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管理与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幼儿是通过自身感受体验来内化规则的.对此,让幼儿以具体的案例事件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感受来明确规则,在感受遵守规则所带来的便利中,不断地将规则内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则管理与班级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规则管理与班级管理论文 篇1:

研究和制定农村初级中学班级管理考核规则与考核量化表势在必行

摘 要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时期,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遵纪守规、文化知识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泛滥、未成年人的自律性不强、家庭教育的严重不足、学校教育没有尽到应有的作用、社会不良现象的侵扰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农村初级中学的部分学生“问题”凸显,“毛病”众多,“隐性辍学”现象突出。

关键词班级管理 考核规则 日常行为

为了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表现情况,我们庐江县盛桥镇许桥初级中学课题研究组设计了《有关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存在问题的调查》,并对全镇5所初级中学、16个班级进行了全面地调查。经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初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一、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仪表方面:

1.穿着不整洁;2.穿着过于华丽;3.男生留长发,或染发;4.女生烫发,或染发;5.男生或女生佩带有伤仪表的首饰。

(二)同学之间关系方面:

1.叫侮辱性绰号;2.欺侮年幼体弱的同学;3.打架斗殴;4.出现早恋现象。

(三)与师长关系方面:

1.与师长见面不主动问好;2.回答师长问话不起立;3.接受师长递送物品不起立和不用双手;4.与师长争吵;5.侮辱或殴打师长。

(四)卫生习惯方面:

1.乱扔垃圾;2.乱买或乱吃零食。

(五)安全意识方面:

1.不按照规定骑车、或行走;2.过公路不是“一停、二看、三等待”;3.去河、塘游泳没有监护人在场;4.放野火;5.携带刀具、或铁棍等凶器;6.在教室乱插电灯等充电器电。

二、学生在遵纪守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作息时间方面:

1.迟到;2.早退;3.旷课。

(二)课堂纪律方面:

1.不专心听讲,还讲话、睡觉、打闹;2.不愿提出问题;3.不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4.在课堂上与老师争吵;5.在课堂上侮骂或殴打老师。

(三)学校公共秩序方面:

1.休息、自习时间教室不安静;2.在教室周围吵闹、或大声喧哗;3.到了就寝时间后,仍然吵闹、或大声喧哗。

(四)卫生劳动方面:

1.值日生不值日;2.不完成突击性劳动任务。

(五)公私财物方面:

1.在黑板、墙壁、课桌等到处涂抹乱画;2.故意损坏学校课桌、板凳、门窗;3.故意损坏学校花草树木;4.损坏同学书本、其它物品;5.偷窃同学金钱、书本等物品。

(六)自律行为方面:

1.擅自在外过夜;2.私自上网吧、歌舞厅、擅自缺课;3.看黄色书刊、影片;4.喝酒、抽烟;5.自行车乱停乱放;6.进行赌博性质的活动;7.不缴伙食费。

三、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早读和晚自习方面:

1.早读不认真;2.晚自习学习不勤奋。

(二)作业方面:

1.作业不认真;2.缺交作业;3.抄袭作业;4.请人代做。

(三)考试方面:

1.不考;2.作弊;3.许多题目不做;4.提前交卷。

(四)竞赛方面:

1.不愿意参加竞赛;2.参加竞赛不尽力。

农村初级中学部分学生存在这些问题,就其出现“问题” 行为的性质,绝大多数是一般不良行为,但有小部分行为已经发展到一般违法行为和轻微犯罪的严重不良行为,个别的很有可能或即将可能发展为严重违法行为,即严重犯罪行为。若班级管理和教育不力,其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制定统一的班级管理考核规则,班级管理就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性;对学生日常行为、遵纪守规、学习及成绩的规定,班级管理就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教育,班级管理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和及时性;量化考核结果作为“三好学生”“文明学生”“进步学生”“先进班集体”等评选和综合素质考核的主要依据,班级管理具有时效性、严密性和公正性。

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农村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工作经验,在充分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学生们集体讨论,制定《班级管理考核规则》,并依据该《规则》,相应地制定《班级管理考核量化表》,势在必行!

作者:夏荣启

规则管理与班级管理论文 篇2:

以日常班级管理为载体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摘 要】幼儿是通过自身感受体验来内化规则的.对此,让幼儿以具体的案例事件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感受来明确规则,在感受遵守规则所带来的便利中,不断地将规则内化。本文从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过红绿灯”这一小案例入手,结合日常班级管理提出了系统稳定型、自我体悟型、模拟生活型,三类型的班级管理途径,并通过具体的实施策略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到“我乐做”再到“做我的”。从而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同时,也为社会的整体规则意识的提升做了前瞻性的思考。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内化

在现代社会规则意识薄弱的大环境背景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困难。幼儿阶段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化将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行为表现上。年龄越小规则意识内化的越深,当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将终身成为幼儿行为的有力“控制器”作为其道德底线的一杆标尺。

一、由“红绿灯的等待”引发的思考

在现今社会规则背景下。就过红绿灯这一事例,大家常常能看到这些场景。

场景一:红灯亮着,而此时路上没有车或车还在远处,于是行人就纷纷无视红灯,一个个通过。这时,如果你一个人站在那里坚持等待绿灯,你就成为了“另类”

场景二:常常看见成人在等待红灯时会借机教育自己的孩子,红灯停、绿灯行(尤其是对一些小年龄的孩子),可这边嘴上这么说着,看着没车,一波行人过去,自己也就很自然的跟着过去了。此时听到孩子在说:“红灯,不能走的。”但早已被大人拉着闯过了红灯。

从上述的社会现象可以看到,环境是阻碍幼儿规则意识内化的又一屏障。不同的环境让孩子们处于了不同的状态中,让他们很矛盾,很纠结。如在园内幼儿上下楼梯很自然的右上左下,但同样的问题,在公共场所中就未必有序遵守。

二、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内化的有效途径

1.系统稳定型班级管理

在幼儿园里,各班教师均会根据班级的自身情况制定各类班级常规。这些常规实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缩影,同时也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基础阵地。当一项规则被所有人认同并遵守时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改规则容易,改习惯却很难。因此系统稳定型班级管理是指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以及《指南》《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的常规习惯的指标,制定一套适用于各班从小班到大班的日常常规班级管理。由此均不受班级老师或幼儿的变动影响。幼儿会有一个系统、统一、稳定的规则意识。

如小班幼儿刚来园时,教师都会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来园时问早、问好,离园时再见。刚开始每天都需要不断地强化。并且这样的要求家长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很自觉地做到了这一点。即便日后教师不再提醒但在班级的这个环境背景下,孩子们都是很自然的做到,而不是刻意遵守。并且该班级常规一直会维系到中班、大班。只要是在这个班级环境中孩子都做得很好。

2.自我体悟型班级管理

所谓的内化是需要转变为由主体出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自我体悟型班级管理就是要让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类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去发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幼儿园内孩子们常常会为某次游戏失败哭鼻子,或者因为游戏中有幼儿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而发生争执。最终没有遵守规则的幼儿会出局,或等不到大家的认同。成人介入时,也会让孩子们明白游戏前大家制定好并通过的规则,活动中应该遵守,这样才能玩的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成为了他的自我约束工具。

如中大班的幼儿开展棋类游戏,孩子们都会制定明确的游戏规则,大家都按规则进行,游戏就玩得起来,如果有幼儿破坏规则,就会被其他幼儿说其搞破坏,不跟他游戏。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也不断地建立与完善起来。以至于到他们长大后,玩该棋类游戏时,也是按游戏额的规则进行活动并不会改变。

3.模拟生活型班级管理

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成为了孩子们矛盾、纠结的起源,孩子们接触各类社会生活,并体验与参与各类生活中他们发现很多的规则是可以破坏的并且有些“是非颠倒”的势头。当你很好的遵守时会被他人取笑,加上孩子们年纪小,易受环境和成人的影响,很自然“两面派”就诞生了。’ 在幼儿园里大家有序的开展各类活动,但到了社会生活中就随着成人无视一些社会规则。就如文章开头的“红绿灯”事例。

模拟生活型班级管理是指班级常规与外界生活相连接,在一些生活环节中模拟公共环境,这也就是通常所见的幼儿园角色区的创建。一般角色区的创建是以促进幼儿社会生活和交往能力为目的。但从班级管理的角度上来说,也要关注到幼儿在角色区中的社会规则意识的反馈。借此教师也能做出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

三、结合班级日常管理,内化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1.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当幼儿从内心对自己正确的行为感到自豪时,他才会很有约束力,持续性的去维持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对此教师借助班内的一些班级常规开展了“我做到”“我坚持”“我榜样”系列活动,将规则内化的过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我做到”:与幼儿一起商讨确立了班级常规的十公约,当公约一致通过后,幼儿自我对照执行,这些公约要做到很容易,大部分幼儿都能很快到达“我做到这个阶段”。

“我坚持”:当孩子们都做到之后,持续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倦怠期”,会反反复复出现各种违规,这一时期实施不当活动就会无效。这也是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的重要过程。

“我榜样”:事实上对孩子们来说要做到并不难。难得时孩子们年龄下自我约束力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也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关于“红绿灯”的案例、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孩子们就有所动摇。内化也是让孩子们产生“自我中心”的过程,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我是在给别人做好榜样。

2.从“我要做”到“我乐做”

当达到了“我要做”这一阶段后,持续性就很重要,当孩子感受了过程中的乐趣后,他们的持续时间就会很长。孩子们的内化是需要有亲身体验感受的。很多日常生活都是他们体验的场地。教师的跟进导引,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将体验进行梳理从而有效内化。

例如:关于排队这件事。虽然表面上看它与消极等待有关,但实际上那是一种过度极端想法。适度的排队是有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等待无处不在,坐公交要等待;购物付款要等待;医院看病要等待。让孩子们正确理解等待这一社会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就有很多体验。如厕、洗手、拿球。要树立孩子一个正确的规则意识,还是需要給孩子一个正面积极的认知。就如等待最终是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一件事。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便利的。

3.从“我乐做”到“做我的”

当幼儿乐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持续性是很长的,渐渐的这个“我乐做”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要改变一个行为很容易,但要改变一种习惯却很难。大家都很明白一个有序的社会,让大家感到安全而舒适。规则意识的内化是实现这一社会现象的基础。对幼儿来说,他们将成为社会下一代的主力军,从小让他们把遵守规则作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培养,那就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内化就到位了。内化的最终,是不易受外界的影响,做我自己该做的。长远的来想,就能由他们来逐渐的改变社会上的现况,影响整个社会规则意识内化。

在整个实施中,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导引过程,也是被幼儿做导引,家园一致共同行动起来的影响力是强大的,最终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化也是受益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蓉.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

[2]孙云晓.向孩子学习[M].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12月.

[3]宋文霞,王翠霞.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4月.

作者:杨李琴

规则管理与班级管理论文 篇3:

班级管理中的规则教育方法

摘 要:规则教育是班级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能够帮助他们未来成为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规则教育对于一个班集体而言,同样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没有规则,班集体难以团结一致,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规则教育往往需要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班级;规则教育;方法

规则教育虽然与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其本质上都是让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学生对于规则教育的学习,与学科教学在本质上都是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学生从认识新规则、感受新规则、内化新规则,是需要经历一定的教育过程的,如果出现了退化和遗忘也是正常的。正如学生的知识也会因为环境、时间等因素而出现退化和遗忘。因此,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确定规则

规则的确定除了一些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包含的内容以外,还包括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制定的个性化规则。规则的确定可以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规则确定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家校沟通渠道告知家长,通过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学生心中形成规则意识。确定规则之后,并不意味着规则教育的结束,而是意味着规则教育的开始。

二、 理解规则

以往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容易出现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但是学生或者家长却难以落实,除了缺乏相关的指导以外,对规则的理解过于肤浅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作为班主任,对规则进行深度的解读和探讨,对于学生、家长理解和支持规则有着极大的帮助。在理解规則的过程中,除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以外,我们还需要跟学生强调身边的案例,以身边鲜活的案例或故事打动学生。例如,学生对于跑步要整齐这一点会有不理解,认为是作秀,但跑步整齐背后蕴含着避免摔伤、跑步呼吸法、协调性练习等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缘由。通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规则,而不是空洞的谈大道理,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 内化规则

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即会有正面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不小心犯错的一面。我们作为班主任,需要看到这些正面和反面背后暗藏着教育学生的契机。当学生发生的案例与规则相关时,无论是正面案例还是反面案例,我们都应当带着学生一同分析。如果是正面案例,我们可以找到其中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如果是反面案例,我们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以后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办。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学生体会案例所折射的规则。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等丰富的形式促进学生在思辨中理解规则,深入内化规则。

四、 练习与评价

在学生已经对规则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就需要进一步做到知行合一,形成学生内在的行为习惯。学生对规则教育的掌握情况更多的也是在实践中体现,在学校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规则教育的实践,例如学生的自律性就可以强调每一次的自习课、活动课都是对自律性的一次练习,根据练习的效果给予相应的评价。学生可能在自律方面交出了满分的答卷,也可能在自律方面交出了不合格的答卷,但是学生的规则教育就在不经意间付之于行动之中了。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强调的规则学生屡屡再犯,一方面是缺乏练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评价,不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

五、 提高与辅导

在规则教育之后,学生难免还会犯错,如果简简单单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往往不能让学生朝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就如同学科教学一样,规则教育之后,学校生活自然而然成了学生的考卷。他们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于是学生的提高和辅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如同对待考试卷的态度对待孩子们的错误,为了学生的提高和精心辅导,靶向指导。用丰富多样的辅导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我们可以简单的指点出学生的错误在哪,然后让学生自行更正;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参与辅导的过程,让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也可以通过简短的对话引领孩子在教师的帮助下进步。让学生形成“改正”的意识,让他们对待规则教育的态度由浅入深,慢慢成为骨子里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自习课能否自律是学生走向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让学生在自习课不仅仅是保持安静,而是通过自习课高效学习,自主分配学习任务和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一节课的自习纪律好不好并不紧要,学生在自习课的规则教育中慢慢会走向安静这一阶段,而学生安静下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将安静的自习课转变成高效的自习课则需要按照学科教学方法,对自习课的纪律进行规则教育,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一旦学生养成了自习课高效自主管理的习惯,班级就会有良好的班风,这也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让班级健康蓬勃的发展。规则教育对于班级管理而言,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规则教育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更是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做好规则教育,给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将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我们要相信孩子始终都会进步的,学生团体总是彰显生命活力,朝向美好生活的姿态。学生在规则教育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我们作为班主任不仅仅需要备好课,更需要去上好规则教育的每一课,在课后还不忘对孩子们进行辅导纠正,帮助他们提高。规则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要求,而是旨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焕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欲求。

参考文献:

[1]张聪.规训抑或引领——班规视角下儿童规则教育的实践困惑与省察[J].教育科学研究,2018(04):24-30+35.

[2]谢翌.规则教育:守护社会文明的底线[J].中国德育,2018(06):12-13.

[3]邹文生.实行规则教育,守望春暖花开[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02):69.

[4]周磊磊.润物细无声——浅谈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培养中职生公民意识的路径选择[J].教师,2018(03):39.

[5]熊丙奇.规则教育是最重要的德育[J].中国德育,2017(20):7-8.

作者简介:

罗晓峰,曹华兵,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龙华区同胜学校。

作者:罗晓峰 曹华兵

上一篇:团市委会议报告下一篇:医保办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