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统的“民俗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潍坊风筝为例,站在潍坊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层面上,研究传统的风筝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探析民俗艺术与现代城市品牌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期对实现传统的“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篇1:

艺术地生活——论现代城市环境文化建设中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乍一听,仿佛是一个新名词。而当我们游历在祖先们生活过的地方,在故宫,在江浙庭园,在岭南民居,华丽隆重的雕龙画凤,雅致精巧的装饰局部,富于人情味的生活用具,与使用者的现实生活交融在一起,似乎在证明,遥远的他们比今天的我们更懂得生活的艺术,他们生活在艺术之中……

公共艺术古已有之,在那个性纷呈的辉煌时代,公共艺术硕果累累,不同时代的公共艺术显现出不同的风貌。由历史纵观,中国从来都是文化大国,中华文明文化艺术遗产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光荣,将艺术引入生活、艺术地生活的古风是中国古代公共艺术繁荣的土壤。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最初的创作目的是为公众活动而创作,创作内容是其时代风景,创作形式为其时代公众广为接受。如商周青铜礼器为祭祀,汉唐陵墓壁画为装饰皇陵,四大石窟的壁画与雕塑为国家进行宗教统治服务,明代永乐宫壁画为宗教崇拜而创作,中国美术史上的许多绘画作品都是有当时实际用途的壁画作品。而当这许多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达到了一定高度,得以流传千古,历代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就联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艺术史。二十世纪初的南京中山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等更是中国近现代公共艺术的里程碑,内容与形式均为时代性与独创性兼具的力作。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与经济、资讯与交通空前发展的时代,经历过国际主义风格洗礼的现代人已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单纯实用功能,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有机整合,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建筑、园林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艺术与文化层次,营造内蕴历史文脉的艺术与文化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需求。而公共艺术总体策划的作用则是制定公共艺术品的总主题,围绕其组织关于装饰内容、装饰艺术形式的公共艺术品系统,使之与管理、规划、建筑、园林系统结为一个整体,使公共艺术品的设置有的放矢。

中国现代公共艺术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一,公共艺术城市化的审美标准——按照一般的国际规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比例为30%,发达国家城市化比例为60%或70%以上,2000年的中国城市化比例正好处在30%这个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加速的起点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然带动城市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现代公共艺术主要发生地在各大中小城市,为城市环境建设服务,因此所形成的现代公共艺术评判标准必然有着城市化的审美烙印。二,公共艺术社会化的运营机制——如果我们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艺术史,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历史梳理,通过探讨经济政治等社会各部类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由古至今,艺术与文化从来都是整个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从不孤立存在于社会系统之外,同时艺术与文化在社会系统规划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既然从属于社会,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那么应该说现代公共艺术活动也是社会活动,现代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三,公共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公共艺术是介乎纯艺术与纯设计之间一门综合的边缘新学科。在信息时代,纯艺术与纯设计越来越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即设计艺术化——许多有着实用功能的设计作品能引起类似于人们观看艺术作品时产生的诗意想象,艺术设计化——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应用新媒介、混合媒介表达自我,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集中体现。加之现代公共艺术的目的与功能是复杂的,为政治宣传、为纪念活动、为商业需要等等,因而形式多样。

由此,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文化——设计文化;艺术再也不高高在上、远离人群,而是与社会互动——源于社会,将美与真普及社会;公共艺术家更积极地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参与到创造人类大环境的伟大事业中来。

由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策划正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力的学科。在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注重城市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当我们来到巴黎、汉堡、纽约,都为它那既有传统文脉又有现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动。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成功营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它是一个城市递与世人的一张艺术名片。在国际上,户外大型公共艺术通常为景观艺术,如大地艺术、纪念性大型构筑等,许多优秀的景观公共艺术作品成为该地区或国家的标志之一。国际公共艺术规划理论研究已发展成为以艺术设计综合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交叉学科的内涵丰富的应用理论研究系统。从中国社会情况来看,由于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公共艺术实践开始较前活跃,各地文化广场的相继建立是明显的例子。文化广场的建设是涉及面很广的,其中有功能与文化的综合、文化消费、文化教育熏陶、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等。在已建成的实例中有优有次,而绝大部分公共艺术实践处于零敲碎打的无序个体状态,公共艺术策划系统理论研究更是空白。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数朝古都的熏染,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使北京这座文化名城有着不一般的东方气派;众多的大学,众多的文化精英,北京城思潮迭起,是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但是由于缺乏总体的公共艺术策划,缺乏严格的公共艺术质量评判,一批劣质的城市雕塑已需拆除重建。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正是北京最大的优势所在。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加入WTO进程的加快,预示着古老的中国将进一步打开国门,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如何营造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明传统,体现北京城市地域个性,体现新科技时代的北京城市历史新定位,如何营造北京国际新形象,现代城市文化环境系统策划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了。

一个城市犹如一个人,如何能让初来乍到的客人们对这座城市着迷,让他们一见难忘、再来再留,城市文化环境是予人第一印象最直观的风景线。让我们共同关注公共艺术这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让我们共同来关注城市文化环境建设,做好这张城市艺术文化名片,营造既饱含中国传统意蕴、富于城市地域个性,同时又符合现代实用功能的诗意的城市公共艺术新空间,让我们像我们辉煌的祖先一样艺术地生活!

(林 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林 蓝

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篇2:

“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的转变

【摘要】传统的“民俗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潍坊风筝为例,站在潍坊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层面上,研究传统的风筝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探析民俗艺术与现代城市品牌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期对实现传统的“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俗艺术 城市文化 价值

传统的“民俗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的民俗艺术都具有深刻的民俗观念、区域特色,是特定的历史时期、阶段,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的集中反映。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要注重弘扬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不断地提升现代城市的文化底蕴、品牌知名度,提高城市文化的育化功能。

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全面开展,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明的积淀,是现代城市文化的历史来源。现代城市要具有独特的内涵、文化底蕴,必须要塑造自己的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的塑造必然离不开传统的民俗文化、民俗艺术①。我们在注重发展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城市所固有的人文特色、民俗艺术的开发、利用,使其在宣传现代城市品牌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民俗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古老文化、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古老优秀的中华文明,而民间传统的民俗意识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传统的民俗艺术在经历过数千年的沧桑变化,依然表现出传统的民俗文化特征、民俗艺术价值,大多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以潍坊风筝艺术的传承、发展为例,历史上,民间流传着放风筝为“放晦气”的说法,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然而,却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潍坊风筝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经过深度的挖掘、开发,尤其是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使得潍坊风筝已经成为潍坊民俗文化、艺术的延伸、代表,具有了多元化的社会功能,比如,健身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等等。潍坊风筝作为潍坊这座城市传统的民俗艺术之一,与潍坊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在当前功利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民俗艺术所蕴含的情感、信仰、教化等作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因为,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艺术更为执着、真诚、直接,而这正是当代纯艺术形式所缺少的②。现代城市文化不仅要体现流行的“文化元素”,更要折射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文化、智慧文明成果,这对于引导现代城市文化走向、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转变的价值

当前,城市文化不断接受外来非主流文化的冲击,如何继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民俗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现代城市的“意象”贵在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则是建立在城市对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的基础上的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先进文化,必须要讲究“艺术美”,努力在“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民俗艺术、文化”之间寻求“契合点”。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宝库”。传统的民俗艺术多是造型艺术,绝大多数具有绘画、美术以及雕塑等艺术特征,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丰富想象力的展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审美价值,是发展现代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文化宝库”,继承民俗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与现代城市文化之间的碰撞、交融,不仅可以更好地诠释传统民俗艺术的“价值”,还可以将民俗艺术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纪念活动,带动城市相关的产业发展、打造新的城市名片。以潍坊国际风筝节为例,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源地,风筝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潍坊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④。与其他民俗艺术形式不同,潍坊的风筝艺术图案数量居多,而且以吉祥、祈福图案为主,比如,求福、喜庆、吉祥等等,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事实上,传统民俗艺术挖掘、发展,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会激发当地群众、相关部门、民间艺术工作者发掘、发展传统民族艺术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民俗艺术的复兴、发展,比如,在潍坊风筝节的带动下,跑竹马、民间舞闹海等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都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总之,或者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亦或者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的抗争,潍坊风筝在经过艺人们上千年的巧妙构思之后,每个图案几乎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延伸、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民俗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其原本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功能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寄托人们对崇拜者、敬畏对象的一种感情期望、娱乐形式,传统的民俗艺术也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研究、发展这些传统民俗艺术文化对于构建当代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民俗艺术、民俗文化都是现代城市的价值宝库,这些艺术、文化的存在,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是现代城市的文化符号。要提高现代化的城市的品味,必须要将这座城市的民族传统、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追求考虑进去,因为,经典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都能够反映城市所拥有的精神、气质。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共设风筝历史文化等八个展厅,各个展厅均以绘画、照片、文字、文物的形式全面地展示了潍坊的风筝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风筝艺术魅力,可以说,以潍坊风筝博物馆为代表的风筝文化,也是世界风筝的“文化宝库、文化符号”。博物馆是民俗艺术的集中展示,而民间工艺展厅的民俗艺术,则是对这种传统艺术文化的直接反应。

潍坊的大街小巷中,民间艺人现场扎制风筝、风筝年画、风筝剪纸等等,向游客全面地展示了潍坊这座城市民间风筝工艺的魅力。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气度、修养、文化以及精神要与城市的发展与时俱进,离开了这些,城市就会缺乏底蕴。从潍坊风筝的发展历程来看,风筝这个最简单的民间艺术经过发展、挖掘、凝练最终转变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每年都会齐聚潍坊这座城市,这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放飞了共同的梦想,而且也让世界各地的人民了解了潍坊这座城市。传统的民俗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在具有较高文化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地导向作用⑤。挖掘独具一格的城市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民族旅游、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民俗艺术是现代城市的“文化坐标”。民俗艺术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不同的民俗艺术对于研究特定时期各个民族、地方的人文历史环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民俗艺术从产生伊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古代人类的陶器艺术作品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工艺创作水平的反映,是整个原始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从国内外诸多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缺少了民俗艺术的创造、发展,城市文化大多是苍白无力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鲜明的坐标,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的故宫等等,这些建筑艺术都体现了这些城市所独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而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泼水节等等,则是对这些民族民俗的一种凝炼。潍坊风筝已经成为潍坊这座城市的象征,每年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不仅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风筝文化”已经成为潍坊的城市品牌、金色名片。可以说,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是对潍坊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潍坊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可谓是吸纳了世界上各个地方风筝文化的精髓,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在白浪河畔,已经成为潍坊标志性景观。

以传统的民俗艺术建立城市博物馆,可以增添城市的艺术魅力,使得城市更加富有现代城市文明的文化底蕴。而风筝广场以“人文文化、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在注重现代园林风格、民俗艺术所应具有的特征的基础上,突出了广场的“文化”特色,使得整个建筑群既具有了现代文明的特点,也具有了历史传统文化的特色。传统的民俗艺术是广大民族文化心态的体现,对于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特殊意义。可以说,民俗艺术凭借其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其朴实无华的审美角度、实用价值以及表现形式,成为当前城市文化生活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文化坐标”。

民俗艺术打造现代城市品牌。城市是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旅游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为了杜绝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地方政府要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的同时,要独辟蹊径,将挖掘独特的民俗艺术文化作为发展经济、打造城市品牌的“增长点”。秦皇岛利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望海求仙”民俗传统,将现代舞蹈艺术与传统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进行融合,表达了当地居民渴望健康、渴望长寿的最为温馨、最为灵动的美好愿景。

潍坊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鲜为人知的小城,城市知名度不高,旅游产业的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90年代中期,潍坊市政府决定以潍坊传统的民俗艺术(风筝)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开发潍坊传统民俗旅游产业,将潍坊的现代城市建设、文明与传统的风筝文化进行融合,使得当地的旅游产业独具特色,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风筝产业基地,还实现了潍坊由不知名的小城到世界风筝之都的“华丽变身”。2004年,潍坊国际风筝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保护名录,使其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毫无疑问,潍坊风筝能取得今天的硕果,与潍坊风筝节的举办密不可分,而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则来源于对传统民俗艺术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同时,也使得潍坊人民的文化财富在潍坊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潍坊城市文化的建设、展示了潍坊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现代城市文化植根于传统的民俗艺术、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现代城市悠久发展史、文化底蕴的产物。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高城市品牌知名度时,要特别注重以传统的民俗艺术为突破口,不断提升现代城市的文化品牌。可以说,传统的民俗艺术给现代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转变的困境及策略

“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变的困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对现代城市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民俗文化又与传统的“民族艺术”密切相关。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民俗艺术,在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当前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大量的传统民俗艺术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代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高度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是传统民俗艺术陷入了生存危机,而是要求传统的民俗艺术需要从现代城市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让传统的民俗艺术体现出更多的“民族性、地方性”,使其真正地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成为现代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⑥。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与具有地方城市特色的活动连在一起,这样有助于传统的民俗艺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

“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变的策略。综上分析,发扬、保护民俗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当前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形形色色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扑面而来,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要从传统的民俗艺术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建立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面对来自现代文化的冲击,潍坊应该以风筝文化作为发展的契机,全面地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以风筝为代表的传统民俗艺术、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从根本上提升潍坊风筝文化等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潍坊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品牌知名度。

城市在发展现代文化、文明的同时,要系统全面地梳理传统民俗艺术的发展史,选择最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并不断地挖掘、创新,让更多地人了解这些艺术、关注热爱这些艺术,以推进“民俗艺术”向“城市文化”的快速转变。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证明了民俗艺术是可以跨越种族、国界的,实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将传统的“民俗艺术”与民间文化、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用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教化作用增强现代城市文明的内涵,在继承传统民俗艺术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共同保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结论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要注重提高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使城市具备现代文明特征的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发展现代城市文明与继承、弘扬传统的民俗艺术精髓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通过开发、挖掘传统民俗艺术的文化价值,将传统的民族艺术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或者进行重新的开发利用、推广,或者收藏展示,让每个现代城市公民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肩负起应有的继承传统民俗艺术文化的责任。

(作者分别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②欧阳华:“城市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和个性中的作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24~125页。

③范玉刚:“警惕‘产业化’埋葬‘文化’”,《人民论坛》,2011年第30期,第37页。

④张黔:“欧洲城市文化与城市艺术”,《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都45~56页。

⑤张彤,韩俊武:“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第214~215页。

⑥邓抒扬:“民俗艺术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47~49页。

责编/张蕾

作者:袁恩培 徐霜

城市文化建设公共艺术论文 篇3:

公共艺术对城市与生活的影响思索

摘要:公共艺术关注并回应环境,较为直接地改造都市景观,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以及城市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有助于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公共艺术项目的实现往往需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鼓励公众的介入,这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优化完善文明的社会结构、促进文化生产力对经济的带动具有深远意义。对于决策者来说,公共艺术作品与项目的实现需要从艺术品质、地点选择、观众预期、视觉效果、社会影响力、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专业、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把控,合理使用资金,确保公共艺术在时间、空间上的恰当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 城市 多元化 生活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产物,在城市中的表现有雕塑、园林艺术、建筑装饰、环境设计、城市家具、道路、标识、行为艺术等,它通过一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介入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众可以享受艺术、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并且激发自身的创作潜能并进行探索,提高大众的认知能力、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素养。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发展,在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城市化发展给公共艺术带来的可能性,挑战是如何去选择具有高品质的艺术、艺术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西方公共艺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定义内涵、媒介材质、表现方式以及运作模式,成为社会公众文化艺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品具有公共性,它体现在公共环境和公众欣赏上:好的城市公共艺术必须满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雕塑安放的自然环境、地形、树木、树种等,同时,体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欣赏水平等。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城市公共艺术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像大规模的公共艺术是纽约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重要因素一样,许多国内城市也在比葫芦画瓢,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些城市的管理决策者更希望城市的公共艺术像自己政绩的名片。面对国内出现的一些怪作,身为雕塑专业研究者或业界同行,如何解决好公共艺术对城市与生活的影响,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公众认可

公共艺术改变了城市,而城市也在改变着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面对城市中的过往人群而不是展览中的观众,因而不再是美术馆和画廊中的小众精华艺术,城市公共艺术面对的是大众,包括平时不去美术馆和画廊的人群,所以,它不再是资本独享的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属于不得不看的艺术。它如果不能打动人们,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或者不被解读者所理解,它也可能成为让人视而不见的艺术。对不同的持有各种职业价值观念的人群,它即是一种邂逅或是遭遇。对于不同的城市,它是一种美化,也是一种污染。它给予人们欣赏的权利,又剥夺了人们“不看”的权利。尤其是国内有些城市的城雕,那种不得不看的艺术,有时看到它,或许一天的好心情瞬间皆无。

城市公共艺术最具公共性,尤其是对于那些难看的城市雕塑,有没有公众的参与很难保证。面对人来人往、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城市公共艺术品从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问题。城市公共艺术同时也存在着能否与城市公共环境相互融合这么一个问题。是以和谐的方式融入,还是以颠覆的方式融入,都需要创作者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调研。通常城市公共艺术大多是指以和谐的方式融入,强调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建筑、植被、历史、人文环境发生对应性的和谐关系,使艺术成为城市和谐的因素之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需要持有不同艺术世界观与艺术方法论的艺术家的共同参与,从而体现公共艺术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城市公共艺术与当地艺术一样,是问题中的艺术,因而充满了活力、挑战与试验性。城市雕塑这样的公共艺术需要与生活脉动、生活方式乃至人群流动相结合。艺术家完全可以设计些实际的东西,比如设计河面上的小桥、街心公园里的座椅、路边的候车亭、给孩子玩的滑梯。公共艺术对环境的介入需要“前置”,给建好的小区做加法很麻烦。好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考察之后的再创造,渗入片区的规划中,不是随便在公园、绿地摆几个雕塑就行。

二、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历史文化

公共艺术连接城市生活的过去与未来,城市频繁的人流跨越思想观念和文化界限的碰撞与实验,繁荣了中国人的生活,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创造性心扉,激活了社会运行模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和行为准则。城市现代化不是拆除旧建筑,更不是破坏古文物,城市公共艺术需要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给这座城市以灵魂,不仅能让城市变得更加漂亮,也能更富有历史气息。公共艺术制作者也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空间状况是好的,而什么样的会限制现代艺术家的工作。西安市街道保护得很好,不过正由于它们受到了保护,所以没有那么多可发挥的空间。陕西省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宁愿保护其历史遗产,也不愿投资当代艺术,这是有理可依的——西安古城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其实,城市空间里的公共艺术是开放的,是可以渗透的,如同内墙和外墙都可以有沟通。由于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自然这些艺术品也是面向大众的,不能把艺术当作高于大众生活其他方面的东西来“尊重”它们,而封闭起来认为是对一种艺术品的保护,如同将兵马俑为了保护而封存,人们看不到先辈们几千年前的雕塑巨篇一样。事实上,关于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人们一直都在交流中,无论是深层次或是浅层次,或者只是多看了一眼,大多展示的公共艺术品都将早晚贴上历史的标签,只是好的作品永远值得人们留恋。

三、城市公共艺术需要保障措施

关于城市公共艺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让一座城市增光添彩,另一方面也能让城市蒙羞。一个城市的人文素质的高低,从公共艺术品味以及对待公共艺术品态度和状况中就可以反映出来,只是,随着一些官员以政绩形象为出发点,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将城市公共艺术当作一块遮羞布。如果大家都能把艺术当作是提升道德意义的东西,如果人们对公共艺术不够重视的话,那么城市的品质会下降很快。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像亚洲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贫富差距等。各大城市都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改善城市的环境,且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都会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幸福感,否则,面对再好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一些市民为了渲泄对城市管理者或政府的不满,损坏城市公共艺术品的行为不断出现,诸如,郑州市紫荆山公园里的一组12座生肖属相石质雕刻作品,原本生龙活虎,造型形象逼真,当年出现时很受人们欢迎。然而,在此置放没有几年损坏得不成样子。这无疑让进过公园的人们看到心里不愉快,对于外地人来说,无疑影响了郑州的城市形象,对于创作者来说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让人心痛。公共艺术品是必须面向公众的,这些在创作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并且时常在发生着,建立城市公共艺术保护措施也非常必要。

四、城市公共艺术需要评审制度

城市公共艺术需要活力,而非功利性。城市公共艺术品没有生命,如果不遭受人为或者自然的破坏,对于质地硬材来说,存放上千年都不成问题,历史上保存几千年的雕塑依旧让人敬畏。而建设公共艺术品,需要投入资金,甚至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人们之所以仍旧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去制作,是因为没有比永恒艺术更好的东西来纪念生命。当今的“公共艺术”循着当代艺术发展的脚步,早已脱离了仅仅只是优化环境的美术雕塑物,也除去了仅作为建筑附庸的视觉陪衬物,更退去了那纪念伟人而立像的精神地标物。挺身而进的是创造时代意义,转化成为能体现社会思辨的载体,但要在公共的空间、开放的场域内,让艺术能实践理想,既作为表述思想的个体,又兼容愉悦感官的本质,唯有亲身试炼,直接面对公众的平台,甚至踏入商业修罗场,来迎面接受各方各界的检验和评判。譬如,郑州中原福塔广场一对石雕猪,两只圆脸大耳朵肥嘟嘟的卡通猪动作奇特:其中一只趴在抱枕上坦胸露乳,而另一只跪在它的身后像是在“捶背”。對此,有网友质疑“耍流氓”,批其“有伤风化”。实际上该雕塑是“小猪在给妈妈捶背”,体现的是“孝顺”。游客说小猪在“耍流氓”,说明游客在游玩中很有搞笑的眼光和娱乐的思维。不过,城市雕塑放置在公共场所,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就得接受所有人的评判。当公众认为某一城市雕塑产生较大歧义时,不管设计者的出发点如何,有关部门在反思之前,都应立即将其关进冷宫。当一个城市或地区追逐流行元素的热情远超对民族精神的尊重时,便会突破文化审美的边界,使城市丧失传统美感。许多大中城市都热衷于建造能代表本市特色的城市雕塑,规模越来越大,耗资也水涨船高。面对时下大量城市流行“造像”风,决策者希望通过雕塑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以最快的速度让城市光鲜起来,让城市品位看起来似乎更高。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城市的标志,是一个慢活,不要大跃进。诚然,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然而如果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反而是一种浮躁心理的表现。区域标志性的雕塑是最难表达的,不能也不用刻意,更不是越大越壮观就越好。诸如城市雕塑作品,需要创作上一目了然,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城市雕塑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艺术特质与贴近群众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要提升城市雕塑的平均质量,至少在程序上做到更公平和包容更多的美学观点,完全可以引用两级评审制度,即各界专家组成专业评审组,从备选方案中评选出入围者,再征求民意选出获胜者,然后制作安装即可。也可以把这个程序颠倒过来,先公众投票入围者,专家评审再选出获胜者。

总之,公共艺术作为与社会发生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本身不是单纯美化城市,它的创作不是被动式的,更多是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认识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思考与提问,是公共艺术之于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它在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它与城市生活相融,可以塑造特色化的商业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品质是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它超越了传统艺术机构白盒子式的空间与形制局限,为扶持艺术、激励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机遇,有利于艺术理念的传播,同时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赢得了更广泛的观众,使公众免费享有平等欣赏艺术的机会。公共艺术也因其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占据而主动进入公众视野,作为人们消费视觉文化的载体,对公众视觉经验产生影响,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感知力和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宁.国外公共艺术漫谈[J].中国美术,2016,(02):150-155.

[2]陈涛.无感!公共艺术沦为“城市插花”[N].北京日报,2016-10-31:(11).

[3]潘力.地方重塑:公共艺术推进城市发展[J].创意设计源,2016,(02):28-32.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王洪坤

上一篇:经营合同三篇下一篇:法律顾问合同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