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美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两国的跨文化交流。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比较了中美文化差异,旨在促进中美跨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第一篇: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性研究

摘 要:在许多世界文化和习俗中,饮食文化是非常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的了解,而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可以激发外国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中美食品各有特色。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美国的饮食文化便捷,快速且多元化。本文首先对中美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差异进行了研究,然后从价值观,传统文化和形成过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中美饮食文化,最后从饮食观念,饮食生产的内容,就餐方式,餐桌礼仪和节日饮食文化五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这对促进中美之间的饮食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美饮食;文化差异;饮食观念;餐桌礼仪

作者简介:刘媛萍(1998-),女,湖北襄阳人,湖北科技学院商务英语2016级本科生。

[

[

1、介绍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体现之一。通过对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避免因交流双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或误解。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美国也是与中国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国家。本文总结了中美饮食文化的现状与差异,并从三个角度系统地探讨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增进对中美饮食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这有利于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2、中美饮食文化的现状

2.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大家首先会想到就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八大菜系。[1]其次具有季节性。在夏季,我们通常喜欢吃冷食;在冬天,吃火锅等热菜。中餐的另一个特点是药食结合。利用食品的药用价值,可以将其制成美味的食品,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莲子红枣粥可以养胃健脾;生姜汤具有驱寒和预防感冒的作用。此外,中国菜还注重美观和味道,例如萝卜,冬瓜等可以雕刻成人物,花卉等,看起来非常美观,东坡肉、过桥米线、叫花鸡、狮子头等这些菜名更是出神入化,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很早就注意品味情趣了。

2.2美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短短的两百年的历史中,美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虽然融合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菜式,但并未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独特食品特征。美国食品烹饪方法的过程非常简单,口味也更好,唯一的缺点是热量更高。[2]另一个是美国快餐文化。美国年轻一代的收入增加了,工作压力也增加了,所以更加注重休闲娱乐,特别是在晚饭以上,更喜欢去享受和一些自由搭配。这也是由于食品行业需求上升,快餐食品也将增加。

2.3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研究现状

鉴于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许多学者对饮食礼仪,家具,菜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张娟(2019)[3]探讨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和通过解决的问题来提高中国食品翻译效率的方法。孙波(2009)[4]谈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需求,中美饮食文化既对立又统一。美国食品逐渐向中国市场转移;同时在美国的中餐馆,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食物口味。衣媛媛(2019)[5]以中美食品差异为突破点,从礼仪文化中的席位尊卑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取向角度对中美宴饮礼仪与家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林伟杰(2019)[6]根据地区差异探索了中西饮食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寻求互补性和兼容性。余世谦(2012)[7]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美食表达愿望、季节和收获的意义,西方传统节日中的食物具有更强的宗教意义。郑焕友(2010)[8]认为中国的节日主要是饮食,为幸福祈祷,西方起源于宗教。

3、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3.1价值观

价值观属于文化,受文化影响。在中国,人们倾向于集体主义,它强调集体而不是个人。集体主义重视合作,这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这种价值的影响,中国人喜欢成群分享食物,表现出团结和睦的感觉。他们不仅彼此分享食物,而且彼此交谈。每个人都感到轻松愉快。

在美国,人们主要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重视个人而不是群体。在电影《推手》中,玛莎的举止充分显示了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他们认为个人目标比集体目标更重要,个人发展是最重要的。受这种个人主义特征的影响,自助餐形式开始流行,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也可以来回走动与他人交流,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3.2传统文化

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中,人们主要在土地上种植蔬菜,小麦和玉米。它广阔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为植物和动物的饲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农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食物主要是谷物,蔬菜和水果,主食是谷物,副食是蔬菜和少量肉类。[9]

美国的传统文化是海洋文化。在海洋文明时代,美国人的主要任务是钓鱼和打猎。无论您吃,用或穿的都是动物。人们更加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美国食品主要是肉类,例如牛肉,猪肉,鸡肉,羊肉等。肉一直在食物结构中占很高的比例。在现代社会中,美国人更加追求食物的营养和健康。

3.3形成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在此过程中,中国人创造了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文化特色的各种菜肴。例如,八种最有名的中式菜肴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此外,许多中国菜肴的名称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例如以北宋朝著名作家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东坡肉”。此外,还有“叫花鸡”和“桥米粉”等。它们还富含独特的文化底蕴。

与中国相反,美国是一个移民历史悠久的国家,种族组成也非常复杂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环境也决定了美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复杂,多样且缺乏创意,主要是进口产品。您几乎可以在美国的任何国家/地区找到食物,但当地的特色菜很少。在今天非常流行的美国快餐店主要销售異国风味的食品。如果您看美国人的食谱,几乎找不到真正的美国菜,更不用说美食和著名产品了。

4、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4.1饮食观念

饮食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人注重对颜色,香味,味道的追求,他们使用多种方法追求食物的味道。人们从饮食文化的口味,视觉,气味等方面出发,并不要考虑营养过剩或不足,只要口味好,色泽鲜艳,造型美观,人们就乐于享受。但是,美国人对食物有理性的观念,只需营养得到一定保证。即使食物的味道一般,他们仍然食用它,因为它营养丰富。他们认为食物仅用于生理需要,因此营养必须放在首位。

4.2餐具内容

中国的烹饪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常见的烹饪方法包括:煎、炸、炒、溜、蒸、熏、烧、炯、絵、烤、面、爆等。中国烹饪常用的成分有3,000多种,[10]菜式丰富。在中国,肉类和蔬菜菜肴必须一起食用,以显示主人的友谊。相比之下,美国人的食物种类要少得多,最常見的食材是牛肉,鸡肉,鱼,猪肉,羊肉和虾,面粉,土豆,玉米和蔬菜。配料很少。传统的是土豆泥,炸牛排,鸡排和汉堡包。

4.3用餐方式

在美国的正式宴会上,首先要注意的是使用刀和叉。左手握住叉子,右手握住刀子。在使用刀时,应注意不要朝外,也不要用刀将食物倒入口中。在中国举行的正式宴会上,通常按冷盘,热盘,主食和水果的顺序提供菜肴。用餐时,用餐者切勿将筷子粘在饭碗中,使用汤匙时,当不喝汤时,汤匙应放在盘子上而不是桌上。饭后需要用牙签,需要注意要用手和餐巾遮盖牙齿的行为。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式用餐风格注重“和谐”一词。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社交活动,在餐桌上,每道菜都放在盘子里供所有人共享。在中国人看来,“分享食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活动,美国人注重个人个性和独立性。即使在家庭用餐时,通常也要由一个人将食物分配给整个家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盘子上单独吃饭,既可以体现卫生和养护的概念,避免浪费,还可以保护个人健康。

4.4餐桌礼仪

中美餐桌礼仪之间有许多差异。首先是时间取向不同。中国人同时忙于做很多事情。他们强调事情的完成和结果,而不是严格遵守时间表。中国人往往在某些活动上晚点,特别是宴会。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单一时间取向的国家。美国人一次只做一件事。他们将时间分为几个部分,并严格按照精确的计划来做事。

其次是男女优先。在某些中式宴会上,男人总是占重要席位。在近代,中国人首先认识到女士的原则,但在许多场合,女士仍然不被重视。但是在美国男人总是向女人提供席位。他们的宗教宗旨中最突出的是对妇女的尊重,可以看出美国妇女之间的平等。

最终,中国人争先付款,美国人往往采用AA制。中美在小费方面存在分歧,反映了不同的态度。根据中国的习俗,要求小费是不合理的行为。但是美国人认为小费反映了对他人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4.5节庆饮食文化

中国节日的主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节日的主要主题是祈求丰收,繁荣与和平。饮食在中国节日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表达人们良好祝愿的最直接方法。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饺子”的意思是在年末庆祝新年赚钱。在端午节,人们吃粽子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吃月饼来象征家庭团圆。

饮食文化是美国节日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宗教更重要。圣诞节是最大的节日,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除了一系列宗教仪式外,美国家庭经常在桌子上烤土耳其,糖果和玉米粥。复活节是圣诞节之后的第二大假期。这是一个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基督教节日。在复活节那天,人们还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典型食物:复活节彩蛋。在西方社会,鸡蛋被视为生命和发展的象征。如果他们被染成红色,基督徒会用自己的血为人类赎罪。直到现在,它们逐渐被巧克力糖果所取代。感恩节是庆祝美国历史的开始。

结论:

任何一种价值的形成都有其不可分割的文化背景。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使两国人民对同一事物(食物)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仅从价值,传统文化和形成过程等方面分析中美差异的原因。讨论了中美在饮食观念,菜式内容,用餐风格,餐桌礼仪和节日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它旨在在两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避免冲突,提高沟通能力,促进中美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奕童.Food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J].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 2018(3):180-180.

[2]杨清超.On Chinese Collectivism and American Individualism in Food Culture[J].海外英语, 2016(7):175-178.

[3]张娟.中美文化差异下中式菜品翻译有效性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9.

[4]孙波.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2011,11.

[5]衣媛媛.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浅析[J].青年文学家, 2000(006):186.

[6]林伟杰.中美国家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对比分析[J].大众文艺,2019(20).

[7]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 2012,5.

[8]郑焕友.中美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比较[J].文学教育,2010.

[9]Hoenig J M.The canned and the fresh: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American food culture[J]. 2014.

[10]焦体霞.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海外英语(5):281-282.

作者:刘媛萍

第二篇:浅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摘 要] 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研究中美文化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借鉴美国经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一、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纷繁复杂。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认知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黄河流域典型的自给自足大陆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崇尚中庸之道,在思维形式上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美国历史短暫,按照现代的生产方式发展经济,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勇于挑战。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1.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同。中国教育以普及知识为首要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继承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填鸭式”教育,以考试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工具;而美国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拓展,倡导批判精神,采用“素质”教育,通过启发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想学、要学。在美国的课堂,座位往往呈环形或直线排列,目的是便于学生听和看,同时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美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自由宽松,课堂组织非常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反观国内,课堂内学生大部分时间接受知识,缺少了分析判断的能力,形成了基础较好、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状。

2.中美两国的教育管理不同。在中国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办学为辅。政府通过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关,校长对学校富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对董事会负责。

3.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业的诸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干涉。美国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在学业上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甚至于学生年终的成绩单也是学生的私人物品。

4.中美两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的不同。以高校教育为例,在中国,学生在高考后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学校设置好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但在美国,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但是没有固定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几百甚至上千门专业课里选择自己想要修读的课程,计算自己的学分,安排自己想要的学习进度,只要修满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过一般大家都会在每个学期修均匀的学分课程,这样既不会太辛苦,也让自己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拓展社交渠道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中美社会礼仪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中,社会礼仪存在诸多差异。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为例,中国人问候别人习惯说“吃饭了吗”“去哪里啊”,从而体现对他人的关心。但同样的问候方式用在美国,美国人会觉得你触犯了他们的隐私。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问候和寒暄要避免触及其年龄、收入、信仰、婚姻状况等。而这些话题在中国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一般生活的了解。此外,比较典型的是中美两国在称谓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比较严谨,称谓分场合、分上下级、分长幼之序。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不论老少年幼喜欢直呼其名以显示亲切友好。另外,在公开场合两国民众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三)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现代中国与美国的饮食首先在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华饮食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俱全,对饮食的追求不仅是口味,而且是一种境界;而美国人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美国人多生吃蔬菜。其次在饮食方式上中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承会食的方式,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人们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劝菜。而美国人习惯分食,即使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三、结语

中美文化差异是明显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速度的加快,中美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参考文献:

[1]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2009(3):44.

[2]贾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敏佳

第三篇: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美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两国的跨文化交流。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比较了中美文化差异,旨在促进中美跨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关键词】文化维度理论;中美文化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顺畅,但不同国家和国家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和保存的各种习俗和文化传统仍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一、文化维度理论

所谓的“文化”是同一环境中人们的“共同心理过程”。文化不是个人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和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过程。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Hofstede对全球50多个国家的IBM文化价值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分析并结束了测量值的五个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和女性化,长期定位和短期定位,它为分析和应对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1.权利距离。正确的距离是组织中权利的集中程度和领导者的独裁程度,以及社会在组织中分配这些权利的不平等程度。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利距离还是权利的微小距离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社会中不同规模成员的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权利距离较大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低权力距离国家。中国人看重权威,尊重并服从领导者,认同等级制度,对权利的不平等分配不敏感;美国人对权利的不平等分配很敏感。在美国公司中,等级制度是为了方便存在,而领导层则在不太重要的位置。

2.不确定性规避。霍夫斯泰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三种主要方式抵制未来的不确定性:科技、法律和宗教。人们利用技术来抵御自然的不确定性,利用法律来抵制来自社会其他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被用来解决不可抗拒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Hofstede的调查显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确定状态的回避趋势存在很大差异。一些民族认为生命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是敌人,尽一切可能避免它们,一些民族采取冷静和接受的态度。他们认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美国是一个低度不确定的社会。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避免的社会。

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指的是社会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重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形成松散的社交网络,并且非常注重自尊。对本人的职业和个人酬劳尤为重视。集体主义者关注团队并促进成员之间的和谐。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中国人倾向于用“我们”这个词来关心忠誠的群体,更多地关注群体的利益。在组织中,它倾向于促进有亲密关系的人,关注人际关系,个人表现欲不强;美国人关注个人利益,集体观念薄弱,个人表现欲望强烈。

4.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倾向意味着两性在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明显不同。女人应该谦虚,温柔,关心生活质量;“女性化”的倾向是指社会中性别角色的重叠,男女都谦虚,礼貌,关注社会生活的质量。

中美都是男性化社会。为了给中国农民工赚更多的钱,中国学生注重分数和排名,这些都是男性社会的表现形式。美国社会的男性化表现在以新教伦理为指导的自助者意识形态中。

5.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长期文化关注未来,重视节俭和坚持不懈,并认为储蓄应该丰富并顽固地坚持实现目标;愿意投资未来将考虑人们的行为将如何影响后代。在短期文化中,价值观倾向于过去和现在。人们尊重传统,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但目前的行为和感情是最重要的。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长期国家。美国是一个短期国家,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向。

三、总结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它将有助于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重新审视过去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传统,更好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彩惠.从霍夫斯坦德的文化维度看中西方价值观[J].现代交际, 2015(10):63.

[2]李日.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4):59-63.

作者:陈雅洁

第四篇:从高低语境文化看中美广告语言差异

摘 要:本文基于高低语境文化,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两个维度,分析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美广告语言和文化。

关键词:中美广告;高低语境;语言差异

0 引言

广告,即广而告之,是用来向大众宣传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以激发大众对商品的兴趣的手段。广告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它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传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国历史传统的不同,造成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在文化交流中,这种差异表现为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中美两国是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国广告语言上的差别就是最好的例子。本文以近年来的中美广告为语料,从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两国广告语言的差异,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和文化。

1 高低语境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首先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他指出:“语境指的是语言沟通或事件发生的框架、背景和周围环境。”在《超越文化》这本著作中,霍尔给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定义如下:高语境文化是指在此种语境文化下,交际信息的形成不依赖于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而主要依靠交际过程即语境。低语境文化是指在此种语境文化下,交际信息的形成不依赖于交际过程(语境),而主要依靠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高语境文化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而低语境文化代表是美国文化。

2 中美广告语言对比

2.1 中美广告

在美国低语境语言环境下,广告设计师倾向于让观众、听众(消费者)直接了解他们的产品,几乎不给消费者留有猜测其中含义的空间。因为,在这种语境下,设计师们不介意直接表达自己对产品的观点,而是勇敢地向别人展示自己产品的优劣。

在中国高语境文化下,广告设计者喜欢留白,给人以想象的心境和空间。与美国广告相比,中国广告不是那么“露骨”或者“肆无忌惮”。

2.2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美两种广告语言对比

中美两国完全不同的语境文化,造成了两国的广告在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如:含蓄和明晰、精练和繁复、阳刚和阴柔。本文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两种广告语言之间的差异。

2.2.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人们崇尚“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而在美国,人们相信“先帮助自己,然后帮助他人”。在中国,先国家,后集体,最后考虑个人;而在美国,个人主义更广泛存在。这些也体现在广告语言中。

(1)中国广告中体现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其基本内涵属性是不变的。儒家学说中的“大一统”封建思想、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天下为公”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是集体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支配下,从古至今,家庭被当作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个人是组成这个单位的最小个体。父母和孩子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共享幸福,共渡难关。在中国广告中,这种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出的价值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如“福气多多,满意多多”“一碗汤圆圆又圆,吃了汤圆好团圆”。

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体现在中华民族注重大家和小家关系的和谐上。为此,很多商家在设计广告时,都以表达家庭的爱为基础,如广告语“妈妈,我长大了,能帮您洗衣服了”“父母之爱,亘古不变”。中华牙膏的广告“中华永在我心中”是该理念的直接体现,有效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再如“人民公社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中国可谓公益广告,它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美国广告中的个人主义。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注重体现个人主义。就广告而言,其更加注重展示产品个性以及体现产品的个性创意和幽默。如美国的一则燕麦片广告“Are you suitable for eating Portuguese cereal?”畫面显示了一个男人爬上陡峭的山顶,喝着燕麦饮品,看着日出,表明这种饮品能给人们带来美妙的享受。“柯达胶卷属于你的家庭欢乐”是柯达为迎合中国的语境文化而设计的广告;而在美国,柯达广告语是“我儿子刚刚杀死了他的最后一条龙”,并配有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形象。柯达的口号在中国体现的是家庭幸福,在美国则是个人壮举。

在美国,人们通常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考虑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美国报刊广告中,经常能读出“个性”“个人”“隐私”等主题,以激发消费者的自豪感和购买欲望。例如,“分开候诊室以确保您的隐私”,这是一则关于性病治疗的宣传广告,充分体现西方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包括个人隐私权)。

“欢迎来到北京丽都假日酒店,在那里你可以做自己。”

“你想相信你吗?感觉自己是赢家吗?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你需要买一辆雅阁V-6轿车。”

以上广告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2.2.2 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

在中国,传统上人们通常认为男人强壮,女人柔弱,男主外,女主内。在美国,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之后,女性要求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权利。这些理念也体现在广告语言中。

(1)中文广告体现的男性化。在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似乎对男人有依赖性。以永安人寿保险公司在《良友》中的广告为例,该广告描述了丈夫去世后一位独自生活的女性,旁边写着:“君虽舍贤妻而长逝,也知今贤妻,尚依君投保寿安居乎。”老太太丈夫去世后,可以过上好生活,不是靠她年轻时的积蓄,而是靠她丈夫为她买的保险。这则广告明显地向我们透露了男女的地位和对他们的态度。

在中国广告语言中,男权主义还表现为对男性主导地位的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但是在照顾孩子和做家务方面,她们承担的更多。以感冒灵电视广告为例,在广告中,从头到尾都是以男性的语气叙述,但当男人说,“那温暖的一杯,不仅能让人摆脱困扰……”电视画面突然切换成一个妻子,拿了一杯热药送给她的丈夫。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女儿、妻子和母亲三重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应该为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服务。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女人大多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而男人一般都是强壮的形象,这是中国广告中男性化的明显表现。

(2)美国广告中的女性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女权主义运动。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女性开始享有和男性一样的发展机会和家庭地位。女性劳动力的价值大大提高,她们不再局限于家庭。以1981年乐高的一则广告为例:“原本那么帅气。”照片上,一个不那么漂亮的女孩,微笑着,穿着T恤、牛仔裤,手里拿着积木,而在这之前,乐高被认为是男孩子的玩具。这则广告重新引起人们对玩具认知中性别歧视的关注。

再看看另一则美国葡萄酒广告:39岁的阿拉斯加人黛博拉·莫伯格是雪橇犬比赛的教练,赢得了1986年的世界杯。她最喜欢的饮料是Dull,它上面的白色标签(广告)写道:“经过3天60英里的比赛,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女性英雄气概尽显。

虽然女权主义在美国广告中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很明显,美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中国广告中的大不相同。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比过去更能代表她们自己。

3 结语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高语境文化背景下,中文广告语言委婉含蓄,而低语境文化中的英语广告强调简洁直接。语境文化的不同造成广告语言上的差异和交际方式的不同。本文基于高低语境文化,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两个维度,分析了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从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Fatihi,A. R.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and TV Commercials[M]. New Delhi:New Dell Bahri Publications,1991.

[2] Hall,E. T.Beyond Culture[M]. New York:Doubleday,1976.

[3] Huang Wen-yi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J].海外英语,2017(2):241-244.

[4] 曹炜,高军.广告语言学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陈仲伟,王富银.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障碍研究[J].海外英语,2019(1):90-93.

[6] 韩琪.高低语境视角下中美广告语言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7] 胡子璇,鲍志坤.运用Tmxmall提高信息型文本翻译效率的实践——以《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为例[J].海外英語,2019(12).

[8] 李胜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告翻译归化策略的语言研究——广告翻译归化策略实证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3):86-92.

[9] 吕鹏,张弛.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解说词英译语境顺应研究[J].英语广场,2018(11):12-15.

[10] 祁文慧,朱相如.目的论视角下的饮料品牌名称汉译小议[J].海外英语,2019(9).

[11] 王建军.广告创意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 伍静,肖飞. The Clipper两个译本的文体分析[J].英语广场,2019(4):39-40.

[13] 章璐,王富银.基于翻译实践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J].英语广场,2019(10):57-59.

[14] 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3.

[15] 周润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之文化空缺与翻译补偿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4):86-90.

[16] 祝一舒.翻译认知与翻译历史观的建立——“中外翻译史”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18(11):109-117.

作者简介:朱昱璇(1997—),女,浙江兰溪人,本科。

刘祥海(1966—),男,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邵华(1964—),男,安徽阜阳人,本科,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作者:朱昱璇 邵华 刘祥海

第五篇:中美战略文化差异性探究

摘 要:战略文化对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的战略思维具有深刻影响。《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与《美国国防战略指针》在战略环境的认知、国际冲突的看法、武力效用的理解上均有明显不同,折射出中国合作型战略文化与美国冲突型战略文化的差异。中国应加快建构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充分利用美国战略文化的弱点来有效规避其战略压力,掌握未来中美战略博弈的主动权与制高点。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文化;中国;美国;差异;战略互动

作者简介:刘少华(1963-),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亚太政治;王巍(1988-),男,广西柳州人,湖南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战略文化根植于一国的民族文化之中,深刻影响与制约着国家的战略取向和战略实践。因此,探究国家的战略文化,特别是厘清国家间战略文化的差异,对于认识与理解各国不同的战略抉择,正确把握与处理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战略文化的涵义

“战略文化”一词由美国战略学家杰克·斯奈德在1977年发表的《苏联的战略文化:有限核行为的含义》中首次提出,由此开创了战略文化研究的先河。由于战略文化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因而要想对战略文化予以明确的、具体的定义实际上十分困难。正如英国学者肯·布斯所说:“考察和确认战略文化的概念是一项艰巨的知识工作。战略文化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如同国际政治一样,对战略文化的解释不可能用量化的手段来实现。”[1]学者们根据各自对文化和战略的不同理解,赋予了战略文化概念以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战略文化是一国战略界成员通过学习、模仿或彼此共享而获得的战略性思想、情感性条件反应和习惯性行为模式的综合体。”[2](2)“战略文化是一套统合的符号系统,帮助确立军事力量在国家间政治关系中的作用和有效性信念。”[3](3)“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为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4]前两种定义由西方学者所下,他们大多从微观层面着眼,把战略文化视为一系列的观念、符号、情感和行为模式,强调的是单位层次观念上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与前两者不同,由中国学者给出的第三种定义把战略文化看成一种通过宏观历史经验和文化传承孕育出来的、系统化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赋予了战略文化以宏观的内涵。尽管中西方学者对战略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一般都认同:战略文化是一套为决策者所接受并潜在地影响战略决策偏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把战略文化定义为国家战略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所共同享有的、以相对稳定的战略观念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模式。而战争性质、冲突性质和武力效用三个层次上的不同认识则成为判定合作型与冲突型战略文化的主要标尺与区分维度。“如果认为战争是人类事务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冲突具有必然的零和性质、暴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自我利益和消除安全威胁,行为体的战略文化就属于冲突型战略文化。反之,则属于合作型战略文化。”[5]

二、《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与《美国国防战略指针》所体现的战略文化差异

我国于2013年4月颁布的国防战略文件——《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首次以专题形式阐明了在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安全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中国武装力量运用的基本政策、原则和主要方式,指出了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的发展方向。美国政府于2012年1月颁布的国防战略文件——《美国国防战略指针》则是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指明了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动、美国财政吃紧的背景下美国未来军事战略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目标与原则。两份国防战略文件在对战略环境的认知、国际冲突的看法、武力效用的理解上均有明显差异,凸显了中国合作型战略文化与美国冲突型战略文化的不同取向。

1.在战略环境的认知上:积极防御VS前沿部署。面对当今复杂、深刻变革的国际环境,中国对时代潮流与主题的看法仍然没有改变,认为当今世界依然是一个“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的基本态势。”[6]和平依然是主流,各国是可以和谐共处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这种和谐化的认知观念出发,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稳步实施和平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和战略抉择。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6]中国始终按照“积极防御”的战略要求,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和武装力量,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现阶段我国海军始终以近海防御为战略要求,以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为着眼点,积极发展与完善现代化的武器作战装备与作战体系,进一步增强机动作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切实维护我国海上安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

美国则认为当今的国际安全形势充满“挑战性”,始终对当前的国际环境抱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虽然在反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基地組织并未被彻底根除,“极端主义分子仍会继续威胁美国的利益、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及本土安全。”[7]1在亚太地区,新兴大国的崛起对美国的战略利益构成了挑战。在中东,“阿拉伯觉醒运动”所带来的阵痛难以消除,“政体变更以及在变革压力之下造成的国内紧张局势和国家间紧张关系,都为未来平添了不确定性。”[7]2在欧洲部分地区,“安全隐患以及一些悬而未决的冲突依然存在。”[7]3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将成倍地放大一些地区性国家对美国的威胁程度,给予它们更多的行动自由来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7]3在美国看来,自己的利益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很难有绝对的保障,时刻面临着威胁与挑战,冲突与战争似乎在所难免。在这样一个类似“霍布斯丛林状态”的环境中,美国选择通过追求相对权力的最大化以期获得自己的绝对安全。冷战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在全球的前沿军事部署,强化前沿军事存在,并积极构建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力图实现“全球打击、全球投送、全球到达”,以更有效地慑止世界上任何地区的潜在敌人对美国利益的侵犯和威胁。现阶段随着亚太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美国把前沿军事部署的重点逐步放在亚太,海军军事力量进一步向亚太倾斜,依托亚太的同盟体系强化在第一、第二岛链的前沿军事存在,提升美国在该地区的“介入”与“干预”能力,实现所谓的“再平衡”战略目标。

2.在国际冲突的看法上:新安全观VS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中国以非零和的冲突观与利益观来看待冲突。认为虽然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依然能够找到彼此之间的利益汇合点,通过增加互信,管控分歧,达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当今时代,“紧紧把握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合作维护安全,携手实现发展,是时代赋予各国人民的历史使命。”[6]中国主张,本国的受益不应以他国的受害为前提,而应以他国的受益为前提,并且本国利益的满足主要通过与他国的合作来实现,也就是说,中国是以一种超越本国国家利益的排他性、狭隘性来界定国家利益的。中国以一种非零和观念来界定利益,基于绝对收益展开合作,新安全观就是典型的表现。“中国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6]新安全观反映了中国的非零和博弈国家安全观念,主张以共同利益为起点,以互信为基础、以扩大共识为必经阶段、以减少冲突增进合作为目的,展开与各国的非对抗式安全合作。近年来,中国通过与世界各国开展国际护航、国际反恐、军事演习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力推动了国际安全领域的机制化建设,有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军事互信,为塑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国际安全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国则以零和的冲突观与利益观看待国际冲突。美国倾向对世界进行善恶、敌友二元区分,并据此决定合作与否以及合作的程度。对待朋友美国与之紧密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对待敌人美国则用遏制与武力威慑应对。在美国眼中,本国的国家利益至上,为本国利益的满足甚至不惜牺牲他国的利益,其关注的重点是本国的相对收益,即在获益时强调比对方获得更多利益,在无法获益时则力图削弱对方利益。在安全上,美国始终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加以防范与遏制。“作为地区力量的中国的崛起将以多种方式潜在地影响美国的经济与安全”,[7]2特别是“中国持续增长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将会对美国强大的投送能力形成牵制”。[7]4对此,美国要“继续在亚太进行必要的投入”,尤其要“与盟友和伙伴紧密合作”,“确保我们可以维持区域介入和自由作战的能力”。[7]2美国强调与盟友和伙伴展开合作,依靠盟友和伙伴的力量,充分发挥盟友和伙伴的作用,即在战略手段方式上坚持“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看似是对小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重大修正。但就本质来说,这只是在目前国防预算吃紧的情况下对战略手段的局部调整。美国企图让其盟友与伙伴承担更多的防卫责任与防卫义务,分摊美国的霸权成本,使美国获得更多的相对收益,继续维持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在世界其它地区建设伙伴关系的能力对于分摊美国全球领导的成本与责任依然十分重要。”[7]3这凸显了美国推行合作的有限性与功利性。美国当前以制造或炒作地区热点问题为战略“抓手”,进一步强化与亚太盟友和伙伴的关系,巩固美日、美韩、美菲同盟,拉拢印度和越南,企图构建对华的战略遏制体系,以达到制衡中国、巩固亚太霸主地位的目的。

3.在武力效用的理解上:协商谈判VS武力解决。中国认为武力不是消除威胁、保护自我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中国更重视“谋胜”而非“力胜”。中国秉承“新安全观”的“协作”原则,主张通过经济交往、政治谈判与军事对话等和平方式求得共同安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与地区性安全问题,反对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即便是涉及到武力的使用,也不主张无限制地使用武力、滥用暴力,而是主张把武力的使用纳入法律轨道,“以《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依据,坚持在双边多边条约的法律构架内行动”,“坚持依法用兵、依法行动”,[6]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有理、有节地使用武力,并重视武装力量多职能的承担,遂行多样化任务。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中国不追求与自身地位不相称的军事力量,不搞军备竞赛,不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与军事霸权,而是建设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契合、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防与军队。

美国强调“力胜”、“战胜”,视武力为解决战略问题的最根本手段和消除威胁、维护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对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美国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例如在全球反恐问题上,美国直言“当必要时可对最危险的组织与分子进行直接军事打击”,[7]1注重用强力手段消除恐怖主义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国主张“通过与盟友、本地区其它国家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来慑止正在推行核计划的朝鲜的挑衅”,[7]2强调运用政治军事高压政策迫使朝鲜就范。在这种“尚武”理念的支撑下,美国更注重自身武装力量的建设,力图攫取最大化的军事权力,追求最大化的军事优势。不过,在目前国防开支削减的情况下,美国不是通过扩充武装人员的数量来增加军事优势,而是依靠武装部队素质与作战能力的提高、军事力量结构的优化、军事技术的创新、军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战理念的革新来增加军事优势,呈现了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美国现阶段通过打造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更小、更精干、更灵活”的武装力量,进一步提升“全球机动投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与“联合作战能力”,以期有效掌控未来战争的主导权。

三、中美战略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的战略路径

1.加快建构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中国应充分发掘本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包括忠恕仁义的伦理哲学与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尚中和合的中庸理念等,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到我国当代的战略文化建设中,丰富与完善自身战略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进合作型战略文化的发展。“中国需要在各种现代文化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及比较与选择中,进行新的自我理解、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以找回‘自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战略文化的自我超越。”[8]

2.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与沟通。由于中美存在战略文化的差异,因而双方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角度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双方在观点、立场上的矛盾与对立,造成信息误读与战略误判。因此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当下存在着“信任赤字”、战略互信缺失的中美关系而言,亟须双方开展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增强相互信任。首先,中国应积极促进两国之间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美在经贸、能源、环保、科技、反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推动中美民间的互动与交流,以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夯实两国战略关系基础;其次,建立健全中美两国高层之间直接、有效的对话与沟通渠道,完善两国间危机管控机制,防范军事沖突的发生;再次,积极开展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并推进机制化、制度化建设,以有效减少冲突、化解矛盾,增进相互信任。

3.推动战法战术的创新与革新。美国战略文化既有优势,也有内在的缺点与不足,对此,中国可充分利用其弱点和缺陷来巧妙规避美国的战略压力,占据未来中美博弈的制高点。针对美国战略文化重“力胜”而轻“谋胜”、重技术而轻思想的特点,中国在努力提升军事技术水平的同时,应更注重吸收与借鉴中外先进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思想,推动战法战术的创新与革新,以全新的作战模式与作战理念制衡美国强大的技术优势;针对美国战略文化崇尚武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特性,中国不必在各个领域追求压倒对方或与其平衡,而应在关键性的领域里发展几种高效的反制手段,确保在这几个领域的战斗力与不对称优势,力图在不对称中实现平衡,维护自身的战略安全;针对美国战略文化的扩张性与进攻性,中国可采取复合均衡的外交战略,借助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多边力量与机制进行有效制衡。

四、结语

战略文化造就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的战略思维模式,深刻影响与制约着一国对外战略的选择与取向。《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表现了中国和谐、合作、尚谋的思维特质,显示了中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取向。《美国国防战略指针》则反映了美国斗争、冲突、尚武的思维特征,展现了美国冲突型战略文化倾向。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一国的战略文化并不意味着只包含一个方面或一种元素,事实上,没有一国的战略文化是完全单一性质的,每一国的战略文化均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某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构成了某一方面主导的战略文化类型。同时,一个国家的战略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僵化不变的。随着环境与认知观念的改变,战略文化也会被重构,即便这一过程会显得十分漫长。

参考文献:

[1]Ken Booth. Strategic Culture: Validity and Validation[J].Oxford Journal on Good Government, 2005, (1).

[2]Jack Snyder. The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M]. Santa Monica: Rand, 1977:8.

[3]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36.

[4]李際均. 论战略文化[J].中国军事科学,1997,(1).

[5]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J].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1).

[6]中国国防部. 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Z].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

[7]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Z].Washington,D.C,2012.

[8]江西元. 试析和谐世界与中国战略文化重塑[J].教学与研究,2009,(2).

【责任编辑:孙 巍】

作者:刘少华 王巍

上一篇:本科金融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