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市场需求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高端翻译人才缺口很大,为顺应市场需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侧重培养高层次、专业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本文分析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翻译人才的必要性。翻译硕士教学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但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翻译专业市场需求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论文 篇1:

兼顾学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 根据翻译市场人才需求及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本科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者比例很小,从事中小学教师和考研者较多,就业呈多元化趋势。所以在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1)应该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力度,满足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语言教学的需要;(2)在高年级增加翻译专业考研的桥梁课程,为一部分学生考研做好铺垫;(3)鉴于市场对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开设“口笔译精英培养班”,使一部分优秀翻译人才脱颖而出;(4)加大实践课程、实习比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提出“厚基础,拔精英”的“金字塔”式本科英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关 键 词] 本科英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市场需求;学生发展

一、引言

有关英语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很多。穆雷、杨冬敏(2012)提出: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翻译行业的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确立市场定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武光军先生(2011)提出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揭廷媛、汤元斌提出基于翻译能力多元模式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仲伟合、穆雷(2011)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中根据翻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把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分成四大模块,即:双语技能、翻译技能、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等。本课题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翻译专业学生的求职意向、就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调查进行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期望研究结果对本科英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积极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西亚斯学院2010级英语翻译专业的毕业生。该年级翻译专业共有三个班132人,其中112人参加就业意向调查。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即学生即将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学生就业意向类别是根据英语专业开设以来所涉及的主要相关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可以多选。

从调查结果看:毕业生选择从事对口专业“翻译”的有54%,选择做教师的有50%,二者仅差4%,和选择从事商务、贸易的学生相比,选择旅游服务业的毕业生较多,达44.6%,这与近年来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另外,拥有“翻译+旅游”这种综合的行业技能是翻译专业毕业生的优势,这也表明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必要性。

(二)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该调查表是对2010级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所做的就业情况调查,共有67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就业人数为30人,占参与调查人数的40%。

从该调查表发现:翻译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岗位最多的是“教师”,有73%;而作为对口专业“翻译”就业的毕业生中做专职翻译者为零,有个别为文员兼翻译。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关注。在未就业的60%的毕业生中,考研的占40%,参加职业培训的占38%。作为“教师”这一毕业生选择较多的岗位,根据问卷调查,大多从事的是中小学教师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师,工作地点局限于河南郑州和一些县级城市,就业不理想。

(三)翻译专业区域岗位需求调查分析

笔者对区域大型校园招聘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进行调查。2015年10月30日,河南省郑州龙湖高校园区大学生就业双选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区近700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近2.5万个。其中招聘岗位涉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有38家,占5.4%,所提供的涉及英语专业的就业岗位有325个,只占总岗位数的1.3%。该招聘会提供的英语专业的岗位方向主要为中小学、幼儿园和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国际教育咨询及文化传播机构职员和涉外贸易公司职员。其分配比例见下表: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校园招聘会所提供的涉及英语专业的岗位中“教师”居多,其次是“涉外工作机构或公司的职员”,专门招聘“翻译”的岗位几乎为零。

(四)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分析

该研究设计了以下问题来收集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对象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2014届翻译专业的毕业生,132位毕业生中有67位学生参与调查,调查时间为毕业半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1)你认为你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问题(2)你认为本专业的下列哪些活动对你的工作影响较大(可多选)?

问题(3)你认为你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以下哪些方面能力存在较大差距?

问题(4)你认为所学专业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问题(5)结合工作实际,你认为自己能适应工作主要依靠(可多选):

问题(6)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的是:

从问题(1)可以看出,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适应社会需要的只有24%,55%的毕业生认为基本合理。61%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活动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实践、实习,其次是专业知识和课外活动。目前该校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课的比例为27%,但就学生反馈情况看,该专业毕业生认为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还是实践应用能力,该项在问题(3)中占64%;其次是计算机能力和专业知识,分别占45%和42%。这种情况,在问题(4)中有同样的反馈结果,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需要加强的方面仍然是“实践环节”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

根据问题(5)的反馈,结合工作实际,毕业生认为自己能适应工作主要依靠“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分别占55%、55%和51%;学生认为对其就业影响较大的是“个人的实际能力”,占61%,其次是“所学的专业和社会关系”,分别占45%和40%,而“个人的学习成绩”在问题(6)中仅占28%。

三、结语

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需要考虑社会职业需求,更应该兼顾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

从目前翻译市场需求看,翻译从业者的学历层次从专科到博士皆有,以本科、硕士为主导,但以兼职翻译居多。这表明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科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并非不想做翻译。一方面社会对高级翻译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本科翻译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另一方面企业招聘的翻译大多从事简单的日常交流和办公室文员工作,就业质量不高。这是毕业生较多选择考研的一方面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西亚斯学院从2013年开始组织“口译实验班”,在大二下学期,从英语各专业中,经过层层选拔,组织一个20人的精英班,选派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级翻译、教授进行专门口译训练,首届毕业生成效显著。借鉴此经验,也可以组织“口笔译精英班”,培养高水平、更专业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维,魏子杭.欧洲高校翻译人才多元化培养一窥:国际翻译院校联盟主席FrankPeeters教授访谈[J].中国翻译,2015(5).

[2]何心.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J].语文建设,2013(7).

作者:王英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论文 篇2:

从市场需求看翻译硕士专业优化培养过程的必要性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高端翻译人才缺口很大,为顺应市场需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应运而生,侧重培养高层次、专业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本文分析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翻译人才的必要性。翻译硕士教学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但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翻译硕士教学改革应当开设特色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培养职业能力、改革评估方式,以达到优化培养过程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需求 翻译硕士专业 优化培养过程

一、市场对译员的需求

双语互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各国及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沟通的障碍,译员作为沟通的桥梁,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而全球化时代市场亟需大批优秀译员。

从翻译语种来看,英语翻译的需求量最大,从业人数也最多,但真正高水平的英语翻译人才却很少。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重大会议、各国商贸往来大都用英语進行沟通。很多人以为只要熟练掌握英汉两门语言就能从事英汉翻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翻译本身是一门艺术和科学,需要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双语技能,更要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懂得各国风俗习惯等。

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翻译资料大多是实用类文本,涉及科技、汽车、能源、建筑、医学、外贸、法律等多个行业,文学作品所占比重不大。如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领域的对外贸易和交往增加,技术交换增多,翻译趋向专业化、职业化。要做好专业译员,必须具备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术语,提高翻译的精准度和专业水平。

从翻译类型来看,口译人才比笔译人才缺口更大。从事书面资料翻译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反复检查和修改,相对而言更容易、准确度更高。而口译是即时翻译,对译员的反应能力、瞬时记忆等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高端口译人才很少,很多地方的会议或展会翻译要从大城市中聘用专业译员。

总之,翻译市场很大,而真正能做好专业翻译的高水平译员却很稀缺。作为翻译专业学生,只有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翻译硕士培养现状

(一)发展迅速

过去,我国主要是在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方向培养翻译人才,虽然学生在翻译研究上颇有造诣,但在实用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感觉很吃力者居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市场却存在奇缺专业译员的矛盾。于是,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2007年我国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截至2014年,已有206所院校获准成为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单位[1]。报考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数量也随之持续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对应用型翻译产生兴趣,愿意多做实践,以满足政府、企业等单位的人才需求。

学者们也对翻译硕士培养中的教学展开过许多讨论和研究,穆雷、仲伟合(2013)认为,单纯的翻译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口笔译技能,还要具有市场意识、行业知识,懂得术语管理、跨文化交流,熟悉翻译工具。翻译教学不能仅单纯教授翻译技能[2]。尚亚宁(2011)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重在提升实践能力,要创新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要加强与各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结合。”[3]可见,从市场化角度培养翻译硕士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问题突出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建设较晚,缺乏经验,这些年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表现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等环节上。

1.培养模式

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属于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的培养目标,侧重翻译研究。而新兴的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如何从传统培养模式的教学中向其转变,成为翻译硕士专业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些年,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培养模式多种多样,一套可规范翻译硕士教育的方案有待完善,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学制为三年,有的学校学制为两年,有些学校沿袭传统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方法,有些学校想改革却无法创新。所以,虽然该学科在社会上声势愈演愈热,却只有少数学校形成了优秀、高效的培养模式,或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翻译硕士,要理论与实践兼备,但有的个人或单位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不重视实践机会。当务之急,应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成为“杂家”。更重要的是要时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接轨,为社会输送大批建设性人才。创新翻译硕士专业培养模式是各院校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

2.课程设置

据调查,大多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所占比重更大,授课仍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有参与实践的机会。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缺点,纠正错误,真正提高翻译水平。例如,笔译方向可以开设译文对比赏析课程;口译可以开设演讲、笔译课程,锻炼学生多方面技能。文化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中西思想史、中西文化史等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只重视英语学习,忽略汉语学习。其实汉语能力在翻译中起重要作用,应开设汉语写作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还有必要学习术语管理、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技能。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包含许多学科知识,但很多高校仍按照以往的方式培养翻译人才,只注重研究和分析,这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3.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中翻译研究者较多,翻译实践者较少。“国务院学位办要求笔译教师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具备20次以上的在正式场合交传、同传的经验。”[4]但很多学校并不具备这样的人才培养师资,因此很难培养高水平职业译员。许多学者建议聘请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培养教师,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了解市场需求,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提供最新的翻译材料,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让学生为就业做更充分的准备。或是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多参加翻译实践,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带领学生提高实践技能。不具备这些条件的院校也应该定期邀请翻译从业者举办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近些年,翻译硕士专业发展迅速,许多院校并没有配备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走职业化翻译道路,也没有具体的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考核,导致该专业的设置缺少实际意义。

三、翻译硕士培养教学方法改革

(一)开设特色课程

各行业都有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和规则,翻译市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行业都精通。因此,职业翻译人员的培养要注重专业性。招聘翻译人才的用人单位一般更喜欢具有专业背景,同时英语能力强的人。英语更多时候是一种工具,在配合另一种行业时能更好地发挥实际用途。市场需要的也是专门化翻译人才,如科技翻译、旅游翻译、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等[5]。这些行业各有许多专业术语,翻译的文体风格也各不相同,译员应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专业翻译。因此,学校在翻译硕士培养教学中也要注意开特色专业课程,培养专门化译员。例如可开设法庭口译、会议传译、字幕翻译等专业方向。为了更好地提升专业化水平,可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学科资源,大力发展具有院校特色的翻譯教学,如医学类院校可开设医疗翻译方向,财经类学校可大力发展经贸翻译,海洋类院校打造海洋翻译特色课程。学生掌握了更多、更专业的知识,才能为就业打好基础,才能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

(二)建设实践基地

翻译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能更深入了解翻译的精髓,掌握翻译技巧,从而不断提高翻译水平。教师不仅要教授翻译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实践。教师可以联系有关翻译公司,为学生提供市场上真实、最新的翻译材料,让专业人员去检验学生的翻译能力并给予反馈。这样,学生会将自己投入职业译员的角色中,更认真、负责地去做好每一个细节翻译,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学习和提升。学生通过接触更多的翻译材料,有助于发现自身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准备。这种实践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实战能力,获得理想的培养效果。学校也可与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搭建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例如,2012年,青岛大学与央视一家新闻公司合作了一个新闻汉译英项目,学生得到时事新闻材料,要在四小时内提交翻译,然后有专业人员反馈意见。学生通过这种锻炼能切身感受翻译从业者的工作,便于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技能。建设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交流平台,是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培养职业能力

从就业角度来看,为满足市场需求,翻译硕士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高校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并提高其职业能力。尤其是从事口译方向的学生,要从心理素质、仪容仪态、灵活应变等多方面学习锻炼,提高交际能力和职业化水平。首先,要多从优化培养人才的角度训练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让其敢说、会说,学会如何让对方理解自己,从而在工作时能自信大方,使讲话双方处于轻松的交际环境中。其次,要学会沟通,学会主动交际,不使翻译变得呆板。译员在做即时口译的同传工作时,大脑会高度紧张,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锻炼其心理承受力,以尽快适应这种工作环境。笔译教学中也要教授学生利用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工具,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不断审查改进、完善译文,从而奠定扎实的翻译功底。既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市场发展而设立的,那么培养专业化职业译员当是其主要目标,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尽快熟悉译员身份,为市场就业做准备。

(四)改革评估方式

论文一直是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研究生来说,大家往往认为在更高的学习阶段理应掌握研究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完成毕业论文也是研究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重视、追求的目标。然而翻译硕士是专业学位,与研究型的学位不同,它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实践人才,更重视的应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许多高校逐渐意识到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开始用一些硬性指标督促学生多去实践,例如,要求笔译学生完成至少15万字的翻译材料,口译学生必须累积400个小时以上的口译录音。这种要求的提出,实实在在地督促学生多参与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翻译水平。在毕业评估上,论文答辩也不再是唯一手段,许多学校要求学生提交翻译实践报告,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从实践中得来的收获。不断改革评估方式,鼓励实践操作,一定能更好地实现优化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实现与翻译市场的接轨。

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围绕翻译硕士专业培养过程,从市场调查、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现状、翻译硕士专业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市场需求对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高校很有必要优化翻译硕士专业培养过程,以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翻译人才。

(本文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委托课题“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研究”[项目编号:C-2015Y0403]阶段性成果;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编号:JG2015B021]与中南大学研究生教改课题[项目编号:2015JGA09]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佰英,于德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15,(3):55-59.

[2]穆雷,仲伟合,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3,(1):89-95.

[3]尚亚宁.我国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4):71-75.

[4]刘东彪,任红川.关于MTI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1,(5):47-49.

[5]滕梅,张馨元.翻译行业产业化和职业化背景下的翻译硕士(MTI)专业课程设置[J].山东外语教学,2013,(4):96-101.

(李延林 晏心怡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

作者:李延林 晏心怡

翻译专业市场需求论文 篇3:

关于英语翻译专业本科学生自我定位的调查及思考建议

摘要: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首批3所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以来,在学科本身发展和市场内在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翻译学逐渐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并逐步开始了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但由于其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始阶段,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翻译本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需得到注意及解决。

本调查以湖北省两所高校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例,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对英语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的自我定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此次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一方面,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基本情况(如课程设置等)以及自身能力均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在课程教学、信息提供上的不足及学生对自身能力培养提高重视度的缺乏,造成学生在实习就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困扰。欲使英语翻译专业本科建设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考察课程教学、实践实习安排等问题,切实加强学校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英语翻译;本科建设;实践实习;自我定位;能力培养

前言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深入发展,高素质的专业型翻译人才需求扩大。普通英语专业已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号),宣布设立“翻译”专业(专业代码:0502555),同时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已有42所院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以缓解社会对高素质翻译人才急需的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大学作为湖北地区两所较早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高校,在相关专家学者前期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的指导下,已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及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体系。但由于翻译专业本科教育在整体上开设时间不长,有关的调查研究少有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成果不够真实全面。

为反映出学生对自身专业及能力的实际认知及态度,我们对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英语翻译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了学生在自我定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对高校、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及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与启示。

一、英语翻译专业本科学生自我定位现状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及武汉大学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为调查样本。在调查展开之前,根据对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的交流与随机访谈,拟定调查方案,根据访谈得到的信息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英语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对本专业基本情况的认识、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与培养及相关就业取向和职业发展目标定位。本次问卷调查,向华中师范大学翻译专业和武汉大学翻译专业共发放问卷250份(华中师范大学为190份,武汉大学为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回收率94%。

问卷回收后,主要运用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调查方法上,采取问卷与访谈结合的形式,并进行了归类分析。之后,再将文献资料、讨论结果、专家研究、个案访谈的信息进行分类,关键信息融入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之中,最后对发现和结果进行探讨,推出对策建议。

(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本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回收率94%。

1.对专业基本情况的认识

(1)對英语翻译专业本科阶段基本情况的了解

总体上,两所高校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对本专业设置历史背景及人才需求变化方面情况的了解程度相较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能力知识构成及课程设置方面均呈现出更低水平。而通过分析调查中“报考翻译专业是否为自主决定”的相关数据,武汉大学与华中师大两校学生在“自主决定或自己为主”此项的百分比分别达到了80%与76%。由于学生是出于自愿而选择该专业,因而对专业的基本概念性情况通常比较了解,而在涉及到进一步的历史背景和人才需求变化方面时则容易呈现出不太明晰的状况。

(2)翻译专业同其他英语(如师范)专业的区别

翻译学作为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而英语翻译专业与其他如商务英语、师范类英语等专业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两所高校的学生对专业间的区别整体上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翻译人才需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较强的双语能力。同时,应注意到由于翻译工作偏向于实践为主,学生对该专业在学术培养方面的要求并未过多关注,这一现象对于研究翻译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有参考价值。

(3)改进翻译专业本科建设的措施

两所高校的学生均对增加实践教学和教师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要求,同时根据调查,两校均有过半人数(其中武汉大学46人,华中师范大学132人)认为“重视基础课、加强主干课、扩大选修课”非常必要,这再次表明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基本情况是具有较为正确的认识的。此外,应注意到,无论是在已开展了网络化教学的华中师范大学还是尚未开展网络课堂的武汉大学,学生对于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均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有关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对此应该有所反思,重视学生反馈,结合翻译专业的教学特点来推广新的教学措施。

2.自身能力的认知及培养

(1)与当前自身能力相符合的情况

两所高校学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大体一致。具体来说,两校学生在自身口笔译技巧的掌握及协调沟通能力方面大多均持肯定态度,同时在知识积累和中西文化交际方面则都表现出不自信,认为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尚有欠缺。

(2)当前的学习状态

数据显示,尽管两所高校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武汉大学50名学生中有40名认为自己能够主动学习;华中师范大学185人中有137人认为自己能进行主动学习),但仍存在对专业学习消极被动的现象,少数则完全没有学习的意识。这些消极的反应虽然不占多数,但仍需得到关注。通过个案访谈,我们得到的反馈信息多与学生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确定有关。

(3)采取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措施

两所高校的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考取各类翻译资格证书及利用网络搜索资源信息。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翻译职业资格认定以及相关操作能力的要求。而其余五项措施则整体上分布比较均匀,显示出学生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的多样化。

3.就业取向和职业发展目标定位

(1)翻译专业就业前景态度

根据数据,武汉大学翻译专业学生与华中师范大学翻译专业学生在对待就业前景上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讲,武汉大学方面,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合计占68%,而华中师范大学方面则只占47%,尚不足半数。结合我们个案访谈中得到的信息,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武汉大学为传统985工程高校,综合实力强,全国知名度高,而华中师大为部属师范类院校,以师范专业见长,因此两校学生受自身学校背景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的态度。此外,针对就就业前景持不客观态度的学生,我们也进行了访谈,其中多数意见在于认为翻译专业开设课程与英语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区分度还不够高,无法完全体现专业优势。针对上述这些情况,学校方面应增强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提升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信心,并加大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力度。

(2)相关就业信息政策关注度

两所高校中,华中师范大学翻译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政策信息的关注度仅占41%,略低于其不关注程度43%;而武汉大学翻译专业则有过半数学生(58%)关注了相关的信息政策。这一院校间的差异现象涉及校园文化方面,在此不作展开。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数据上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对于就业信息政策的关注度还是比较欠缺的。

(3)就业信息渠道

两所高校在就业信息渠道方面的情况基本一致,以媒体信息为主要来源,而大学宣传活动(包括校方提供的信息)则未能成为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

4.实习与实践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武汉大学翻译专业的实习校方未参与,仅从回收的3份应届毕业生的问卷来看,自行寻找实习达到100%;而华中师大则有校方安排的实习(传神翻译公司)可以选择,其中参与校方实习的为74%,自行寻找占8%,家人或亲戚朋友介绍则占18%。结合调查中显示的华中师大翻译专业学生对实习安排满意度(满意仅占38%,少于持不满意态度的44%)以及实习收获程度(认为有帮助的仅占44%,而武汉大学这一比例则达到了67%。可以分析得出,在学生自主寻找实习的情况下,会从实际出发去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及兴趣,因而无论是对实习的满意度还是收获都会相对更多。

此外,在这次调查问卷中,两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也提及了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实际运用能力不足、专业知识不过硬、缺乏社会经验及翻译工具操作系统运用不熟练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校与学生双方进行反思。

二、思考及建议

我国一直存在着翻译人才培养的误区。传统上,许多人认为会外语就会翻译,翻译人才就等于外语人才。不可否认,会外语的确就具备了一定的翻译能力,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专业翻译能力。几十年来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但真正优秀的翻译人才却十分缺乏。事实证明,翻译教学必须从外语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①直到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取得了合法地位。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4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然而,在翻译专业本科教育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根據本次调查与访谈,结合翻译专业本科阶段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及教学课程定位。随着媒体上翻译的身影越来越活跃,大众对翻译这一职业的概念也逐渐熟悉。这也使得翻译本科专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越来越的学生选择将翻译作为大学本科的专业。此次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已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当前各高校存在过度将翻译专业与市场需要挂钩的现象,因而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要有前瞻性,不能仅为当下的市场服务,甚至为其左右;二是本科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应将兴趣的激发、意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作为重点,不能过分强调某种专项技能的获得或高估受教育主体所能达到的专业程度。②

对于有学术研究潜力的本科学生则更应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翻译学科的历史沿革和特点,为学生在继续求学中提供帮助。此外,这次调查还显示学生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有较大需求。由于翻译是一项对综合能力(双语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等)及知识面要求高的职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专业大力改造选修课以满足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在知识背景方面的需求;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应考虑到相关的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如:网络搜索引擎技术、机器翻译技术和译文文本的编辑和修改方法与技巧等。尤其是加强机器翻译技术的训练。针对这次调查中学生对网络课堂的反应,课程设置应考虑到翻译专业课堂活动组织及开展的可行性:网络在线的学习应以学生自助学习各类翻译理论文献、语料库及翻译软件工具为主,而类似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实践与互动性强的课程则应以实体课堂形式开展。

(二)学生应调整学习心态,更加注重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并主动关注翻译专业的市场需求等信息。尽管学生在报考英语翻译专业时已对该专业有了概念性认识,但由于社会上仍存在对翻译工作专业性的误解,而英语翻译专业与普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区分还不够明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难免会感到迷茫甚至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深入了解翻译专业的内涵所在并关注市场上的需求变化,从而增强对自身专业的归属感。

此外,学生还应通过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特长,主动提升自身素养:翻译作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职业,对中西文化的掌握是必要的一项要求,学生应在平时注重对跨文化领域交际知识的学习。此外,翻译中的口笔译能力要求各有侧重,具体来说,笔译对深度阅读和语言准确度的要求需要学生养成关注细节的做事风格;口译对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则需要学生养成坚强的性格和快速应对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所在之后再进行强化训练。

同时,在翻译职业领域由相关的资格证书构成了目前我国翻译行业的认证体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与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这两大权威翻译证书都为翻译从业人员提供了能力等级标准,将笔译、口译作为两大考核内容。其中,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直接与职称相挂钩据,因此是从事专业翻译工作者获得职称的必经途径。而且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要求的专业性比较强,所以更适合以后从事英语方面的专业人士考取。③学生应该找准目标,在课余积极主动地锻炼自身的口笔译能力,争取拿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含金量”高的证书,为职业道路发展增加砝码。

(三)增加学校(院系、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使双方均能及时获得有效反馈。从参与调查的两所高校反应的情况来看,信息交流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不确定性并给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带来困扰。在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时,与社会上各类信息的接触相对较少,学校方面及教师应承担起信息提供者的角色,通过定期的讲座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和能力要求,同时让学生将自身遇到的专业学习上的困难能得到及时反馈。

此外,针对这次调查访谈中,华中师大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反映较多的“非师范专业在师范类高校较为边缘化”等现象,我们在此希望校方在今后能够考虑到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教师、辅导员与学生间的沟通,使学生对未来道路规划及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小结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总体上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已有较清晰的自我定位,大部分人也有意识地搜集自身专业的相关信息并根据专业需求作出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但由于学校、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不足,以及社会上仍存在的对于翻译专业的误解,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仍会常常对自身专业乃至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迷茫的心态。

虽然本调查报告主要反映的是位于湖北地区的两所高校的情况,但其数据包括了综合类大学与师范类高校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之,英语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还任重道远,尤其应该从学生角度去考虑,让学生能够在得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与专业性、实践性强的教育的情况下,对自身的定位有更明确的认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解:

①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2011/03

②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2010/02

③张明浩、李哲,外语翻译证书VS翻译专业资格证书,2003/10/29

參考文献:

[1]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2011

[2]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

[3]张明浩,李哲.外语翻译证书VS翻译专业资格证书[N]中国审计报,2003

[4]王建国,方一玮,徐笑娇,于越.首届翻译专业本科及其同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毕业生的毕业走向分析[J]译林,2012

[5]王晓农,安广民.翻译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模式探讨——以外语专业本科翻译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作者:姚灵翌 徐珉君

上一篇:团委工作计划书下一篇:区志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