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2022-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浅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研究中美文化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借鉴美国经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一、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纷繁复杂。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认知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黄河流域典型的自给自足大陆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崇尚中庸之道,在思维形式上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美国历史短暫,按照现代的生产方式发展经济,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勇于挑战。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1.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同。中国教育以普及知识为首要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继承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填鸭式”教育,以考试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工具;而美国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拓展,倡导批判精神,采用“素质”教育,通过启发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想学、要学。在美国的课堂,座位往往呈环形或直线排列,目的是便于学生听和看,同时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美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自由宽松,课堂组织非常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反观国内,课堂内学生大部分时间接受知识,缺少了分析判断的能力,形成了基础较好、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状。

2.中美两国的教育管理不同。在中国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办学为辅。政府通过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关,校长对学校富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对董事会负责。

3.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业的诸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干涉。美国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在学业上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甚至于学生年终的成绩单也是学生的私人物品。

4.中美两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的不同。以高校教育为例,在中国,学生在高考后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学校设置好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但在美国,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但是没有固定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几百甚至上千门专业课里选择自己想要修读的课程,计算自己的学分,安排自己想要的学习进度,只要修满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过一般大家都会在每个学期修均匀的学分课程,这样既不会太辛苦,也让自己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拓展社交渠道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中美社会礼仪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中,社会礼仪存在诸多差异。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为例,中国人问候别人习惯说“吃饭了吗”“去哪里啊”,从而体现对他人的关心。但同样的问候方式用在美国,美国人会觉得你触犯了他们的隐私。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问候和寒暄要避免触及其年龄、收入、信仰、婚姻状况等。而这些话题在中国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一般生活的了解。此外,比较典型的是中美两国在称谓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比较严谨,称谓分场合、分上下级、分长幼之序。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不论老少年幼喜欢直呼其名以显示亲切友好。另外,在公开场合两国民众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三)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现代中国与美国的饮食首先在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华饮食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俱全,对饮食的追求不仅是口味,而且是一种境界;而美国人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美国人多生吃蔬菜。其次在饮食方式上中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承会食的方式,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人们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劝菜。而美国人习惯分食,即使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三、结语

中美文化差异是明显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速度的加快,中美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参考文献:

[1]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2009(3):44.

[2]贾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敏佳

第2篇:从中美贸易摩擦探析中美文化差异

摘 要:中美贸易摩擦,又称中美贸易争端,也叫中美贸易战,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从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原因出发,分析了中美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文化差异

近年來,随着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日益紧密,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世界的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双方不仅在经贸往来方面对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以外,而且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及未来走势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就当前中美贸易发生的摩擦,分析背后的原因与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 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

自建交以来,中美关系就在曲折中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特朗普政府以美在中美货物贸易巨额逆差为由,采取了针对中国一系列的行动。此次“贸易战”可追溯到2017年8月14日对中国开展301调查。为了避免进一步升级,中美先后进行了几次磋商,但“在一些问题上分歧仍然较大”;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中美双方已形成的共识,批准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威胁中国,若继续反击,将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作为回应,中国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反制,且中美双方此前磋商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再有效。至此,中美贸易摩擦正式升级为贸易战。

2 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大国之争不管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从军事、科技、产业,其争得是世界话语权,也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于是,有人说中美贸易战实质是第四次产业革命领导权之争,也有人说是快速发展的中国与老牌守成的美国的全球战略竞争,还有人说是不同文明之争。不管是什么,美国已全面对中国进行了施压、围堵和遏制。

2.1 在经济上施压中国

在经济领域给中国施压主要表现:一是亚太再平衡战略。奥巴马主政时期阻挠中国经济的崛起采取扰乱和孤立的战略。其目的就是通过激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制造区域不安定的紧张局势,使得国外不敢在中国投资而把资金转向美国。同时,拟废除世界贸易组织,推行把中国孤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战略。最终以南海仲裁案的失败为标志而告终。二是对中国贸易战。特朗普上台后利用强有力的经济实力对中国展开的一对一的贸易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在经济上再次孤立中国,打破中美贸易的日益紧密的关系,然后通过自己的霸权重新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贸易体系。同时,宣传中国威胁论和意识形态论,使“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戒心,并通过颜色革命和军事渗透颠覆别国政权。

2.2 在政治上挤压中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各个方面彰显了自己的实力。为了挤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美国真是绞尽脑汁。重视同盟关系,强化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军事同盟。升级安全伙伴关系,力图把美国的准盟国变成盟国,把安全伙伴关系变成准军事同盟。在价值取向上,联合欧盟、日本,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美国政客曾扬言:“将同英国、欧盟和日本分别进行有关贸易协定的谈判”,更有美国媒体妄言“抱团”挤压中国。

2.3 在地缘上围堵中国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重视印度牵制中国的战略价值,认为美印“会成为美国在21世纪最具决定性的伙伴关系”,并推行“印太战略”,联合澳、日、印进行军事演习,试图在地缘上对中国形成“C”形包围,并在外交上对中国友好的国家进行遏制试图进一步围堵中国,比如:停止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援助,指责菲律宾不是民主国家,推动和朝鲜的友好关系,拉拢俄罗斯遏制围堵中国等等。

2.4 在军事上挑战中国

在军事上,美国建立所谓“三条”岛链,即:“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挑战中国的军事存在,试图来封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招摇海上、炫耀武力,试图在军事上挑战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台湾出售先进武器,通过“中国台湾旅行法”,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势必导致中美双方的军事对立。

2.5 在文化上侵略中国

在文化上,美国极力宣传和倡导他们的价值观,制造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突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世界电影工厂,好莱坞的电影一直以来雄霸着世界电影市场。中国是美国影视行业最大的海外市场。一方面实现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宣传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2017年,美国出品影片在中国的收入共计34亿美元,比2016年的27亿美元增加了25%。而中国电影在美国市场2017年的票房收入加起来只有100多万美元,差异巨大。此外,美国大众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充斥着中国市场。

3 中美文化差异表现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美国是一个仅有200多年的西方国家,两国文化相差巨大。主要表现在:

(1)文化观念不同。中国的文化观念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为主要核心,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而美国的文化观念主要继承了欧洲文化中基督教的新教思想,主张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主义,维护个人利益。

(2)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语言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文化是影响人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因素,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美国人则和中国人刚好相反,喜欢分析性思维,强调先部分,从小到大的方式排序。

(3)风俗习惯不同。数字本来是用来算术的一种计算符号,不同的民族给予数字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数字一下子神秘化了。从不同的数字符号看出中美两国风俗习惯的不同。比方说,数字6,在中国6代表“顺”,“顺利”的意思;中国人不喜欢4这个数字,这两数字是汉字的谐音“死”意思。美国人则喜欢,4这个数字,它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基督教4代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6美国人就不喜欢,往往与不幸联系在一起,在圣经6代表兽性、罪恶之意。

(4)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中美文化差异的最突出、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信仰的是佛教,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影响力已根深蒂固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之中,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愿佛祖保佑等等。在美国,主要信仰基督教,美国几乎80%的民众信仰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宗教信仰就没有美国的文化,它是美国人精神支柱,从历届当选的美国总统可以知道,宗教势力在美国政治背后的影响力。在美国文化中,常用的一句话,“God bless you”汉语意思就是,“愿上帝保佑你!”

4 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中美文化的差异

第一,政治文化差异。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集团的利益,而并不是为了美国民众摇旗呐喊。美国的政治文化是靠一种政治传统维系起来的多样化的人群,它代表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所以利益集团通过培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来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红色革命文化为源头,以及现代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的实践文化组成。它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因此,不同的政治文化,政治道路也导致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第二,战略文化差异。战略文化是影响战略制定的最稳定、最关键性制约因素。无论是美国政府的更迭,还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影响,美国都很难消除对我国的战略顾虑,甚至是敌意。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济运行保持着高速增长,经济体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的贡献超过美欧日总和。从全球发展战略考量,美国不愿看到一个如此发展之快的中国,也不愿意选择这样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防止中国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打压对手,最合适不过。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美国不会让一个与自己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壮大,这是美国的主要战略意图。此外,美国还在国际社会抹黑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抵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圈,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时,抨击中国人权,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些都是美国从战略上对中国做的一些部署,不愿见到一个发展强大的中国。

第三,法律文化差异。中美贸易摩擦的起点是,美国基于“301”调查,致使中美贸易摩擦走到了贸易战的边锋。在调查报告中,美方认为中国使用合资要求强制或迫使美国企业转让技术。现实中,是由于一些行业的限制,外商只能以技术股合作的投资经营。在美国,所签订贸易领域的国际协定,并不能自动生效,往往会产生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这就影响了国际协定约束力。而很多规则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由于现存的WTO多边体制所存在的缺陷性,美国就利用这种缺陷制定了很多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法规。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都是在相关框架下进行贸易,但在很大程度上贸易政策是受国内法律的制约,使美國对中国贸易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不断。

第四,消费文化差异。消费文化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人们的消费观念喜欢把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投资,而美国人则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在中国,人们喜欢把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美国,人们喜欢超前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穿名牌。除此之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大量美国人前来旅游。从上看出,中美消费文化差异,致使双方在进出口领域比重不同。中国主要对美出口家电产品、轻工业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对中国的产品相对进口量大。同时,美对高科技领域的管制,致使逆差加大,形成贸易摩擦。

总之,中美贸易摩擦,我们不能只关注数量和规模更要看到摩擦的本质。或许了解了两国文化差异,为妥善解决两国贸易摩擦,何尝不是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芳,丁一凡.从中美文化差异角度论中美贸易摩擦成因[J].沈阳大学学报,2014,(6):422-424.

[2]陈继勇.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原因、本质及中国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18,(9):72-81.

作者:宋海东 杨学聪

第3篇:由中美体育电影文化特点分析中美体育人文差异

摘要:中国和美国在体育电影的制作和发展领域都有卓越的成绩,反应出两个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体育人文背景。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分析中国和美国体育电影文化的特点,找出中国和美国体育文化差异之所在,认为两国的体育政治因素与体育人的个性方面两国有一定的差异,两国的体育电影在国内的低位与体育电影人的文化背景与思维也有所不同。中国在电影制作的规划、经济投入、市场运作以及创新方面需要向美国学习,从而提高中国的体育电影的质量与影响力。

关键词:中关体育电影

文化特点

人文差异

体育电影是源于人们现实体育生活又高于体育生活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体育事业为主题,传播体育精神,反映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成就,激励观众参与并关注体育事业,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电影中的一类,体育电影一直有着众多的拥趸,不但由于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以及体育所传达给人们的激情、鼓舞、团结,更包括了人们希望超越自我、达成梦想的诸多因素,所以体育电影从问世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作为人类的五种沟通方式之一,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和种族的隔膜,能够把需许许多多不相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这也许就是体育有独特魅力的原因,也许就是人们喜爱体育电影的原因。

中国和美国都有深远的体育电影历史。中国体育电影诞生,至今为止创造近600余部电影作品,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景观。美国体育电影从1897年至今,体育影视作品已经有几千部之多。在美国,体育电影早已成为电影类别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体育类电视节目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类型之一。相比之下,中国的体育影视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与当今中国在世界体坛的地位极不相称,不仅不利于体育文化在我国的弘扬,也不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和推广。

1 中国体育电影文化综述

中国的体育电影还处于初级阶段。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就有了自己的体育电影作品。这个时期的体育电影主要以体育人物与体育事件反映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探究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纯体育文学。“十七年”就是指新中国诞生(1949年)至“文革”开始前(1966年)这一历史时段发生的体育文学,独特的历史语境使这一时段的体育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体育皇后》是现代纯体育文学形成的标志,并开创了体育电影的元叙事,使爱国救国成为体育文学表现主题的话,那么“十七年”体育文学则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提倡体育强国,并促进了体育文学的蓬勃发展。新时期,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洗礼,一切欣欣向荣,百废待兴,整个时代燃烧着奋斗的激情,拼搏奋斗、努力进取、为国争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时期体育文学的新气象也促进了体育电影的复兴,作品涉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更为广泛。到了21世纪,体育电影又更多的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如《大灌篮》等更多娱乐艺术明星的加入体现了在电影中体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 美国体育电影文化综述

美国体育电影在美国电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它传播了体育知识,对体育精神和文化输出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美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体育电影以展现社会时尚、描绘现实生活为主。以拳击运动为主题的《洛奇》、《愤怒的公牛》;以棒球运动为主题内容的《北达拉斯队》、《天赋》等,反映了以运动为职业的美国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体育电影出现以表现时尚为主题、并向喜剧风格转化,如《空中大灌篮》、《疯狂教练》、《球球向前冲》等。21世纪初,美国体育电影由表现喜剧风格逐渐转向励志精神:一是延续描绘生活和表现喜剧并存的电影主流,如描绘生活的《女生出拳》、《爱情与篮球》等,富有喜剧色彩的《像迈克那样打球》、《足球老爹》等。二是积极创新,向励志精神的电影主流发展。如《最长的一码》、《卡特教练》、《一球成名》等。

3 中美体育电影中的体育文化差异

3.1 中国体育电影相比于美国政治文化色彩浓厚

中国体育电影中涵盖了更多的时事政治成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体育电影的主题以国家不强、争取民族斗争胜利为主,反应在那个时代人们渴望通过强身健体,弘扬体育精神来改变旧中国屈人之下的面貌,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到九十年代之前的体育电影与当时的中国不同时期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国家性质特点,美国人思想开放,工作、生活很少受不同时期国家政治的影响,因此体育电影中很少有美国政治文化表现成分。美国是一个视体育运动为国家生活的大陆,美国体育电影能够更加深入人们日常生活,更加能够得到美国老百姓的青睐。

3.2 中国励志体育电影更加强调集体主义,以及个人情感因素,而美国励志体育电影显示更强的个人英雄主义

中国的励志体育电影大多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精神。运动员是为了国家、集体荣誉而战,成绩往往是属于集体的,即使在如《女篮五号》、《沙鸥》、《女足九号》等电影中刻画出了主人翁的一些形象、但也是重点以描述主人翁如何刻苦训练、为国家集体争光,或者以个人情感为主,很少特意去表现主人翁去力挽狂澜去夺取胜利的英雄主义气概。这与中国有着古老传统的国家所拥有的诚实、稳重,的名族性格以及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体育文化特点有很大关系。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都会特意的去刻画一名英雄,展现出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美国精神”,即使有团队配合也是展示在英雄成功的背后有一支默默的支持他、为他付出的团队。美国的很多其他电影也从不缺乏英雄的身影。这与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自由、奔放、张扬的个性、崇尚英雄、渴望英雄的国度有很大关系。在现实体育比赛中,美国也是有意识地造就英雄,如在篮球比赛中,中国大多通过多次传球、依靠集体配合、找出机会投篮得分,而美国往往是在“非机会”情况下单打独斗、强行出手;橄榄球也是往往一名核心球员在其他队友的配合帮助下,一人连续过人、达阵得分,美国人认为这样更加容易出现英雄。

3.3 中国体育电影的情节相对单一,不同时期的体育电影文化主题差别不大

中国体育电影虽然经历了90年的发展变迁,但中国的体育电影始终贯彻是两个主题:一是借体育电影表现爱国主义主题,弘扬金牌至上的体育精神;二是歌颂运动员、教练员的生命体验和昂扬斗志,缺乏娱乐成分。一直到了2008年所拍摄的“大灌篮”等电影又变成了单一的娱乐成分,情节过与肤浅。美国体育电影往往扣人心弦,不同电影充斥了不同的电影风格,在一些影片中美国将科幻卡通技术运用于体育电影拍摄中,加上跌宕起伏的情节自然能够拍出成功的高质量的体育电影。充分展示了美国作为多元化的年轻国家创新思维开阔的体育人文特点。说明在电影制作和拍摄过程中,美国的电影人能够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很少受地区政治文化束缚。中国的电影人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影片的情节规划和创新力度与美国有一定差距。

3.4 美国体育电影能够邀请更多的一线体育明星参加演出,拉近了体育明星和民众的距离,中国电影人很少邀请一线体育明星参加演出

美国体育电影中的《空中大灌篮》和《乔丹接班人》等影片中邀请了美国NBA众多的明星参加演出,在影片中描绘了许多明星与普通人之间的故事,拉近了人们与自己心爱明星的距离,受到了人们的热捧。正是这种所谓的明星效应,这些电影创造了小投入大产出的奇迹。如“空中大灌篮”中由于“飞人”乔丹是主演,加上巴克利、拉里伯德等明星助阵,投入8000万美元的影片获得了2.4亿美元的票房,虽然没有《终结者》、《阿凡达》等好莱坞巨片吸金,单也创造了人类体育电影奇迹。中国的体育电影演员过于平庸,虽然中国通过参加奥运会、世锦赛加上国内职业体育的开展,也打造出了许多中国的体育明星,但体育明星很少参加电影拍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疏远了体育明星与普通人的关系,限制了国人的对本国体育电影的兴趣。

3.5 中国体育影片在国内的低位、数量和质量与美国差距甚远,美国的大众体育发展广泛、深入人心,造就了美国体育电影的成功

2012年奥斯卡来到了第84个年头,而在前81届中共有28部体育影片获得115项提名,最终获奖21项,最近三届都有体育题材入围最佳。相比体育题材电影已在好莱坞占据一席之地,美国是众所周知的体育大国和强国,体育产业是美国的第六大产业。美国大众体育更是深入人心,2008年,有七项集体项目随意的非正式比赛数量超过了有组织的正式比赛数量,据2009年统计有4500万美国人加入各种不同的健身中心,美国人每年花在健身房的会费高达190亿美元,超过1.7亿美国人参与健身运动,体育文化遍及每一个学校,一项拉拉队队大赛就能吸引上万支队伍参加。在人人都爱体育运动的国家,体育题材的电影获得成功显得顺其自然。中国影坛的体育电影却是少之又少,曾获奖的还要追溯到1981年以女排为题材的《沙鸥》,而去年共有20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体育题材影片无法分得一杯羹。中国体育军团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越发的给力,2008年奥运会上以5l金超越美国跃居首位:一方面拥有体育大国头衔,一方面体育电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这种矛盾的存在其实并非偶然,这与中国电影商业环境差、缺乏体育因素。群众体育开展滞后有很大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中美电影都具有自己的情节特点,展示了中美两国不同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下,不一样的体育文化特征。通过体育电影展示,表现出中国在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表现出的保守、谦虚、谨慎的个性;大局观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占了主导地位。美国由于国家年轻、人员参差不齐。展现出年轻的国家自我、豪放、张扬的个『生以及团队衬托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体育电影的另一面也展现的中美两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也表现出两国体育经济、职业体育的运作和管理情况。通过电影展示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普及情况不如美国,体育经济的运作和管理方面也和美国差距巨大,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国体育电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要想提高体育电影的质量以及在国内的关注度,在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做好群众体育的开展,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欣赏体育电影的兴趣。体育电影工作者本身也要系统学习体育运动有关知识,要深入人民群众、敢于在电影制作中不断创新;邀请一线体育明星前来参加拍摄,以吸引群众目光;学习美国先进的体育电影理念以及商业运作模式,从而在本质上发展中国体育电影事业。

作者:张博 陈志远

第4篇: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 民族性格 差异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

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一、从历史文化看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中国走了几千年,美国走了几百年,到了今天,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已经形成各自迥异的文化特征和性格。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中国和美国更具可比性了。因为两个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两个民族的性格在不断互相磨擦,互相影响。[4]

但是正如某个人,其性格势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也有碍其自身发展的一面,如何在文化交流磨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本民族形成一种更利于民族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性格就是一个需要学习、了解和研究的问题了。同时,美国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存、生活方面的依赖性逐渐削弱。由此便产生了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制社会,多元制“就是要使所有的思想和意见都能得以表达和实现。”“个人主义的特色则在„„每个人或团体的均自愿加入国家这 个组织,但并不放弃自己的个体和选择权”。[5]中美国民性格的差异代代相传,在这其中,家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正是家庭,而不是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与经验。”[6]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区别,同样也表现在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或许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在北温带黄河两岸之大平原农耕地区发展、生长起来的,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自始即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路径,形成一种比较孤立、特殊的文化。也正是由于受到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中国文化比较重视内部的和谐,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易于形成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总之,中国的传统

思想,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赞颂:“中庸之德,其至矣平。”朱熹在《中庸章句》题注称:“中者,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孔子认为凡事应“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老子、孔子开始,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问题。提出了十分丰富的有关修养的理论和主张.‘‘侈”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儒家关心人的主体,偏重柔,主张“明心见性”,注重内省及人格完善。以达到圣贤境界.“吾日三省吾身”的劝勉历来为志士仁人们所蘑奉,这就养成了中国人内向的性格,心态也是安宁的、宁静的。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的是如何做人,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而且道德本身就是最高报酬,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要保持人格的尊严”。中国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与愉悦,不太看重物质利益,中国人总想避免被人看成是个重利之徒,避免炫耀自己富有,利欲熏心的人则被视为势力、俗气、缺乏道德而遭人所唾弃。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真可谓一穷二白,中国人正是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 来发展和强大中国的.。无私奉献,不计报酬”。只求给予,不求索取”、“俯酋甘为孺子牛”、。淡泊名利”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座右铭。

而美国人跟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祭尚及时行乐。追求物质利益。美国文化源于西方从古代希腊就开始的海洋文化或者商业文化。求变、好奇是海洋文化的特点,他们养成了好动的性格,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以及其它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他们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因此,“做事有所成就”自然就变成了他们的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美国人重视铤而走险,认为快速行动,追求效率,并有所成就才是积极的品质.因此入们争取改善社会地位,为获得成就而有为。并因此获得金钱和荣誉,他们尽量满足自已的欲望和要求。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日“爱人”,孟子说。仁也者,人也。[7—8]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悌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子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便为“不仁”。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

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这也与中美的伦理观念不同密切相关。美国人认为人与人之同是契约关系,人与人之周只是依靠契约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讲究人伦情谊关系。讲究“君巨,父子、夫妻、兄弟、师友”。三纲五常”等等。

二、从文化相对主意看

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种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9]

中庸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养成一种惰性而不思进取,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求生存求发展的信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注重创新.愿意迁移和进行冒险。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 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10]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

由其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人权”观点使美国人相信美国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是最优越的,然而作为与美国白人不同的。异文化”拥有者,美国国内的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许多年来一直处在白人严重的种族歧视之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是上述“美国信条”的代表。冷战结束后。亨廷顿推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世界的冲突不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问的冲突。作为有普世意义的“美国信条”必然要与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等“异文化”发生冲突,认为美国的优越之处不在于美国人民优于其他人民,而在于“美国理想”的至高无上。[11]这也是美国政府在当今世界上推行单边主义的思想溯源。

参考文献

[1] 侯喆. 中国与美国儿童国民性格的差异[J]. 人文论坛.186

[2] E.Steward.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美国文化模式[ M].卫景宜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69—70.

[3] 余元浦,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4] Bradford Smith. Why we Like Americans [M].1957.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69.

[5] 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18—

219.

[6] Baker, Larry. Communication. Chicago:Prentice-Hall Inc.[J],1984:

22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 扬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9.

[11] 苑可.亨廷顿的优思[ J ].读书,2005,(5) .

第5篇: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集体,美国文化重个人;中国文化重综合,美国文化重分析: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语交际上也各有不同。现在从饮食、戏剧、教育以及婚恋观来浅析一下中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差异

一、从饮食看中美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美国人注重“以人为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美国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美国人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美国以至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而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民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2.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美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处的气氛。这种饮食方式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而美国的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美国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美国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美国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美国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美国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二、从戏剧看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经济、政治情况不同以及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美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同美国戏剧的起源相比,中国戏剧的起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戏剧也是起源于民间,由于它形式特殊,包括说、唱、念、打等因素,是更为综合的艺术,因而是多源的,寻起“根”来,不像美国戏剧那么“单一”和明确。我们拿中美戏剧的起源作一比较,可以看到它们有若干不同点:第一,美国戏剧起源于祭酒神的颂歌,源头明确;中国戏剧的起源是多源的,比较复杂;第二,美国戏剧的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的、幻想的、悲剧性的基因多;中国戏剧的起源,虽也和一定的宗教仪式有关,但俳优的活动,角抵表演等却都是娱人的,主要是现世的人的娱乐性活动,现实的、技艺性的、喜剧性的基因多;第三,美国戏剧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即由歌舞逐渐演变为故事表演;中国戏剧则是通过它们彼此的汇合、交织来实现。

总的来说,中美戏剧是两种不同特质的戏剧。美国的戏剧是剧作家的剧场,剧本是整个戏剧的灵魂,有了剧本,有了演员,就可以演戏。古希腊的戏剧有对话,有合唱,演出时也需要歌队和乐师,但音乐很简单,戏剧的演出主要是靠演员的姿势和声章来表达情感,展开剧情,所以剧本中的语言因素显得特别重要。中国戏剧是多种艺术因素的结合,包括歌唱、舞蹈、对白、武术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是这些艺术因素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艺术因素的结合,必须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艺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从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以数学教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美国学校的数学教育则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做完教科书上的习题,常常只要求做单数题或双数题。中国基础教育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技巧,美国教育只是让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学生今后是否要以数学工程作为事业,则由学生今后自己去选择,学校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学生把那些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国教育是普及与精英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是当平民还是做“精英”。自己选择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艰苦奋斗;选择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与世无争地接受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识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而已。这样的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教育。虽然每个美国人在16岁以前必须接受强制性的教育,但是这种大众化的教育却比较普及,也就是标准比较低,它适合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这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就业市场受限制以及人文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的教育只能这样“公平”地实施。中国学生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没有选择的余地,美国学生则不同,选择走“精英”道路的少数人,只要艰苦努力、认真学习,力求“精”“深”,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精英”教育。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来自社会、家庭强制的压力,所以有一种愉快的发自内心的动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问题之外,在学业课程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美国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四、从婚恋观看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以工作的成就为重,美国人以家庭为重,这与中美的文化氛围有关。中国社会从古到今一直倡导为集体、为国家牺牲自我,牺牲小家,媒体采访中国名人或大人物,他们常常说事业太忙,有些人甚至一个月或者几个月都没有与自己的家人吃过一吨饭,更有甚者,孩子或配偶或父母生病都没有时间去探望,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似乎人们都觉得可以理解,挺感动的,甚至觉得高尚,生活中的普通人稍有点事业也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当家人抱怨时,他还会理直气壮的说,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而美国人却以家庭为重,如果哪个人的孩子或爱人生病了,而他的丈夫却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陪在家人身边照顾他们的话,他们(大部分人,不含那些特殊行业的人)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不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要支持你的事业,所以你去忙吧,我自己照顾自己”。不会,美国人包括小孩都很在乎自己的感受,在乎是否被自己的家人在意和重视,他们把家庭和事业分的很清楚.美国倡导的是 ” EVEN IF YOU ARE RUSHED OFF YOUR FEET, MAKE SURE YOU MAKE TIME FOR FAMILY”. (即使你忙的脚不沾边,也要确信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美国人觉得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只有家人才会不管你成功失败都会陪伴在你的身边,他们觉得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事. 结束语:从饮食、戏剧、教育、婚恋观的区别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中美文化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逐步走向世界,各种文化也会相互渗透,所以我们要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已达到更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吴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 邢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 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罗艳丽 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

Abstract: Cultural differences, will have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 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and will be produced in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 The collective weight of Chinese culture, American culture weight individuals; Chinese culture re-synthesis, re-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China and the U.S. have different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also different. Now from the diet, drama, education, and love and marriag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U.S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第6篇:中美文化差异感想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的交流上越来越亲切,但两国仍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将这两个典型的代表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从美国教育来看,,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而中国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这会对孩子进行刺激,针对不同人会有不同效果。而中国的虎妈,狼爸,这种压迫式教育有时会让孩子受不了,所以才会爆出学生频频自杀的事件。

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内部和谐,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起了决定影响:个人奋斗,自主独立。这种价值观使得每个人都有奋进的念头,而中国早就了追求了平均的胜利.

美国人的世袭观念很淡他们愿意白手起家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所以他们在身后只会留下很小一部分的财产留给孩子,而中国人以信仰为基础的家教,牢不可破的团结以虔诚为动力,所以在死后,尽可能地将财产留给子孙。

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的最大发达国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甚至没有交集的国家,在文化上当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两个国家在文化上开始互相借鉴彼此有益的一面,来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只有全面了解别国文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将文化传陈下去。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中美文化差异,感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精髓,让我们关注国际动态,引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分析能力,加深理解,提高政治素养。

第7篇: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档案》。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孝”这个概念。每个人不是作为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美国人是只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电影中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非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是为了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确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父亲才来的,或许我只是向正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木兰的回答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故事原型中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却被大大的淡化了,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被个人价值实现完全替代。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女子的“礼”就是要守本分,要遵从“三从四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规则就是“男耕女织”。乐府诗中的木兰在参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黄花,”从而勾勒出一个恪守传统妇道的女子形象。而美国的花木兰,在相亲时便嘻嘻哈哈,不注意形象,不明礼教,她无视这个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和女子应该具备的美德,内心非常叛逆,完全是一个现代人形象。这样的塑造与美国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只是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几乎不搜封建思想束缚。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来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性格和观点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还有在乐府诗中木兰虽然可以女扮男装,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她却没有接受尚书郎的官职,而是返乡做一个普通的女子。然而美国的花木兰却在被识出是女儿身之后,任担任大任,救国救民。这结局上的天壤之别与美国进行女权运动,提倡男女平等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递出不同的信息,通过电影我们了解了中外文化的差异,获得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享受。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文化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小,各国文化的差异理应被接受。因此了解文化差异对我们的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尤为重要。

第8篇: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m in A Room of One’s Own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食品比喻表现的中日对照研究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幽默性———以《同木乃伊的对话》为例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华兹华斯与阮籍诗作思想对比研究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海明威的女性主义思想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从 “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论“and”的用法和翻译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The Bluest Eye: Cultural Hegemony and Spiritual Dissimilation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新编英语教程》浅析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夜与日》看女性同性爱主题的写作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87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8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89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90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91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

92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93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94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分析

95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96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97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9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99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100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101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2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 103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104 从概念隐喻看寓言的语篇连贯

105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106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107 从动物习语的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08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109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10 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111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112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113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14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 115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116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1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118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119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20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121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122 The Lost Generation—“Nada” in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123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124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125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26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127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128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 129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130 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31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132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33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34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135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136 禅宗思想在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体现 137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138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139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140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41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42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43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44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145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46 理智胜于情感

147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148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149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50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15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52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153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

154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 155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15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157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 158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59

16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161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62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63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164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65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 166 《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 16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68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69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70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171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72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173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4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175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76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7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78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17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180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 181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82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

183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 184 霍桑清教观的矛盾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185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86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87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188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89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190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91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192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93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94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195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 196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197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98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99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00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姓名:徐苏淑 专业:国贸12(3+1)学号:201227920321

【摘要】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喜福会》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电影《喜福会》讲述了从中国内地远赴美国生活的四个女性以及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四个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两代人在生活环境的转变中受到的文化熏陶迥异。本文针对东西方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所存在的差异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喜福会》; 中美文化; 差异

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或是课堂上侧重的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即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实际上就是狭义上的文化界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喜好憎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运用,《喜福会》便是反映这种现象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巨大反响,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根据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喜福会》也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影片《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母女之间由于成长的背景不同,而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冲突。四位母亲在中国的时候遭受了巨大的不幸, 她们抱着无限期望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尽管她们在美国生活,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融入她们的血液以及灵魂深处,这与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本文针对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友谊观、婚姻观、面子观、家庭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信仰观六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使进行国际贸易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加顺畅。

一、中美文化在友谊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向来非常重视友情。中国人相互之间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朋友,一旦变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将会伴随终生,于是便有友谊万古长青的话语。而美国人对于朋友的定义比较随便,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区分,比如由于工作关系结交的朋友、同窗的朋友、运动场上的朋友、休闲娱乐的朋友等。与美国人做朋友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想和美国人成为挚友、知心朋友却非常困难; 美国人十分热情大方、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但马上便会感觉到“人走茶凉”。由于美国的地域十分广阔,人口频繁流动,并且朋友之间是非常忌讳透露或者打探别人的私事,因而美国人之间的友情看起来更加平淡。而我们中国人,对于朋友的要求应当是肝胆相照,甚至是生死与共。中国有句俗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中国对于朋友的分类也比较多,有君子之交,也有患难之时方见真情的患难之交等。《喜福会》这部影片就充分阐述了中国人对于朋友之情的重视程度。电影的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往生后,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仍然给她留了生前打麻将时所坐的位子, 并把对她的思念之情用到君美的身上,安美无意之中就来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这充分说明了君美的妈妈在安美的心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她们也确实是将君美视为己出。当君美在打麻将时听到阿姨们用中文在议论,以为阿姨们在舞弊,林多十分和善地告诉君美,林多的意思是, 她们是君美的阿姨,怎么可能欺骗君美呢。并且君美母亲的三个好友做出让人更加感动的行为,君美的母亲去世后, 在她们的努力下,君美的母亲一直在寻找却找不到的两个孩子最终被找到了,这两个孩子是在战争期间被遗留在内地的一对双胞胎。君美的母亲的三个朋友告诉君美,她妈妈一直希望能够找到这两个被遗留的孩子。所以她死后, 作为朋友应该帮她完成这个心愿。而君美则反应比较冷淡, 她竟然说“我又不是很了解她,她不过曾经是我的妈妈”。阿姨们听了君美这么说感到非常生气,反驳她,“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她待人诚恳„„唱歌也很好”。在阿姨们的心里,君美的妈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她们不准君美这样说自己的妈妈。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之间的友谊、讲义气,主动为朋友承担各种责任。这是中国人对朋友的独特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国人交朋友历来讲究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同舟共济并能够在感情上得到依托,能够随心所欲地畅谈各自内心的想法与观点。电影《喜福会》中四位母亲之间的朋友之情证明了中国的朋友之情非常真挚。影片中四位母亲在美国30 年来都在一起打麻将,输赢并不是她们看中的,她们主要是通过打麻将在一起聚会,相互倾诉、说说各自的心里话。在中国隐私权往往与传统文化相违背的,在中国人看来朋友之间并没有什么秘密。而美国人即使成为朋友也不太愿意相互交心,美国人通常是在尽量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在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相互交往或者相互往来。就算是好朋友也非常忌讳打听对方的隐私,也非常忌讳干涉对方的私事。中国人出了事之后,马上会想到向朋友求助, 而朋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者对朋友进行安慰等; 美国人则往往求助专业人士,而不会去麻烦朋友。

二、中美文化在婚姻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旧社会中国主流的婚姻价值观取向。薇弗莉的母亲林多自幼被由于生计所迫的母亲卖入黄家做童养媳。直到14 岁结婚当天, 才第一次见到自己丈夫的庐山真面目。这对于美国人而言,必定是抓破脑袋也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信奉婚姻自由,结婚属于个人的私事,完全由自我主宰。而即便是现当代的中国,子女结婚仍然很在意父母的态度,期望得到父母的允许和支持。影片中即使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在薇弗莉身嘶力竭的呐喊中,她明确表示自己失败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为了取悦母亲,选择嫁给了一个中国人。当她开始第二段恋情时,尽管之前与母亲矛盾重重,但她还是将男友正式地介绍给母亲,内心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果然得到母亲应允,同意出席自己的婚礼,薇弗莉最终喜极而泣。受儒家文化熏陶,旧社会婚姻中要求遵守“夫为妻纲”的生活处事原则。林多嫁入黄家大门的那一刻起,深知自己的一生将从此掌握在丈夫手中,这个男人将决定她一生的幸福。新婚第一晚,小丈夫黄少爷便言辞凿凿:“我是丈夫,我是当家的。一切由我说了算。”另外,当丽娜的母亲顾莹莹遭受丈夫百般凌辱, 却也欲罢不能,因为潜意识告诉她:“如果我离开了他或是杀了他,我将一无所有。”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妻子只能任受摆布,毫无怨言。当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故事的结局只能以惨剧收场,顾莹莹最终选择残忍地溺死自己襁褓中的儿子,以此来宣泄对丈夫积怨已久的愤恨。由一出悲剧引发出了另一个惨无人寰的苦果,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三、中美文化在面子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是个人应服从集体利益,而不能张扬自我,应顾全大局。中国文化历来非常重视“参与”的礼貌面子。为家族长脸、为国家争光、无颜见江东父老、脸上有光、有面子、颜面尽失、留点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是我们关于面子的定义。而美国的文化则更加尊重个人的权益,倡导个人自由、张扬自我,忌讳干涉他人自由,忌讳打探他人的隐私,能够宽容、包容他人的个性,所以更重视“独立”的礼貌面子。电影中林多炫耀女儿薇弗莉围棋方面的天赋时看起来好像是在抱怨,“她一整天就知道下棋”„„素媛也不甘示弱抱怨道:“我喊她洗碗,她只顾听音乐„„她有天赋„„”她们都认为孩子的成功可以变成自己炫耀的资本,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君美由于在钢琴处女秀的失败让她的母亲素媛无地自容、颜面尽失。又比如电影中林多拉着下棋胜利而归的女儿薇弗莉的手,走在大街上还非常神气,看到人炫耀“这是我的女儿薇弗莉,西洋棋王”。中国人介绍人的时候,总是喜欢提及那些地位或声望比较高的人,就算是人家与自己没有太多的关系。会觉得这么介绍的话自己好像非常有面子。而美国人则更加倡导个人主义,他们不喜欢在介绍时提及自己的父母或者往自己的脸上贴金,

就算是自己的父母亲地位显赫。正如薇弗莉所不能理解的那样“为何老是拿我来炫耀”。这是因为她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所受到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中国人热衷于将面子与地位挂钩,好像这个人的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的社会,非常注重人情往来,因而人际关系、社交圈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而美国人在这方面则相反。中国人往往会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而在谈判以及交流过程中刻意表现得谦逊,但是美国人则更加自信、更加随意。中国人注重团结一心,重视集体主义, 而美国人则倡导的是一种独立,更加自我; 中国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而美国人则往往不留面子。

四、中美文化在家庭伦理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家”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暖的港湾, 是游子的期盼。家庭和睦,儿孙满堂乃是人之大幸。为人子女,要尊长辈,孝父母,重家庭。而美国人深受基督文化影响,推崇人人平等,家庭成员亦是如此。他们关注个人自由与权力,亲情观念明显淡化,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纽带联系不紧密。

四位母亲从小教育女儿要温柔贤淑, 隐忍顺从。这源于她们自己从小受到的中国传统教育。林多的母亲在她即将嫁入黄家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女儿,作为女孩子,要温柔贤惠,“吃饭要慢一些,要收拾得整洁大方,要听话”。另外,丽娜和罗斯也在母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丈夫百般隐忍,最后失去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引发夫妻感情危机。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值在影片中也得以充分的展现。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却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琼小的时候由于忍受不了母亲强迫自己学琴,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隶,你不能强迫我做事情。”由于家庭观的迥异,母女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摩擦不断。琼曾对母亲抱怨:“从小到大,我做的任何事情你都不满意。”甚至于当自己即将要回中国与自己的孪生姐姐们相见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对她们描述自己的母亲,因为“我根本不了解她,她只是我的母亲而已”。薇弗莉也对母亲说:“你不知道你给我造成多大的压力。”可见,中国式母亲对女儿美好的愿望并没有按照她们既定的轨道前行;相反,孩子们却离她们渐行渐远,亲情受到重创。幸运的是,最后母女间冲破了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冰释前嫌,实现了文化融合。当重新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时,薇弗莉的母 亲终于破涕为笑:“现在我满足了。我们开始理解对方了。”琼也和母亲化干戈为玉帛,相拥而泣。

五、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就自然成为中国人的处世经典。其中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中”,人生处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指南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必须做到温、良、恭、俭、让,谦虚使人进步, 反对过于表现自我。所以,群体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要求个人价值应服从于群体利益。西方国家价值观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代才逐渐开始形成。而人文主义则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倡导张扬自我个性、以个人为中心。在西方的文化中,“谦虚”一词几乎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生活中人们更加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提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能力的人才能获得重用,否则就会遭到淘汰。因此,西方的价值观念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是第一位的,群体利益是第二位的。比如电影中安美的女儿罗丝出嫁之后,她默默地、无怨无悔地为丈夫无私奉献,还特意赠送代表自己爱意的礼物给丈夫。她处处替丈夫着想。就像大多数的中国妻子那样,她为了丈夫,毫不犹豫地将爱达荷州给她提供奖学金上大学的机会也放弃了。她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让丈夫满意,仿佛完全失去了自我。她认为自己的最大价值就是相夫教子,其他的都无关紧要了。然而美国丈夫,却更加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够更加独立自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所以泰德对妻子所做的一切越来越不满意,最终泰德还是向妻子说出了实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他认为作为一个妻子,并不是丈夫的从属物,同样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私人空间。这对夫妻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更加注重家庭、朋友之间的关系,中国人认为没有国哪有家,小家要服务、服从大家, 个人利益以及价值必须符合集体利益; 而在美国则更加倡导自我,崇尚个性的张扬,认为每个人都必须实现自我价值。

六、中美文化在信仰观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电影《喜福会》中做出了“割肉疗亲”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救得自己的妈妈。事实上,这是中国的迷信说法,说如果亲人喝了最有孝心的人的肉做成的汤,病就会很快好转。说明中国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影片中林多则充分利用婆婆相信祖先会来索命的思想欺骗她,说她会给家里造成血光之灾,她命里注定会克夫,假如不赶快将这桩婚姻解除的话,祖先就会来到家里索命,婆婆信以为真,因此林多趁此机会逃离了婆婆家。而安美则同样是在母亲的灵堂上, 充分利用她的后爸吴亲对人死之后的三天就会来寻仇信以为真,借机成了大太太的女儿,并让吴清承诺将她当做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些“割肉疗亲” “生辰八字” “预知祸福”以及“阴曹地府”等主题反映中国人在无助的时候往往愿意去相信鬼神、相信迷信。而大部分的美国人则更加相信《圣经》和上帝,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七、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性经验和规范的积淀,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只有认识了文化的渊源与不同,才能有效减少文化差异,避免明显的文化冲突,对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意义深远。《喜福会》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美文化在各个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该片主要反映了中美之间在母女代沟、家庭伦理、女权主义、婚姻价值观、礼貌、面子等方面的主题。本文对中美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六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的了解,以期对进行国际贸易者跨文化交际时有所帮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会受到文化的制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差异,以使得相互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周彦军.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14(5) [2]刘永清.《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J].电影文学,2011(23) [3]李冰芷.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

[4]何华.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读与写杂志,2009(11) [5]景晨.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作家杂志,2013(3)

上一篇:学生会总结大全下一篇:赴韩国农业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