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及国内外市场形势分析

我國蜂蜜生产现状及国内外市场形势分析

荀利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摘要:【目的】调查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及国内外市场蜂蜜国内外市场形势,为我国蜂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FAO、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相关蜂群和蜂蜜统计数据,整理分析了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和产区、蜂蜜进出口贸易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掌握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等情况,并分析存在问题。【结果】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和蜂蜜平均每群产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5%、4.44%和2.54%。我国蜂蜜产量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浙江、河南和四川的蜂蜜产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这3个省份蜂蜜产量占全国蜂蜜产量的40.72%。1978—2019年,我国蜂蜜出口量及其占全球蜂蜜出口量比例波动较大,蜂蜜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国际竞争力逐渐降低,且出口市场太过依赖于欧盟和日本,其他国际市场有待开发。我国蜂蜜进口量在我国蜂蜜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人均蜂蜜表观消费量相对较低,基本维持在240 g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蜂产业还存在以下问题行业不受重视,从业人员少且生产落后,蜜粉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养蜂生产形式单一;蜂蜜生产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蜂蜜品质低;蜂蜜国内外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国际竞争力较低。【建议】呼吁政府加大对养蜂业的重视和建设力度,社会各界共同探索发展现代化养蜂的新模式;应加强蜂蜜市场监督力度,树立行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蜂蜜产业良性发展;改变固有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机制,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我国传统的养蜂观念,促进蜂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蜂群数量;蜂蜜产量;进出口贸易;人均表观消费量;存在问题

Chinese honey production status and the marke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XUN Li-jie

(Institute of Sericulture and Apicultur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zi, Yunnan 661101, China)

Key words: number of bee colonies; honey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pparent per capita consumption; problems

Foundation item: Special Projec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CARS-44-SYZ16);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and Platform Plan Project(202005AF150027,202105AF150052)

0 引言

【研究意义】养蜂业是以人工饲养蜜蜂获得蜜蜂等产物的的农业生产部门,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养蜂业主要通过获得蜂产品取得收入,其中蜂蜜是最主要的蜂产品,也是蜂农养蜂的主要经济来源。蜜蜂授粉技术研究和推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养蜂业的生态、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追花夺蜜、产蜜售蜜是我国养蜂业现状的一个缩影,通过我国蜂蜜产业发展状况可了解我国整个蜂产业的现状。我国是全球蜂蜜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2019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蜂蜜产量达44.41万t,出口量达12.08万t,均位居世界首位。我国虽是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也不是蜂蜜贸易强国(陈黎红等,2012b)。目前我国蜂蜜生产和国内外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解析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和蜂蜜国内外市场形式可为我国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前人研究进展】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蜜源植物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养蜂资源,理论上具有承载5000万群蜜蜂的能力(陈黎红等,2012a;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2016)。但由于我国蜂业资源布局不平衡、缺乏合理利用,大量的蜜粉资源没有合理利用(毛小报等,2012)。在发达国家,养蜂业具有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特点,80%的收益来自于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只有20%的收益来自于蜂产品(何薇莉,2006)。我国约有2000年的人工养蜂历史,但养蜂业的饲养方式及管理技术却进展缓慢,与国际养蜂强国相比,我国养蜂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还是传统的土法饲养,机械化程度低,饲养规模小且较分散(陈黎红等,2012a;张兴波等,2017)。欧美等国家养蜂的主要目是为农作物授粉,蜂产品只是作为养蜂的附加产品,而我国养蜂与发达国家不同,主要用于蜂产品生产,蜜蜂为农业作物授粉反而是我国蜂产品生产的附带产物。目前我国养蜂业与种植业相对独立,蜜蜂授粉增产措施被搁置,养蜂价值的最大化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整个行业处于农业生产边缘(李赛男等,2010;陈黎红等,2012a;刘之光等,2014),主动应用蜜蜂授粉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安建东和陈文锋,2011);同时受土地资源条件的限制,我国种植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很难与欧美等国相比,蜜蜂在我国种植业中的授粉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任重道远(郑火青和胡福良,2019)。蜂蜜是我国蜂业生产和贸易出口的大宗蜂产品,蜂蜜质量直接左右蜂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蜂蜜出口量占全国蜂蜜产量的30%左右。但我国蜂蜜质量参差不齐,农残和造假成为制约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因素(于亚丽,2011;李位三,2013);国际蜂蜜贸易技术壁垒越来越高,我国蜂蜜出口主要靠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不高,出口量波动较大(盘和林和何敏红,2013;陈烦,2016)。我国蜂蜜国内市场也令人堪忧,生产不成熟蜜,假蜜泛滥成灾,进口蜂蜜乘虚而入,在我国攫取高额利润(陈渊,2015;周冰峰等,2018)。【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已有蜂蜜产业报道多从生产、市场或蜂蜜质量等单一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且相关数据年份较早,已经不能反映我国蜂蜜产业现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蜂蜜进出口贸易和表观消费水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及国内外市场动态,指出我国蜂蜜生产及蜂蜜国内外市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 1 研究思路

根据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及两者发展趋势,结合目前我国蜜源植物数量和养蜂生产现状,综合分析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具体地,根据我国1978—2019年蜂蜜出口数量、价格和RCA指数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蜂蜜国际市场形势;根据我国蜂蜜进口数量和价格、表观消费量、人均表观消费量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蜂蜜国内市场形势;根据当前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形势,归纳当前蜂蜜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借鉴相关的蜂产业发展研究结果,根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提出的蜂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位与目标,提出我国蜂蜜产业发展建议。

1. 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https://www.fao.org/faostat/zh/#data)、中国海关(http://43.248.49.97/)和国家统计局(https://data.stats.gov.cn/)的官网数据库。依据FAO数据库搜集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及蜂蜜产量相关数据;依据FAO和中国海关数据库搜集1978—2019年我国蜂蜜进出口数据;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搜集1980—2019年我国各省份蜂蜜产量数据;依据中国海关数据库搜集2019年我国蜂蜜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数据。

1. 3 分析方法

将收集数据绘制成柱状图或折线图,显示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蜂蜜平均每群产量、各省份蜂蜜产量、我国蜂蜜进出口量及进出口价格等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根据RCA指数判断我国蜂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其中相關数据根据以下公式获得: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公式如下:

式中,RCAij代表i国j商品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j商品的出口额,Xit代表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Xwj代表全球j商品的出口额,Xwt代表全球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一般而言,RCA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优势,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ij>1,说明i国j商品出口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RCAij<1,则说明该国的j种商品出口没有显示性比较优势。

(2)表观消费量=当年生产量-当年出口量+当年进口量

一般很难统计一国某种商品的实际消费量,可使用表观消费量近似反映一国某种商品的实际消费量。

(3)人均表观消费量=表观消费量÷当年人口总量

通过人均蜂蜜消费量判断我国蜜蜂国内市场前景。

(4)年均增长率ν=[B/An]-1

式中,A为起始年份的统计数值,B为终年年份的统计数值,n=B-A。

1. 4 统计分析

利用Excel 2019处理数据并制图。

2 我国蜂蜜生产现状、国内外市场形势及存在问题

2. 1 蜂群数量和蜂蜜产量走势分析

根据FAO数据统计,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达923.09万群,占全球蜂群数量的10.24%,较1978年增长111.87%,年均增长率为1.85%。1978—1996年呈先增长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996年后呈逐步增长趋势,1996—2008年增长迅速,2009年后增长缓慢,趋于平稳发展状态;1978—2008年,我国蜂群数量在全球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与我国蜂群数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2009—2019年,由于我国蜂群數量增长趋势放缓,我国蜂群数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图1)。

据FAO数据统计,1978—2019年我国蜂蜜产量总体上亦呈上升趋势;产量最高为2016年的56.29万t。2019年蜂蜜产量44.70万t,占全球蜂蜜产量的24.13%,较1978年增长493.53%,年均增长率4.44%(图2)。我国蜂群平均每群产量最高为2016年的61.55 kg,2019年平均每群产量48.42 kg,较1978年增长180.14%,年均增长率2.54%(图3)。其中,1978—2016年我国蜂蜜产量具有一定波动性,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2016后呈快速下降趋势,但2011—2015年蜂蜜产量保持平稳,并且2018和2019年的蜂蜜产量与2011年持平(图2),预测我国蜂蜜产量不会呈持续下降趋势。从图2和图3可看出,我国蜂蜜产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及我国蜂蜜平均每群产量变化趋势与我国蜂蜜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1978—2016年我国蜂蜜产量所占全球比例具有一定波动性,总体上逐步上升。从图3可看出,1978—2019我国蜂蜜平均每群产量和总体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球蜂蜜平均每群产量,2019年我国蜂蜜平均每群产量是全球蜂蜜平均每群产量的2.49倍。2009年后,我国蜂群数量增长速度放缓,但我国蜂蜜平均每群产量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趋势。

2. 2 蜂蜜产区分布及走势分析

根据FAO和国家统计局蜂蜜产量数据,依据地理区域划分,我国蜂蜜产量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2019年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蜂蜜产量分别占我国蜂蜜总产量的24.99%、25.79%和20.49%。从图4可看出,华东地区蜂蜜产量在2009年前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1980—1988年呈快速上升,1989—2019年产量波动,总体上升缓慢;华中地区蜂蜜产量在1980—2004年缓慢增长,2005—2009年快速增长,2010—2015年增长平缓,并在此期间超越华东地区成为全国蜂蜜产量最高地区,2015年后蜂蜜产量又迅速下降;西南地区蜂蜜产量一直平稳上升,长期处于全国蜂蜜产量第3的位置,至2018年逐步缩小与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差距;1980—2019年华北、华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蜂蜜产量总体上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缓慢。

如表1所示,1980—2019年浙江、河南和四川的蜂蜜产量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2019年这3个省份蜂蜜产量占全国蜂蜜产量的40.72%。我国各省份蜂蜜产量相差较大,原因可能是:其一,传统养蜂大省养蜂历史悠久,养蜂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非传统养蜂省份对养蜂业的投入或重视度不够,缺乏研究和服务机构,养蜂业发展缓慢甚至产业萎缩;其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蜜源植物分布存在差异,各地适合养蜂程度存在差异。

2. 3 全国蜂蜜进出口贸易分析

2. 3. 1 我国进出口蜂蜜数量走势及分析 我国从1988年开始从国外进口蜂蜜,从图5可看出,1988—2006年我国进口蜂蜜很少,每年进口蜂蜜数量低于1000.00 t,且数量不稳定,波动性较大;除2010年出现轻微波动外,2007—2015年整体增长迅速,2015—2018年又迅速下降,呈抛物状变化趋势,2019年又有所增长。我国蜂蜜进口量占全球蜂蜜进口量比例变化规律与我国蜂蜜进口量的占比相似,所占比例极低,最高为2015年的0.99%,可见我国蜂蜜消费主要来源于国内蜂蜜市场,进口蜂蜜主要是在高端市场,消费群体有限,进口数量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蜂蜜主要出口国之一。从图6可看出,1978—2019年我国蜂蜜出口量及其占全球蜂蜜出口量比例波动较大,说明我国蜂蜜出口市场极不稳定,尤其2015年之后,我国蜂蜜出口量及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蜂蜜出口前景不容乐观。1978—2019年我国蜂蜜出口RCA指数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在此期间,RCA指数具有波动性,1979—1997年,总体呈快速下降趋势,说明在此期间我国蜂蜜出口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1998—2001年RCA指数保持平稳,1978—2001年RCA指数均在4.33以上,说明我国蜂蜜出口具有比较优势,2002年以后RCA指数下降减缓,趋于平稳,但2014、2015及2017年之后RCA指数均在1.00以下,说明我国蜂蜜国际市场已经没有竞争优势,处于劣势地位。

2. 3. 2 我国蜂蜜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 我国蜂蜜进口以满足高端消费市场为主,主要选择国际知名度高、质量有保证、蜜源地环境好的品牌蜂蜜,2019年我国蜂蜜进口国主要为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和俄罗斯等,其中,新西兰是我国蜂蜜最主要进口国,约占全国蜂蜜进口的40.00%;2019年我国蜂蜜主要出口国家为欧盟国家和日本,其中以英国和日本为主,两者约占我国蜂蜜出口量的一半(表2和表3)。我国蜂蜜出口市场太过依赖于欧盟和日本市场,一旦双边产生贸易摩擦或增加贸易壁垒,我国蜂蜜出口将产生巨大影响,其他国际市场有待我国蜂蜜出口企业去开发。

2. 3. 3 我国进出口蜂蜜价格走势及分析 如图7所示,1988—1997年我国进口蜂蜜价格波动较大,单价为403.59~5000.00美元/t,1997—2009年,我国进口蜂蜜价格和全球进口蜂蜜价格相差不大,在2000美元/t上下波动,2009年后我国进口蜂蜜价格直线上升,而全球蜂蜜进口价格维持在3000美元/t 左右,2017年我国进口蜂蜜价格约是全球蜂蜜进口价格的5倍,到2018年,我国进口蜂蜜价格达到改革开放后最高值18325.05美元/t。1978—2019年,我国出口蜂蜜价格一直低于全球蜂蜜出口价格,1995年前我国蜂蜜出口价格一直低于1000.00美元/t,在800.00美元/t上下波动,1995—2005年则在1000.00美元/t上下波动,2005年后开始慢慢上升,2011年后,我国出口蜂蜜价格基本维持在2000.00美元/t。2009年后我国蜂蜜进口价格快速上升,我国蜂蜜进口价格远高于我国蜂蜜出口价格,而全球蜂蜜进出口价格基本持平。

2. 4 我国蜂蜜表观消费量和人均表观消费量走势分析

我国蜂蜜进口量在我国蜂蜜消费中所占比例较低,蜂蜜表观消费水平主要由当年蜂蜜产量和当年蜂蜜出口量决定。从图8可看出,由于我国蜂蜜产量相对较低,出口量波动性较大,2000年之前蜂蜜表观消费量和人均表观消费量波动性均较大,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1—2009年蜂蜜产量迅速上升,出口量较为稳定,蜂蜜表观消费量和人均表观消费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2009年之后,除2016和2017年蜂蜜大丰收使得蜂蜜表观消费量和人均表观消费量有所上升以外,我国蜂蜜产量和出口量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008年之后,我国蜂蜜表观消费量一直在30万t以上,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蜂蜜表观消费量相对较低,基本维持在240 g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蜂蜜表观消费量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我国直接消费天然蜂蜜的消费者占少数,需要我国蜂蜜企业积极宣传和正确引导,确保蜂蜜质量,增加消费者信任度,提高蜂蜜消费量和扩大蜂蜜消费人群。

2. 5 我国蜂蜜生产与市场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蜂蜜生产和经营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蜂群数量稳步增长、蜂蜜产量逐年提高,蜂蜜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取得巨大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政府提高对养峰业的重视,加大改革力度,改善当前行业现状。

2. 5. 1 我国养蜂业存在问题 (1)广阔蜜粉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养蜂业作为一种生态、绿色产业已经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可。我国疆域辽阔,蜜源植物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有13492万ha,农作物蜜源植物约有3800万ha;林地面积约有25290万ha,主要林地蜜蜂粉源植物约有400万ha;牧草地约有21936万ha,拥有多种多样的蜜源植物也可被蜂群利用(徐万林,1992;焦思颖,2018)。我国生态环境多样,蜜源植物繁多,四季都有花开泌蜜,但现在只利用了较少的一部分,尚有大量蜜源有待开发利用。据估计我国蜜蜂源植物至少可容纳5000万群蜜蜂(陈黎红等,2012a;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2016),目前我国饲养蜂群数仅900多万群,尚有巨大开展空间。(2)本土蜂种没有得到有效保护。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蜜蜂被大量引入我国。目前,我国饲养的蜜蜂70%为西方蜜蜂、30%为中华蜜蜂。中华蜜蜂是我国珍贵的蜜蜂种质资源,但在西方蜜蜂引进后其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數量锐减,原有蜂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杨冠煌,2005;罗岳雄和陈黎红,2014)。(3)养蜂从业人员数量少,生产落后。我国目前有养蜂从业人数30万人左右,人均养蜂才30群左右,大部分养蜂规模较小,分布分散,养蜂专业化、机械化程度较低,且养蜂人员普遍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养蜂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困难(李烨,2018)。(4)蜜蜂授粉得不到重视。我国养蜂生产形式单一,生产蜂产品是我国养蜂的主要目的,但事实上,我国蜂产品的产值只占我国整个畜牧业产值的不到1%,我国养蜂业并不被重视,甚至是忽视(郑火青和胡福良,2019)。蜜蜂授粉带来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比蜂产品本身价值高达100多倍,每年能给农牧业带来巨额增收,但蜜蜂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未引起重视,我国对蜜蜂授粉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人们往往忽视蜜蜂对生态的效益。

2. 5. 2 我国蜂蜜对外贸易存在问题 (1)蜂蜜生产经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目前加工企业自营出口是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形式,但由于我国蜂产品企业规模小、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相较于国外大规模跨国企业,竞争力相去甚远(惠兴辉,2010)。(2)出口蜂蜜品质不高。我国出口蜂蜜质量不稳定,存在生产蜂蜜水分含量高、掺假和农药残留高等问题(陈廷珠和李荣峰,2001),导致我国蜂蜜生产加工型企业对外贸易技术壁垒逐年升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味追求蜂蜜产量,开始生产不成熟蜂蜜后加工成“浓缩蜜”取代生产成熟蜂蜜,这种生产模式成为制约我国蜂蜜产贸高效运行的桎梏,我国的浓缩蜜出口形成了低浓度—低品质—低价格—低效益的恶性循环(李位三,2013)。(3)蜂蜜出口企业竞争对手多。目前国际蜂蜜出口国家较多,蜂蜜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很大,我国蜂蜜企业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往往采用价格战,以低价提高销售量,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利润不高,而价格竞争也容易使我国蜂蜜出口招致国外反倾销、提高技术壁垒等贸易摩擦,导致我国蜂蜜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降低(李海燕和吴杰,2009)。(4)蜂蜜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蜂蜜主要出口到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国过于集中,不利分散贸易风险,我国蜂蜜出口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力还不够。

2. 5. 3 我国蜂蜜国内市场存在问题 (1)国内蜂蜜生产缺乏行业标准。蜂产品制品相关标准及法规一直未能出台,企业组织生产及政府监管缺乏依据,目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监管行为相对较弱,蜂产品企业生产管理属于粗放型,生产、储运、收购、加工、销售和出口自成体系,相互脱节而又缺乏统一的标准控制(赵洪静等,2019)。(2)内销蜂蜜质量有待提高。我国蜂业多生产未成熟蜂蜜,然后加工浓缩,蜂蜜品质低,给蜂业发展造成困境(周冰峰等,2018),并且蜂蜜加工企业存在国际国内两个蜂蜜质量标准,将优质蜜销售到国外市场,将低等蜜销售到国内市场。买卖双方知识面存在不平衡,消费者缺乏客观专业的蜂产品知识,而很多商家依然还在夸大和虚假宣传。蜂蜜以次充好、掺假造假行为猖獗,消费者无法判断蜂蜜真假,蜂蜜市场更是出现了劣蜜驱逐良蜜的市场困境(杨洋,2018)。国内消费者逐渐失去了对国产蜂蜜的信任,只能通过感知质量选购国内外知名品牌,高端蜂蜜市场利润大部分被国外品牌攫取(陈绍显,2015)。(3)国内蜂蜜市场开发不够。我国人均蜂蜜消费量较低,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我国消费者对蜂蜜的认知及企业对蜂蜜的宣传力度不够,国内市场存在众多空白地带,有待开发。

3 讨论

本研究根据我国1978—2019年蜂群数量、蜂蜜产量、蜂蜜平均每群产量、蜂蜜产区分布数据,结合当前我国蜜粉资源数量和养蜂现状综合分析我国蜂蜜生产现状。结果表明,1978—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蜂蜜产量及单群产量总体呈增长群势,该结果与罗照明(2015)研究结果一致,均是根据FAO数据获得的结论,仅数据的时间不同,2015—2019年我国蜂群数量增长趋势放缓,蜂蜜产量呈下降趋势。孟樱和周晓唯(2012)运用区位商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我国九大蜜源基地2008—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我国蜂产业集聚程度的现状进行了评价。陈玛琳等(2014)根据全国10省(市)570户蜂农的调研数据,分析各地养蜂经济效益以评价我国蜂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以上2项研究均认为我国蜂产业分布不平衡,本研究基于1978—2019年我国蜂蜜产区蜂蜜产量数据分析也获得相似的结果。根据国家蜜源植物相关数据,结合当前我国蜂群数量,我国蜜粉资源理论上开发与利用不够充分。由于蜜源植物分布并不均匀,对我国蜂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植被破坏严重,蜜源植物也大量减少,加之农药、化肥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变了蜜蜂的生存环境(何薇莉,2006;陈玛琳等,2014),现有蜜蜂资源是否能够满足蜜蜂饲养理论期望值还是未知数。

我国是全球蜂蜜主要出口国之一,约占目前全球蜂蜜出口量的1/5。我国蜂蜜国外市场过于集中,进口方处于主导地位,加大了我国蜂蜜出口企业的贸易风险。同时,我国蜂蜜国际市场并不稳定,贸易对象随时可能发生改变。目前我国蜂蜜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盟国家和日本,而龙学军(2005)研究时我国主要国际市场为日本、美国和欧盟,龙婧(2011)研究时我国主要国际市场为日本和美国。蜂蜜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蜂蜜企业出口竞争力不够,主要靠价格优势巩固国际市场,我国蜂蜜出口单价一直低于国際平均蜂蜜出口单价,随着我国蜂蜜出口国贸易技术壁垒的逐渐提高,我国蜂蜜单靠低价在国际市场上已不具有竞争优势。顾国达和张纯(2003)研究得出,我国蜂蜜出口还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根据当前我国蜂蜜RCA指数,我国蜂蜜出口已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蜂蜜贸易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顾国达和张纯,2003;龙婧,2011),但近年来,我国蜂蜜出口量仅占我国蜂蜜产量的30%左右,我国蜂蜜已从出口为主转变为以内销为主。我国蜂蜜市场一直处于出口高质低价,内销低质高价的畸形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国内蜂蜜标准不够完善,不能与国际蜂蜜标准接轨,影响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问题仍是质量问题,国内市场蜂蜜质量更是令人堪忧。我国蜂蜜企业应该实施国内、外市场一体化战略,改变出口内销蜂蜜生产、收购、销售标准不一,品质差距大的现状,使国内外市场蜂蜜质量共同提高,从根本上保证出口蜂蜜质量(龙学军,2005)。

4 建议

4. 1 呼吁政府加大对养蜂业的重视和建设力度,探索发展现代化养蜂新模式

呼吁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提高对养蜂业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各级养蜂职能部门,加大对养蜂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对养蜂业的指导和管理,参照猪、牛、羊和鸡等国家重点畜牧产业管理模式,制定鼓励养蜂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各地养蜂管理部门或养蜂社会团体充分调研并掌握当地的蜜源情况,认真研究养蜂发展规划,加强与当地蜂农的沟通和管理,引导当地养蜂布局合理化。我国蜂产业发展落后地区应向养蜂传统大省学习先进经验,搞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大养蜂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力度,在适合养蜂条件区域大力推广现代化养蜂技术,逐步改变我国养蜂业发展不平衡状态。国家应在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增设蜂学专业,增加人才输出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养蜂事业当中,增加养蜂业后备力量。充分发挥我国蜂产业技术体系、行业协会和合作社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将养蜂散户联合起来,走“公司+联合体+养蜂户”“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蜂农”“企业+基地”等形式的产业化道路,积极推行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养蜂模式。

4. 2 加强蜂蜜市场监督,创新经营机制,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应修订和完善蜂蜜等蜂产品相关标准和法规,完善质量检测体系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查和引导,规范蜂蜜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蜂蜜产品。养蜂生产者应大力推进合作社机制,推进养蜂生产规模化,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把生产的蜂产品集中起来,直接供应给加工企业。蜂蜜企业应把养蜂生产、服务体系、加工、销售等环节结合起来,实现蜂蜜生产的专业化、蜜蜂商品化、服务社会化,体现以企业为龙头,按市场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进行蜂蜜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发展模式,促进蜂蜜产业良性发展,解决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问题,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蜂蜜企业更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蜂蜜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改变我国主要低价出口原料蜜的困境。蜂蜜出口企业应充分调研论证,加强蜂蜜需求市场的研究,加大我国蜂蜜品牌的宣传力度,实施精品战略,积极渗透当地营销网络,大力开拓新兴海外市场。蜂蜜企业应严把蜂蜜质量关,统一出口内销蜂蜜质量两个标准,以出口带动内销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国内消费者信任度,扩大蜂蜜消费人群,拓展国内蜂蜜市场。

4. 3 转变我国传统的养蜂观念,促进蜂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养蜂采蜜或获取其他蜂产品不是蜂产业发展的唯一目的,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养蜂业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养蜂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蜂产业向多元化发展。蜜蜂授粉是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应加大对蜜蜂授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参考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经验技术,探索建立蜜蜂授粉专业合作社和服务公司等授粉中介服务机构,实现蜜蜂授粉商品化、产业化,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服务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蜂疗和蜂产品医疗保健功能开发研究,努力推动蜂疗医院或相关科室建设。营造特色主题和深入挖掘蜜蜂文化,打造蜜蜂主题旅游休闲生态园。积极将蜂产业与医疗保健、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打造蜜蜂健康休闲新产业。

参考文献:

安建东,陈文锋. 2011. 全球农作物蜜蜂授粉概况[J]. 中国农学通报,27(1):374-382. [An J D,Chen W F. 2011. Review of crop pollination by honey bees world-wid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7(1):374-382.]

陈烦. 2016. 我国蜂蜜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与改善途径[J]. 对外经贸实务,(1):41-44. [Chen F. 2016. The reasons and improvement ways of China’s honey export encountering trade barriers[J].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1):41-44.] doi:10.3969/j.issn.1003-5559.2016.01.010.

陈黎红,张复兴,吴杰,Siriwat Wongsiri,Romanee Sanguandeekul. 2012a. 欧洲蜂业发展现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4(3):16-21. [Chen L H,Zhang F X,Wu J,Wongsiri S,Sanguandeekul R. 2012a. Enlightenment of European ap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to Chin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4(3):16-21.] doi:10.3969/j.issn.1008-0864.2012.03.03.

陈黎红,张复兴,吴杰,王建梅,王秀红,郑鑫. 2012b. 养蜂业有法可依养蜂者有章可循——解读农业部全国蜂业《养蜂管理办法(试行)》[J]. 中国畜牧业,(7):32-35. [Chen L H,Zhang F X,Wu J,Wang J M,Wang X H,Zheng X. 2012b. There are laws for beekeeping and rules for beekeepers—Interpret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Beekeeping Management Measures(Trial Implementation)[J]. 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7):32-35.] doi:10.3969/j.issn.2095-2473.2012.07.016.

陈玛琳,赵芝俊,席桂萍. 2014. 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6(3):825-829. [Chen M L,Zhao Z J,Xi G P. 2014. Posi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ho-neybee industry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J].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26(3):825-829.] doi:10.3969/j.issn.1004-1524.2014.03.48.

陈绍显. 2015. 蜂蜜的消费者感知质量与营销对策研究[D]. 桂林:廣西师范大学. [Chen S X. 2015. Consumer’s perceived quality and the study of marketing strategy of honey[D]. Guili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陈廷珠,李荣峰. 2001. 我国蜂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养蜂,52(5):34-35. [Chen T J,Li R F. 2001.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honey production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52(5):34-35.]

陈渊. 2015. 令人忧心忡忡的我国蜂蜜市场[J]. 中国蜂业,66(3):57. [Chen Y. 2015. Worrying about the honey market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66(3):57.] doi:10. 3969/j.issn.0412-4367.2015.03.029.

顾国达,张纯. 2003. 我国蜂蜜出口竞争力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7):60-64. [Gu G D,Zhang C. 2003.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honey products[J]. Chinese Rural Economy,(7):60-64.]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 2016.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蜂业分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6. [National Bee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2016.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Bee section)[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6.]

何薇莉. 2006. 世界蜂業及蜂蜜贸易概况[J]. 中国畜牧业,(24):50-52. [He W L. 2006. Overview of world bee industry and honey trade[J]. 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24):50-52.] doi:10.3969/j.issn.2095-2473.2006. 24.020.

惠兴辉. 2010. 中国蜂蜜出口问题分析[J]. 中国蜂业,61(10):51-53. [Hui X H. 2010. Challenges analysis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honey[J]. Apiculture of China,61(10):51-53.] doi:10.3969/j.issn.0412-4367.2010.10.023.

焦思颖. 2018. 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发布[J]. 资源导刊,(6):38. [Jiao S Y. 2018. Publication of the statistical bulletin on land,mineral and marine resources of China in 2017[J]. Ziyuan Daokan,(6):38.] doi:10.3969/j.issn.1674-053X.2018.06.032.

李海燕,吴杰. 2009. 我国蜂蜜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10):26-31. [Li H Y,Wu J. 2009.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honey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10):26-31.] doi:10.13510/j.cnki.jit.2009.10.007.

李赛男,王芳,赵元凤. 2010. 美国蜂产业发展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农业,(7):77-79. [Li S N,Wang F,Zhao Y F. 2010.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ee indust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J]. World Agriculture,(7):77-79.] doi:10.3969/j.issn.1002-4433. 2010.07.021.

李位三. 2013. 制约我国蜂蜜产贸高效运行的桎梏——蜂业当务之急应改变低质蜜生产模式[J]. 蜜蜂杂志,33(7):37-40. [Li W S. 2013. The shackles restricting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honey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China—The urgent task of bee industry is to change the production mode of low quality honey[J]. Journal of Bee,33(7):37-40.] doi:10.3969/j.issn.1003-9139.2013.07.043.

李烨. 2018. 浅谈养蜂机械化发展[J]. 中国蜂业,69(2):28. [Li Y. 2018.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ekee-ping mechanization[J]. Apiculture of China,69(2):28.] doi:10.3969/j.issn.0412-4367.2018.02.011.

刘之光,吕丽萍,丁桂玲,郭海坤,石巍. 2014. 中国与以色列养蜂业发展比较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6(3):162-168. [Liu Z G,Lü L P,Ding G L,Guo H K,Shi W. 201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piculture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Israel[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6(3):162-168.] doi:10.13304/j.nykjdb. 2013.489.

龙婧. 2011. 中国蜂蜜产品出口优势及目标市场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Long J. 2011. Study on the export advantages and the target market of Chinese honey[D]. 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龙学军. 2005. 实施蜂蜜产业出口发展战略保障我国蜂业健康持续发展[J]. 蜜蜂杂志,(3):12-13. [Long X J. 2005. Carrying out the expor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oney industry to ensur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e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Bee,(3):12-13.] doi:10.3969/j.issn.1003-9139.2005.03.037.

罗岳雄,陈黎红. 2014. 我国中华蜜蜂饲养现状与建议[J]. 中国畜牧业,(24):22-23. [Luo Y X,Chen L H. 2014.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Apis cerana breeding in China[J]. China Animal Industry,(24):22-23.]

罗照明. 2015. 纵观中国蜂业发展50载[J]. 中国蜂业,66(9):59-60. [Luo Z M.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bee industry in China for 50 years[J]. Apiculture of China,66(9):59-60.] doi:10.3969/j.issn.0412-4367.2015.09.037.

毛小報,张社梅,柯福艳. 2012. 中国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蜂业,63(6):44-46. [Mao X B,Zhang S M,Ke F Y. 2012.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ee industry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63(6):44-46.] doi:10.3969/j.issn.0412-4367.2012.06.038.

孟樱,周晓唯. 2012. 中国蜂产业集聚程度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27(6):260-264. [Meng Y,Zhou X W. 2012.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bee-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27(6):260-264.] doi:10.3969/j.issn.1001-7461.2012.06.51.

盘和林,何敏红. 2013. 中国蜂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 统计与决策,(5):136-138. [Pan H L,He M H. 2013.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honey export[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5):136-138.] doi:10.13546/j.cnki.tjyjc.2013.05.054.

徐万林. 1992. 中国蜜粉源植物资源概况[J]. 中国养蜂,(1):28-30. [Xu W L. 1992. Resources of nectar and pollen plants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1):28-30.]

杨冠煌. 2005. 引入西方蜜蜂对中蜂的危害及生态影响[J]. 昆虫学报,48(3):401-406. [Yang G H. 2005. Harm of introducing the western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L. to the Chinese honeybee Apis cerana F.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J].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48(3):401-406.] doi:10.16380/j.kcxb.2005.03.016.

杨洋. 2018. 劣蜜驱逐良蜜:对蜂蜜市场乱象的社会学思考[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Yang Y. 2018. Bad honey drives out good honey:Sociological thinking on the chaos of honey market[D]. Hangzhou: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于亚丽. 2011. 中国蜂蜜产业进出口现状分析[J]. 中国蜂业,(Z5):46-47. [Yu Y L. 2011. Analysis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situation of honey industry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Z5):46-47.]

张兴波,张珍珍,李翠霞,宋心仿. 2017. 我国养蜂机械化现状与思考[J]. 中国蜂业,68(12):57. [Zhang X B,Zhang Z Z,Li C X,Song X F. 2017.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oughts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beekeeping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68(12):57.] doi:10.3969/j.issn. 0412-4367.2017.12.023.

赵洪静,李恒,蒋慧,乔志勇,闫洁. 2019. 我国蜂产品生产监管现状、问题及建议[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10(20):7048-7056. [Zhao H J,Li H,Jiang H,Qiao Z Y,Yan J. 2019. Current situation,issues and suggestions of bee product production supervis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 Quality,10(20):7048-7056.]

郑火青,胡福良. 2019. 转型升级推进我国养蜂业的多元化发展[J]. 中国蜂业,70(2):61-62. [Zheng H Q,Hu F L. 2019.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promot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beekeeping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70(2):61-62.] doi:10.3969/j.issn.0412-4367.2019. 02.031.

周冰峰,朱翔杰,周姝婧,徐新建,付中民. 2018. 论我国蜂蜜质量[J]. 中国蜂业,69(10):52-53. [Zhou B F,Zhu X J,Zhou S J,Xu X J,Fu Z M. 2018. On the quality of honey in China[J]. Apiculture of China,69(10):52-53.] doi:10.3969/j.issn.0412-4367.2018.10.030.

收稿日期:2020-09-15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44-SYZ16);云南省科技人才和平台计划项目(202005AF150027,202105AF150052)

第一作者:荀利杰(1984-),https://orcid.org/0000-0002-6512-4405,主要从事蜜蜂资源及蜜蜂生物学研究工作,E-mail:xunlijiecom @163.com

作者:荀利杰

第2篇:关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

(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全球实体经济复苏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等都采取了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随着政策边际效用的减弱以及各国政策出现调整和分化,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

1. 美国经济持续疲软。2011年一、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分别增长0.4%、1.3%,大幅低于2010年四季度3.1%的水平;失业率仍在9%以上居高不下。当年9月美国NAHB(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房价指数跌至14,连续6个月处于13—16的低位水平,高失业率和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使得消费难有起色。在实体经济持续疲软的同时,当年9月CPI年率上升3.9%,创三年以来新高,滞涨势头初显,也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

2. 欧洲经济增长乏力。欧元区经济2011年二季度环比增速放缓至0.2%,大大低于一季度的0.8%和此前市场预期,不仅一些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低迷,连一直表现强劲的德国、法国也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

3. 日本经济继续下滑。日本2011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3%,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尽管随着震后重建与供应链恢复,制造业生产有所恢复,但完全恢复尚需时日,2011年9月日本制造业PMI仍低于50。

4. 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胀压力持续高企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受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的影响,通货膨胀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为应对高通胀,新兴市场国家一度收紧货币政策,在持续加息等紧缩政策影响下,加上外需减缓,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

(二)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加剧,欧美债务问题风险积聚,金融体系脆弱性激增

中东北非乱局对国际油价产生压力,但决定性因素在OPEC核心国家,随着利比亚战争局势日趋明朗,OPEC核心国家局势大乱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因此油价虽有上涨压力,但短期内很难大幅飙升。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对全球产业链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且这种负面冲击在2011年第二季度逐渐显现,但在第三季度有所缓解。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威胁最大、风险积聚最突出的是欧美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在较长时期内反复冲击金融市场。

1. 欧洲债务危机已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1)债务危机已由最初的流动性危机演变为当前的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目前二级市场上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超过100%,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20%,债务可持续性存在严重问题。从长远来看,希腊债务违约无非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是有序违约还是无序违约的问题。(2)危机迅速向其他国家蔓延,由边缘国家向欧洲核心国家溢出。除了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外,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形势也非常严峻,两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达到6%左右。此外,债务危机充分暴露了欧盟的结构性缺陷,欧元区被推到崩溃的边缘。(3)危机向金融体系扩散,欧洲银行业已处在危险关头。欧洲银行持有大量主权债,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欧洲银行面临两大突出风险——资本严重不足和流动性枯竭。欧洲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主权债缺口已超过净资产。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表明,一旦发生主权债违约,80%的欧洲银行都将出现偿付能力不足,这无疑将引发另一场系统性风险。目前,欧洲诸多银行信用评级也遭下调(包括法国兴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集团等知名机构),市场融资能力剧降。

2. 美国债务问题成为威胁国际金融稳定的另一个风险因子。(1)美国债务问题已十分严峻。过去10年,美国债务占GDP比重直冲90%,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升至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美国债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8月,美国两党提高债务上限达成的协议并无实质内容,标准普尔据此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3)美国有可能伴随债务问题陷入“滞涨”。美国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已是事实,较高的失业率又将加大财政支出的压力,加之面临国内政治障碍,美国中期内很难在财政政策上找到解决债务问题的答案。以美国目前的债务结构,利率上升1个点,每年融资成本增加1万亿。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极为有限,美国有可能伴随着债务问题陷入“滞涨”。(4)美国债务问题极易触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人,庞大债务问题久拖不决,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全球市场信心都构成直接影响。在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弥漫的环境下,极易触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2011年8月,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仅两周内原油、工业金属等都出现10%左右不等的跌幅,唯有黄金大幅上涨8%;与此同时各国股市出现大跌,8月8日周一隔夜美股大幅下挫,6.7%的单日跌幅在美国2000年以来跌幅榜中排名第6位,而前5次都发生在2008年9月底到12月初。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给国内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严峻挑战:一是随着全球增长放缓和发达国家形势恶化,我国的外需将面临较大压力;二是国际流动性依然充裕,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三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更加不确定,增加了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干扰和冲击。

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一)国内经济总体运行平稳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一是三大需求平衡增长。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进出口总额增长24.6%,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二是工业、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农业形势较好,夏粮总产1.26亿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为当前稳定物价、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机械、医药等行业产值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四是楼市有所降温。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9%,增速继续回落。五是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8%和13.6%。

(二)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存在不利因素。从先行指标看,2011年8月PMI一度降至50%以下,并创下30个月来的新低,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从内需看,汽车等消费热点出现退潮。从出口贸易看,全球经济下滑风险对国内的影响不可低估。2011年以来,出口增速基本呈逐月回落态势。二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出现困难。(1)成本上升,亏损增多。2011年1—9月,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平均同比上涨10.4%,比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高3.4个百分点。上游价格上涨使中下游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受到明显挤压。(2)企业“三角债”抬头,突出表现在上游企业、大中型企业应付多、应收少,中下游企业、小微企业应收多、应付少,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上升。(3)去库存压力明显增大。由于前期通胀预期增加,企业主动增加库存,存货大幅增长。近半年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陆续回落,纺织、橡胶制品、石油加工、火力发电等行业开始走上艰难的去库存化道路。三是跨境资本流动仍需密切关注。2011年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3502亿美元,而同期累计贸易顺差45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FDI)608.9亿美元。进入三季度,外汇储备增量逐月降低,9月份外汇储备减少608亿美元,是16个月来首次出现单月下降,短期内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上升。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作者:高民

第3篇: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主要市场及大宗商品的走势。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逐季放缓 ,如何评价当前经济走势,一直都是人们最为关心、热议的话题。悲观者看到经济增速逐季下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担心全年增长预期目标可能落空;乐观者看到物价可控、就业增加,结构调整呈现可喜迹象,认为抓住调整中的机遇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部署。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经济形势,把握政策取向,本刊编辑部特别梳理了当前经济十大热点,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1、如何看待经济增速

2、如何看待结构调整

3、何为当前经济阶段性特征

4、为何说中国经济会长期向好

5、为何有些经济指标不匹配

6、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7、宏观政策如何稳

8、微观政策怎样活

9、社会政策咋托底

10、如何看待国际经济形势

1、如何看待经济增速

有关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之说,是上半年的一个热点。

何为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有说7%,有说7.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指标是7.5%左右,“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如果按照2020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则2020年每年的经济增速要超过7%。

无论是7%或是7.5%,上半年7.6%的经济增速都在预期目标之内。但是,与中国经济30年来接近两位数的年均增速相比,与国际经济对中国的期待相比,7.6%的增速引发一些海外经济学家唱衰中国。一些人士惊呼中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文直言,中国经济“撞上了长城”。

实际上,这些观点放大了中国的短期局部困难,更没有看到中国仍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长期利好前景,实在过于悲观草率。

近几年,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拐点”,加上经济结构调整提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等条件的变化,使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有所降低。由此分析我们的一些现实情况,无论是劳动力、资源成本快速攀升,还是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都不是短期周期性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后面临的长期问题。在经济潜在增长能力有所下降的前提下,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

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对于这一变化,我们大可不必惶惶然、茫茫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体量很大,即便增速放缓,新的增量仍将逐年保持上升态势。加上人口条件的变化,尽管目前就业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但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多于求职人口。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多于去年同期,完成了全年目标的80.6%。

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批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长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平均降幅达30%左右。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

不背离潜在增长率的速度就是“好的速度”,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速度观”。过快的发展速度曾使我们牺牲了大量劳动力福利、付出了极大的环境资源成本,也积累了不少财政金融风险。当然,发展速度并非越慢越好,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也会给居民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使财政收入、企业经营受到影响,进而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等功能的实现。

2、如何看待结构调整

在人们更多“纠结”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时,中国经济结构的“质变”已然发生。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来看,我国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出现积极分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动向被有些经济学家称为“新结构”。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的贡献率持续增大。在上半年7.6%的经济增速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投资贡献率为53.9%,两者合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9.1%,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产业结构来看,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个百分点,升降之间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主动调整、创新驱动的意识明显增强;

从城乡结构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及消费增长超过了城镇。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两者的倍数比为2.83,同比缩小了0.08;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为9.2%,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从区域结构来看,区域增长显现协同化。西北部、中部以及东北部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出口增速大幅度上扬,全国出口的中心向西部转移。说明区域结构渐趋协调。

以上这些数据及动向表明,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提高。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主动调结构的结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而经济结构调整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依靠市场机制加快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以往我们提及结构调整,更多想到的是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小”等行政手段。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政府的力量来主导结构调整,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市场之于结构调整的基础性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参与,扭曲了资源配置,造成一哄而上、盲目扩张的现象,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较低的效率。

经验和教训凝结成一个共识:结构调整一定要引导经济增长从单纯的速度追求,转向更加注重就业与收入增加、更加注重市场作用发挥的轨道上来,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为此要破除两大障碍,一是传统观念,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一句话,调结构、破难题,决不能走老路。

有人担心,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协调?实际上,结构调整所做的正是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盘活存量,由此带来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还有人担心,结构调整会带来企业的亏损,甚至倒闭破产。结构调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是我们面对转型难以避免的“阵痛”。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身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结构调整从哪里入手?关键是调整需求结构,核心在于扩大消费。不仅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要在培育产业新优势上下足功夫,特别是要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尽管当前经济总量尚不能与传统产业相提并论,但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日俱增。同时,还要加快培育一批消费新亮点,加快调整收入分配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以深化改革健全市场体制机制的力度不断加大。简政放权、财政税收改革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在稳步推进,下半年还会有新的改革举措陆续出台。这些都将进一步助推结构调整迈出更大步伐,从而更好地释放市场活力。

实践表明,只有调整才有出路。但结构调整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摒弃传统的投资依赖,扭转失衡的增长结构,注定是一场勇气和智慧完美结合的攻坚战。调整得越快,就越能为经济转型发展赢得时间;调整得越到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越高。

3、何为当前经济阶段性特征

经济数据和经济运行情况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局面。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我们对经济形势就可能出现误判,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偏差。

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把中国经济带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等基数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等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从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结构分析,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都可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这些内在影响,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近年来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档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

去冬今春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结构调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一些行业将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会伤筋动骨;有些企业会亏损甚至倒闭破产,这些都是调整中的“阵痛”,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调整是大势所趋,必须痛下决心,早调早主动,晚调更被动。企业的兼并重组甚至退出市场,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转型升级不是免费午餐。美国经济近来温和复苏,以大数据、生物科技、页岩气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再次站到了世界经济的前沿。但在新兴产业崛起的背后,是一大批企业在优胜劣汰“倒下”。对于处在结构调整“阵痛”期的中国经济,应该敢于放手,容忍一些落后企业倒闭、破产,只有坚持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市场问题,才有可能赢来“阵痛”后的新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经济增速一度跌落到6%。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也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一直延续到现在,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制掣,调控余地大为缩小。

我国30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政府干预只能像“病人休克”时使用的“复苏器”,而不能成为装在人身上的“起搏器”,让市场随时随地听由政府作用摆布,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让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调节。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游泳”,中国的市场主体已经熟悉了“水性”。经济增速掉一点,也要沉住气。但沉住气不等于没有政策预案,也不等于“坐等”。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信心、顶住压力,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效果很好。这种“淡定”给了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同时,我们启动了一些既有利于当前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期结构平衡的项目,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建设等,大力推进环保节能、信息消费等新产业发育成长,促进内需的作用逐渐显现。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既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复杂局势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尽快探寻一条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

4、为何说中国经济会长期向好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英国《金融时报》在其7月2日社评《中国的新长征》中提出,“中国现在开启迈向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征程是正确的。世界其他国家应当祝愿中国成功。”

综合考量深化改革、城镇化、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因素,已经和正在形成的改革红利、城镇化红利、人才红利,将有力支撑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持续发展。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每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都有重大改革举措作为支撑。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得益于农村联产承包制及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1992年以后的发展,得益于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改革;新世纪头10年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加入WTO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今年以来,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新一届中央政府承诺要将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即削减500多项,目前已连续分3批下放了16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带来新的改革红利。

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营改增”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实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进一步放开;天然气、成品油、电价等资源性价格改革逐步展开;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也都有实质性的新进展。

正在加速推进的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强调注重顶层设计,而且强调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对于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在探索中及时调整和纠错。比如,国务院已批复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改革举措,已经在各地广泛展开,并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

城镇化创造新机遇。

有人说,世界经济要走出深度调整期,一看美国的高科技,二看中国的城镇化。这种观点虽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明,城镇化的确是中国的发展机遇。

毋庸置疑的是,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而工业化与城镇化高度相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57%,说明推动工业化必然同时推动城镇化。“十二五”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越来越紧密。工业化进入“提质带量”阶段,需要以城镇化来解决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转型问题;新型城镇化则需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依靠工业化来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和市场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将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创造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比如农民工落户。自3年前广州、深圳实施积分入户制度后,上海也从今年7月1日开始通过居住证积分制度,向所有外来务工者打开城市的大门。今后,我国还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农民工进城落户,一方面推动城市新增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投资,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消费升级来带动更大的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则意味着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

人才支撑新发展。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撤出中国引起争议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或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今年6月举行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成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人力优势,签约74个项目,投资达1120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47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表示,将为通用电气成都创新中心追加投资。

跨国公司为什么提前在中国布局?是因为中国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即每年70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和印度、巴西等其他新兴国家相比,这是庞大的人才储备和难得的人力资源。未来,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将会带来新的红利。

不言而喻,中国制造业今天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但必须指出,尽管我们现在仍然有着超过9亿多的劳动力,情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历经相当长一段时期后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而且在以后相当长时期里,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还将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更加凸显。劳动人口的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多年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将会消失,目前还存在争论,但必须正视这一变化,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其发展趋势,即劳动力素质的持续提高。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素质处于快速提升时期,未来1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拥有大规模成本较低且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正是当前中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潜力巨大的人才红利,可以显著而持久地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5、为何有些经济指标不匹配

从传统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方法来看,当前经济运行的有些指标是相互不匹配、不同步的。比如,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工业用电量增速较低、铁路货运量略有下滑,但工业增速仍然相对较高;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再比如,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经济增速却逐步回落。这些数据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这正是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

关于工业增速与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之间数据不匹配问题,上半年工业用电增长4.82%,铁路货运量下降2.8%,而工业增长9.3%。实际上,从用电量来看,增长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结构有了改善,近两年高耗能行业回落较多,而用电量相对较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快,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全部工业高出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因为节能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用电的效率,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从铁路货运量来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占铁路货运量58%的煤炭运量下降了5.7%,而现在铁路货运量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10%左右,对货运增长整体影响不大。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9.6%,与工业增速是匹配的。这样几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增速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的积极成效。

关于经济增速虽逐波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按照以往经验,经济增速下滑,就业率肯定也要下降,就业人数也要减少,但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是相对平稳的,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加快,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增加,所以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仍然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劳动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去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了345万人。三是企业用工思路和方式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采取停工检修、轮休培训等方式稳定员工队伍,而不是像前些年那样,企业经营一遇到困难就大量裁员。四是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就业岗位。这些都对当前就业形势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才能够出现经济增速下滑,就业稳定这么一个状况。

关于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经济增幅回落。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而同期经济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这与今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走低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更要看到,为减轻企业负担,财政加大了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力度,很多收费都清理取消了,特别是去年以来实施的“营改增”的改革试点,单看当期会影响一部分财政收入,但是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后劲。

6、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一政策信号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认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了针对性、协调性,是一个“标本兼治、长短相宜”的调控思路。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三者关系。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无论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还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需要经济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只有经济稳了,“求进”才有空间,“有为”才有基础,“提质”才有条件。调结构可以化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培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而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离不开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可以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正确认识和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越是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越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越是遇到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越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在“统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还有体制性的。各种矛盾交织,必须统筹施治。所谓统筹施治,就是要坚持依靠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面对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如果采取过去那种单一的刺激政策,不仅难以完全奏效,还可能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中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奠定了以调结构促增长、以稳增长促改革的政策基调。既不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也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

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贵在“落实”。咋样“稳”、如何“调”、怎么“促”,不能只是空谈,最终都需要选择有效的政策,并切实贯彻。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继续用好,还要创新思路,适应新形势,运用新举措,形成科学的宏观政策框架,推出一套既能稳增长、又能调结构、还能促改革的政策“组合拳”。只有这样,才能既解决当前稳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又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防止发展后劲不足,促使我国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7、宏观政策如何稳

宏观政策要稳,意味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总体平稳的运行态势,要静观其变,谋而后动,平心静气,谨慎出手。既不能盲目收紧,也不必匆忙放松,只要经济未超越“上限”、滑出“下限”,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就不轻易对宏观政策作大的调整。

今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政府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干预,即使当国内外舆论纷纷猜测有可能“出手”之时,仍然平心静气、静观其变。这种“不变”给了市场和企业以“定心丸”,也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策自信”。如果经济增速一有变化,政府就立刻出手干预,宏观政策“急转急停”,难免让市场主体缺少必要的稳定预期,容易导致出现市场扭曲的情形,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

宏观政策如何稳?就是要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继续坚持和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财政政策来看,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方面是民生方面的刚性支出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使得财政政策的选择余地不大,但也并非无所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从多方发力。一方面,大力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盘活存量,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包括棚户区改建、排污等城市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公共服务等。另一方面,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结构性减税的空间仍然很大。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由12省(区、市)扩至全国范围,新一轮财税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税负水平,还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逾600万户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扶持小微企业可以起到“雪中送炭”之效。

财政政策以结构性减税为重心,有助于促进民间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助于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直接投资的“粗放型”陷阱,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作用。

坚持住、发挥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化解当前金融困局的必然选择。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国内流动性波动的形势下,央行除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外,并没有采取降息、降准等大动作,只是向一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适当运用再贴现等工具,使一度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经验教训提醒我们,货币政策重在“稳健”,市场调控贵在“适时”。经济环境越复杂,制定和实施政策越要精当,越要把握好出手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既要防止过度干预的“滥出手”,也要避免无所作为的“懒出手”。

宏观政策要稳,不等于不需要预调微调,也不等于没有应对变化的政策预案。谋定而动,不是不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稳固,美国何时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仍存在变数,有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动荡。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经济运行难免出现一些波动和起伏。为此,在稳住宏观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的前提下,要严密监测形势变化,充实必要的政策储备,适时而动,动则有效,真正做到“稳中有为”。

8、微观政策怎样活

微观主体好比人体的细胞和毛细血管,细胞不活、血液循环不畅,哪怕是神经末梢出了问题,整个肌体也难以健康。因此,宏观调控必须立足于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微观活,宏观才能更稳,发展后劲才能更足,各项改革措施也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微观政策怎样活?最根本的是向市场放权,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政府总是试图以“有形的手”取代“无形的手”,说的是“宏观调控”,做的却是“微观干预”,将会严重束缚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政府在不该管的微观市场领域坚决退出,能交给市场调节要全部交给市场调节;切实把经营决策等自主权还给市场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要素流动跟着市场规律走,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而政府应该做的,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垄断,进一步取消一些行业或领域的进入门槛,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放活微观经济,不搞“微观干预”,但还须有必要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要创造一切条件,努力增强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是就业的“吸纳器”、增长的“助推器”。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抓紧清理、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在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上加大力度,才能搞活微观经济,使国民经济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

9、社会政策咋托底

托底重在“保基本”。所谓“保基本”,就是要使社会保障的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托底重在“守底线”。首先必须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在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把钢用在刀刃上,加强生活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财政部日前明确要求,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厉行节约,以今年压减支出后的规模为基础,明年继续从严控制支出,从紧编制预算。按此要求,未来将继续削减“三公”经费,停建楼堂馆所,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以确保民生投入不受影响。

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需要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把协调推进社会事业、社会政策和社会改革作为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统筹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继续实施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包括积极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等;按照“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的要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养老保险顶层设计进程,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和应急救助制度建设,逐步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

10、如何看待国际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和缓慢复苏的态势当中,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复杂严峻的,这个复杂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方面的变化可以从3个方面来概括。第一个变化,就是全球能源资源的版图正在发生变化。美国由于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因此在能源自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现在美国也成为国际油气生产一个新的中心,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强度下降,那么中东的油气资源一部分就走向了欧洲市场,海外国家也更多的来开发亚洲市场,俄罗斯和中亚的一些国家,就进一步强化了与我们国家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资源方面情况也一样。一些传统资源大国,比如说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既想守住已有的市场,又急于开拓新的市场。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南美、非洲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急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寻找稳定的市场。所以能源资源的版图正在发生变化。

第二个变化,就是投资贸易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国家是全球第二大货物贸易国家,第三大服务贸易国家,还是第二大外资流入的国家,第三大对外投资的国家,在全球投资贸易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的情况,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近些年多哈回合受阻之后,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正在加速推进,美国和欧洲还在共同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两大区域合作谈判将对全球投资贸易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三个变化,就是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当前,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当中仍然占有优势,但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能力受到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些国际组织当中,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上升。同时,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治理当中的发言权也有所提升,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新的期待,也更加倚重。

二是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但是增长后劲还是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的增速虽然仍然很快,但是下行的压力增大。美国经济和就业都有改善,但是增长的后劲受到财政减支的制约。日本经济应该说略有起色,但是也存在内需不振的问题,下一步的走势还看不准。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比较艰难,失业率和债务规模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物价的涨幅又比较高。

三是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基本面的好转,美联储最近多次提出,可能在今年要削减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消息一出,全球股市、汇市和金市反复剧烈波动,8月1日,美联储最新的政策声明又强调,要根据未来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是否调整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日本去年11月份就开始加大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基础货币总量持续地扩大,导致日元大幅贬值。美国和日本相似而又不同的宏观政策取向交织并行,加大了国际经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

四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一些国家频繁的以反倾销、气候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安全审查等为借口,对我们设置各种准入的壁垒。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疑虑和抵触情绪也有所上升,外部利益摩擦和碰撞增多,这都会压缩我们对外投资、经贸发展的空间。

附:精彩观点一组

陆克文 澳大利亚总理

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需要寻找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模式。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使几亿人摆脱了贫困,但基于政府投资、高储蓄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长久维持。新一届领导人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寻求新的增长模式,即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同时推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

王一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下半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节能环保、信息消费等领域的发展潜能不断释放,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低成本优势梯度延续,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

我国经济增长不会“硬着陆”,其基本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生产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没有本质的改变。

贾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在经济速度下行的趋势中,宏观调控中又需注重提防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以防经济问题复杂化的风险。从现有种种相关指标分析,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相机抉择的调控之下,今年三季度经济运行有望止跌企稳,全年仍具备维持在7.5%左右或稍高一些水平上的增长态势;就业、物价等指标,目前也都还处于相对健康状态。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4篇:2010形势与政策论文_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2004年,面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避免了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实现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方面,某些领域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已得到控制,薄弱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货膨胀势头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的同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活力较强的良好势头;投资、消费、净出口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态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从总体上看,2005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基本在合理区间运行。一季度GDP增长9.4%;预计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也不会低于9%。可以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已转入稳定的增长阶段。

具体而言,宏观调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宏观调控效应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719亿元,同比增长26.4%,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回落15.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7.5%和22.6%,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5.8和5.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的回落以及投资增速结构上的变化,凸显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

2.消费增长平稳,居民收入保持增长。今年前四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75.5亿元,增长13.3%,比上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2.8%。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有所上升,环比略有下降。今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67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居民收入较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了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增强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

3.CPI和PPI增幅差距逐渐缩小,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缓。今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同月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4%。与4月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2%。1~5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4%。分类别看,5月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趋于合理,CPI全年控制在4%的目标可以实现。1~5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比上年同月分别上涨8.2%、7.5%、5.1%、5.7%、

5.7%,回落比较明显。目前,上下游价格背离的现象有所缓解,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较为有利。但对成本推动、服务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可能形成的通胀压力,仍不可掉以轻心。

4.财政和货币信贷保持稳定。今年1~5月,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35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9亿元,增长13.1%;全国财政支出95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63亿元,增加15.2%;全国财政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3956亿元。在增收节支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各项财税

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继续加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得到积极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教科文卫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进一步保障。货币总量增长保持平稳。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4.6%,继续保持在13%~15%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一季度储蓄存款新增9705亿元,同比多增1459亿元,各项贷款新增73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存差有所扩大。

5.对外贸易总量持续扩大。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52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在部分商品国际价格上扬以及美元低位运行等因素作用下,出口增长强劲,出口2764亿美元,增长33.2%;受原油、钢材、汽车等产品进口量下降的影响,进口增长趋缓,进口2464亿美元,增长13.7%。进出口相抵,顺差300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92亿美元。

6.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业继续增产和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5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预计为15.58亿亩,比上年增加2.3%。其中夏粮种植面积3.95亿亩,增加4.8%,扭转了连续7年下降的局面。行业投资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投资继续加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82.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投资404亿元,增长31.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198亿元,增长20.2%。而部分过热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控制。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加大。宏观调控既要防止出现反弹,又要防止出现过度回落的问题。

1.防止出现反弹。第一,投资率和投资增长速度依然偏高。1~5月,投资增速达26.4%。虽比上年同期的34.8%有较大回落,但这是建立在上年高速增长基础之上的,投资规模仍非常可观。从今年已公布的数据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除1~3月略有回落外,基本保持了逐月增高的态势,已出现反弹征兆。

第二,上游产业利润空间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968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7.9个百分点。但上游产业利润空间仍然较大,对投资有一定的吸引力。1~5月,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仍有较大增长,分别达到88%、71.8%、35.6%、149.7%、51.6%。其中,石油开采业利润逐月上升,由一季度的增长62.7%,到1~4月的69.8%,再到1~5月的71.8%。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其利润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三,较高的储蓄率和逐步增加的银行存差为投资反弹提供了资金条件。财政方面,财政政策虽已由扩张转向稳健,但仍然带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2005年,将继续发行相当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且财政预算仍然安排了3000亿元的赤字,因此,财政资金使用方向需严格控制。金融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年2月以来存差增速明显提高,相对于1997年1月以来长期趋势线的偏离程度越来越高。5月存差已突破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比上年末增加了21%,比上月增加了5.8%。商业银行体系巨额的存差与持续上升的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有大量的资金并没有通过商业银行体系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商业银行需要为过多的剩余资金寻找出路。此外,大量民间资本不断积聚,力量日益壮大,也为投资反弹创造了条件。

第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仍然很高,具有投资反弹的内在动力。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许多地方增加投资、上项目的冲动仍较强。今年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用地量是计划的3倍,投资扩张压力还非常大。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也是可能出现反弹的因素之一。

2.防止出现过度回落。目前,出现过度回落的风险,主要是CPI变动低于预期水平、企业利润增速下降、亏损面扩大。但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依然较高,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从行业方面看,下游产业亏损面扩大。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下滑,这一方面是前一阶段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迅速上升。值得警惕的是,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有逐月增高的趋势:1~5月亏损额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速比1~4月高10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近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也一直在高位运行。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11241亿元,同比增长19.4%;应收账款净额23551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与前几个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1~5月石油加工及炼焦行行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并出现全行业亏损,净亏损额达10.3亿元。同时化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材、电力、电子通信等行业也出现利润下降或亏损。由于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不畅的局面,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下游企业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种格局长期持续,对经济运行不利。

第二,从产业方面看,服务业缺乏活力。虽然工业增长明显超过长期平均值,但服务业仍显滞后。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不仅低于10%的长期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时期1998~2002年平均8.2%的增长水平。

第三,从外贸方面看,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对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贸易摩擦逐渐升温,反倾销个案迅速增加。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已受到各类反倾销起诉600多起。同时,我国有25项出口产品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是被施加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已开始对我国的出口扩张形成实质性制约。

第四,人民币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人民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上调人民币汇率可能会引致的效应相当复杂。仅就其负面影响而言,可能会造成出口减少和就业压力加大,也会给宏观经济造成向下的压力。

三、政策取向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保持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努力拉长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稳定期,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应抓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1.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当前,不必出台新的抑制经济过热的措施,也不要急于出台大的刺激经济的措施。

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在尽可能长的时段内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推动结构调整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安排好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经济增长转入稳定期以后,针对经济总量关系变化方向不确定性加大的问题,应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反弹或过度回落两个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微调措施,防止经济总量出现大的失衡。

2.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必然需要结合使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在本轮宏观调控中行政型的调控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过多依靠行政手段,则会造成市场扭曲。在目前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应更加注意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减少行政手段,注意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3.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抓住当前宏观经济进入稳定期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改革,为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打好体制基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和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经济运行产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病根”就会存在,旧病复发就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必须标本兼治,更加重视治本,在铲除滋生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土壤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当前,应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采取切实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在调整对最终消费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时需慎重。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亟需改变,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长期任务。除了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创造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的环境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方面。当前,在落实“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当涉及到对最终消费需求有促进作用的政策进行调整时,需要慎之又慎,防止对消费需求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5.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适度增长,注意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用。今年1~5月,各月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同比增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注意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以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第5篇: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解读

房地产需求有保有压——例如限购政策

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结束——例如汽车消费3000元惠民补贴 广义货币(M2)——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以M2来表示,其计算方法是交易货币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狭义货币(M1)——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活期存款 同比——同比就是今年第n月与去年第n月比。同比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如,本期2月比去年2月,本期6月比去年6月等。其计算公式为:同比发展速度=(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100%。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这个指标,如某年、某季、某月与上年同期对比计算的发展速度,就是同比发展速度。

环比——与上一统计段比较,例如2005年7月份与2005年6月份相比较,叫环比。与历史同时期比较,例如2005年7月份与2004年7月份相比,叫同比。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 反映本期比上期增长了多少;环比发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

PMI——下页解释。

环比折年率——环比折年率分为月(季)环比折年率;

环比折年率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短期趋势预测技术。它利用季节调整以后的环比数据进行预测。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6篇: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新一届政府上台半年多的时间,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经济复苏前中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与此同时,7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1%,也比上月小幅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同比多增31万人,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外出农民工达到1.7亿人,同比增加了444万人。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低于3.5%的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之后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已持续数年超过城镇居民。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第三产业延续了增速稳步提高的势头,同比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3.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3.7%,比去年又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10.4%,进口增长6.7%。夏季粮油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638亿斤,比去年增加39亿斤。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之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们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一些国家频繁以反倾销、气候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安全审查等为借口,对我设置各种准入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继续扩大“营改增”的范围,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产业方面,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丰收,夏收油菜籽产量继续增加,早稻面积增长,长势较好,丰收有望。第二产业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错,高耗能产业增速有所回落。第三产业增速继续稳步提高,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迅猛。行业方面,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行业好于与投资相关的行业,钢铁、有色等行业较为困难。企业方面,在市场环境偏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但也有一批企业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生产和效益状况良好。特别是一批民营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调整,逆势而上,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但主要是经济增长动力偏弱,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中央的政策钢铁、有色金属行业将会有所改观,能源短期内也就随着经济利好而有所增长,但受限于中小企业融资虽然依然很难,生产经营还是有困难,上涨的压力依然巨大。“营改增”的范围扩大,金融方面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一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对能源、金属、橡胶等需求增加,同时为其提供价格的支撑。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丰收,夏收油菜籽产量继续增加,早稻面积增长,长势较好,丰收有望,农产品将迎来新的行情,如果丰收,将会对农产品价格下降提供支撑,利于空头。

第7篇: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是时事学习的基本要求蒋超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定要求和特有形式,也是时事考核的基本原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范文一:中国西部全面小康建设的国内外形势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看法一直有两种:一种认为当前国际趋势不利于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另外一种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对中国是有利的。我持第二种观点。理由是,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公信力正在丧失,全球规则的制定者逐渐消失。

5月27日,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齐聚杭州,在27日的会上,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简单说就是:环境复杂、于我有利、机遇存在、任务艰巨。

把脉经济形势之后,习近平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10大目标”,并对这10个目标相继开出药方。这10大目标,具体说是(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关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习总书记一口气讲了七个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7个创新,这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这7个创新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的。

“一带一路”是我们的创新,是大国的智慧。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一带一路”战略将重点延伸到中西部广大地区,西部地区再次迎来了扩大开放、实现赶超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差距,西部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任重道远。

如果说第一次开放,是邓小平的14个特区;第二次开放是中国加入WTO;“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的第三次改革开放”,这是层次最高、水平最高,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开放。“一带一路”就是我们的目标。“一带一路”使我们整体的产能、文化、金融得以提高。

央视报道,东盟、亚洲已经有5个国家使用人民币超过50%,包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这不够,我们准备在未来十年中增加30个,目前全球使用人民币有27个国家,使用储备12个国家,使用作为外汇有13个国家,但是人民币占全球总额的2.7%。我们一定要通过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支持“一带一路”。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上,我们需要谨记三句话,即:共商、共建、共享。搞五通,第一,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沟通,搞港口、机场、公路、铁路,我们现在已有21条高铁正在全面铺开;第二,要做到基础设施连通。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利相融,心相通在网相连;第三,除了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连通之外,我们还要有货物畅通,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现在正是进口最好的时机;第四,要做到资金融通,包括亚投行,包括我们的丝路经济,包括金砖国家,亚洲国家未来5―10年基础设施投资约为8万亿;最后,加强人心沟通。

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特别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无疑提供了一个历史发展新机遇,必须深化西部大开发,为实施“一带一路”规划增添强大助力,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促进西部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范文二:简述国内外证据的形势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精髓,没有证据案件事实无法认定,司法裁判难以作出,因此证据在诉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在审判方式改革以后,修订和完善我国的证据立法已逐渐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但在立法模式上还存在不少分歧。确立我国的证据立法模式,除了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依据我国的国情外,还应重点考虑证据立法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选择什么样的立法模式,这不仅是关系到证据法的内容和体例结构问题,也是影响证据法规范在实践中能否充分发挥其功效的重大问题。

在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显然高于东方各国。研讨证据法自然也应当了解主要法治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进而选择可供我们借鉴且能在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的立法模式。考察两大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总体上是两种立法模式。

(一)、独立的证据法典模式。

采用该立法模式的大多是英美法系各国,在证据立法方面,英美法系制定有独立于其他部门法律的证据法典,但在具体的立法模式上又有一些差别。(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采用统一证据立法方式,法律适用效力及于所有诉讼。美国曾先后制定《模范证据法典》、加利福尼亚州《证据法典》、《统一证据规则》与《联邦证据规则》等证据法,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也都有统一的证据法。这些证据法不仅具有刑事证据的内容,也包含有民事证据的内容,具有适用于所有诉讼的效力,构成三大诉讼法统一适用的证据法律体系。由于遵循先例的法律文化传统,除这些法典构成证据法重要表现形式外,还有依据对宪法和其他法律解释而产生的大量判例法。(2)英国也是单独立法,但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而是实行民刑证据相分立的模式,如《1972年民事证据法》、《1995年民事证据法》适用于民事领域,而《1965年刑事证据法》、《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和《1999年青少年审判与刑事证据法》等则只适用于刑事领域。对抗制诉讼最初产生于18世纪的民事诉讼中,律师在民事审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同时期的刑事审判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对抗制的诉讼程序,到19世纪,一些证据规则,只在民事诉讼中得以建立。在刑事诉讼方面,由于1907年以前没有设立专门的刑事上诉法院,刑事上诉机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法官未能将证据规则体系发展得如同民事诉讼那样。直到20世纪中期后,由专门的刑事法律改革委员会对证据制度进行全面审查,产生的证据规则相继被有关的证据法所吸收。现代英国尽管民事和刑事诉讼都实行对抗制诉讼,但是在审判程序中存在很大不同,制定法的改革采取不同路线,也加大了民刑证据法之间的差异,故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证据法,而是根据不同诉讼分别立法。

(二)融入其他法典中的证据立法模式。

在证据法方面大陆法系各国采用与英美法国家完全不同的模式,没有制定独立证据法典,而是将证据法规范分散规定在诉讼法典或实体法典之中,成为该法典内容的一部分。多数大陆法国家将证据法内容规定于诉讼法典中,但也有少数国家规定在实体法之中,如法国民法典中规定了部分民事证据法的内容。虽然大陆法各国将刑事证据的内容都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典中,但是在立法体例的选择上又有所区别。比较两大法系证据立法,可见英美国家采取独立立法形式,既有各类诉讼证据合一的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立法例,也有英国只适用于单一相关诉讼领域的立法例。而大陆法系国家没有独立的证据立法,证据法规范散见在诉讼法典中或者实体法典中。从证据法的形成特征看,英美法国家由普通法的传统法律文化所决定,在证据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法官,证据法的内容是法官长期司法实践和遵循司法先例的结果,是对判例法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判例繁多,这又需要通过制定单独的法律形式来加以总结归纳。由于庭审中法官受到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较少,束缚法官对案件真实情况发现的证据规则自然也就只做较少规定,因此大陆法系国家对证据没有进行专门立法,只是将证据法规范作为诉讼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反映在诉讼法中。我国现行证据法规范采取的是大陆法系立法体例,没有单一的证据法,其内容分别规定在三大诉讼法中,成为诉讼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三大诉讼法尽管都有证据专章,规定却过于原则、粗放。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专章只有8条,加之其他章节中的相关条文,也不过20来条,其他诉讼法也大体如此,这与证据法在诉讼活动中应有地位极不相称。由于证据法制的匮乏,造成司法机关在调查取证、认定事实,作出裁判结果等一系列证明活动中的自由裁量权限过大,无法约束证据取舍和判断过程中的恣意、武断行为,成为影响诉讼程序公平和诉讼结果公正的重大障碍。虽然近些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增加补充一些证据的条文,充实、发展了证据制度的内容,但是从总体上看证据制度远落后于其他法律制度,极大地阻滞了司法公正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出的证据立法模式可供选择方案有四:其一: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立法模式,制定合一制的统一证据法。这种观点认为,三大诉讼证据有其共同适用的原则、基础,证据问题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共性大于个性。其二,采用英国的立法模式,分别制定适用于不同诉讼性质的单独证据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民事证据法与刑事诉讼法在法律属性、具体功能、诉讼主体、证明标准、证明责任与证据规则的诸立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制定统一的证据法不仅立法技术上的难度很大,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上也会带来�种植槐恪F淙�,借鉴大陆法系的证据立法,仍然维系我国现有的证据立法体系,在原来三大诉讼法的有关证据制度的基础上加以细化、补充,即在诉讼法的框架内进行完善。其四,认为我国从长远的目标看,应当制订统一的证据法典,但是考虑到目前制定法典的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司法实践的证据适用上的现实需要,应当制定单行的证据法,待时机成熟后再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

第8篇: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展望

回首2012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中美两国完成了重大人事调整,美国已经完成了大选,奥巴马成功取得连任,中国第四代领导人即将登场。美国为刺激经济,推出了QE3,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深陷欧债危机泥潭,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思路,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一 、当前国际经济的主要问题

1、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结构性危机,完成全球性的结构调整仍需时日,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干扰因素仍然很多,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发达国家透支性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以发达国家为首的新一轮全球货币宽松将有效缓解世界金融环境的低迷,但将释放大量流动性转嫁危机。

3、在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陆续通过欧元救助方案和财政调整方案的作用下,债务货币化、债务分摊化以及债务的重构开始快速推进。

4、美国经济虽然面临财政悬崖的冲击,但政治妥协将避免出现极端情况,在就业改善、房地产市场向好、消费提升以及金融市场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美国经济小幅回升的概率较大。

5、在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制造业回升(2012年美国公司开始保持16%以上的增长速度)作用下,全球生产状况得到改善,世界经济有望在2013年走出“全球制造业困局”。 但新兴经济体在结构性矛盾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内部的脆弱性问题最终会怎样解决, 实难定论。

2013年世界经济的前景取决于三大因素:

第一,欧洲能否有效地阻止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特别是能否保证西班牙不陷入债务危机;第二,美国能否防止“财政悬崖”,或较大幅度的财政紧缩;

第三,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能否避免“硬着陆”。

二、2013年国际经济展望

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充满变数,依旧不容乐观,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普遍低于去年,欧债危机悬而未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主要经济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都不乐观,甚至宣称不排除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但随着金融环境逐步改善、悲观情绪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面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世界经济将小幅波动回暖。

一、当前国内经济的主要问题

1、宏观调控陷入两难选择

为抑制房地产价格以及CPI的过快上涨,国家采取了相对紧缩的信贷政策,导致经济下滑,实体经济资金异常紧张,企业应收账款快速增加,企业之间三角债规模加大,企业互担互保的现象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非常紧张。中国宏观调控既要控制房价和CPI,又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宏观调控陷入两难选择。

2、高房价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3、出口乏力。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美国缓慢复苏、欧洲陷入欧债泥潭,日本经济不振,加上钓鱼岛事件,使日本政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日本经济更加艰难。同时,人民币继续升值,导致出口增长幅度连续下滑,2012年实现进出口额增长10%的目标比较艰难。

4、垄断行业获取垄断利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银行: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5000亿元,占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53%,银行今年的利息差接近2万亿元。

石油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神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联通、 高速公路、房地产等 1

行业拥有垄断利润。

高资金成本、高油价、高运输成本、高通信费用等等,垄断行业利润过高,提高了整个社会和企业的运行成本,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2013年国内经济展望

2013年,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上任的第一年,我国的重大经济政策将保持一定的连续性,2013年的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2013年下半年我国发展速度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历史,我国经济GDP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将成为常态。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深化土地及房地产改革,跳出宏观调控两难的怪圈

第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全面推进房产税

2、拓宽投资渠道,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第一,中国还有40多亿亩的未利用土地,国家如果出台有效的激励政策,比如借鉴美国的“圈地运动”政策,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涌入这些土地的开发。

第二,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转型,使我国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一个投资的市场,而不是目前的投机气氛主导的市场。

3、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为实体经济创造低成本的资金环境

4、建设我国经济高边疆,有效防范国外势力的冲击

第一,金融侵略成为美国打击对手的主要手段

第二,逐步减少经济对国外的依赖程度

第9篇:国内“形势与政策”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及严峻性,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二是要认识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的水平。三是要全面把握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的新的部署。四是通过学习教育要求大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及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胡锦涛等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温家宝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

1.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果断决策、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场重大考验中,我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

2.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3.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1.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要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4.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加强调查研究和战略规划,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服务功能。三是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5.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是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二是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三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6.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明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

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精心组织和办好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唱响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去年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高校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深入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唱响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

要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主题党团日活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定期组织召开民族团结教育专题形势报告会,邀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深入学校为师生作报告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深入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的教育,深入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育,深入进行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教育,深入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认识乌鲁木齐“7·5”事件的性质和危害,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主流,真正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引导各族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使民族团结深深融入各族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从而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去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步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建立互信,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形成良性互动。两会恢复并持续进行协商,取得丰硕成果。两岸人民往来、经济文化交流、社会各界交往更为频繁、密切、活跃,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但两岸关系发展也面临着“台独”分裂势力极力阻挠和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制约。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一是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去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这是新形势下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二是要深刻认识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同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谈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要全面

把握在中共十七大关于对台工作总体要求和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基础上,中央为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提出的重大主张和方针政策,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2010级本护2班肖琴学号201011604324

上一篇: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下一篇:海尔集团物流案例分析