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跨国投资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资源基础和交易成本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动态演进过程显示,服务业跨国公司随着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扩张受阻而出现。服务业跨国公司专业化扩张时应选择跨国并购的扩张模式、多元化扩张与国际合作的扩张模式相匹配。国际网络是国际合作演进的新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跨国投资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服务业跨国投资论文 篇1:

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及东道国的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即外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即内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服务业跨国投资对我国的双重影响,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并为即将全面开放的服务业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外溢效应;内敛效应

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外溢效应

外溢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这种外溢效应既可表现为正面的,也可表现为负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正面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为著名。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飞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揽子”资源,尤其是技术和管理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立新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

随着加入WTO,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经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与前几年跨国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密切相关。作为投资新热点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尽管增长率不明显,但是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日益提高,从而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大国。

2.技术外溢效应。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方法,也包括管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因此,这里主要用人力资本和R&D资本来衡量技术进步。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两个渠道来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而受过培训的雇员的“跳槽”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FDI带来了先进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诸如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以及管理、营销等软技术。但是,服务业中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并非是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而软技术却是转让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银行、保险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3.制度变迁效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一国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实现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行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此外,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改善市场环境,从而促使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指它通过影响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内敛效应

1.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市场开拓,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逃税一年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目前中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

2.东道国相关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诸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进入,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经验、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外资服务机构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更加激烈地争夺人力资源,其工作条件与薪酬状况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样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以金融业为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大量中资银行的骨干跳槽或被高薪聘请去外资银行,这对于发展不够完善的中资银行来说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是双份的。

4.服务业FDl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此外,因为各国在社会文化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策

中国在2000年到2002年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128.05亿美元,2002年存量为2596.89亿美元;服务业占2002年FDI总流入的24.7%,占总存量的31.4%;我国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并且,我国服务业的“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环境,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同时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和能力。

1.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根据产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等量资本投资在与母国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相同或较高地区比投资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国际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家(地区)才能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鉴于中国目前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为低下,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状况,无论就中国今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就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这些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只有充分发展这些行业,才能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我们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2.尽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应,努力减少内敛效应。

外溢效应是否容易实现取决于东道国公司从事投资和学习吸收外国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动机。外资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技术、知识,通过外资在中国的运作和培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能、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其间接效应有二,一是服务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为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典范。中资企业可以尝试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加到它们的产业链和本土化进程中,获得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国内的机构和机制,监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内敛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服务业吸收外资持谨慎态度。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服务)或公用、基础设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不仅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国内服务消费水平,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

投资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市场出清是影响投资的最终限制性因素。理论上,只有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出去,实现市场出清,投资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也不例外。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差距过大,客观上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认识上存在某些偏见,把服务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而忽视其高附加值的特点,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支撑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消费性而忽视其产业性,造成对服务业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服务消费在低水平徘徊。国内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引不进来,与缺乏市场需求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居民服务业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消费水平,也就成为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志美.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

[2]赵书华,宋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探索,2006,(1)

[3]Daniels,P.W.Service lndu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C.ridge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责任编辑: 周智立)

作者:陈湛匀 何 薇

服务业跨国投资论文 篇2: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性质:基于资源与交易相融

摘 要:基于资源基础和交易成本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动态演进过程显示,服务业跨国公司随着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扩张受阻而出现。服务业跨国公司专业化扩张时应选择跨国并购的扩张模式、多元化扩张与国际合作的扩张模式相匹配。国际网络是国际合作演进的新趋势。

关键词:服务业跨国公司;资源共享;协调成本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industry multinational company based

on resources and transaction integration

PENG Ting

(Xiangtan University, Hunan Xiangtan 411105, China)

Key words: service industr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resources co-share; coordinated cost

当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在服务业FDI高速增长的现实动力下,服务业跨国公司迅速成长。1995—2006年期间服务业跨国公司在财富全球500强中所占比重虽有波动,但总趋势是稳步提升的。各年超过50%达到60%左右的份额显示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稳稳占据十分突现的地位。因此将研究的视线转向服务业跨国公司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研究采用了动态的分析方法,融合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思想,试图解决两个问题: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服务业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时出现?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成长会选取怎样的扩张方向和扩张模式?本文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融合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思想,研究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性质。第三部分做了简短的结论。

一、文献综述

(一)对现有服务业跨国公司理论的质疑

许多主流的跨国公司理论明确指出,不需要建立独立的理论范式来解释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行为,基于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可以被运用到服务业跨国公司中去(Boddewyn,etal.,1986)。(注: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市场力理论、内部化理论、比较企业成长理论、宏观发展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市场力理论和内部化理论是分析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比较企业成长理论则注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本质的差异,我们应该基于国际服务的特殊性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于服务业的研究模型。

把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经典文献有两篇,一个由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另一篇是邓宁于1989年发表的文章。两篇文章都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基础,结合服务业不同于有形商品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折衷范式在解释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行为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邓宁对所有权优势的阐述并不全面,Nachum和Keeble(2003)研究发现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来源于其所拥有的由母公司和其所有的分支机构共同形成的外部网络。外部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资源、信息和技术的准入,从学习中产生优势、规模经济,并让企业达到战略的目的。许多服务业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用非股权方式进行国际化,这种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经营方式对折衷范式的内部化优势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殊的区位优势的价值并不像邓宁认为的那样是绝对的。Nachum和Wymbs(2004)通过对纽约和伦敦商务区的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研究发现,区位特性与企业特性共同作用而不是单独作用影响服务业跨国公司区位的选择。(注:Gray和Gray的观点也相当于重新定义了区位特定优势。区位优势应该不必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国家,也应该适应于非国家市场。如一个银行选择在超国家的市场如欧洲货币市场经营时的情况。参阅Gray, j. m.,H.P.Gray(1981)The multinational bank:A financial MNC?[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0: 33- 63. )

从具体服务行业角度出发的理论研究文献较多,以下对比较典型的服务行业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进行回顾。(注:迄今为止对具体服务行业的研究大多把焦点放在银行、贸易和会计等行业,而关于法律服务、房地产服务、废品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文献非常有限。) Night,Cho和Krishnan(1986)、Casson(1990)提出投资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相关信息是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Kindleberer(1985)分析得知跨国运输企业本身和跨国经营活动的出现很多是建立在运输业务的水平一体化或者垂直一体化基础上的。邓宁(2002)发现知识密集度较高的商务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外国的活动而来的。笔者认为应该排除服务部门内部不同行业间的不同特点,对服务业的跨国经营问题建立抽象的、普遍适用的分析模型。

(二)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中的相关研究

1.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对企业扩张方向的研究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最早可追溯到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书中定义企业是一束资源,企业为了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首先在狭义的产品和生产过程中进行专业化,随着专业化产品产量扩大利润反而下降时,企业走向多样化经济。Penrose认为企业专业化生产到一定程度会走向多样化,这种动态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理论上忽视了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从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Wolf(1977)以Penrose的研究为基础,指出一个企业能向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张,包括其国内同产业、国内产业多元化和地理多元化(包括出口和跨国扩张)。Wolf将企业的国内多元化和国际化扩张作为同一个层面的问题来研究,也就是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运用到对跨国公司的分析中,这是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Caves(1982)进一步描述了企业跨国扩张的动态过程。由于进入国外市场存在的学习成本和信息成本,企业先进行国内扩张。随着市场饱和和多元化机会的枯竭,国内扩张的回报不断下降,企业最终发现对外扩张变成了有吸引力的扩张机会。Caves认为企业只有在国内扩张机会殆尽时才会走向国际化,这一正确的思路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性。Kay(2000)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对外扩张方向的选择,认为一般企业将依次偏好专业化——多元化——出口——跨国公司的扩张路径,其中跨国公司是企业在国内扩张和出口都受到阻碍和制约时的次优选择。Kay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制造业部门提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服务业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时机。

总的来看,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能很好地分析企业的扩张方向。我们应该基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研究服务业企业究竟发展到什么阶段才会选择发展成为服务业跨国公司。

2.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扩张模式的研究

对企业扩张模式的研究大多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的扩张模式主要包括内部化(如并购)和企业间的合作(如联盟、合资)。Coase(1937)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与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主的内部市场体系。Williamson(1985)指出,企业通过“契约”来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的同时,也约束了自身适应能力。当矛盾难以解决时,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内化于内部机构,可以消除上述问题。Grossman和Hart(1983)研究表明,契约不完备性对交易费用起着重要作用,当契约不完备时,并购能够消除或减少由于资产专用性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Child和Faulkner(1998)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兼并的动机包括资源缺乏、获得学习机会、扩散风险、进入市场、获取研发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等。

Kogut(1988)提出合资公司的建立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改善战略地位并鼓励组织学习。Contractor和Lorange(1988)声明合作行为有规避风险、规模经济、技术互换、降低相互间的竞争、攻克投资障碍、获取经验和垂直准一体化等好处。Nelson(1995)认为企业的合作行为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企业发现与其它企业建立商业上的往来更有利。Child和Faulkner(1998)赞同Nelson的观点,同时并没有忽视企业内部的刺激是企业采取合作行为的源头。

现今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分别对企业内部扩张的动机或合作行为的动机进行研究,很少有文献具体区分两种模式的不同动机。而且经过归纳,这些文献认为企业内部化扩张和合作行为的动机不外乎三个:增强市场势力、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事实上,企业并购的动机与合作的动机并不相同,不应该一概而论,而应加以区分。另外,现有成果集中于选择某些模式带来的好处,但并不能解释以下问题:企业会优先选择何种模式?近年为什么网络扩张模式越来越普遍?我们试图将交易成本理论运用到对服务业跨国公司扩张模式的研究中,结合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扩张方向分析企业对模式的选择,并解释现在服务业跨国公司融入全球网络的现象。

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性质

(一)模型前提

1.资源可以共享。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资产具有专用性,我们认为资产在不同的服务业跨国公司间可以联结,也就是说资产是可以共享的。

2.忽略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时的运输成本。这个假设可以使我们纯粹从分享资源的角度分析企业对扩张方向的选择。

3.服务业跨国公司选择的扩张模式为跨国并购和国际合作。(注:企业扩张可以通过内部扩张或企业间的合作行为来实现。兼并是内部扩张的典型形式。合资、联盟特许、分包等都属于企业间合作。)并购使两企业合并,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发生在企业内部。合作是两企业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来共享资源。

4.服务业跨国公司对扩张方向的选择取决于资源的共享程度。而对扩张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对协调成本的比较。

(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产生

我们通过研究服务业企业的扩张方向,从而回答服务业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会转变为服务业跨国公司这个问题。对服务业企业扩张方向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扩张方向的选择取决于资源的共享程度。企业往哪个方向扩张资源共享的越多,这个方向就越具有吸引力。

企业的资源包括研发资源(研究和开发)、生产资源(厂地、设备、劳动力等)、营销资源(品牌、广告、市场研究和销售力量等)、管理资源(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系统、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和国家资源(法律结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语言和文化等)。前四种资源是企业实际拥有的资源,而国家资源是指企业积累的关于如何在这个国家环境下经营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分散在企业外部的。

选择1(见图1)显示的是服务业企业的专业化选择将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用直线连接的两边表明企业专业化扩张能共享的资源的类型和程度。由于服务业企业的专业化扩张就是企业在国内提供更多相同的服务,因此能完全共享服务业企业原来的研发资源、生产资源、营销资源、管理资源和国家资源。服务业跨国公司中资源的进一步专业化使企业能更完全地利用不可分割的资源来降低成本,专业化的收益主要是与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有关。

选择2是服务业企业的多元化选择。由于是生产一些相似产品,即为原来的行业或者新行业提供相关的服务或产品,因此能将部分的研发资源、生产资源、营销资源、管理资源移植到多元化战略中去。销售市场仍是熟悉的国内市场,故多元化选择仍可以完全共享国家资源。

选择3是出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可将一些服务数字化,存储于纸质、磁盘、光盘等物质形态中,从而实现了服务品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服务品可以出口了。服务品的出口可以完全共享原来的研发资源、生产资源和管理资源。信息不对称和大多服务品的无形性,服务业企业较之制造业企业更注重树立品牌和声誉,品牌优势在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扩张中是可以利用的,因此企业能部分分享营销资源。外国市场与本国具有完全不同的国家特征,国家资源业不能被共享。(注:其实企业国际化不一定就不能共享国家资源。Scandinavian在IB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两国的心理距离越近,企业国际化能分享的国家资源就越多。本文为简化分析,假设企业跨国就很难分享国家资源。)

选择4是服务业企业的另一种国际化扩张方向——服务业跨国公司。研发成果和管理企业的技巧或经验可以跨国界传递,因此服务业跨国公司能完全共享国内的研发资源和管理资源。服务业跨国公司不能再利用母国的生产资源,必须找寻新的厂址、购买新的设备、雇佣新的劳动力。与出口一样,服务业跨国公司可以部分共享原来的营销资源,不能共享国家资源。

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专业化是服务业企业扩张的首选。服务业企业的专业化扩张能完全共享原来所有的资源,因此专业化优于其他所有方向。

2.相对于多元化,服务业企业更有可能优先选择跨国公司。首先,大多数服务的生产更依赖于提供服务的人,而不是物质生产资料,并且提供服务的人需要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理发师、会计师、外贸人员、金融师等),所以服务业企业多元化即便能部分分享生产资源,其共享的程度也很低;其次,服务业一般属于高知识含量的研发密集型,服务业跨国公司对研发资源的完全共享能为企业带来其他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收益;再次,随着知识在服务业企业内部的积累、创新,大家越发的重视让各种知识协调运作的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的完全共享就是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见,跨国公司更有可能优于多元化。

3.服务业企业对出口的选择要视行业特点而异。若仅根据资源的分享程度来选择企业的扩张方向,则对服务业跨国公司而言,出口优于跨国公司。但是,服务商品大多是无形且不可储藏的,因而其生产与消费必须同步进行。许多服务产品要想提供给国外的消费者只有通过FDI或由本土企业与外国服务企业达成许可证转让协议后进行当地生产,才能实现海外扩张。服务本身的特性所影响的服务的可贸易性(tradability)决定了国际服务交易增长的主要渠道不是贸易而是对外直接投资。因此,除一些可以数字化的服务品,对大多数服务来说,出口是最不理想的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一些可数字化的服务的扩张方向依次为专业化——出口——跨国公司——多元化,大多数服务业企业扩张方向偏好次序应为专业化——跨国公司——多元化——出口。可见,大部分情况下,当服务业企业的专业化扩张机会殆尽时,服务业跨国公司就会出现。Kay(2000)认为制造业企业的扩张路径为专业化——多元化——出口——跨国公司,因此,服务业企业比制造业企业更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

(三)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扩张

服务业跨国公司做出扩张决策前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往什么方向扩张”和“采取什么模式扩张”。扩张方向和扩张模式是互补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制定决策时只有既考虑到扩张方向又考虑到扩张模式,制定的决策才是全面的。基于前面对服务业企业扩张方向的研究,可知服务业跨国公司首先会选择专业化扩张以获得规模经济,再选择多元化获得范围经济。(注:企业的扩张方向包括: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kay,2000)。但跨国公司已经是国际化的企业,它的扩张方向就是专业化和多元化。)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扩张模式包括跨国并购和国际合作(如合资、联盟和网络)。企业对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对协调成本的比较,企业应优先选择协调成本较小的扩张模式。服务业跨国公司究竟在特定扩张方向时应选择哪种扩张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对协调成本进行说明。

1.协调成本

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协调。如一些资源不能直接使用(厂地、设备等),一些资源如果没有干预就不会为了最大化企业的利润而充分发挥作用(劳动力、经理等)。(注:后个问题在委托代理分析中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参阅Hart(1996)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回顾,此文还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与其他企业理论的关系。)可见协调成本在企业的扩张中是普遍存在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认为企业内的资源具有专用性,经济单位间的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因此,本文中的协调成本区别于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对管理成本的狭隘定义。

我们认为协调成本可以划分为三类(如图2中的①、②、③):

第①种是经济单位内部的协调成本。这是某个特定经济单位内部协调研发资源、生产资源、营销资源和管理资源的成本。

第②种是经济单位间的协调成本。这主要是经济单位间共享资源的协调成本。包括兼并企业间联系的协调成本和合作企业间联系的协调成本。

第③种是整个企业的协调成本。包括协调企业整体战略的成本、企业扩张方向的成本等。一个企业包括多个经济单位,因此企业的协调成本随企业内经济单位的增多而变大。

图2 对协调成本的划分

在我们的模型中:

(1)经济单位内部的协调成本=aWt(a>0)。

(2)整个企业的协调成本=b(∑Xi, t)k(i=1…j;b>0,k>1),b Xi, tk是企业内第i个经济单位在时刻t对经济活动的协调成本。

(3)经济单位间的协调成本有两种,企业内部(兼并的经济单位间)的协调成本=cYt(c>0),企业间(合作的经济单位间)的协调成本=dZt (d>c>0)。

(4)若企业A的某经济单位与企业B的某经济单位合作,两企业则建立了伙伴关系。当企业A欲与企业B的另一经济单位合作时,两企业开始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可节约成本=pFt;若企业B不合适合作,企业A会选择与企业B的合作伙伴企业C合作,企业A与企业C的关系虽不及与企业B紧密,但由于企业B与企业C之间有合作关系,相互间自然有一定制约,能减少企业C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样可节约成本=qGt(p>q>0)。

(5)由第(1)点到(4)点可知企业总的协调成本Ct=aWt+ b(∑Xi, t)k+cYt+dZt-pFt-qGt。企业总协调成本的变化值ΔCt=a(Wt+1-Wt)+b{(∑Xi, t+1)k-(∑Xi, t)k}+c(Yt+1-Yt)+d(Zt+1-Zt)-p(Ft+1-Ft)-q(Gt+1-Gt)。因此,服务业跨国公司跨国并购增加的协调成本=b {(∑Xi, t+1)k-(∑Xi, t)k}+c(Yt+1-Yt)。企业间合作时企业本身的经济单位并没有增加,(∑Xi, t+1)k=(∑Xi, t)k,增加的协调成本=d(Zt+1-Zt)。若两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内经济单位的进一步合作是有效率的,能降低总协调成本。

2.服务业跨国公司扩张方向与扩张模式的匹配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扩张路径为专业化——多元化,此处不作过多说明。为简化对扩张模式的分析,假定k=2、b=1、c=2、p=2、q=1,经济单位内部的协调成本可看作恒为1(Wt+1=Wt=1)。d>c,因为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肯定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d具体的值随服务业跨国公司扩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专业化——跨国并购

服务业跨国公司首先会选择专业化扩张,此时企业的规模较小,我们假设仅有一个经济单位。由于服务业跨国公司中知识含量较高,企业专业化扩张又能完全共享大量资源,所以两企业在知识和技术上有很多需要调整、协调的地方,此时企业间合作的协调成本较高,假设d=13。

图3 服务业跨国公司专业化扩张时对模式的选择

若对方企业是小企业(图3中一个经济单位的企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并购小企业增加的协调成本=b {(∑Xi, t+1)k-(∑Xi, t)k}+c(Yt+1-Yt)=(∑Xi, t+12-∑Xi, t2)+2(Yt+1-Yt)={22-(12+12)}+2(1-0)=4;服务业跨国公司与小企业合作增加的协调成本=d(Zt+1-Zt)=13(1-0)=13。

若对方企业是大企业(图3中三个经济单位的企业),跨国并购增加的协调成本=(∑Xi, t+12-∑Xi, t2)+2(Yt+1-Yt)={42-(12+32)}+2(1-0)=8;合作增加的协调成本=d(Zt+1-Zt)=13(1-0)=13。

可见,无论对方企业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专业化扩张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应选择跨国并购的扩张模式。由于资源相近的企业间需要协调的因素较多,企业选择跨国并购虽然整个企业的协调成本会增加,但整个企业协调成本和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增加总额还是小于企业间协调成本的增加。为了节约协调成本,服务业跨国公司专业化扩张时更偏好跨国并购的扩张模式。当然,服务业跨国公司与大企业间的跨国并购更有可能是被大企业所并购。

(2)多元化——国际合作

当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规模经济无利可图时,企业多元化扩张,以获得范围经济带来的利益。由于服务业跨国公司已经经历了专业化的扩张,企业规模较大,我们假设包括三个经济单位。企业多元化扩张时资源一般是部分共享的,企业间资源差异较大,相互间的干预也较小,所以企业多元化扩张时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较低,当然,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肯定是要大于企业内的协调成本的,假设d=3。

图4 服务业跨国公司多元化扩张时对模式的选择

当对方企业是小企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并购小企业增加的协调成本={42-(12+32)}+2(1-0)=8;服务业跨国公司与小企业合作增加的协调成本=d(Zt+1-Zt)=3(1-0)=3。

当对方企业是大企业,跨国并购增加的协调成本={62-(32+32)}+2(1-0)=18+2=20;国际合作增加的协调成本=3(1-0)=3。

以上分析可知,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多元化扩张方向与国际合作的扩张模式匹配。多元化扩张的服务业跨国公司之所以更愿意采取国际合作的扩张模式,一是因为选择多元化扩张方向的服务业跨国公司规模都比较大,因此企业跨国并购时整个企业的协调成本增加很多。另外由于多元化扩张时服务业跨国公司间的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企业间的协调成本较低。可见,国际合作是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成长而内生出现的。

图5 服务业跨国公司间的合作加深与国际网络的形成

两服务业跨国公司间若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图5中的企业A与企业B,则企业A如果进一步与企业B合作的话,企业B会给企业A提供一些优惠,这种“朋友折扣”就会进一步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加深(图5中的路径1)。企业A与企业B进一步合作增加的协调成本=d(Zt+1-Zt)-p(Ft+1-Ft)=3(1-0)-2(1-0)=1。因此,合作伙伴间进一步合作增加的协调成本要小于企业任找另一个企业进行合作所增加的协调成本。合作伙伴间的优惠政策使合作协议集中于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间。

但是,如果企业B并不合适企业A的某些合作协议,比如企业B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合作伙伴,或者企业B根本不生产企业A需要的产品,那么企业A就无法进一步与企业B合作。这时,企业A的最佳选择就是与企业B的合作伙伴企业C建立合作关系(图5中的路径2)。因为企业B与企业C是合作伙伴,则企业B对企业C的行为有一种约束,那么企业C在与企业A的合作中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较小。此时增加的协调成本=d(Zt+1-Zt)-q(Gt+1-Gt)=3(1-0)-(1-0)=2,虽然大于合作伙伴间进一步合作增加的协调成本,但小于企业任找一个企业进行合作所增加的协调成本。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此时服务业跨国公司间的国际网络形成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国际网络是服务业跨国公司间的国际合作加深的结果,是与原来的合作伙伴进一步合作受阻时形成的。这也是国际网络现在才成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化成长的一个重要趋势的原因。

三、结论

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深入研究重要且迫切。我们基于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产生及扩张的整个动态演进过程。由于服务业跨国公司能较多地共享原来的资源,当服务业企业的专业化扩张机会殆尽时,服务业跨国公司随之出现。扩张方向和扩张模式是影响服务业跨国公司成长的两个关键问题。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专业化扩张时采取跨国并购的扩张模式更有利,而多元化扩张方向与国际合作的扩张模式更为匹配。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间国际合作的加深,国际网络是国际合作的新趋势。以前的学者只片面地研究企业的扩张方向或扩张模式,而我们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是对他们很好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Aiken M,J Hage. 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nd Intra-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8,33(9):12 – 30 .

[2] Boddewyn J J,M B Halbrich,A C Perry. Service multinationals: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theory[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1986 (16): 41-57.

[3] Caves R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4] Child J, D Faulkner. Strategies of Co-operation: Managing Alliances, Networks and Joint Venture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 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6] Contractor F J,P Lorange. Why should firms co-operate?: The strategy and economic basis for cooperative ventures[M]// F J PLorange. In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Joint Ventures and Technology Partnerships between Firms, Contractor. Lexington D C: Heath,1988:3 -28.

[7] 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 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89,9(1): 5-39.

[8] Dunning J H,Alison McKaig-Berliner. The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competitiveness: the professional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J].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002 (11): 1-38.

[9] Grossman S,O Hart.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J]. Econometrica,1983:51: 7-45.

[10] Hart O.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the firm[M]// P J Buckley,J Michi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Contrac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pp. 199-218.

[11] Kay N M. Pattern in Corporate Evolu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12] Kay N M. The resource-based approach to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In The Nature of the Transnational Firm[M]. 2nd edn. London:Pitelis C, Sugden R(eds). Routledge,2000:140-161.

[13] Kindleberer C P. Multinational ownership of shipping activities[J]. World Economy, 1985(8): 249-265.

[14] Kogut B. Joint ventur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9):19-32.

[15] Nachum L, Keeble D. External networks and geographic clustering as sources of MNEadvantages[R]. 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Working Paepr, 2003,No. 195.

[16] Nachum L,Wymbs C. Firm-specific attributes and MNE location choices: Financial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 FDI to New York and London[R]. ESRC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Paper, 2004,No. 223.

[17] Nelson R R. 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s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5,33:48-90.

[18] Nigh D,K Cho,S Krishnan. The role of location-related factors in U.S. banking involvement abroad: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6,17(3): 59-72.

[19] 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59.

[20] UNCTC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Services[R]. Routledge, 1989.

[21] Williamson O.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22] Wolf B M.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7(2):77-91.

(编辑:弘 流;校对:段文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彭 婷

服务业跨国投资论文 篇3:

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还处在跨国公司发展的初始阶段,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联合产权结构。

关键词:服务业跨国公司 产权结构 发展

1、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于10%速度增长,社会产品丰富,产品短缺现象已不存在。虽然我国三大产业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在近20年里超过了世界同期水平,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很多百分点,但这种表面的现象不能掩盖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我国消费和服务发展不足,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服务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从世界银行数据来看(见表1),我国产业发展很不均衡,服务业只占GDP的40%,而同期世界发达国家(地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60%—92%,平均比重73%。与世界同期其他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比重都处在明显偏低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端倪。同时从我国服务业对外贸易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服务业发展处在初级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壮大国民经济,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我国服务业,发挥服务业的拉动和带动作用。

2、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和服务业跨国公司

由于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数据掌握欠缺,本文拟以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层次和转移速度来阐述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根据《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经过90年代的低速发展,进入2l世纪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我国对外投资中服务业对外投资一直占据较大的比重,近几年特别明显,在流量中比例从2004年的45.95%到2009年的70.48%,存量比例也从72.39%变化到74.83%(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投资中,服务业对外投资处于绝对优势,占据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三左右。

服务业对外投资的载体是服务业跨国公司,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我国跨国公司中也占据较大比重。2009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者达到了12000家,投资者的行业分布中批发和零售业占36.6%;其次是制造业,占31.9%,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再次为建筑业,占4.5%。从行业分类构成来看,服务业占47.5%,制造业占40.8%。这意味着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中进一半企业是服务业跨国公司。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尚处于幼年阶段。据统计,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主体是我国国有企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要求对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各方面进行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改革,包括对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结构的适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3、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滞后的原因

3.1 历史原因

解放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模式是以前苏联模式来设计的,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是国家,全民所有,全民所有结果导致所有权主体的虚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划时代的历史时期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进入中国,对我国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在社会中确立,企业内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绩效初步挂钩,这一措施激励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也获得了部分经营决策权。但是改革初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拿来直接运用,因此改革初期政策较混乱,朝令夕改的现象较多。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十三大提出企业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居民以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制定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真正意义上消除了之前的政策混乱。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政策,这为国有企业弱化行政激励,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率,落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现实基础。但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下积极应对市场,更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灵活开拓市场,进行国际化生产。

3.2 现实原因

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时间短,对外投资经验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是以引进外资为主,引进外国资金发展我国经济,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发展我国经济。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十五届四中全会后,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但从我对外投资的数据来看,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我国国有服务业。国有企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应对反映迟缓,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导致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发展滞后,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快速国际化。

4、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快速发展途径

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要能改变现有的发展现状,快速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必须选择要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和对外投资发展趋势,建立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在吸收发达国家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道路。

4.1 世界上典型跨国公司发展模式

现今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种企业管理模式。欧美模式中,重视对管理层的激励,管理层能获得企业很大的股权和期权,往往能获得成千上万的股权,如2000年苹果公司CEO史蒂、文·乔布斯获得了二千万的股份,相当于八亿七千二百万美元的期权。欧美模式重视管理层的产权结构的效率是次优的,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的发展。

日德模式的企业产权结构重视企业员工的作用。企业内重视员工持股,日本上市公司中,制定并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比重在1973年为61%,到1988年增加到91%。員工分享额占公司利润的比重一般在42-76%之间。这种制度对员工的关注和员工持股比例的提高,限制了企业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减弱了企业的经济活力,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效参与竞争。因此企业的效率也处在一种次优的状态。

由以上的分析看出,典型的两种企业管理模式有其合理的部分。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模式,必须考虑到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劳

动者权利,给予三者在企业合作剩余分配的适当比例,这种分配比例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弊关系和成本收益的比较。

4.2 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目标选择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联合产权结构

联合产权结构。主要是指要素联合体和劳动联合体参与分配的产权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素联合体与劳动联合体都参与企业的合作剩余生产、组织生产过程、交换剩余产品以及分配。要素联合体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集合,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劳动联合体是一种集体力量,其产生源自企业组织资源——组织知识、组织协作和组织能力,是建立在要素联合体基础之上的。

联合产权结构在兼顾公平的条件下,达到组织效率最优的目的。针对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特点,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应在吸收欧美和日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形成我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结构。这种产权结构涉及到的企业合作剩余的分配应通过以下过程形式进行:

首先,服务业跨国公司产生合作剩余后,先要考虑到国有资本的收益分配。国有资本作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创始者,在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管理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通过税收以及其他税金的方式分配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合作剩余。这是作为第一次分配合作剩余;其次,在国有资本分配完合作剩余之后,剩下的合作剩余进入企业内部后,在企业内部的分配遵循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要素联合体产权和劳动产权参与分配,具体份额的实现需要依靠要素的稀缺性导致谈判力量较量的均衡来实现。在要素产权和集体产权完成对合作剩余总体分配划分过程后,合作剩余便进入各自产权聯合体内部分配;第三,要素产权内的分配需要在物质资本所有者、非物质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完成分配过程,其分配原则是效率原则,即按照在合作剩余创造过程中的贡献作用大小来分配。按照这样的分配原则,企业合作剩余在各个产权主体之间实现了分配,这样的分配也达成了“公平”与“效率”相兼顾的目标:公平目标则通过集体产权内的分配来体现,效率目标通过要素联合体内的分配来体现。所以,联合产权结构在企业内能实现最优组合,协调公平与效率,有利于企业合作剩余的做大、公平分配,它应该是服务业跨国公司特别是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结构的目标。

5、总结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这种窘境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单一,不利于企业内产权主体能动性、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服务业跨国公司快速成长。在分析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应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即建立联合产权结构。联合的产权结构能有效的激励企业内各个产权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全面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发展成大型服务业跨国公司,增强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立足现实,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联合产权结构。

注释:

①我国整体经济在2000-2008年间的增长率为:GDP为10.4%、农业为4.4%、工业为11.7%、服务业为10.7%,同期世界水平分别为3.2%、2.5%、3.0%、3.2%,发达国家四项值分别为23%、0.7%、1.7%、2.6%。数据来源于《2010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26-228。

②数据来源于《2010WorldDevelopmentlndicators》:230-232。其中中国数据没有包括中国香港,中国香港的服务业占香港的GDP的比重为92%。

③服务业是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按服务对象一般可分类为: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指交通运输、批发、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等,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含量;二是生活(消费)性服务业,指零售、住餐、房地产、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属劳动密集型与居民生活相关;三是公益性服务业,主要是卫生、教育、水利和公共管理组织等。

④联合的思想来源于刘长庚(2005)提出的联合产权制度,将企业产权分为劳动联合体产权和要素产权。劳动联合体产权基于组织的共同知识所创造的剩余,它的分配具有共享、平均的特点;要素产权基于个体的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所创造的剩余,它要求明确划分其归属,具有竞争性分配的特点。以此为基础,阐述劳动联合体和要素联合体如何参与生产性企业合作剩余的创造和分配,从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201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26-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3]世界贸发会议:2010世界投资报告.

[4]翁君奕.支薪制与分享制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5):51—55.

[5]Jay Barney.Firm Resource and Susm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of Managem-Ent,Vo17,No.1,p99-120.

[6]米尔格罗姆·罗伯茨.经济学、组织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谭鹏

上一篇:工作实习期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社区消防安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