场解说,或模拟解说。

教师谢文讲授城管职业体验课程。第一阶段是组建小组。谢文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周六日走近城管,观察他们如何工作,然后制作PPT,在课上交流。第二阶段,谢文结合自己的所见所知,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以外的城管现状。第三阶段,谢文邀请专业城管现身说法,普及行业知识,告诉学生为什么社会对城管存在偏见。第四阶段,让学生走进公园,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市民对城管工作的看法,然后形成调查报告。第五阶段,让学生进行职业演练,亲身体验城管工作。

小学部的职业认知课程则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3种方式展开,一是职业认知校本课程,二是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德育活动。

在交警职业认知课程中,学生们以表演情景剧的形式体验指挥动作,认识违反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危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年级的“小豆包”在体验挤奶工的工作时,还学会在挤奶前抚摸亲吻奶牛,照顾奶牛的情绪。学生们用自己工作挣到的工资换取各种各样的美食,每个人都乐在其中。樱花园实验学校的许多家长都是做生意的,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举办跳蚤市场,摆摊出售自己的闲置物品。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樱花园实验学校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形成,是在潜移默化中合成的,并流动在日常行为中。

从体验到体贴

学生赵虹捷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要成为像董卿一样的“名嘴”,站在舞台中央主持节目。为了实现目标,她选修了播音主持体验课程,通过竞选成为学校“英华在线广播电台”的主播,先后对英华十大校园人物、英华公益大使、校工等进行了采访。“一遍遍背台词,一遍遍对着镜头NG”,赵虹捷深刻体会到了主播的艰辛。

通过体验,学生不仅深刻体会到不同工种的酸甜苦辣,还懂得了体贴家长。

学生家长马丽是一名旅游规划师。在一次课程任务中,学生王永麟请妈妈讲述工作中的故事,那是他第一次了解妈妈的工作。“不只是简单地游山玩水,大多数时候,因为实地考察旅游线路,脚上都磨出了血泡。我听着听着就哭了”。在职业感受中,王永麟写道:“在外人看来,妈妈的职业体面、光鲜、收入高,但是妈妈在快乐工作的背后付出了许多。为了考察一些地区的旅游情况,她经常要熬夜查阅资料,搜集数据,撰写项目报告。”

从此,王永麟在许多细微之处发生了变化,比如当妈妈出差时,他会嘘寒问暖,叮嘱增减衣服。“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是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渠道,会帮助他们拉近距离,并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感恩教育。”马丽不禁为学校“点赞”。

当学生对家长关怀理解、对不同职业感同身受时,他们便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学习也就更加主动。“内心世界的和谐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世界,做到丰悦于心、慧通于世,这就是学校英华教育的价值追求。”郭锋认为,生活体验与社会体验需要紧密结合,因此学校不仅开设职业体验课程,还有社会生活体验课程、特殊生活体验课程,让教育从学校向社会蔓延拓展。

第6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所以听不得那里有什么好书之类的赞许,但凡有什么大家都公认的好书,我是必读不可的。而《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我也认真的读了两遍,此中受益良多,在此也谈谈此书,希望自己借此机会可以多有体会,加深理解,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拙见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帮助和启发,我想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的著作,关于张德芬这个人,在我读此书时没有去了解,而在读完了之后才渐渐地了解她。张德芬,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又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四年的村妇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内心却感觉在充电。感觉把自己拉到了最低,没有企图心。”2002年,全家搬到北京,从那时候起,她决心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现在的她是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定居北京。而这本书就是在张德芬在内心的不断探索和追问中诞生出的精品之作,需要静下来去读的都市身心灵修行读物。我虽读了两遍,对有些地方的理解还是迷惑不解的,但并没有对我的阅读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书中采用的是小说的形式,通过刻画一个都市白领的生活,在老人的指点下从囧态慢慢走向阳光的故事,来引导读者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爱,喜悦与和平,找回真我。从书中主人公若菱在工作、婚姻、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困扰,帮助我们看见自己的未知、发现心想事成的秘密,最终,成就一个全新而自信的自己。我不是个善于讲道理的人,所以即使我说了也很难将书中深奥的哲学思想分析清楚,所以我把本书中作者提出的一些概念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体会。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是智慧老人临走时送给李若菱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如果可以参透这句话,也就已经获得了此书的精华。老人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碰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那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的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老人的解释通俗易通,我喜欢哲学,也读过一部分书籍,但都很让人费解,但是像这样贴近生活的解释对于大众读者应该算比较好的吧!我也曾经因为各种的不顺,埋怨和愤恨整个

社会,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自己过不去一样,我恨社会的黑暗,恨人情世故,恨工作难找,恨学习繁琐,这一切的一切都曾让我痛恨过。可是我发现我并没有改变任何这些外在的人事物,我只是一个傻瓜,一个“怨妇”,浪费了太多的能量在那些根本不能代表我的事物上,却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其实就像老人所说的一样,我们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由内而发的,我们的内心里充满了怨怼和痛苦,那么我们外在的人事物也会是怨怼和痛苦的,我们要做的是修炼内心,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了,你也就可以试着去改变外在的可以改变的事物上。记得,每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物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些礼物的包装很是难看,让我们心怀愤怒或是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心细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

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你想想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们无能为力,他的事我们无权干涉,那么很明显的就是,只有我的事才能由我自己去主宰。管好自己的事,别理他人的事,似乎有点不得人情,但是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解脱自己的好方法,如果每个人都先做好自己的事,那么还会有别人的事来烦自己吗?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老天的事,他的事,我们就要学会臣服于当下,不必去徒然浪费力气,事物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也因为你接纳了它,你才会将能量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想出更好的方法摆脱眼前的困境。

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最容易迷失“自我”,就像主人公若菱一样,似乎拥有一切,却也失去一切,由于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痛苦地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盲目的去攀附。我们体内的“真我”却一直都在,不会随着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只是“真我”被团团包裹起来了,被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层层包围起来了。“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就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却失去的爱、喜悦与和平。我们在世界上追求的本质不就是爱、喜悦与和平吗?爱就是一种大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会受外界事物的好坏所影响的,它又区别于快乐,快乐是由外界物质所引起的愉悦,当然是不持久的;而内心的和平也是人类一直渴望的,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这次在回学校的过程中,我在动车上听到后面两个人在谈话,他们相互并不认识,是在相互帮忙搬行李的时候认识的,他们聊得很投机,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女士是做服装生意的,家在宜昌,她很努力地工作,现在在上海经营一家服装生意,老家也有一家服装店,她很成功,因为在上海她什么都不缺,事业,家

庭。男士老家在荆州,现在在广州工作,他经常要出差,可是他没有他的同事那么努力,所以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他自己说自己很爱玩,心像一个小孩子。女士很成功,却说自己活的很累,男士活的很轻松,却说自己没有钱,男士和她聊了很多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旅游经历,而女士却仅仅是羡慕的份。我坐在前面,无意要听他们的谈话,可是我也认真地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花了太多的能量,为什么还是不能获得真正的喜悦呢?我们在自己身上强加了太多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渴望,渐渐地,我们偏离了自己的本心,变成了事物的傀儡,无法自拔。记得心理学中有一个“配套效应”,是说一旦一个人获得了一样高于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他就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所有的东西与其进行配置,这样就促使一个人的欲望无休止的扩大,追求,追求。其实我们应该在前进的时候,多回头看看自己,看看那个“真我”。

书中还有提到过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理论,人的话语和意志是有能量的,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产生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一个人老带有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倒霉的事总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与我们自己有关,只有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生,随之而改变。我对这个理论非常的赞成,因为我也深有体会,人人都说情绪是会传染的,这个也是真实的,我记得在上一学期,我一连串遇到过很多倒霉的事情,事情是从一开始自己的眼睛被人踢球给碰到了,我心情很差,接着就是选课的事情被自己给忘了,再接着就是六级准考证不见了,最后就是六级的成绩不理想。这几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可是细微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因为自己的第一次倒霉深深伤害了我,在我的记忆细胞中有了记忆,接着的坏情绪又影响了自己的行为,也总在抱怨自己很是倒霉,就这样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我是个倒霉的人,于是我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就会一直在行为上出错,最终就会一直倒霉下去。当然,现在的我明白了,为什么那次我总是倒霉,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每个事物都是有能量的,而且能量之间会有吸引力,如果我们保持乐观向上,那么一切同样的能力都会被吸引过来的,反之亦然。书中告诉了我们潜意识的能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并且将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回自己。

这本书是一本修心养性的好书,尤其对当代的我们来说,更是一碗极美味的心灵鸡汤。书中的若菱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的人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遇到了智慧老人,似乎我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其实大家想一想,真正的智慧老人就是我们自己而已,我们可以主宰我们自己。亲,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上一篇:智联在线测评题库答案下一篇:建筑公司总结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